雾凇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关键词: 雾凇 设计 生字 教学

第一篇:雾凇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雾凇》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竹林关镇中心小学:周苡娴

22.雾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冬天雪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 到全国闻名的奇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雾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雾凇图片,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

①、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感受?

②、你有些什么问题?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1)、字

①、生字正音:

出示课件:我会认:畔 缀 镀 缭 琼

我会写: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②、指导写字:

凝 雾 零

③、生描红。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选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话。

⑤、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是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三)、人们观赏雾凇,总会情不自禁的赞叹。

4、通过本节课对雾凇的了解,同学们都知道了些什么?生自由谈一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个问题就留作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四、拓展延伸

读一读,并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2. 雾 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美景

1.出示雾凇图片,让学生欣赏图片,感受冬天的美。 2.用你学过的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美景。

3.同学们,三九严寒的吉林到处可见到如此美景。江泽明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4.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题词读一下好吗?生齐读。

5.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老师将跟同学们一起走进吉林,去观赏这文明全国的自然景观。生齐读课题

6.指导书写“雾”“凇”。师提醒书写要点后,生描红书后习题二中的“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设疑:刚才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你看了图片,有什么样的

1

感受?你有些什么疑问?(雾凇是怎么形成的?雾凇的形成有哪些条件?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2.出示子都要求,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你所要知道的在文章中画一画。

3.检查自读效果:

(1)、字

①生字正音:

畔 缀 镀 缭 琼

雾 堤 俗 凝 摄 氏 幕 零 淹 模 ②指导写字:

凝 堤 氏

③生描红。(书后习题二)

④将这些生字带进文章中读一读,并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 (2)词

出示课件:奇观 凝结 弥漫 笼罩 模糊

淹没 逐渐 缭绕 漫步 观赏

洁白晶莹 闻名全国 随风飘荡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①同桌相互读词语。 ②指名读词语。

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④将这些词语带进课文中读一读,同桌之间相互合作,联系上下文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⑤读一读,并选用下列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将课前所提出的问题搞清楚。

2

2.合作交流:文章围绕着课题《雾凇》讲了哪些内容呢? 3.反馈:

(一)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

(二)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122页,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C、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根据时间灵活机动)

五、书写指导。

5个左右结构的字“堤、俗、、摄、淹、模”都是左窄右宽。“凝、零、雾”笔画较多,要看清笔画,注意笔顺,“凝”字第三笔为撇,第九笔为点,“零”字最后一点不要忘了。“氏”字不要写成“氐”。

第三篇:雾凇第一课时

《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体会它的颜色美、数量多和姿态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雾凇的颜色美、数量多和姿态美。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还有的被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分别是:(齐读)(课件出示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吉林雾凇的一组图片)。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文就藏在里面(课件出示课题)《雾凇》。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凇”是什么意思吗?指生说,老师也回去查了资料,这是“凇”在字典里的解释:(课件出示)“凇”是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遇冷凝结成的冰晶。“凇”与冰有关,所以是两点水,同学们在书写时一定要注意了!下面伸出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边写边讲解字形)。齐读课题

2.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视频,看看雾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播放视频)旁白:同学们,想象一下,隆冬时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如朵朵白银,十分壮观。这就是吉林雾凇。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雾凇。

4.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②简单说一说,你了解到雾凇怎样的特点。[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问一到两人)

5.课文读完了,这些生字宝宝你认识吗?(课件出示词语)

俗 称

凝 结

零 下

淹 没(“俗”是平舌音、“凝、零”是后鼻音) 模 糊

笼 罩

弥 漫

蒸 腾 江 畔

缀 满

镀 上

缭 绕

十里长堤

摄氏度

夜幕降临(“摄”是翘舌音)

洁白晶莹

琼枝玉树(“晶、莹、琼”是后鼻音) (1)分行请学生朗读;师正音,读不好的地方再请同学读;[分行读,分组读] (2)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好它们吗?[分行读,男女生读] (3)齐读。

6. 词语大家已经读正确了,带到文中,你能读好吗?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本,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读不好的地方,把没读好的句子再读一遍,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助读。 读完第二段:你可真了不起,把这么长的段落给读完了!

