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精选十篇)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8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共施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50例, 男18例, 女32例, 其中胆囊结石41例, 胆囊息肉9例。术前患者不置留胃管, 均放置小引流管引流 (24~48h拔除) , 无一例发现胆漏、腹腔出血、感染、胆道损伤等, 术后不使用止痛药, 绝大多数患者当日可自行下床活动, 次日进流食。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即可, 切口选择右肋缘下1cm, 做平行于肋弓的斜切口, 切口以第9肋下缘与腹直肌外缘相交为中心, 长约4~5cm, 切开腹直肌前鞘, 切开长度略长于皮肤, 电刀切断或钝性分开腹直肌, 其他肌层电刀切断。进腹腔后一般先结扎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胆囊管暂不切断, 必要时胆囊减压, 然后用电刀或剪刀自胆囊底部分离胆囊至胆囊管, 切断胆囊管去胆囊, 将胆囊管残端双重结扎, 胆囊床无明显渗血或胆汁漏出者可不缝合, 术毕可不置引流, 逐层关腹, 皮肤可用皮内缝合。
2 结果
本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病例中, 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d, 91%病例当日可下床活动, 8 3%病例术后次日进食流质。无术中胆道损伤、术后腹腔出血、漏胆、切口感染发生, 床旁B超观察无腹腔积液, 平均手术时间40min, 切口缝合3~4针, 或采用可吸收线皮内缝合。
3 讨论
3.1 如何选择合适者行MC
在诸多胆囊切除的手术方法中, 这些问题仍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一方面M C的适应证范围较宽, 需行胆囊切除术的病例, 包括急性胆囊炎 (结石性) 者可考虑选用, 甚至有人认为LC中转手术亦可行M C;另一方面又认为即使在条件较好, 已开展M C的单位, 亦并不能将其应用于所有的病例。对粘连较严重、体形肥胖、高位胆囊、Mirizzi综合征、胆囊癌变患者, 以及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者和伴有严重胆道疾病和重症胰腺炎者不适宜。
3.2 小切口的定义与优点
所谓小切口系于右肋缘下做斜行切口, 本组采用斜形, 长度4~5cm, 近来又有人将其缩小为2~3cm, 称为1英寸切口胆囊切除术。为了使切口接近胆囊部位, 文献上多数作者推荐术前B超检查定位, 尤其是提倡B超定出胆囊底部与胆囊颈部连续位置, 同时还强调B超定位出肝下缘以斟酌小切口位置, 以便术前较好地估计胆囊位置。本组切口位置宜定在右肋缘下靠正中线或以胆囊三角体表投影处选择斜切口, 故本文称经肋缘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其优点可概括: (1) 手术创伤小, 腹壁肌层时仅横断少部分肌肉, 甚至不断肌肉, 故术后切口疼痛轻, 可早期起床活动, 镇痛剂使用少; (2) 对腹内脏器的暴露机会少, 刺激少, 内环境干扰小, 故术后恢复快, 缩短住院时间; (3) Calot三角显露更直观, 有助于手术操作; (4) 费用低, 不需特制微创器械; (5) 适应证范围仍较宽, 尤其是急诊亦可选择; (6) 手术操作在直视下进行, 可避免误伤肝外胆管; (7) 切口愈合后仅留下细小的疤痕。随着影像学的发展, 特别是B超的广泛应用, 胆囊疾病的检出率有增长趋势。其主要治疗方式是胆囊切除术, 传统胆囊切除术迄今仍是一种标准的术式。但这种手术切口长、组织损伤大, 术后疼痛剧烈, 恢复慢;与M C或L C损伤小, 恢复快相比, O C有被取代趋势。而M C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使用镇静剂少的优点, 并达到与O C、L C同样安全的效果, 故有资料表明:M C是完全可行的手术。
3.3 术前术中要点
(1) 术前除常规检查外, 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胆道造影、E R C P或胃肠造影、B超、C T等。由于切口限制, 术中不能广泛探查。 (2) 术中有较好的实施O C的技能和可能发生问题处理的能力; (3) 术中要有理想的麻醉和特殊的照明特殊深部拉钩, 较长的器械, 如长直角钳、长剪刀及持针器等。 (4) 首先解剖Calot三角, 分离胆囊动脉及胆囊管。 (5) 明确三管关系后再摘除胆囊。 (6) 检查术野干净, 用干纱布检查胆囊床有无胆漏, 若无, 不用引流或放一小细管引流。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 篇2
【摘要】 目的 探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致胆管损伤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 分析 1991年6月~2005年11月我科施行的13859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11例胆管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 本组9例小破口损伤(破损范围在3mm以下),行可吸收线一期修补及t管引流;2例破损严重者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随访6个月~12年,无胆管狭窄、继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变异、病变程度、术者的责任心和技术因素是lc致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胆道损伤应及时发现,根据分型正确处理,以达到满意的预后。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
