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著名的诗句(共6篇)
篇1:苏轼著名的诗句
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2.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3.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5. 笑渐不闻声渐悄。——苏轼《蝶恋花·春景》
6. 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7.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8.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9.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0.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1.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三月七日》
13.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苏轼《江神子·江景》
14.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5.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6. 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蝶恋花·春景》
17.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8.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9.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0.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2.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4.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春景》
25.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6.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7.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8. 一枕初寒梦不成。——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29.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0.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3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3. 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5.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36.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37.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三月七日》
39.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40.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1.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42.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3.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44.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45.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46.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7. 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48.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49.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50. 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51.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52.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三月七日》
53. 蝶懒莺慵春过半。——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54.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55. 墙里秋千墙外道。——苏轼《蝶恋花·春景》
56.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的评价
回顾苏轼,他的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历史成就不在政治,而在于文学,他是宋代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书画加之散文,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还是那方面的巅峰代表。
从政治上来说,苏轼是想要有所成就,且关爱百姓的官员。但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非常执着,导致他很多时候的想法都会存在着偏见,以至于他的仕途不顺。
王安石与苏轼同处于一个时代,但王安石的政治成就却比苏轼要高的多,他所提倡的王安石变法,至今也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北宋政治历史不可轻视的变革。但是对于历史而言如此重要的“王安石”变法,却是苏轼仕途的绊脚石。苏轼一生仕途的起伏,都皆与此次变革有关。
苏轼第一次进士及第之后,任从八品陕西风翔府判官。担任了小职位后没有多久,他就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乡,暂时告别官场。后来丁忧期满,他复职回京,一路上看见许多百姓因为王安石变法深受其痛,所以自此以后他对待王安石的变法都采取一种反对的态度。
苏轼关爱百姓的心是好的,但是他也许不知道一场变法,本来就是将那些腐朽发脓的伤处割开,然后挖掉里面已经腐烂的肉,这样才能让伤口彻底的好起来。正是因为这样的局限性,他从复职开始,一直到政治生涯的结束,都对新政持反对态度。
苏轼是一个豁达之人,在因为反对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诬陷贬谪后,他虽然因为被贬谪而郁闷,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内心来排解。他醉心山水,追求心灵上的平静。
历史上的评价,多见于苏东坡于文学和艺术方面,如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又如陆游:“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再如:“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袭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
