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关键词: 枯肠 语文 学生 作文

异地情结高一作文(共6篇)

篇1: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似是桂林,似是阳朔,但确实是江南之南,水乡中的水乡呢!

人在物质的满足之后,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对美的追求。因而出现了旅游业,人们就有了奇奇怪怪的异地情结。

人们总是想离开家,去另一个城市生活。看看来此地旅游的人们,个个兴高采烈,将手伸远,仿佛在指点江山,又像想要用手握着那对面的山。而会在那一叶叶“青”篷船上的游客们更是激动不已,有的人将手伸入水中,感受着江水的清冽,有的人掏出手机留下这一刻的美景。人虽都有离家的渴望,可旅途并不一定是苦的,大部分的旅途还是欢乐的。

无论多美的家乡待久了总会感到有些厌烦的。那坐在船上的艄公无所事事,时不时回望岸上,看有没有客可揽,他们现在还会注意眼前的美景吗?他们现在还会觉得眼前的还是美景吗?

人们总是喜新厌旧的。到了新的城市,哪怕故乡再美,也似是蛮荒之地。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使人们不断前进,使人们不断开垦新的土地,使社会不断进步,就像如果让你住在那江对岸的.小林中,开始时你会觉得很好玩,天天游山玩水,可当你看遍回溪奇山后,就会越来越无聊,感觉一天比一天过得长,最终又会想去一个新的地方。

可人又是矛盾的,离家的喜悦背后潜藏着思乡的忧愁。当新鲜感过去,思乡之情便奔涌而出,淹没一切。离家的渴望化为归家的心愿。因而有那么多思念故乡的诗词美文。这时又忽然想起故乡的老宅,风貌,小玩意儿,音乐甚至是水果蔬菜了。然而,这只是矛盾的开始,当你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之后,住了不多久,你对离家的渴望又开始蠢蠢欲动。如此循环,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把家乡弄丢了,你再也回不去那个家乡了,即便是找到了家的地址,依然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你发现你心中的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出的一种感觉,所以只好不断地迁越。

这些江上与两岸的人们,心中所思所想的,到底是对家乡的回望,还是对远方的期盼呢?

篇2: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俄罗斯名将加尔佩林选择了5255B向后翻腾两周半转体两周半屈体,难度系数为3.8,并且表现的异常完美得到了本场比赛的第一个百分以上,但周吕鑫最后动作难度系数为3.4的307C反身翻腾三周半抱膝,出现了细微的失误,入水时水花过大,只得到了74.80分,最终得分为526.20错失了金牌,未能完成中国跳水队8金梦。”自从北京奥运会开始的那天,我们一家就成了“奥运狂”,时刻关注着奥运会的信息,巴不得把每场比赛都看个便,就连平时最不喜欢看体育的爸爸也参与了其中。

一天吃好晚饭,我和几个伙伴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家有儿女》,爸爸突然冒了出来,抢走了遥控器,大声喝道:“看什么电视剧,看奥运会!”说着,便熟练地开到了20频道——CCTV5,现在正在直播乒乓球女单铜牌争夺赛,由中国小将郭跃对阵世界排名第六的.李佳薇。第一局,郭跃开局顺利,一下子就把比分拉到6:3,而此时李佳薇底气不足,失误频频,郭跃很快就拿到了局点,随后又拿到一分,以11:6拿下了第一局比赛。看到郭跃迎来了开门红,我们是高兴得又蹦又跳,为郭跃感到高兴。

第二局开始了,但是一开始就好景不长,李佳薇一下子连得三分,比分变成了3:0,空气一下子凝固了起来,我是紧张得闭着眼睛,双手合十,心里默默地说着:“郭跃你一定要赢啊!郭跃你一定要赢啊!”。郭跃可能是听到了我的鼓励,奋起直追,追到了5平,我们在电视机前一起大声喊道:“郭跃加油!中国加油!郭跃加油!中国加油!”真是恨不得钻进电视机里,到现场去给郭跃加油鼓劲。但是在扳倒5平之后,李佳薇又继续“领跑”,郭跃有点处在被动状态,我们那个急呀,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恨不得她有个三头六臂去对付李佳薇。这时候郭跃发力了,她又把比分扳倒了8平,接着又是9平10平11平12平。最终胜利的女神还是站到了我们这一边。打到12平之后郭跃连得两分,艰难地拿下了第二局。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也不知是不是郭跃不在状态,李佳薇也不甘束手就擒,随后以11:9、11:7扳回两局。我们都目光呆滞,心灰意冷,几乎都不愿看下去。

