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靠自己改变

关键词: 体育老师 诉苦 好动 父亲

命运靠自己改变(精选7篇)

篇1:命运靠自己改变

改变命运靠你自己作文

改变命运靠你自己

题记: 不知道明天该做何事的人,是不幸的.

_________高尔基

那天图书大打折,我去买了一本名为<<流浪儿迪克>>的书.

那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流浪儿迪克,从一个衣冠不整的擦鞋匠通过努力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绅士的历程.这个男孩的品质和奋发精神的上进心使成为“美国精神”的代名词.

看了这本书小学作文 ,我心里挺不是滋味.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身边并没有多少同学有着奋发努力的上进心何勤劳简朴的高贵品质.绝大多数有的是铺张浪费;是骄傲自负;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流浪儿迪克那样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命运呢?现在,许多孩子都在指望不劳而获,指望从***亲戚那儿继承到*****的遗产,指望从彩票中获取大利.其实,奥古斯丁说过:“把希望寄托在那个无可继承者身上吧.”

我们为什么会不思进取呢?

因为生活中我们有了太多的便利,有太多太多可一享受得的东西,那么,所能靠我们自己改变的又有什么呢?答案是----没有!!!我们又哪儿来得动力呢?没有了动力,改变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氛围的问题.

中国的家长让社会重返的“明清”社会.而皇帝,公主,与公主,奴婢的关系却是亲戚.

那在孩子中,又有谁愿意改变呢?

其实,我们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改变是唯一的方法.

篇2:命运靠自己改变

一直到20岁的时候,他才幡然醒悟:“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只能成为社会的垃圾,那岂不是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了吗?自己不能这样做,我一定要走一条成之路!”

但是自己走哪条路呢?从政?自己又没有后台;进大企业去工作?自己又没有文凭;经商?又没有本钱……自己什么都没有,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在看了一场电影后,他便决心去当演员,因为演员不需要后台,也不需要学历,更不需要本钱,只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

但是,他不具备当演员的条件,他不仅有口吃的毛病,长相也很难看;他没有表演经验,也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表演训练,更没有所谓的表演天赋。

但是他认为,这就是他人生的唯一机会,绝不能放弃,一定要成功!于是,他来到好莱坞,找导演,找制片……找一切可能让他成为演员的人。

“给我一次机会吧,我要当演员,我一定会表现的很好!”见到电影界的人,他总会这样说。

“看你这个样子,怎么可能做得了电影演员呢?”

“算了吧,我们才不会像你这样的人哩。”

“走远一点,这里不是你做梦的地方!”

“你死了这条心吧。”

“你不要再来了,我们公司不欢迎你。”

遗憾的是,面对他的却是总是讽刺、挖苦、嘲笑……但他还是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成为好菜坞的明星!”

就这样,在两年时间内,他遭受到了1000多次拒绝。他有时候也不禁暗自垂泪:难道自己就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吗?不行,我一定要成功!他想道,既然不能直接成为演员,何不先写剧本,待剧本被导演看中后,再来要求当演员。

篇3:改变命运的一分

“查分数吧? 你59分, 全班就你不及格。 ”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 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 根据惯例, 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 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名来查分数的学生。

“老师, 能不能, 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几遍, 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 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 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 “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

“加分? 这不好。 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 ”秦老师摇了摇头, 面带歉意地笑笑, “你不用太放在心上, 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 以后认真些, 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

“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 ”男孩带着哭腔, 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 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 秦老师沉默了, 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热切, 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 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 是否给他加上一分? 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 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 可偏偏长着一颗女人心。

不经意地瞧了小男孩一眼, 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 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 在恐惧的战栗后面, 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 哎! 毕竟, 他还是孩子, 心还非常嫩。

“你看这样好不好? ”秦老师灵感一闪, 立刻将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 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 星星般的眼睛涌动着期盼。“ 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 但不是送, 是‘借’, 要还的, 期末你还我10分, 怎么样? ”

“行, 期末还你。 ”小男孩咬了咬嘴唇, 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 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 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因为一直惦记着那10分的 “高利贷”, 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 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 期末, 小男孩的语文取得了98分的好成绩, 被扣去10分, 还有88分。于是, 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 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 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 小男孩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 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 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 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后来, 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 几年后又上了大学, 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 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 捐了许多钱建设家乡, 而且每年回家都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 至今他向我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 仍激动不已。 因为他知道, 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篇4:寒门子弟靠什么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成了过去时

江西省金溪县农民工家庭的女孩严家慧勤奋苦学,考入一所二本大学的文理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那年,在投了一堆简历之后,垂头丧气的她只能暂时回家待业。时间长了,没有工作的她只好嫁人,计划结了婚再慢慢找。可结婚3年,她的工作依旧没有着落。

