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走向(精选四篇)
通道走向 篇1
一、一个词语的多面教学
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 一种体验, 一种感悟。”如某位教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时, 一共设计了以下4步教学: (1) 同学们, 请闭上眼睛, 想一想, 在生活当中, 你们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如果有, 请你们举手示意一下。 (2) 现在就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车夫的这张脸。不能使用“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但要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3) 那你能不能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出一些别的什么来呢? (4) 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 那么冷的天, 他居然还赤脚拉黄包车。现在, 他的脚被玻璃的碎片刺破了, 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他想起来却又起不来。如果你当时就在场……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对于“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理解过程是立体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围绕“饱经风霜”一词回环复沓, 来来回回, 有体验, 有想象, 有形象, 有情感, 有感悟, 有运用, 当然也没有排除理性和理解。在这样的语意浓缩与膨胀的回环中, 学生必将把“饱经风霜”一词的温度与张力感受到极致。一个词语的教学可能只是一堂课的一个细节。但细节虽小, 却举足轻重,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目标。因而, 教学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细节的, 我们要随时关注细节, 尊重细节, 剖析细节, 从而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二、多个词语的整合教学
金生鈜博士在其论著《理解与教育》一书中写道:“精神是通过理解不断‘站立’起来的, 也就是人的‘站立’起来, 这其实就是一个经历。”如, 某位教师教学《二泉映月》, 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 大屏幕上出示了以下八个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该教师指导学生将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读, 一组一组地读。随后, 教师或适时激励, 或巧妙引读, 或融情想象, 一步步指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节奏来。当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时, 教师趁势引导道:“读着读着, 这八个词语变了, 变成了一首诗, 变成了一首小小的诗, 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来, 谁来读一读这一首小诗?”学生再次陶醉于八个词语营造的诗境中。
课堂上, 教师牢牢地扣住这八个词语, 一唱三叹, 引领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入情诵读, 统整体悟。渐渐地, 在学生的眼中, 这八个词语变成了一首诗、一幅画。最终, 学生既扎实地掌握了词语, 又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词语的情韵。语文, 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 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 使他们的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富美妙。后者绝不是游离在外, 而是融入前者之中。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高效的。
三、多个词语的多样教学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着纸上的话, 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的确, 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如, 某位教师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 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 大屏幕出示了以下六个词语:羊皮筏子、艄公、竹篙、波浪滔滔、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简简单单的六个词语, 教师却教得别具一番风味。教学“艄公”时, 引导学生想象艄公会是什么样儿的;教学“如履平地”时,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感受艄公的勇敢、镇静和机敏;教学“惊涛骇浪”时, 引导学生联想类似的词语, 并体会面对这样的水面是什么心情;教学“竹篙”和“羊皮筏子”时, 展示图片。当学生理解了这些词语后, 教师又创造性地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说话:“读读这几个词语, 读着读着, 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智慧的火花再一次被点燃。
在这个课堂上, 教师先把词语单独分开教学, 把词语沉入一种语境、一种场景, 向生活还原, 把这些词语转化为生活中的某个形象、某个场景等等。那么, 学生体味到的是这个词语背后的某种情味、某种生命的意蕴。最后, 教师把六个词语连在一起, 糅合成文本的语境, 使之成为一个立体的、生动的叙事场景, 强化词语教学。
通道走向 篇2
证券日报2013年3月13日
如今,券商各项创新业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点在营业部也有所体现。营业部本身也在进行创新,表现在其经营的业务从经纪业务走向综合业务。另外,营业部开展经纪业务的模式也在创新。目前营业部创新主要集中在证券衍生品交易、投行中介、融资融券、资本中介等方面。
以国信证券为例,据国信证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公司经纪业务方面,创新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已经接近三成。一些创新业务带来的收入占比也在提高,比如包括融资融券、国信金天利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业务等等,这部分非常规的A股佣金之外的收入已经接近经纪业务收入的30%。
券商经纪业务创新也是迫在眉睫的,因为经纪业务的下滑已经成为证券公司总体业绩的“拖累”。
从经纪业务走向综合业务
总体来看,券商营业部的业务正在由从经纪业务走向综合业务,营业部本身也在“轻装上阵”,向轻型化转型。
业务方面,约定式回购是近年来成效较为明显的券商创新业务,其核心在于为大宗股票持有者提供融资服务,对解决企业信贷紧张,改善社会直接间接融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营业部也开始参与资本中介业务,比如新三板、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券商在新三板和私募债等中小企业项目的储备上,更需要倚重营业部,营业部也能因此能够获佣金提成,一些券商的场外市场部的主要工作人员就都分布在各地的营业部。
通道走向 篇3
然而,真相总是令人心碎。当年红军突破湘江之后,由8万精锐之师锐减到3万。1934年12月1日起,红军被迫进入老山界。当时寒风渐紧,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都大病未愈,特别是毛泽东身患痢疾,基本上靠担架和拐棍跌跌撞撞前行,加上对前途未卜的红军的担忧,身体更加虚弱。当时的红军就像风雨飘摇中的危房,随时都有可能坍塌......
