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律动教学论文

关键词: 律动 舞蹈 课堂教学 音乐

小编精心整理了《舞蹈律动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舞蹈是以音乐为背景,以人体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通常运用舞蹈来进行形象的塑造,抒发情感。舞蹈律动,就是人们根据听到的音乐节奏而进行的肢体的运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规律,包含了情感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律。

第一篇:舞蹈律动教学论文

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摘 要:为培养各方面素质共同发展的新青年,教育的重点逐步分散开来。不再是以往的只注重于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目光停留在音乐课堂上。音乐不仅缓解了课业带给学生的诸多压力,也培养了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为实现更好的音乐教学效果,教育者对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与调整。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是自古以来人们纾解身心和表达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加入,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对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舞蹈律动;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音乐的种类千奇百样,从古时候的诗乐舞到二十一世纪的各种流行音乐,从不同民族的特色音乐到不同国家的异国音乐。但无论是哪一种音乐,其背后都承载着音乐的魅力、民族的特色和国家的文化。音乐课堂的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与音乐的真正内涵。而舞蹈律动的加入更是为传统的音乐课堂增添活力,增强学生的音乐品鉴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将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创新传统音乐课堂的形式,还可以更好地达到理想的音乐教学效果。

一、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没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单一化的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师领唱学生跟唱,这样的课堂千篇一律,缺乏感染力,课堂变得平淡乏味,没有活力。而且课堂的素材来源主要集中于书本上,但是书本上的内容通过文字描述,具有局限性。学唱课型与音乐欣赏课型已成为音乐课的主要形式,而学生潜意识中也认为“音乐课”就是“学唱课”“欣赏课”,即聆听了歌曲、唱会了歌曲就是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对于异国音乐和其他民族音乐的了解也都停留于书本,无法真正去感受。所以音乐课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讲,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音符的复杂变化无法吸引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而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好动的年纪,爱唱爱跳,模仿力强,勇于表现自己,舞蹈律动就是一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通过肢体语言感受音乐的重要途径。将舞蹈律动应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化解单一化课堂的问题,并且学生不需要拘泥于课本,也能丰富课堂活动。面对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将舞蹈律动有效运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缓解甚至达到解决的效果。自古以来,古人就喜欢将诗、乐、舞三者合一来欣赏,所以显而易见,将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利用是很有必要的。