analysis of 11 cases of bile duct injury in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已经成为临床 治疗 胆囊良性病变的首选术式,但出血、胆漏、胆管损伤等并发症仍然是 影响 lc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其中胆管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文献 报道其发生率为0.32%[1]。我科自1991年6月在国内率先开展lc,至2005年11月已施行138595例,发生肝外胆管损伤11例(0.008%),明显低于国内平均水平,现就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经验教训,探讨防治的策略。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男10例,女1例,年龄27~68岁,平均41.6岁。术前诊断除1例为胆囊多发性息肉外,其余10例均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其中急性胆囊炎6例,慢性胆囊炎2例,萎缩性胆囊炎2例。11例均有反复发作的右上腹部疼痛、发热等病史,病程6个月~15年。上腹部b超提示胆囊壁毛糙、增厚、边缘不清,胆囊腔内可见结石或息肉,后伴减弱回声。
1.2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采用的手术方法有四戳孔法和三戳孔法。四戳孔法于脐部做第一孔,造气腹后插入10mm套管,直视下在剑突下、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及右腋前线肋缘下分别插入10mm和5mm套管。三戳孔法则省弃右腋前线肋缘下的戳孔。细心解剖calot三角及胆囊颈部淋巴结,牵拉胆囊用力适度,防治胆管撕裂及钳夹时损伤胆管。避免过多的向肝外胆管方向解剖,精心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取出胆囊后细致辨认有无其他胆管开口。
1.3 损伤类型及原因 按损伤机制分机械伤9例,热灼伤2例。按损伤部位分右肝管5例,右副肝管2例,均为小破裂口,致伤原因为右肝管在肝外游离段较长,胆囊因反复炎症与右肝管粘连致密,分离时撕裂。肝总管2例,其中1例因急性胆囊炎术中渗血严重,勉强解剖三角,电凝传导热灼破肝总管侧壁;另1例损伤左右肝管汇合部,破裂口较大,其损伤原因为胆囊萎缩、结石嵌顿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之间(mirizzi综合征),calot三角粘连严重,呈“冰冻化”,分离时电灼致伤。胆总管2例,其中横断伤1例,损伤原因为胆囊管低位汇合,分离位置偏低,把游离过长的胆总管当作胆囊管处理。
1.4 胆管损伤的处理 本组病例均在术中及时发现,中转剖腹手术。对于胆管小破裂伤者以5-0 vicry线横向整形缝合,在胆总管上另行戳口放置t管支撑3个月。对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较大破口损伤者,分别行左右肝管切开整形及肝管空肠内引流术。对于胆总管横断伤者,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并置t管支撑引流,t管放置时间不少于3个月。
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11例均放置t管减压支撑引流,小破口伤者放置3个月,胆肠吻合后放置t管者,放置3~6个月,经造影证实胆道通畅、无胆管狭窄后拔管。随访6个月~12年,无胆管狭窄、继发性结石等并发症发生,优秀率(无任何症状)81.8%,良好率(偶有胆管炎症状)18.2%。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对腹内脏器干扰少、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出血、胆漏、胆管损伤(撕裂、横断、夹闭、电灼伤)仍然是lc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亦是lc中转开腹(包括延期开腹)的主要原因。
3.1 胆管损伤的原因
3.1.1 解剖变异 如胆囊管过短或缺如,特别是在病变情况下胆囊颈部与胆总管粘连时,术中误将胆总管作为胆囊管而切断,或在分离颈部和壶腹部时易损伤粘连的胆管前壁或侧壁;与胆总管并行低位开口于胆总管下段的胆囊管,未解剖清晰即行钳夹切断会造成胆总管的损伤;或胆囊管汇入走行位置低的右肝管,在分离胆囊与肝门的结缔组织时可将右肝管切断;而在结扎胆囊管过于靠近胆总管时,可结扎部分胆总管侧壁而致狭窄。本组中最严重的1例胆总管横断伤就是因为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并低位开口,未解剖清楚即上钛夹横断,不得以行胆肠吻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教训深刻。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80例临床分析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方法及优点。 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切口长度4~6cm,手术时间40~60min,平均手术时间45min,平均术后住院5天,无术严重并发生症。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具有直观显露术野便于手术操作的优点,胆囊切除的首选术式之一。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
