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

关键词: 语法 语篇 单位 句子

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通用5篇)

篇1: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

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活动中具有前瞻性和宏观指导作用,功能语篇分析则在翻译活动中可具操作性和微观制约作用.通过理论分析,提出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然后结合实例进行考查,得出二者的有机结合为翻译实践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的结论.

作 者:王雪 徐正华 胡叶涵 WANG Xue XU Zheng-hua HU Ye-han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2 刊 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8(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功能语篇分析   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   语篇功能  

篇2: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

美国学者詹姆斯·霍姆斯 (James S.Holmes) 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标志着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立。翻译研究发展到现在, 已经成为了一门既独立又与多个学术领域相关的边缘性交叉学科。根据张美芳的分类, 按照研究途径或理论基础, 翻译研究大致可分为几个流派:翻译科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操纵派、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学派、翻译技术学派等等 (张美芳2005) 。而翻译的功能主义学派虽然都起源于功能语言学, 但根据其理论基础的偏重与研究方式, 又大致可分为不同的两类:以韩礼德 (M.A.K.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为基础的翻译语篇分析学派, 和以卡尔·布勒 (Karl Bühler) 提出的语言功能模式为指导思想的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本文以两种学派的代表性学者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例, 对两个学派的翻译理论做出简要的比较分析。

二、翻译语篇分析学派

语篇分析学派以朱丽安·豪斯 (Juliane House) 、莫娜·贝克 (Mona Baker) 、巴斯尔·哈提姆 (Basil Hatim) 与伊恩·梅森 (Ian Mason) 为代表。翻译理论主要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 当然也运用其它理论如语用学、语义学、符号学等。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主要研究作为交际的语言, 认为选择即意义, 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即语篇的语境下发生并受其限制的。翻译本质上是寻求意义的对等, 即两种语言的语篇在相同语境中功能的对等。

豪斯应用韩礼德的语域分析理论模式, 提出了译文质量评估模式——“功能-语用评估模式”。该模式基于对原文与译文的比较分析, 探讨二者的差异, 突出“错配”和“误译”, 评判译文的质量。这一模式是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的, 认为翻译对等是要做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功能相符。相符程度越高, 翻译质量越好。

贝克在她的《换言之:翻译教程》中, 利用语篇及语用分析研究模式, 从词、短语片句、句子结构、主位结构、语段衔接与语篇的逻辑连贯的自下而上的模式来研究对等。她认为翻译中最为关键的是语篇的整体信息, 但信息是由一个个的语言单位所承载的, 因此有必要对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即词语, 进行研究。

哈提姆和梅森也运用了韩礼德的语言模式, 尤其是语境分析模式。但他们除了分析语域成分 (即语场、语旨、语式) , 还从三个层面分析语境, 即语境的交际层面、语用层面和符号层面 (Hatim and Mason, 2001) 。通过分析话语主题参与者及其关系、话语方式等因素来衡量说话者/译者语言使用是否合适。他们的分析模式是对豪斯的语域分析和贝克的语用分析的整合与超越。

三、德国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以卡塔琳娜·莱思 (Katharina Reiss) 、汉斯·弗米尔 (Hans J.Vermeer) 、贾斯特·霍斯-曼特瑞 (Justa HolzManttari) 和克里丝汀·诺德 (Christiane Nord) 为代表。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为基础, 研究文本/译文的功能、翻译行为及目的、翻译策略。

莱思基于布勒的语言功能三分法, 提出了文本类型学, 将文本类型分为四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性及视听媒体文本。她认为, 文本功能决定了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又决定了翻译方法。而文本功能是否得到传递, 是评判译文的决定性因素 (Munday, 2001) 。

霍斯-曼特瑞将翻译视为一种“翻译行为”, 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 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驱动的、指向结果的交际活动, 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和文体取决于该形式和文体在目的语文化中是否功能上合适。而怎样才是功能上合适, 是由译者来决定的。翻译行为理论将研究的视野拓展到译者以外的诸多因素, 是对翻译研究的突破, 但对译文功能的过度强调给了译者过多的自由, 容易使译文偏离原文的轨道。

弗米尔在莱思的理论和霍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论的影响下, 提出了“目的论” (skopostheorie) 。目的论视翻译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活动发起者 (或译者) 发起一项翻译任务, 翻译任务便确定了特定的目的。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才能产生功能上可满足需要的译文。翻译与原文文本的关系仅仅是翻译涉及了原文文本, 只间接与源语文化相关, 而直接与目的语文化相关。

诺德认为, 目的论使得对原文的忠信附属于对译文目的的追求。另外, 目的论也无法用来处理特定文化的文本以及译者与原文作者关系 (Nord, 2001) 。后来, 诺德将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理论模式。功能是使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二者的比较

两种翻译理论都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语言学理论基础, 同属功能主义流派, 因此有不少共通之处。二者都把语言视作一种社会行为, 以社会使用中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语篇分析学派认为, 语言的意义, 即功能, 是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不仅可以表意, 也是为了实现交际价值, 即功能的。而德国功能主义理论, 尤其是目的论认为,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是为了实现翻译目的或任务的行为。

