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陆游诗歌特点结合诗句
陆游的爱国诗歌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接下来小编搜集了陆游的爱国诗歌,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本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夏,时年五十二岁。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之后仍为国担忧,为了表现要效法诸葛亮北伐,统一中国的决心,挥笔泼墨,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之作。
作品开篇两句写出了诗人的现实景况,身体刚刚病愈,并且因被罢官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岷江江边,纵使有满腔报国之志,也只能身处江湖之远,客居江边,无力回天,心中的痛苦与烦恼可见一斑。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是在写自己的忧国心智,也不乏对眼下压抑情绪的抒发。顾炎武曾有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诗人陆游在当时显然不能向天下人呼吁,只能勉励自己,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记忧国忧民的责任,这是一个被罢了官的普通百姓的爱国情怀。至于对自己的不公平,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还要待盖棺方可定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这是诗人的企盼,也是天下百姓的企盼。当时因为宋朝朝廷腐败,君主昏庸,至使大宋失落了半壁江山,老百姓处在外族蹂躏的水深火热之中,正如诗人写的那样:老百姓天天企盼天地神灵能好好地保佑国家和君王,天天盼望皇帝能早一天起兵讨伐外族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完整的国家和太平盛世,可事实上这些只是枉然。这对于诗人陆游自己来说也再明白不过了,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
作品通篇贯穿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中华子民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传世警句,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爱国之心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它能历尽沧桑,历久常新的原因所在。
二、《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四、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是一首托物寄兴之作,在结构上具有由物及人、层层拓展的特点。全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从开头到“提刀独立顾八荒”,从赋咏金错刀入手,引出提刀人渴望杀敌立功的形象。第二层从“京华结交尽奇士”到“一片丹心报天子”,从提刀人推扩到“奇士”群体形象,抒发其共同的报国丹心。第三层从“尔来从军天汉滨”到结束,联系眼前从军经历,揭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中国”必胜的豪情壮志。
诗人感叹“丈夫五十功未立”,这里的“丈夫”,是一个爱国壮士的形象。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丈夫”的涵义。诗句中所说的“功”,不能仅仅理解为陆游个人的功名,而是指恢复祖国河山的抗金大业。“一片丹心报天子”一句,似乎有忠君色彩,但在那时的历史条件下,“天子”与国家社稷难以分开,“报天子”即是报效国家,其积极意义仍应肯定。
诗人还指出:“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意即怀抱报国丹心的并非只有自己,当时朝廷中已经形成一个爱国志士群体。隆兴初年,朝中抗战派势力抬头,老将张浚重被起用,准备北伐,陆游也受到张浚的推许。这些爱国志士义结生死,同仇敌忾,是抗金复国的中流砥柱。因此,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这首诗题为“金错刀行”,但并不是一首咏物诗,它不以铺陈描绘宝刀为宗旨,而只不过是借宝刀来述怀抱、言志向。因此,诗中多议论和直抒胸臆的句子,以气势、骨力来感染读者、激励读者。诗中无论是“丈夫五十功未立”的喟叹,还是“意气相期共生死;的表白,无论是“一片丹心报天子”的誓词,还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宣告,无不是以诗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正义必胜的自信心为底蕴,因此决非粗豪叫嚣之作可比,读来大声鞺鞳,气势夺人。长于议论,同时又富于充沛的感情,是此诗艺术上成功的首要原因。
好诗毕竟离不开鲜明的形象。这首诗在描绘具体形象时着墨不多,却起到了重要的点染作用。
先看对宝刀的描绘。“黄金错刀白玉装”一句,描绘宝刀外观之美。黄金装饰的刀身,白玉镶嵌的刀柄,金玉相映,华美无比。“夜穿窗扉出光芒”一句,描绘宝刀内质之佳。它在黑夜中光芒四射,竟可穿透窗户,确实不凡。这两句,从诗歌意脉上说,是托物起兴,通过对宝刀的描绘和赞美,自然引出下面的提刀人形象。而从内在意蕴上说,又对提刀人的身份和志趣起着一种映衬作用,实质暗示了宝刀无用武之地,英雄无报国之门。
次看对提刀人的描绘:“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这里有三层意思:“提刀独立”写提刀人的动作,显出其急欲上阵杀敌;“顾八荒”写提刀人的神态,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惆怅,更顾盼自雄的豪迈气概;“丈夫五十功未立”则慷慨直陈,向天浩叹,更显出了提刀人的胸怀大志。
再看对汉中终南山的描绘:“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写终南山顶山石嶙峋、白雪耀眼,虽只是略施点染,但雪光与刀光相辉映,却为爱国志士之“一片丹心”大大增色,最终还是突出了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凛然不可屈服的形象。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歌行体诗往往转韵,此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全诗共十二句,前面十句皆为七言,最后两句却变化了句式,先用叹词“呜呼”提唱,末句则用一气赶下的九字反诘句,读起来显得铿锵有力,仿佛掷地有金石之声。
陆游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国势衰微,恢复大业屡屡受挫,抗金志士切齿扼腕。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这种光鉴日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体现,永远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起的巨大力量。
五、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另一说是取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六、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队要挥戈北上,赶走敌人,收复失地,平定中原。这对于诗人自己,当然是看不到了,只有后代的儿孙们能看到。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当皇朝的宋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不要忘记把“北定中原”这个大好的消息告诉诗人,以求了结一桩重大的心事。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表明诗人即将离开人世,就什么都没有了,万事皆空,用不着牵挂了,从中体会诗人那种悲哀凄凉之心情。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第二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写诗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诗意是诗人向儿子们交代他至死也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深深感到遗憾。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为“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诗人坚信总有一天宋军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最后一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已经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的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充分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从中受到感染,加深热爱祖国的情感。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第二篇: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