胆囊切除术是肝胆胰外科最常见的手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 具有创伤小、瘢痕小、痛苦轻、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1],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80例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男27例,女53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46岁。病史1个月~10年。全部病例均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B超检查而确诊。其中胆囊结石65例,胆囊息肉15例。反复发作的右上腹痛或上腹剑突下疼痛。
1.2 方法 常用的连续硬膜外麻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多选用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斜切口起自腹中线右侧1 cm,沿肋弓下2横指,切口长度视腹壁厚薄而定,一般为4~6 cm,体胖腹壁厚者6~7 cm。用1~2把血管钳夹住胆囊颈部,稍用力先向上拉挺胆囊颈部及胆囊管,同时稍向左外下牵拉,使Calot三角展开。用剪刀剪开胆囊颈和胆囊管前的腹膜,平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外缘切开腹膜,然后用血管钳夹住干纱布球(花生米)钝性剥离,推开肝总管、胆总管前和胆囊三角的软组织,可以显露肝总管、胆总管以及胆囊动脉。由于干花生米吸水,解剖关系看得更清楚。用剪刀剪开胆囊颈及胆囊管后的腹膜,用小直角钳在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之间的间隙分离,循胆囊管方向扩大间隙,若胆囊管内有结石,可用小直角钳夹住胆囊管,循胆囊管方向由下向上挤入胆囊内,同时也使胆囊管变长,以利随后的处理。当胆囊管与胆总管、总肝管三者关系明确后,用小直角钳在胆囊动脉和胆囊管之间的间隙穿过7号、4号丝线各一道,结扎,切断胆囊管。患者肥胖,术者的手不能伸入腹腔,可用深部打结器(像织毛衣的钩针)打结,也可用血管阻断钳和钛夹将胆囊管夹闭。在切断胆囊管之后,在胆囊管的后上方,Calot三角内分离,即可分出胆囊动脉。用处理胆囊管的方法处理胆囊动脉。在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切断之后,在Calot三角处靠近胆囊颈处分离胆囊与肝脏间的附着部分,即顺行性胆囊切除术[2]。待分出2 cm左右的距离后,改为逆行性胆囊切除术。移除胆囊之后,要仔细检查胆囊床,看有无出血和胆漏,必要时电凝止血或缝扎止血,胆漏处有黄染和轻度水肿,用小针细线缝扎。有时缝扎后还有小的出血,是肝脏的针眼出血,用干纱布压迫片刻即可控制出血,必要时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切口长度4~6cm,手术时间40~60min,平均手术时间45min,平均术后住院5天,无术严重并发生症。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手术前,应对手术的难度和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其中病史、体征、常规化验和影像学检查是评估的重要依据。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伴急性发作时,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对胆囊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有更直观的了解。加之麻醉和手术技巧的提高,只要具备急诊手术指征,不管发病后几天,均可安全地施行胆囊切除术。
由于胆囊炎症有轻重的不同,胆石有大小的差异,解剖有多种变异,因此,在技术上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做相应的变更。胆囊动脉可于胆囊壁的不同部位进入胆囊壁,如胆囊动脉起点在肝总管后侧,肝右动脉隐藏在胆囊动脉深面,按常规分离时有可能误伤肝右动脉,导致肝组织缺血。应特别注意胆囊动脉的变异。当病人肥胖时[3],由于Calot三角内丰富的脂肪,给分离胆囊动脉带来困难,且肥胖病人组织脆,若局部有粘连或炎症时,不必勉强解剖胆囊动脉,解剖出胆囊动脉后亦以丝线先穿过结扎一道,不打死扣,不切断,直至将胆囊分离,判明清楚后再在靠近胆囊壁处切断,动脉的近切端应予双重结扎。有时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紧密并行,不易分离,可一并处理。对胆道解剖结构不清,或怀疑有胆总管结石,可行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靠近胆囊之胆囊管穿过4号丝线,结扎一道,结扎线牵引,胆囊管切个小口,插入输液用塑料管,用20%胆影葡胺经胆囊管造影。有时胆管的解剖很难确定,需要切开假定的胆总管,然后插入胆道探子,确定各种管道的位置。逆行性胆囊切除术 在一些外科医生是作为常规的,尤其是在小切口的情况下,切除胆囊多从底部開始。胆囊大部切除术受到一些外科医生的推荐,在分离很困难的情况下,切开胆囊,清除内容物,沿肝脏剪除到胆囊颈部,将胆囊与肝脏附着的部分留在原处,然后结扎胆囊管。将胆囊残壁的黏膜刮除或行电灼或用碘酊涂布,放置潘氏引流。这种方法较胆囊造瘘术可节省1次手术。
总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中血管阻断钳和钛夹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夹闭,简化了手术操作。皮肤用薇荞可吸收缝线(4/0Vicryl)缝合,既美观,又不用拆线,缩短住院时间。绝大多数病人在术后3~6 d出院。但由于小切口的限制,不能进行全腹腔的探查,也不能完成很复杂的胆囊切除术是其缺点。当显露很困难,或手术需要做大时,要果断地延长切口,不要为小切口而小切口,这是提高手术质量,防止医源性损伤的重要措施[4]。近年来,有些医生开展切口小于3 cm的微创口胆囊切除术,但其安全性值得考虑。我们在临床的会诊中,已遇到因追求切口小而造成医源性损伤的严重病例,应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72.
