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植密度

关键词: 油分 季风性 辣椒 毕节地区

栽植密度(精选五篇)

栽植密度 篇1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金椒1号试验在金沙县的木孔乡湾子村丰岩组李知贵家责任田进行,该处海拔980 m,土壤为砾石火石土,地势较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前作为绿肥;黔西泡通椒试验在绿化乡小海子村农户赵德勋的承包地进行,土壤为黄泥土,肥力均匀,排灌方便。

1.2供试品种

选用各县主推的地方优质辣椒品种,分别为金椒1号(金沙县)、黔西泡通椒(黔西县)。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即处理1:7 000株/666.67 m2;处理2:7 500株/666.67 m2;处理3:8 000株/666.67 m2;处理4:8 500株/666.67 m2;处理5:9 000株/666.67 m2;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30 m2(7.5 m×4.0 m),重复间过道宽0.5m,四周设保护行。实行大垄双行定植移栽,宽行60 cm,窄行40 cm,做成高垄,每垄2行,按要求进行定植,穴距27~40 cm,每穴定植2株。

1.4试验过程

定植时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666.67 m2、辣椒专用肥50kg/666.67 m2作基肥。定植成活后,追施尿素10 kg/666.67 m2;坐果后追施尿素6 kg/666.67 m2、钾肥6 kg/666.67 m2;盛果期追施尿素6 kg/666.67 m2、钾肥6 kg/666.67 m2。肥料施用时按小区分别称量,均匀深施覆土。适时进行小拱棚育苗、温水浸种催芽播种、假植、定植、中耕除草和采收。

1.5田间观察记载

定植后定点、定株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每个处理选定10株,主要对辣椒生育期及生育性状进行详细地观察记载。各处理选熟先收,分4次单收、单称烘干,各次收获累加计产(干椒)。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性状分析

2.1.1金椒1号。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栽植密度的不断增大,金椒1号的收获期逐渐缩短。此外,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金椒1号的株高、分枝次数和开展度均逐渐降低,但初花节位逐渐增大,促进提早开花。

2.1.2黔西泡通椒。由表2可以看出,黔西泡通椒的生育期、果形和果色并没有因为栽植密度的不同而改变,分枝次数却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而略有降低,开展度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处理2;株高和初花节位变化无明显规律。

2.2不同栽植密度对辣椒产量的影响分析

2.2.1产量结果。由表3、4可以看出,金椒1号和黔西泡通椒随着栽植密度的不断加大,其产量变化显著(P<0.01),并且呈现抛物线变化趋势,峰值均出现在处理4,产量分别达到199.10、214.40 kg/666.67 m2。运用LSD法对2个品种的平均产量进行多重比较,各试验点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kg/666.67 m2)

注: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性,大写字母表示1%水平差异显著性。

2.2.2产量模型。以栽植密度为自变量(X),辣椒产量为因变量(Y),得出不同栽植密度对金椒1号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

不同栽植密度对黔西泡通椒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为:

由图1、2可以看出,当金椒1号栽植密度达到8 596株/666.67 m2时,可实现其最高产量225.55 kg/666.67 m2。黔西泡通椒的栽植密度达到8 748/666.67 m2时,产量最高达248.17 kg/666.67 m2。

2.3经济性状分析

2.3.1金椒1号。由表5可以看出,不同栽植密度对金椒1号各台果产量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处理4的产量达到199.1 kg/666.67 m2,较处理1高39.4%。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金椒1号的单株挂果数量和单果重量逐渐减小。

2.3.2黔西泡通椒。由表6可以看出,与金椒1号变化趋势一致,黔西泡通椒各台果产量、单株挂果数和单果重也受栽植密度影响较大,其中处理4的台果产量最高,较处理1高26.9%。

2.4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栽植密度为8500株/666.67 m2时,金椒1号和黔西泡通椒的纯收入达到最高,分别为1 947.13、2 978.52元/666.67 m2,产投比分别达到1∶3.16和1∶4.15。