在第五局,郭跃如梦方醒,开始有意识地主动抢攻,并多次打对方远角得手;李佳薇显然对郭跃突然的凶狠搏杀准备不足,很快以3:11落败。第六局郭跃延续神勇,以4:11取胜,最终以总比分4:2获得全场比赛胜利。我们是“举家欢庆”,欢呼着,雀跃着,嘴巴里直喊着:“奥运加油!中国第一!”

篇3: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舟曲泥石流发生45 d后, 整群抽取从舟曲县迁往兰州某中学就读的1 273名高一新生。共发放问卷1 273份, 回收有效问卷1 219份, 有效率为95.8%。其中男生663名, 女生556名;汉族学生942名, 藏族272名, 回族5名。年龄14~21岁, 平均16.68岁。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全部研究对象均填写一份包括基本情况、SAS、SDS及PTSD-SS的问卷。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人口学变量, 如性别、年龄、民族、受灾经历等。PTSD-SS由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刘贤臣等[4]于1998年编制, 共有24个条目, 包含3个因子, 即重现/回避症状、心理障碍/功能受损和情感麻木/紧张敏感。PTSD-SS总分越高, 应激障碍越重。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为0.921, 分半信度系数为0.954, 再测信度系数为0.868, 是一种理想的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评定工具。

1.2.2 研究过程

于2010年9月底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调查以班级为单位, 采取团体施测。各个班级的调查工作具体由班主任负责完成。调查者在得到研究对象的口头许可后对其进行调查。

1.3 质量控制

根据评估目的, 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编制了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受灾经历、受灾情况等基本状况的调查表, 并根据预测验结果, 对调查表的项目及措辞进行了适当修改。在正式调查前, 对参与此次调查的各班级班主任进行培训。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在调查现场进行巡视, 对研究对象提出的相关问题或疑惑给予及时解释与指导。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根据资料类型的不同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SDS、SAS测评结果

根据中国常模标准[5], 1 219名被试抑郁、焦虑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4.4%, 49.3%, 见表1。女生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男生 (χ2=15.103, P<0.01) , 抑郁检出率也为女生高于男生 (χ2=4.145, P<0.05) 。

注: () 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PTSD-S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

参照PTSD-SS量表[4]的划界分, 1 219名被试中, PTSD-SS检出无异常者461人 (37.8%) , 轻度异常者252人 (20.7%) , 中、重度异常者506人 (41.5%) 。1 219名被试PTSD-SS总均分为 (58.27±18.38) , 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女生高于男生。重现/回避因子得分最高 (34.11±10.65) , 其次为心理障碍/功能受损因子 (16.25±6.26) , 情感麻木/紧张敏感因子得分为 (7.90±3.21) ;男生与女生3个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根据受灾时的经历不同, 将1 219名被试分为3组, 其中Ⅲ组 (亲历灾害现场且受伤) 145人, Ⅱ组 (亲历灾害现场未受伤) 615人, Ⅰ组 (未亲历灾害现场) 459人。3组被试均为泥石流发生前考入舟曲县一中的高一新生, 泥石流发生时学校尚未开学, 被试分散于舟曲县所属各个乡镇及村庄。方差分析发现, 受灾时被试的经历不同, 灾后PTSD-S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亦有差异 (P<0.01) 。进一步比较发现, Ⅱ组被试PTSD-SS总分、各因子得分高于Ⅰ组;Ⅲ组被试表现出更高的创伤水平, 在PTSD-SS总分、各因子得分上均高于Ⅰ、Ⅱ组被试。见表3。

注:与Ⅰ组比较, *P<0.01;与Ⅱ组比较, △P<0.01。

2.3 PTSD-SS得分与SAS, SDS得分的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被试PTSD-SS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与SAS, SDS得分均呈正相关。见表4。

