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历史情境生动历史课堂

关键词: 善学 乐学 新课改 教学方式

面对高中新课改的来临, 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 推陈出新, 尽快使自己的教学方式主动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那么, 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 激发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巧学的积极心态?笔者认为创设历史情境是生动历史课堂, 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历史的最佳策略, 也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谈几点在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方面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现实情境中感知历史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 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 创设现实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 引领学生将历史求知与现实生活进行直接对话。

在讲高中《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时, 我引入新课时联系了当今世界的金融危机。上课一开始, 我就让学生回想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沿海许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纷纷减产或关闭, 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提前返乡;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社会劳动力需求减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 纷纷节减自己的家庭开支。当学生还在就身边的变化议论纷纷时, 我及时问道:你们知道这些变化是怎样引发的呢?学生整齐答道:2008年从美国开始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我不失时机地引入:2008年9月15日, 美国第四大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 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序幕。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又有着惊人的相似, 上述的一幕似曾相识, 在1929年10月24日, 纽约股票市场的股价大跌, 从而爆发了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像这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 既能铺砌台阶, 使学生既因境生疑, 又可利用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作为台阶, 入境释疑, 从而在愉悦的气氛中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最终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问题情境中探究历史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 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 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 这是影响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

在讲“西安事变”一目时, 关于“怎样认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是本目的重点和难点, 也为学生在后面了解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态度打下基础。我对教材的处理:先介绍西安事变的过程, 创设情境气氛, 让学生处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然后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探究。包括 (1) 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为什么? (2) 亲日派何应钦为什么要力主“讨伐”?亲英美派为什么要求和平解决? (3)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力促和平解决? (4) 为什么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扭转时局的关键?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给学生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 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 在探究中深化对这一事件的认识。

三、实践情境中领悟历史

重庆即将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实践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适应这场改革,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探索, 利用本地的历史资源, 鼓励学生调查、访谈, 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

在一次高二的历史兴趣小组活动中,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题: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永川古镇——松既镇进行一次全面考察, 并写出考察报告。考察的内容包括古镇的历史、交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等, 方法可采取实地考察、采访、上网等。学生接到任务后非常兴奋, 他们在周末一起并动员个别家长去了松既, 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 并采访当地居民, 这些使他们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回到家后, 又利用空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补充。一个月后, 考察报告出来了。我及时安排一节课给他们展示自己的考察成果。在课堂上, 他们以小组形式分别介绍了当地的街道、木建筑、祠堂、交通和旅游、土特产。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 整堂课充分体现着新课程的活力, 真正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了学习历史的乐趣。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实践是最根本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历史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拓展了历史课堂教学, 将历史课堂教学在空间、时间上延伸开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主动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角色情境中体验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演绎当时的历史状况, 让学生走近历史、理解历史, 这一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 并能渲染课堂的气氛。

在讲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中“百家争鸣”一目时, 我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准备模拟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进入角色情境, 再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为了熟悉自己的角色, 同学们主动查阅资料, 设计“台词”, 推选代表, 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 各派代表纷纷登场, 头头是道地阐述自己学派的观点。这时我又请了一位同学扮演当时一诸侯国的国君, 由各派代表先后对其进行游说, 由“国君”判断自己会采用哪种治国思想, 并阐明原因。通过角色扮演, 同学们较好的理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各学派主张。

角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作用下,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达成本堂课的三维目标。为了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表演者”会主动在课前预习, 把握好角色的内涵, 然后在课堂上展现一段活生生的历史, “听众”会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犹如身临其境, 课堂效果自然很好, 学生的能力得到锤炼, 潜能得到了释放。

历史课堂运用情境教学是促使学生快乐学习、积极思考、学会合作、提高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乐于投入, 教师教得轻松, 教学任务在学生的愉快参与中轻松完成。当然, 历史情境的创设方法远不止这些, 我们也应根据不同的学情、不同课程类型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情境的创设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等, 而不能仅仅追求形式, 哗众取宠。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下一篇:高中历史课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