3结论与讨论

合理的栽植密度是辣椒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3,4,5],密度过大,辣椒株高较低,分枝次数少,开展度小,初花节位高,而且台果产量和单果重降低;栽植密度过小,辣椒个体的发育增强,但是由于单位面积达不到合理密植的辣椒株数,产量低。因此,必须合理密植,使单位面积达到一定的株数,才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6]。该试验中金沙县金椒1号和黔西县黔西泡通椒在栽植密度为8 500株/666.67 m2时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99.10、214.40 kg/666.67 m2。通过栽植密度影响产量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出,金椒1号和黔西泡通椒的栽植密度分别为8 596、8 748株/666.67 m2时,最高产量分别达到225.55、248.17 kg/666.67 m2。

注:金椒1号主产品按14.00元/kg计算;副产品按1∶0.6,0.5元/kg计算。黔西泡通椒主产品按18.00元/kg计算;副产品按1∶0.6,0.5元/kg计算;劳力投入均按16个工、40元/个工计。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毕节地区名优辣椒的种植水平,开展不同栽植密度对金椒1号和黔西泡通椒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金椒1号、黔西泡通椒栽植密度分别为8 596、8 748株/666.67 m2时,最高产量分别可达225.55、248.17 kg/667.67 m2,经济效益最好。

关键词:金椒1号,黔西泡通椒,栽植密度,产量

参考文献

[1]詹永发,姜虹,韩世玉,等.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与展望[J].贵州农业科学,2005,33(4):98-101.

[2]韩世栋,王广印,周桂芳,等.辣椒生产技术百问百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侯超,陶承光,王丽萍,等.不同密度和整枝方式对辣椒光合特性、干物质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0(3):159-162.

[4]邢开德,刘佳业,许灿国,等.不同密度、氮磷钾肥施用量对丘北辣椒产量的影响[J].云南农业科技,2010(1):12-14.

[5]余文中,刘祟政,赖卫,等.播种密度对辣椒产量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67-68,71.

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比试验 篇2

关键词:黄金梨;栽培密度;黄棕壤;纺锤形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6-0001-03 中图分类号:S661.2 文献标识码:B

黄金梨是韩国园艺场罗洲支场1967年用新高×二十世纪培育成的中晚熟品种,1997年引入我国山东烟台。该品种为梨中珍品,外观诱人,品质优良,较耐贮运,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高档优质梨新品种,具有较高的栽培推广价值。梨树不同的栽培密度与树形,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1,2]。选择适宜的栽植密度和栽培方式,是黄金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必要条件之一[3]。对黄金梨栽培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树形[4]、光合生理[5,6]、影响因素[7]和密植栽培表现[8]方面,有关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其栽培性状和丰产优质性能的影响,还未见具体的研究报道。为了探讨黄金梨栽培的适宜密度,笔者在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示范基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果园进行了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比试验,研究同一立地条件下黄金梨不同栽植密度对其栽培性状和丰产优质性能的影响,旨在为实现梨树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树种

供试树种为黄金梨,授粉品种为绿宝石,均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砧木均为杜梨[9]。

1 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示范基地,2002年建园。当地年平均气温14.1 ℃,最冷1月平均气温0.7 ℃,最热7月为27.9 ℃。年平均降水量596 mm,多集中在7-8月份。年均蒸发量1 909 mm。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有效积温为4 700 ℃,年均日照时数2 600 h,无霜期209 d。土壤为黄棕壤土,pH值6.8~7.2,土层厚1.0~1.2 m,地下水位1.8 m,土壤有机质含量1.378%~1.472%,碱解氮含量112~118 mg/kg,速效磷含量26~32 mg/kg,速效钾含量114~210 mg/kg,全盐含量0.126%。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①株行距2 m×3 m;②株行距2.5 m×4 m;③株行距3 m×4 m;④株行距4 m×5 m(对照)。各处理面积均为2 hm2,南北行向栽植。树形均采用纺锤形。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比例为(4~5)︰1。试验园于2002年3月20日定植,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均按常规进行。梨果采收时间、标准、要求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进行[2]。2010-2012年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的典型地点0.13 hm2,分别于每年2月上旬调查树体枝条数、主枝数、结果枝数及测量树高、冠幅,描述果园整齐度;于每年9月16日连续3年调查各处理产量,并按梨果分级标准对梨果外观品质进行评价。其中,AAA为特级,表现特好;AA为1级,表现好;A为2级,表现销售贸易级(包括可进入国际贸易的散装产品)[1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植密度对黄金梨栽培性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667 m2枝量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株结果枝数、冠幅随栽植蜜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果园整齐度4个处理没差异,均整齐;从枝条数、主枝数、结果枝数、树高、冠幅和果园整齐度6个方面综合考虑,处理②、③是黄金梨较为理想的栽植密度。