然而,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虽然也是在布勒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但由于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属于所谓的广义的功能语言学理论, 二者存在很多差异, 以此为基础的两种翻译理论也存在差异。

第一, 对翻译的定位不同。语篇分析学派视翻译为一种意义的等值转换, 功能的等值实现。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视翻译为特定翻译目的的实现。语篇分析学派强调翻译要实现两种语言的语篇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对等, 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也强调语篇的功能, 但更多注意到译文文本的功能, 强调翻译应实现翻译任务的目的。

第二, 两者虽都视翻译为过程, 但语篇分析学派视语篇为作者 (包括原文作者和译者) 心理过程的实现 (社会文化因素对作者的影响可实现为作者的心理因素) ;而功能翻译理论则认为语篇是目的 (主要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所决定) 的实现过程。

第三, 两者都有对原文文本的分析, 但对语言因素的关注角度不同。语篇分析学派分析原文文本是为了掌握其语言特征, 明晰语言如何实现功能, 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分析原文文本、明晰文本构造和功能、原作者的意图, 是为了与译文目的, 或者说委托人的目的进行比较, 根据译文功能确定译文的文本类型。其更重视语篇以外的因素。

两者在实践中各有优势。语篇分析学派理论采用韩礼德的语域分析模式, 对原文文本进行语篇分析。这能够厘清原文文本的语言特征, 原文作者意图及原文文本的功能,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到语言和文化因素, 便于创造出最贴近地反映原文作者意图、体现原文文本功能的译文, 但对影响语言的语言外因素考虑得较少。而功能主义理论以译文目的、功能为首要考虑对象, 翻译目的、译文功能甚至委托人要求等在翻译过程中的权重大大超过原文文本的功能及原作者的意图, 不能充分考虑原作者意图、原文文本的语言和功能。

五、结论

同属翻译的功能主义学派的语篇分析学派和德国功能主义学派, 都对翻译进行了新的探讨, 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绩, 极大地推动了翻译学的发展, 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文本进行分析是为了明晰文本的语言如何传递意义, 以及语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原文作者在写作时, 特定的词汇语法及文本形式的选择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意义, 实现其特定的目的, 以达到预期的功能。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原文文本的语言、作者的创作意图、文本功能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除了充分考虑原文文本、原文作者意图、原文文本功能甚至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外, 还必须考虑译文读者、译作目的与功能以及译作的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忽视对译文功能的考虑会使翻译目的无法完全实现, 而忽视对原文文本的研究又会制约原文作者本意的传达。因此, 在翻译时, 译者要在不违背原文作者本意、原语特征及原文文本功能的基础上寻找实现翻译目的的最佳契合点。而在翻译实践中应如何实现这一要求, 尚需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北京:外语与外语研究出版社, 2000.

[3]Hatim, Basil and Ma-son, 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0

[7]黄国文:《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J].中国翻译, 2004, (5)

[8]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9]刘宇红、廖立方:《系统功能语法与功能翻译理论的比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N].2007, (5)

[10]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篇3:浅析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应用文体;目的原则;译文预期

一、功能目的论的产生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对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它强调译文应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首先提出了“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了功能派理论。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

二、三大原则

目的原则。目的论认为“目的原则”是翻译过程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及使用译文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原则相当于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实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忠诚原则。为了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诺德提出,译者应尊重原作者,协调译文目的语与作者意图,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三、目的论与应用文本翻译,以旅游翻译为例

旅游翻译指对一切旅游语言文字资料的翻译。它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广告、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等各方面的内容。在旅游翻泽中,为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必须顾及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因此,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国外游客通过阅读英文材料之后在短时间内产生对旅游景点的期盼,从而更加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目的论对于旅游翻泽的指导作用。

例1:神奇的东方文化女儿国及其阿夏婚姻:在丽江宁蒗美妙:绝伦的泸沽湖畔,居住着国内外罕见的至今延续着原始母系氏族特点的摩梭人。他们的风俗礼仪独特而神奇,他们传奇式的“阿夏婚姻”,使美丽的泸沽湖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东方这块古老的地方上最具神秘的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观,成为人类母系氏族的最后遗迹,成为一个扑朔迷离而悠远的梦境。

它译文如下:

Ladies’ kingdom and Axia Marriage:Around the unsurpas—sing beautiful Lugu Lake lives a maternal society called Mosuo People. This people’s custom is very unique and mystic. The most unique tradition for them is a maternal society which is the only living maternal society Oil this planet. This is a dreamy land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在上面这部分宣传资料中,撰写者用华丽的辞藻、用夸张的手法来描绘泸沽湖畔摩梭人的生活习俗和独特的婚姻,令游客非常向往。然而,在充分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得到的理解,翻译者采用较为质朴的文风,客观地描述了这一令人神往的景区。