更令红军危急的是,蒋介石没有就此罢休,又调集了湘、桂、粤军阀,在湘桂边境布置了一个更加密集的“天网”,一个据说牢不可破的口袋,正等待红军“自投罗网”。
担架上的“阴谋”
俗称“一脚踏三省”的通道,位于湘、桂、黔交界地带。沿着红军长征线路进入通道,一路上可谓“山路十八弯”,蜿蜒崎岖,险情频现。我无心观看路边的无限风光,默默遥想当年的红军。拖着湘江血战后极度疲惫的双脚,他们如何翻越这一座座高山?而单薄褴褛的衣衫,又如何能抵挡住那阴冷冬季的严寒?
当时,红军正按原定计划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而蒋介石既命桂系军阀继续追赶,又在红军前进的方向布下了十几万军队蓄势以待。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无暇休整,而前路又充满险恶。战士们在当年或许不能预料到红军的生死存亡正系于一发之间,但可以想象得到,队伍中已经开始弥漫一股忧虑和怀疑的情绪。
“树三十面征旗,收来豪杰英雄,虎豹威,熊罴猛,吊民伐罪,只鼓一气渡黄河。”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40万军队从广西取道通道,是何等豪迈。然而,通道之后却折戟沉沙以悲剧收场。73年后,红军的“通道”又将通向什么样的道路?历史是否会有宿命般的巧合?
此时,3万多中央红军面临的是一次生死抉择。
采访中,笔者听到一句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然而,比这个更加艰险和可怕的,是来自人心的偏执和无知。中央红军的命运当时基本上就掌握在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的手中。当时的博古不顾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情况,借共产国际的名号和所谓的革命激情处处颐指气使,认为转兵进入贵州不符合军事原则和共产国际原定的目标,而且认为革命就是要流血牺牲,西进贵州是贪生怕死之举。
真实的历史远没有现在回忆起来这么轻松。当时,蒋介石的部队像毒蛇一样,一直紧盯着这支疲惫之师。在广西龙胜与通道交界的传素乡梨子界,笔者看到一棵只剩下半截树干的古树,虽然树身要两人才能合围,但已经四分五裂地绽开,就像一个陈旧破败的筛子。这棵树见证了80多年前蒋介石派飞机轰炸红军的悲壮故事。1934年12月,红三军团从龙胜广南出发,经城步前往通道。国民党军就在这红军必经之道设下埋伏,并派飞机轰炸。这棵树当年就被敌机炸断。红军浴血奋战才打退敌人,确保中央红军安全通过,为此,数十名红军长眠于此。
令人惊奇的是,这棵树历经80多年风雨剥蚀居然容颜依旧,它的周身还长出了数棵新树,在冬日的寒风冻雨中傲然挺立。
此时已被夺去军权的毛泽东,焦急万分。为挽救红军,找到革命生存的“通天大道”,他只得私下与一些中央负责人和红军高级将领交流,分析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战事一再失利的原因,指出北上湘西的危险结局,力主中央红军西转进入贵州。由于毛泽东、王稼祥经常坐着担架行军,使得他们不仅有了集中思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时间,也为他们创造了深入交谈的机会。
在毛泽东看来:一、必须改变最高“三人团”的错误军事路线;二、时刻关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出现的情况,谨防全军覆灭。“简单地说”,毛泽东在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形势后,对王稼祥有些愤慨地说道,“博古、李德他们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开始犯了冒险主义,继之是犯了保守主义,而所谓进行战略转移又是犯了逃跑主义。你看,给他们戴这样三顶帽子合不合适?”