[2]蔡福珍,丁健民,皋岚雅,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7213例报告[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0,12(1):7-8.
[3]郑成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分析及预防.肝胆外科杂志,2001,13(1):3-4.
小切口胆囊切除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9例, 男41例, 女108例;年龄24~81岁, 超过60岁109例, 平均年龄60岁。胆囊息肉样病变40例, 胆囊结石109例, 其中合并急性胆囊炎25例, 胆囊萎缩30例, 择期手术131例, 急诊手术18例。术前合并症:合并高血压2~3级22例, 占18%;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19例, 占13%;糖尿病15例, 占10%;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例, 占7%;心电图异常者8例, 占5%。
1.2 病史及诊断
患者反复右上腹痛, 部分放射至右肩背部, 油腻饮食可诱发, 查体大部分有右上腹压痛, 部分墨菲征阳性, 小部分可扪及肿大的胆囊, 病史最长20年, 最短3 d, 术前可根据需要进行B超、选择性胆管造影、ERCP或胃肠造影、CT等检查。
1.3 术前准备
择期手术术前12 h禁食, 4 h禁水, 术前灌肠1次, 急诊手术术前置胃管, 重视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 在麻醉开始时静脉滴入[1]。全麻诱导期间, 按压剑突下左上腹部, 以免气体进入胃内引起术后腹胀。
1.4 麻醉选择
采用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年龄较大、心功能异常及硬膜外腔穿刺困难者采用全麻。
1.5 手术方法
经B超定位, 逐层进腹, 选用示指探查胆囊周围情况及分开粘连, 如果适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用特制深直角钩牵开胃肠组织及肝脏面, 有齿卵圆钳牵拉胆囊壶腹, 提起胆囊, 胆囊较大影响视野行胆囊抽吸减压, 用生理盐水注入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内, 打开肝十二指肠韧带, 钝性分离胆囊管, 清楚显露三管关系, 距胆总管0.5 cm的胆囊管处丝线结扎一道, 留作“标志线”, 兼有防止胆管内结石掉入胆总管的作用。分离胆囊动脉, 结扎或用钛夹钳闭胆囊动脉, 行胆囊逆行切除, 至“标志线”处会师, 距胆总管0.3~0.5 cm处切断胆囊管, 切断结扎或钛夹夹闭胆囊管, 肝胆囊床电凝止血, 一般无需放置引流管, 皮下不缝合, 切口处采用医用胶纸粘贴, 免拆线。缘于采用先套扎而不切断胆囊管的方法, 本组患者有2例将胆囊游离后发现套扎的是胆总管, 从而避免胆总管被横断的严重后果。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于术后次日床边活动, 术后1~2 d肛门排气后进流质, 抗生素应用3~5 d, 平均术后住院5 d, 随访1~5年均无胆总管狭窄或梗阻, 均无切口疼痛、麻木等感觉。
3 讨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由于其切口小、恢复快等优点, 迎合了当今手术微创、美观的趋势, 且操作安全性高, 并发症少。所谓小切口系于右肋缘下做斜行切口, 长度4~6 cm, 近来又有学者将其缩小为2~3 cm, 称为1英寸切口胆囊切除术[2]。为使切口接近胆囊部位, 多数学者推荐术前B超检查定位胆囊底部与胆囊颈部连续位置, 并以B超定位出肝下缘以斟酌小切口位置[3]。自1882年第1例胆囊切除以来, 传统胆囊切除术 (CC) 已百余年, 其安全可靠, 但创伤大、恢复慢。MC优点: (1) 切口小、损伤少、瘢痕小, 术后疼痛较轻[4], 术后第1天便可离床活动。术后并发症少, 传统胆囊切除术 (CC) 术后切口瘢痕有20%~50%的患者术后1年内仍感疼痛不适[5,6]。 (2) 手术操作时间短, 手术时间40~80 min, 平均50 min。 (3) 对腹腔内脏刺激小, 术后肠蠕动恢复较快, 可较早恢复饮食。 (4) 康复快, 一般术后5 d出院。 (5) 节省费用, 仅为CC 7成许, 无需腹腔镜昂贵器械及专业培训。笔者通过实践认为, 术中值得注意的是: (1) 解剖胆囊三角时分清三管关系。 (2) 由于切口小, 术中麻醉要有良好的肌肉松弛。 (3) 要求术者了解胆管的解剖及变异。 (4) 若Calot三角解剖不清, 应当机立断果断延长切口。本组曾有1例胆总管损伤延长切口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适应证有:无症状性胆囊结石;非结石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合并结石;胆囊息肉;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不超过48 h;胆囊萎缩。除严重凝血障碍及重症门脉高压视为禁忌外, 通常有其他合并症者亦能耐受此手术。相对禁忌证:严重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以往有上腹手术史, 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三角粘连, 解剖关系不清;患者肥胖。
综上所述, 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以损伤小、恢复快、瘢痕细小等优点为多数患者接受, 其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优点。方法:对149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进行临床分析, 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 与传统胆囊切除术 (CC) 进行比较。结果:切口长度46cm, 平均手术时间50min, 术后平均住院5d, 随访15年均无胆总管狭窄或梗阻。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瘢痕细小、经济、安全有效。
关键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微创,传统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75.