苏东坡在文学与艺术上的成就极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文学与艺术方面的天才。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所以宋代的文学发展要远高于后世,以至于在当时人杰辈出,文曲星大放异彩。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才俊林立的`时代,苏轼仍然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能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甚至成为一脉开山之师,为后世人敬仰与学习。
在诗歌方面,苏轼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苏轼之诗现存四千首,内容丰富,风格多变,多以豪放派为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为宋代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方向。《原诗》形容他的诗:“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于散文方面,他的散文豪放自如,注重自然,行文如流水,且具有创新性,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他也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领军人物。
从词作方面来看。苏轼与豪放派另一代表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冲破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开创豪放派先河,是宋代词作革新的代表。
以上是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不至于文学方面,苏轼在艺术方面也拥有很高的天赋和成就,书画兼得。
苏轼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
篇2:苏轼著名的诗句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哀思,这首词是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而写。
《江城子》,词调名。
怎么有人能够隔着无尽时光,用寥寥不多的字,依然可以让后人能够感同身受呢?又比如词牌名《菩萨蛮》,说不出的娇俏可爱;《醉花阴》,那是画上才有的风景;《点绛唇》,三个字就是一段故事。又比如《念奴娇》,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一著名歌妓,玄宗时常诏见命歌,曲名本此。《临江仙》,乍一看以为是讲江畔的仙人,其实它是唐代教坊曲;又如书法里有种字,叫簪花小楷,且不论这字到底什么样,光听名字便已美不胜收。宋词中的很多词牌名都很美,比如蝶恋花、踏莎行、菩萨蛮、青玉案、一剪梅等等宋词的词牌很是有讲究的,我们且后再论述。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苏东坡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结婚,生有一子苏迈。按苏轼自己的说法,他本想过隐居生活,既不想娶妻也不想做官,只是迫于家庭压力,才不得已结婚考进士。
王弗年轻时貌美如天仙,又很有家教知书达礼,进了苏家伺候公婆,侍翁姑恭谨温柔贤惠,无微不至,让苏轼很感动。更让苏轼吃惊的是,王弗刚嫁苏轼时不曾说过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喜欢陪在他身边,而当他偶尔有所遗忘时,王弗竟能把一段段的文字背出来,这让苏轼不得不对她刮目相看,苏轼问及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她也乐得终日陪伴在侧,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实乃比花解语、比玉生香的贴己人儿。
苏轼对她更是情意弥笃,恩爱有加。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5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乡。后苏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遗风,由此也足见苏轼对爱妻的深切思念。
此首诗就是苏东坡在十年后,于密州的一个夜晚作的一个梦,梦见与亡妻往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感慨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发乎情而寄之词。
宋代诗歌后人多认为难得好诗,而词则是当时的流行的文学样式,宋词在后世也是声誉颇高的。但运用词的形式来悼亡,则以东坡此作为首唱。
千古第一悼亡词就是指这首江城子而言,此词开了悼亡词的先河,被行家视作悼亡词中的绝唱,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他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苏东坡在《亡妻墓志铭》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连老苏明允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谓应将她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对这位贤儿媳,老苏也是挺疼惜的。
词意是明白如话了。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词人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词人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读者也同词人一样,“料得年年肠断处”,懂得了作者永久的深情与悲哀。
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他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再说现代汉语,冯唐形容他的初恋:小小的,紧紧的,白白的,香香的。这是我读过关于初恋最美好和贴切的描述。
老婆死了有十年了,生和死的距离啊,是那么的遥远,说是不想她,但怎么能忘记,在茫茫的原野上,那个小小的坟头啊,装不下我满腹的凄凉,和谁去讲。就算我现在也死了,但现在的我满脸的灰尘,两鬓的白发就是碰到了我的老婆,恐怕她也不认识了。昨夜突然梦见我回到了故乡,在那个小小的窗格旁边,我老婆正在那儿梳头化妆,我们俩四目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难道我们早就知道,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肝肠寸断,就像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我独自站立在这长满了小松树的山岗上!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所以我们对大词人、诗人苏轼并不陌生。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唐代开元年间,幽州衙将张某之妻孔氏死后,一日忽从冢中出,题诗赠张曰:“欲知肠断处,明月照松岗”。苏轼化用其意,遥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在“千里孤坟”处眷顾人世、难舍亲人、摧肝断肠的凄凉处境。此典用得贴切,不着痕迹。并由于作者刻意用了“料得”这样一个主动词和“年年”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单位,使之不仅含有死者对生者的怀念,而且增添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使本词产生了双重的生死怀念之情,词的重量顿时倍增。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非常欣赏苏轼的这首词,想象着苏轼夜半拭泪醒来,仍恍如不知其妻王弗是真的香魂归来或者只是一个梦?
真的只是一个梦吗?那般地对镜理红装,那般的浅笑盈盈,竟只是十年前的片段?那般的那般又是何时深植于这物逝飞快的十年记忆的呢?
