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修复

关键词: 伤口 性溃疡 愈合 溃疡

伤口修复(精选四篇)

伤口修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我院普外科门诊和住院难愈性伤口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对照组、常规VSD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各组患者在病程及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纳入标准:①因各种外伤导致的慢性皮肤伤口持续1个月以上, 久治不愈, 伤口情况无好转或者持续恶化, 皮肤创面最小直径>3 cm;②未应用VSD 治疗;③我科门诊或住院常规清创换药7 d, 创面仍未改善者;④创面污染较重。

1.2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普外科难愈性伤口或创面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VSD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 常规VSD组采用常规VSD、实验组采用改良VSD。实验VSD组清创、覆盖VSD同常规VSD组, 覆盖封闭贴膜前在贴膜下放置一3~5孔对流冲洗管, 其他方法及步骤同单纯VSD组。使用普通生理盐水冲洗, 冲洗液速度设为前72 h 480~600 ml/h, 以后为240~360 ml/h。VSD覆盖7~10 d后, 待创面干燥、无水肿及渗液, 肉芽组织新鲜, 触之易出血后行植皮或肌、皮瓣转移。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伤口或创面愈合程度、愈合率、愈合时间、伤口疼痛评分等。

1.4 判断标准 创面修复观察:创面愈合:结痂脱落或皮肤肤色正常;显效:创面缩小80%以上, 肉芽及上皮组织生长良好;好转:创面缩小达50%, 创面边缘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 但边缘有少量渗液;无效:治疗前后创面无变化或恶化。治疗有效率为好转+显效+愈合例数/总例数×100%。疼痛评估:优:改善≥75%;良:改善50%-74%;中:改善25%~49%:差:改善<25%。优、良2项合计为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后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明显增加 (P<0.05) , 平均伤口愈合时间明显减少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代表P<0.05

2.2 各组患者术后疼痛比较

实验组患者50例术后5 d疼痛症状消失, 优25例;疼痛明显缓解, 良20例;疼痛部分缓解, 中5例;治疗后疼痛无变化, 总有效率为90%, 明显高于与对照组 (70%) 和VSD常规组 (79%) 。

3 讨论

慢性难愈合伤口的治疗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所谓的换药治疗结合一些辅助治疗, 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规范。中医学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 但总的来说, 传统换药方法治疗疗效差, 易反复不愈。因此, 探索理想的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方法成为世界创面愈合研究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

VSD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方法, 为难愈性伤口或创面修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已成为当代伤口治疗的主流。目前VSD已经在国内外创伤外科等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轻感染, 缩小创面[3,4,5,6]。然而, 目前国内外有关VSD治疗难愈性伤口或创面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 治疗效果也不一致。难愈性伤口或创面的VSD治疗虽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如VSD作用机制问题。鉴于目前VSD在难愈性伤口包括普外科的研究现状, 进一步探讨和研究VSD治疗难愈性伤口的疗效, 以寻找更有效的难愈性伤口治疗方法, 因此本课题选择对流冲洗复合VSD治疗难愈性伤口, 观察其临床效果。

本实验结果发现, 对流冲洗复合VSD与常规VSD相比, 总有效率明显增加, 伤口愈合时间和术后疼痛明显减少, 提示对流冲洗复合VSD对难愈性伤口修复作用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对流冲洗复合VSD对难愈性伤口修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近期我院普外科门诊和住院的难愈性伤口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VSD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 常规VSD组采用常规VSD、实验组采用改良VSD, 观察各组患者伤口或创面愈合程度、愈合率、愈合时间、伤口疼痛评分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明显增加 (P<0.05) , 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减少, 术后疼痛明显减轻 (P<0.05) 。结论 对流冲洗复合VSD对难愈性伤口修复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VSD,伤口修复,难愈性

参考文献

[1]姜玉峰.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感染、炎症、修复, 2011, 12 (1) :59-61.

[2]姚涌晖, 姚昶.中医药改善创面微循环研究进展.首都医药, 2009, 16 (8) :60-61.

[3]Kakagia D, Karadimas E, Drosos G, et al.Vacuum.assisted closure downgrades reconstructive demands inhigh-risk patients with severe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Acta Chir Plast, 2009, 51 (34) :59-64.

[4]曾采采, 陈柳娟, 刘洁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下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护理策略.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0, 10 (1) :80-81.

