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永不褪色——《老男孩》观后感(共4篇)
篇1:梦想永不褪色——《老男孩》观后感
[梦想永不褪色——《老男孩》观后感]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最幸福的事是实现儿时的梦想,梦想永不褪色——《老男孩》观后感。儿时的我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梦想:警察、医生、教师、艺术家、旅行家······那萦绕在耳畔的充满稚气的声音,至今仍能依稀触摸,而此时我们的手上或许已经满是时间的痕迹,对于以前我们想要亲手搭建的理想城堡,只能是一笑了之。
肖大宝在初中时的独霸一方,喜欢恶作剧的痞子气,让我的思绪飞回到6年前,那时的男生在耍帅之后还会坏坏地笑,把女生弄哭了还丝毫不怕等待他的是老师的训斥和叫骂。初中时的我们还显得那样稚嫩,对于男女生之间的爱慕之情似乎都停留在暗恋阶段,如同王小帅一样,面对自己心爱的女生,更多的是深深的相思之苦,也有不少跑到暗恋对象跟前表演拙劣的节目。那时的真性情,那一段难忘的校园生活,现在看来颇为令人流连,在人生的时间轴上刻下了别样的一笔。
我们是在音乐的陪伴下成长的一代,那时一年一度的文艺演出舞台上,我们洒下过属于我们青春回忆的汗水,绽放过欢声笑语编织成的花朵,观后感《梦想永不褪色——《老男孩》观后感》。◆分享好文◆像肖大宝和王小帅有自己的偶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我们也都有精神上的按摩器,萧亚轩、周杰伦那扣人心弦的歌声总能伴我进入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境。
青春注定是转瞬即逝的,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转眼间,各自奔前程的身影,匆匆渐行渐远,我们会忍不住感慨:那时陪伴我们的的人如今在何方,我们曾经爱过的人现在是什么模样。回头看看,我们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在岁月的风吹日晒下,我们还是曾经真的我们吗。也许,生活真的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摸样,曾经的梦想可能还没来得及绽放却面临着枯萎的现实。影片中的老男孩重拾音乐梦想,他们在欢乐男孩的舞台上仍旧默契演出,略显沧桑的脸唱出了他们的心声:“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离开舞台后,他们依旧平凡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个理发,一个婚庆主持。但是,就如影片最后所打出的那行字幕:“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内心深处的那一个梦想仍然闪烁着别样的光芒,他们在参赛前后的工作和精神状态截然不同,这就是有力的证明!
对于大三的我来说,即将面临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也会忍不住会问:“未来在哪里平凡,啊,谁给我答案”。曾经紧紧怀揣着的梦想在现实面前有时会显得那样无力和骨感,对于梦想,我们是该继续坚持还是就此归入时间之流?我想,梦想就如同航程中的指明灯塔,给予我们动力,赋予我们使命,指引我们走出阴霾,拥抱彼岸的黎明。因为,梦想永不褪色!
篇2:梦想永不褪色——《老男孩》观后感
张 文 林 先 进 事 迹 材 料
2012年03月23日
永不褪色的老共产党党员
——张文林先进事迹材料
张文林同志是党和国家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正教授级高级水利工程师,于1962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由东北来到锡林郭勒大草原,心甘情愿为边疆建设和少数民族服务,勤奋工作三十五年,于1997年8月退休。退休未离岗,又工作十五年到目前仍然坚持上半天班。
张文林同志在岗期间工作兢兢业业,每项工作都取得优异的成绩。退休期间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单位领导认可,得到群众好评。
张文林同志早年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党(中国共产党)史,确立了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了在中国一定能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理念。因此,对党在每个时期的路线和方针政策都有 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理清指导思想,做每项工作都是思想先行。这就是他每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的根本原因。以下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先进事迹。
一、关心政治,注意理论学习。
该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养成了早晚听中央广播和看电视的习惯,重要新闻绝不放过。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必学,领导人的讲话也逐字逐条学习,这就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少走弯路。比如党在新时的总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个坚持”都有深刻理解,以后的“三个代”思想,“科学发展观”有明确了解。就以在落实“实践科学改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参加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组织的各项具体活动,能带头学好。在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时,在乌拉盖管理区第二居委会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支部组织选举十八党代表时被选为支部基层十八大党代表。目前党委组织部给退休干部订自治区《老年世界》刊物,该刊物选登的老年大学讲座内容每期必读,本人自己订了《新天地》、《书法丛刊》、《长寿》和《自我保健》等刊物,作为了日常学习内容。