这让我们又想起许多感人肺腑的镜头:老Rose握着“海洋之心”站在曾经吞噬Jack的雾海上,回想当年划破冰海之夜的字字句句,想说的,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38岁的渡边在飞机上偶尔听到Beatles的《挪威的森林》,想起曾在直子脑后的发夹,念叨的,也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陆游如果路过唐琬的坟墓,“错,错,错”已毫无意义,不如插上一支白菊,叹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等到痞子蔡有家有室之后,每次喝到咖啡,想起那个一身brown的舞者,脑中浮现的也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至尊宝会一直记得那个一身嫁衣含恨而逝的紫霞,会忍着心头剧痛而说:“一直有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虽然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留人间多少爱,和有情人作快乐事。”佛说过这样的话,而我仿佛现在才听到,可见每个人的感悟不一样,有的人来得早一些,有的人来得晚一些,我可能就属于情商比较低的那类人,什么事都要等到快要结束时,才发现,其实,它曾经离我很近。
苏东坡有言:“人生不过百年,索性笑他三万六千场,一日一笑,此生快哉!”所以,东坡一生,虽沉浮不定,祸多福少,但都没有挡住他的笑声,他是一个超常的乐观主义者,一个不可救药的嘻嘻哈哈派,似乎没有什么灾难能阻止他的笑口常开。苏大师提出号召“笑他三万六千场”。张少帅积极实践,足足“笑了三万六千场”,都成历史美谈,你、我、他何不也试他一试,永远与笑声做伴,在笑声中走完愉快一生。
苏轼就是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东坡是他的号,我看到网络上还有人在百度这两个名字是不是一个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在东坡建了一个雪堂,所以自号东坡。苏黄米蔡是指的是宋代的四大书法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
苏轼自从24岁步入仕途以后,就被卷入了上层士大夫激烈的党争之中,历经宦海浮沉。先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最后又被远谪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次年死于常州,卒谥“文忠”。
苏轼在文艺创作各方面都有很突出的成就。词开豪放一派“自是一家”。然而读词人为苏轼绝倒的,却绝非仅止“大江东去”或者“老夫聊发少年狂”这样的豪放词句,其婉约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世代传诵的佳作。
与王弗的恩爱,在苏轼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苏轼第二任夫人叫王闰之。王闰之生于庆历八年(1048),王弗生于宝元二年(1039),相差九岁。
苏轼在《书金光明经后》中说:“轼之幼子过,其母同安郡君王氏讳闰之,字季章,享年四十有六。以元祐八年八月一日卒于京师。”王闰之刚闭上眼,苏轼便被轰到了河北定州,没几天又贬惠州,再贬海南岛,直到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如果王闰之不死,也只能跟着倒霉的丈夫流落岭南活受罪!这两位蜀中丽人,王弗可谓红袖添香,王闰之可谓祸福与共,她们都亲身领略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才子苏东坡的风范,从这一点来说,她们真是很幸运。
“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的何止“生死”,十年了,一切皆“茫茫”,皆“今非昔比”了。也只有这份感情没有“茫茫”而去了,即使死者已逝,但生者永记,在每个月明相思之夜,不思量间,自会神回小轩窗,自会肠断短松岗,思念、无奈、悲切、感慨,一句“茫茫”,诉尽心事!
至尊宝带上紧箍咒前曾经问过观音姐姐,为什么恨一个人可以几十年几百年地去恨,其实爱一个人也可以几十年几百年地去爱。
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让我们在过往与现时的纷乱迷离中看到,一滴可以保存千年的眼泪,看到一朵香坟前不败的白菊花。
因为他想再婚,可是却找不到借口啊!就找他前妻诉苦!