例2:平遥素有龟城之称。六道城门南北各一为头和尾,东西各二为:四足。平遥城市布局巧妙,大街小巷组成一幅庞大的八卦图案,如同龟背上的花纹。

它译文如下:

Pingyao has long been called “tortoise city”,symbolizing its longevity.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gates ale the tortoise ’s head and tail,the other four gates,two on the east side and two on the west are the tortoise ’s legs.With its avenues,streets and lanes,the pattern of the whole town resembles a Bagua,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pattern on atortoise shell.。

在汉语传统文化中,“龟”象征长寿,“八卦”作为我国古代一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但这些对不谙中国文化的西方读者却未必能领会,因此译者加上了“symbolizing its longevity”这一短语,并且用括号加注的形式将“八卦”的含义增补出来,有利于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功能目的论对于语篇功能主要为传达信息和宣传鼓动的旅游文本英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对于旅游文本译者应如何清楚准确地传达旅游资料信息和文化底蕴,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等问题都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侧重译文读者,使用如释义、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策略,以期达到旅游文本英译的营销目的。

四、结语

功能目的论对的翻译指导作用,不仅对旅游资料,包括文学及其他应用文体翻译,都提供了较为客观、可行的策略和标准。由于应用问题的翻译都有现实、具体的目的,要求译文达到某种预期的功能中,目的和功能是应用问题翻译的依据。而目的论的理论核心也应该在于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强调翻译是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客户要求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目的的过程,因此,功能目的论与应用问题的翻译有更密切的关系,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珂.浅析目的论与应用翻译.文教资料,2009(8)

[2]廖乃帜.试析功能目的论对旅游材料翻译的指导.语文学刊·外铬教育教学,2012(5)

[3]李谧.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文本类型与目的性翻译——以赖斯的翻译理论为例.山西财经大学大学学报,2008(S2)

篇4:科技语篇的功能与翻译研究

De Beaugrande 和Dressler认为篇章是记录、选择和组合过程的汇编。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的观点, 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 是一个语义单位;它不是一个比句子大的语法单位。它与句子不属于同一范畴, 因此它们之间不是大与小的关系。它和句子之间是体现关系, 即句子或小句体现语篇。其特点主要体现在衔接关系和主谓结构上。

语篇外化于形式, 内含于逻辑, 翻译过程必须对复杂的语篇结构和内容进行处理, 必须传达相应的内容。

2 科技语篇的功能

纽马克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呼唤型”、“信息型”三种功能形式, 同时指出, 一个文本的功能很少是单一的, 甚至多数文本是三种功能皆有的, 但其中必有一种是最为突出的。他将自然科学、科技、工商经济方面的读本、报告、文件、报刊文章、备忘录、会议记录等纳入“信息型文本”。信息性就是指客观真实准确地传递客观信息和现象。刘宓庆先生在谈到科技英语的文体范畴时指出, 它可以泛指一切论及科学和技术的书面语和口语, 包括科技著述、论文、报告、各类科技情报、科技实用手段的结构描述和操作描述, 有关科技问题的会谈、会议、交谈的用语以及有关科技的影片、录相等有声资料的解说词等等。

总结起来, 科技语篇包括科学著作、论文、研究与试验报告和方案、各类科技情报和文字资料、各类说明等资料, 用以阐述科学事实、科学发现、试验结果, 是实现信息沟通、传播、扩散、交流、交锋、综合、融合的载体。可见它是最有信息功能的文本, 以客观陈述为主, 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 其功能核心是准确性和客观性。所以准确翻译科技语篇的关键, 在于透彻地理解原文, 注重其逻辑性、科学性及专业性。

3 科技语篇的翻译

前人研究表明英语句子结构表现出环环相扣、逻辑紧凑的特征, 与汉语简单句依次展开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英语重形合, 注重显性接应 (overt cohesion) , 注重句子形式, 注重结构完整, 注重以形显义;汉语重意合, 注重隐性连贯 (covert coherence) , 注重逻辑事理顺序, 注重功能、意义, 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句子主要靠意念建构衔接, 因此句子结构方面“主题-述题”特征明显, 但英语却“以形统神”是“主语-谓语”结构特征突出的语言。汉语没有关系代词关系副词, 主题或主语变换频繁, 句子直线推进, 线性特征明显, 因此词序十分重要, 句子一般短小。但英语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使英语句子伸缩自如, 形成“多枝共干”的“树形结构”, 句子结构复杂而且较长。

这些差异与特征也体现在科技语篇中。我们从下面的例子具体来分析科技语篇的翻译。

原文: (1) A memory is a medium or device capable of storing one or more bits of information. (2) In binary systems, a bit is stored as one of two possible states, representing either a 1 or a 0. (3) A flip-flop is an example of a 1-bit memory, and a magnetic tape, along with the appropriate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read/write circuitry represents the other extreme of a large memory with an over-billion-bit capacity.

(4) Computer mem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5) The section common to all computers is the main memory. (6) A second section, called the file or secondary memory, is often present to store larg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if needed.

