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台电梯安装前, 应着重对建筑井道进行检查, 测出井道四壁实际垂直偏差, 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然后根据机房平面布置图, 确定井道壁的垂直偏差是否影响电梯安装。当偏差过大, 影响安装时, 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出, 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才能安装电梯。有两种情况应引起注意z一种是井道壁垂直偏差虽然超差, 但只要适当调整机房的平面布置尺寸, 仍可安装电梯, 不影响使用。如遇这种情况, 则必须由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作出修改通知。另一种是井道壁垂直偏差超差太多, 采用调整机房平面布置的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 这时只好缩小电梯的型号, 也须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决定, 并调换电梯型号。
1 井道布置
1.1 施工步骤
搭钢管架子-放线安装上下样板木-安装主副导轨支架和导轨-校调导轨的垂直及扭曲度-安装曳引机控制柜-机房的线路敷设-安装矫厢-挂钢丝绳-机房-矫厢-井道之间的线路敷设-调试整梯
1.1.1 施工方法
(1) 搭设在井道内的安装电梯脚手架不同于一般的脚手架, 应满足下列三点要求:
(2) 脚手架必须安全可靠, 每平方米承载能力不小于2.5 k N, 脚手架整个高度的全部重量不能集中在底部, 需在中间分段承载。
(3) 脚手架从上到下, 在整个高度上不能妨碍安装电梯的各道作业。因此, 支搭脚手架前, 装电梯的施工人员应根据井道尺寸、机房和导轨布置尺寸, 绘制出支搭脚手架的施工图, 注明尺寸, 然后按图搭设。
确定脚手架的层高, 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层高, 又要考虑操作人员上下行动、方便。
1.1.2 质量要求
(1) 电梯设备垂直运输中最重要而困难的是顶部机房中曳引机的吊装必须安全可靠。常用方法是卷扬机滑轮组, 其受力点是顶部预埋锚点, 吊前应采取试吊措施, 试吊物的重量为曳引机重量的l.2 5倍, 超载试吊元问题后再正式吊装曳引机。经验证明, 这样施工能保证安全。
(2) 必须保证和提高导轨的安装准确度和牢固度, 以保证电梯长期平稳地运行。为此, 施工中一方面要重视固定导轨支架结构的可靠性和安装准确度, 另一方面要力求提高导轨的安装准确度和接头可靠性。每列导轨工作面每5 m铅垂线测量值间的相对最大偏差轿厢两导轨和设有安全钳的T型导轨均不应大于1.2 m m, 不设安全钳的T型对重导轨为2 m m, 两导轨顶面间的距离偏差轿厢导轨为0至+2mm, 对重导轨为0至+3mm。轿厢导轨和设有安全钳的对重导轨工作面接头处不应有连续缝隙, 且局部缝隙不大于0.5mm;接头处台阶应不大于0.05mm;不设安全钳对重导轨接头缝隙不大于1 m m;接头处台阶应不大于0.15mm。每根导轨至少有2个导轨支架, 其间的距离不大于2.5 m m;如果距离大于2.5 m m应有计算依据。支架或地脚螺栓埋入墙体应闹故。焊接支架其焊缝应是连续的, 并应双面焊牢。膨胀螺栓只能用于井道具有足够强度的混凝土墙面, 膨胀螺栓应垂直于墙面。固定应牢固可靠。导轨安装结束后, 必须检查验收, 符合要求后方可组装轿厢。以后在电梯试运转结束后, 应再检查、复测导轨的上述准确度, 如有变化, 应调整到上述精度范围内, 并不发生变化。
1.1.3 功能试验
电梯功能试验严格按规范要求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轿厢承载1 2 5%额定载荷轿厢安全钳制停试验, 第二步是当轿厢面积不能限制载荷超过额定值时须用1 2 5%轿厢实际载重量达到了轿厢面积所对应的额定载重量进行静载试验, 第三步是1 1 0%额定载荷超载运行试验。每台电梯三步试验都符合要求方可交工验收。静载试验实际上是一种超载试验, 电梯处于底层不动, 分步往轿厢内加载至1 2 5%轿厢实际载重量达到了轿厢面积所对应的额定载重量, 持续1 0 m i n, 检查是否出现曳引轮打滑现象。
2 巧妙利用井道空间
可以用做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布置驱动主机和控制柜的井道部位有:
(1) 井道顶层空间。这一方案是采用专门设计制造的扁形盘式驱动主机使其能安放在井道顶层轿厢和井道壁之间, 而把控制柜与顶层层门装成一体。
(2) 井道底坑空间。这一方案是将驱动主机安放在底坑内, 而把控制柜挂在靠近底坑的轿厢和井道壁之间。其最大优点是增加电梯额定载重量、额定速度和最大提升高度不受驱动主机外形尺寸限制和紧急盘车操作方便容易。
(3) 井道侧壁开孔空间。这一方案是将驱动主机和控制安放在顶层井道侧壁预留开孔之内。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增加电梯额定载重量、额定速度和最大提升高度和能够选配普通电梯使用的驱动主机和限速器, 而且安装维修和紧急盘车操作也较方便。
3 开发新型驱动方式为了解决无机房电梯井道布置的困难
已经开发问世的新型驱动方式主要有直线电机直接驱动轿厢或对重、摩擦传动机构直接驱动轿厢以及钢丝带曳引驱动轿厢和对重。它们共同的思路是通过压缩驱动主机尺寸或者简化传动机构环节来处理井道布置问题, 具体说明见后。
3.1 连体轿厢轿架
由于把轿厢轿架做成一体, 不仅能够压缩外部尺寸, 而且可以简化轿厢轿架的结构, 所以连体轿厢轿架是无机房电梯应该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
