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共4篇)
篇1:《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
作者/陈小叶
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威廉姆,福克纳可谓是美国南方文学复兴的最杰出的代表了,《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最引以为傲的著作之一。本文笔者将通过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语言特征与背景氛围的关系以及背景氛围对于揭示小说作品主题的重要意义。
一、故事梗概
故事的主角艾米丽是一个性情孤僻并高傲的女性,她出身在南方一个贵族世家。然而在她出生时,这个家就已中落了,但尽管如此,艾米丽的父亲仍然放不下原来的门第观念而自视清高。因此,对于女儿一个又一个的追求者,他都因看不顺眼而一致赶跑他们,这严重破坏了艾米丽的正常生活。而对于父亲的去世,爱米丽在三天的时间里都不敢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直到三天过后,她才慢慢恢复了正常。不久,她邂逅了一位来自北方的修路工人荷默,伯隆,两人关系不断发展,但伯隆无心成家,同时两人的恋情又遭到了镇上人的非议,人们试图阻止艾米丽下嫁给这个北方人,遭到打击的艾米丽买来了砒霜毒死了伯隆,用自己的方式留住了恋人,尸体被她藏于楼上的房间,自此以后,艾米丽深居简出,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其实,这篇小说无时无刻都在展现着福克纳的写作风格,无论是从故事的取材方面,还是在写作的技巧上,他那大量运用的隐退、时空交错相接等技巧,都在紧紧地吸引着读者,而这对于艾米丽悲剧生活的描写更是显得活灵活现,仿佛让人置身其中地去感受。“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二、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
(一)作品的背景氛围
背景通常指小说作品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包括事件发生时的环境描写,不仅有物质的描写,也有反映精神世界的现实环境的描写。背景氛围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读者理解故事的意义和主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生动的背景氛围描写往往能够引起读者对小说情节和故事结果的某种期待,并决定读者对于小说人物所持的态度。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要确保一部小说的艺术性和感染性能够打动人心,是绝对少不了一个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并形象生动的背景氛围描写的。例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作品,故事的推动力是北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和南方落后的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围绕主人公艾米丽、艾米丽的父亲和艾米丽的情人伯隆展开叙述。除此之外,哥特式的叙事风格贯穿故事始终,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能够强有力地衬托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象征着南方蓄奴制度的即将消亡;与此同时,这种悬念布满全篇,神秘而又恐怖的氛围在使人满怀好奇心的同时又使人感到莫名的恐惧却又心生期待,如此一来,这便给读者带来了较好的审美效果。
(二)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分析
1.用词准确
词汇是文章的基本组成单位。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词贴切,尤其在对于环境的描写上。针对艾米丽小姐的宅邸的描写,通过“岿然独存”“簇拥”,这类动词使房屋的组成及布局形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让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所描述的景象。连用三个“桀骜不驯”“装模作样”“丑中之丑”,强烈地激起了读者的感情共鸣,刻画出了昔日辉煌的贵族现在的没落与破败。虽然作者用词大多常见且普通,词形词义均不复杂,但是作者却在搭配运用这些词语方面显得十分老练,无论是在词语的准确使用方面,还是在意思的表达方面,都把握得如此炉火纯青。当作者把这些词语灵活搭配起来的时候,无论如何复杂的背景,都会在无形中变得生动灵活起来,从中充满了象征的意义。因此,作者精心而又恰当地选择一些看似普通的词汇,他经过灵活的搭配运用后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地加强对情节背景的氛围渲染和象征作用。
2.句式特征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充分体现了福克纳高超的写作技巧。句子结构复杂多变:短句长句交织,多用复合句和并列句。这样错综多变的句式结构安排既是情景描写的特点和需要,也体现了艾米丽的心境以及作者对于故事主人公的态度、情感。如“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和白银作底的男人盥洗用具,但白银已毫无光泽,连刻制的姓名字母图案都已无法辨认了。”这将布置得像新房一样而又透露着死亡信息的房间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了其中的氛围。
