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面回归分析(精选五篇)
横断面回归分析 篇1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9年12月7日我院0~24时3602例患者的门诊处方4428张。按事先确定的项目分别统计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数、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名称、金额和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给药途径以及不合理使用患者数, 同时通过医院药品管理系统获取抽查处方的总张数与总金额, 将所有数据汇总整理并制成表格。文中抗菌药物未包括抗真菌类药物、抗病毒类药物及抗结核病药物。
2结果
2.1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428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1262例, 占患者总数的35.04%。用药总金额为456 646.13元, 其中抗菌药物金额为84 771.13元, 占总用药金额的18.56%。口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99%, 注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01%, 单联使用率为57.13%、二联使用率为40.33%、三联使用率为2.38%, 四联及以上使用率为0.16%, 不合理使用率为5.47%。
2.2 各科室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情况
综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为86.29%, 其次是呼吸内科为75.97%和急诊科为65.66%;使用率最低的是消化外科和神经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情况见表1。
2.3 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门诊共用抗菌药物九大类, 依次为头孢菌素类 (57.37%) 、大环内酯类 (11.57%) 、喹诺酮类 (11.33%)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9.75%) 、林可霉素类 (6.10%) 、青霉素类 (2.14%) 、硝咪唑类 (1.58%) 、四环素类 (0.24%) 和氨基苷类 (0.24%) 。使用率居前3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3讨论
本次调查我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35.04%, 符合卫生部要求的抗菌药物使用率<50%的规定;横断面抗菌药物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18.56%, 与吴红卫等[2]报道的20%左右相符, 表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是合理的。
各科室中, 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为86.29%, 其次是呼吸内科 (75.97%) 和急诊科 (65.66%) , 使用率最低的是消化外科和神经外科。儿科使用抗菌药物最多, 表明门诊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偏高, 远高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抗菌药物使频率控制在50%以内的要求。临床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 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我院儿科门诊患者就诊特点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 70%~80%为病毒感染所致, 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只会增加耐药菌株[3],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应在明确诊断后使用抗菌药物。呼吸内科所有上呼吸道感染均使用了抗菌药物, 细菌性感染, 或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可予以抗菌治疗, 但应结合临床诊断及细菌培养来判断其合理性, 因门诊处方格式中只有诊断项目, 无患者详细的病程记录, 故无法判断其合理性, 仅看出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急诊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科室, 其病种比较复杂, 病情较急且重, 加上某些医师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不明确、滥用等因素, 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偏高。
抗菌药物使用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临床疗效较高、毒性低、种类繁多、过敏反应较少等优点,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 第2、3代头孢菌素及其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 使用更加方便, 临床选择更多。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效力高, 可作用于支原体和衣原体, 作用时间长, 大多数为口服剂型, 服用方便, 患者依从性好, 因此极受临床肯定。第3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品种多, 第4代比第3代吸收更快、分布更广、血浆半衰期更长, 可每天1次给药, 可用于需氧菌、厌氧菌及混合感染的治疗。但喹诺酮类药物可损伤负重关节的软骨, 不宜用于儿童、孕妇、哺乳妇女[4], 故其使用率不及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包括口服和针剂) 在使用前均需做皮肤过敏试验, 因而限制了阿莫西林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四环素对牙齿和骨骼有影响, 可沉积于牙齿和骨骼中, 所以限制了本品的应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价格低廉、疗效好、耐药菌株少, 但由于该类抗菌药物的耳毒性及肾毒性, 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
