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医疗救助(精选五篇)
大病医疗救助 篇1
触及改善民生大题的探路大病救助系列报道, 在通过主导舆论进而改变报道事物发展进程的“求解”上, 不失为一次积极而成功的尝试。
领先一步深入一层捅破窗户纸
2010年春节前后, 由于家人大病住院, 我有机会接触到大病人群及其家庭, 耳闻目睹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困境, 我意识到, 在事关老百姓生命、生存、生计、生活的民生链条上, 健康和生命的保障, 是当下民生改善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农民工薛贺永7岁的白血病女儿薛培艺, 21岁的淋巴癌患者刘丹阳, 都是家人住院时的病友, 他们过于幼小、年轻的生命, 也是我挥之不去的牵挂。
我开始思忖如何以新闻报道的方式捅破大病救助“这层窗户纸”。在网上我得知, 此前温家宝总理曾救助了一名两岁多的白血病患儿, 温总理和网民交流时说:我毕竟是总理, 我还要考虑更深层的事情……全国政协委员议政, 也提出要多方面探讨可能, 关注民众看大病的社会难题。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的普适愿望, 大病救助又直接决定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感受, 上有总理引路, 下有民众呼唤, 身边又有现成的案例可以探访, 若能从体制机制深层触及这一问题, 既可以发挥《河南日报》编采队伍的思想优势, 又能够体现既民生又高端的党报改革定位。我的想法先后得到了多位领导和多个部门的鼓励和支持。总编辑常法武两次为报道批示, 肯定报道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特困群体的良好取向, 并亲自参加了薛培艺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捐款和“出舱”仪式;主管总编辑杜时国审改了系列报道主题, 确定为“探路大病救助”。他明确提出, 探路大病救助报道有三重价值:其一, 从制度完善层面探究大病救助有社会价值;其二, 白血病是可以治愈的, 它有医学医疗价值;其三, 破解党报民生报道难有创新价值。值班老总张光辉最早获悉我的意向时便鼓励我:“我看这个报道可以搞。”是他坚定了我做好策划方案的决心。采访团队的记者是从省会新闻部、经济周刊部和摄影部临时抽调的骨干, 在自身部门报道任务繁重的情况下, 部主任们都全力支持大家参与重点报道。值夜班的领导和编辑们高度负责, 精心安排版面, 确保了系列报道及时、精彩地刊出。正是因为有一群报业人真心实意地关注民生, 使我们得以“领先一步”捕捉到一个将破未破的民生大题;正由于我们敢于从制度设计和完善深层寻求破解可能, 又使我们一旦涉足民生报道, 便能够施展“引深一步”的拳脚功夫, 发挥了主流媒体主导报道事物进程的重大功能。
“探路大病救助”系列报道前后持续近4个月, 仅在报纸发稿发图片60余篇计3万多字, 它持续地牵动人心, 不断地启发共鸣, 引发了社会诸多思考。人们尤其对河南日报能这样下工夫、真诚地推进民生改善, 感到格外振奋和温暖。
找准“站位”寻求社会共赢
准确地把握好舆论“站位”, 是实施这次深度策划成败的关键。通过报道我们预期达到三个目的:其一, 通过案例探寻, 真切反映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现实呼唤, 这是民生大题, 也是民生迫切的愿望;其二, 通过方方面面的深入追踪, 展示社会救助面临的希望和困顿, 正视体制缺乏, 启发社会关切;其三, 整合社会思绪和智慧, 推进大病救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要形成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群众支持, 方方面面同心协力, 办好“我们自己看大病”的事情。
按照朱夏炎社长和常法武总编辑的意图, 系列专题在《河南日报》刊发后, 给予报网互动。网络的介入可以引发更为广泛的社会关注, 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局面出现。为此, 我们又提前制定了大病救助报网互动导向注意事项, 明确要求报网互动要预前充分估计并通过技术手段, 主导主题方向, 不能损害河南, 恰恰通过领先一步的关注民生, 提升新一届政府和河南民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新形象, 要最终形成河南社会共赢的良性局面。可以反映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 但这时要避免舆论过度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形成讨论发叉;替特困群体说话, 但也要引导他们更有尊严地谋求救助, 要引导被救助群体有回报社会的表达和心情;政府是这件事的主导, 但在今天这种发展阶段, 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 鼓励积极推进而不是一味问责;倡导改善民生, 才是发展的落脚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善民生就是最大的政绩, 完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治体系等, 就是让民众分享河南社会发展的成果;医疗机构要盈利也要为民, 医疗救治运作也要尝试创新, 在盈利的基础上惠及民生, 通过更加惠民盈利;社会慈善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河南的慈善要有所作为, 慈善资金的运作要有新思路和新模式, 要规范更要透明;被救助的对象和款项也应透明, 和谐社会善良不能被利用;人人都要有慈善的意识, 爱心不仅仅是道德, 也是国民素质;慈善或捐助应建立社会信用记录, 并进入信用体系用于储值, 社会应形成助人也是助己的良性机制和生态, 引导大家对他人做好事, 就是对自己做好事。