3.叙事手法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故事的发生地点是在作者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逊镇里。福克纳通过冷峻的情节描述,让读者看到了在南方种植园经济下的一种文化形态,那就是清教主义中的男权观念与淑女观念无情地把南方女性的自由都给剥夺去了,这让她们在步入现代文明的时候仍然戴着那沉重得无法除去的精神枷锁。
4.倒叙手法
我们已经知道:艾米丽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北方先进工业文明和南方落后经济矛盾下美国南方淑女的悲剧,然而从作者福克纳在叙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是完全没有按照客观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故事的叙述的,而是打破了线性叙事顺序,将故事割裂成许多看似独立却有着内在联系的片段,从不同角度展开叙事。故事由此开头:“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一开始就讲述艾米丽小姐的死,设置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读者们都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参加艾米丽的葬礼,艾米丽她本身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接着,作者将艾米丽的生平娓娓道来:首先是艾米丽毫不客气地把镇上派去她家里收税的代表轰了出来。紧接着,叙述艾米丽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实际上是艾米丽的恋人伯隆的尸体散发出来的),引发了镇上人们的怨气,也因此,镇上的议员趁着夜幕降临的时候潜入艾米丽的家里撒了一些石灰粉。文中还提到了艾米丽父亲的死。到了下一段,描述艾米丽去买砒霜时与店员冷漠的对话,还有人们的猜测。接下来,作者阐述了当伯隆死了之后艾米丽的生活状况,直到最后才交代了艾米丽的生命终结。从过去到现在,时间经过了一个轮回。最为经典的一段在故事的结尾,人们在艾米丽的房间里发现了伯隆那被保留了近乎40年的干瘪尸体。所有的疑团和悬念在这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得以真相大白。读者到这时也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故事的整个前因后果。整个事件环环相扣,吸引读者对故事进行深度挖掘,提高了整个文章的可读性。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生活并不自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她被动或主动地剥夺了自己应有的权利。在作者心目中,艾米丽是一个内战前南方文化价值体系具象化以后的“纪念碑”,她时而高傲、自信,时而冷漠、残忍、缺少人性,像天使与魔鬼的结合。通过这种倒叙式的叙事安排,作者深刻揭示了这样的主题:战后美国南方社会由男性主导,女性深受压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让读者看到了男权主导社会中一个被压迫女性与社会抗争的悲剧形象。
5.意识流写法
作为一名意识流的大师,福克纳在这篇小说中多次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他紧紧扣住了艾米丽在关键时刻的心理状态,她的心理异于常人,是不正常的;另一面,她和伯隆坠人爱河,她为居民讲授瓷器画,又表明她是正常的,和普通人一样。这种矛盾的冲击恰恰烘托出了艾米丽的悲剧形象。
作品中处处可以窥见福克纳高超的写作技巧的影子,故事背景弥散了伤感和失落的基调,隐喻了南方种植经济制度下的旧文明走向逐步没落,取代它的新文明尚未成熟的现象。从小镇人对艾米丽爱恨交织的态度,可以看出造成故事的矛盾根源:一方面,人们想摆脱落后的旧文明,却又习惯了旧式思维;另一方面,人们对新的事物持保留态度。小说的行文方式如同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的拼凑,看似繁琐杂乱,实则匠心独运。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时高度集中,不断积极地追随作家的思路去思考。
三、结语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不仅体现了福克纳本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小说背景中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南方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矛盾以及人们的挣扎。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刻挖掘了小说背后的历史背景,分析了人物悲剧的深度原因。在作者笔下,对物品形象的描述和对人物心理精准的拿捏,加上出神入化般背景氛围的烘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引发人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肖明翰,巴金与福克纳的家庭小说比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6).
[2]朱振武,夏娃的毁灭: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女性范式[J].外国文学研究,(04).