那会的男人可不像现在的男人这么痛苦,有几个女人都是常态,女人的地位很卑微,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而女人只可以三从四德。
苏轼身边可以考证的就有三位,苏轼身边还有位丽人也姓王,叫朝云,是他当杭州通判时收入室中的,那年朝云十二岁,是杭州的歌妓。苏轼为朝云写的墓志铭说:“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看来“敏”和“义”可以概括朝云的品行。宋朝士子身边虽有夫人,还可以名正言顺地纳妾。朝云的“敏”呢,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时不时为苏轼浅斟低唱,是她分内之事。她跟着苏轼也没少担惊受怕,发配黄州、流放惠州,都在苏轼身边。绍圣三年(1096)七月的一天,身在惠州百无聊赖的苏轼想听朝云唱歌,于是命她把《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唱一遍。朝云似有所感,流泪说道:“妾平生最不忍唱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也。”苏轼伤感道:“我方伤春,你又悲秋!”没想到几天之后,朝云竟死在惠州,年仅三十四岁。
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词
银涛无际卷蓬瀛。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这首词的作者有争议,很多宋词选本都说它是叶梦得的词,但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却将它收录苏轼门下。由于词意比较含蓄,似乎没有太确切的资料能证明是苏轼还是叶梦得所作,也似乎没有人去考证过。但我认为,仅从词的本身来看,是苏轼作品的可能性更大。
一个作者的写作总有一定的风格和模式,尽管他也许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尝试不同的创作,然而习惯的痕迹依然能找到,这首《江城子》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诗词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出现频率较大的、也就是苏轼爱用的字词,《江城子》中有的字词正是如此。
词中的“银涛”苏轼就爱用,不过叶梦得也用过,最早李后主还直接写过“银涛无际”,因此不足为凭。其他方面,比如,词中的“落霞明”,我们在苏轼的《江城子·凤凰山下》中可以找到“晚霞明”这样类似的句子。“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置于苏轼的作品中更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苏轼描写哭泣时好像很喜欢写“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惟有泪千行”(《江城子·记梦》,“东风吹破千行泪”(《蝶恋花·雨后春容》),“枕前珠泪,万点千行”(《雨中花慢·嫩脸羞蛾》),“佳人千点泪”(《菩萨蛮·秋风湖上》)等。
在这首词中,苏轼独自面对茫茫银涛,怀念去世的爱妾朝云,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
“幽”恰好也是苏轼爱用的字,如“幽人独往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伴君幽独”(《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幽梦里,传心曲”(《满江红·忧喜相寻》)“幽花香涧谷”(《临江仙·四大从来》),“小园幽榭枕苹汀”(《南歌子·山雨潇潇过》),“惊破绿窗幽梦”(《昭君怨》),“幽恨终难洗"(《蝶恋花·雨后春容》),“幽人自感”(《哨遍·为米折腰》),“幽欢却是寻常”(《雨中花慢·邃院重帘〉)诗句中的“幽”字更是不计其数,如“幽人先已醉浓芬”“谁信幽香是返魂”“幽人夜度吴王岘”“只有名花苦幽独”“明月入户寻幽人”等等。就是苏轼在苍梧写的另一首诗里,也有“幽人拊枕坐叹息”这样的句子。“寄”字也是如此,苏轼诗词中这个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如“欲寄相思千点泪”(《江城子·天涯流落》,“须信人生如寄”(《西江月·莫叹平齐》),“遗恨寄沧洲”(《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饮东坡》),“吾老矣,寄余龄。”(《江城子·梦中了了》),“独求僧榻寄须臾”(《瑞鹧鸪·城头月落》)。诗句中的就更多了,如“云海西望寄此身”“十年归梦寄西风”“小阁藤床寄病容”等等。
“云海”也正是苏轼词中经常出现的事物,如刚举的“云海相望寄此身”,如“云海天涯两渺茫”《南乡子·东武望余杭》,如“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满庭芳·三十三年》,“古来云海茫茫”(《水龙吟》)等等。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江城子》里面有多处苏轼常用的字词,带有浓厚的苏轼风格。“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正是苏词的有力佐证。因为这首《江城子》在被当作叶梦得词的时候,题为《湘妃鼓瑟》,词中的“苍梧烟水”,苍梧即今广西梧州,传说舜南巡至苍梧而死,他的妃子娥皇、女英闻讯后痛哭不已,斑斑血泪染红了青竹。如果是叶梦得写作此词、咏叹舜妃故事,则“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这句话很难理解——后人感伤舜妃的故事,固然可能为之叹息、心酸,但很难想象会被感动成哭得“千行流泪”;如果这句话不是写作者的情感,而是写舜的感情,则更讲不通了。因为舜在娥皇、女英之前逝世,怎么反倒是舜以“千行流泪、寄幽贞”呢?