立足“共赢”的站位, 找到了全社会办好“我们自己看大病”事情的支撑点和结合点, 带来了多赢的社会效果。案例涉及的薛培艺, 得到了爱心企业10万元救助, 及时实施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获得了新生;刘丹阳也得到社会多方的捐助和关爱。薛贺永在女儿出舱仪式上感慨万千地说, 这件事让他经历了人生最大的黑暗和最大的幸福, 他感到了人间真情和温暖, 这对他和女儿今后都很重要……河南省卫生部门感谢《河南日报》, 通过新闻策划带动了河南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前进了一步;省肿瘤医院感谢报社牵线搭桥, 使他们在业界和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术形象;爱心企业也感谢报社, 让有限的慈善资金, 发挥了改善民生的大作用;一些机关、企业也受到启发行动起来寻求大病救助创新的制度模式。薛贺永及刘丹阳的父亲刘伦山, 都给报社送来了锦旗, 他们盛赞党报体察民众冷暖, 给社会带来希望。探路大病救助采访团队不仅获得了4大专题板块4个A稿的出色成绩, 还都收获了很深的体会。
为完成这个“项目”策划, 除了组织采访、审改稿件、撰写重点言论外, 我还随着报道的进展, 负责起草了大量文件, 与社会方方面面无数次地对接和沟通, 我深深地感到, 个人的能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 可一旦融入到责任和民生当中, 你所焕发的感召力是意想不到的。
双线互动的深进模式
“探路大病救助”系列始终保持了两条主线持续互动。一条主线是新闻事件, 薛培艺从发病、治病、手术、出舱, 始终给予了全程新闻追踪, 围绕人物, 图文交加, 图映照文, 文点评图, 构成了牵动人心的故事看点;另一条主线围绕大病救助社会问题的提出和引发的诸多社会思考, 以整版专题的方式层层拓展, 层层深进, 每一个专题都是问题内在逻辑的递进。这种看点和探点交叠推进、相互映照的报道手法, 加之网络平台的即时跟进和海量铺排, 使得探路大病救助报道, 一定程度上成为新时期河南报业运用多媒介营造民生报道新格局的精品力作。双线互动的深进模式, 也为深度报道找到了贴近社会诉求表达的现实途径。
媒体负责任影响是深远的
“探路大病救助”系列报道影响是深远的。通过报道, 不仅拯救了一条生命和一个家庭, 创造了多方合作实施大病救助的成功范例, 更重要的是, 它让全社会上下更加看清了和谐社会民本需求的深层涌动, 它是福利中国来临的时代前奏。
凭借舆论关注推进民生改善的党报实践, 打破了都市媒体民生报道的一统天下, 也引领了高端民生报道风气之先, 为开创民生舆论新格局做出了贡献。
媒体负责任影响是惊人的。受报道启发, 河南省有关部门在开展农村儿童大病试点工作中加大了力度, 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工委在职工中实施大病救助工作也加快了脚步;7月30日, 首家白血病儿童救助项目亦在中原落户。
大病医疗救助申请 篇2
尊敬的澧县民政局领导,您们好:
我父亲名叫***,男,汉族,农村户籍,现年63岁,身份证号码:***********,家庭其他成员5人,家住澧西街道关心社区5组。
2016年11月23日下午,我父亲宋叔禅突发意识不清,抽搐,不能行走。经送往澧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急救,CT检查结果为左侧脑出血,脑白质病变,即刻进行了左侧脑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和右侧脑室外引流术,花费79996.49元的高额医疗费。其间亲属为服伺病人而产生的其他费用也高达八千多元。父亲于2016年12月13日出院后,瘫痪在床,神志不清,无法说话,需要专人照顾。母亲现年66岁,无文化无收入。我在家照顾父亲近三个多月没上班。之前的医疗费用大多向亲朋好友所借,已经欠下重重债务,借无可借。现在我们家庭收入非常困难。因此,本人特向澧县民政局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万望贵单位各位尊敬的领导,给予我父亲大病救助为谢!本人及全家老小对贵单位的帮助将终身难忘,感激不尽!
此致 敬礼
大病医疗救助 篇3
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对通过精准脱贫措施后仍无法脱贫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大病医疗救助和“救急难”工作全而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lO%。农村五保供养最低限定标准不低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0%,集中供养能力达到55%以上;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基层“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经办机制l00%建立。