本调查显示, 1262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 口服用药858例, 占67.99%;注射给药404例, 占32.01%。口服抗菌药物处方超过一半, 符合门诊患者以口服用药为主的特点。我院的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一般以口服为主, 这一方面与口服用药便捷有关, 在注射使用抗菌药物后采用口服药物作维持治疗;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多数医师能掌握使用药指征, 合理选择用药途径。注射给药以儿科、急诊科为多, 这与儿科患者的依从性和急诊科患者多病情较重有关。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患者541例, 占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42.87%, 其中二联用药509例 (40.33%) , 三联用药30例 (2.38%) , 四联用药2例 (0.16%) , 说明我院联合用药的比例较高, 联合用药中以头孢菌素的口服和注射剂型较常见。这是由于β内酰胺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其临床疗效的关键是维持、延长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 除头孢曲松等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外, 大多数头孢菌素应每天给药3次。门诊患者依从性较差, 多数不愿长时间在院内分次接受输液, 因此临床治疗中采取白天静脉给药、晚上加口服给药巩固的序贯给药方法。这样既保证了体内药物浓度维持于最低抑菌浓度之上, 也减少了患者往返医院的次数, 最适合门诊患者[5]。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率为5.47%。处方中常见的几种配伍问题主要是: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缓释片合用, 前者能抑制茶碱代谢, 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且茶碱的治疗窗较窄, 易导致茶碱中毒。如要合用, 应减少茶碱的剂量, 最好能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喹诺酮类药物与碳酸氢钠合用, 后者能影响前者的吸收, 且前者在碱性尿中易析出结晶, 因此二者要分开服用, 且不能过度碱化尿液。喹诺酮类药物与含有铝离子、铁离子、镁离子等金属离子合用可形成难溶解的络合物, 可以使喹诺酮类药物血药浓度降低、抗菌作用减弱, 若需要联合使用时, 可先服用喹诺酮类药物2h后再服用阳离子制剂。还有活菌制剂与抗菌药物合用, 活菌制剂能补充人体有益的生理性细菌, 调整肠道菌群平衡, 但抗生素能使活菌制剂失去活性, 活菌制剂原则上不与抗生素合用以免影响疗效, 如必须合用, 应间隔2~3h以上。
综上所述, 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 但仍有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并设法解决, 抗菌药物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控制, 应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严格按用药指征分梯度用药, 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档次, 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在门诊多个科室均有发现, 具有普遍性, 因此, 医院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 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对重要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指导。加强临床医师业务知识的培训, 使其充分认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6]。提高药剂人员的业务素质, 严格把关。建议药剂科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并及时反馈给临床, 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保证抗菌药物的使用安全、有效和合理。
摘要:目的 通过对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促进临床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 采取横断面分析, 收集该院3602例患者的门诊处方4428张,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分析其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35.04%, 口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99%, 注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01%, 单联使用率为57.13%、二联使用率为40.33%、三联使用率为2.38%, 四联及以上使用率为0.16%,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为86.29%;涉及抗菌药物9大类, 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 (57.37%) 。结论 该院门诊抗菌药物横断面基本合理, 但个别科室使用率偏高, 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关键词:抗菌药物,横断面调查,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004.
[2]吴红卫, 郑企琨, 沈勇刚.广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J].现代医院, 2009, 9 (3) :90-94.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4.
[4]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30.
[5]董宗祈.临床上实施序贯疗法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4) :202.