2.2 不同栽培密度对丰产优质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1),除处理④外,其余3个处理进入初果期早,丰产性能好。其中,处理①、②均在第2年进入初果期,处理③在第3年进入初果期,而处理④在第4~5年进入结果期。说明随着栽植密度增加,其早果性容易形成,早期产量增加快。优质果率处理①最低,为90%,处理②、③、④均为95%。说明栽植密度越大,优质果率相对越低,但在一定的栽植密度范围内,对优质果率影响不大。处理①、②、③产量均比处理④高,处理②和处理③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高于处理①和④,综合考虑,处理②、③是黄金梨生产上适宜的栽植密度。

2.3 不同栽植密度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从表1可看出,处理①、②、③果实评价等级均比处理④好。处理②、处理③均为AAA,表现最好;处理①为AA,表现好;而处理④为A,表现销售贸易级。处理②、处理③生产的梨果外观品质更好。

3 结论与讨论

栽植密度对黄金梨栽培性状、丰产优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试验结果表明,黄金梨生产上适宜的栽植密度分别是株行距2.5 m×4 m和3 m×4 m。

确定果树栽植密度主要根据果树在盛果期时树冠大小,黄金梨盛果期树势较强,树姿较开张。株行距2.5 m×4 m和3 m×4 m较株行距4 m×5 m从冠幅、树高看,增产潜力巨大,管理技术相对简单易行,省工省力,便于推广;株行距4 m×5 m与株行距2 m×3 m、2.5 m×4 m和3 m×4 m相比较:树冠较大,技术要求高,管理费工,在目前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情况下,已不适应梨树生产发展的需要。矮化密植是梨树栽培发展的趋势之一,在一定范围之内,降低株高,适当缩小株距,增加行距,便于管理,对提高梨树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梨树树形不同,栽培密度也不同。本试验仅研究了黄金梨纺锤形树形在黄棕壤上不同密度栽培的有关情况,不同树形在该土壤上不同密度栽培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土壤质地不同,梨树栽培密度也不同。对其他质地土壤如沙土、壤土、黏壤土上黄金梨的栽植密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巩小玲,陈国杰.‘黄金梨的树形选择与整形技术[J].北方果树,2009(6):12-13.

[2]王尚堃,杜红阳.“红香酥”梨密植栽培试验效果分析[J].中国南方果树,2014,43(5):117-120.

[3]王家珍,李俊才,刘 成,等.栽植密度对黄金梨生长结果的影响[J].中国果树,2007(3):13-14.

[4]巩小玲,陈国杰.‘黄金梨的树形选择与整形技术[J].北方果树,2009(6):12-13.

[5]岳玉苓,魏钦平,张继祥,等.黄金梨棚架树体结构相对光照强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J].园艺学报,2008,35(5):625-630.

[6]蔡忠民.黄金梨棚架栽培及其光合作用变化规律研究[D].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1-45.

[7]刘 平,渠同立,郭俊波,等.影响岗丘瘠薄地黄金梨优质高效生产的因素[J].经济林研究,2010,28(1):90-93.

[8]王志,王卫东,马树环.黄金梨在辽宁兴城地区的密植栽培表现[J].落叶果树,2009,41(6):47-49.

[9]贾敬贤.梨树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40,3-4.

栽植密度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肥料:复合肥、尿素、硼砂;供试油菜品种:荣华油6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栽植密度处理, 分别为5.25万株/hm2 (A1) 、6.75万株/hm2 (A2) 、8.25万株/hm2 (A3) 、9.75万株/hm2 (A4) 、11.25万株/hm2 (A5) 、12.75万株/hm2 (A6) 、14.25万株/hm2 (A7) , 2次重复, 共计14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30 m2, 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3行。各小区其余培管措施相同。试验地肥力水平中等, 土地平整, 前茬一致, 地力均匀, 排灌通畅, 交通方便。

