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替代与反替代研究综述

关键词: 居明 本币 货币 引言

1 引言

货币替代是指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开放性经济环境之下, 本国的居明认为本国货币不够坚挺对本币币值预期不断下降从而对本币的稳定性丧失信心或者是认为本国的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低于外币资产的收益率, 从而大量的持有外币, 由此导致本国货币的货币职能被外国货币部分或者全面地替代的现象。货币反替代与货币替代相对, 但其本质上是一种货币替代。货币替代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本国的居民对于本国的货币币值的稳定性充满信心而且对于本币存有升值的预期, 同时也认为本国的货币资产的收益率要高于外币资产。因此, 此时本国居民将更加多的持有本国货币资产, 进而将自己手中的外币资产进行抛售导致大量的外币资产集中于中央银行造成高额的外汇占款的现象。

2 国内外关于货币替代问题的相关研究

Miles (1978) 开始对货币替代形成机制的探索, 提出货币替代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货币之间的持有比例受到其持有的机会成本的影响。David T.King (1978) 在此基础之上加入资产组合因素, 提出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Bordo和Choudhri (1982) 提出货币边际需求学说将Miles所提出的货币性服务具体化为持有货币的边际效用, 强调了交易动机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Macedo (1982) 结合了前文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和边际需求理论相, 在不随时间改变的资产组合原则下, 得出风险偏好以及货币财富的总量约束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决定了本外币持有额的最佳比重。

我国关于国币替代问题的最早系统性研究是姜波克 (1999) 在《货币替代研究》中论述货币替代问题, 认为有利息外币对无利息的本币的替代是我国主要存在的货币替代。之后, 杨军 (2002) 选取1992~2000年之间的相关数据, 计算了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替代弹性, 认为人民币货币替代现象确实存在, 人民币与美元之间长期替代弹性较低, 短期替代弹性不显著。岳意定 (2004) 对我国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提出我国货币替代程度与人民币汇率水平相关。刘绍保 (2008) 利用1997Q1-2007Q4的相关数据定量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认为在长期内货币替代率与名义汇率水平存在均衡关系但与名义汇率波动率无均衡关系

3 关于货币反替代问题的相关研究

Pablo和Carlos (1993) 提出“无行动区间”理论, 他认为货币替代与反替代其各自的成本与收益差决定了替代与反替代现象的出现, 即当货币反替代收益大于成本是货币反替代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 我国开始对货币反替代问题进行研究。首先, 姜波克 (1999)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无行动区间”理论的基础之上, 提出关于货币反替代的不对称的无行动区间理论, 从而解释了我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的管制和汇率水平的决定以及汇率制度和利息税等各项经济政策之间的各种相互影响及作用。卜亚 (2012) 认为货币反替代主要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以及经济高速增长引起的货币性波动。吴可、阙跃辉 (2012) , 选取2001Q1-2011Q2之间的相关数据, 进行实证检验, 发现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都会影响我国的汇率, 进而会影响我国汇率政策的有效性, 但货币反替代的影响更加强烈。

反向货币替代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然而这一现象又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如果对这些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不当, 就有可能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从而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 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防范, 以最大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

摘要: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货币替代与反替代共存的现象。但是随着大众对于人民币币值预期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货币替代的规模逐渐降低, 而货币反替代的规模在逐渐地上升。本文分类综述现有关于货币替代及反替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而为我国关于货币替代及反替代问题研究以及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货币替代,货币反替代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 杨槐.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2] 杨军.中国货币替代弹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2 (4) .

[3] 岳意定, 张琦.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替代主要成因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 (8) .

[4] 刘绍保.人民币汇率与货币替代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97年Q4-2007年Q1中国的实际数据[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1) .

[5] 卜亚.反向货币替代——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考验与政策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 2012 (1) .

[6] 吴可, 阙跃辉.货币替代和反替代对我国汇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12 (4)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的规定 下一篇:来信来访督查督办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