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结膜移植

关键词: 睑球 结膜 粘连 外伤

球结膜移植(精选九篇)

球结膜移植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3例23眼,均为单眼,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例,男性9例9眼,女性3例3眼,年龄20~70岁,平均45.36±11.36,,病程半年~20年。其中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9例,眼外伤术后3例,对照组11例,其中男性7例7眼,女性4例4眼。年龄20~71岁,平均44.26±12.30,,病程半年~20年。其中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8例,眼外伤术后3例,所有病例均距上次手术时间半年以上。均为下方粘连,伴下穹窿部狭窄。眼球运动不同程度受限。术前进行全身体检,无手术禁忌症。两组患者病情相似,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羊膜制备

无菌操作下取产前血清学检查,选择无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剖腹产后获取胎盘,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再将羊膜从胎盘绒毛膜上钝性分离,用1:4000的庆大霉素液反复冲洗,剪成20mm×20mm大小,置于纯甘油瓶中,脱水24h后,转移至另一甘油瓶中,密封放入4°C冰箱中保存备用。手术时取出,用生理盐水冲去甘油,放入含庆大霉素4000u/ml的林格氏液中复水30分钟待用。

1.3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球周及结膜下浸润麻醉,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并加入少量肾上腺素,手术过程都由同一医师在显微镜下操作完成。分两组: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充分剥离胬肉头、体部及下方睑球粘连处,暴露出巩膜,剪除胬肉头部及体部,切除粘连结膜及瘢痕组织,将健康球结膜充分后徙,使眼球运动不受限制,彻底止血。治疗组:取上方或健眼同等大小一半的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球结膜,平铺于裸露的近角膜缘的浅层巩膜上,10-0尼龙线缝合固定于浅层巩膜上,另一半及穹窿部应用羊膜覆盖,上皮面向上,羊膜上方缝于结膜瓣创缘上,下方缝于充分后徙的结膜创缘上,并用3-0丝线,下方穹窿部三对褥氏缝线经眶缘骨膜从眼睑皮肤面穿出,结扎于细的硅胶管上。对照组:取同等大小羊膜平铺于裸露的浅层巩膜上,上皮面向上,上方缝于近角膜缘的浅层巩膜上,下方缝于充分后徙的结膜创缘上,余步骤同治疗组。眼外伤组:充分分离角膜及下穹窿部的粘连组织,暴露巩膜及下方穹窿部,剪除粘连瘢痕组织,充分后徙健康球结膜,两组手术步骤同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组。术后处理:结膜囊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加压包扎2~3天,后放开点眼,点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眼液。术后7天拆除缝线,全部病例随访,观察6个月~3年,术后半年每月复查1次,1年后每年复查1次。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12例中10例术后角膜透明或尚清亮,未再发生睑球粘连及胬肉复发,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球运动无受限,治愈率为83.33%,1例再次复发,角膜混浊,有大量新生血管长入,视力无提高,眼球运动受限。对照组11例中6例未再发生睑球粘连,治愈率为54.54%,3例再次复发。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眼表疾病是临床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睑球粘连不仅影响视功能而且影响美观。对于病变程度较轻者,单纯手术或药物治疗有效,而严重复发性的睑球粘连,,单纯手术或药物治疗常因角膜结膜化,或新生血管化而不能重建正常的眼表,并且睑球粘连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唇粘膜移植手术,这种方法术后粘膜收缩,预期效果常难以达到正常,且取材时还给病人带来痛苦[2]。自1995年Kim等[3]报道以保存的羊膜成功重建眼表面结构以来,羊膜移植已经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类眼表疾病。羊膜含有表面上皮细胞(结膜细胞及角膜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可延长其生命,维持其克隆作用[4]作为眼表缺损修复的生物材料是实用的。羊膜治疗眼表疾病的理论依据为[5]: (1) 羊膜具有抗炎、抗纤维化、抗新生血管作用; (2) 基底膜的作用; (3) 促进上皮增生和分化的作用; (4) 无抗原性; (5) 性腺羊膜与保存羊膜相比,具有带活性完整的上皮细胞,移植后能立即重建眼表,能分泌更多的蛋白酶抑制剂,更多的各种细胞因子,利于伤口的愈合和炎症的控制。

正常角膜缘因精密的细胞连接起到屏障作用,通过接触抵制机制阻遏局部细胞增殖。免疫学研究表明,胬肉的发生与复发均与局部的炎症刺激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6],也被认为是一种局限性角膜缘缺陷症[7]。这就为临床治疗提出理论指导,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和抑制结膜下血管纤维增生同样重要。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病灶角膜提供了健康干细胞来源,恢复了角结膜屏障功能。结膜瓣因位置旋转至胬肉部位巩膜暴露区,改变了原有的血供方向,同时与巩膜紧贴,切口周围紧密缝合,可阻遏结膜下变性组织异常增生,减少胬肉复发及粘连发生。

我们应用胬肉切除、分离睑球粘连、自体带角膜缘干细胞的结膜瓣转移加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睑球粘连,手术操作趋于成熟,随诊复查外观满意,眼球运动良好,植入物抗粘附性强,排斥反应少,并可提高视力。本组病例23例患者治疗组12例中10例术后角膜透明或尚清亮,未再发生睑球粘连及胬肉复发,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球运动无受限,治愈率为83.33%,1例再次复发,角膜混浊,有大量新生血管长入,视力无提高,眼球运动受限。对照组11例中6例未再发生睑球粘连,治愈率为54.54%,3例再次复发。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我们认为该方法较为安全、有效、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治疗复发性睑球粘连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而且羊膜具有组织来源广泛,费用低廉,排斥反应小等优点,只要手术操作方法得当,应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观察新鲜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复发性睑球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3例23眼复发性睑球粘连的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新鲜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新鲜羊膜治疗, 随访半年-3年。结果治疗组12例中10例未再发生睑球粘连, 治愈率为83.33﹪, 1例再次复发。对照组11例中6例未再发生睑球粘连, 治愈率为54.54﹪, 3例再次复发。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鲜羊膜移植联合结膜瓣转移治疗复发性睑球粘连具有安全、有效、恢复快、复发率低、使用方便等优点,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羊膜移植,结膜瓣转移,复发性睑球粘连,治疗

参考文献

[1]孙秉基, 徐锦堂, 主编。角膜病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435.