而如果把这首词当作苏轼的词去理解,则完全合情合理。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到儋州时,路上经过苍梧,得知弟弟苏辙被贬到雷州,而且刚刚经过苍梧。他为此还写了一首诗,开头两句是“九疑联绵属衡湘,苍梧独在天一方。”而在此前一年,苏轼爱妾朝云病逝于惠州。因此苏轼在苍梧想起舜妃往事,借此表达对朝云的怀念,写下了这首大气磅礴而又异常凄美的《江城子》。
苏轼一生接触过的女人不止这三位。叶廷琯《鸥波余话》说:“衡山王泉之曾至都昌,见《都昌县志》载坡公南迁时,遣妾碧桃于县。”意思是苏轼被贬惠州,为了让侍妾碧桃少受罪,到都昌后,将她留在那里自谋生路。为此还颇为伤感地写了首诗:“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见,东风吹老碧桃花。”陈鹄《耆旧续闻》又说:辰州陆知州曾对他说,苏轼《贺新郎》词提到“榴花”,人皆不知其意。他曾在晁说之家见过东坡手稿。晁说之告诉他:“东坡有妾名朝云、榴花,朝云死于岭外,惟榴花独存,故词多及之。”意思是朝云死后,苏轼身边还有侍妾榴花相伴。关于碧桃、榴花的记载比较缺乏,其真实性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梅》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
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十年生死两茫茫”,曾经相濡以沫的爱人永隔阴阳已经多少个黄昏,思之不得见之,念之不得语之,只留得记忆中残存的欢景愉时,当作泡过千次的茶,反复温习着熟悉的味道,凭吊十年前的红袖添香。
十年来你我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不能相见也不能知道彼此的状况。即使不去想你,也忘不了你。你的坟孤零零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我心中的悲伤的到哪里和谁去说呢?即使能和你相见,你也可能认不出我了,因为我已经风尘满面,鬓发花白了。夜里忽然梦到自己回到从前,看见你正在座在小轩窗前梳妆打扮。和你相视良久难以言语,只有彼此眼泪不断的流。想起你来就到了每年最心碎的地方,在这明月的夜里栽者着松树的小山岗上你的坟前,看你……
苏氏。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后迁于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富五车,才华八斗,却命运多桀,一生坎坷。卷入乌台诗案入狱期间,他曾两度想自杀,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在以后一系列的磨难中,他笑傲生活,通达以对,不管贬任何处,都造福一方,独善其身。
拄拐杖,穿屐鞋;戴斗笠,披蓑衣是他生活的写照,无论走到哪里,他无不吟诗泼墨,潇洒而歌,留下千秋遗迹。就说公元1101年,历经磨难、是年64岁内迁北还、途经赣粤交界的梅岭时,他与客栈主人一边喝干梅酒,一边交谈着,话到感慨处,不由诗兴大发,先后赋诗二首,即《赠岭上老人》和《岭上红梅》。因渴水待舟,逗留大余。一日,南安倪太守谯楼设宴,邀请苏东坡登楼饮酒观景。这一下了得?“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便成了苏东坡赞誉大余的千古绝唱。苏东坡的一生,是豁达豪放的一生,是风风雨雨的一生,是美丽多情的一生。他的名字,永远响在历史的天空!