二、积极钻研业务,不断更新业务知识。
张文林同志在高等院校时学习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以后做牧区打井,水利工程管理,淡水养渔等都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学习的。在农垦事业的实际工作中又基本掌握了农牧林各方面知识。
在1997年退休后,更需要学习很多新知识,与时俱进,比如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啊,组织各种协会组织啊,都是新课题、新知识、需要学习再学习,才不会落伍。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不懂电脑不会操作电脑,那就是新时代的文盲。所以该同志目前着手学习电脑,掌握初步操作还不够,还要全面掌握操作技能。
该同志是管理区老科协三届事会的理事。目前是管理区老科协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主持协会的日常工作。在2008年被选为盟老科协第六届理事。
在1999年8月和2008年9月前后两次荣获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奖励和颁发荣誉证书。
三、在实际工作中,固结同志一道工作。
该同志不论在退休前,还是退休后的工作中都能团结周围同志,他认为革命工作是群众的事业,应该与大家一道工作。本人从不以高级知识份子自居,看不起周边同志和群众,与同志们平等相待。在领导岗位上时也不高高在上。他经常与同志讲:“能把我当成良师宜友,我就非常高兴了”。平宜近人,和谁都和得来,不论到哪儿都受同志和群众的欢迎和尊重。
四、退休后的主要工作
该同志在1997年8月办退休手续了,他在乌拉盖肉联厂兼任总工作师三年还有一年,就以一直到1998年11月1日为止,才离开工作岗位。
在1998年8月9月时,帮助原开发区贺斯格乌拉牧场撰写《贺斯格淖尔渔业产品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份,经过乌拉盖农业支行上报,争取120万元贷款。
在1999年6-7月时,给贺斯格乌拉水库设计和施工水量调节闸门兼坝上桥梁两个来月,工程完工才回家。
在2000年帮助填报贺斯格乌拉牧场内蒙农管局投资30万元加固“贺斯格乌拉水库大坝”项目验收材料,打印、修改,最后装订成册上报,得到上级认可。
在2003年6月乌拉盖综合开发区畜牧局组织畜牧业产业化协会,经过会员大会选举,当选理事会的会长,在没有经费,没有任何待遇的情况下坚持工作一年多。本协会会员有120余户,人口500多人,牲畜达11万头只,草场达一百多万亩,复盖三场一镇4个苏木,是在全盟最大的专业化协会,工作最为规范的协会,受到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后来有好几年旗县组织协会时,跟我们要章程、宣传单、会员登记表等材料作参考。
在2004年6-8月时,管理区加固“防洪堤工程”时,聘用该同志作工程监理工作。工地离家六七里地,每天早晨四点起床,五点准时到工地。不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在工地上监督施工。同时也是施工员,工人不会干的话或干不好的地方该同志耐心手把手教,有时还自己亲自做示范,所以确保了施工质量,盟里工程验收组认为工程质量合格,顺利通过了验收。经过三个多月苦干按时交工了。
又在2006年6月贺斯格乌拉绿色示范牧场,举办“活羊出口协会”时,聘用张文林同志为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后来由于中东国家不安全,活羊出口协议签不下来而停办,坚持两年多工作。
在2008年锡盟老科协第六届换届会议上,表彰老科协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时,张文林同志荣获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受到奖励,并被选为盟老科协第六届理事会理事。
在2009年10月乌拉盖管理区成立第三届老科协理事会时,张文林同志被选为常务副会长,在会长领导下主持老科协日常工作。管理区老科协虽然起步晚,但是工作成效显著,受到盟老科协好评,朝会长每次开会都表扬管理区老科协。这里有该同志一份功劳。把日常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
五、张文林同志退休后在工作中受表彰情况。
1、在1999年8月荣获盟老科协科学技术工作者一次。
2、在2008年9月荣获盟老科协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一次。3、2011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时,在管理区巴音胡硕镇第二居委会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4、2010年7月巴音胡硕镇党委第八届党员代表会上被选为党代表。参加镇第八届党代会。
5、在2011年底被管理我二居委会党支部推选为基层十八大党代表。
总之,张文林同志退休15年里,“退而不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继续发挥“余热”,作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永不褪色的老共产党党员。本人主张在“有所为中求乐,求健康”。
篇3:永不褪色的三位老艺术家
人们悲伤不已,唏嘘一个时代结束了。
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演艺圈外的老百姓为何也是那样地伤感,那样地不舍?我想,三位老演员无论在艺术造诣还是做人做事上,都给我们的演艺界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而他们身上一定还有某种共同的东西深深地触动了老百姓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那么,到底是什么触动了那么多老百姓的心底呢?