关于路线纵断面设计软件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道路纵断面动态交互式设计计算机应用
路线纵断面设计,关系到道路线形的优劣、路基的稳定性好坏、路基土石方及防护工程量的大小、路基路面排水是否顺畅等诸多问题,对于道路建设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得到迅猛发展,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也得到飞速进步,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迅捷地完成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的路线纵断面设计,对于道路建设质量,尤其是对于道路立交、山区道路等地形较为复杂、高程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设计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同行都在致力于道路设计软件的研制和开发。
目前,国内使用的路线纵断面设计软件,大多为静态交互式软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通过不断地修改数据文件或通过键盘输入命令或数据,实现人机对话,使得设计不断地得到完善,从而完成一项设计的。这和手工设计相比,虽然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不能令设计人员感到满意。其主要缺点是:第一,修改数据工作量大。设计者往往要通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地修改数据,才能完成设计。第二,输入数据的合理性无法预料。即便是对一个有经验的设计者来说,在修改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输入的数据可能会产生的相邻曲线“穿袖”等不合理的情况也往往无法预料。即使没出现这种情况,设计者也不能保证其技术指标就一定能得到满足,等到发现输入数据不合理时,设计者又要再次修改输入数据,这无疑明显地增加了设计者的工作量。
本人所作的路线纵断面设计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是以实现动态交互设计功能为目标。所谓动态交互设计功能,是设计者可通过鼠标选择命令和操作对象(变坡点、坡度线或竖曲线等),然后通过鼠标来拖动操作对象,实现连续不断的人机对话,每一次人机对话都可以实现操作对象及其技术参数(坡长、坡度、竖曲线半径、设计高程等)连续的动态显示,设计者可以从计算机屏幕上动态地连续观察到设计的修改动态、相应的输入数据和路线技术指标的变化情况,直到比较满意为止。这样,一次动态交互设计操作就相当于几次甚至于十几次静态交互设计操作,从而使设计人员感到非常方便,明显地提高了设计效率。在程序研制过程中,本人结合参与山区公路和平原地区高等级公路及立交设计的经验,尽量使程序功能贴近设计者的需要,通过几项实际工程设计的考验,证明该软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
本软件采用ADS-C语言编制,在AutoCADforWindows12.0版以上的环境下运行。软件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充分利用AutoCAD软件的强大功能
Aut0CAD是由美国的Autodesk公司推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是目前在各设计单位非常流行的应用软件。AutoCAD实质上是一个图形数据库,它有非常完善的数据结构和图形算法。设计者所作的每一次图形建立或修改操作,实际上就是通过AutoCAD的各项功能来修改图形数据库,而屏幕上所看到的图形只不过是数据库的一种图形反映而已。因此,AutoCAD软件实际上是采用“事件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来实现各项功能的。所谓“事件型”程序就是各应用程序分别从图形数据库提取数据,然后又将计算结果放回到图形数据库中去,使图形数据库中的相应记录得到修改,从而使屏幕上的图形同时得到修改。各应用程序只对某一个“事件”即某一项功能负责,而各应用程序相对独立,它们之间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应用程序的开发只需考虑如何从图形数据库提取数据,如何修改图形数据,而不受其他应用程序的影响,给软件开发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AutoCAD软件还允许用户采用Autolisp语言和C语言等开发应用程序,允许用户在图形数据库的记录中写入用户外部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工作,正是由于AutoCAD软件具有上述优点,因此,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用户在AutoCAD平台上进行专业CAD软件的开发工作。
2较强的设计管理能力
本软件能在同一图形文件中同时设计多条道路及其立交匝道,每一条道路或匝道都由设计者赋予一个道路名称,并且可根据需要随时改名。每条道路的设计互不干扰,并且每一个图形文件可随时存盘,下一次设计时只需将图形文件调入AutoCAD即可继续进行。每一个图形文件同时能设计的道路长度及道路条数只和计算机内存大小有关,和软件本身无关。为此,曾在一台具有32M内存的普通586微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软件能处理一条具有1万个变坡点和10万个地面高程点的道纵断面设计,这相当于一条1000公里以上长度的道路纵断面设计,完全能满足各种道路工程设计的需要。
3灵活的动态交互功能
软件充分体现了动态交互的特点,凡修改设计的命令均采用选取操作对象,然后用动态拖动操作对象的方式进行。动态拖动可以沿任意方向或沿设计者指定的桩号、高程或纵坡方向拖动,并可以按照设计者指定的桩号、曲线半径或纵坡的变化及步长进行拖动。操作对象的拖动幅度相对于鼠标移动距离的比例也可任意调整,从而使设计者可以精确地进行设计的微调,直到满意为止。拖动方式及步长的调整可以在拖动过程中利用热键和对话框的方式进行,非常方便。为适应不同设计者和不同场合的需要,在拖动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热键方式完成设计参数的键盘交互输入。当设计者对所作的设计修改不满意时,使用程序专门设计的撤消功能,可以很方便地撤消前一次修改,直到恢复原有设计为止。
4比较完善的动态数据检查和动态高程控制检查功能
在拖动设计过程中,程序随时检查数据(坡度、坡长或竖曲线半径)的合理性,自动防止相邻竖曲线出现“穿袖”等不合理情况,并作相应的提示。
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在任意桩号设置高程控制点。在拖动过程中,可通过热键动态显示拖动范围内各控制点桩号的设计高程、控制高程及它们之间的差值,使设计者很快作出满足高程控制点要求的设计。高程控制点可采用拖动方式进行移动,不需要时可随时删除。