1. 陆游诗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的部分是爱国诗。他的爱国诗内容博大,思想精深,感情真挚,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全面地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说来,作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其爱国主题的:
(1)热情讴歌北伐抗战,大声呼吁抗金救国。他不仅以现实笔法来抒写这种理想,还往往用纪梦诗的形式来表达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这些诗作既表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洗雪国耻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作者横扫敌寇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代表作品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抨击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和戎政策,揭露朝中奸佞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这些诗作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战斗性,甚至把批判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代表作品有《关山月》、《追感往事》等。
(3)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英雄迟暮的感慨。作者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使陆诗在激昂的声调中又加入了悲怆的音符。这类作品沉痛压抑又不失慷慨的风调反映了诗人面对现实的复杂心理。代表作《书愤》、《夜泊水村》等。
(4)描写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他们对故国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希望,歌颂了广大民众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 吟咏日常生活情景的闲适诗和表现隐逸情趣的田园诗。作者善于即景生情地发掘生活中的诗意,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代表作品有《剑门道中遇微雨》、幽居书事》。
3. 描绘农村生活景象、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此类诗作有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有的描写了农民勤劳艰辛的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农民的纯朴品质和农村的淳厚风俗,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代表作品有《游山西村》、《东村晚归》等。
4.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主要抒发他对前妻唐琬始终不渝的情感,深挚凄婉,代表作品是《沈园》二首。
第三篇: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
本片论文从陆游的生平,经历谈起,由于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才使陆游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并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一
忧国忧民·壮志报国
二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篇
(一)“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三)从分反应并歌颂广大人民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
(四)从幻想、梦境里寄托报国理想 三 爱国诗篇永载史册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用他的赤子之情写了许多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他那永不衰竭的激昂悲壮的歌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唱出了人民的愿望。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和战问题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在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的严酷现实面前,不少诗人都冲破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写出了一些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诗最优秀的代表。他出自江西诗派而又不局限于江西诗派,他的诗歌以其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独具一格的“放翁体”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一·忧国忧民,壮志报国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幼年时期,正值南人入侵,他随着家人逃难,“儿时万死避胡兵”,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陆游的父亲陆宰是具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爱国志士。他晚年回忆: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眥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也蔑如也。”(《跋傅给事帖》)。
父辈交往中的言谈,对陆游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惨痛的经历和环境的熏陶,幼年时期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 感兴》),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陆游自幼就好学,他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解嘲》)。为了实现自己的壮志,他特别注意兵书。他曾这样自负:“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十七八岁的陆游便有了诗名。大约二十五岁左右,有从曾几学诗,在曾几的指教和积极影响下,更确定了他的诗歌爱国主义基调,并进一步冲破了江西派的樊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表现了轩昂豪壮的气魄。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呼吸着时代的气息, 1 以其慷慨悲壮的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乾道六年(1170),四十六岁的陆游,入蜀任夔州通判。“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一路之上,他游览了大江两岸的名胜,也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诸位伟大诗人的遗迹,后又从夔州到南郑,这是他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急欲杀敌的陆游,十分振奋。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来往于前线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形势,出谋献策,积极准备打击敌人。他生活在战士中间,有时射猎深山,亲刺猛虎。火热的战斗生活,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也扩大了他的诗歌领域,并使他领悟到“诗家三味”。从现实生活中,从火热的斗争中汲取题材,因而形成了他的宏丽悲壮的风格。