[2]孙秉基, 贺炎, 现代角膜移植及角膜激光手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0-21.

[3]栾洁, 新鲜羊膜移植治疗眼表面疾病的临床观察[J],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7:26 (1) :35-37.

[4]刘祖国, 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1-613.

[5]吴在利, 刘宁, 王敏, 等.羊膜移植在眼表面疾病的临床应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8:30 (2) :137-139.

[6]张荷香.带蒂球结膜瓣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J].实用眼科杂志, 2004:1 (1) , 75.

球结膜移植 篇2

(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广西钦州535000)【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方法,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的手术方法。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0.7)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3±0.9)d,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1);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觀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复发性翼状胬肉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移植成活率高,恢复较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关键字】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球结膜移植;复发性翼状胬肉【中国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59-01 翼状胬肉是眼科一种常见的结膜变性而引起的疾病,是指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1]。虽然,翼状胬肉可以采取手术切除进行治疗,但临床发现,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较高,尤其对于复发性翼状胬肉病例。近年来,我院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与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相比较研究,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眼科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确诊,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共42只眼,男25例,女15例,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44.3±4.2)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8.2±2.1),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平均距离为(3.7±1.1)mm;观察组40例,共44眼,男26,女14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4.7±4.4)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8.5±2.3)年,胬肉头部侵入角膜缘内平均距离为(3.7±1.1)m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在眼科显微镜下进行,术前采用丙美卡因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进行结膜下浸润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复发翼状胬肉切除方法,具体为:常规进行消毒并铺无菌巾,开眼睑后,于胬肉颈部切开结膜,沿结膜下分离至泪阜,再切除覆盖于角膜表面的胬肉头部,沿巩膜面分离出胬肉组织,于泪阜区切除胬肉,将角膜缘巩膜区暴露在3mm左右后以10-0号线进行间断缝合,固定球结膜与巩膜面[2]。观察组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的手术方法,具体操作为:常规进行消毒并铺无菌巾,按上述方法切除胬肉组织,于内直肌附着点处用10-0线固定结膜。再分离下方5~7点处球结膜至角膜缘内1mm处,取带角膜缘干细胞上皮的游离球结膜瓣(5×7mm),将角膜缘干细胞端与角膜缘对合后移植于胬肉切除处,然后仍然使用10-0线缝合球结膜。两组患者术后均在结膜囊涂氧氟沙星眼膏,使用纱布将手术的眼进行包扎。局部使用抗生素3~5d,术后3d开始使用典必殊眼药水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药水,均为每天4次,8d以后拆除结膜缝线[3]。1.3观察指标 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构成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两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0.7)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3±0.9)d,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1)。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3 讨 论据国内文献报道,翼状胬肉的发病诱因与长期紫外线的照射有关,会导致角膜上皮屏障破坏,使角膜发生变性与增生,从而导致角膜缘的干细胞数量减少而不能抑制结膜上皮细胞及结膜血管向角膜部位浸入,出现增生的结膜组织,复发性翼状胬肉相应区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更为严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唯一有效方法,但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会使结膜上皮增殖加快,大量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复发率较高,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大,恢复较慢。此外,复发性翼状胬肉生长速度快,新生血管也多,较肥厚,二次手术难度大,复发率更高[4]。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能够有效地阻止异常阻止和浅层新生血管侵入角膜,加强角膜的屏障功能,通过自体移植的正常干细胞的增生、分化及向心性移行,对预防新生血管及翼状胬肉纤维的植入有良好的作用和铺平角膜创面的作用,此外,联合球结膜的移植能够覆盖巩膜病变区,代替了翼状胬肉病变时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的组织。当然,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及手术的顺利进行,应当注意一下几点:①移植片的选取应当根据患者患者患眼球结膜的多少来选择,并且尽量少去眼球筋膜囊的部分,为了更好的获取角膜缘干细胞,可以斜切取少许角膜缘组织,同时,切取后应注意区分移植片的正反面;②为了提高移植片的成活率,应当将移植片先固定在浅层的巩膜上,再对位缝合紧密;③应避免上皮植入,在对位缝合时,应当注意移植片是否过长或过短,术后严密观察是否会出现上皮植入,若出现,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在本案例中,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1±0.7)d,对照组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4.3±0.9)d,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6,P<0.01);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患者出现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复发性翼状胬肉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手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移植成活率高,恢复较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张南,许家骏,高慧筠.自体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4):222-223.[2]李霞,马素红,樊培松.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9):22-24.[3]陈胡挪,周丽云.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19-121.[4]胡群茹.自体带球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8,20(1):108-109.[5]刘建君,王瑞峰,杨潇远.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2):185-187.