5内容丰富的信息查询功能
程序还具备了丰富的信息查询功能,其内容有设计线要素表、技术指标查询、控制点查询表,设计高程、地面高程和填挖高度等内容的动态查询,查询指定桩号之间的路基土石方数量等。
6适应能力强的绘图功能
用户可自行定义纵断面设计图的幅面大小、标注栏的顺序和栏宽、字体大小、标注内容及其精度等多项要求,并可以工作文件的形式储存定义信息,便于日后使用。
7友好的用户界面
横断面回归分析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 科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于2011年5月19日对全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5月19日住院的所有患者, 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 但不包括新入院患者。
1.2 调查方法
每科配备3个调查人员, 由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和各科临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组成, 2011年5月17日对调查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现患率调查的目的、方法及填表注意事项等内容, 调查采取床旁逐个调查和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1.4 统计分析
核对调查人数, 检查是否漏项, 无异后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次调查应查住院病人231人, 实查231人, 实查率100%, 医院感染病例2人, 例次2例, 感染现患率为0.87%。见表1。
2.2 社区感染率
见表2。
2.3 医院感染构成比
2例医院感染中, 1例血液感染, 1例下呼吸道感染。
2.4 抗菌药物的使用
在调查的231例患者中, 当日使用抗菌药物者158例, 占68.39%, 全部住院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的科室为NICU, 具体见表3。
2.5 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送检情况
两例医院感染患者均未做病原学检查, 在全院83例治疗用药患者中, 应用抗菌药物前进行病原学培养及药敏试验者25例, 送检率为30.12%, 送检率高的科室为NICU (56.67%) 其次为儿科 (16.67%) , 其他科室治疗用药患者均未做病原学检查。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医院感染现患率为0.87%, 与我院以往日常连续监测结果无明常差异, 医院感染控制较为理想, 但由于近年来社区感染的不断增加, 我院社区感染患者增多, 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增多, 因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仍然非常重要[1,2,3,4]。
本次调查2例医院感染均分布在NICU, 说明NICU仍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对重点科室的检查指导工作, 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病房环境消毒管理, 手卫生管理,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特别是侵入性操作的管理, 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防止医院感染暴发。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31人中, 抗生素使用率68.39%, 抗生素治疗使用率52.53%, 抗生素预防使用率47.47%, 一联抗生素使用率77.84%, 二联抗生素使用率21.51%, 三联抗生素使用率0.63%, 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中以单剂为主, 联合用药较少。
本次调查中在全院83例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 有25例做了病原学检查, 占30.12%, 临床病原学标本送检率明显高于往年 (2010年11.84%) , 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分析原因, 可能临床医师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还是采用经验性治疗, 借助临床微生物检测指导用药意识不强。
本次调查的98例社区感染中, 有3例调查范围之内的多重耐药菌属, 分别是2例肺炎克雷伯菌, 1例大肠埃希菌。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能较真实的反映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 发现日常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说明NICU仍是医院感染监测的薄弱环节, 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强化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知识的培训。对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逐一排查, 发现感染病例及时报告, 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医院感染高危人群, 加强日常监测, 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管理措施中存在的缺陷, 充分利用医院感染质量考核标准, 抓环节, 抓细节, 从而规范医务人员的各项操作, 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任玲, 周宏, 茅一平,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资料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 :24-26.
[2]艾彪, 纱渊, 艾明华, 等.医院感染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7, 24 (1) :89.
[3]任南, 徐秀华, 吴安华, 等.医院感染横断面研究报告[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 :1-3.