[3]陈华.福克纳的爱米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3)
[作者简介]
陈小叶(1974-),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篇2:《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
摘要: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真实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到二战爆发时期的社会转变,也表现了南方落寞贵族后裔面对无法控制的南部文化毁灭和北部工业发展推进时的无奈与痛苦。本文旨在通过变态心理学的视角,以人格动力和内外世界相统一为线索,从南北战争、父权社会、短暂爱情以及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了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成因。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艾米丽;玫瑰;精神分析学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的社会转变,也表现了南方落寞贵族后裔面对无法控制的南部文化毁灭的无奈与痛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就讲述了一名典型的处于社会过渡时期落寞贵族的故事。出生在南方贵族家庭的主人公艾米丽,在父亲严苛专制的管教下,年轻时断绝了所有向她求爱的男子的联系,父亲去世后,艾米丽小姐继承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却不顾世俗的偏见,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北方黑人霍莫。而霍莫最终无意与她成家的现实使得艾米丽小姐走向极端,毒杀了恋人,并与尸骨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走向死亡。
艾米丽小姐的悲剧不禁令人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名优雅的南方传统淑女沦为恶魔。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在该理论中“本我”位于最低层次,包括各种生理需要,遵循快乐原则;“超我”位于最高层次,由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内化而来,遵循道德原则;“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中间层次,起到调节作用,根据外部环境抑制着“本我”的冲动,遵循现实原则。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超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人格结构就出现异常,导致心理问题。我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郭念锋提出,除了人格稳定性破坏,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不统一也是导致心理扭曲变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南北战争后的社会巨变
昔日荣耀辉煌的南方文化源起于以加尔文主义为基础的清教徒文化上,带有浓厚的传统道德思想。在清教主义影响下,艾米丽从小就带上南方贵族阶级的枷锁,并接受高贵、冷酷、矜持的“淑女风范”式教育。随着南北战争的爆发,北方崇尚实用主义、自然科学的思潮对南方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固守着宗教礼仪的南方注定败给了现代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北方。
社会环境的巨变与主人公艾米丽坚守的思想观念形成矛盾,虽然战败导致了传统南方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崩塌,身为贵族后裔的艾米丽依旧保持着清高的门第观念,维护着所谓的贵族形象和尊严。此时女主人公的人格状态中“超我”战胜了“自我”,处于支配地位。艾米丽固执地坚守传统道德意识而与现实状况相悖,然而,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长时间背离正是诱发变态心理的重要起源。
二、父权的支配与影响
传统南方文化核心强调父权制、妇道观以及种族主义。女性注定是男性的依附与从属,没有掌控自身命运的权利。艾米丽那偏执的父亲拒绝真正走进女儿内心,而是霸道地控制她的人生。在女儿谈婚论嫁的年龄无情地赶走了一个个追求者,葬送了女儿的幸福。
一方面,在严苛专制的父亲面前,艾米丽小姐没有自己的意志,一味地屈服造成了主观上对父亲的依赖。直到父亲去世,艾米丽小姐也拒绝接受唯一的亲人离世的现实,拒绝埋葬父亲;另一方面,当艾米丽还是妙龄少女时,潜意识中的“力比多”,也就是性本能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内心冲突继而引起个体的焦虑。艾米丽小姐以长期的心理压抑为防御机制,保障内心的安宁。而过度的心理防御也正是引发变态心理的元凶。
三、昙花一现的爱情
直到霍莫的出现,让艾米丽灰暗阴沉的生活又燃起了希望,她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热切地渴望自己压抑许久的“力比多”能被满足。艾米丽小姐剪短了头发,似乎鼓起了勇气告别过去的生活。她满怀希望地做着一切结婚的准备,甚至不顾自己长年保持在小镇居民心中的“贵族”形象,屡次和这个黑人北方佬同坐马车出游。突如其来的爱情让艾米丽小姐的“本我”战胜了“超我”,为了满足内心缺失已久的“本我”的快乐,艾米丽小姐不惜放弃坚守多年的道德信条、傲慢自尊,告别一贯南方淑女的态度。
篇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背景氛围的语言特征探讨
威廉·福克纳的短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已经成为了评论界的研究热点。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涉及对艾米丽的性格分析, 女权主义, 叙事时间, 象征主义, 写作方法, 艾米丽的悲剧, 以及与其他作品的对比等方面。这些研究大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更深入的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艾米丽的悲剧根源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艾米丽悲剧的根源分析