[2]Dwyer PJ, Murphy JJ, Higgins NJ.Cholecystectomy though a5cm sub-costal incision[J].Br J Surg, 2002, 77 (10) :1189.
[3]方可, 唐朝瑞.胆囊切除术的技术改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1993, 13 (11) :694.
[4]王少林.小切口胆囊切除的体会[J].上海医学, 1995, 18 (10) :592.
[5]曹金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J].中国实用外科学杂志, 1994, 14 (11) :691.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 篇5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R657.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0-0107-02
急性胆囊炎为急性炎性病变,多由化学性刺激或细菌感染所引起。患者多为急诊入院,病情发展较快,若处理不及时,容易引发严重并发症。本文以我院收治9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效果,探析基层医院急性胆囊炎患者有效手术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9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胆源性胰腺炎、肝外胆管梗阻情况,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在23岁~72岁,平均(54.5±5.9)岁;发病到入院时间在3h~72h内,平均(14.5±2.8)h;35例出现发热症状、27例腹痛、5例黄疸。对照组: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在22岁~70岁,平均(53.8±5.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在2h~78h内,平均(14.2±2.7)h;33例出现发热症状、28例腹痛、4例黄疸。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到入院时间、临床症状等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右上腹入路经腹直肌作长度 10cm左右切口,切开腹壁,大S拉钩纱垫以暴露术野,结合顺切、逆切、顺逆结合法将胆囊切除,放置腹腔引流管。观察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于距腹中线2cm左右平行腹中线且与肋弓处相交、紧靠肋缘下1.0cm处做5cm左右切口,牵开肝前缘并于胆囊左侧将小纱布垫填入,推开胃肠浆膜组织让胆囊及Calot三角暴露,小卵圆钳将胆囊颈部提起,电刀解剖胆囊动脉及胆囊管,钛夹夹闭,胆囊管断端向右侧牵引,钛夹夹闭细小血管后顺逆结合切除胆囊,钛夹夹闭,纱布压迫切口并关腹、引流,切口用可吸收线缝合。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接近,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表(x±s)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
观察组(n=50)85.7±10.235.9±9.2*26.5±6.2*
对照组(n=46)89.3±11.360.6±10.546.4±7.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结果
组别排气时间(d)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
[例(%)]
观察组(n=50)1.6±0.5*7.8±1.2*1(2.0)*
对照组(n=46)2.6±0.710.5±1.46(10.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胆囊炎发病以发热、腹痛为主,若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胆囊部位化脓情况加重,炎性反应就会波及周围组织,甚至引发腹膜炎、脱水、休克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基于此,及时予以手术,将炎性胆囊切除以抑制炎性反应发展成为该病首选治疗方式。
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设备有限,手术多以传统胆囊切除术及小切口手术为主,传统胆囊切除术创伤性大,术后恢复慢,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加剧患者疼痛,术后生活质量不高。本次研究将传统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手术方法,患者术后更快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得以明显缩短,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效果得到凸显。手术切口小可减轻手术对机体所造成损伤,减少患者脏器过分暴露,因此可降低并发症。同时所使用手术器械简单,在基层医院中更容易推广。但也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常规切口术野暴露更充分,因此更利于胆囊三角解剖,而小切口会对手术操作视野带来限制。我院近年来收治较多急性胆囊炎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所取得应用效果也越来越好,提示术者对胆囊三角解剖结构有准确认知且操作技巧熟练可弥补这一缺陷。此外,依据我院近年来的临床总结,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应用过程中,把握好相应手术适应症可让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对于存在严重腹腔粘连患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应用更易导致副损伤,传统开腹手术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可选择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以减轻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术者对胆囊三角解剖结构的认知及操作技巧会对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需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彭南国.基层医院胆囊切除术47例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2):455-456.
[2]李丹,黄树涛,韩桂林,等.基层医院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术625例分析[J].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3,10(4):224-226.
[3]张益民.基层医院手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39例体会[J].兵团医学,2009,4(1):41-42.
[4]谭卫斌.基层医院妊娠期合并急性胆囊炎23例诊治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9):1854-1855.
[5]陆泳昕.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5):144-144.
[6]金文超.基层医院急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治疗体会[J].安徽医学,2011,32(12):2048-2049.
[7]程建荣.基层医院腹腔镜治疗急性亚急性胆囊炎64例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18-19.