“合适,合适!”王稼祥赞成地说道。从批评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路线开始,毛泽东精辟的分析逐渐赢得了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认同。时任红三军团四师政委黄克诚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毛泽东同志先同王稼祥同志交换了意见,并提出需要认真考虑军事路线的是非问题,得到了王稼祥同志的赞同。接着毛泽东同志又说服了张闻天等其他几位中央主要领导同志。”
“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中央政治局领导成员王稼祥、张闻天和周恩来不同程度的认同与支持。”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的第七章“担架上的‘阴谋’”里,对长征初期因病、因伤只能坐担架的毛泽东、王稼祥与张闻天是如何形成“中央队三人集团”、如何就红军转兵进入贵州达成共识的过程,作过详细的描写。
2012年4月24日,二炮原政委张海阳上将视察恭城书院,他讲了一个细节:“毛主席说,我们这个天下既是打出来的,也是谈出来的,毛主席的这个谈话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
就在毛泽东争取中央领导人支持的同时,李德和博古也在为“坚定布尔什维克理想”加油。李德的德国名字叫奥托·布劳恩,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长征途中,李德以自身的经历说服博古不要因为流血牺牲,而对共产国际的决议产生动摇,要“坚定地做一个纯粹的布尔什维克,不折不扣地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两大阵营”都认为自己手握真理。因此,可以想象得到,当时他们之间的辩论是何等激烈。
在毛泽东的反复坚持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红军于12月10日进入通道境内,占领了这个“当时唯一能给予红军休整、提供食物和冬衣”的地方。
书院里的“战争”
金戈铁马今犹在,运筹帷幄忆当年。站在通道会议纪念地——县溪镇恭城书院里,笔者感慨万千。
这座200多岁的书院,是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好的书院。书院前厅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小学毕业的一定要上中学,中学毕业的一定要上大学”;下联是:“家境富裕的固然要升学,家境贫困的也要想方法升学”。据讲解员粟秋梅介绍,这些劝学的“大白话”,是民国十年通道县长翁信浮立下的。当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胡适等一批文化干将为白话文摇旗呐喊,新思潮的种子也随风播撒到了这个山间乡野的书院。
就在这个接受了新思潮的书院里,1934年12月12日晚,一场与红军命运生死攸关的临时军事会议在这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李德,列席会议的有毛泽东。
纪念馆一份留存的电报,说明了当时红军的处境已是岌岌可危。据《朱德关于各军团纵队11日西进的命令部署》称:“绥宁已到敌六十三师,其六十二师亦将续到。有由绥宁向通道截止我军可能。桂敌廖部昨已进入马蹄街……企图利用由南向北大道向我侧击……”《中共党史资料》第7期也记载了聂荣臻的回忆:“当时目的还是要向湖南西北部前进,企图与二、六军团会合。可是敌人调集了十几万大军在湘西正等着我们,敌刘建绪、薛岳、周浑元、李云杰的6个师开赴城步、绥宁、洪江、黔阳、靖县等地筑堡堵击。”红军何去何从?决策已刻不容缓。
避强就弱改变行军路线?还是继续遵从万里之外的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发出的指令?
书院模拟了当时的会议场景:与会者的座椅围着一张方桌依次摆开,毛泽东坐的那把椅子摆在会议桌的一角,似乎是个旁听者。而在当时,这个座次与毛泽东所处的地位是相称的。自从宁都会议被解除兵权以来,毛泽东对红军重大军事行动就没有了发言权。
会上,李德仍然坚持从通道北进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创立新的根据地。毛泽东猛吸一口烟后发问:“蒋介石早已布下重兵,张网以待。湘江之战的教训还不够吗?如果中国工农红军在此损失殆尽,你负得起责任吗?”毛泽东接着说:“我们何不来个避实就虚,甩掉眼前的强敌,到贵州。为什么一定要去钻口袋?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嘛!”