1. 艾米丽悲剧根源之一——其父亲
谈到艾米丽的父亲, 一个典型的画面是这样的——背景是身着白衣的苗条的爱米丽, 而前景是她父亲, 背向爱米丽, 手执马鞭。
艾米丽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 很小时就失去了母亲, 而他的父亲, 就像很多保护人一样, 是家中的家长和中心, 享有一切事情的决定权。由于艾米丽年少未经世事, 很容易坠入爱河, 她在家中没有任何权利。她父亲傲慢专横, 控制着艾米丽的整个一生。她从没能摆脱父亲的对自己的保护和影响。在艾米丽年轻时, 她父亲赶走了她所有的追求者, 剥夺了她爱的权利, 来维护她贵妇的形象。因此当她三十岁时, 她依然是独身 (魏娟娟, 2008) 。她一直被藏在父亲的阴影下, 从没能成为独立的个体。她只是传承家族传统和陈旧的南方的体制的工具。
艾米丽古怪的行为以及她最后的暴力行为都源自于他父亲对她的压力。站在父亲身后意味着她受到父亲的保护, 而没有能力反抗父亲。在父亲的保护和控制下, 艾米丽失去了很多接触别人的机会。由于缺乏跟人的交往和她年轻时受到的作为淑女的教育, 艾米丽变得孤僻, 沉默, 傲慢, 不合群, 这都使得她的性格受到歪曲。福克纳作品中一个主要主题就是由于家庭缺乏爱和父母的过失而对子女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 福克纳深刻地探讨了这一主题。由于对父亲的依靠和惧怕, 艾米丽从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只是服从父亲的命令。她以父亲为中心。因此当父亲去世时, 她无法接受父亲的死。她以她惯常的平静跟别人说父亲并没有死。她甚至拒绝将父亲入土为安。她失去了依靠, 不知道将如何继续生活。很显然, 她的父亲已经成为她精神的巨大支持和她生活的唯一希望。她阻止父亲下葬, 拒绝接受父亲去世的事实, 最后巨大的痛苦使她身患重病, 很久后才得以痊愈。
艾米丽的父亲是家里的权威。他背向女儿说明他并不在乎女儿, 不愿和女儿交流, 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着女儿。手握马鞭说明他以赶走女儿的追求者来保护女儿。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他对爱米丽的严格控制。
艾米丽的父亲以自己的权威控制着艾米丽的整个人生。他认为镇上的年轻人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配不上她上层社会的身份。因此, 他将艾米丽的追求者一个个的赶走, 以至于女儿三十岁时仍旧孑然一身。他从不考虑她的内心感受和年轻女性对爱和婚姻的渴望。他宁愿不让艾米丽结婚也要保护家族的贵族地位。所以, 在艾米丽父亲眼中, 艾米丽不再是一个人, 而只是继承传统的工具。
2. 艾米丽悲剧的根源之二——镇上的居民
镇上的居民对艾米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干涉她生活的自由。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艾米丽的纯洁, 保持她的上层社会的身份, 维护南方种植园制度的古老的荣誉。艾米丽的行为必须符合传统秩序的要求。当艾米丽与荷默相爱后, 镇民们感到焦虑和恐慌。荷默代表着北方新兴的资产阶级, 他与艾米丽的结合必将扰乱南方的传统。因此镇民们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试图用艾米丽的家庭, 教会等各种方法来阻止爱米丽和荷默, 毁掉艾米丽过正常生活的机会。
当他们看到艾米丽在药店买砒霜时, 他们以为她要自杀, 却说这是最好的结果。为了维护南方的传统, 镇民们可以牺牲艾米丽的性命 (陈伟平, 2001) 。
3. 艾米丽悲剧的根源之三——艾米丽的性格
在很大程度上, 艾米丽的悲剧是由她自己的性格和选择造成的。她打破了传统的妇女谦逊, 隐忍, 温柔和无私的形象。她傲慢, 冷漠, 难以接近, 高高在上, 顽固, 蛮横。她与镇民们的冲突显示出她是枝带刺的玫瑰, 她叛逆, 独断, 敢于自作主张并承担责任和后果。
事实上, 不管艾米丽是否杀死荷默, 她也不能改变她在镇民们心中失去贞洁的弃妇的形象。然而, 爱米丽身体中流淌着她父亲的专横暴虐的血液, 她要不予余力地留住她拥有的东西。
艾米丽很清楚如果她的父亲还活着, 绝不会让她跟一个北方佬恋爱。她也知道她的感情会使内战中失败的南方小镇瞠目。但是她向往自由, 她要做的是释放她长期被压制的情感,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她顽强地反抗只为争取女人获得爱情, 自由和尊严的基本权利。
为了把情人留在自己身边, 实现自己的玫瑰之梦, 艾米丽杀死了自己的情人。她知道自己铸成大错, 便过起了隐居生活。她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以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她不在乎别人的嘲笑或同情。她冷漠、傲慢、顽固也痛苦地保持着自己的尊严。
根据心理学中的人格主义, 人在健康的发展中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然而, 当外界阻碍了个人需求或渴望的满足时, 人可能会使用暴力。而暴力程度与人的需求或渴望的程度和外界阻碍的程度相关。作为一个女人, 艾米丽想要拥有丈夫和真正的家庭, 但她的梦想不断地被破坏。结果, 内外备受苦难的艾米丽在失去最后一点理智后制造了故事中最野蛮的一幕。
三、结论
艾米丽所生活的时代和她生活的环境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严酷的生活环境和失衡的个性使得她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人。她的悲剧也引起我们的思考。良好的环境对人心里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 在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中, 要善于理解他人, 调整自我, 控制和发展自我, 以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优秀的短篇小说。本文旨在结合并采纳已有的观点, 并深入到心理因素的探究, 即分析女主人公艾米丽、其父亲、其周边镇上居民的心理角度, 来探析导致艾米丽这场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悲剧原因,悲剧根源,心理因素
参考文献
[1]陈伟平.爱米丽的爱情悲剧辨析——论福克纳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1.