推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断完善。优化防灾救灾联动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救助,救灾物资储备可一次性保障25万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需求。建成全省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新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扩建陕西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全而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省改扩建部分医养结合机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口问照料中心100%覆盖,农村幸福院覆盖70%农村社区,养老床位达到千名老年人40张。
健全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建立生活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促进残疾人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全省人几或孤儿较多的县(市、区)建设儿童福利院或在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立儿童部;省级建成肢体残障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治疗中心。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50%的城市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每个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达到5-9人;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省新增社会组织5000家以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万人以上,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巩固提高优抚安置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各类优抚对象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建立自谋职业为主、扶持就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士兵安置体系。支持省属优抚医院创建等级医院,为优抚对象提供专业化的康复供养服务。
大病医疗救助如何申请 篇4
大病医疗救助如何申请
核心内容:大病医疗救助是指能够为困难群众提供快捷服务、覆盖城乡科学规范的一种新型医疗救助制度。下面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介绍申请大病医疗求助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大病医疗救助对象: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城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人的人员;
(三)农村五保对象;
(四)享受民政部门定期定量生活补助的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
(五)总工会核定的特困职工;
(六)享受民政部门定期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
(七)城乡低收入家庭成员。
二、大病医疗救助的病种包括:
(一)大病医疗救助的范围:
1、尿毒症;
2、恶性肿瘤;
3、急性心肌梗塞;
4、急性脑中风;
5、重症肝炎;
6、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7、苯丙酮尿症(PKU);
8、各种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三级;
9、高血压III级(高危);
10、心肌病;
11、肝硬化失代偿期;
12、糖尿病(需胰岛素维持);
13、器官移植后排异治疗;
14、重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15、脊髓损伤合并截瘫;
16、系统性红斑狼疮;
17、精神分裂症。
(二)不属于大病救助的范围: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1、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有效原始证明;
2、跨累计的医疗费用;
3、超出医疗保险药品、诊断项目、服务设施标准“三个目录”范围的费用;
4、交通肇事、打架斗殴、吸毒、酗酒和赌博等不法行为致伤发生的医疗费用;
5、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医疗费用。
三、大病医疗救助形式:
