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莼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关键词: 毛茛 莼菜 药食 植物

莼菜 (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 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毛茛目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 属药食两用植物, 在中国的主产区为浙江西湖、四川雷波、湖北利川、重庆石柱等[1]。重庆市石柱县是我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和外销中心, 莼菜也是石柱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 已成为石柱县的一张名片。石柱县莼菜栽培已有23年的历史, 现如今存在严重的品种退化趋势, 病虫害严重,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莼菜的产量和质量, 严重制约着石柱县莼菜产业的发展。

1 石柱县莼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品种退化

石柱莼菜自1991年引种至今, 已达到23年的生长极限。莼菜栽植当年, 每667 m2产量可达150 kg, 第2年每667 m2产量可达500 kg, 第3年每667 m2产量可达1000~1500 kg, 可连续采摘4~5年, 莼菜的最佳生长年限为7~8年[2], 此后需换种、换地栽培。品种退化对莼菜发展的产量、质量影响严重, 突出表现为生长势弱, 抗病、抗草害能力低下, 病虫草害严重, 在生态系统中, 无法体现种群优势。目前, 石柱莼菜每667 m2产量由2011年的2000 kg锐减为2012年的1000 kg, 严重地威胁到莼菜的正常生产及农民的经济利益。

1.2 土壤连作

土壤是莼菜生长的必要条件, 其最适宜于在微酸性、有机质和空氮含量高、氮素供应充足、土层深厚、表土结构良好、土体柔和、具有30 cm厚淤泥层的脱钙沼泽性或脱沼泽性潜育型水稻土上生长[3]。石灰性、结构不良和表土坚硬的土壤, 不适宜种植莼菜, 水质清洁、水层厚度在30 cm以上是高产优质莼菜生产的必要条件[4]。石柱莼菜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水镇、冷水镇、沙子镇等乡镇, 现有莼菜大田均为水稻田改良而成, 具有较深的淤泥层, 满足莼菜生长需要的物质基础。但近25年的连续栽培, 土壤中养分殆尽, 严重影响莼菜长势。

1.3 杂草爆发

莼菜是水生作物, 杂草与其争肥争光, 同时又是病虫的寄主, 有效防除杂草是莼菜高产的保证措施之一。目前, 大田中常见的杂草种类主要有野荸荠、慈菇、短慈菇、水芹、牛毛毡、鸭舌草、辣蓼、苦草、水葫芦、灯芯草、黑藻 (水鳖科) 、眼子菜 (眼子菜科) 、狐尾藻 (小二仙草科) 、金鱼藻 (金鱼藻科) 、芦苇 (禾本科) 、青苔、蒲草 (香蒲科) 等多种类型的杂草[5], 栽种后第1年杂草较多, 必须及时的防除。近年来, 莼菜栽培区出现大面积的入侵水草, 严重威胁到莼菜正常生长及农民经济利益。莼菜生长及采摘期间, 入侵植物长势迅猛, 密布水面之下, 生长极为旺盛, 分抢莼菜的养料, 导致莼菜长势较弱, 甚至对莼菜产生绞杀作用。同时, 入侵水草生命力极强, 不易根除, 单靠人工清除, 收效甚微且耗时耗力。杂草爆发导致石柱县冷水镇某些莼菜大田基本无收, 严重影响莼农的经济收入。

1.4 病虫害严重

病虫害是影响莼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的防控措施是无公害莼菜生产的重要保证。目前石柱莼菜常见的病害有叶腐病、枯萎病、根腐病、黑节病、黑叶病;主要虫害有菱叶甲、椎实螺、扁卷螺、蚜虫、卷叶螟、白丝虫等[6]。现今叶腐病较为普遍, 叶腐病又叫烂叶子, 一般发生在4—12月,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7], 冷水镇莼菜大田已出现较明显的病区。