1.3 田间管理

1.3.1 育苗。

苗床前茬作物为蔬菜, 9月23日施用猪粪9t/hm2、25%复合肥 (13-7-5) 150 kg/hm2, 9月26日播种, 10月2日出苗。

1.3.2 大田。

前茬作物为水稻, 11月7日移栽, 全生育期施纯N 303.75 kg/hm2、P2O5210 kg/hm2、K2O 450 kg/hm2, 其中磷、钾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具体施肥方法:施复合肥 (13-7-5) 750 kg/hm2、尿素49.5 kg/hm2、P2O5142.5 kg/hm2、K2O 412.5kg/hm2;腊肥:施尿素66.0 kg/hm2;薹肥:施尿素333.0 kg/hm2。硼砂在基施22.5 kg/hm2的基础上, 于薹高3 cm时, 喷施0.20%硼砂溶液750 kg/hm[1,2,3]。4月1、8日分别用腐霉多菌灵1 875g/hm2喷雾。6月2日收获。

1.4 气候条件

油菜生育期最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 从2011年10月25日至2012年4月30日总降水量为117.6 mm, 仅为上年同期降雨量的19.8%, 5月降雨量虽有108.2 mm, 但分布不均匀, 主要集中在5月10—11日, 降雨量90.5 mm。导致试验稻茬油菜前期生长量严重不足, 干物质积累少, 对油菜各产量构成因素尤其是对最后粒重形成带来很大影响[4,5,6]。2011、2012年度油菜生长期气候条件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从表2可以看出, 栽植密度在5.25万~12.75万株/hm2时, 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密度达到14.25万株/hm2时, 产量开始下降。这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 12.75万株/hm2是荣华油6号栽植密度的一个拐点, 即稻茬地区种植荣华油6号的栽植密度的上限应在12.75万株/hm2左右。从各小区产量和相对于处理A1的增幅分析, 从A1~A7可分为3个档距, 一是产量低、增幅小的处理A2、A3;二是产量和增幅相对较高的处理A4、A5, 其产量都在3 000 kg/hm2以上, 增幅在70%左右;三是产量高、增幅大的处理A6、A7, 其产量达3 750kg/hm2以上, 增幅在100%以上。这进一步表明, 该品种密度低于8.25万株/hm2, 在稻茬条件下很难通过改进其他栽培条件获得高产;密度在9.75万~11.25万株/hm2有可能在雨水正常年度, 通过提高油菜秧苗素质、改善肥料运筹等栽培技术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12.75万株/hm2左右是干旱少雨年度最容易获得高产的密度。

2.2 生育期

从表3可以看出, 荣华油6号的生育期比较长, 达244~248 d。各处理之间相差4 d, 且总生育期有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这与密度越低, 个体生长势越旺有关。

2.3 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

从表4可以看出, 荣华油6号株高为134.0~153.4 cm, 株高与密度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茎粗为2.0~2.6 cm, 分枝高度为2.2~5.7 cm, 分枝高度与密度在12.75万株/hm2以下没有相关性, 但密度达14.25万株/hm2时分枝高度明显增高。一次有效分枝为11.0~14.2个, 总体上表现为低密度条件一次有效分枝略增。二次有效分枝为1.6~4.6个, 主花序有效长度为64.6~78.8 cm, 主花序有效角果数为51.4~79.0个, 主花序有效长度和有效角果数在低密度条件下没有显出优势。从产量构成因素看, 低密度 (5.25万~8.25万株/hm2) 条件下, 单株有效角果数虽相对较多, 3个处理平均达770.6个/株, 但每角粒数少, 3个处理平均仅有15.1粒, 产量构成因素不协调, 而高密度 (9.75万~12.75万株/hm2) 条件下, 3个处理单株有效角果数平均达695.5个/株, 比低密度条件下3个处理的平均下降9.7%, 但每角粒数平均达18.6粒, 比低密度条件下3个处理的平均增加23.2%, 高、低密度各3个处理的平均千粒重相当, 这表明适宜的密度有利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当密度达到14.25万株/hm2时, 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同时下降, 表明密度过高同样不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

2.4 抗逆表现

从表5可以看出, 该品种冻害较轻, 抗倒伏能力较强, 菌核病发病株率达2.0%~17.2%, 并有随着密度增加而加重的趋势。

注:受冻时间为12月28日。

3 结论与讨论

(1) 荣华油6号的栽植密度在稻茬条件下, 应以12.75万株/hm2为宜。同样的试验在南通市海门旱粮茬条件下, 以9.75万株/hm2产量最高, 说明荣华油6号在稻茬晚发田要适当提高栽植密度, 在旱茬早发田要适当控制栽植密度。

(2) 要进一步进行密度试验。一是细化处理间距, 在9.75万~14.25万株/hm2之间以更小的密度间距进一步试验探明栽植密度的拐点;二是通过不同年度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试验探明合理栽植密度。

参考文献

[1]石有明, 张丕辉, 石华娟, 等.甘蓝型双低油菜油蔬两用栽培的产量、效益及菜薹营养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3) :224-227.