而苏轼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苏东坡聪明误一生。司马光当政时,他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认为好的不应尽废,结果与司马光闹翻;程颐执政,他又骂程摆架子,假道学,不近人情,被程借故弹劾。
嘉祐六年(1061),苏轼签书凤翔府判官,带着王弗赴任。苏轼是个有口无心的性格,这种人在官场上混容易吃亏。王弗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丈夫很留心。苏轼接待客人时,王弗常躲在帘后听,客人走后,她很快做出判断:某人光拣你爱听的说,绝对靠不住;某人对你恭维太过,一旦你没了利用价值,他很快会背叛你,甚至落井下石!更奇的是,后来的结局大都与王弗的判断相合。可惜好人不长命,治平二年(1065),苏轼刚从凤翔回到汴京,王弗便因病去世了。苏轼非常悲痛,打算稍闲时将王弗遗体送回老家安葬。刚好次年他父亲苏洵病故,苏轼便将两件丧事一道处置了。
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到了唐宋明清,文学家们很好地承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在他们的散文创作中,保持了骨力遒劲,慷慨悲凉的特点,注重文字的风骨,注重文字的社会意义,关注国家和社会,即便是描写个人的境遇也常常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的时候,总是会被那些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被文字里所蕴含的那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所陶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与民同乐;李华《吊古战场文》的沉郁苍凉,刚劲有力。再如苏轼的《赤壁赋》,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无不是言辞,文气具佳的散文作品。
到了近现代,特别是建国后,我们那些现代的散文大家,仍然十分注重自己文字里的“风骨”。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峻青的《秋色赋》;贾平凹的《丑石》等等,虽然较古人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手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写作的题材也更加广泛,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那种苍郁顿挫之美。
苏轼是宋词、宋诗大家。其代表作品有我们喜欢的《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直到熙宁七年(1075)他担任杭州通判时,还梦见又和王弗在一起,只是这次“相聚”的情景格外凄凉,于是提笔写下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十年忌辰,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苏轼梦见亡妻王弗。在这个本来就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闯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汹涌澎湃难以遏止。苏轼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写明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词的上片则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首创,也属于悼亡诗歌的发展。该词一开始写出了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思念,犹如江河之水,一泻而下。“不思量,自难忘”,写词悼亡本来是出于思念,作者却偏偏不说思念,因为这是时时都不能忘怀的,虽然时间已经跨越了十年,但想念之情却更加强烈。生死两地,幽冥渺渺,思念之情,对谁倾诉?光阴匆匆,倏忽十载,纵使相逢,人面已非,悲痛之余,更觉凄凉。因为无奈而产生幻想,用想象来慰籍悲伤是人心之常理,故尔词的下阕臆造出梦里还乡,见发妻窗前梳妆,却彼此相对无言,别后满腹凄凉话,都在泫然落泪中。明月千里松岗,伊人凄凉断肠,作者以虚写实,以月下凄凉的荒冢作为收笔,给读者留下了不绝的哀思,该词亦属悼亡精品。
相比之下:元稹比苏轼更为细腻,但是苏轼的词(注意不是诗)更为悠长!
篇3:以苏轼的性格浅析苏轼的诗词风格
一、苏轼性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研究苏轼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 因为每个人出生在特定的时代, 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
在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下, 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苏轼也不例外, 他的处事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他的思想中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相互排斥的两级。他有参政的热情, 跟很多仕子一样, 经科举考试而入仕, 入仕后也怀着“奋励有当世志”的宏大抱负和“为君铸作百炼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的雄心壮志。然而他在积极参政的同时, 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 而这种宁静的心态不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苏轼44岁遭遇“乌台诗案”, 险遭不测。往年更被一贬再贬, 直到荒远的海南, 食芋饮水, 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 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 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 消解痛苦。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以苏轼能够随缘委命、随缘自娱、以他乡为吾乡的旷达乐观心态使他无论贬到哪里, 都能与哪里融为一体, 并且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得快乐。
二、率真的性格、乐观而又超脱的处世态度
苏轼秉性正直, 为人坦率, 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 吐之则逆人, 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 故卒吐之。”因为这样, 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 但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 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 在“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后, 虽不克忧惧, 因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与精神折磨, 使他心理上猛然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但他没有沉浸在忧郁之中, 没有隐逸江湖, 傲啸林泉, 更没有流连诗酒, 嘲风弄月, 甚至也没有停留在呼冤叫屈, 倾泻激愤, 而是以乐观, 旷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又如苏轼以戴罪之身被安置在惠州, 政治处境极为险恶, 将来结局如何, 也是吉凶未卜, 生死难料。可他一踏上被贬之地就写下了千古绝句“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桔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一改惠州“蛮貉之邦”的形象可见苏轼的心胸是多么广阔, 他是一位乐观主义者, 他身上有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的旷达乐观的个性。“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可谓苏轼一生旷达乐观心态的形象抒写。