1.5 栽培管理不规范

石柱莼菜大田的建设多依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 呈多层次、多梯度分布, 这样的布局对病虫草害的抵御能力差, 杂草、病虫害随水流逐步蔓延, 容易造成“一田遭殃、殃及一片”的局面, 不利于莼菜大田的种植。同时, 莼菜农户按照经验操作, 缺乏科学指导, 目前莼菜处于“自生自灭, 放任不管”, “注重经济效益, 忽视日常管理”的状况, 农户每年不施肥、不打药、不换茬, 抱有“一次投入, 永久收获”的错误思想。

2 石柱县莼菜产业发展思考

2.1 品种选育, 扩繁推广

目前, 全国四大莼菜产区均有品种退化的现象, 品种选育、扩繁是莼菜产业发展的前提, 同时也存在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 (1) 从全国莼菜产区引种, 同时在武陵的莼菜产区进行优良株系筛选, 注重芽头大, 果胶含量丰富, 具有加工性状好的单株, 进行鉴评; (2) 研究莼菜茎尖繁育技术, 通过茎尖繁育, 达到提纯复壮, 抗病抗逆性好的效果, 拟筛选出3~4个优良莼菜新品种, 比当地栽培的品种提高产量达到15%; (3) 研究莼菜快繁的组织培养技术, 将筛选适合选育品种的最佳试验条件, 并研究出一整套莼菜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 为武陵山区的莼菜大规模换种提供技术支撑。

2.2 田间杂草的科学防控

有效的防除田间杂草需要制定一项综合措施, 即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人工除草、农业防治相配合, 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除杂方法, 可将田间杂草危害降到最低。单一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必须根据莼菜各个生长期特性, 运用多技术、多手段科学除草。无论何种防治措施, 必须以保证莼菜产量和质量为前提。长期运用的技术方法有:

2.2.1 农业防治

对莼菜大田应施用有机肥, 少施化肥;种植田应不断添换清水, 保持水质清澈;, 莼菜大田长时间连作, 会导致品种退化及杂草种类复杂化等诸多问题, 可在连作4~6年后, 将莼菜大田改为鱼塘, 放养食草、食螺性鱼苗, 1~2年后重新栽培莼菜, 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草害的爆发[8]。

2.2.2 人工除草

此方法多运用于草害发生初期不严重的情况下, 该法耗时耗力, 但可结合莼菜采摘时进行[9]。在栽种后第一年杂草较多, 一般在3—8月份, 一定要人工除草, 切记使用化学药剂。栽下半月后开始除草, 1月1次, 生长期间结合采收, 随时清除青苔和水藻等杂草[10]。灭青苔的方法可采用加强水流速度, 人工捞除;采收季节可在傍晚排干田水, 次日除草后, 立即灌水;深冬可排干水, 晒垡除草。清除的杂草应集中放置, 晒干烧毁处理, 切不可将杂草随意乱扔, 不然极易导致入侵水草的扩散。

2.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较为有效、安全的技术, 通过培养竞争植物、释放天敌的手段, 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按试验设计和要求可在莼菜田里放养2~4寸鲫鱼、鲤鱼、草鱼、黄鳝, 充分利用有益生物控制草害, 以此跟踪观察鱼苗、水草、莼菜生长情况, 对鱼苗生长、水草清除、莼菜产量作出科学评价[8]。

2.2.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的特点是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控制大面积爆发危害的有害植物。水绵可用250 g硫酸铜加25 g右灰, 再加20 kg水, 配成药液 (波尔多液) 后, 泼在生长杂草的地方, 然后用清水洗掉莼菜叶上的药液, 防治效果较好[11]。但应根据杂草种类对症下药, 选择关键时期进行防治, 且池水温度不能超过30℃, 硫酸铜和石灰的用量要减少, 否则莼菜易产生药害。

2.3 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对石柱县莼菜病虫害的防治, 结合实地情况, 采取农业防治, 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并辅之化学防治, 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石柱莼菜的主要病害是叶腐病, 发病时首先在叶缘出现水渍状斑纹, 然后逐渐向中央扩展, 导致全叶腐烂, 严重时全株死亡, 导致此病的主要原因是池中水质不洁净或水绵较多。

