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纵向 科研经费 横向 单位

高校科研经费一般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两种。纵向科研经费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拨付的用于高科技攻关的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课题组或个人与有关单位签订的科研服务合同, 由对方单位按合同签约金额支付的费用。近年来,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社会资金纷纷涌入高校科技领域,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科研经费的管理, 往往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总量, 并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 对高校的科研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对争取横向科研经费缺乏政策导向, 科研人员缺乏主动出击的动力

长期以来, 很多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 还是停留在财政拨款为主, 拨多少支多少的管理体制上, 高校的各级领导对横向科研经费不重视。另外, 有些科研人员“现得利”的潜意识占上风, 往往为评职称搞实验、凑指标、写论文、出专著, 而去争取横向科研经费, 并不很情愿, 面向市场找项目怕碰壁, 只是被动地等机会;还有一些科研人员担心找到项目, 水平有限, 达不到预期效果, 难以交差。同时, 现行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 也制约了科研人员争取横向经费的积极性。目前, 多数高校评价科研成果往往是以发表论文数量与层次、参与人学术地位高低、所获奖励级别来衡量, 至于成果能否转化, 能否解决生产难题, 成果产出效益如何, 往往被忽略了, 这种仅体现成果“技术价值”而忽视其“市场价值”的惯例做法, 导致科研多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忽视市场需求, 许多科研人员搞科研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去, 不愿就生产难题进行攻关。

1.2 科研经费“体外循环”现象存在, 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过于宽松

许多高校的科研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入学校, 形成了“体外循环”, 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企业认为学校管理费太高而转为与教师个人合作;还有一种是通过技术中介机构来签订技术合同。这种“体外循环”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科研项目无法通过所在单位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对教学工作造成冲击;其次造成学校的有形资产 (如水电、用房、设备等) 和无形资产 (如学校已有技术、学校品牌) 流失;第三, 是教师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成为“半地下”的工作, 给当事人的心理和周围的气氛造成不利的影响;第四, 由于缺乏法律保护, 造成企业拖欠项目经费比例高。另外, 有些高校, 为了鼓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和防止科研经费发生“体外循环”, 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政策过于宽松, 走入了另一个误区。许多人认为科研经费是科研人员争取来的, 经费的所有权归课题组所有, 学校无须过问或干涉, 科研经费的使用由课题负责人说了算, 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造成对课题负责人使用科研经费的过程缺乏监督与控制, 使科研经费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比如, 科研经费报销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如报销收据中所列的明细账与实际情况不符等。

1.3 科研成果疏于管理, 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尤其严重

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上, 很多高校提取管理费和代扣税金后, 就不再过问和干涉, 科研成果放任自流, 造成学校知识产权丧失或流失而无人问津。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尤其严重。长期结题不结账现象的存在, 是由于大多数高校担心将结题项目的结余资金进行分配, 会挫伤科研人员争取横向经费的积极性, 就采取长期挂账的形式任由项目组自行支配。这样对高校来说, 承接了一个横向科研项目有无结余资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根本无管理和效益可言。即使一项科研课题任务完成后, 其经费有余, 课题组宁肯按学校结余分成奖励政策分掉, 也不愿把它投资购置仪器设备, 结果是承接新的课题后, 又面临缺少硬件设备的紧张状况。这些都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更不利于科研后劲的增长。另外, 还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一个课题结束后, 下一个课题继续使用上一个课题的经费, 其结果使科研成本核算严重不实, 学校应结未结课题经费越来越多。

2 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

2.1 明确政策导向, 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

高校就争取横向科研经费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对改变科研经费“体外循环”的弊端, 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有很大的作用。比如,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初下发了《教师工作量计算方法》, 将科研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指标, 要求专职教师每年除了完成360个学时教学工作量, 还必须完成40个学时的科研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以2∶1折算。其中就横向科研经费规定:每一万元横向科研经费等于40个学时科研工作量;超出的部分以每学时30元发放。这样一来, 有效地避免了“体外循环”, 广大教师主动将横向科研项目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另外一方面, 激励了广大教师积极争取横向科研经费, 比如, 某教师多争取了一万元的横向科研经费, 虽然学校提取了8%的管理费800元, 但因超学时, 学校返还了1200元, 两一比较, 还赚了400元。此办法运行近两年来, 学校的横向科研经费增长迅速, 过去一些不愿进入学校的科研经费也渐渐地流入学校, 学校的科研合同到款额逐渐增加, 搞科研老师的收入也增加了。

2.2 设立横向科技创新基金,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高校可考虑从提取的横向科研管理费、科技转让收入中划拨一定的资金, 或吸收科研合作方的赞助, 设立横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用于促进有实用价值而无资金支持的项目进一步实验、开发研究、市场推广等。比如,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以来, 与多家横向合作单位设立了横向科技创新基金, 如“南极星”科技创新基金、“天际”科技创新基金, 目前每年横向科技创新基金投入累计达2 0万元左右。科技创新基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运作:提供部分启动经费, 扶持部分科研人员走出迈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项目的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基金;按一定比例从科技创新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 对在横向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 进行公开化奖励。通过设立横向科技创新基金, 很好地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吸引了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 不断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另外, 用合理透明的奖励制度取代科研经费“提成”制, 有效避免了科研提成现象滋生的弊端, 让科研人员拿到明处, 拿得令人心服口服, 这样更加具有激励性。

2.3 创新科研管理评价机制, 实施奖惩制度

长期以来, 科研管理始终沿用“项目—成果—论文论著”的模式, 谈到应用研究, 往往是强弩之末。新形势下, 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难题呈现在科研人员的面前, 只要抓住了市场商机, 解决了生产生活急需的新技术或新产品, 就是成功的科研, 它的成果不一定是什么高层次的论文、著作。这种新的科研趋势要求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必须适时调整, 应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专家评审”、“用户评审”与“管理评审”相结合的新的高校成果评价机制, 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不应只局限在论文、论著上。另外, 还应综合考虑是否带动了经济指标的增长, 是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是否增强了学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素质, 是否提高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对在横向科研工作中成绩显著者, 学校在职务晋级、职称评聘、考核评优、评选先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不按学校规定签订技术合同、私自隐匿级费、违反学校有关规定、侵犯学校知识产权、造成学校经济损失或损坏学校声誉的, 学校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没收非法所得、暂缓评聘职称、降级使用直至解聘。对违反国家法律的, 移交有关部门处理。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激发广大科研人员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从事创新性研究, 使科研、成果评价与管理、生产应用、市场需求等要素之间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 推动横向科研工作良性发展。

总之, 科研经费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 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够节省资金,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还能极大地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 从而促进学校的总体发展。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明确政策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创新科研管理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1] 林辉, 宋山海.管理学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 张大福.完善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3) .

[3] 屠伟凤.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J].航海教育研究, 2006 (1) .

[4] 程雯蔚, 董银果.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亟待加强[J].经济师, 2007 (6)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校工会对加强青年教师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高校教师加强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