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严家慧终于成了一所民办中学的数学老师。“越小的地方越是有一层牢牢的关系网,像我们这种没什么背景的,能找到这份工作,已经是万幸了。”最让她过意不去的是,年老的父亲还为自己的工作操了不少心。“花了五六万元钱,上了四年大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严家慧的话,透着浓浓的辛酸与无奈。

老实巴交的江西省乐安县农民刘荣耕,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在他47岁时卖掉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来到省城一开发区的建筑工地当了一名农民工。当儿子大学毕业,作为父亲的他似乎可以停下繁重的劳作休息的时候,他却吃惊地发现,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的儿子,其收入还比不上他自己,根本没办法还掉之前因上学欠下的几万元债务。

2014年3月至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10个省市,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未就业的比例是城市的4倍。即使找到工作,薪水也低得可怜。据北京大学与媒介研究中心对35万余大学生的调查,2014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大约只有2443元,而同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2864元。

严家慧和刘荣耕的儿子,或许正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农民工家庭的缩影。他们曾经坚信“读书求知可以改变命运”,他们坚信自己的“投资”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可是当他们在现实的壁垒前,发现这个投资,不但周期很长,而且代价很大,投资的回报又开始变得不可预知的时候,还指望千千万万个农村家庭能坚定地将这种投资游戏进行下去吗?

“乡下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学费越来越贵,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也越来越多。”这是农民们普遍的感受。高学费让不少贫困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为培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贫困家庭普遍负债在5万元左右,相当于10年以上的家庭纯收入。在甘肃省,近几年返贫人口中,一半左右因教育支出过大返贫。会宁县很多百姓认为“除了读书没有别的出路”,但就业难也让他们心生疑惑。

教育“高投入、低产出”,读书改变命运这条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崎岖。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这条路才会相对平坦。而教育资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内容的能力化导向等,都让农村寒门学子输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线上,考上一线名校自然也越来越难。

根据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本世纪14年来,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2009年,全国84万应届毕业生退出高考,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考生总量首次出现下降。2010年946万高考考生中,弃考人数接近100万,除了21.1%的考生选择出国外,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他们多数选择读职校学技术或者直接打工。

“学费这么贵,找工作这么难,对于我这样不太会读书的农村穷孩子来说,还不如早点去工作。4年时间可以积累多少工作经验啊!”湖北省大悟县的王强放弃了高考,先后在孝感市、武汉市、上海市和北京市当了7年理发师,一个月收入两三千元,在北京市东五环外过着“蚁族”生活。像王强这样的农村寒门子弟,由于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从事的大多都是传统意义上“并不体面”的工作,大多数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缘何教育“治贫”变“致贫”

当教育本身成为不公平的根源之时,贫困家庭当然成了受害者,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是受害者。

因教致贫就是说,一旦家庭中有孩子接受教育,家庭便开始贫困。贫困的原因就是现在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的预期收益却越来越低,教育投入成了“亏本买卖”。这种现实已经导致许多家庭形成了“一方面希望孩子上学,另一方面又害怕孩子上学”的矛盾心态。“因教致贫”会导致新的“读书无用论”,并进一步形成“因贫致愚”到“因愚致贫”的社会怪圈。

知名教育专家朱清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农村孩子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比例只有17.7%,而上世纪60年代这个比例要高于70%,基本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符。现在的比例太低了,太不正常。”为何农村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低,过去是因为上大学后收益过低,现在除了收益风险过大,还有上学成本太高难以负担这一重要原因。

教育是一种投资,个人、家庭、社会都将从中受益,应实行成本分担,各自负担相应的教育费用。可实际情况是,中国现行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下,公共教育投入偏低,个人家庭所承担的份额明显偏高。2014年汇丰(中国)银行委托相关机构对15个国家及地区进行调查,发布了《教育的价值》的环球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父母给予子女的教育经济支持最大,家庭年收入的37%都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其指数之高甚至将发达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有资料显示,在所有发达国家的统计中,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开支都不超过家庭收入的10%。来自中国社科院2013年的数据则透露,现在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这对于某些贫困县甚至是一个农民三四十年的纯收入。

教育应不应该产业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尽管讨论从上个世纪后十年一直持续至今,可怎么也达不成共识。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始,“教育产业化”风行各地,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为赚钱工具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较优质的教育资源,除了教育费用开始大幅增长,也伴生出各种巧立名目乱收费的现象。如有的大学对部分计划内国家安排财政拨款的硕士研究生收取学费,录取一生两头拿钱;有的大学在招生中,竟要求专升本学生每人“捐赠”1万元……国家审计署曾经发布的《18所部属高校201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就显示,包括北大、清华等18所高校违规收取费用达8.68亿元。