过渡语:同学们,课文已经读完了,现在你能说一说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吗? 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

7.(一起读一读)读完后,你知道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指生说,第一段:概括描写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奇观”是什么意思?首先看“奇”字,“神奇、奇特”的意思,所以“奇观”是“奇特的景象”的意思。(预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描写这种奇观的?品读: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相机板书:颜色美、数量多

师总结:这一段概括描写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8.第二段:

(1)第二自然段很长,因为里面有很多的长句子,如果我们能把长句子读好了,文章就能读通顺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读完后,说说这段写了什么?(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指导读好长句子:

下面我们就一齐来看一看雾凇。

①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a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b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他读句子的时候有停顿。是的,我们读长句子的时候关注到停顿,就能读好它。出示停顿符号,齐读

c“凝结”是什么意思?理解凝结,凝也和冰有关,所以它和凇一样也是两点水,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句,谁能读一读:②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预设:读好了:你把停顿都读正确了,真不错!我们像他一样来读一读(出示停顿)

没有读好:你的停顿不够准确,现在谁能根据老师给的停顿符号来读一读(出示停顿)

a当年:同学们你们关注到这个词了吗?在这里读四声,区分两个音,把当年读两遍。 b解释“摄氏度”(表示温度)

谁来读这一句:③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同学们。“弥漫”是什么意思?从弥漫一词你知道了什么?(了解雾气的多)

接着“雾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谁来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A从这句你知道了什么?

B从笼罩一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先解释笼罩的意思,再理解雾气越来越多)

这时)齐读: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引导:淹没是什么意思?什么被淹没了?你感受到了什么? 模糊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蒸腾的雾气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生读: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A什么是“镀上”?(课件出示)镀上:用电解等化学方法是一种金属附着在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薄层。同学们,“镀”在这里是什么附着在什么上面啊?(雾气附着在松针和柳枝上,形成了白银)这里的白银,使我们平时所说的金属吗?(不是,是雾凇。)

b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品读“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师:所以这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的朗读也应该放慢语速:谁来试一试,指生读,齐读)

到这里雾凇已经形成了吗?(没有。)出示:(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同学们这也是一个时间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读?指生读,谁还想来读,我们一起读 你能用“最初,逐渐,最后”来说一句话吗?在书本空白处写一写。(1——2分钟写,指生说)

同学们,现在我们把这些长句子放在段落中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雾凇的形成。 9.清早,人们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齐读

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写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 (1)“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姿态多)

(2)是呀!最初······(再读前文中的句子)这真是千姿百态呀! (3)从“琼枝玉树”你又感受到了什么?雾凇的颜色很美,读:洁白晶莹的霜花······ (4)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师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5)情不自禁就是:不由自主,你也用能“情不自禁”说一句话吗?

提示:看着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 )!

10.总结。范写“零、淹”。 板书设计:

23、雾凇 颜色美、数量多

奇观 形成原因、过程

姿态多

第四篇:23、雾凇设计第二课时

23、雾凇

一、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结构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文中图片与文字相对照,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体会情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受到美的陶冶。

三、重点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四、授课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吉林雾凇》视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吉林雾凇的美丽景色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三、精读感悟课文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在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请同学上来把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说一说。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学生多形式读第一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

四、讨论交流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多么美丽的奇观啊,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概括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请找到,并用“=====”画出。 2.讨论研究,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主要条件,用“▲ ▲”标出。

( )-----( ) 3.第二自然段哪些语句详细描述了这两个主要条件?请用“——”画出相关语句,并小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学习。

3、交流反馈。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饱和的水汽”从第二自然段的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除了“弥漫”,文中哪里还有能够表示水汽饱和的词语。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里的“飘荡,涌向,笼罩,淹没”都可以看出水汽的多和饱和。

读中比较“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句话去掉“渐渐地”前后的差别。 (4)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比较读这句话。去掉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让学生感悟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自然真实的写出了雾凇形成缓慢的过程。

你能读出这种缓慢的过程来吗?指导朗读,感悟这个过程。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观看视频《雾凇实拍景》。)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引言: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出示词语:

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齐读词语。

出示雪景图,请生选择可以用来描述图片的词语,进而引导说句、段。

六、总结课文

相机总结归纳。

板书:

23、雾凇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第五篇:[《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雾凇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①齐读句子。②理解“奇观”:“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指名朗读。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再齐读这句话。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 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 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凝结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饱和)遇冷奇观《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 下一篇:【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4《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课时作业(新版)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