二、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具体措施

若将舞蹈律动有效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对不同的舞蹈种类与各式各样的音乐节奏进行一一搭配,采用新奇多样的形式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形式了解到每一曲音乐背后耐人寻味的故事,把握不同地方与国家音乐的深厚文化内涵,体味到每首音乐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下列是将舞蹈律动有效应用于几种不同类型音乐课堂的具体措施。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夏商周三代时期开始,就逐渐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变迁,朝代更替,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形式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了很多属于中国固有的文化精华。中国的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表演艺术家创作出家喻户晓的优秀著作。所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通过了解中国戏曲的价值,感受到中国音乐文化的魅力,是音乐教育的重点之一。例如,湘艺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四单元就出现了有关戏曲的初步了解。在这节音乐课中,教师可以巧妙地选用学生熟知的京剧《唱脸谱》。这是一首老少皆知的京剧,相当一部分人还会唱出其中的一些片段。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包含了很多脸谱的变幻,这一点正好可以巧妙结合舞蹈律动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教学生简单的脸谱变幻技巧,再添加一些脸谱变幻时的传统舞蹈动作,形成一个具有中國风的脸谱变幻传统舞蹈。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引导学生跟着戏曲的旋律边唱边跳,学生不仅学会了一首曲目,还领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实现了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新奇多样的音乐共同组成了多样化的中国音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特点,这些音乐背后都承载了属于本民族自身独特的文化。在音乐课堂中从不会缺乏民族音乐的身影,无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无论是哪个年级的书本,都会出现少数民族的音乐。这样的教育体系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旋律以及属于各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例如,湘艺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出现了关于少数民族歌舞的讲解。少数民族的音乐结合舞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在这堂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阿里里》这首歌,并像纳西族小朋友一样边唱民族歌边跳民族舞,在歌舞中感受云南彝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的欢乐气氛。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彝族的一些风土人情,增长学生的眼界。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教会了学生彝族的民族歌曲和舞蹈,让学生感受到属于彝族的独特,还让学生形成民族团结意识,同时实现了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每个国家的文化名片上都少不了音乐一栏,像戏曲那样,成为中国固有的音乐文化之一,各个国家都有属于本国自身的音乐特色。每个国家的音乐都受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不同国家的音乐都有着异于他国的旋律和特点,使听到的人一下就可以分辨出是属于哪一个国家的音乐,这也是音乐的魅力。在音乐课堂中带领学生领略一下其他国家音乐的风采,开拓学生的眼界,形成广阔的音乐思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湘艺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五单元介绍了歌剧。每当提及歌剧时,不得不说的国家之一就是法国,由法国作曲家比才所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更是世界名作之一。《卡门》的前奏曲《卡门序曲》是很多音乐教育者的课堂音乐素材,在这段欢快的气氛中很容易带进舞蹈律动,这曲音乐中描绘的英勇、热情、直率的人物形象很适合学生欣赏。在欢快的音乐中加入快节奏的舞蹈律动,由教师先来示范舞蹈动作,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舞动,身临其境地融入音乐,他们不仅可以感受课堂上的热情氛围,在舞蹈律动中学习西方的音乐特点,也能够很好地了解西方歌剧的音乐魅力。实现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也达到了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为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运用舞蹈律动,不仅要注重用不同的舞蹈种类去适应不同的音乐种类以外,还要注意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不能过于单一化。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要领,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学习,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学习的内容也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在课堂上也可以进行其他形式的教学,像是合唱这样的形式也能丰富课堂。例如,湘艺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一单元主题为“我的祖国”。说起我的祖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合唱题目。以《我的祖国》这首歌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声音将学生分为高、中、低音部,每一部分的学生有自己的歌曲片段,适当地加上舞蹈动作以及队形变换,为这首歌增添更多的层次感。不同声部的声音在固定的时候唱出来,再加上适合的舞蹈律动,为这首歌增添了强有力的表演效果。而且,在歌唱祖国的同时,更是让学生的内心拥有了家国情怀,使得学生的爱国之心更加炙热。舞蹈律动的有效运用为传统的音乐教育起到助力的作用。

三、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有效运用舞蹈律动,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对教学成果的提升。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很好地提升课堂的感染力,让那些即使不懂音乐或是对于音乐并不感兴趣的学生都能被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所吸引,即使不理解音乐所表达的真正含义,也可以跟着舞蹈律动进入音乐情景中,增加自身对于音乐的自信心,提高自己的音乐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课堂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将舞蹈律动有效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边唱边跳中感受旋律的起承、節拍的变动,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舞蹈律动应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还丰富了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使其不再拘泥于单一的以个人为主体,可以以多人的团体形式进行,再加上舞蹈律动更加增强了音乐的表现效果。与此同时,在音乐课堂上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和舞蹈,了解音乐背后所承载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最重要的是,学习民族音乐和歌唱国家的同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自身爱国情怀。将舞蹈律动有效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舞蹈律动,需要教师在提升自身音乐素养的情况之下,寻找到最适合于学生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方式。更加合理地进行舞蹈律动和音乐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在有限的资源之内,发挥出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作用。使课堂更加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在提升自身音乐素养的基础上,感受音乐的魅力。使爱国情怀与民族团结的意识通过舞蹈律动和音乐课堂进行结合,让其在学生的内心根深蒂固。使音乐课堂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唱好一首歌,认识一张乐谱,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品鉴力与音乐素养,让学生意识到音乐的真正魅力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美茹.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的探讨[J].北方音乐,2017,37(14):147.

[2]李建军.舞蹈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4):258.

[3]张野.随音乐律动创高效课堂: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律动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19,308(8):197.

[4]申芳菲.浅谈舞蹈律动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的作用[J].文渊(小学版),2018(11):176.