(7) The main memory is compose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operates at much higher speeds than does the file memory. (8) Typically a word or set of data can be stored or retrieved in a fraction of a microsecond from the main memory.

(9) We shall limit our discussion to semiconductor main memory. (10) There are two broad classifications within semiconductor memories, the read-only memory (ROM) and the read-write memory (RWM) . (11) The latter is also called a RAM to indicate that this is a random-access memory.

译文:①存储器是能够存储一位或多位信息的媒体或装置。②在二进制系统中, 一位以两种可能状态之一进行存储, 分别代表1或0。③触发器就是一位存储器的例子。配有合适的传送装置和读写电路的磁带是大存储器的另一个极端的例子, 存储能力在10亿位以上。

④计算机的存储器可以分成两部分。⑤所有计算机都有的部分是主存储器。⑥第二部分称为文件存储器或辅助存储器, 在需要的时候, 常用以存储大量的信息。

⑦主存储器是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的, 其运行速度比文件存储器快得多。⑧一般说来, 以零点几微秒的时间即可对主存储器存或取一个字或一组数据。

⑨我们只讨论半导体型主存储器。⑩半导体型主存储器分为两大类:只读存储器 (ROM) 和读写存储器 (RWM) 。 (11) 后者也称为RAM——随机存取存储器。

分析:有了语篇意识的介入, 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要透彻地理解原文的语篇层面。在宏观的语篇框架下把单词、小句看成有机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

这个例子中, 原文主要采用述位派生型的推进模式。根据臧慧的研究, 这种推进模式在中英文科技语篇中出现的比例较高, 这种现象和科技文本身的特点有关。正如语言学家沈炜栋所说, 这类主位推进之所以大量出现与科技语篇中常见的交际功能, 如分类、比较对照和列举大量应用密切相关。这些功能是科学家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也是科技英语描述客观世界经常采用的基本思维模式。Basil Hatim & Ian Mason认为语篇组织的选择是译者对原文形成设想阶段向翻译过程中词汇及语法结构等方面决定作出阶段过渡的标志。因此译者在译文中保留了与原文相同的主位推进模式, 以实现保留原文的风格以及原文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和目的。

原文的 (8) 是一个省略“by”短语的被动句。在科技语篇中, 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相当高, 因为使用省略“by”短语的被动句可以增强科技英语描述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而英语被动语态具有突出主题、引入主题、转换主题、凸显焦点、平衡焦点、对比焦点以及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功能。其种种语篇功能共同作用于语篇的重组, 使语篇成为一个结构上衔接、语义上连贯的有机整体。如果我们机械地翻译, 保存原文的主语的话, 根本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毫无通顺可言。所以, 译者灵活地将其转换为宾语。

原文的 (10) 是英语的典型存现句, 尽管没有明确的主语, 但是还是用there 作了主语。“there be”结构也是倒装结构, 具有强调、衔接、话题导入、情景设定、焦点对比和渐次加强的功能。所以译文按照汉语的习惯把semiconductor memories这个主题提前, 后面部分作为评论

4 结论

通过对上述英汉语篇互译的分析, 我们看到将语篇分析引入翻译可以从深层来进行对比, 以此来调整个别词语和句型篇章, 所以可以说翻译是我们翻译的出发点和归宿。科技语篇具有准确、客观、正式、逻辑严密等特点。所以, 在翻译科技语篇时, 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保持原文的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1]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314.

[2]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6.

[3]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201.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44, 54, 209-210.

[5]张志强.科技英语的语篇功能与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 1997, (3) :8.

[6]赵萱, 郑仰成.科技英语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 338-339.

[7]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146, 157, 228, 252.

[8]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理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7.

[9]臧慧.英汉科技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对比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79-80.

篇5:翻译目的论和功能语篇分析的结合与应用

1 功能目的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并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流,代表人物有Reiss、Hans Vermeer、Justa HolzManttari、Christiane Nord等。Reiss在1971年最早把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联系起来,创建了“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又称“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标志着翻译理论研究开始关注文本层面的对等。Reiss的学生Vermeer进一步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这就是“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1 功能目的论的翻译核心

“Skopos”一词是希腊语,意为“目的”。功能目的论的核心观念认为,“预期的、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的最重要因素”。翻译不仅是一种言语与非言语交际符号在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即翻译是基于源语文本的一种有目的的翻译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包括言语或非言语成分(如:图标、插图)[1]。“受众”,即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而“原文”的地位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原文”只是提供信息,这种信息可能部分或全部为目标语受众接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1]。在该理论下,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这种实质反映出翻译的三个特性: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

对于翻译的核心概念和词汇“目的”,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其内涵: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例如:为了谋生);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这是由翻译发起者initiator决定的(例如:为了启发读者);使用某种特定翻译策略、翻译手段或翻译程序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为体现源语结构上的特点而采用直译法)。