球结膜移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5例37眼。单眼33例, 双眼2例。男性14例, 女性21例。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52岁。城镇市民3例, 农民32例。均为原发性。所有病例翼状胬肉均位于鼻侧, 其胬肉头部均侵入角膜缘内2mm以上, 1 3眼接近瞳孔缘或部分瞳孔被遮盖, 明显影响视功能。患病时间2~30年不等。

1.2 手术方法

1.2.1 切除翼状胬肉

常规剥离胬肉组织头部, 范围需超过胬肉头部及两侧各0.5mm, 深度不超过前弹力层, 尽量除净角巩膜缘处胬肉组织, 将角巩膜上的病变组织剥净至半月皱襞, 注意勿伤及内直肌。剪除胬肉头、体部。暴露巩膜面充分止血, 着重灼闭近角巩膜缘处巩膜表层血管。

1.2.2 带蒂球结膜瓣移植在切除胬肉区上方球结膜下注入1%利

多卡因约1m L, 使球结膜与球结膜下组织分离, 然后用剪刀自切除胬肉鼻上方结膜切口伸入, 从角膜缘处向上分离结膜与结膜下组织, 依次沿角巩膜缘剪开约6~7mm后, 再垂直角巩膜缘向上剪开球结膜, 形成一带蒂球结膜瓣。将原来与角巩膜缘相连的一边球结膜与鼻下方球结膜切口相吻合, 用5-0缝线过巩膜间断缝2针;与角巩膜缘垂直的一边游离的球结膜与切除胬肉后裸露的角巩膜缘相对应, 离开角膜缘约2~3mm, 固定在巩膜面上, 修整、平复缝合处球结膜, 并使移植术紧贴于巩膜创面上。

1.2.3 术后处理

球旁注射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2.5mg, 涂抗生素眼膏, 加压包扎术眼1d, 术后第1天要检查术眼创面, 以后隔日换药, 保持湿房, 术后5d拆线。续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2~3周。

1.2.4 疗效判定所有病例均随访, 随访时间6~18个月, 平均

10个月。治愈:角膜创面愈合, 透明光滑, 或有薄翳, 结膜平整, 无新生血管。复发:移植片充血, 胬肉组织侵入角巩膜缘或角膜。

2 结果

术后1~3d,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畏光、流泪及异物感等。术后5d, 角膜上皮完全修复。术后2周, 移植片水肿消退, 移植片光滑、平坦, 愈合良好。全部病例移植片均存活, 无感染发生。分别随访6~18个月, 8眼角膜留有薄翳, 4眼复发, 复发率10.81% (4/37) , 其余均治愈。

1 3 例14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0.1, 其他无变化。3讨论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2]:翼状胬肉为过度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 它能抑制其周围结膜及角膜缘干细胞, 使结膜及角膜缘干细胞缺失或变性。

常规手术之所以易复发是因为胬肉区结膜及角膜缘干细胞存在自身缺陷, 并且手术操作粗糙, 几乎完全破坏创面上结膜及角膜缘干细胞, 造成术区角、结膜上皮修复迟缓, 引起结膜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 纤维血管组织过度增生而复发。

术后迅速恢复创面正常组织结构, 使创面正常愈合是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关键。羊膜移植与带蒂球结膜瓣移植均能迅速恢复眼表创面正常组织结构。但由于羊膜移植片的采集繁琐、保存条件要求高、保存期有限, 同时我们在基层开展此项手术病例随意性大等不利因素, 因此选择术式多采用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采用带蒂球结膜瓣移植, 更有利于覆盖暴露的巩膜表面, 重建眼表正常组织结构, 抑制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促进结膜干细胞及角膜缘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组织的功能[3]。同时又改变了结膜血管的走向, 较好地防止翼状胬肉切除后的复发。此治疗方法操作简单, 复发率低, 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无论何种术式都不能尽善尽美, 带蒂球结膜瓣移植术也不例外。不管是治疗原发性或复发性翼状胬肉, 都不可能杜绝其复发。笔者认为, 这不仅与病变区结膜及角膜缘干细胞自身衰变有关外, 还与手术者操作有关。术中未能除净胬肉组织、角膜创面过深、止血不彻底、移植片缝合过松等。因此, 术中应注重细节的掌握, 精细操作。

参考文献

[1]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分册, 1994, 18:117.

[2]张劲, 马艳.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J].实用防盲技术, 2008, 3 (1) :24~25.

球结膜移植 篇4

摘 要 目的:预防复发性翼状胬肉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近年来做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结膜角膜干细胞移植术56例的治疗及观察情况,并对半年以上40例及5年以上的16例进行随访。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效果良好。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术 结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80

资料与方法

本组翼状胬肉患者56例,男15例,女41例,年龄35~76岁,平均35~45岁。大多为单眼,少部分为双眼发病。曾做过胬肉切除术后复发有8例,其余48例为进展期胬肉,体部肥厚、表面不平、有粗大而扩张充血的血管,头部隆起尖端呈扇形侵入角膜前弹力膜部分病例尖端伸入盖过瞳孔缘对侧1~2mm。其中有12例患胬肉同时老年性白内障已成熟,但胬肉较大,先行胬肉术后再施行白内障术的病人。44例前房、晶状体、眼底大部分正常。