“你们中国革命的责任难道要我一个德国人承担吗?”李德大怒,拂袖而去。
尽管当时争论激烈,但是为了3万红军将士的生死,毛泽东依然力主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方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迫于形势,在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泽东的意见,除博古没有表态外,得到了其他与会人员的赞同。
李德在《中国纪事》中,讲述了当时的情形:“会上讨论了以后的作战方案,在谈到原来的计划时,我提请大家考虑,是否让那些在平行线上追击我们的或向西南战略要地急赶的周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毛泽东坚持继续向西进军,进入贵州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了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得到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被通过了。”
据讲解员粟秋梅介绍,关于会议的细节,也有不同的描述。有人认为,当时会议上,并没有发生过于激烈的争论。李德因身体原因,陈述完毕后就提前退场了。博古在连战连败的军事压力下,只好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但保留意见称:进入贵州后仍应引军北上。
会后,当日19时30分,以军委的名义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了西入贵州的电报,并特地标明“万万火急”。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通道的县溪,进入靖州的新厂、平茶,然后由新厂、平茶分两路进入贵州;另一路由通道的播阳,进入贵州的洪州,向黎平进军。是日,军委又向各军团、纵队发出电令:“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会,以便转入黔北。”
通道会议后,红军自此步入了一条通天的大道。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书中指出:“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时间的流逝也许会让这些历史细节变得模糊,却永远不会抹去历史事件本身的光芒。刘伯承在1959年接受《八一杂志》采访时称:“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通道县史志办主任李新颖介绍说:“没有通道转兵,也就没有黎平会议,更不会有了后来在中国革命史上光辉夺目的遵义会议。也正是这一次转兵,使一度被剥夺了党内、军内领导职务的毛泽东,就此重新崛起,开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对红军的领导。”
道不尽的“红色印记”
在红军进入通道的第一个宿营地——下乡流源圣宫,笔者见到的只是一座典型的侗族建筑,静静伫立在丝丝烟雨中。当时红军的最高领导——李德、博古和周恩来等人曾在这里短暂停留。
中央红军通过通道,不过7天7夜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红军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模糊。长征,更多地存在于通道人民的口口相传中,并成为一种精神财富,长久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关于通道,当年留下的文字记载极其稀少。82年过去了,长征当事人的记忆尤显珍贵。据县史志办李页利介绍,因受伤等原因,当年有10多名红军战士留在了通道。
祖籍福建宁化县的原红军第三军团红五师战士余茂盛,于1934年5月在家乡加入红军。他跟随苏振华将军的部队参加了长征,途经通道与部队走散后,被淳朴善良的通道侗乡人民舍身相救,便安家扎根于此,直至1996年4月去世,享年88岁。余茂盛60岁的儿子余富强是一名普通退休教师,他说,通道是转兵之地,铭刻着红色的印记,“我在通道工作、生活了一辈子,教书育人,现在退休了,但绝不会褪去红色记忆,我会继续努力教育好子孙后代,发扬无私奉献的长征精神,更要用红军后人的身份传承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
世事无常,那些留下来的战士的红军生涯大多在通道停止了。而那段短暂的长征记忆,却如此刻骨铭心,使他们此后的漫长人生都充满意义。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很多战友都已在通道牺牲。
在纪念馆里有一座群雕,描述了红军在通道小水之战集体跳崖的故事。讲解员粟秋梅说,那是一场与狼牙山五壮士一样悲壮、但早于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的战争。1934年9月,长征先遣队取得小水村突围的胜利,但伤亡很大。在中央红军进入通道前,这片青山绿水间,已洒满红军战士的热血。在距离小水战斗纪念碑不远处,有一处高达50多米的悬崖,就是当年8位战士集体跳崖的地方。群山静默,但我们的耳边似乎还依稀回响着82年前红军将士宁死不屈的慷慨壮歌。
县溪镇90多岁的杨定国老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初见红军的惶恐以及随之而来的惊奇。那天,13名年轻的宣传队女兵来到了杨家。红军有纪律,主人不在家,即使有再多空房,也必须住在屋外。杨家腾出了两间小厢房,女兵们住了进来。女兵们文静而和气,白天吃了早饭就出去做宣传。越来越多的百姓回到家园,围着女兵听她们演讲,备感新奇。一天清晨,没有惊动任何人,女兵们悄悄地离开了。她们没有带走杨家一点东西,但却给杨定国留下了82年都未曾忘却的记忆。