[5]阿玛德, 余国荣, 陶圣祥, 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医学新知杂志, 2005, 15 (2) :45.

伤口修复 篇2

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 目前跟腱断裂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但是跟腱断裂手术治疗也存在较多并发症, 其中以跟腱再断裂和术后伤口感染不愈合最为常见, 其发病率分别在1.4%~5.6%和1.1%~4.0%[1,2]。1992年Masquele首次报道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腓肠神经大多 (占85%) 由腓肠内侧与外侧皮神经在小腿中部组合而成, 它是目前较理想的修复足踝部及跟腱周围等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3]。我院于2014年4月28日收治1例足跟部慢性伤口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术病人, 术后精心护理, 皮瓣一期愈合出院。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36岁, 5月余前因踢球时不慎扭伤致右足跟部疼痛, 不能行走, 无皮肤伤口。行MR示:跟腱断裂, 即行右跟腱断裂缝合术, 术程顺利, 术后顺利出院。4个月前病人扶拐上班, 偶然发现伤口少许渗液, 色淡黄, 无红肿疼痛, 自诉局部无轻度外伤史, 渗液持续无好转。入院查体:右足跟部可见一长约6cm痂皮, 伤口有少许渗液, 周围皮肤未见明显红肿, 无色素沉着, 轻度压痛, 皮温正常, 病人远端血运、感觉、运动正常, 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查血常规、血生化等结果无异常。病人于入院第2天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跟腱术后伤口清创+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转移术:麻醉成功后, 俯卧位, 消毒右下肢, 铺巾, 大腿根部使用止血带, 压力250 mmHg (1 mmHg=0.133kPa) ;探查见右足根部疮面0.5cm×4cm, 揭下痂皮见大量的肌腱线外露, 表面大量的脓性分泌物, 由浅入深清除不健康肉芽组织及外露肌腱, 残余疮面大小约1cm×5cm, 对疮面进行止血、冲洗、消毒;重新消毒铺巾, 更换手术衣和手套, 设计小腿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5cm×6cm大小, 跟部正后上方6.0cm处为旋转点, 切取皮瓣翻转覆盖疮面, 无张力缝合皮瓣, 皮瓣下放置引流皮片一条, 皮瓣区留一个小窗口以便术后观察;供皮区间断缝合皮肤, 油砂覆盖, 包扎伤口。术毕, 小腿石膏前托固定右足背伸位安全返回病房。术后予抗感染消肿止痛治疗, 于术后2周拆线, 伤口愈合好, 随后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基础护理

病人入院, 即行全身评估, 完善相关检查, 如血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血压、血糖、胸片、心电图等。告知病人及家属室内禁烟:烟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使其产生氧自由基, 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 影响伤口和术后皮瓣的血供。

2.1.2 心理护理

病人为青年男性, 在政府部门上班, 热爱运动, 足跟部伤口感染严重影响了其行走、运动能力, 给病人生活、工作、家庭均带来不良影响病人比较担心术后皮瓣存活情况及对日后行走、运动的影响。紧张、担心等不良心理情绪会加重机体的应激反应, 使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 引起末梢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增加术中、术后出血的几率, 所以, 心理疏导十分必要。对此, 我们耐心向病人介绍皮瓣移植的相关知识、治疗目的、术后一般恢复时间及其自身术后的配合事项、功能锻炼等, 主动介绍手术医生, 告知其麻醉方法及简要的手术过程, 介绍相关成功案例, 减轻其不安, 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同时告知其家属, 病人的心理情况, 请家人多与其聊天, 术前1d开始留人陪护, 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 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2.1.3术前准备

告知病人术后需绝对卧床1周, 故床上排尿、排便的训练是不容忽视的, 需耐心指导病人床上使用大小便器, 以适应术后需要。术前1d22:00禁食禁饮, 术前半小时予术区备皮。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平卧或左侧卧位, 床头摇高≤30°, 抬高供区、受区肢体即右下肢15cm~30cm, 高于心脏水平, 利于淋巴液和静脉血液回流, 减轻肿胀, 予小腿前托石膏固定制动同时保证体位舒适, 防止皮瓣移植区受压、牵拉等影响皮瓣的血供。