[8]覃建辉.基层医院急性胆囊炎治疗方案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6(3):39-39.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980例临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980例, 男402例, 女578例。年龄6~79岁, 平均46岁。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61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851例, 胆囊息肉29例, 胆囊腺肌症3例, 胆道蛔虫并结石1例。伴发病:糖尿病25例, 前列腺增生症22例, 慢性梗阻性肺疾病52例。
1.2 治疗办法
术前除完善肝胆系统手术的常规检查外, 均明确排除心肺疾病及胃肠疾病所致左上腹症状。术前30min~1h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针2.0。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 右肋缘下斜切口长约5.0cm~7.0cm, 进腹后松解胆囊粘连, 以卵圆钳钳夹Hartmann袋向右下方牵拉, 显露胆囊三角, 解剖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确认“三管一壶腹”的关系后, 首先处理胆囊动脉, 然后妥善处理胆囊管, 并逆行切除胆囊。术中充分利用电刀或电灼钩分离, 对较粗可疑的条索状物要仔细处理或结扎。本组手术时间最短30min, 最长72min, 平均40min。术后6h给予具有通里攻下、理气开郁之功效的复方大承气汤50~60mL, 以后每4h进100m L, 连续3~4次, 20h后下床活动。
2 治疗结果
本组均治愈出院, 无1例死亡, 切口感染10例, 脂肪液化5例, 肺部感染4例。术后住院时间最短4d, 最长16d, 平均6.5d。
3 讨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术后辅以复方大承气汤, 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细小美观、患者易接受。但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切口小、速度快, 必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及完善的术前检查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我们体会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良性肿瘤、慢性胆囊炎、发病72h内急性胆囊炎等是其适应证。同时, 由于切口小, 不易探查周围器官, 易遗漏其它脏器疾病, 故术前要做完善的辅助检查以排除腹腔其他疾病, 若存在腹腔其它脏器器质性疾病, 则不是其适应证。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一般多患有慢性胃炎, 若手术治疗可能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除非已明确胆囊无功能, 否则不宜手术。
由于切口小, 术野暴露小, 解剖胆囊三角及剥离胆囊均受影响, 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良好的腹肌松弛。硬膜外麻醉不佳时应改为气管插管全麻。 (2) 良好的照明, 清晰地术野。应随时调节灯光的照射角度。 (3) 熟练地配合, 娴熟的操作。术者和助手均应有熟练的切除胆囊的操作技巧, 动作轻柔, 减少对胃肠道干扰。 (4) 采取肋缘下斜切口, 既能充分显露肝门区, 肠管及大网膜又不易鼓出切口。 (5) 尽量用电刀或电灼钩分离, 可使操作简单、出血少、术野清晰, 可明显降低手术难度。 (6) 胆囊较大时, 可先抽吸胆汁减压使胆囊缩小以便手术操作。术中遇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扩大切口行胆囊切除以免发生胆管损伤: (1) 胆道的解剖变异时。文献报道胆道的解剖变异较为复杂[1], 应引为重视。 (2) 胆囊炎反复发作至Calot三角解剖结构不清或大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 (3) 过度肥胖、高位胆囊时。过度肥胖、高位胆囊患者因胆囊位置高而深, 暴露欠佳易损伤胆管[2]。 (4) 术中大出血时。术中大出血时不要盲目乱缝乱夹血管以免胆管损伤[3]。
总之, 小切口胆囊切除虽创伤小、康复快, 但要随机应变以免发生严重的胆囊切除并发症—胆管损伤。
参考文献
[1]赵敏, 武文亮, 周扬.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J].临床误诊误治, 2004, 17 (2) :96-97.