二·从满了浪漫主义精神,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篇
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诗的成就最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这些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色彩,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陆游的“素质”,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他说:“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蛩鸣?”(《长歌行》)。又说:“愿闻下诏谴材官,耻做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
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因此,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所以,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由于南宋统治者一意对敌屈膝求和,尽管诗人抱着万死不辞的报国心,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知道要恢复中原,就必修抗战,要必修排斥和议。陆游在诗里不止一次地揭露了和议的恶果。由于他对祖国有着强烈的爱,所以对那些腐败无能,妥协投降的统治者自然表现出无比的憎恶。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愤怒的谴责了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罪行。如《关山月》是一首反对统治者当局不抵抗政策,以揭露与金人订立合约罪行的著名诗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作者在他七十九岁时写的《追感往事》诗里更尖锐地指出:“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苟安投降的罪责不只在秦桧一人,而是整个统治集团。他大胆地揭露了他们的罪行:“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悲愤地控诉了“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锋芒毕露的诗句中流动着诗人沸腾的爱国热情。
(三)充分反映并歌颂广大人民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
由于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陆游还充分地反映并歌颂了广大人民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在《识愧》诗歌、中,他指出:“忠言让在闾间”并深表惭愧:“私忧骄虏馨常折,念报明时涕每潸。寸禄不沾能汲此,细听只益厚吾颜。在《追忆西幕中旧事》诗里更写道中原遗民冒险通报敌情 的爱国行为:“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捐书黄,亦和虏法如秦酷,列圣恩深不忍忘。”《昔日》诗里说:“至今悲义士,书帛报番情。”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 2 的有力保证,所以他在《晓叹》里满怀信心地写道:“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然而统治集团却绝无恢复之意,这使诗人感到极大的悲愤: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对渴望恢复的北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无比壮丽山河的热情歌颂,正是对南宋小朝廷“如此江山坐付人”的罪行的有力鞭挞。
(四)从幻想梦境里寄托报国理想
冷酷的现实使陆游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壮士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像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英雄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像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悲愤》)。
陆游的报国理想长期遭到冷酷现实的扼杀,他的诗歌在回荡着昂扬斗志的同时,有多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浓厚的苍凉,沉郁的色彩;另一方面,由于破敌为国的宏愿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诗人便通过梦境或醉酒的幻化境界来寄托他的报国理想。诗人向往着“尽复故唐故地”一统天下的太平景象。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有在梦里去寻求。嘉定元年(1208)六月,陆游在《异梦》一诗里叙述了自己见到的奇异梦境,他梦到自己身穿铠甲去作战,收复了中原:
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谓,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表达了作者收复失地的迫切愿望和为国奋战的决心。当他晚年闲居山阴时,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想到为国戍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所有这些奇思幻想都应看作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表现,也是他爱国诗篇的一大特征。
三·爱国诗篇永载史册
陆游是南宋一代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在这一方面,他的诗歌狠接近杜甫的风格,因而获得了一代“诗史”的称誉。陆游作品在思想上的成就是杰出的,特别是他那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临终时,他写了《示儿》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的最后号召,它教育和鼓舞了后代无数的读者。陆游以其诗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优良传统,一扫江西派的积弊,树立起一面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无论在当时和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大的爱国诗篇,不仅在当时打击了敌人和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也打击了以后的民族压迫者和民族败类,继续鼓舞着爱国人民。当清末帝国主义疯狂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人们对陆游诗更有亲切的体会。梁启超就曾热烈地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直到五四时代陆游的诗篇还鼓舞着反帝斗争的人民。
3
参考文献:
①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纲要》。 ② 中国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 ③ 在记者住处,“Evi1m0”打开了自己电脑上的一款破解密码的软件,在搜索到的33个无线网络中,他点开记者家中的WIFI账号,然后导入密码字典,开始破解。约一分钟后,该软件下方显示了一组标红的字符,与记者所设置的WIFI密码完全一致,其随后用自己手机与路由器完成联网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四篇: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开题报告)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1003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武山职专