2.2.2转移皮瓣的观察及护理

血液循环危象是皮瓣移植术后常见又危险的并发症之一, 多发生在术后72h内[4]。腓肠神经营养皮瓣的成活率较高, 不用吻接血管, 但是不能避免发生血管危象的可能[5]。因此术后72h内每1h~2h观察皮瓣颜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以及肿胀程度等, 3d后每4h~8h观察1次, 1周后每班观察1次。正常皮瓣颜色呈淡红或粉红色, 皮温33℃~35℃, 比健侧皮温高1℃~2℃, 若低于1℃, 提示有血液循环障碍;若皮温突然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且局部有刺痛或疼痛加重, 提示感染的可能。若皮肤颜色变浅或苍白, 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有栓塞或痉挛的危险;若颜色暗紫, 则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另外, 观察皮瓣颜色应关闭或移开烤灯, 避免在强光下颜色产生偏差。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为1s~2s, 若缓慢或消失, 可能是血液循环中断, 应立即报告医师。术后皮瓣均有水肿过程, 一般3d~4d后静脉逐渐流通, 皮瓣静脉血液回流即可迅速改善而消肿。若动脉供血不足, 皮纹会增多, 若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则皮纹消失、张力增大、表面光亮。术后外界环境对皮瓣的血运也有较大影响, 应尽量避免温度过低或突然降低引起血管痉挛, 影响皮瓣血运。于病人床尾常规放置温湿度计, 保持室温25℃~28℃、湿度60%~70%, 手术区常规60瓦烤灯照射保暖1周。病人住院期间皮瓣色粉, 皮温在33.9℃~34.5℃, 未发生血管危象, 术后2周拆线, 愈合好。

2.2.3 疼痛护理

疼痛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并促使机体释放5-羟色胺, 引起血管收缩, 从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如不及时处理, 可导致血管腔闭塞或血栓形成[6], 同时疼痛可影响睡眠, 引发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 均影响到手术成功率, 因而对病人术后疼痛应多加关注。术后当晚病人自觉伤口轻微疼痛, 不影响睡眠;术后第6天因患肢肿胀较前消退后纱布包扎变松, 制动减弱, 造成患肢皮肤细微牵拉, 影响血供引起轻度疼痛, 重新包扎后疼痛消失。

2.2.4 并发症预防

除血管痉挛、栓塞等血管危象外, 皮下血肿、皮瓣感染亦是皮瓣移植术后不容忽视的并发症。王凤岩等[7]的研究显示, 血管痉挛、皮下血肿、皮瓣感染的发生率依次为8.6%、1.9%、0.9%。 (1) 皮下血肿的观察及预防:皮瓣下有活动的出血点而又不能及时引流时, 易形成皮下血肿;血肿形成时, 其内压和毒性作用会引起皮瓣内血管痉挛, 影响血供。术后应定时观察引流条是否通畅, 伤口渗血渗液的多少, 伤口有无明显疼痛肿胀, 疼痛是否逐渐加重等;如发现血肿, 立即手术, 拆除缝线, 清理血肿, 必要时生理盐水冲洗并结扎活跃的出血点, 更换引流条为负压吸引, 以利于渗血的及时引流。 (2) 预防感染:定时测量病人体温;保持室内清洁, 定时通风, 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 严格控制病室内人员进出, 合理应用抗生素7d;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保持口腔、会阴部、各足趾间及全身皮肤清洁, 保持衣物及床单位整洁。术后3d受区均有少许渗液, 予及时更换敷料, 术后体温均≤37.5℃, 未见明显不适, 伤口无并发症发生。

2.2.5 饮食指导

营养素在伤口的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Jiang等[8]调查报告显示, 外科病人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0.1%。为给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 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使伤口更好地愈合, 应指导病人以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为主, 辅以丰富维生素、纤维素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每日饮水量≥2 000mL, 保证机体充足的血容量, 减少因血容量不足而造成的血管痉挛风险, 并能促进病人血液循环和身体有害物质代谢;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可乐、咖啡、巧克力等含咖啡因的食物, 防止微血管痉挛, 影响皮瓣区血供。