通道县电影公司经理吴友学给笔者讲了一位“长征老人”吴景雄的故事。土著老吴是菁芜洲镇水南村人,在当地很有知名度,而他与长征的关联,在于他的生日和红军过通道正是同一天。1934年12月11日,听说红军要来,一个即将分娩的孕妇慌忙逃到山上。次日凌晨,孕妇产下一子,这孩子就是吴景雄。老吴认定自己与红军有种说不清楚的缘分,决定了他坚持一生的信仰。老吴曾经当过县粮食局副局长,退休后回到农村居住,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上。几年来,老吴出资帮助村里建了28座小桥。现在,在当年红军搭浮桥经过的双江河上,一座坚固的石拱桥连接两岸,彻底解决了世代困扰村民的交通问题。这座桥,就是在老吴的一手筹划下建成的。
通道走向 篇4
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庄河段是规划建设的东北东部铁路通道重要组成部分,本工程位于辽东半岛、黄海之滨,线路总体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南起大连金州区登沙河,经普兰店市、花园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至庄河市,线路全长85.96 km。
2 主要技术标准
登沙河—庄河段为以客为主兼顾货运的客货共线铁路,速度目标值为200 km/h,建成后将成为丹东—庄河—大连间快速客运通道的一部分。
东北东部铁路通道工程正线主要技术标准如下:1)铁路等级:Ⅰ级;2)正线数目:双线;3)设计速度:200 km/h;4)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3 500 m,困难地段2 800 m;5)限制坡度:6‰;6)牵引种类:电力;7)机车类型:客:动车组,机车牵引型SS9;货:SS4;8)牵引质量:货运4 000 t;9)到发线有效长度:850 m。
3 线路方案研究
3.1 选线原则
1)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原则。以必经的经济据点控制线路走向,且和沿线资源开发相结合,兼顾沿线疏港铁路的建设。2)环保选线原则。进行大面积方案比选,做到工程选线和环保选线相结合。3)利用既有通道走廊原则。尽量并行既有的交通走廊,减少对沿线土地的分割,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3.2 沿线经济据点
登沙河—庄河段沿线有登沙河、皮杨组团、花园口、庄河等完整的城镇规划。
登沙河工业区位于大连金州区登沙河杏树分城区,分城区远景规划面积142.63 km2,规划2020年总人口达到23万人,远景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登沙河工业区共分为两个组团,除了产业定位为精品钢材、特殊钢材和装备制造业用钢生产基地的登沙河临港工业区,还有杏树国家级中心渔港水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和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登沙河工业区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黄海沿岸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大连“两区一带”发展战略中沿黄海一线布局的唯一的世界级精品钢材和特种钢材生产加工基地。
3.3 线路方案研究
登沙河—皮口段线路,考虑登沙河工业区规划、拆迁、对城镇的干扰等情况,结合登沙河站位的选择,研究了引入登沙河经杏树屯方案和丹大高速公路北方案两个方案。
1)引入登沙河经杏树屯方案。
线路自清云河水库始,向东北穿东都家屯,跨金城铁路,过东三家子后东折跨丹大高速公路、过登沙河后并上既有铁路进登沙河站;过登沙河站后折向东北,从下郭家屯北侧通过,继续北行跨旗杆河、刘家河后并上既有金城铁路,之后并行既有铁路过杏树屯、大姚家屯,由金州区进入普兰店市。而后铁路继续北进过大沙河、跨金城铁路,经战家屯村北,至姜老店村东跨过海皮公路、201国道后到达方案比较的终点。线路长37.9 km,既有登沙河站需要修建上下行联络线合计4.27 km,该方案引起既有金城线改建2.21 km;工程总投资220 049.6万元(见表1)。
2)丹大高速公路北方案。
线路自清云河水库始,向东北穿东都家屯,跨金城铁路后继续并行丹大高速公路西侧北行过阿尔滨、大房身,至刘家屯折向东北,过柳姜公路,至王家沟村东设登沙河北站;铁路出站后继续东进,过转角房,两跨201国道后从刘家店村南经过。之后铁路并行201国道南侧300 m,东行至磨盘山东折跨过丹大高速公路;线路继续东进经小黄屯,至于屯村西再次并上201国道;接着铁路继续并行国道南侧东行跨过杨清公路、孙清公路后,上跨东折后的国道至郑屯,到达方案的终点,线路全长37.37 km,工程投资223 214.8万元(见表1)。
由方案优缺点分析可知(见表2),引入登沙河经杏树屯方案工程投资省,线路深入城镇中心,方便旅客乘降;充分利用既有交通走廊,对沿线土地分割小,便于疏港铁路接轨,因此,推荐采用该方案。
4结语
在东北东部铁路通道登沙河—庄河段,结合登沙河站位选择进行线路方案研究过程中,通过较好的把握铁路总体设计原则,把选择主要技术标准,控制工程投资,结合地方规划,利用既有交通走廊等方面有机结合,合理选择线路走向。
摘要:在综合考虑铁路技术要求、沿线城镇规划、经济因素等基础上,结合登沙河站位的选择,研究了引入登沙河经杏树屯方案和丹大高速公路北方案两个方案,采用统计、类比和优缺点评价等方法进行经济技术比较,进而提出登沙河经杏树屯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关键词:铁路通道,接轨条件,方案研究
参考文献
[1]顾炎.铁路运输工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北方交通大学.铁路运输与经济[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
[3]GB 50090-2006,铁路线路设计规范[S].
[4]铁建设函[2005]285号,新建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