据人称“龙套大师”的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黄宗洛的二儿子黄海波回忆,黄宗洛一生饰演小角色,在生活中,他把与每个小人物的相遇都当做一种缘分。出身高级知识分子的他为人随和,从来对钱啊待遇啊都不计较,总是乐观接受。他家住筒子楼时,没有人打扫楼道,老人就自己拿着拖把擦楼梯,每天都乐呵呵地从四楼一直拖到一楼。
做事果断利落、性格爽朗泼辣的农村妇女李双双是张瑞芳留给大家的银幕形象。鲜为人知的是,在生活中她和李双双的原型——林州市城郊乡黄华村妇女刘凤仙也是好朋友。当年,刘凤仙任大队妇女队长,白天,张瑞芳跟着刘凤仙去开会、派工、学习组织生产劳动,还跟着刘凤仙参加田间劳动,晚上,她们促膝谈心,学习纳鞋底儿、缝被子、擀面条……五十多年里,戏里戏外两个“李双双”,虽然身隔两地,但友情不减。张瑞芳回上海后,给刘凤仙寄过漂亮的发卡。2000年,张瑞芳的作品集《瑞草芳华》出版后,她还给刘凤仙寄去一本,并在扉页上写下了“凤仙老友留念”。后来,她又给刘凤仙寄去了眼镜、丝巾等物品。而刘凤仙亲手给张瑞芳做了两双绣花鞋垫,张瑞芳舍不得垫,当成工艺品珍藏。有网友回忆:大约10年前,张瑞芳还开了一家老年公寓,她用自己的影响、用自己的钱,给那些晚年孤独、无处安身的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家,虽然艰难,但一直坚持着,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回忆起银幕上最“坏”的好人、电影大师陈强,曾北漂十载的济南市民谭强感慨不已:“最难忘老爷子亲手做的牛肉炖萝卜,配上大油饼。我那时候年轻正长身体,一顿就能吃一整张饼,老爷子看我吃得香,连连说,多吃一点,好啊,真好。”就是这位“很节俭,不爱乱花钱”的陈老爷子,让漂泊在外的北漂青年有了家的感觉。
无论是小角色还是大人物,不管是农村妇女还是反派角色,三位老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当然源自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更缘于他们的表演“接地气”,才能反映出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渴求,才能以真正的艺术滋养大众;而在生活中,无论是大事还是小情,他们不虚不套,本本分分,因而与平民百姓心有灵犀,息息相通。“接地气”,传达的正是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永不退色的平民色彩。
毋庸讳言,近年来,人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年轻的影视大腕在银屏上虽风风光光,说着空洞华丽的大话;但在私底下的生活中却极其猥琐——或酒醉驾车出手伤人,或一掷千金吸毒嫖娼……热衷于旁门左道的他们和三位德艺双馨的平民艺术家的情怀犹如天壤之别!
如此这般,面对三位老艺术家的谢世,老百姓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潸然落泪?他们,是平民百姓记忆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这大约便是三位老艺术家能够征服草根百姓的真正原因所在吧。
(责编:田茵)
篇4:永不褪色的红领巾观后感悟
俞明德是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耄耋老人,他生于1933年10月,是全国唯一一位从事少先队工作70年的辅导员,曾获得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全国少先队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等十余项全国性荣誉,浙江省少先队事业功臣、浙江省优秀辅导员标兵等20余项省级荣誉,百余项地市级荣誉。
由陈芸编剧的《永不褪色的红领巾》,以歌舞剧的形式讲述了俞明德与红领巾结缘的70年。以俞明德对诺言的践行作为切入点,讴歌了老一辈少先队辅导员为红领巾事业的不懈努力及温岭新时代少先队活动品牌的硕果丰收。该剧将焦点聚集在俞明德与田地老师、几代少先队员及当代青年辅导员之间的感人故事上,分为《上海童谣》《一颗白杨梅》《一个都不能少》《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七个篇章,以俞老的回忆为线索,穿插小女孩五月和其母亲、楠楠、阿标、林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生对俞老的回忆,将俞老择一事、终一生的追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章:
党旗永不褪色02-20
《有一种情感永不泯灭》读后感02-20
《永不瞑目》02-20
永不放弃梦想02-20
师资总结02-20
永不松懈作文02-20
青春永不褪色02-20
永不放弃02-20
爱是永不枯竭的河高一优秀作文02-20
《做一只永不放弃的蜗牛》读后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