2.2.6 功能锻炼指导

一般手术2周拆线后即可指导病人及早下床活动。但踝关节活动极易对跟腱处皮肤造成牵拉, 为确保移植皮瓣的充足血运, 建议该病人术后1周~3周内尽量卧床休息, 主要指导患肢足趾的主动活动、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以及膝关节屈伸运动, 每日3次, 每次15min~20min;术后3周皮瓣移植区血运基本稳定后, 拆除石膏, 由膝关节屈伸运动逐步过渡到踝关节屈伸运动、踝关节内外翻练习;术后6周可拄拐下地行走;术后3个月~6个月避免足跟过久站立和行走。术后局部皮肤的痛觉、温觉迟钝, 指导病人注意自我保护, 避免烫伤、冻伤及摩擦撕脱伤, 嘱病人选择软底、软梆的鞋子及舒适的棉袜, 或足跟处予薄棉垫加以保护。术后3周、2个月、3个月返院复诊。

3 小结

伤口感染不愈合是跟腱断裂术后较为常见的两大并发症之一, 而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是修复跟腱处皮肤软组织的良好选择。皮瓣的设计和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决定因素, 但皮瓣的存活也离不开护理人员严密的病情观察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术前积极排除病人的心理忧虑, 指导病人练习术后的各项配合;术后着重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个体化的自我功能锻炼及居家生活指导是促进病人康复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Khan RJ, Fick D, Keogh A, et al.Treatment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 87 (10) :2202-2210.

[2]Pajala A, Kangas J, Ohtonen P, et al.Rerupture and deep infection following treatment of total achilles tendon rupture[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2, 84 (11) :2016-2021.

[3]张珏, 熊猛, 余小金.不同方法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Meta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20) :1298-1304.

[4]黄转芬, 王敏华, 屈媛, 等.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下肢难治性皮肤缺损的护理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8) :1907-1908.

[5]杨庆健.跟腱断裂修复术后再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治疗[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13.

[6]宁春茂.1例左前臂皮肤缺损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4, 12 (9) :854-855.

[7]王凤岩, 许鑫, 胡三莲.皮瓣移植术后受区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C].上海: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 2013:406-407.

伤口修复 篇3

医疗器械骨科类产业是关系人类生命健康的新兴行业。骨科植入物产品技术涉及面广, 涵盖临床医学、材料学、材料力学、生物力学、结构设计、机械制造等不同的专业领域。世界发达国家的骨科类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年增长率。根据Frost&Sullivan公司的资料, 全球骨科植入物市场从2006年的129亿美元增长至2009年的173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10.4%, 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77亿美元。亚太骨科植入物市场预计将从2009年的22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4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6.1%。快速增长的中国和印度市场是这个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全球骨科市场主要被为数不多的知名跨国骨科公司所瓜分, 这些跨国公司以其先进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成熟的运作模式领先于同行, 如捷迈、强生、史赛克、施乐辉、林克、辛迪思、美敦力等。

英国Medilink医疗器械协会总经理Kevin Kiely先生在论坛上介绍说, 2010年在英国创伤护理分支行业中, 传统绷带和纱布等产值约为44亿美元、高级创伤护理产值约为51亿美元 (预计2014年将达到71亿美元) 、手术治疗产值约为61亿美元。英国每年有超过50万的慢性创伤患者, 同时, 慢性创伤患者人数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再加上老年人口、糖尿病和肥胖症等疾病的患病率增加, 使得创伤护理成为英国国民健康服务 (NHS) 中位居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第三大成本开支, 而高级创伤管理则是英国医疗行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英国的骨科分支行业中, 重建术/关节置换术产值为128亿美元、外伤产值为38亿美元、脊柱70亿美元、关节镜检查20亿美元。计算机辅助手术、影像技术、快速制造、新移植材料研究、骨移植产品的出现、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则是骨科发展的主要技术推动力。Kevin Kiely先生说, 据统计, 目前全球骨科市场产值约为385亿美元, 其中欧洲市场产值38亿美元, 而英国是进入欧洲市场的门户, 将为诸多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创生医疗器械 (江苏) 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蔡勇先生则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国骨科产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达到32.8亿元人民币, 2007年达到37.7亿元, 2008年达到47.4亿元人民币, 2009年则为57.7亿元, 在此期间的复合增长率为20.7%, 复合增长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显示出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的强劲势头。从细分领域来看, 目前骨科医疗器械中关节、创伤和脊柱产品是中国市场三大主流产品。2009年三大产品中, 规模占比最大的是创伤产品, 达到38%, 2009年市场规模为21.9亿元;其次是脊柱产品, 规模占比约为25.1%, 市场规模总计14.5亿元;关节产品市场总规模达到11.8亿元人民币, 规模占比为20.5%。另外包括其他骨科医疗器械, 例如骨科手术器械等, 合计市场规模为9.6亿元人民币, 合计占比为16.4%。2009年外资企业合占中国骨科器械56%的市场份额, 主要包括强生、美敦力、辛迪思、史赛克等。其中, 关节市场国产占36%、脊柱市场国产占39%、创伤市场国产占57%, 创伤是唯一一类没有被国外厂商主导的产品。目前跨国公司的骨科植入医械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显著优势正在削弱。从市场份额的演变来看, 国产骨科植入医械的份额持续上升, 未来有可能最终占据70%~80%的国内市场。根据Frost&Sullivan资料, 预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166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18.1%。此外, 根据Frost&Sullivan的报告, 中国的骨科植入物市场估计由2005年的第八大市场增长到2010年第三大市场, 并在2015年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市场。