何东维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陆游是我国宋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被人们成为“小李白”。在他生活的时代,国家屡遭女真贵族的侵略压迫,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把他对女真贵族侵略压迫的愤怒,对南宋朝廷屈辱投降的不满都倾注到了他的诗歌之中。在他很多诗歌当中都充满了深厚的爱国情感。他的很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其诗风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具体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寄意;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融于人民生活之中。他不仅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而且还亲身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对人民的苦难与不幸倾注深切同情的同时,也热爱人民生活,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因此,研究陆游的诗歌也就是体会陆游的爱国主义激情。
2、研究方法
本论文研究方法主要从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借鉴其他有关陆游诗歌爱国主题的优秀论文;分析陆游诗歌的爱国思想三个方面来研究。
3、论文提纲(研究路径/论文(设计)框架)
1、走进陆游,分析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 ○
2、爱国情怀在陆游诗歌中的体现; ○a、忧国忧民、欣喜国家
b、关注劳动人民生活疾苦
c、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3陆游诗歌爱国主题的意义 ○
4、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 2011-12-13 —— 2011-12-30 初稿提交 2011-12-31 —— 2012-2-29 定稿提交 2012-3-1 —— 2012-3-15 终稿提交 2012-3-16 —— 2012-3-30
5、主要参考文献
1《陆游诗选》 :游国恩、李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一版 ○2《宋诗选注》 :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社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 ○3《陆游诗集导读》 :严修巴蜀书社1986年第一版 ○4《陆游诗选》 :刘逸生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版 ○5《陆游诗今译》前言部分
陆放著
宝文堂书店出版
1988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主编
1988年版 ○
第五篇:结合实例谈谈学校校本研训特点
请结合实例谈谈你校开展校本研训的特点
蒋蔚东我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为42岁,在校本培训这一块中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研训的实践性、针对性、整合性的做法的确也有所收效。下面就是我校开展校本研训的一些特点。
一、实践性
1、与教研组活动相结合。每周三语文教研组培训,周四数学、科任组培训。例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课堂教学研讨,进行教科研案例分析,组织经验交流以及平时的听课、评课、说课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或需要,将诸多形式交叉进行,使培训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与教学研讨相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把教学的各环节分解开来,逐项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讲评、评价等。通过研究课、示范课、展示课、同课异构等活动,开展课堂教学的评比,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二、针对性
1、与读书活动相结合。学校上半年有“读书节”,下半年有“三湘读书月”,围绕这两个读书节学校认真组织并开展了系列扎实有效的读书活动,参与的有学生、教师、家长、社区、联校等。教师这一块我们采取的是“赠书荐书——自我品读——集智交流——测试评价”的一条龙读书策略。除了读书交流、演讲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外,还有集中读书、自主读书的方式,要求老师们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今年我们推荐的书籍有《苹果与粉笔灰》、《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和莫言作品《丰乳肥臀》、《蛙》、《红树林》任选一本。读书活动不仅让教师积累了专业知识,更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
2、与“帮扶结对”活动相结合。 帮扶形式采取“一对一”,有老教师具体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有学科带头人指导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讲评及信息反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及应用等。为了确保“传帮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计划,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青年教师撰写论文比赛、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教学设计比赛、模拟上课等,在比赛中奚湘华、邹维、黄静、周婕等青
年教师脱颖而出。这种培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我校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效率。
三、整合性
1、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学校每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建设一支为学生当楷模的教师队伍。
2、网络作为教师培训一种有效的手段,越来越被我们学校重视。为确保全体教师在区教育网上都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2010年下学期起,我校开展了“学校网站与个人博客培训”活动。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学校网站介绍、个人博客的注册登陆、日志的发布、个性化博客的修改等。通过培训,广大教师对学校网站与个人博客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学校后期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另外,电子备课室成为我校教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老师们经常利用“新思考”网、人教社网、长沙教育资源等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感受到优质资源的实用和高效。
3、外出考察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学习、借鉴他人的办学经验,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坚持多年的做法。凡是外出、听课、听报告,回校后都要在本教研组汇报、交流、谈个人心得,可将外出学习的体会写成书面材料,存入校本培训档案。
4、联片教研活动在我们区开展得轰轰烈烈,我们常常利用各校资源组织教师扎实地进行联片教研活动,教师们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同时,做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需要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把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