对于学费高昂教学低下的民办高校,穷人更是其捕食的“猎物”。纪录片《出路》中,民办高校的“讲师”王振祥辗转于大冶、赤壁等多个县域的农村,“忽悠”低分学生到这个学费高昂教学低劣的学院读书,因为“农村的孩子和家长相对好骗”。而根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的研究,民办高校的生源主要在于农村学生。

多年来,尽管国家一直在提高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但客观上讲,农村孩子上大学的比例还是越来越低。这倒不是“读书无用论”在作怪,也不是“上大学无用论”在蛊惑。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末流大学无用论”的现实反映。

现在高等教育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切合实际;就业难是暂时无法缓和的突出矛盾;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上大学就是风险投资……这些都是现实,也是要靠长期的体制改革才能逐步改变的。但是,面对个体难以撼动的“绊脚石”,为何不能劝告农村孩子更理智地选择生活方式,过分地强调“受教育权的平等”一定适合每个人么?

缓解因教致贫各方齐努力

读书改变命运越来越难,其他向上通道越来越窄,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了吗?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不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现此目标,需调配好政策和资源,让教育成为治贫利器,而非致贫之因。

近年来,我们国家不断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汉文认为,缓解就业难才是破除“读书无用论”的关键所在。“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没有做出灵敏的反应,这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寒门子弟就业难情况的出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认为,国家应重视应用型教育的发展,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

缓解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农村寒门子弟就业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寒门子弟也要逐步改变工作分三六九等的传统择业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刘能教授建议,农村寒门子弟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多选择像地铁技术人员等成长性专业岗位。

针对农村“弃考族”越来越多的现象,廉思教授劝诫农村寒门子弟必须加强学习,“接受教育,拥有知识,不一定能出人头地,但无论走哪一条向上流动之路,没有知识肯定不行。”着眼长远看待教育的效益问题,才是理智的。

当前,接受高等教育是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最主要渠道,在较大程度上维系着社会公平。教育体系中任何不公平现象的出现,都会给民众带来强烈的被剥夺感。政府方面尽快改变教育资源城乡不均衡发展、不同院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让每个孩子、每所学校都能平等竞争。只有这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才能缓解,农村寒门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才会更通畅。

只有向上流动渠道畅通,阶层板结才能有效避免。因此,必须尽快改变以城市和权力为轴心分配资源的现状,通过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最终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寒门才能出更多的贵子。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要保证公平、有质量,保证更充分地发挥教育在脱贫中的作用,应该调配好公共政策和资源,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读书致贫”、“念书无用”、“上学白上”问题。那么,对于上学的孩子,是不是可以继续精准地提供一些帮扶,并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摊薄贫困家庭的教育成本,减轻其教育负担?毕了业的学生,就业帮扶也要跟上,尤其职业教育应该得到足够重视,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

当然,因教致贫也存在各级政府部门行政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力导致的对教育领域监管失控的情况。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监管,坚决遏止教育腐败,均衡教育发展,确保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使财政对教育的公共投入总量每年的递增幅度不低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逐步改变支出结构,把财政的教育投入向初等教育和贫困地区倾斜,重点用于缩小地区之间,立法健全相关保障制度,抑制学费刚性,坚决治理乱收费等等。

学校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都应该主动适应市场对我们教育的需要,使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减少“因教致贫”的几率。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均衡教育质量,摆正教育定位,减少教育寻租;勤俭办学,降低教育成本。

教育是一种投资,个人和家庭都将从中受益,也应负担相应的教育费用。但在中国现行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下,公共教育投入偏低,个人家庭所承担的份额明显偏高。具体到弱势家庭来说,可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从弱势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在各级教育阶段对弱势家庭进行教育补偿,提高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能力,进而改变命运。

篇5:命运靠自己改变

那天图书大打折,我去买了一本名为流浪儿迪克的书。

那本书讲述了一个美国男孩流浪儿迪克,从一个衣冠不整的擦鞋匠通过努力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绅士的.历程。这个男孩的品质和奋发精神的上进心使成为“美国精神”的代名词。

看了这本书,我心里挺不是滋味。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身边并没有多少同学有着奋发努力的上进心何勤劳简朴的高贵品质。绝大多数有的是铺张浪费;是骄傲自负;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流浪儿迪克那样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的命运呢?现在,许多孩子都在指望不劳而获,指望从***亲戚那儿继承到*****的遗产,指望从彩票中获取大利。其实,奥古斯丁说过:“把希望寄托在那个无可继承者身上吧。”

我们为什么会不思进取呢?因为生活中我们有了太多的便利,有太多太多可一享受得的东西,那么,所能靠我们自己改变的又有什么呢?答案是————没有!!!我们又哪儿来得动力呢?没有了动力,改变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氛围的问题。

中国的家长让社会重返的“明清”社会。而皇帝,公主,与公主,奴婢的关系却是亲戚。

那在孩子中,又有谁愿意改变呢?其实,我们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改变是唯一的方法。