三、苏轼的诗词风格
“文如其人”苏轼人格上追求自然纯真、旷达乐观, 自由自得, 追求自我节持, 有所不为,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词给人一种摆脱拘束的意和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 多舛的生活使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如他被贬黄州当然有痛苦、愤懑、消沉, 但在逆境中的苏轼更多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多石崎岖的破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更写下了千古名篇《超然台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岭南荒远, 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湖州, 柳宗元贬柳州, 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苏轼被贬惠州时, 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到“瘴疠之地”的惠州, 他没有一蹶不振、自我消沉。一到惠州, 就写诗赞道:“海山葱昽气佳哉, 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 肯为苏子浮江来。”又在《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 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 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 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 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 物我皆忘, 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及贬澹州, 又说:“他年谁作舆地质, 海南万里真吾乡。”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 就如他在澹州遇赦所作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宽大胸怀, 气势雄放。
人生多变, 苏词中也不止一次地在逆境中浩叹“人生如梦”, 但苏轼虽深切感觉到人生如梦, 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 而是力求自我超脱, 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 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 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 遭遇些挫折与磨难, 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 保持乐观的情绪, 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忍的意志, 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 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他虽然也会有“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的念头, 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 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 使得他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 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总之, 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 都是一任他的率真乐观性格自然流露。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 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 在苏轼的心目中, 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 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当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了。
摘要:苏轼 (1036—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是北宋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和词作家。作为“豪放派”的创始人, 苏轼的词风独树一帜且千姿万态。豪放中又见清雄之气, 又见韶秀之态, 又见“风流标格”之韵, 可谓如春花散空, 不著迹象。但若简单地用“豪放”二字来概括其词的风格, 显然是不恰当的。应该看到, 苏轼词在豪放中见旷达。旷达是一种人生态度, 又是一种胸怀, 一种境界。苏轼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本文认为, 实际上他的旷达来自于他的率真以及积极乐观, 而他的率真和乐观是与生俱来的。他的真率乐观同样影响了他的文学。
关键词:苏轼,率真,旷超
参考文献
[1]汤岳辉著, 《苏轼文艺学思想》, 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年出版) 。
[2]冷成金著,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学苑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
[3]张惠民、张进著, 《士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
[4]袁行霈著,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曰第一版) 。
篇4:非著名教师的非著名语录
1. 我对待睡觉的同学,通常只用一招,就是上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悄悄地换教室,等那些睡觉的同学醒来就会发现,眼睛一闭一睁,老师没了……
2.今天心情不错,点个名……你們发信息告诉你们的同学来上课了吗?发完了,好。一会再给他发一条说,老师今天没带点名册。
3.你们毕业以后都是什么?可能是:CEO、CFO、UFO……什么的。
4.你们又不理我了是不是?我上的不是课,是寂寞……
5. 不要拿弱点跟别人的优点做比较,那样你会很自卑,就比如说不要跟门口的老大爷比蹬三轮车,你肯定比不过人家。要跟他们比数学……当然,有些同学可能连数学都比不过人家……
6. 以后在我课上睡觉,你们要到辅导员那儿给我开张特困证明,还要院长签字。
7. 燕郊的房地产开发商都特别精明,同学们可以借鉴一下。当你发现这块空地上有个坑怎么办呢?买下来,把里面注上水,变人工湖,然后在周围盖几座小楼,四周围上墙,再起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东方夏威夷。
8. 同学们要是觉得自己智商太高,我可以推荐给你一个很好的降低智商的方法——看电视,尤其是连续剧。
9. 我说过了,以后上课不要男孩和男孩坐一起,女孩和女孩坐一起,男孩子们要主动一点,不知道现在的男女比例不协调?总是那几个人在一起说一个话题,不利于开阔你们的思维。
10. 什么叫人走茶凉?就是你现在在学校里看见我还能客气地和我说一句:任老师啊!10年后你再回来,看见我就会说:哎呀,死胖子还在这儿啊?