横断面回归分析 篇4
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设计是考虑道路结构设计、交通流量以及环保景观设计的综合性设计, 其设计好坏直接影响到道路性能、交通安全、城市占地效益以及城市绿化景观等多个方面。因此,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的核心部分, 而我国旧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具有诸多不足, 因此优化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是一个重要课题。
1 现有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
1. 1 安全性不足
我国在20 世纪是一个自行车大国, 为了解决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相互干扰的问题, 目前城市道路广泛采用三幅路断面 ( 见图1) , 表面上使得不同形式的行动载体各行其道, 但事实上各行动载体在同一道路上同时优先即为均不优先。其次, 在现有路网系统中, 很少对行人以及非机动车辆进行系统性优化, 在道路交叉处, 三种行动流汇集至此, 使得行人过街危险性增大, 也加重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使得道路交通安全性降低。
除此以外, 我国现有规范中对交通量的预计严重不足, 导致依据规范设计城市道路横断面结构中预计沥青混凝土道路使用年限为10 年, 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多为15 年以上,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使用5 年以内就开始出现各种结构性破坏, 这也是我国道路现有横断面设计中安全性不足的体现。
1. 2 横断面宽度取值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城市道路规范对机动车道宽度设计较宽, 现阶段我国小车所占比例日益增大, 按照以往规范中以多辆大车并排行驶的情况进行宽度设计, 会使得机动车道设计宽度过大, 浪费了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并且增大了建设成本, 而且在较宽的机动车道上行驶会使得两辆小车并排行驶在同一车道, 不利于交通安全。除此以外, 较宽的机动车道使得行人过街需要较长的时间, 不利于交通流动, 也增加了安全风险。
凡是兼顾到城市主干道以及城市快速路功能的城市道路, 应该设置连续的分隔设施, 但是现在部分城市仍然以双黄线或是栏杆作为分隔设施, 或者设置了中央分隔带, 但是中央分隔带的宽度很低, 这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
1. 3 人性化设计不够
现代城市道路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因此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性化设计。在横断面设计中, 除了考虑到道路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流量以及行人的流量等主要因素以外, 还应该尽量多的考虑道路的合理宽度分配以及绿化建设。人性化的道路横断面设计除了充分考虑工程造价的问题, 还应该对人行道的合理设计加以重视, 整个横断面的规划布局应当基于景观、公交站点、人行道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2 国外设计研究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 在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上有足够的经验, 虽然各国实际情况不同, 但其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仍然值得借鉴。
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进行反思, 在20 世纪60 年代, 简· 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开始关注人行道的安全性能。至此, 西方国家对道路空间进行重新反思, 从以交通功能为主逐渐发展为绿色交通设计。西方国家在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过程中不但考虑交通流量, 同时有着“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重视人性化的道路规划设计, 实现了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以及人行的多元化配合。
在美国的机动车道设计上, 十分重视资源与交通的合理配置, 不设置过宽的机动车道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并且减少行人过街时间, 美国的机动车道主要分为内侧车道, 外侧行车道, 路边停车道以及交叉口进口道, 其机动车道规划设计的建议值如表1所示。
ft
3 改进方向
综合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缺陷以及借鉴国外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方法, 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在设计时应该尽量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尽量考虑设计的全面性、科学性、人性化, 使得横断面设计合理。
在车道设计的时候, 除了考虑通行能力, 最大行车速度等交通因素以外, 同时应该考虑到城市空间使用合理原则, 在机动车道宽度设计上可以从窄设计, 或者综合考虑以后适当调整原有的车道数目。在设计过程中尽量依据安全、经济、环保、人性化的标准, 对于必要的绿化结构以及人性化的设计加大关注。在城市道路人行道上可以考虑设计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盲人道, 同时考虑人行道的排水能力较弱, 地面积水对人与车辆均造成不便, 因此可以将渗水人行道的设计运用于城市道路人行道规划设计中。
4 结语
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要求改变观念, 综合考虑安全、环保、人性化等设计理念进行合理设计, 使得当代城市的车、人、路有机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摘要:从安全性、横断面宽度取值、人性化设计等方面, 分析了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国外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法以及现状, 提出了国内现代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优化方向。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参考文献
[1]邵勇, 王学勇, 李娟, 等.完整街道理念下的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J].城市交通, 2015 (1) :25-33.
[2]李朝阳, 徐循初.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 (2) :47-52, 80.
[3]易云.对当前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规划师, 2002 (1) :33-35.