[2]曹正强, 陈旭, 李文根, 等.双低油菜生长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 :81.

[3]毛广才, 毛爱华, 王信洪, 等.“双低”油菜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 2006 (2) :43-45.

[4]王继癑, 宋海星, 官春云, 等.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杂交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11 (2) :328-332.

[5]李锋, 张春雷, 李光明.栽培措施对直播油菜冬前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 (2) :40-45.

栽植密度 篇4

关键词:密度,树形,南阳大红李,影响

1 引言

南阳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 属于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 冬季严寒, 夏季较热, 春季温暖, 秋季凉爽, 四季分明, 雨量比较充沛。

试验区分设在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英北口、社旗县朱集乡前张村。

宛城区新店乡位于南阳市东北郊, 试验地设在该区新店街南英北口, 面积4666.7m2, 平原, 土壤类型属典型的潮土。潮土特点:土层深厚;发育层次不明显, 质地层次明显, 形成不同质地间层;土色较浅, 以黄色为主, 熟化程度高的, 土色较深。有的在土体下部有铁锈斑纹。其理化性质为:①有机质氮素含量较低, 有机质为0.270%~2.690%;全氮为0.0148%~0.2299%, 而钙、镁等元素含量较丰富;②土壤反应呈中性, pH值在6.5~7.7之间, 且绝大多数无石灰反应。

社旗县朱集乡前张村设试验基地1333.3m2, 该村属低缓起伏的半丘陵半平原, 坡度在3°~15°之间。该乡位于东经112°46′、北纬32°47′, 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年平均日照总数为1960.7h,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6.56kCal/cm2, 年平均气温14.6℃, 元月平均气温1.4℃, 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910mm, 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年蒸发量951mm, 全年无霜期233d。该乡土壤类型属黄褐土土属, 矿质表土层较浅, 一般在15~20cm, 下边是礓石和黄胶泥, 土层浅薄, 土质粘重, 透气性极差, 有机质和矿物质元素含量极低, 地下水位深, 水资源严重短缺。地面植被以稗草、茅草为主

2 不同栽植密度对南阳大红李树体生长、株结果量的影响

2.1 栽植密度对南阳大红李树体生长情况影响

树体生长好坏, 是大红李能否获得早期丰产的重要因素。因此, 按照实施方案在做好试验基地日常管理的基础上, 笔者对不同密度下大红李树体生长情况做了详细调查、汇总, 分别绘制出不同密度下南阳大红李地径、树高、冠幅生长曲线图1、2、3。

从图1看出:前期在株行距2m×4m的密度下与株行距3m×4m的密度下地径生长差别很小, 随着树龄的增加, 两种密度下地径生长差距拉大, 但增势缓慢。

从图2看出:前期在株行距2m×4m的密度下与株行距3m×4m的密度下树高生长差别很小, 随着树龄的增加, 两种密度下地径生长差距拉大, 株行距2m×4m的密度下树高较弱。

综合图1~3可以看出:在株行距2m ×4m的密度下, 南阳大红李长势相对较弱, 但均能正常生长。

2.2 栽植密度对南阳大红李单株及亩产量的影响

南阳大红李推广栽植密度的合理性, 是大红李能否获得优质高效的关键因素。为寻求大红李推广的最佳栽培模式, 笔者连续4年对大红李单株产量及亩产量进行调查、统计、汇总, 绘制不同密度下单株产量和亩产量如图4、5。

从图4、5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株行距2m×4m的密度下单株产量较株行距3m×4m的密度下单株产量低;在株行距2m×4m的密度下亩产量较株行距3m×4m的密度下单株产量高。