方法:全部手术均在光学质量高,操作灵敏的眼科显微镜下施行。应用0.5%丁卡因液及副肾素溶液各交替点眼5分钟1次,共3次,2%利多卡因液作胬肉下浸润麻醉。

手术步骤:①用小有齿镊子夹住翼状胬肉头部,用15号小刀沿胬肉头部外方0.5mm的透明角膜区作浅层划切,沿此界限作角膜浅层剥离,将胬肉头部包括在内,分离胬肉组织至体部,沿胬肉的上下侧将球结膜剪开,切口长约5mm,将胬肉和它下面的病变组织与巩膜分开。②祛除2mm胬肉尖端从此切口处分离结膜与胬肉组织至半月皱皮,让助手用小有齿镊提起胬肉头部,在远端胬肉根部组织内注射2%利多卡因液适量,手术者一手用有齿小镊夹住胬肉退变组织,另一手持钝头眼科小剪避开球结膜,彻底剪除病变组织至半月皱皮,断端部位立即止血。将分离至半月皱皮的球结膜铺平至角膜缘,距角巩膜缘后平行剪去结膜3mm。③取移植片:从同一手术上方角膜缘开始采取,平行角膜缘距胬肉切除区留有正常结膜约2mm处,距此处平行角巩膜缘采取幅宽约3mm(角膜缘内侧1mm、结膜侧约2mm),长度同切损区的角膜缘长度相等,2%利多卡因液注射植片区结膜下使结膜隆起,用虹膜整复器推挤麻药至角膜缘内,利于分离好取植片,结膜面作标记缝线,上方结膜切小口,顺结膜切口完全剪开需要的结膜植片,整复器分离结膜至角巩膜缘内1mm处,从上方结膜边缘翻转铺平于角膜上。④用角膜小剪顺角巩膜缘内移植片根部平行完整剪开植片,用无齿小镊轻轻顺角膜缘平行拖移植片至内眦角巩膜缘处暴露区,轻提结膜植片上左右角翻回铺平与巩膜面,整复后,角膜缘对角膜缘植片,结膜植片边缘对结膜切口,用10个零尼龙线作四角固定缝合,再加缝结膜切口5~6针,清理术眼点抗生素眼液及眼膏,下方球旁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注射液各1ml,植片区重点注意加压包扎,当天双眼遮盖

手术后处理:①术后第2天起,每天换药用抗生素溶液及生理盐水清洁结膜囊分泌物,裂隙灯检查(角膜、房水、瞳孔等,植片区域及取材部位),给予对症处理。术眼点抗生素眼液及眼膏、激素类眼药水,植片区加压包扎5~7天折线。②术后3天内给止血及抗生素类药物

结 果

半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除正常白内障成熟影响视力外,其余病例视力恢复均良好。移植片生长区平坦不充血,与正常结膜无明显区别,角膜区逐渐透明。3~5年以上随访者,一部分病例,内眦半月皱皮结膜下饱满,但植片区良好,角膜透明,均未见胬肉复发病例。

讨 论

手术过程中完整清除胬肉切除区增殖组织,在分离病变组织时,勿损伤角膜巩膜及内直肌,在剪断病变组织时,让患者左右活动眼球,确认所切部分是否含有内直肌,对所有手术创面出血点要彻底止血干净,避免术后出血影响移植片生长造成手术失败,植片区域巩膜面可用0.5%碘酒烧灼,不可损伤周围组织,灼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待植片。取结膜植片应透明度高,不含球筋膜组织,防止损伤。取材时留有标记,正反分清,作移植片缝合四角固定时,动作应轻、稳、准。手术过程中常规使用1次性1ml注射小针头。角膜创面及移植片注重保养湿润。取结膜角膜缘植片时距胬肉切除区域留有正常结膜2~3mm,有利此处植片缝合易操作及吻合。

近年来有报道,角膜上皮干细胞存在于角膜缘上皮,因此,角膜缘上皮的特异性引起人们关注。角膜缘上皮缺损的话,角膜上皮的再生迟缓,结膜上皮容易侵入角膜,在缺损区植入角膜缘上皮的话,能促进角膜上皮的形成,从而抑制角膜的结膜上皮化。另外,也有报道自家角膜缘部上皮移植对化学热伤等能导致角膜瘢痕性病变的治疗有效。将自家角膜缘上皮移植引入翼状胬肉手术当中,意在结膜上皮尚未侵入角膜创面时,利用移植术的角膜缘上皮细胞使角膜面提早修复,从而防止胬肉的再发。

参考文献

1 张祖兰.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4.

球结膜下注射的护理体会 篇5

球结膜下注射是眼科常用的治疗方法,球结膜下注射的优点在于可迅速准确的将药物作用于眼部,避免了全身用药的副作用和缺点[1]。适用于角膜溃疡、角膜基质炎、巩膜和虹膜睫状体炎、化学烧伤等等眼前部病变[2],以及取角膜异_物后和术后预防感染。笔者所在科室门诊2007年1月~2009年1月对1320例患者(1532只眼)行球结膜下注射,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320例患者,均为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门诊行球结膜下注射的患者,其中男748例,女572例,年龄8~82岁,平均45岁。角膜炎420例(占31.81%),虹膜睫状体炎392例(占29.70%),角膜异物取出术后324例(占24.55%),巩膜炎32例(占2.42%),其他152例(占11.52%)。

1.2操作方法

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让患者取仰卧位,清洗患眼结膜囊,然后滴表面麻醉剂,常用1%的的卡因,每隔2~3 min一次,共3次。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上下眼睑,暴露出球结膜,嘱患者注视注射部位对侧某一点,眼球不能随意转动,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距角膜缘5 mm处针尖背离角膜方向并与球结膜呈10°~15°角,避开血管及球结膜瘢痕处,将针尖轻轻刺入结膜下,稍微挑起结膜约进针2~3 mm,慢慢注入药液。每次注射剂量不超过1.5 ml,注射后嘱患者闭眼,轻轻按压一会眼睑,避免结膜下出血,再滴上滴眼液或涂上眼膏,并用无菌纱布包扎患眼。

2结果

患者主动配合率达98.95%,治疗效果显著,其中8位患者出现结膜下出血,占0.06%,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未出现不良后果,无结膜下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十分满意。