篇4:《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简介
【关键词】南方没落贵族;北方工业文明
一、小说简介
文章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一个南方小镇——杰弗生镇上格里尔森家族的命运。爱米丽的父亲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爱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她幸福的权利。父亲去世后,爱米丽爱上了来小镇修建铁路的工头北方人赫默。但爱米丽仍然没有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与父亲对她思想的控制。当她发现赫默无意与她成家时,便用砒霜毒死了他。从此,爱米丽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死尸同床共枕40年,直到她也去世。小镇居民在艾米丽的葬礼上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福克纳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美国南方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首先美国南方还是固执地坚守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内战的结束标志着南方的辉煌已成为过去,然而,仍有许多人死守着南方传统,拒绝接受现实,为了留住往日的辉煌,他们努力地保卫着南方习俗和“贵族”后裔,而艾米丽就被他们当作是南方“贵族”的象征。
其次,内战后南方没落贵族的守旧心态以及北方工业文明对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冲击,从而揭露了社会变革时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美国内战后,北方新兴的文化逐渐侵入南方,影响着南方的文化传统。而以艾米丽为首的固守南方传统的一群人却抱着南方的落后传统不放。然而可笑的是旧传统的化身艾米丽却爱上了一个典型的北方佬荷默。在他身上一些明显的特质让艾米丽深深的地爱上了他,他洋溢着浓浓的北方文化气息,这与艾米丽身上所象征的南方文化传统是截然不同的,也是艾米丽那一代人所缺乏的,所以荷默毫不费力地吸引住了艾米丽。实质上,荷默对艾米丽的吸引是落后南方传统被新兴北方文明打敗的表现。
最后,小说中。一直跟随艾米丽小姐的黑仆人——托比在艾米丽小姐去世后便消失了,也便象征着南方黑人奴隶制的崩塌。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服侍艾米丽,“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直到变得步履蹒跚。在艾米丽去世后,他就没有了再存在的必要,因此人们看见“他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就不见踪影了”。他的消失表明奴隶制、旧秩序的结束是不可避免的,他的名字(Toby)也具有深层含义: 当她主人在时他“存在”( to be) ,当他主人不在时他也“不存在( not to be) ”了。他的消失也表明南方旧社会秩序是不牢固的,随着贵族的消失,奴隶也没有必要存在了。
二、艺术手法
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这部小说中,对于关系的违反是最为明显的,通过小说标题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文章的标题“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含有“玫瑰花”的字眼,玫瑰花是红色的,一般都代表爱情、激情、生命和幸福,而这篇小说描述的却是一个悲剧,其主题通篇都带有明显的死亡、悲伤气息。标题里“献给艾米丽”,可是,通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出现有哪个人把玫瑰花献给了艾米丽。“玫瑰”在通篇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也只有两次,并且“玫瑰”出现的时候并不是以名词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以形容词的方式出现的,小说后面描述了“玫瑰色窗帘”和“玫瑰花灯罩”。很明显,作者在小说一开始就违反了关系准则,因为关系准则要求会话时,要说有关联的话,不说毫无联系的话语,哪怕是文学写作,作者所写的一切也应该密切地联系主题,与主题密切相关。但是当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写作手法。在小说中,玫瑰花象征着艾米丽一生从没有得到的爱,艾米丽早年丧母,成长在一个不幸福的冰冷冷的家庭,长大后,渴望爱情却得不到真正的爱情,玫瑰花象征着爱情和幸福,献给艾米丽就算是对艾米丽的一种补偿,对于一个孤独可怜的女人一生幸福的补偿。另外,在小说中,艾米丽出生在试图保持白人贵族传统的家庭,是南方传统的典型代表。在艾米丽死后,南方人给她献上一朵玫瑰花,作者在对艾米丽一生深表同情的同时,也深深地表示对消逝的南方传统的思念。作者违反关系准则、巧借代表美好事物的玫瑰花和悲剧的人生主题联系起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关文章:
小议《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性别歧视02-25
献给可爱的苹果们02-25
悲剧人生的喜剧审美02-25
人生的悲剧作文02-25
艾玛的悲剧人生02-25
献给母亲的格言范文02-25
献给教师的颂歌02-25
秦中初霁献给事,秦中初霁献给事储光羲,秦中初霁献给事的意思,秦中初霁献给02-2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艺术特色02-25
献给青春的花季范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