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模范有感(精选6篇)
篇1:学道德模范有感
学道德模范有感
这个星期三中午,老师给我们看了“学道德模范,颂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记录片。
纪录片分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见义勇为”等几个部分。其中,令我最感兴趣、最感动的是“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义务指路老人:谢亮。
谢亮是一位退休老人,他义务为大家指路十年。他是一个普通的老人,衣衫简便,普普通通,在评为道德模范之前,没有人认识他。谢亮为了给大家指路,跑遍了北京市大大小小五千多个公交车站。在记录的过程中,饿了,只啃一点大饼,渴了,喝点矿泉水,他辛辛苦苦,详细的记录下每一条路。他说,帮助别人,只是举手之劳,帮助,可以给他人带来方便与快乐。被他帮助过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有中国大陆的,香港的,美国的„...在北京城,他是听到“谢谢”最多的人,每个人都对他报以敬重和微笑。谢亮从71岁开始,义务指路了十年。这十年间,谢亮第一次病倒了。在他生病期间,有无数的“小谢亮”与许多自愿者来看望他,并自发担任起指路的义务。谢亮把这种义务指路的精神传承了下去。
在生活中,自发地帮助他人的好人不止谢亮一个。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善良去倾情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社会生活中,喊着“帮助他人”这个标语的人有不少,但是他们却光说不做,这样的人,能算是“道德模范”吗?真正的“道德模范”,是那些默默无闻,在背后遵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乐于助人而不求回报的人。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快要被金钱所吞噬了,这个时候,人们眼里已满是金钱。真正有道德的人,已经少之又少。
在学校里,乐于助人的人也不少。像谁忘带学习用品,谁的书本没有带,同学们都会热情地帮助他们。别看这些都是小事,俗话说:积少成多。只要我们把这些小道小德聚集在一块,终究会成为大道大德。
做一个道德的人,并没有那么难,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帮助他人做起。
篇2:学道德模范有感
7月15日我支行组织了向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学习活动,这几位道德模范的名字可能我们会觉得陌生,但一件件感人的事迹却感人至深。
阿里木江.哈力克把几乎所有的积蓄都用来帮助失学儿童帮助受灾群众。刘开瑾在不会游泳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冲入水中救起了两个年轻的生命,同时也将自己22岁的年华停留在了那一刻。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永忠老人72岁高龄了,却还在悉心侍奉着已入古稀之年的婶婶,17年如一日,从未向别人寻求过帮助,也从未有过一句怨言。阿孜古丽.阿不都热合曼秉承着心诚则灵,不欺客,不欺心,真心诚意把工作做好的信念,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恪守道德底线,得到了客户的一致认可,也验证了“诚信”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赵月芳在艰苦的环境下,一个人,一条扁担,两个邮袋,一年四季,十几年如一日将邮政服务送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不仅是大山村民的邮递员更成为了他们的家人。
当一个个鲜活的事迹摆在你面前时,我想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他们我让钦佩。这137道德模范许多人都是很平凡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相比较现如今很多人忘记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忘记了如果去做一个关怀别人、帮助别人、孝敬老人、诚信对人、敬业工作的人。受西方文明的攻击,现代
人将这些传统的教育舍弃了,使得有些人趋于利益、玩忽职守、不孝敬老人。
篇3:从道德模范到道德英雄
本来是一桩好事,为什么会招来这样的负面反应呢?这还得从榜样的机制说起。榜样,包括道德榜样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服从一个基本原则,即学习者的自主选择。也就是说,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榜样是学习者自主自愿选择的。树立道德模范的做法,虽然意图美好,但恰好违背了榜样学习的这一基本原则。处在独立性渴求旺盛阶段的青少年,无论外在宣传的榜样多高尚、多感人,如果与他们的自主选择相矛盾,都会招致他们的抵制。
成年人对道德模范的质疑与排斥还源于对道德模范这一特定称号的排斥。道德模范,意味着是为大众树立的参照学习的行为典范,这就带有一种道德上的威压。作为普通人,道德模范所做出的高尚行为,很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出,或者干脆就没有做出这样行为的愿望。但社会偏要将这一特殊群体作为道德模范,即作为普通人行为的标杆,由此就可能产生道德威压感。
道德模范这一称号,对那些做出高尚道德行为的人来说,有时候也是一种不适当的压力。首先,可以肯定,很多人的高尚道德行为并不是为了给别人做模范的。他们或出于朴素的传统伦理,或出于真挚的内心之爱,或出于对他人的无私关爱。一旦赋予他们道德模范的称号,使他们成为众人学习的楷模,这对他们也是一种压力。第二,被奉为道德模范的人,虽然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超出常人的高尚行为,但不可否认,他们也非完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有缺点,本来正常,但一旦被奉为道德模范,就变得不正常了。由此就形成一种道德压力。