3护理

3.1心理护理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态度和蔼可亲,与患者交谈时语言要轻柔易懂,对老人称呼为长辈,孩子给予恰当的关怀和鼓励,行动不便的患者主动上前搀扶,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患者的信任。无论哪一种行球结膜下注射的眼病患者,均表现程度不同的视物模糊、眼痛、畏光等,严重者视力眼前指数或光感,所以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表现为害怕疼痛、担心影响视力、对眼球有不良反应及注射部位不清而恐惧等、对患者进行技巧性、创造性的护理,并且注意耐心听取主诉,减少单向灌输,增强双向交流[3]。不同患者心理活动差异较大,要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4],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解除其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放松心情接受治疗,尽早恢复健康。

3.2在行球结膜下注射前,应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解释注射的目的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有注射体验的患者现身说法传授经验,或示范让其观看,并向患者说明球结膜下注射属于无痛注射,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安全顺利完成每一次注射。

3.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动作要轻、稳、准,严格执行医嘱,掌握好用药剂量,保证患者的安全。认真核对注射器药品的有效使用期,患眼表面麻醉结束后,嘱患者闭眼,用75%的酒精消毒眼睑及周围皮肤,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待酒精挥发后,嘱患者睁眼给予注射。注射时手法要轻柔,掌握好合适的进针角度和进针方向,避免由于操作不当损伤角膜或巩膜,为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4对于小儿及不合作的的患者,应耐心的劝导,告知配合的重要性,尽量让其主动配合治疗,劝解无效的应多人扶助固定好头部,使其不动,尽量分开上下眼睑,必要时用开睑器将眼睑撑开。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进行注射,大多选择从外眦部进针注射在下穹隆[5],进针后即迅速推药,防止患者眼球转动刺伤巩膜和其他组织。

3.5多次行球结膜下注射的患者,注射时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结膜角化。结膜下出血是球结膜下注射较常见的并发症,应避开结膜充血严重或淤血的部位行球结膜下注射,以防注射后增加充血部位血管的张力,或针头刺破血管引起结膜下出血。出现结膜下出血,轻者不予处理,较重者给予加压包扎配合冷敷,嘱患者不要紧张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的谅解。

3.6严重物理化学损伤致睑球粘连的患者,表面麻醉一定要充分,尽量选择有弹性的下穹隆部位注射,注射剂量不可过大,不能在角化的球结膜部位进行注射,力求每次均为无痛注射,减轻患者的痛苦。

3.7角膜异物取出术后及角膜严重溃疡的患者,注射后避免眼部加压及揉搓,动作要轻,以防角膜剥脱,注射完毕涂眼膏,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包扎时间不少于24 h,以促进角膜的恢复。

4讨论

球结膜下注射是一种直接快速的眼部给药方法,是眼科常用的一项治疗措施和技术操作。而眼睛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器官,注射时患者势必有害怕疼痛、担心失明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必须运用心理护理灵活掌握并控制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让患者放松心情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能,并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春萍,张颜,张凤丽.球结膜下注射的操作与护理.中国伤残医学,2009,17(2):105-106.

[2]毛淑云.球结膜下注射及护理.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1):107.

[3]宋丽华,张香琴,王咏梅,等.22所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A):65,

[4]崔月先,王志滨.护理干预对减轻眼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B):40-41.

球结膜移植 篇6

关键词:胬肉,羊膜,结膜自体,移植

胬肉是一种常见性、多发性的眼科疾病之一, 一般的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很多, 但是复发率极高[1]。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从2007年开始开展显微胬肉眼表面移植术, 此项技术应用之后, 明显降低了复发率, 下面把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开展显微胬肉眼表面移植术的情况进行如下初步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在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来佛山市顺德区龙江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肥大型胬肉患者14例, 复发性胬肉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7例, 女性13例, 年龄40~80岁, 平均50.5岁。肥大型胬肉患者的症状是:肥大型胬肉肥厚、富有血管, 巩膜表面血管已经被完全遮掩。在14例原发性胬肉患者中, 13例进行了膜自体移植手术, 1例患者内外侧胬肉遮盖了整个角膜, 范围很广, 只有1/4的相限属于健康结膜, 采用羊膜移植。在对胬肉进行切除之后, 5例复发性胬肉患者用羊膜移植, 1例用自体结膜移植。

1.2 方法

1.2.1 胬肉切除

采用2mL利多卡因球周麻醉, 表面麻醉采用卡因, 要求手术在显微镜下完成, 而且要由同一位医师来监督。用剪刀切开胬肉颈部, 从叫角膜端开始彻底切除胬肉头部, 干净曝露出角巩缘及巩膜。对于复发性胬肉, 要注意把其表面的纤维血管化组织切除干净, 用止血药敷在创面的出血点上。对于进行结膜自体移植的患者, 要在其同一眼颞上方球结膜取下8mm×8mm大的、不带Tenon组织的球结膜, 把其按照原来的方位平放在切除胬肉后暴漏的巩膜表面, 用8-0可吸收缝线缝合取结膜处, 先对在角巩膜处将移植片带表浅巩膜组织进行缝合3针, 然后再缝合移植片与结膜创缘[3]。把备制羊膜平铺在羊膜移植患者的巩膜面上, 放置状态是:上皮面向上, 粗糙面向创面。先把羊膜用10-0尼龙线固定缝合在角巩膜, 按创面范围来确定针数, 再对羊膜与患眼球结膜创缘用8-0可吸收缝线来进行缝合。把羊膜与巩膜仅仅相贴, 避免在羊膜下留下积血或积液, 手术完成后要包扎48h, 用抗生素和激素进行滴眼1个月。