篇6:靠学习改变命运的散文

这一年我们又将有近千名学生必须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谋求新的角色,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摆在我们08届学生的面前。但是许多中的我们即使是忧虑重重,但还是不思前路;或者总是幻想着有一个馅饼从天而降,学校能给自己找一份诱人的工作;或者依赖着父母微薄的人脉能够为自己撑伞把舵……。如此种种,这都是不切实际的白日梦。

现代社会是不公平的,因为僧多粥少,每一个诱人的岗位都有无数个人会去激烈竞争。然而现代社会又是十分公平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智慧和技术专长的人,谁的能力强智慧多谁就先找到工作;谁能为企业主开发新产品,谁的年薪就高;谁的技术精,谁的工资就高。一个企业当中有人年薪超过100万,也有人不到1万。如店口盾安控股集团老总工资是100万,中层有50万、20万、10万,而一般小工人却不到1万。这收入的差距完全不是客观的原因,而是企业依据岗位和个人对企业的贡献而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人的能力、智慧和技术决定了企业给他的工资高低。

人的能力、智慧和技术是老师替代了父母包办不了,唯有靠自己不懈地去学习才能习得,唯有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学习才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我们学校已经有连续二名代课教师考上了公务员,一名是会计教师,去年通过考试分配到劳动局工作,前年是一名语文代课教师也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考进乡镇。这二位老师原来代课年薪只有1万多,现在一下升到10多万。他们在这里代课也有四五年了,但她们在一边工作的同时一边不忘自己的学习。同样地,我们也有许多毕业生正是通过不懈地学习成为企业的巨人。如20XX届经贸外语毕业生蔡玲玲,当时被学校分配到杭州一家外商超市工作。她一边认真工作,一边为自己的职业提升继续学习,在岗位上积极训练口语,同时每天夜班回来学习到12时。机会总是留给善于学习的人,在第三年,在一家意大利杭州分公司招聘中,她以流利的口语和丰富的求业思想被优先录取。同时又通过不停地学习成为该公司的经理。

对我们来说,走出了学校并非意味着学习角色的结束,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学习的任务更重,需要向师傅学习,向前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学习知识,学习技术,学习做人的道理。更何况现代知识的折旧率相当快,新的知识过1-2年就要过时,而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知识可以用。学习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获取信息获取知识获取技术的能力,这种习惯要求我们在学校中养成,这一种能力需要我们在学校中培养。所以现在的.你上课没有教科书,课外从来未曾读过一本杂志,只知道上课与老师对抗,课间与同学打架,课余吃喝玩乐,那么你就业面试时,会说不出一句让单位领导认可又体现一个中专生水平的话,你凭什么去找工作?工作中又没有一定的技术专长,你又凭什么去获得可观的收入?头脑不会思考双手不会劳动的人,企业是不需要的,社会所淘汰的。

同学们,虽然在学校的时间不多了,但为时不晚,不管你的学习基础如何,不管你以前的成绩有多差,只要你现在起步,从零开始,养成静心看书学习的习惯,一切都还来不得及。从书中猎取智慧,获取知识,获取技术,水滴石穿,铁杵磨针,没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

篇7:命运靠自己扭转

我们的出生和生长的环境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生不好,就没有好的未来。重要的是看自己是否有决心,通过努力扭转自己的命运。

“你选择了努力抗争,命运才会赐你阳光。”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些人不屈服于命运,努力与命运斗争,最后他们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大部分人则是为命运左右,受命运的摆布,甘心做起了命运的奴隶。所以,在面对相同的遭遇时,你选择了什么道路,就会收获怎样的命运。博格斯是著名的NBA篮球明星。因为他仅有1.60米,有人质疑他能打好职业篮球赛吗?但博格斯自信的说:“别人说我矮,反而成了我的动力。我偏要证明矮个子也能做大事情。”在赛场上,他向世人证明了自己是能做大事的。博格斯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能帮助你的只有你自己。

自己是最好的救星,自立、自强才能拯救自己。很多人认为是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我们的境况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当你身处漆黑的夜里时请不要气馁,凭着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你终将寻到黎明的曙光。生活如同登山,随时都会出现狂风骤雨。如果你怯弱的退缩了,只会被生活的洪流吞没;但如果你勇敢地迎上前,就一定能战胜风雨,登上人生的顶峰。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逆境中崛起,只有强者才能在逆境中崛起并超越自己。因为能够在逆境中练就钢筋铁骨的人,定会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

为自己埋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的心灵与梦想可以在无限的空间中翱翔,唯一限制我们的是,我们在心里给自己编造了放纵的理由。如果我们了解自己做的事,对自己负责,坚定信心,我们的心灵才可以真正的自由翱翔。我们要有一种敢于承担,敢为先天下先的勇气。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 下一篇:要掌握自己的人生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