1.2 功能目的论的翻译原则

“目的准则”(Skopos Rule)是功能目的论的首要、最高原则,是用来解决意译和直译、动态对等和形式对等、灵活的译者和保守的译者等难题,这是由翻译所服务的目的决定的。每个文本均由既定目的产生,并且为此目的服务;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译/释读/写都遵循这种方式,使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环境下运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译本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的翻译就因此要符合或适应目标语文化的行为方式或期望值。一方面,交际目的是由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或译为“委托人”)决定的,当发起者处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提供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另一方面,译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也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

“连贯准则”(Coherence Rule)从属于“目的准则”。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翻译的重心和焦点在于译文。该准则强调语篇内意义的连贯,即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同时也强调译文必须与目标受众的环境保持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忠实准则”(Fidelity Rule)同时从属于“目的准则”和“连贯准则”。该准则强调跨语篇的连贯,即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和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译文必须与原文保持连贯一致,即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在上述的三项翻译准则中,“目的准则”是每一个翻译过程都必须遵循的,但是“连贯准则”“忠实准则”并不是普遍适用的。如果“目的准则”要求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不同,那么“忠实准则”则不再适用,此时翻译充分则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如果“目的准则”需要译文不通顺,即不符合语内连贯,“连贯准则”就不适用。

2 商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功能目的论的适应性

商贸汉英翻译是比文学翻译或政论翻译更复杂、更严谨、更难把握的一项翻译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商贸翻译不仅涉及到诸多专业领域(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法律)内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特定的英语语言文体、表达方式,以及英语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即汉英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其中文化差异是深层次的,因而也是最难把握的。从重要性来看,它直接影响和作用于有关组织和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责任与利益,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由此,商贸汉英翻译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把商贸汉语文字译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能让以英语为母语的商贸专业人事理解接受的商贸英语,从而促进中英商贸往来“零障碍”、“零失误”地顺利进行。

2.1 商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译者除了掌握翻译理论,还必须了解文化差异及其根源,以便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好这些差异,商贸翻译中体现的文化差异主要包括生态(地理)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等。

2.1.1 生态文化/地理文化差异

中国位于东半球,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临大海,东风吹拂;因此,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对“东”特别亲切,而且太阳又是从东方升起,“东风”就象征着温暖和煦;相反,“西风”就给人以寒风刺骨、凛冽的联想。英国与中国截然相反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生态文化:他们认为“west wind”温暖怡人。“east wind”却是严冬的象征。这就不难理解在汉语古诗中有歌颂“东风“的诗句:“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明,蓝茂);英国诗人也有名作《西风颂》;也不难理解中国有“东风”牌轿车,英国也对应的有Zephyr(西风)牌汽车了。

2.1.2 物质文化

汉英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物质世界中,会创造出不同的物质产品;这些物质产品都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在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会使人们对同一种物质产生不同的联想,即不同的物质文化;甚至会造成物质文化缺损现象。例如:英语中的“salad”、“hamburger”、“hot dog”等食品词汇是英语文化中特有的,音译成“沙拉”、“汉堡包”、“热狗”等汉民族广泛接受的词语。

另外,物质文化还体现在动植物文化方面。如“春笋”是中国独有的植物,在英语文化中是空缺的,在英译时可采用替换法,用英语文化中有相同文化内涵和功能的物质代替,如“mushroom”;所以“旅游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可译为“Travel industries have sprung up like mushrooms”。又如:“金鸡”在汉文化中富有许多美好的联想,如“金鸡报晓”、“闻鸡起舞”等;但是在英国,“cock”虽有雄鸡之义,但也指男性的生殖器官;在翻译中国国内知名度较高的“金鸡鞋油”或“金鸡牌闹表”等品牌时,要特别小心“cock”的负面意义,如果直译为“Golden Cock”就很难让英国读者接受,因此应采用归化法译为“Golden Rooster”[2]。

2.1.3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具有社会普遍性,是文化在人类共同社会生活中的集中、整体地体现;包括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例如在称谓方面,英汉文化中对一个概念的所指和范围也有很大的区别:汉语把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按照家族树图和年龄等分得非常详细;但是在英语中,都一律只有上义词,众多下义词都是空缺的,即统称为“sister”、“brother”、“aunt”、“uncle”等。

社会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数字文化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所以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七”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常用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如“七宗罪”、“七大美德”)、宗教仪式等,而且“七”还相当于汉语中的“八”,是个吉利的数字。可以想象,商标为“7-Up”的饮料取这个名字就是看中这个吉利的数字,因此翻译时要异化并体现其中的文化内涵,译成“七喜”。类似的还有“Mild Seven”(香烟)、“7-Eleven”(连锁店)等商标[3]。

特别强调的是,颜色文化在语言表现中有种有趣的现象:有时候商贸领域内某一颜色给人的联想正好与社会大众对该颜色的认知联想相反。例如:在英汉文化中,黑色都有表示贬义的意味,如“黑心(black-hearted)”、“黑市(black market)”等;但是在商贸英语中,“in the black”有褒义的一面,即“经营一项企业盈利”,其反义词为“in the red(亏损,负债)[4]。事实上,这与人们在记账时使用的墨水颜色有关。