1.2.2 羊膜的制备

对HBSAG、梅毒阴性健康孕妇剖宫产所获得的胎盘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钝性剥离, 把羊膜取下, 并且用无菌林格氏液把其冲洗干净, 浸泡于50μg/m L青霉素、100μg/m L链霉素、25μg/m L二性霉素B的林格液中, 时间为10min, 浸泡后, 把羊膜上皮面向上、粗糙面贴近纸平铺在消毒纸上, 纸片大小为4cm×4cm, 放入含青霉素100μg/m L, 链霉素100μg/m L的甘油中, 在冰箱或冷冻室的环境下进行保存, 保存两周后方可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 要在手术前10min将其取出备用。

2 结果

对所有患者在术后进行了12~18个月 (平均14个月) 的随访, 进行视力及裂隙灯检查, 其中5例术后的视力增加了1~2行, 其余患者都恢复到了术前的视力水平, 眼部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刺激症状。结膜自体移植患的伤口愈合的比较快, 充血现象在手术后1个月都基本消退。1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没有复发现象。进行羊膜移植手术的患者出现了轻度的羊膜水肿, 以后则逐渐透明并可透见巩膜血管, 术后1个月仍然存在轻度的充血。6例中1例由于羊膜下存在积血而导致羊膜溶解, 2例在术后3个月复发, 其中1例胬肉手术出现了4次复发, 球睑粘连阻碍了眼球运动, 手术后松弛, 眼球运动得到改善, 其余3例未见复发。

3 讨论

胬肉的基本特点眼球暴露部分的表面、纤维血管组织过度增生。气候因素使紫外线过量照射, 周围环境引起慢性炎症刺激和轻微外伤等往往是其诱发原因[4]。在这种类型的疾病中, 无论其诱因是何种方式, 其主要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曾经使用过的治疗方法有切除、埋藏、电凝、结膜瓣转位、暴露巩膜、联合射线照射、丝裂霉素C、噻替派术后应用等等[5],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减少胬肉的复发。但这些治疗都存在一定的缺点, 即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主要有:浅层点状角膜炎、上皮愈合不好、迟发性巩膜溃疡、感染、青光眼、眼内炎。在使用显微胬肉眼表面进行移植, 其复发率大幅度降低, 其中, 结膜自体移植的复发率更加低于羊膜移植, 如果复发还可以再次进行结膜自体移植。羊膜移植适合范围较大的胬肉且多次复发发生睑球粘连的病例。羊膜移植还可以保留球结膜。

在胬肉眼表移植手术操作的过程中, 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要对血管的纤维组织进行彻底的清理, 完全止血, 特别是在羊膜移植中, 如果羊膜下有积血就会导致羊膜的融化。

无论是结膜自体移植还是羊膜移植, 其植片都必须足够大, 因为复发往往是从植片的边缘开始, 大的移植片能够有效防止复发的发生。

羊膜比较容易取材, 能够进行数月的保存。它属于比较厚的基底膜, 基地床内没有血管。羊膜进行冷藏后, 无细胞、不排斥。羊膜进行移植后, 能够促进角膜上皮化, 有利于上皮细胞的移行, 使基层上皮细胞的粘连得到加强, 上皮分化得到促进。羊膜移植在其他眼表疾病中应用也很广泛, 例如结膜表面重建、烧伤的眼表重建之类等等。

比较常见的还有迟发性手术胬肉术后复发, 大部分的复发是在手术后3个月出现的, 本文所研究的胬肉眼表移植手术虽然病例不多、随访时间也不长, 但已经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谢立信.角膜移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

[2]李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14) , 114-115.

[3]谢碧华, 徐海嘉.翼状胬肉切除加角巩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 2010, 36 (3) , 192-193.

[4]李劼, 赵恳, 孙明, 等.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应用评价[J].国际眼科杂志, 2010, 10 (9) :1815-1816.

球结膜移植 篇7

1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青光眼患者52例, 其中男20例, 女32例;年龄40~80岁, 中位年龄56岁。52例患者均于0.5%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下行青光眼滤过术, 术后第1天开始球结膜下注射氟尿嘧啶, 连续注射5~7d。

2注射方法

嘱患者取仰卧位, 先冲洗结膜囊, 然后患眼滴0.5%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剂, 每隔2~3min滴1次, 共滴3次。用左手拇指与食指分开上下眼睑, 嘱患者眼睛固定注视注射部位对侧的某一目标, 以便暴露球结膜。右手以握笔姿势持注射器, 针头斜面向上, 针尖背离角膜方向, 针头与眼球呈10°~15°角, 避开血管、角膜缘及切口处, 将针头刺入球结膜下, 轻轻挑起球结膜进针约3~4mm, 缓慢注入药液, 该处球结膜呈水泡样隆起, 一般注射剂量≤1ml。注射后嘱患者闭眼, 稍压迫眼睑, 避免出血,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减少氟尿嘧啶对角膜的刺激作用。

3护理干预

3.1 操作前护理干预

大部分患者首次接受球结膜下注射, 初次了解到眼睛也可注射, 担心手术意外致盲及疼痛而产生紧张、恐惧感。注射前向患者详细讲解结膜下注射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以解除其思想顾虑, 尽量分散患者注意力, 使之充分配合[2]。同时介绍注射过程, 告知配合方法, 让患者知道由于眼部注射的药液剂量一般在0.2~1ml之间, 结膜下注射后, 注射部位球结膜呈鱼泡样隆起, 属正常现象, 隆起会在注射5min后慢慢消失, 使患者认识到治疗时应尽量放松, 才能顺利配合操作进行。对于个别接受能力差或过度紧张者, 可让其先观看其他患者如何配合治疗, 再耐心讲解配合要点, 直至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3.2 行为干预及心理暗示