伤口修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例, 男性9例, 女性3例;年龄21~57岁, 平均年龄42.7岁。Sanders分类Ⅱ型3例, Ⅲ型5例, Ⅳ型4例。手术日至皮瓣完全存活平均9.6天。均为单侧骨折。均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取足部外侧L型切口。切开皮肤后从骨膜下翻起皮瓣, 减少对骨质的剥离, 骨折复位后透视检查, 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钢板和螺钉固定。以胫骨内髁与内踝连线为轴设计皮瓣, 皮瓣旋转点位于皮支处。切取皮瓣面积最大为15cm×8cm, 最小9cm×4cm。保证皮瓣蒂部无张力。供区创面难以闭合则切取大腿中厚皮片行游离植皮覆盖供区创面。关闭伤口后石膏外固定。

2 结果

12例皮瓣均存活, 完全存活率100%。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肿胀, 以3~5d为最重。后期皮瓣存活良好, 伤口愈合率100%。骨折均愈合, 足部功能恢复良好。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经受意外急诊创伤, 且因受伤后患肢多严重肿胀, 患者存在心理负担, 担心手术效果, 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承受的压力较大。帮助患者树立乐观情绪, 这需要我们耐心倾听其主诉, 给予理解、支持, 使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利用手术图谱, 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讲解手术方式, 使患者对疾病有一定感性认识, 讲诉手术后的恢复效果, 积极取得配合。

3.1.2 术前准备

3.1.2. 1 环境准备

病房保持整洁、安静, 室温25°左右, 湿度50%~70%, 严禁任何人在病房内吸烟;备好麻醉床、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输液架等等。

3.1.2. 2 急诊患者准备

正确及时评估患者伤情,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对症处理并记录, 24h内需要行破伤风治疗。立即联系手术室, 为急诊手术做准备。

3.1.2. 3 平诊手术患者准备

(1) 完善术前常规检查:如X片、心电图、抽血化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生化等等。对检查有明显异常的联系相关科室会诊处理, 将结果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再行手术。 (2)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以适应术后体位改变。 (3) 术前天晚十点通知患者禁饮食。 (4) 观察皮瓣供、受区以及植皮供区的皮肤外观、血运、有无外伤、有无瘢痕和红肿溃疡情况, 如有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做好皮肤清洁, 剃除汗毛, 更换清洁病员服。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

该手术患者均为全麻, 术后回病房去枕平卧、禁饮食6h, 可进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渗血状况。如有引流管者, 在妥善固定好引流管的同时, 还应密切观察引流物的性质、量和颜色。

3.2.2 皮瓣血运的观察

(1) 为便于对皮瓣血运的观察, 在皮瓣外周用无菌敷料包扎, 皮瓣远端开窗, 能及时清楚的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张力及毛细血管回流等。术后72h内每2h观察一次, 并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 (2) 皮瓣血管危象多发生在术后72h内, 包括静脉危象、动脉危象。静脉危象多因静脉回流受阻、或多见于静脉栓塞, 表现为毛细血管充盈增快、皮纹消失、色泽暗紫或暗红, 我们应该立即抬高患肢, 促进静脉回流, 无缓解可伤口换药, 检查是否因血肿压迫或敷料包扎过紧所致, 拆去几针缝线, 本组中有1例发生静脉危象, 通过观察及时、处理得当, 静脉危象解除;动脉危象表现为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减慢或无、有皮纹、色灰暗或苍白, 如果发生动脉危象, 应该立刻通知医师, 查找原因, 解除烦躁、疼痛、寒冷等因素, 局部保暖, 遵医嘱肌肉注射罂粟碱15~30mg, 每日3~4次, 并输液中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如血运仍无改善, 必要时行手术探查, 本组病例中无1例动脉危象。