2.1.4 宗教文化

中国人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但是并没有至高无上的神。在西方,宗教文化已成为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层面,如出生后要在教堂接受洗礼,婚礼在教堂举行,死后由牧师祷告葬入教堂墓地。最重要的是,不同宗教讲究的不同禁忌是国际商贸活动中要特别注意的,若触犯了禁忌,就会造成商贸沟通障碍、导致经济损失,甚至是政治、外交上的纠纷。

2.1.5 政治文化

汉英两民族都有各自独一无二的发展历史,且两民族在政治组织机构和活动机制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一样,都是十分敏感的。例如: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不同届领导人任职时期的方式上是明显不同的;汉语的表述体现不出任期的先后顺序;但是在英语中,若指的不是目前当政的领导人,必须加上“former”一词,如Brack Obama是目前当政的总统,可以说“under President Brack Obama”,而Bill Clinton是已经卸任的总统,只能说“under former President Bill Clinton”。再者,即使在英语中,两国间相同的政治机构和职位名称也都有自己唯一、固定的表达方式:如“中国商务部部长”是“Minister of Commerce of PRC”,而“美国商务部部长”表述为“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Commerce”;在翻译这类内容时必须注意差异性,遵照各国官方统一的译名。

2.1.6 语言文化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因此两种语言具有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汉英两种语言在特点上存在对立面:汉语属声调语言,英语为语调语言;汉语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英语属于综合性、分析性语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多呈动态,英语多呈静态。另一方面,汉英两种语言都具有各自语言上的独特之处:汉语少头韵、多尾韵,英语既有头韵、也押尾韵;汉语的四种声调可铸就独特的叠音美,英语则通过重音、连读、意群构成的音步等来追求音美;此外,汉语的歇后语、成语、四字格等语言形式,以及英语俚语、习语等,都给翻译带来更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例如:在介绍贵州茅台酒的独特风格时,用到了大量的汉语四字格词汇“酱香浓郁、典雅细致、协调丰满、回味悠长”;但是它的英译本“It possesses the unique style and flavor and is an extensively enjoyable drink”则就明显平淡无奇,根本无法再现原语中独特的音韵美和朗朗上口的感觉。

2.2 功能目的论的适应性

基于商贸翻译中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考虑到商贸翻译的特殊性及重要性,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必须遵从“功能目的论”的观念和原则——即译者根据中国贸易方(翻译发起者)跨语言文化的商贸往来需求,同时照顾到英国贸易方(目标受众)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性与独特性,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把商贸汉语文字(原文)中的语言信息连贯、忠实地(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转换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能让英国贸易方理解接受的商贸英语文字(译文),实现商贸信息的跨文化传递;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商贸汉英翻译的目的——中英贸易双方之间“零障碍”、“零失误”的商贸往来。

3 功能目的论对商贸汉英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指导性

根据商贸汉英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多方面的汉英文化差异,以及功能目的论对该翻译活动的适应性和指导性,笔者将从宏观的翻译原则和微观的翻译策略方法上进行具体探讨。

3.1 翻译原则

很显然,商贸英语语言的特色、商贸专业知识的要求,使得中国译界前辈们提出的“信、达、雅”和“忠实与通顺”等原则无法指导商贸汉英翻译。刘法公[5]率先提出了“忠实”(faithfulness)、“准确”(exactness)、“统一”(consistency)的原则,基本上反映了商贸汉英语言的变换标准,能满足商贸汉英翻译标准问题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功能目的论提出的“目的”、“连贯”和“忠实”准则,笔者认为,鉴于汉英文化差异,有些文化内涵存在不对等、缺损或空缺现象,翻译过程中还应懂得如何变通,但又不失严谨的态度。

3.1.1“忠实”与“变通”

商贸翻译的“忠实”原则是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中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但不必刻意追求语法与句子结构与原文一致,只要实现信息上的对等即可;即可以“根据目的语自身的语言习惯和语法选取最贴切的对等的语言表达形式”[6]。“变通”原则,除了包括因为汉英语言在词汇、句法、语法、语气、语态、语篇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要实行变通外,针对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不对等或文化空缺现象,更应该懂得灵活变通:或采用归化法,用英语读者熟悉、可接受的文化形象内涵来替代;或采用异化法/补偿代换法,进行一定的文化信息补偿,让英语读者理解该词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3.1.2“严谨”与“统一”

“变通”不是随意的,译者必须始终保持“严谨”。一方面,必须以信息对等为前提,保证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递准确无误;另一方面,涉及到文化差异中有关敏感的问题,如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必须小心处理,避免文化误解与冲突。“统一”原则从属于“严谨”:它既指汉英翻译过程中专业术语、基本概念、专有名词应始终保持统一,绝对不允许同一概念或术语随意变换译名;另外,也强调一个译本内部、译本与原文本之间的语篇意义的连贯统一。

总之,“变通”是为了促进实现商贸翻译中的“忠实”标准,不是随意的,必须将“严谨”的态度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始终,并做到译本内部前后、译本相互之间的“连贯统一”。