注:**P<0.01。

3 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是指个体在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或情境后延迟出现的精神障碍, 表现为3个方面:反复重现创伤体验、竭力回避可能引发创伤的情境以及警觉度增高[6]。本研究发现, 泥石流后异地求学的高一新生约有62.2%表现出PTSD相关症状 (轻度占20.7%, 中、重度占41.5%) 。目前, 关于异地求学受灾学生PTSD检出率的研究相对较少。范一鸣等[7]使用PTSD-SS量表对迁往山东某地就学的汶川灾区330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 约40%的学生有PTSD症状。刘建君等[8,9]的研究显示, 受灾时伴有躯体损伤或被掩埋者PTSD发病率大于无躯体损伤或无被掩埋经历者。舟曲泥石流夜间突然来袭, 强度大、集中破坏极其严重, 在1 219名被试中除17名只有房屋、财产的损失外, 其余均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亲人。Hsu等[10]的研究表明, 有2项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身体受伤和家庭成员死亡。而本研究被试大多数暴露于这2项危险因素之中, 这可能也是导致他们PTSD症状检出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发现, 女生灾后PTSD症状较男生明显, 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1,12], 而国外关于PTSD的研究未发现存在性别差异[13], 是否与文化背景及社会角色期待有关, 尚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也提示灾后心理干预, 应关注性别差异。

抑郁和焦虑是受灾人群常见的2种负性情绪。本研究焦虑检出阳性率为49.3%, 抑郁为64.4%, 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14,15,16]。国内刘建君等[8]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对地震灾后1月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 HAMD评分阳性者占25%, HAMA阳性者占32.8%。廖强等[2]对四川汶川地震1月成都市区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亦显示, 中学生抑郁、焦虑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6%和30.6%。本研究被试抑郁、焦虑检出阳性率均较高, 除泥石流给研究对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之外, 灾后迁往异地求学, 环境陌生、远离亲人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适应不良, 从而使个体负性情绪加重。此外, 本研究异地就学学生人数众多, 居住条件相对拥挤, 学校封闭式管理等因素使灾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宣泄, 可能也是被试抑郁、焦虑检出率较高的因素之一。因此, 笔者认为, 在灾后的学校心理辅导中, 疏通人际交流及开放情绪宣泄渠道, 是缓解负性情绪的重要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 泥石流后异地就学学生PTSD症状与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提示个体在经历创伤后可能出现情绪障碍与PTSD的共病。对受灾人群负性情绪及时进行干预可能会起到预防PTSD发生的作用。

摘要:目的 了解舟曲泥石流后迁往异地求学的高一新生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为学校心理辅导和灾后心理援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PTSD-SS) , 对舟曲泥石流后迁往兰州求学的1 219名高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 抑郁、焦虑、PTSD症状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4.4%, 49.3%, 62.2%。女生抑郁、焦虑、PTSD症状检出率均高于男生 (P值均<0.05) ;情绪障碍与PTSD症状有显著相关 (P<0.01) ;不同受灾经历学生的PTSD症状严重程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泥石流后异地求学高一新生情绪障碍及PTSD症状检出率均较高, 不同性别、不同受灾经历的学生灾后心理状况不同, 应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篇4: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一、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

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低矮的屋檐、黝黑的古井、金黄飘香的稻浪,涨红了脸的高粱……,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这些恬静的简单的景致,不再只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而已成为写作中可以大量撷取的素材,甚而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作文《我心中的__》时,许多学生一开始就把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人和事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自己的家园:“双手推开两扇小窗,晚霞似火,青山如黛.庭院之中含羞红桃数点,含笑白梨几片。”一副恬静自然的田园山水图画,蕴藏了小作者内心浓浓的对家乡的无限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守得一隅精神家园。

二、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

如果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能让学生守得一隅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就更能让学生懂得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写作欲望。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憨舅爷:“憨舅爷吧嗒着烟袋,不哼不吭,脸上还带者笑容,好象是听表扬呢?” 舅爷的憨态可掬,实则小作者是在赞美他的淳朴善良;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小学老师:“人们都叫他老肖。一身粗布衣服,时常乱蓬蓬的头发,有时甚至连袜子都是穿得一样一只,就上气不接下气的冲进教室。”则向我们刻画了生活清贫而对工作负责的乡村教师的形象。“亲不亲,故乡人”,只有让学生心存感念,常对父老乡亲怀着一棵感恩的心,才能在作文之中说真话,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异彩纷呈。