作者:梁煊

第二篇:舞蹈在音乐律动教学中的作用

舞蹈是以音乐为背景,以人体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通常运用舞蹈来进行形象的塑造,抒发情感。舞蹈律动,就是人们根据听到的音乐节奏而进行的肢体的运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规律,包含了情感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律。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美术等科目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等,使部分小学生对这些科目失去了信趣,教师难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力。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急需对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探索能够利用的资源来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舞蹈律动就是其中一种简便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同样作为表现手段的舞蹈律动,跟音乐相辅相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音乐教学的拓展和升华,丰富学习音乐课堂教学。

舞蹈律动有助于表现音乐内容。将舞蹈律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在歌声中舞蹈,在舞蹈中歌唱,形成一个声音与肢体协同配合、情感表达由内而外、立体完整的“唱”与“演”结合模式。舞蹈律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演唱方面的小欠缺,让学生通过体验音乐的内涵,把握发音位置,提高声乐水平,帮助学生在演唱中找到自信,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倡导的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融洽的氛围中理解、欣赏和体验音乐。例如,在湘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牵牛花当喇叭》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拓宽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牵牛花的形状和生长特点,根据歌词内容,引导他们用动作来模仿表现。在音乐旋律中,进行欢快的舞蹈律动,课堂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如此,就在轻松的舞蹈律动中,降低了歌曲的理解和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的,心情舒畅的学习音乐,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舞蹈律動有助于表现音乐内容。音乐和舞蹈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的产物,一种通过声音、旋律、节奏来表现情绪,另一种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学习音乐教学中,有意识的将舞蹈融入音乐中,让学生通过动作变换,自然的投入情感。促使他们更直接地切身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进一步准确的表现作品。不同的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有所不同的,如小学音乐课本中《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是一首歌词紧紧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小调式旋律加上附点和切分等节奏型,使歌曲活泼天真又不失风趣诙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肢体语言刻画一个个活泼可爱、调皮天真的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音乐旋律下的舞蹈律动,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产生积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好音乐的这种德育功能,抓住对学生品德教育的时机。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舞蹈律动避免了由于长时间的连续学习产生的心理倦怠现象。在欢快优美、节奏轻快的音乐声中,舞蹈律动帮助学生缓解了疲劳,减轻了学习压力,愉悦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舞蹈律动”教学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课堂气氛活跃和小学生跳跃性的思维模式,教师容易受到影响,忘记“律动”教学只是对音乐课的辅助作用,而不是音乐课本身。掺杂过多的“律动”教学易喧宾夺主,忽视教学目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分清主次,把握好“律动”教学的使用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律动”与舞蹈分不清楚。教师要强调律动不是舞蹈,以免误导学生。体态律动的本质是对音乐的反应,而舞蹈是音乐的语言,另一种音乐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最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新课改虽然要求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有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应用“舞蹈律动”教学模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律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探索和尝试,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在舞蹈律动中也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不断地实践多种教学形式,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和表达能力,将新课改中的要求落实到音乐教学中,让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加鲜活生动,结果更有成效。

作者:郭燕燕

第三篇: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摘 要] 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由于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基石作用,引起各界的关注。教育界也逐渐对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改革引起重视。舞蹈律动,是一种根据音乐节奏而进行的肢体运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由此可见,音乐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对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作出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舞蹈律动

音乐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处在七岁到十二岁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他们单靠听和唱是不能完全理解音乐的内涵的,而如果借助舞蹈律动辅助教学,则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优化教学,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目标。