11. 我一般不去佩服什么人,但是这次考试让我发现我的目光太狭隘了,有那么多同学值得我去佩服。一个没有学过物流的老师都能把卷子答及格,你们竟然还有人停留在个位数。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一位同学,他一张卷子除了简答和名词解释,在单选、多选和判断的答题过程中竟然成功地避开了所有的正确答案……
12.不想当官的公务员不是好公务员,就像不想变形的金不是好钢……
13. 坐好不要说话,一会我们玩个游戏——点名。
14. 咱们学校够好的啦,我去几个同类院校听课的时候,有老师问我,你们平时都怎么设计板书啊?我十分蔑视地告诉他们:我们平时都用多媒体。
15.强烈谴责那些上课睡觉的同学……你们使打扫卫生的大妈们增加了工作量——每天除了扫地还要擦掉你们流在桌子上的口水。
16. 你们不要总去网吧,网吧恶心啊,有人在里面光着脚,还有人在里面吃方便面……
17.以前以为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上了大学以后才发现,谁喝完酒谁都了不起……
18. 莫谈国事,你们现在的嘴只有一个功能——吃饭。
19.政治这种科目是可以速成的,贝多芬(背多分)嘛……
20. 上课禁止看报纸,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份报纸看着看着就分成了很多份!曾经有学校书报亭的老板跟我谈过,他强烈要求我把课讲得无聊点,这样买报纸杂志的同学就多了。一个讲课无聊的老师,可以救活两个书报亭!
21.你们应该感谢上课不来的同学,因为正是有了这些同学的存在,你们及格的几率大大增加了。
22. 现在你们要努力啊,要考研,硕士读完念博士,博士读完念博士后,然后再努力一把,争取跑到博士前。
23. 有同学说我有性别歧视,可是我不歧视男性,不歧视女性,我歧视中性,你可以说我不够包容……
24.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的期末考试没有达到90分的,来找我,我给你90分;不认真听讲的过了80分也过来找我,我给你们500人民币。
篇5:苏轼著名的诗词
一、临江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谷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营营:纷乱。②谷纹:水波纹。
【简析】
迁谪黄州的郁愤,似乎全已在东坡夜饮中舒泄。来归临打开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许不到三更?醉中谁能辨清!“敲门”是白费劲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声。好在寓所临江,听江声比自比鼾声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两适!
二、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简析】
正宜从身披斜阳,杖藜徐步于村舍古城间的迁谪之客心上体会。远处有明丽的山峦,耸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现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幽香„„浓淡相衬的着色,动静相对的勾勒,给画面带来了何其支人的韵致!流连在其中的词人,那心境想必也格外旷闲。
三、卜算子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简析】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四、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五、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六、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⑦奇绝冠平生。[1]
作品注释①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②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③“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④鲁叟——指孔子。乘桴(fú)——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⑤奏乐声——这里形容涛声。也隐指老庄玄理。《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并借音乐说了一番玄理。轩辕,即黄帝。
⑥南荒——僻远荒凉的南方。恨——悔恨。
篇6:苏轼写的著名诗名有哪些
(一)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人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四)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暧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五)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六)《大秦寺》
晃荡平川尽,坡陀翠麓横。忽逢孤塔迥,独向乱山明。
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衮衮尽东倾。
(七)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创作背景
该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可以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该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本首词可能是诗人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八)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九)定**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十)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创作背景:
该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本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十一)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