3.2 翻译策略方法

接下来文章将深入到微观层面,探讨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具体策略方法。

3.2.1 直译

直译法在商贸翻译中还是比较常用的。基于商贸领域内共有的专业知识和概念,有些原语文化信息虽然在目的语文化中并不容易理解、甚至缺省,但是为了丰富目的语文化,完全可以直接转换成目的语中对等表达方式。例如:私有企业(private business)、国有企业(state-owned business)、公有制(public ownership)、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i.e.SEZs)。在历史政治领域内,也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应该通过直译的方式,直接把信息“原封不动”地传递给英语读者。例如:毛泽东形容反动派都是“纸老虎”(paper tiger)、中国执行“一国两制“方针(the principle of“one country,two systems”)、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在有些情况下,在目的语中可供选择的词汇有多个,这时候就需要谨慎优选。在《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总公司宣传册》原文中提到“中基总公司下设三十六个省市公司”,在翻译“三十六个省市公司”时,表示“市”的有两个英语单词,即“city”和“municipality”;但是“municipality”是“城市”的行政概念,不适合用作地点;而“三十六个省市公司”可理解为“三十六个省市级别的公司”,所以选择“city”更合适,原文也译为“36 province-level or city-level corporations”[7]。

3.2.2 直译加注释

除了上述在直译中优化选择以外,对于有些文化空缺的词汇,可以采取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这样既保留了源语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也帮助目的语读者充分、准确无误地理解源语文化,避免误解。

例如:在汉语的教育文化中,把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表彰为“三好学生”,如果仅仅直译出“三好”,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必须加注对其进行解释,即译为“three-good student”(who is good morally,academically and physically)。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的关系,对于“双向选择”的翻译也应采用直译加注法:two-way selection(with employers and graduating students choosing each other in a job market)。这种译法在经济术语翻译中也是较普遍的。如:“三资”企业可译为“Three Forms of Ventures”(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wholly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3.2.3 意译

由文化不对等现象造成的文化差异,如采用直译,定会造成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因此只能舍弃源文本的字面意义,以保留源语中的文化内涵信息,并实现译文与原文信息对等、交际功能相似。尽管意译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商贸汉英翻译中却是常用的方法。

首先,在经济领域,汉语习惯用“下海”来形容某人弃政从商,若直译成“go to the sea”,显然源语的内涵信息丢失了;为了实现信息传递“零障碍”、“零失误”,只能意译出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即“go into business”。同理,翻译“农民工”一词时,只能舍去字面意义,从而保留“流动工作者”的信息特征,译为“migrant worker”;“炒鱿鱼”的英译文是“fire sb/get the sack)。

在旅游翻译中,意译法也是普遍使用的。有一则旅游广告:“西峡,开放的龙乡”[4]。“龙”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着吉祥、权利、地位与成功,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相反,在西方文化,“龙”是凶恶、恶魔的代表,如果直译成“dragon”,必然会让英语读者心生恐惧,对西峡避而远之,更不会去游玩,那么这则旅游广告反而产生与原目的背道而驰的结果。译者巧妙地把它译成“Xixia,home of Dinosaurs-Open to the world”,用“dinosaurs”(恐龙)代换原文中“龙”的形象,不仅巧妙地避开了西方人对“dragon”的避讳,也用“dinosaurs”这一远古时期神秘的动物满足西方人好奇、冒险的心理,吸引他们前去西峡游玩。再如,机场附近的“航友宾馆”,若直译成拼音“Hang You Hotel”,英语读者第一反映是按照英文单词来读而不是拼音,“hang you”是“吊死你”的意思,如此吓人的宾馆,谁还会去入住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翻译出宾馆名称中表达友好的信息,即译成“Airmate Hotel”。

同样,在饮食方面,如:“金丝小枣”直译为“Golden Silk Dates”,会使人产生误解和疑问,“枣子里怎么会吃出茧丝”?实际上“金丝”特指这种枣甜度高,吃起来糖丝粘连。所以,可以抓住这种枣子含糖多而小巧的特点,意译成“Small Sweet Date”。

3.2.4 音译

对于汉语独特的文化事物和现象,可以音为单位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发音特征,这样更有利于保留和传达异域文化。音译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地理文化:如地名可以借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如“杭州”(Hangzhou)、“上海”(Shanghai);饮食文化,如“馄饨”(wonton)、“豆腐”(tofu)、“荔枝”(litchi);民俗文化,如“阴阳”(yinyang)、“胡同”(hutong)、“风水”(fengshui)。

有时候为了译文的美感和朗朗上口,必须对汉语拼音加以适度的修饰。例如:“鄂尔多斯”羊毛衫的原英文商标“Eerduosi”是纯粹的汉语拼音,但是这对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来说太过冗长、读起来也不那么顺口,经过改译为“Erdos”后,该商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记住,产品的销路也自此转好。