一、舞蹈律动和音乐的关系

舞蹈,是以音乐为背景,以人体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一种艺术形式,人们通常运用舞蹈来进行形象的塑造,抒发情感。舞蹈律动,就是人们根据听到的音乐节奏而进行的肢体运动,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规律,包含了情感运动规律和审美规律。音乐作品的展示,通常是以演唱的形式表达。就“演唱”二字来看,包含着“演”和“唱”两个方面,所以“演”和“唱”是一个统一体,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音乐和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人中就这样描述道:“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更加有力地说明舞蹈能够对音乐进行充分的表现。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上,合理运用舞蹈律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音乐的内容和相关情感进行表达,让其更加深层次地了解音乐内涵,让音乐有更加鲜明、形象和生动的形态,能有效激发其想象力。此外,舞蹈律动能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内容中的作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美术等科目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由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条件有限等,使部分小学生对这些科目失去了兴趣,教师难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活力。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急需对小学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探索能够利用的资源来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舞蹈律动就是其中一种简便的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同样作为表现手段的舞蹈律动,跟音乐相辅相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丰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1.舞蹈律动有助于表现音乐内容。将舞蹈律动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在歌声中舞蹈,在舞蹈中歌唱,形成一个声音与肢体协同配合、情感表达由内而外、立体完整的“唱”与“演”结合模式。舞蹈律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在演唱方面的小欠缺,让学生通过体验音乐的内涵,把握发音位置,提高声乐水平,帮助学生在演唱中找到自信,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改倡导的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融洽的氛围中理解、欣赏和体验音乐。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在动物园里》的教学中,笔者在运用了多媒体的基础上,采用了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律动形式来进行教学。小学生好动、模仿能力强,在音乐旋律中,模仿着小动物的动作,进行欢快的舞蹈律动,逐渐融入了音乐的境界中,课堂的氛围也变得活跃起来。如此,就在轻松的舞蹈律动中,降低了歌曲的理解和学习难度,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自由地、心情舒畅地学习音乐,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2.舞蹈律动有助于表现音乐情绪。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思想情感表现的产物,一种通过声音、旋律、节奏等来表现情绪,另一种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情感。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将舞蹈律动融入音乐中,让学生通过动作变换,自然地投入情感,促使他们更直接地切身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进一步准确地表现作品。不同的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有所不同的,如小学音乐课本中《大海啊,故乡》是一首曲风悠扬的抒情歌曲,饱含着创作者对大海的一片深情。歌词中的大海、故乡带给孩子遐想,美丽的大海是多情而温柔的。但另一首管弦乐《海上风暴》,这首曲子中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海上的惊涛骇浪、呼啸的狂风,以及充满恐怖气息的电闪雷鸣,整首曲子体现的是气势汹涌而又紧张的气氛。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两首有关大海的歌曲来进行演示和对比,通过与学生一起设计相关的肢体造型和舞蹈律动,配以相应的或沉醉,或夸张的表情,促进学生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不同的情绪。

三、舞蹈律动对育人功能的作用

教育,都有一个目的——育人。音乐旋律下的舞蹈律动,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产生积极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品德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握好音乐的这种德育功能,抓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机。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三个和尚》一课中,笔者设计的舞蹈律动表演是随机选择学生模仿三个和尚的动作,有的模仿和尚一个人挑水的动作,有的两人合作模仿两个和尚抬水喝的动作,有的三个人一起,模仿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窘态。在学生舞蹈律动的过程中,笔者及时抓住这一德育契机,问学生们:“为什么三个和尚反而没有水喝呢?”在音乐的旋律、舞蹈律动和富含思想内涵的环境中,学生们明白了学习、做事要勤劳和不计得失的道理,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舞蹈律动避免了由于长时间的连续学习产生的心理倦怠现象。在欢快优美、节奏轻快的音乐声中,舞蹈律动帮助学生缓解了疲劳,减轻了学习压力,愉悦了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四、总结

小学音乐课堂中,舞蹈律动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探索和尝试,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在舞蹈律动中也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造,不断地实践多种教学形式,在教会学生唱歌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及表达能力,将新课改中的要求落实到音乐教学中,让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更加鲜活生动,结果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鸿舜.广东韶关地区合唱教育发展现状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06).

[2]王立红.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因素探析[J].科技信息,2011,(19).

[3]赵爽.试析伊春市友好区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J].音乐生活,2011,(08).

[4]王新力.通识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

责任编辑 万永勇

作者:曹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工资管理系统论文 下一篇:泌尿系统疾病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