三、激发学生抒发至亲至爱的乡情

这里所说的乡情是风土人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到民间去采风”,学习此单元就是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因为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做深入探讨,增添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使他们感悟到一直生活的故土原来如此意蕴丰富。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不再是一个漠然的态度,这样,更能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而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曾经把家乡比做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让学生的作文创作更如鱼得水,更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乡土风情融入作文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更进一步地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就要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风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味,努力在作文教学中发掘学生的“乡土情结”,引发学生在作文中的乡土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更进一步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作文的能力。

篇5: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柯灵(PPT1)

(课前播放乐曲《在他乡》、《老乡》)

一、 导入

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感情,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上心头。我们近几天上的老舍《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写的都是在外游子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深情。我们课前听的歌中唱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为什么泪汪汪,因为彼此相见,都勾起了乡思之情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关于思乡的文章,柯灵的《乡土情结》。(板书:乡土情结柯灵)

二、 解题释义,了解“情结”

我们先来看一下标题--乡土情结,什么是“情结”呢? “西方古希腊神话中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拉克特拉情结”,那么情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拿出词典查一查,看词典上是怎么说的?(学生查字典,讲)(PPT2)词典解释: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三、 文本研习

(一) 研习第一段

1、 过渡提问: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乡土情结,那么什么是乡土情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柯灵在文本中是怎么说的?

2、(PPT3)展示问题:什么是乡土情结?(指名一学生诵读文本第一段,其余同学圈出关键句,并思考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明确答案:①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②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③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小结概括:

(PPT3)乡土情结是:深藏心底的感情。

学生概括,师引导明确:深藏在心底的对故乡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都会引发永不褪色的感情。(板书:乡土情结①是一种家园之思、故土之恋)

(二) 研习第二段

1、 过渡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乡土情结是“深藏在心底的对故乡魂牵梦萦的随时随地都会引发永不褪色的感情”,正如对话栏【2】中说的“之所以将人对故乡的情感说成情结,是为了突出情感的特点,它是永恒的、深刻的、轻易不能化解的`。”这种特点能否在第二段中找到一个与它相应的一个词呢?

(学生找出并回答)烙印

明确:“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学生齐读,师解说:像春蚕、像文身两个比喻,更生动形象说明这个烙印的深刻和不能轻易化解。

2、(ppt)展示问题:“人在童年时期就被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请结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明确:①父母亲人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师小结第二段:人们的乡土情结如此深刻,轻易不能化解,原来在童年时就埋下了深深地烙印啊!

(三) 研习三、四、五、六段

1、 过渡提问:乡土情结是如此深刻,不能轻易化解,所以,一旦离开了乡土,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第三段找到答案。(指名学生回答并明确)

明确:“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逐着他们”(学生齐读)

2、 提问: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比喻(4个)。更加生动形象写出了远离乡土游子们的孤苦无助。

3、 过渡提问:既然离乡让人如此痛苦与无助,人们为什么还要离乡呢?

(对应问题p58对话栏“有几种引发乡思的情况?”)

明确: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提问:这些人离乡后遭遇如何?或闯荡结果怎样?

(生回答明确)多数人……有的……有的……有的……少数人……

师小结:是啊,这种浪荡的结果多数是失意的,我们想想看,在外的失意,更加激发了游子们对家乡的思念啊。

4、 过渡提问:除了第三段中人们离乡的两种情形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人们背井离乡呢?

明确:战争的灾难和放逐。(学生找出并回答)

5、 过渡提问:因战争和放逐而离家思家与第三段中因外出创事业和维持生计而离家思家的“家”是否一样?试作分析。

师引导学生理解小家--大家的转变

师:发生战争了,人们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干什么去了呢?(人们为何离乡呢?)

以诗句为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为了保家卫国

学生举例:林则徐放逐例子

小结:林则徐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后牵挂的不仅是故土和亲人,更是国家的兴亡盛衰啊。

(板书)家园--国家

由家园之思到国家兴亡盛衰的牵挂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之上,同时也是对乡土情的超越啊,这种超越就是把乡土情结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

6、 过渡提问:在前五段中,我们找到了各种离家的情况,同学们再找找其他段落还有没有?(人们为何离乡?)