行为调节和控制能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 对于有心慌、胸闷、眩晕等躯体症状的患者效果尤其显著。许多患者因恐惧而出现主观上希望配合治疗, 但眼睛会不自主地转动而不能固定注视点。先指导患者进行缓慢有节律的腹式呼吸, 使其在短时间内身心放松, 转移注意力, 这时可让患者看手指方向或固定注视某一目标不动, 同时告知患者进针时疼痛不明显, 推药时稍有胀痛感, 再次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进针后询问患者的感觉, 并告知患者注射已开始, 使患者能耐受进而顺利完成注射。有研究发现, 单纯言语暗示可使35%患者疼痛减轻, 相比之下, 不加任何暗示使用强效镇痛药时显效仅54%[3]。因此疼痛并不完全是躯体问题, 其中有很大的心理成分。疼痛常与消极情绪相联系, 而由此感到疼痛加剧, 患者的负性情绪也可给护士带来一定影响。积极的暗示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身心反应, 帮助患者克服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对于部分患者注射时让家属陪在身边心理会更有安全感, 同时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与支持, 交谈轻松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 以提高患者的痛阈值。

3.3 技术操作方面

操作者应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认真学习专科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熟练掌握球结膜下注射方法, 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 认真总结经验。如在操作中选用的针头型号与注射部位不匹配, 易造成出血;药物推注速度过快, 引起单位时间内局部注射药物超量;拔针后, 压迫止血时间短, 从而引发结膜下出血或球后出血[4]。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针头及注射部位,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推注速度, 操作时做到轻、稳、准, 以保证球结膜下注射的顺利安全进行。

4小结

据青光眼术后患者的心理特点, 在进行球结膜下注射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 使患者从不愿意合作到愿意合作, 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 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 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 可见护理干预调整了患者的适应性, 使其由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正常健康心态, 从而减少负性情绪对机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的疼痛不适和恐惧感, 提高了对球结膜下注射操作的依从性, 使患者坚持完成所有治疗, 确保青光眼滤过术后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球结膜下注射,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于东珍, 张子斌, 张宗珍, 等.针拨联合球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治疗功能不良滤过泡[J].眼科新进展, 2009, 29 (8) :626.

[2]韩润芝, 刘爱芹, 林颖.结膜下注射致晕厥11例临床体会[J].首都医药, 2009, 4 (8) :39.

[3]卿思明.疼痛与治疗[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3) :287.

球结膜移植 篇8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结膜瓣遮盖术,羊膜移植术疗效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影响视力并可致盲的疾病, 目前尚无理想的广谱抗真菌特效药物。自2006年3月以来, 我们使用结膜瓣遮盖术、羊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56例,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 经角膜刮片均找到菌丝确诊行结膜瓣遮盖或羊膜移植手术患者56例 (56眼) , 其中男27例, 占48.2%, 女29例, 占51.8%;病程最长82 d, 最短15 d;年龄15岁~25岁2例, 40岁~50岁29例, 52岁~65岁25例;农民48例, 学生1例, 其他7例。合并前房积脓者24例, 穿孔者8例, 对于角膜周边部小的溃疡或穿孔, 我们采用结膜瓣遮盖术, 共33例, 其中长期不愈者4例, 角膜穿孔者1例, 有角膜穿孔危险者3例;对于中央部的溃疡或面积较大的溃疡, 我们采用单层羊膜移植术, 对于个别溃疡面大而深的我们采用多层羊膜覆盖术23例, 其中有角膜穿孔者7例, 有角膜穿孔危险者4例。除1例行眼球摘除术外余均治愈, 1例眼球摘除原因是年老体弱, 就诊不及时, 拒绝第二次手术。

1.2 手术方法

结膜瓣遮盖术:在显微镜下清除溃疡面糜烂组织, 然后用生理盐水将创面冲洗干净, 在病变附近做较病变范围大2 mm的结膜瓣, 结膜瓣两端用10-0尼龙线各缝1针, 将溃疡面完全遮盖。术中对角膜糜烂组织刮除应彻底干净, 必要时做板层角膜切除, 以使结膜瓣与角膜实质层充分粘连。

羊膜遮盖术:角膜溃疡面处理同结膜瓣遮盖术, 沿角膜缘环形剪开结膜, 将处理好的羊膜加以修剪, 使其大小稍大于角膜, 用10-0尼龙线将羊膜创缘间断缝合于角膜缘处的巩膜表面, 最后将羊膜和线头一并埋于结膜下。羊膜符合国家规定的材料, 手术中要分清羊膜的上皮层和基底面, 基底面可拉出玻璃质的细丝, 上皮面没有。

术后术眼给予加压包扎, 每日换药, 点抗生素和抗真菌眼药水, 散瞳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角膜溃疡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 前房积脓消失;好转:角膜溃疡明显缩小, 荧光素染色部分着色, 前房积脓较少或消失;无效:角膜溃疡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角膜溃疡穿孔。

2 结果

结膜瓣遮盖术33例, 治愈31例, 治愈率为93.9%, 好转2例, 好转率为6.1%.