3.2.5 音译加直译

有些情况下,虽然源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是缺损而不完全对等的,但是其中的部分信息,双方还是有共同认知的。为了在保留源语发音特征、异域文化的同时,又使译语读者能够更直观、迅速地了解源文化信息,可采用音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刘法公就建议采用“拼音+实物”的方法来译地名,例如:“海螺沟冰川”,“海螺沟”是一条山沟的名字,沟名“海螺”可以用拼音“Hailuo”,“沟”和“冰川”都可直译为“Gully”和“Glacier”;所以完整的译文即是“Hailuo Gully Glacier”。同理,“黄山”可译为“Huangshan Mountain”、“苏堤”译为“Su Causeway”、“微山湖”译成“Weishan Lake”。

3.2.6音译加注释

有些文化缺损在目的语中是完全空缺、不存在共同认知部分的;且简单的音译,依然无法传达源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其独特性,目的语读者看了依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针对这些独特而又重要的文化概念,必须在音译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注释和补充说明。特别是在介绍历史朝代和历史人物时,如仅提供拼音,西方读者依旧不能明白原文指代的是哪个历史时期、是哪个人物,必须提供更详细的解释。例如:“宋代”若译为“Song Dynasty”,中国读者明白这里指的是“中国的宋代”,但是西方读者就不明白,所以必须补充说明,译成“China's Song Dynasty”;同理,“汉朝”也最好补充说明“China's ancient Han Dynasty”。在翻译中国人家喻户晓、而西方人陌生的历史人物时,也要在音译姓名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如“孔子”译为“Confucius,the great ancient Chinese educator”。

包含中国饮食文化的词汇,也适用于该方法:因为仅凭拼音,没有任何相关食品的介绍说明,西方人怎么知道这是否值得品尝、自己是否会喜欢?如:“粽子”可译成“zongzi(a kind of glutinous rice dumplings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烧饼”译为“shaobing(a flatbread with sesame seeds on top)”;“油条”可译为“youtiao(fried bread stick)”。其他一些富含独特汉语文化特征的词汇,都适用该方法:“功夫”译为“kongfu(Chinese martial arts)”、“气功”译为“qigong(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

3.2.7 音译加意译/谐音

音译加意译,即谐音法,就是不是简单地保留源语词汇的发音并依此英译过去,而是稍作修改,并添入意译的成分,以达到相似的语用功能。例如:前面提到的“航友宾馆”,既然直接用拼音来音译“Hang You Hotel”会吓跑西方游客,那么就把“Hang”修饰为“Hi”;这样读音上听起来和拼音“hang”还是有点相近的,似乎真可以假乱真,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译名就像是在和西方游客打招呼说“Hi”,不仅使他们倍感亲切、宾至如归,更体现出宾馆的“友好”主题

3.2.8 代换/套译

可否认,人类在思维、情感和经验等方面还是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的,即不同语言之间或多或少存在文化对等现象,处理这一类词汇或语言内容,就相比而言轻松多了:只要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源语文本中表达相同文化内涵信息的语言形式,用它来代换原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这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例如:汉语中用“小菜一碟”来形容事情轻松可以完成,而西方文化中对应的文化内容是“a piece of cake”(蛋糕一块);再如,我们用“烫手的山芋”来形容“棘手的问题或难对付的人”,英语中也有相对应的文化内涵词汇,即“a hot potato”(热土豆)。在经济商业领域,也存在这种可以代换的文化现象,如:“专卖店”(exclusive agency/franchised store)、“传销”(pyramid selling)。

4 结语

商贸汉英翻译,目的是为了把商贸汉语文字(原文)中的语言信息连贯、忠实地转换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且能让英国贸易方理解接受的商贸英语文字(译文),实现商贸信息的跨文化传递,并最终实现中英贸易双方“零障碍”、“零失误”的商贸往来;这就必然会涉及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遵从“功能目的论”,按照忠实与变通、严谨与统一的文化差异处理原则,根据商贸翻译的交际目的以及文化差异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文化对等的语言形式,可以采用代换法;对于文化不对等的语言,则应选用意译法;针对文化缺省现象,适用音译法、音译加直译、音译加注释、或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当文化内涵出现空缺时,可运用直译或直译加注释。

总之,目的决定方法,要通过不同的翻译方法,把文化差异导致的信息流失降到最低,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内涵信息并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最终实现双方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摘要:商贸翻译是一项跨语言文化的交际活动,必然会涉及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了实现商贸信息的跨文化传递和贸易往来的顺利进行,在商贸汉译英过程中应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为导向,即目的决定手段。译者必须根据汉英文化差异的不同类型,采取直译、直译加注、意译、音译、音译加注、代换法等不同翻译方法,把文化差异导致的信息流失降到最低,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内涵信息并准确无误地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关键词:功能目的,商贸翻译,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张美芳,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冯莉.商务英语翻译[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3]任月花.商务翻译概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2002(1).

[6]田文军.商贸翻译的“忠实”与“变通”[J].中国科技翻译,2005(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刍议目的论与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选择 下一篇: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