[4]万沐虎.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5]蒋育红.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设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 :209-212, 224.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方案比选分析 篇5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的直接载体,承担着市内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的功能, 同时也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而城市道路中横断面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城市用地的经济性及城市绿化景观等方面。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一般原则
2.1遵循红线宽度
城市道路红线宽度应根据城市路网规划、交通性质及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与地形条件适宜的断面形式,并考虑地上、地下管线敷设、沿街绿化布置等要求。根据道路的不同等级,布置出不同城市、不同功能片区的科学合理型断面。
2.2遵循近、远期结合
横断面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尽可能减少废弃工程量,并预留各种管线位置。远、近期横断面除路幅布置可能不同外,在路面摊铺宽度上也有所不同。近期可根据沿街建筑情况和目前需要满足的车行道宽度、道路分期发展的要求和分期实施的可行性,决定修建断面的某一组成部分。
2.3遵循以人为本,绿色畅通
道路横断面布置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进行横断面设计应统筹考虑道路交通功能、道路功能、公交优先、路边停车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机动车道与慢车道分隔,使其成为独立的竖向空间,以保障车辆和慢行交通的安全性。
3横断面方案比选实例分析
3.1实例分析一
百东大道(杏秀路~张经15路)路线长8km,该路段道路沿线以工业用地为主,兼有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用地。根据路段交通量预测及车道规模论证,该路段的基本车道数布置为:主线双向6车道+两侧辅道。
设计横断面方案一: 3.5m(人行道)+10m(辅道、机非混行)+5m(绿化设施带)+12m(主线、机动车道)+11/2m(中央分隔带)=36m(红线/2)。
设计横断面方案二:5m(人非共板)+2m(分隔带)+7.5(辅道、机动车道) +8.5m(绿化设施带)+12m(主线、机动车道)+2/2m(中央分隔带)=36m(红线/2)。
综合考虑远期交通量增长的不可预见性、轨道交通发展的不确定性、远期道路改扩建的实施性、道路利用率、交通安全性及绿化景观等因素,推荐横断面方案一。
3.2实例分析二
公海大道路线全长约3.6km。道路规划为空港产业区“四纵四横”主干路系统中四纵之一,根据车道规模采用双向6车道规模。
1)优化线位老路利用
公海大道老路为双向4车道1块板断面,西侧4m为现状架空高压线,局部路段既有道路路面状况良好。拟定道路改造的断面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对现状道路结构的利用,节省工程投资。由于本工程规划线位与老路线位重合,如按4m中分带的双向6车道断面实施,老路路面将无法保留利用,西侧架空高压线亦需搬迁。因此,拟优化线位西移9m,老路东侧路缘石与改建后西半幅路面东侧路缘石对齐,完全利用现状老路改建为西半幅路面。
2)横断面设计方案比较
横断面设计方案一:4m(人行道)+2.5m(绿化设施带)+11.5m(机动车道) +4m(中央分隔带)+11.5m(机动车道)+2.5m(绿化设施带)+4m(人行道)=40m。
横断面设计方案二:4.5m(人行道)+6.25m(辅道)+1.5m(绿化设施带) +15.5m(机动车道)+1.5m(绿化设施带)+6.25m(辅道)+4.5m(人行道)=40m。
3)横断面方案比较
综述所述,采用方案一设计更为合理。
结语
城市横断面是体现城市建设整体风貌的一个缩影。对于新建道路横断面型式的确定,应从道路等级、功能定位、交通特性及各种控制条件下综合考虑,在规划红线范围内合理布置。对于改建道路横断面型式的确定,更对因素上考虑对既有道路的合理利用,采用工程措施和交通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
摘要:通过对工程案例中横断面方案比选,介绍了几种横断面基本形式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探讨如何确定新建道路、改建道路的横断面布置,如何根据地形、地质、道路用地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横断面形式,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工程的经济性。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比选,通行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资源税01-19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01-19
远离反式脂肪酸 阅读答案01-19
舌尖上的反式脂肪酸01-19
反式设计01-19
人员设置01-19
艾迪莎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0例疗效比较01-19
聚合催化剂吡啶二亚胺铁配合物专利研究进展01-19
本位货币01-19
供应链合作伙伴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