以“资助参合参保、基本诊疗费用减免、特殊门诊定额救助、住院医疗救助、重病慈善救助”五位一体作为大病医疗救助方式,救助对象无需再实行个人申请、审核、审批,可直接纳入城乡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数据库,全面实行基本诊疗费减免、医疗保险补偿、医疗救助、个人自负“一单清”的同步结算服务。
四、大病医疗救助的标准:
1、医疗资助金的起付标准为500元;
2、实行总额控制,资助对象享受的医疗资助金每人每年累计最高限额不超过3万元。
3、医疗资助金对起付标准以上的医疗费用的资助比例:低保对象医疗资助额不超过80%;
五、大病医疗救助待遇的申请按属地管理原则,申请过程如下:
1、申请。患有指定大病的贫困居民,向户籍所在社区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2、登记。社区指导申请人填写有关表格,验收需要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和单据,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申请人持社区出具介绍信及相关证明材料,到区卫生局进行集中鉴定。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
3、调查。社区由三人以上(含三人)工作人员对救助对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4、评议。社区召开评议会议,对救助对象进行评议。
5、初审。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对认为符合享受救助条件的,在申请人的申请表上签署意见(要求写明具体审批意见)。对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并对情况进行公示。
6、审核。街道办事处接到材料后,对社区初审合格的,按规定核实申请人的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和患病程度,公示无异议后对符合条件的报送区民政局审批。
7、审批。区民政部门会同区劳动部门对街道办事处上报的已签署意见的材料及医疗票据进行复审核实并公示。
8、发放。城市大病医疗救助金的发放由银行机构代为发放。
大病救助金为何有钱花不出去 篇5
一边是不少孩子等着钱救命,一边却是钱放在账上用不出去。这样的反差令民政厅长震怒,自然也让民众感到不解。一份2010年发布的被广泛引用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提到,相关部门保守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10万名儿童被遗弃,大多为残疾儿童或女童,其中绝大部分是弃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负责人孙硕鹏介绍,仅就贫困白血病患儿群体而言,我国有98%的新增白血病患儿家庭因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需要社会支持;即使是到2016年,第二次报销的医改政策取得进一步完善,每年需要外部支持的贫困白血病患儿仍将达到9000人。
何以有钱不花出去呢?儿童大病救助资金属于民生专项资金,但要将其使用下去却并不容易。一方面,专项资金的专用性,使得其不如其他资金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工作浮在面上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另一方面,专项资金要真正惠及于民,除了严格的程序性把关之外,还要宣传发动、资格审查、资金发放、后续管理、情况汇总和上报,并要接受相应的专项审计,可谓费力不讨好。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惠民工程很难成为政绩平台,无法在短期内见效,不是获得个人政绩的选项。正是一怕麻烦,二无利益,才使得基层政府官员的落实热情不高。
其实,类似状况何止于此,明明看病贵,但医保资金却大量结余;明明低收入阶层购不起房,但大量的公积金却在账上睡大觉;明明房屋破损需要维修,物业纠纷需要化解,然而住房维修基金却始终发挥不了作用……从看病到住房,从福利到救助,这些都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却是最难实现的地方,既有的政策享受不到,更别说进行政策的补偿。假若执行者无所作为,那么钱就会在账上睡大觉,甚至被财政给回收了也毫不在乎。
相反,假若这些资金是建设资金或者行政运行费用,还会宁可被收回也不愿意使用吗?答案不言自明。一些地方为了发展而不遗余力,或借或贷,或欠或拖,形成了大量的债务,也要坚持“无米借米煮干饭”的超前性。为政绩的过度作为,与为民生的不作为,可谓泾渭分明,差距悬殊。不过,从实质上讲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
救助金要真正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要让服务的方向归位。从大的方面来说,要将民生工程的落实纳入政绩考核,并通过政绩的导向性调整,实现工作作风的转变;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处理,对于行政不作为等现象,不能仅只有“长官震怒”,还应进行刚性的问责,以发挥促进作用。(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