2.3.1 农业防治

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少施化学肥;及时添换清水, 保持水质清澈透明;合理轮作, 莼菜种植4~6年以后, 可改为鱼池, 养殖食草、食螺鱼类, 1~2年后重新种植莼菜;适时更新换代;移栽前用生石灰清田[12]。植株生长势开始减弱后, 可以部分或全部拔除, 选用健壮植株的种茎重新排种, 一般5~8年必须进行换种。

2.3.2 物理防治

人工清除水网藻、螺蛳、蝌蚪以及病害植株等。4月莼菜萌芽时, 椎实螺大都集中在莼菜大田四周和流水口时, 应及时捞除和清洁田园, 每亩用25 kg茶籽饼撒施或者人工捞除[13]。定植10 d后, 以及每年莼菜萌芽前, 都要拔1次杂草;生长期间, 结合采收, 随时拔除杂草;对生长过密或老黄叶过多的茎叶, 要及时用手或剪刀疏枝除叶, 并清除出水面;也可安装黑光灯, 利用趋光性诱杀害虫。

2.3.3 生物防治

在莼菜田中可投放少量鲫鱼、鲤鱼、黄鳝等, 目的是利用对莼菜无无害的生物, 以控制害虫的生长繁殖。

2.3.4 化学防治

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应用化学防治技术, 无公害栽培的核心就是少用农药, 生产对人体安全无毒的无公害产品[14]。菱叶甲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防治;蚜虫、卷叶螟的防治, 可在莼菜萌芽前撒菜籽饼300~375 kg/hm2, 保持7~l0 d水体不流动即可消灭;椎实螺、扁卷螺的防治, 撒施茶籽饼75~150 kg/hm2防治。

2.4 建立莼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

莼菜生产遵循“绿色、环保”的原则, 西南大学专家团队制定莼菜生产的操作技术规范, 从施肥、土壤改良、品种更替、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方面指导莼农科学生产、管理, 符合“无公害绿色蔬菜”的产品质量要求。

摘要:介绍重庆市石柱县莼菜产业发展的现状,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品种选育、田间杂草及病虫害防控和栽培技术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莼菜,产业发展,品种选育,栽培管理,重庆市石柱县

参考文献

[1] 马成亮, 王家莲.莼菜的栽培与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2, (5) :36.

[2] 王惠玲, 马世旬, 冉素清.石柱莼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 2009, 25 (3) :27-28.

[3] 王昌全, 李焕秀, 彭国华, 等.土壤及水质条件与莼菜生长的关系[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18 (3) :265-268.

[4] 万茜, 胡志辉.莼菜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观察[J].上海蔬菜, 2002, (4) :31-32.

[5] 张禾.珍贵的菜药两用野生植物莼菜[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3, (11) :21.

[6] 陈玲, 华香.莼菜及其优化栽培[J].蔬菜, 1999, (5) :15.

[7] 祝金明.莼菜高产栽培技术[J].新农村, 1994, (9) :14.

[8] 姚晗珺, 刘欣, 章强华, 等.出口莼菜如何防范农药残留超标[J].中国蔬菜, 2011, (11) :25-27.

[9] 刘长庆.莼菜及其栽培[J].中国土特产, 1998, (1) :6.

[10] 沈敏.太湖莼菜及其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 2006, (9) :33-34.

[11] 刘玉平, 柯卫东, 朱红莲, 等.莼菜栽培技术[J].蔬菜, 2009, (3) :34-35.

[12] 吴云.利川福宝山莼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09, (9) :197-198.

[13] 雷必胜, 王玲.莼菜有机生态型高产栽培技术[J].科技资讯, 2013, (12) :153.

[14] 沈珉, 黄炳元.保护湿地与发展无公害莼菜栽培[J].当代蔬菜, 2006, (11) :26-2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美丽的天柱山作文 下一篇:依法行政视阈下石柱县农业违法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