(学生回答并明确)

明确:“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背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

师补充:这些人中,有出国的华工,有孙中山领导发轫国外的革命运动,有在法勤工俭学的共产党人,还有改革开放的出国潮。

师提问:对这些离乡情况,作者有着怎样的评价与分析呢?(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关键句)

明确:“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得潮流……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学生读并感悟此句)

师:关键词--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作者举例:第一代华侨、香港蕞尔一岛

资料补充: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来捐助内地教育事业款额已超过19亿港元o全国各省市都能看到邵逸夫捐献的2200百多幢教学楼、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医院等等,邵先生的义举正是他乡土情结的具体做法,令人感动。

7、 提问: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明确:“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这些正是民族向心力的体现。

因此,在这里,作者把乡土情结提升到了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乡土情结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是乡土情结新时代的内涵,也是爱国情怀的高度体现。

背景链接:《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香港在历尽15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举国为之欢庆,全民因之激动。85岁高龄的作家柯灵,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于是执笔写下此文,表达对故土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感人肺腑。

8、 过渡提问:人们乡土情结这种情感是根深蒂固,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内涵,在如今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情结又被赋予什么样的新的内涵呢?

(生齐读最后一段,找出并明确)

(ppt)新时代背景下的乡土情结:对故土永怀一颗赤子之心;

也要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正处于一个大好的新形势下,应该志向远大,正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毛泽东一首《立志》很好的传达了这种心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然,他日你们有了成就,一定得好好回报生养自己的家乡其亲人。

四、 拓展阅读

其后不久,我就走了--到大陆去。我没有护照;但我探出一条便道,先搭船到日本,再转往大连;到了那里,以后往南往北,一切都随你的便。我就这样走了。我没有给自己定下要做什么的计划,祗想离开当时的台湾;也没有到重庆去找二哥。我不是爱国主义者,但是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二哥如此,我亦没有例外。

--钟理和《原乡人》

“原乡人”是日本统治台湾时期,台湾同胞对中国大陆祖籍同胞的称呼。以“原乡人”为题正是作者刻意描写对原乡(祖国大陆)的眷恋和怀念。

五、作业

请以“我的乡土情结”为题,结合文本内容,写一段感悟。

篇6:异地情结高一作文

一、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

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低矮的屋檐、黝黑的古井、金黄飘香的稻浪,涨红了脸的高粱……,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这些恬静的简单的景致,不再只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而已成为写作中可以大量撷取的素材,甚而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作文《我心中的__》时,许多学生一开始就把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人和事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自己的家园:“双手推开两扇小窗,晚霞似火,青山如黛.庭院之中含羞红桃数点,含笑白梨几片。”一副恬静自然的田园山水图画,蕴藏了小作者内心浓浓的对家乡的无限的热爱之情。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守得一隅精神家园。

二、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

如果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能让学生守得一隅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就更能让学生懂得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写作欲望。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憨舅爷:“憨舅爷吧嗒着烟袋,不哼不吭,脸上还带者笑容,好象是听表扬呢?” 舅爷的憨态可掬,实则小作者是在赞美他的淳朴善良;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小学老师:“人们都叫他老肖。一身粗布衣服,时常乱蓬蓬的头发,有时甚至连袜子都是穿得一样一只,就上气不接下气的冲进教室。”则向我们刻画了生活清贫而对工作负责的乡村教师的形象。“亲不亲,故乡人”,只有让学生心存感念,常对父老乡亲怀着一棵感恩的心,才能在作文之中说真话,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异彩纷呈。

三、激发学生抒发至亲至爱的乡情

这里所说的乡情是风土人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到民间去采风”,学习此单元就是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因为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做深入探讨,增添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使他们感悟到一直生活的故土原来如此意蕴丰富。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不再是一个漠然的态度,这样,更能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而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曾经把家乡比做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让学生的作文创作更如鱼得水,更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乡土风情融入作文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更进一步地提高作文水平。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中成药的认识误区02-25

单恋情结02-25

《乡土情结》教案02-25

长角辣椒情结散文02-25

情结散文02-25

过年情结散文02-25

文学情结02-25

归乡的情结散文02-25

歌剧“江姐”02-25

中国歌剧现状02-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成药的认识误区 下一篇:过年情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