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班级常规的建立

关键词: 自主性 人格 幼儿 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 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不断地更新, 在教育过程中, 力求做到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但同时, 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 忽略了幼儿的常规管理, 出现了幼儿规则意识不强, 活动的行为习惯差。为此, 笔者谈一谈对幼儿园常规管理的认识。

一、理清什么事常规

常规从字面上解释是指需要经常遵守的规则和规定。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园区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准则, 包括生活常规, 游戏常规, 学习常规等。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在一次认识沙的活动中, 一位老师为了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让幼儿有充分愉悦的体验, 活动中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则, 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去探究沙的秘密。活动一开始幼儿高兴得不得了, 尽情地想着法子玩沙, 不一会儿出现了沙到处“横飞”, 幼儿的告状声、哭叫声此起彼伏, 整个活动场面混乱不堪, 活动难以继续进行。在这个活动中, 表面上看, 这位老师给了幼儿开放的环境和自由, 重视幼儿的自主探究、情绪体验。实际上, 在混乱和充满危机的场景中, 幼儿的内心体验并不一定是愉悦的, 也不会有序地、自主地探究周围现象, 更多的则是放任自流, 随心所欲, 以致难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事实证明, 在一日生活中, 加强幼儿常规教育, 是确保幼儿安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幼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具有非常的重要性。因此, 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常规

(一) 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 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

幼儿对常规的理解和掌握是习得性和生成性的统一, 对大多数常规而言, 它们往往以预成的方式存在于现成的社会关系或组织中, 是要求幼儿必须适应、内化和遵守的规则, 这些规则通常是需要由掌握着权威和标准的成人按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科学地、有阶段地来告诉幼儿什么是好的或坏的, 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 什么是应该的或不应该的, 什么是允许的或禁止的。由此, 教师在帮助处在他律规则时期的幼儿习得这些常规时, 要采取正面教育的原则, 在尊重的前提下, 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要求, 提出的要求必须是明确的。比如, 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活动时, 一幼儿独自乱跑, 教师在禁止时, 可明确告诉幼儿:“请你赶快回到自己的座位”, 而不说:“请你不要乱跑”。前者不但制止了幼儿的不当行为, 还直接告诉了幼儿该怎么做, 后者却让幼儿无法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又如我们时常给孩子们说的“吃饭前要洗手, 打饭要排队, 一个一个来”一样, 避免了拥挤凌乱, 又让孩子保持了秩序。即我们在帮助幼儿习得常规时, 可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 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如何做和做什么。

(二) 设立“光荣榜”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

每个班上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 只要老师善于去发现孩子的这些闪光点, 老师在班上设立一个“我是谁, 我最棒”的“光荣榜”, 可以利用这个闪光点, 表扬这些幼儿, 能起到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 还能进行现场常规教育。如:在耍玩具后, 有些孩子随手到处乱丢乱弃, 而有的孩子则能把玩具分类整理收纳好, 老师可以利用这一闪光点, 表扬那些分类收纳好玩具的孩子, 并在“光荣榜”里给他贴上一朵小红花。

(三) 尊重幼儿个性发展, 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

在建立规则时, 如果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和制定规则, 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以及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 其结果就导致规则界限不清、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同教师不一致, 而最终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强。因此, 教师在建立规则时, 不管在内容或方式上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的理解, 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建立。如玩具摆放的常规, 教师完全可以把它交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常规要求, 才能真正被其接受, 幼儿也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 感到快乐、满足。

(四) 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组织中, 为了加强幼儿的常规管理, 使幼儿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 也存在着对幼儿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的现象。如:玩玩具必须在指定的地方玩;吃饭时不准说话;先拿到食物的幼儿必须等教师一声令下后才可以开始吃等。因此, 我们在建立幼儿的常规时, 应以幼儿的发展为前提, 避免在许多琐碎的细节上作大量不必要的规定, 以免规则繁冗累积, 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应尽可能地支持、引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五) 在集体常规教育中注重个别教育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多数情况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 面对集体颁布规则和要求。但在常规的遵守上, 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指导方法。如年龄相同的幼儿在个性和能力上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因此, 采用集体常规教育的形式时, 应注意以下两个前提: (1) 在孩子面临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 (2) 共同的指导能够达到目的。如完全剔除以上情况, 教师就要考虑采用同样要求下对幼儿实施不同的指导方法。个别教育指导, 这种与孩子更亲近、更尊孩子个性的方式, 更有助于幼儿将常规要求转化为自身愿望的一部分。如在教幼儿使用剪刀时, 教师在指导女孩时, 在常规要求上着重体现剪的技巧, 而在指导男孩时, 特别是那些随意舞动而不知道剪刀危险、不知道剪刀用法的孩子时, 教师在常规要求上就得明确树立安全操作的态度, 然后才教授使用剪刀的技巧。

(六) 长期一贯的坚持

常规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幼儿的常规一旦建立后, 需要得到巩固和强化。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的特性, 要求幼儿长期一贯的坚持, 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重复”中得以巩固, 从而形成良好的常规。

总之, 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工作。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也不能任意随之。只有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特点,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探寻最合适的方法, 一定能搞好班级常规工作的。

摘要: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幼儿生活的前提, 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利用合理的方法对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班级,常规管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县扶贫长效机制 下一篇:加大投入解决教育资源短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