羊膜移植术23例, 治愈20例, 治愈率为87.0%, 好转2例, 好转率为8.7%, 无效1例, 无效率为4.3%.特别对长期不愈或有角膜穿孔危险者行结膜瓣遮盖、羊膜移植效果尤佳。

3 讨论

3.1 清除病灶后覆盖结膜瓣, 对溃疡面起到机械性保护作用的同时, 使氧气减少, 真菌生长环境遭到破坏, 以致真菌繁殖减慢或停止。同时结膜瓣提供了丰富的血供, 增加了角膜营养, 血液中的巨噬细胞清除病原体, 局部抵抗力增强;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溃疡表面, 增强了对真菌的杀伤力, 还作为一种生物刺激提供活性纤维细胞参与角膜的修复, 促进健康组织的生长, 缩短病程。结膜瓣一定要薄, 不能过紧, 否则术后易脱落或回退导致手术失败。

3.2 羊膜是胎盘最内的一层膜, 含有抑制细胞因子表达和调节角膜细胞凋亡的成分, 可以避免炎性细胞、细胞因子诱发的角膜基质细胞和胶原纤维的过度增生以及新生血管和瘢痕形成。羊膜具有厚的基底膜, 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在伤口愈合中起到重要作用, 也是角膜细胞移行生长的良好支架。同时羊膜中含有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等, 能促进上皮的分化、增生, 增强上皮细胞的黏附性, 在溃疡愈合中起到重要作用。羊膜无抗原性, 移植后不会发生排斥反应[1], 新鲜羊膜具有带活性完整的上皮细胞, 能分泌更多的蛋白酶抑制因子, 利于伤口的愈合和炎症的控制[2]。

结膜瓣遮盖术、羊膜移植术简单易行, 取材方便, 在基层医院不失为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小玲, 徐锦堂, 黄菊天, 等.新鲜多层羊膜移植治疗深层角膜溃疡的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3, 21 (2) :112.

球结膜移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均为采用常规手术后复发的翼状胬肉患者, 计25例25眼, 均为单眼。其中男11例11眼, 女14例14眼;年龄40~78岁, 平均60.5岁;25眼中1次手术史共23例, 其余2眼为2次手术史。所有病例均在常规手术复发后半年以上方可实施此项手术。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术眼手术前3日点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

眼液 (典必殊) , 1日4次。胬肉充血严重的, 待充血减退或消失后再行手术治疗。

1.2.2 胬肉切除

手术均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奥布卡因 (倍诺喜) 表面麻醉3次, 开睑器开睑, 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混合液2ml作胬肉体部局部麻醉。距离胬肉头部约0.5mm起开始剥离, 逐步分离颈部、体部至半月襞处, 并行胬肉大部切除。因复发性胬肉局部组织粘连严重, 有些甚至与内直肌相粘连, 所以在仔细清除瘢痕组织的同时, 注意不要损伤内直肌;有睑球粘连者, 须将粘连完全松解。烧灼器烧灼止血, 暴露巩膜。

1.2.3 带角膜缘组织自体结膜瓣制作

于术眼同侧上方 (亦可取术眼对侧健康组织) , 作一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大小约4 m m×5 m m不带筋膜的球结膜瓣 (大小也可视胬肉切除范围而定) 。向前翻转结膜瓣, 用虹膜复位器向前钝性分离至角膜缘, 再用圆刃刀片仔细向前剖切, 至带有宽0.5~0.8 m m角膜上皮的角膜缘组织为止。用显微角膜剪轻轻离断, 然后将游离的结膜瓣缓慢滑移至相应巩膜暴露区 (注意辨别结膜瓣正反面) , 角膜缘侧对应角膜缘侧, 结膜面对应结膜面侧。10-0显微缝线行上、下及内侧结膜瓣固定缝合4~6针, 供区不作任何处理。

1.2.4 术后处理术眼抗生素眼膏包扎3~4天;待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 局部滴用典必殊等眼液, 7日后拆线。

2 结果

术后3日内, 在裂隙灯下观察, 结膜移植片可见反应性水肿, 角膜创面逐步愈合。术后1周, 结膜水肿减退, 呈透明色, 周边有少量新生血管伸入, 角膜创面光滑。术后1个月观察结膜移植片成活良好, 充血减退或消失。25眼术后3个月, 有1眼 (为2次手术史) 出现胬肉组织增生, 越过结膜移植片, 伸入角膜缘内1.5mm左右, 继续观察2个月未见明显进展;其余24例患者均未见胬肉组织重新活动迹象, 复发率为4%。

3 讨论

翼状胬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但治疗方法仍以手术为主。目前治疗胬肉及复发性胬肉方法较多, 如:转位法、带蒂球结膜移植、唇黏膜移植等, 但因为复发性胬肉组织粘连范围广、位置深、取材困难等, 导致手术难度增大, 术后效果不佳。局部使用丝裂霉素C等药物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 但药物浓度不易掌握, 易产生毒性反应, 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1]。羊膜移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但在基层医院, 羊膜来源和制备较为困难, 而且前市场上销售的生物羊膜又价格昂贵, 限制了羊膜在临床上的应用。

近年来, 人们发现胬肉的发生和复发与角膜缘上皮干细胞功能障碍或缺乏有关。基于这一理论, 为受损的角膜缘提供健康的干细胞组织, 是控制胬肉复发的关键。我们采用带角膜缘组织自体结膜瓣治疗复发性胬肉的方法, 不但遮盖、修复了裸露的巩膜面, 而且还为受损的角膜缘重新建立了健康的角膜缘干细胞群。干细胞向角膜中央向心性增生、延伸, 分化为上皮细胞, 使角膜得以修复, 同时也阻止了结膜上皮和新生血管的侵入, 从而达到了防止胬肉复发的目的[2]。

本文观察表明采用带有角膜缘组织自体结膜瓣治疗复发性胬肉, 手术方法简单, 术后复发率低, 同时又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一试。

参考文献

[1]陶明春, 陈常乐.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病杂志, 2005, 24:6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旁路移植 下一篇:肿瘤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