综合图1~5, 不同密度对大红李生长、产量的影响, 在株行距2m×4m的密度下, 尽管长势相对较弱, 但能正常生长, 保证树体正常的养分供应;从产量情况看, 株行距2m×4m的密度下亩产量相对较高。所以,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达到早期丰产的目的, 提高大红李经济效益, 应采用行株距2m×4m的密度造园。

3 不同树形对比试验研究

大红李的整形方式以有利于迅速扩大树冠, 缓和树势, 促进花芽形成, 达到早结果、早丰产为目的。试验中笔者分别采用了基部三主枝疏层分散型和纺锤型、开心型树形进行对比试验。

3种整形过程如下:

(1) 分层疏散型。

栽植后3~5d内定干, 将苗木自20~30cm饱满芽处截干;有分枝的, 对分枝的自饱满芽处剪截;有分枝且碰断的, 要截至完好饱满芽处。选生长方位好、离地面较近的三个主枝作基部三主枝, 不足用时, 应在中心干上目伤逼抽主枝。中心干选位置适中的枝。对第一、二、三主枝开基角, 使之与中心干的夹角达到60°, 三主枝枝头之间夹角最好达到120°。中心干、基部三主枝长度达到70cm时, 摘去10cm, 摘心后主枝长度达60cm左右。摘心时, 最好达到第一芽向外, 第二、第三芽在两侧。对于辅养枝全部进行反复拿枝或拉枝, 最好使之达到水平状。

(2) 纺锤型。

定干高度70~80cm。每年在中心干上选留3~4个主枝, 新梢停止生长时拉枝。主枝不留侧枝, 全部单轴延伸, 枝条两侧隔2芽刻1芽, 离中心干30cm内不刻芽。主枝长到1m以上时进行撑拉。选够13~15个主枝后, 中心干落头开心, 保持树高2.5~3m。第四年后及时回缩株间互相交接的主枝。主枝粗度不能超过着生处中心干粗度的一半。及时更新连续结果的长果枝, 以腋花芽结果为主的长果枝枝龄达3年的回缩至生长势较强的分枝处。第三年开始采用“三档枝”修剪法, 当年生枝全部拉成80°~90°, 促使花芽形成, 冬剪时适当短截;同时在适当部位留好预备枝, 次年成花, 第三年结果。结果2年后的结果枝果实品质下降, 要及时更新。利用背上枝拉成70°~80°培养结果枝。

(3) 自然开心形。

树高2~3m, 主枝3~4个。定植当年定干, 干高60~80cm, 第二年从所发出的枝条中选3~4个生长健壮、一致, 角度适宜, 分布均匀的枝条作为主枝, 不留中心领导枝, 同时将其余枝条疏除。冬季修剪时, 根据主枝生长情况, 剪去主枝延长枝当年生新梢的1/4~1/3, 剪口留外芽, 使其向外直线延伸。如有副梢发生, 可在基部重截, 促发旺枝, 以便留作预备枝。第三年冬剪时, 仍按上述方法短截, 同时在主枝上选留侧枝, 4~5年即可形成。对生、侧枝上的当年生枝, 除疏除直立、强旺者外, 其余枝条应尽量保留, 根据空间大小, 采用缓放、短截、回缩等办法, 培养结果枝组。

此试验是在株行距3m×4m的密度下进行的。试验植株于2003年栽植, 在相同的土肥水等管理模式下, 每种试验树形设试验植株10株, 共30株参试株, 经过连续4年的产量调查, 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图6。

朱集试验基地产量增益:

新店试验基地产量增益:

从图6、7看出:分层疏散型树形亩产量最高, 自然开心形树形亩产量次之, 纺锤形树形亩产量最低。且在朱集镇前张村, 分层疏散型树形实现相对增益为22.7%。

4结论与建议

(1) 大红李最适宜的推广栽植密度为2m×4m;最佳树形采用分层疏散形;

(2) 经营粗放, 管理水平落后, 不注重土肥水管理, 或者早期技术被忽视, 不及时修剪或不按技术要求修枝, 缺乏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会严重影响大红李的生长和结果, 造成小老树。

参考文献

[1]孙曾丽, 丁向阳, 王平.黄金梨在岗丘瘠薄地优质高效生产综合因素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09 (2) :15~18.