[2]王秉松.开腹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13例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2, 19 (4) :309-301.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35例疗效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2月本院外科病区70例需胆囊切除的患者。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传统开腹手术组) 35例, 男14例, 女21例, 年龄36~73岁, 平均 (46.70±6.15) 岁, 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10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19例, 胆囊息肉3例, 萎缩性胆囊炎3例;治疗组 (小切口手术组) 35例, 男15例, 女20例年龄34~70岁, 平均 (47.45±7.01) 岁, 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9例,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22例, 胆囊息肉2例, 萎缩性胆囊炎2例;两组患者均有明确手术适应证, 术前均行彩超或CT, 了解胆囊的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均排除恶性病变及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等资料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头高脚低, 手术过程中应用控制性降压以减少伤口出血。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进行胆囊切除术, 选择右肋缘下2 cm左右处, 与右肋缘相平行切口进行手术。治疗组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采取平卧位, 体型瘦长者, 多为右上腹直肌切口, 体型肥胖、肋角较宽及胆囊位置较高者, 多用右肋缘下2 cm左右选择切口, 切口长度5~7 cm,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等, 进入腹腔后把在胆囊下方的腹内其他脏器用浸湿的盐水纱布隔开, 然后充分暴露胆囊三角区, 提起胆囊, 细心地分离暴露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结扎胆囊动脉之后切断胆囊动脉, 循着胆囊管, 视术中情况顺行或逆行切除胆囊, 结扎+缝扎胆囊管。间断缝合胆囊床及逐层关闭腹腔[1], 用可吸收线缝合, 可不放引流管。术后病理均未发现癌变。术后根据血白细胞升高情况, 用抗生素3~5 d, 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无并发症出现。
3.1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治疗后直至出院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指标相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经独立样本t检验, 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是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基础上改良的一种新方法, 综合了开腹直视下操作和腹腔镜手术损伤小的优点[2]。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手术切口小, 损伤轻微, 术中失血量少, 手术时间短, 患者痛苦轻, 患者术后恢复快, 手术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但其也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其适应证为:单纯急性胆囊炎, 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 单纯性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3], 胆囊与其周围组织粘连不明显, 并且无内瘘及胆总管结石者。禁忌证有:胆囊病变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者及合并肝内外胆管狭窄者, 胆囊嵌入肝内, Mirrizzi综合征3、4型, 胆囊恶性病变等。
由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切口较小, 所以术中视野受到一定限制, 术中必须有充分的照明;对于较大的难以剥离的胆囊, 应先把胆囊抽空, 在术中应清晰充分识别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要过度地牵拉胆囊, 切忌不能盲目地进行钳夹和粗暴分离[4];剥离胆囊床时一定要充分应用好电刀, 这不仅可使操作简单, 如有出血还能及时止血和保持术野清晰;在术中如发现有胆管和其他病变并存, 要有足够的认识, 千万不要盲目追求小切口, 必要时应及时延长切口, 扩大术野, 做好相应处理。
总之,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优点突出、疤痕小、费用相对较低, 患者易于接受, 适合无法开展腹腔镜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来自本院需要行胆囊切除的胆囊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35例, 对照组进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方式手术, 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相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结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优势明显, 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胆囊疾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李军, 张建军, 邹荣, 等.基层医院小切口胆囊切除术258例临床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7) :1936-1937.
[2]陈宝庆.腹腔镜与小切口手术切除胆囊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3) :189.
[3]董勤, 孟兴凯, 孔广忠, 等.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技巧与疗效分析.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4) :326-328.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胆囊结石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 经影像学造影等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其中男41例, 女31例;年龄30岁~72岁, 平均年龄 (55.6±2.3) 岁;多发结石34例, 单发结石38例;慢性胆囊结石56例, 急性胆囊结石1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均符合胆囊结石诊断标准;符合手术指征;身体状况良好, 可耐受手术;无糖尿病及胆囊疾病;排除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患者自愿参加研究,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
2组患者术前常规检查, 明确身体状况。对照组以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 于右侧腹经腹直肌做切口10 cm~12 cm, 暴露胆囊并切除。
治疗组以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行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于右肋缘下做小斜切口, 长约2 cm~4 cm。使用示指进入腹部探查胆囊、胆总管, 明确粘连情况。使用齿卵圆钳牵拉胆囊颈部, 充分暴露胆囊Calot三角[1], 直视下游离胆囊管及胆总管, 分离并结扎胆囊动脉, 使用直角钳带线穿过胆囊管后结扎, 并结扎胆囊管及动脉。根据实际情况, 采用顺逆结合方法和钝锐方法游离胆囊床, 缓慢牵拉胆囊至切口, 距离胆总管0.3 cm~0.5 cm处将胆囊管切断, 取出胆囊。加固结扎胆囊管残端和动脉, 逐层缝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分析