3.2 立梁嵌接轿
为了压缩轿架的外部尺寸, 便于无机房电梯的井道布置;把轿架立梁与轿厢轿壁嵌接的设计优点有三:其一可使轿架导轨方向尺寸减小1 0 0 m m以上;其二立梁与轿壁嵌接后刚度互补和强度提高;其三型钢立梁的槽形空间可以安放轿厢操纵盘和开设轿厢自然通风孔。
3.3 上梁拼成轿顶
连体轿厢轿架把型钢上梁与几块成型钢板组成拼装轿顶的好处如下:一是可以减小轿厢轿架的高度尺寸;二是上梁与轿顶拼成一体后刚度互补和结构简化;二是型钢上梁的槽形空间可以安放轴流风机和用作线槽进行布线。
3.4 可装压重轿底
把轿厢内外轿底做成一体后放在曳引悬挂横梁上是连体轿厢轿架的另一个特点, 好处有三:其一压缩了轿底的高度尺寸;其二简化了结构和减轻了重量;其三内外轿底合一后刚度增大和强度提高, 便于装设压重。无机房电梯为了选配小型驱动主机, 通常采用2:1曳引驱动, 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发生轿厢无法下行而曳引绳打滑, 因此在轿底装设压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措施。
3.5 万向缓冲靴
由于轿厢和轿架做成一体后在它们中间取消了减振装置, 因此装在连体轿厢轿架上的导靴应该选用具有多个方向缓冲作用的产品。目前多数轿厢导靴在导轨轨顶方向装有预紧力可调的弹簧, 而在导轨轨侧方向只设减振橡胶垫。对于连体轿厢轿架来说, 为了弥补取消的减振装置, 应该选用至少在轿厢导轨轨顶和轨侧三个方向具有预紧力可调的导靴, 以加大对轿厢的减振作用。如果选用万同缓冲导靴可能减振效果更好, 这在目前电梯配件产品中可以选配到的。
3.6 曳引悬挂横梁
采用2:1曳引的连体轿厢轿架, 一般通过减振橡胶垫将其安放在悬挂横梁上, 这样驱动主机即可通过绕过装在悬挂横梁上二个返绳轮的钢丝绳驱动轿厢沿着导轨上下运动。为了防止减振装置在轿厢超载或冲顶墩底时, 不被压坏或者错位, 应该在连体轿厢轿架和悬挂横梁之间设置限位和防跳螺栓。另外为了减缓轿厢运行时的垂直和水平振动, 减振橡胶垫应该具有稳定的工作刚度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4 驱动方式
开发各种新型驱动方式是无机房电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普通电梯由于能把驱动主机安放在具有足够空间的机房内, 因此通常采用1:1钢丝绳曳引驱动。对于无机房电梯来说, 如不采用新的驱动方式, 是很难解决井道布置这一难题的, 因此出现下述各种新型驱动方式。
4.1 钢丝绳曳引驱动
这种驱动方式与传统钢丝绳曳引驱动有二大变化;一是采用2∶1曳引比, 使曳引驱动转矩减小一倍和曳引轮转速提高一倍后来压缩驱动主机外形尺寸;二是研制扁形盘式同步无齿驱动主机, 以便能够安放在井道上端轿厢和井道壁之间。
4.2 钢丝带曳引驱动
这种驱动方式的重大改进是采用扁形钢丝带代替园形钢丝绳, 这样在同样绳经比条件下, 大大减小了曳引轮直径, 再加上采用2∶1曳引比, 使曳引驱动转矩进一步减小和曳引轮转速更加提高, 因此大大压缩了驱动主机外形尺寸, 以致可以容易地将其安放在井道顶层轿厢和井道壁之间。
4.3 直线电机驱动
这种驱动方式可以不要对重, 将永久磁铁直接安装在轿厢上而把线圈固定在对应侧的井道壁上, 通过组成的直线电机直接驱动轿厢上下运动。另外也可将线圈安装在对重上而把永久磁铁固定在对应侧的井道壁上, 通过组成的直线电机间接驱动轿厢上处运动。
4.4 磨擦轮驱动
这种驱动方式是把带有磨擦轮的驱动主机直接安装在轿厢底部, 使其与特制的轿厢导轨接触并借助压轮施加一定的正压力, 这样通过驱动主机带动磨擦轮旋转时产生的磨擦力来驱动轿厢沿着导轨上下运动。
上述四种驱动方式是为了解决无机房电梯的井道布置而先后出现的, 各有优缺点, 均待改进完善, 究竟哪种方式能脱颖而出还要通过市场竞争和长期使用进行检验。
5 结语
无机房电梯的首要难题是在不设机房的条件下, 如何将轿厢、对重、驱动主机、控制柜、限速器等关键部件布置在一般电梯井道内。如果取消机房后, 通过加大井道截面尺寸或者增加井道顶层高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那将得不偿失。解决无机房井道布置这个难题的主要途径是巧妙利用井道空间、研制特殊电梯部件和开发新型驱动方式。目前无机房电梯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 将会推广应用到其他电梯产品上, 进而带动整个电梯行业的技术进步。
摘要:无机房电梯是在建筑市场激烈的成本竞争和电梯行业迅速的技术进步前提下问世的, 它不是电梯无机房的简单局部改进, 而是电梯技术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多方面变革.下面根据目前国内外无机房电梯的发展动态和我们自己的工作体会, 对无机房电梯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无机房电梯,关键技术,电梯井道布置
相关文章:
JZBS(T)001D 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02-17
电梯检验技术02-17
关于船舶管系安装检验要点探讨02-17
电梯系统的接地和抗干扰技术处理02-17
安装技术与管理02-17
设备供货安装技术方案02-17
设备安装技术方案02-17
安装技术02-17
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方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