[2]吴燕敏, 吴彦祥, 张国强, 等.苹果梨不同密度早期丰产试验研究[J].西北园艺, 1995 (1) :11~12.

栽植密度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贵州省凯里市舟溪镇平中村 (现代农业园区) 试验地,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海拔700 m, 无霜期282 d, 年降雨量达1 140~1 290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1 255 h, 年均气温16.1℃。地势平坦, 排灌条件好, 阳光充足, 土壤属砂壤土, 肥力中等, 前作为辣椒。经检测土样重金属不超标, p H值5.5~6.5, 有机质30 g/kg, 氮含量2.0~2.5 g/kg, 磷含量30~40 mg/kg, 钾含量180~200 m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黔东南主栽地方品种麻江红蒜;复合肥 (15-15-15) 为贵州西洋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西洋复合肥, 农家肥由农户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因子3水平的正交设计, 选取蒜种大小 (X1) 、施氮量 (X2) 、播种密度 (X3) 为变量, 按3因素3水平实施方案设9个小区, 3次重复, 共27个小区[1,2]。因素及编码见表1, 设计处理组合见表2。试验小区面积2.88 m2 (2.4 m×1.2 m) , 小区小区间留沟宽30 cm, 沟深30 cm, 保护行、重复间留走道宽40 cm、深30 cm。

1.4 试验实施

9月中旬整地并施入基肥, 整地时结合化学除草剂。9月24日播种, 10月5日出苗。12月中旬中耕除草1次, 当苗高10~15 cm时, 中耕宜深, 当苗高30 cm以上, 中耕宜浅, 中耕时结合浇施清粪水。4月中旬采收蒜薹, 5月中下旬采收蒜头, 于室内测定蒜薹及蒜头的产量等 (包括单蒜/薹重、瓣数、小区产量等) [3,4]。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3个因素对红蒜产量有显著影响 (表3) , 处理5、7、3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产量均在18 834.45 kg/hm2以上, 其中处理5产量最高, 达到21 296.10 kg/hm2, 比产量最低的处理8 (7 758.90 kg/hm2) 分别增产13 537.20、11 842.05、11 075.55kg/hm2, 经方差分析 (表4) , 处理间F值>F0.05=0.00, 表明处理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注: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2.2 品质

从表5可以看出, 不同处理间红蒜的蒜头单果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处理4最高, 为59.53 g/个, 处理5最小, 是35.10 g/个, 单果重随着3种密度呈抛物线增加, 种植密度为20 cm×10 cm时单果重最重;蒜瓣数无明显差异, 均在9~11瓣;蒜薹大小随密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处理间红蒜的蒜薹单薹重存在显著性差异, 处理4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为21.3 g/株, 处理9最小, 为13.8 g/株, 结果表明大蒜的蒜头重和单薹重, 与施肥量呈正相关, 随着施肥量增加, 大蒜的平均蒜头重和蒜薹平均单薹重而明显增加。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适当增加田间栽植密度和施肥量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红蒜的产量形成与栽植密度直接相关, 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 产量呈抛物线增加, 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蒜的平均蒜头重和蒜薹平均单薹重, 与施肥量呈正相关, 随着施肥量增加, 大蒜的平均蒜头重和蒜薹平均单薹重而明显增加。从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蒜种大小在中的为2~3 g, 施用复合肥在900 kg/hm2, 栽植密度20 cm×10 cm综合表现最优, 适合黔东南地区栽植密植和施肥水平[5,6]。

参考文献

[1]章永谋.大蒜种植密度对蒜头直径和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 1989 (9) :31.

[2]李启印, 吴文庆, 周越, 等.大蒜不同种植密度研究[J].农技服务, 2013, 30 (1) :12, 14.

[3]刘佃平, 曹兴华, 王加明.增效大蒜专用肥不同用量对大蒜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3) :75, 77.

[4]黄玉芳, 王桂良, 叶优良, 等.不同钾肥品种和用量对大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09 (4) :8-11.

[5]陈典, 陈青奇, 徐启江.脱毒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 2005 (3) :24-25.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信息密度01-22

产业密度01-22

我国人口低密度地区企业发展现状分析01-22

测量密度01-22

密度估计01-22

高密度风电01-22

密度规划01-22

标准密度01-22

企业公文01-22

情人节送爱人的礼物01-2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信息密度 下一篇:高密度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