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出现胆瘘3例, 切口感染4例, 占19.4%, 经对症处理好转。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明显 (χ2=6.36, P<0.05) 。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 发病率高, 临床多以手术治疗[2]。开腹胆囊切除术因切口大、创伤大, 对患者恢复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适应证广泛, 对各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胆囊息肉等均可有效治疗。且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创伤小、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 能够促进患者更好地恢复。在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时, 操作仔细, 术前做好常规检查, 明确患者胆囊情况。术中牵拉暴露时要注意保护患者肝脏, 不断调整拉钩方向, 充分暴露术野。但在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时, Calot三角暴露困难, 术者手无法进入腹腔, 难以结扎腹腔内组织, 因此术中需使用钛夹钳。且Calot三角有广泛粘连、水肿等, 无法解剖暴露壶腹部结构, 需大部分切除, 必要时使用逆行切除法, 并对手术要求较高。因此在实施手术时, 必须要根据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缺点, 充分暴露切口, 术中充分暴露Calot三角。为了保证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 术前进行有效的超声影像检测, 当胆囊壁厚≤0.4 cm的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可使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当超过0.4 cm时应慎用。本文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能够明显促进患者康复, 术中出血少, 能够早期下床活动。同时, 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占19.4%, 经对症处理好转。本文结果显示,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并发症少, 安全有效, 可早期下床活动, 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2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 分别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及开腹胆囊切除术, 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并发症少,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囊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关军鹏.小切口胆囊切除术56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6) :3411-3412.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60例胆囊炎伴结石患者, 其中男90例, 女70例, 年龄25~75岁。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CT、B超等常规检查, 均确诊为胆囊炎伴结石, 对胆囊周围出现炎性粘连者、之前有上腹手术史者、胆源性胰腺炎者和胆管恶性肿瘤者以及肝内胆管结石病症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切口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后再在给予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取右上腹做长度约为5cm腹直肌切口, 将腹直肌的前鞘和皮下组织以及皮肤采用电刀进行逐层切开, 将腹直肌进行钝性分离, 切开腹横肌和腹膜, 充分暴露胆囊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将胆囊的动脉结扎切断, 取出胆囊结石。将胆囊和肝脏通过电刀分离出来, 切除胆囊后对胆总管的位置进行确定, 给予胆总管穿刺前壁取石治疗。术后留置引流管, 对腹膜和腹白线使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切口手术治疗, 入腹后对胆囊的情况进行检查, 确定胆囊的位置, 切开胆囊后进行取石手术。术后留置T型管进行常规引流, 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 并做好记录。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 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使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使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P<0.05则表示存在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 治疗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4%, 对照组为25%, 两组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5) ;治疗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7.1±10.2ml, 对照组为287.1±52.2ml, 两组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5) ;治疗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43.5±19.1min, 对照组为82.2±16.1min, 两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胆囊炎伴结石在临床上是一种较常见的急性外科病症, 在临床治疗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开腹切开胆总管取石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比,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美观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4]。通过上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 治疗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上均比对照组少, 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结石临床疗效显著,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摘要: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0例胆囊炎伴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切口治疗, 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 治疗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少,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结石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胆囊炎伴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杜成雄, 许可, 冯上利.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探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 8 (4) :87-88.
[2]陶凯, 刘斌, 孙学良, 等.老年患者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1 (30) :286-287.
[3]冯驰.腹腔镜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1 (6) :127-128.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分析 篇10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囊切除术 传统开腹与小切口外科手术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其中传统切口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2.4岁,小切口手术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39.05岁。两者中胆结石各占16例,胆囊炎患者各占4例。
诊断标准:患者需有典型的反复右上腹隐痛病史且B超证实有胆囊结石或胆囊炎征象,具体参照第六版外科学诊断标准。另外要求40例患者体型、体重基本一致。
术前准备:①常规术前行肝肾功、血糖、血常规、血型、输血前十项,心电图、胸片检查,必要时手术前再次复查B超排外胆总管结石。②术前使用抗生素1次并禁食禁饮8小时。③切口定位和选择:习惯取上腹正中白线旁开(右)2cm与肋弓缘下1cm交叉点为起点做右上腹直肌正中切口长4~5cm。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病人平卧位,按预定的切口开腹,先用手指探查肝、胆囊、胆总管及胃窦部。显露胆囊后分别用纱布将小网膜及十二指肠隔开,于内、外及下方各置1把中号带光拉钩、用卵圆钳或持物钳夹住胆囊Hartmann袋并轻提。充分显露后解剖胆囊三角,认准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者关系后,根据术前患者的要求分别用钛夹或推线器深部结扎处理胆囊管和胆囊动脉,对解剖不清或粘连较重者先过线固定胆囊管,随后向右牵拉胆囊Hartmann袋,自距肝缘1.5cm处或胆囊底部开始切开胆囊浆肌层顺胆囊壁向颈部方向钝锐结合分离直到切下胆囊。双重结扎或钳夹胆囊管残端并用碘酒及酒精烧灼。胆囊床用电刀仔细止血后填压明胶海绵压迫,一般不缝合。清点所用物品及确认手术满意和胆总管无异常后常规丝线间断关腹、皮下采用易吸收DJ线缝合,一般不拆线。手术间时最短35分钟最长76分钟,平均60分钟,术后疼痛较轻,一般2O小时内自行下床活动,肠蠕动恢复时间最快5小时,平均术后通气时间为44.5小时。平均出院时间为术后第5.55天。
结果
我院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随机进行40例抽样调查分析如下:手术切口传统手术切口及小切口手术均取上腹正中白线旁开(右)2cm与肋弓下缘下1cm交叉点为起点,传统切口长度在12~15cm。而采用小切口术式则切口一般<5cm,平均4.5cm。
讨论
相关文章:
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瘤疗效观察02-06
科技查新流程安全02-06
契形切口手术切除外痔60例临床观察02-06
辅助小切口02-06
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02-06
小切口应用于阑尾切除术02-06
1kW固态调频发射机02-06
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02-06
颈部小切口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