3.2.3 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1周, 患肢制动2周~3周;术后患肢用一个或两个软枕抬高30°, 使足跟悬空, 防止皮瓣受压, 避免向患侧翻身。由于卧床时间较长, 鼓励病指导患者使用健腿抬起臀部, 按摩受压骶尾部皮肤, 勤翻身, 保持床单位的整洁, 预防压疮。

3.2.4 疼痛护理

疼痛是术后72h内主要的护理问题之一, 疼痛可引起激发交感肾上腺系统, 使血管收缩, 从而诱发血管危象。为减轻患者疼痛, 首先, 我们要分析疼痛的原因, 体位不舒适引起的疼痛, 我们应该调整适当但又不影响皮瓣血运的体位;寒冷引起的疼痛, 加强保暖;操作时动作应轻柔, 减少刺激;如手术伤口的疼痛, 可联系麻醉科使用自控镇痛泵或遵医嘱肌肉注射止痛剂、肛门塞止痛剂、口服止痛剂。

3.2.5 取皮区和植皮区护理

术后植皮、取皮区加压包扎2周, 观察敷料情况, 如渗出明显, 及时更换, 如少量渗出, 可不作处理。

3.2.6 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

(1) 手术后伤口愈合稳定、皮瓣血运良好时应尽早行功能锻炼。术后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 24h内患肢制动, 远端进行局部按摩, 指导股四头肌主动收缩, 促进患肢静脉回流, 未固定关节行主动屈曲伸直锻炼, 患肢各关节进行按摩;术后第2周, 行皮瓣累及关节的主动锻炼, 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恢复和维持关节活动;术后第3周伤口完全愈合, 可按摩皮瓣边缘以软化瘢痕。 (2) 皮瓣移植存活后, 应注意皮瓣的保护, 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缓慢, 需1~3个月, 应防止皮瓣烫伤、冻伤, 为防止过度磨损, 告知患者穿鞋要柔软舒适。

4 小结

跟骨骨折复杂多样, 其护理亦具有复杂性,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3]: (1) 老年患者: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 关节容易发生僵硬, 对于老年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者需在手术前3天就进行患足的主动及被动活动, 手术后3周开始拄拐行走, 4周后开始在保护下部分负重, 6周后开始完全负重, 术后4个月开始恢复轻工作。 (2) 患者全身情况:如患者合并有严重的糖尿病, 周围血管性疾病, 身体极度虚弱, 或全身其他部位合并有损伤, 需加强基础护理, 针对相关疾病合理的护理, 加强营养, 增强患者抵抗力。 (3) 肢体肿胀的护理:受伤后卧床休息, 抬高患肢, 并用冰袋冷敷患足, 应用甘露醇及β-七叶皂甙钠等脱水消肿药物。如皮肤严重肿胀, 皮肤大量张力性水疱形成, 则需加强消肿治疗, 等待1~2周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 (3) 皮瓣护理:体位的摆放及敷料的包扎, 会妨碍皮瓣观察和护理, 甚至会影响到会影响皮瓣的循环, 皮瓣的血管危象常发生在术后72h内, 那么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必须加强责任心,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准确及时的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及时处理, 这直接关系到皮瓣是否存活、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皮瓣转移Ⅰ期修复跟骨骨折内固定后伤口的护理体会及注意事项。方法 应用小腿后侧皮搬转移Ⅰ期修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伤口, 术前积极做好心理护理, 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工作, 术后严密观测皮瓣血液循环, 加强功能锻炼, 促进皮瓣及足部功能恢复。结果 12例病例皮瓣均存活。平均随访17个月, 皮瓣及足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皮瓣转移可以良好促进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伤口愈合, 正确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可以保证皮瓣良好的存活, 恢复良好的足部功能。

关键词:皮瓣,跟骨骨折,内固定,护理

参考文献

[1]黄俊伍, 罗轶, 罗从风等.跟骨骨折术后伤口并发症可疑因素研究[J].中国骨伤, 2006, 19 (6) :358.

[2]邹剑, 章暐, 张长青等.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7) :647-64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修复工程 下一篇:玻璃纤维桩用于老年人残根残冠修复治疗中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