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一家名为丧茶的奶茶店继喜茶之后成为奶茶界新晋“网红”, 整个调性定位就是满满的“负能量”。与此同时, 网络社会又迎来了一批新鲜流行词, 其中“葛优躺”这一词应当成为最为关键的一个网络热词。“葛优躺”出自于1993年的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该部情景喜剧的第17、18集剧照中葛优扮演的一个“二混子”混吃混喝的状态。[1]在“葛优瘫”的带领下, 悲伤蛙、长腿儿的咸鱼、马男波杰克、鲍比希尔等善于散播毒鸡汤的“丧文化”代表们正在受到95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追捧。
一、“丧文化”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
(一) 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萌芽期——浇灌者
正是这样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的形象, 和90后大学生群体倡导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主流精神显得格格不入, 而事实却大相径庭。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 而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可清楚地认知其严峻性。而“葛优躺”的出现, 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纷纷表示“自己每到周末就是这个样子, 这才是真的自己, 生活在压力之下好累, 而且希望每天都是这样子”, 于是掀起了一轮强劲的社交媒体转发和分享的潮流, “丧文化”浪潮在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浇灌之下萌芽。
(二) 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涨潮期——推动者
“葛优躺”横空出世之后, 这些散乱的戏谑性产品也被整合在一起, 在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的社交媒体中肆无忌惮地转发分享。其受众群逐渐通过90后的社交媒体被放大至各年龄各职业人群, 一次随手转发分享, 一句负能量的文字配个表情包, 仿佛就能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把所有负面情绪都释放掉。
促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正是“丧文化”浪潮的“浇灌者”演化成“推动者”, 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往往会主导其消费倾向, 因此“丧文化”庞大的受众群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三) 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退潮期——退出者
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90后的“丧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无所事事、混吃等死, 更多的其实是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竞争空有抱负却怀才不遇, 在这一个矛盾体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慵懒的负面情绪。当大学生群体的理智战胜了求异从众心理, 当看似新潮的“丧文化”衍生品变得大众化, 当同个年龄段的社交圈慢慢遗忘“葛优躺”, 大学生在“丧文化”浪潮的退潮期会成为最先的退出者。
二、“丧文化”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反思
此次“丧文化”浪潮过后, 大学生群体需进行反思, 而高校、社交媒体以及政府和社会也应当正确、合理地发挥其作用, 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茁壮成长。
(一) 理性看待大学生群体“丧文化”
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 大学生群体易产生叛逆、颓废等色彩的“丧文化”等“青年亚文化”, 是有必然和应然的生理基础, 因此, 应当理性、客观看待该文化的存在。尤其是文化多元的今天, 理应对各种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 当然是指“青年亚文化”中的积极部分, 而对待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需要去其糟粕。
(二) 支持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应当进一步开展互联网教育、文明上网教育和积极课程教育,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引进学校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强化师资队伍, 尤其是能够开展积极课程、积极课题的教师。
政府一方面应进一步整治互联网市场, 优化和完善互联网舆论监督机制, 开展和宣传互联网正能量故事和事迹, 对于低俗、恶俗文化提出整改意见, 积极引导青年正确上网, 正确、科学选择网络言论和“网络套餐”[2];另一方面应构建四位一体模式, 即政府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大学和大学毕业生本人四个方面组成一体, 既要各负其责, 又要协同配合,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以缓解大学生的结业压力, 从源头上应对“丧文化”。
三、结语
对于当今时代中国的90后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来说, 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贴上了足够多的标签, 其中很多标签是被“污名化”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应理智应对各方压力, 化压力为动力, 施展新时代青年的抱负与理想;而社会各界不应对大学生持一味否定与批评态度, 应当正面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群体获得文明健康文化的熏陶, 用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和民族精神去引导大学生去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摘要:以“葛优躺”为代表的“丧文化”浪潮正在席卷社交媒体, 以“丧文化”为基础的衍生品更是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丧文化”浪潮中大学生的角色进行分析与反思, 以探究社会、政府、高校以及社交媒体如何正面引导大学生应对“丧文化”。
关键词:“丧文化”,大学生,“葛优躺”
参考文献
[1] 周霖.“葛优躺”的社会心理学[J].南风窗, 2016 (18) :90-91.
[2] 萧子扬.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 2017 (3)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