那么,是不是对做出高尚道德行为的人就不应该进行表彰了呢?显然不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会赞赏、嘉奖高尚行为。我们能否换一种思路,不将他们作为道德模范,而是作为道德英雄呢?与道德模范相比,道德英雄这一称号有很多优势。从学习者和青少年的角度看,多数人都有英雄情结,对英雄有一种自然的景仰。更重要的是,英雄行为从一开始就摆明了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出来的,普通人都能做出来的就不是英雄行为了,这就一下子解除了大众心理上的道德威压。而且,对普通人来说,对道德英雄,虽不能之,也可以心向往之。我们树立榜样,其实并非指望多数人也能做出同样的高尚行为,能有一种赞赏或向往之心就足够了。显然,在不违背榜样选择自主性的前提下,道德英雄更容易实现树立道德模范所想要的效果。
篇4:“道德模范”变性背后
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身背尿毒症母亲上学的刘霆既让人感动,也给人以前行的动力;“全国道德模范”既是对善行的肯定与致敬,也是一种选择性激励,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道德模范的社会认同。然而,道德模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刘霆带来了光环效应,也为他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枷锁”。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道德模范在享受向上社会流动和人生突破带来的名利的同时,也要支付代价——被置放在“道德高地”的刘霆要接受比普通人更为严苛的角色规范、更加繁重的角色义务。一些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情,道德模范却囿于身份标签,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做了。
在主流社会只承认男女两种性别的背景下,变性人游走在性别的夹缝地带,成为边缘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遭遇形形色色的傲慢、偏见、歧视与社会排斥。这边厢,是受人尊敬的道德模范;那边厢,是不受待见的变性人,“道德模范变性”的角色逆转,要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话语体系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变性原本只是一种个性化选择,却被挤进了道德、人性和法律“三不靠”、“三不管”的边缘地带。有着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内心世界的刘霆,并没有在“七嘴八舌”面前让步和屈服,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选择“做自己”。说到底,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道德模范变性”,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个人权利。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文化制造了身体,它通常都是通过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和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化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在身体亚文化的驱使下,昔日的道德模范刘霆选择变身刘婷,只是他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我们要对此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篇5:学道德模范有感
郭明义,一位普通的矿山工人,生活条件很一般,但他却坚持着,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他的爱温暖亿万人的心,二十年,他一直坚持献血。他乐于助人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简单做一个好人。
吴菊萍----“最美妈妈”她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却用她那称不上坚韧的手臂,挽回了一个孩子幼小的生命,而她只是淡淡一笑:“就当我又生看个小女孩。”多么朴实的话语,在我眼里她是最美丽的,她用她的生命在教育我们,要见义勇为,尽力挽救本该属于这个世界的生命。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善良、正义、乐于助人的人,这些道德先锋人物用自己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一阵阵文明的清风。那些令人动容的故事赋予了中华经典更鲜活的意义。
篇6:学道德模范
电
视
片
观
后
感
百灵庙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观看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主要事迹有感02-15
读老子的.doc道德经有感02-15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02-15
电气工作标准02-15
电气个人工作总结02-15
学道德经有感02-15
读《道德经》有感02-15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教师法有感02-15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学习有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