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精选2篇)
篇1: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
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
011月24日 15:35 刘星
“强制力”是指压制或强迫的力量。尤其在近现代,这种观念已经成为阐释法律基本特征的主导意识。但是,自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法理学各种理论在推进各自观点的同时却不约而同地对“强制力”观念予以弱化(有时甚至是消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承认在某些境遇中法律的实施有赖于“强制力”作为后盾,但取消“强制力”在法律概念理论中的基本特征的地位。换言之,它们主张,“强制力”的运用不是法律存在和法律实施的本质特征。这种弱化,明示着西方法律概念乃至法律制度的概念变化更新的机制,标志着西方法理学诸多观念的本体论层面上的变革。笔者以为,为探究西方法理学的演变并为深化我国法理学的研究,对这种弱化予以关注具有重要意义。
一
“强制力”一词与“制裁”的概念密切相关,可以认为,“制裁”就是“强制力”的具体实现。在法理学思想发展的早期,人们习惯于从被粗糙理解的法律义务和控制权力的视角观察、分析法律现象,这样,对法律义务和控制权力的实现的期待,使人们寄希望于“制裁”,也因此,人们深信没有“强制力”的法律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本世纪50年代末以前的西方法理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中,无论是推崇应然价值的法学观念还是充满实证精神的法学观念,都曾大致地重复过类似的思维方式。“人们普遍认为,制裁、强制和武力在法律中起着重要甚至必要的作用,理解这些现象是恰当地理解法律和法律制度的基本前提。”[1]中世纪神学自然法倡导者阿奎那(St.T.Aquinas)主张:“法律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个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的特点;第二个是强制力量的特点。”[2]近代英国分析法学鼓吹者奥斯丁(J.Austin)断言:法律是一种命令,而“命令、义务和制裁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术语,换言之,每个术语都像其他术语一样具有同样的含义。”[3]他还以为:并非任何一种命令都是法律,只有普遍的命令,即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命令,才具有法律的性质。[4]较为重要的是,随着近代分析法学的法律命令说的影响日渐扩大,在后来的各种法理学理论中,“强制力”的观念大致成为分析法律本质特征的基本出发点。现代意大利新康德主义法学家韦基奥(G.Vecchio)指出:强制力与法律是两个在逻辑上具有必然联系的概念,“哪里没有强制,哪里就没有法律”。[5]美国社会法学派法学家庞德(R.Pound)认为:“法律包含强力。调整和安排必须最终地依靠强力,纵使它们之所以有可能,除了对一种反社会的`残余必须加以强制,主要是由于所有的人都有服从的习惯。其实,服从的习惯在不小的程度上是依靠聪明人意识到如果他们坚持作为反社会的残余,那么强力就会适用于他们。”[6]美国法学家帕特森(E.Patterson)同样认为:“任何法律在一定意义上都具有某种法律制裁形式”,而且“制裁是任何法体、任何法律规定的必要特征。”[7]
当然,正像法理学的其他观念一样,“强制力”的观念就在本世纪50年代末以前也曾遇到过人们的质疑。人们发现,在所有法律制度中都存在着某些不具有直接制裁规定的非强制性规范,如规定个人及法人享有权利、授予国家机构的管理权力的规范。对于这些规范显然无需附设制裁条款。但是,这种质疑的意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在那些影响广泛的主流法理学理论看来,用稍加调整的“强制力”观念便可化解这种质疑。美籍纯粹法学法学家凯尔森(H.Kelsen)强调指出:“那些本身并未规定强制行为(从而并不命令但却允许创设规范或者明确允许一定行为)的规范是从属规范,这些规范性只有同那些的确规定强制行为的规范相联系才会具有效力。”[8]丹麦现实主义法学家罗斯(A・Ross)也强调指出:“事实上,如果认为所有法律规则都必须以强制为制裁,那么强制就不可能是法律概念的必要部分。但在另一方面,法和强制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因为在任何意义上说,不以制裁为基础的制度就不会是法律制度。”就整体而言,强制是法律制度的“
[1][2][3]
篇2: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
1.“拾来”材料
进入二十世纪, 西方的雕塑艺术材料使用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西方是艺术家开始在雕塑中追求通过独特材料使用的, 表现出作品的独特性。其中毕加索在雕塑材料的使用中, 主要通过改变事物的形态, 表现个人的创作思想。因此其待雕塑中, 大量使用拼贴的方式进行创作, 并提出雕塑材料的拾来材料观念, 即直接使用自然界的物质而不加修饰。在具体作品中, 毕加索集合多种材料的方式进行雕塑塑形, 改变了雕塑必须具有“雕刻”过程的理念。
毕加索的拾来的材料和拼贴的手法以及集合的概念形成了构成主义, 这一材料理念不仅仅影响到雕塑的创作, 且对于其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中的影响。在毕加索的构成主义之后, 材料的这种使用方法开始被更多的雕塑艺术家重视。著名的雕塑艺术家阿基本科通过使用玻璃, 油布等材料进行集合创作, 进一步扩展了构成主义的雕塑创作方法。
2. 构成主义新材料
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后期, 西方的材料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 艺术家波丘尼提出“要结束传统中青铜, 大理石材料在传统雕塑中的表现风格与手段, 主张对口常生活中平凡材料皆可为我所用, 并强调作品不应该只用一种材料来完成, 他应结合多种不同材料。”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构成主义思想, 很多艺术家开始探索雕塑材料的丰富与改进。通过使用新材料, 创作出具有独特造型的作品, 表现出以作品表现社会形态以及社会思想, 展现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西方雕塑创作能够发现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大量采用玻璃以及铁线等工业原料。通过原料的集合充分展现出雕塑的空间性。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工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雕塑艺术家开始重视材料的可视空间表现, 将雕塑作品的内在空间表现减少, 将可视空间表现范围增加。
另外, 这一时期雕塑材料中, 还创新的使用了光。纳吉在雕塑中, 大量使用反光的材料进行雕塑, 雕塑中对于部件比例进行精确的测量, 充分表现出雕塑中光与雕塑物体展现的关系, 通过光展现出雕塑中材料的质感与色彩, 并且在探索中, 纳吉创造了有机玻璃, 并将其应用到雕塑中, 增加了雕塑的材料范围。
3. 现成品材料
二十世纪, 西方雕塑材料观念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开始使用现成品材料。现成品材料最早出现在杜尚《自行车轮》中, 其通过将自行车的轮子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 形成工艺品, 这种直接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成品制作雕塑作品的方式, 引起了雕塑创作方式以及雕塑材料观念的变革, 雕塑以此为分界点, 开始进入新艺术时代。现成品的雕塑材料选择中, 通过重新组合生活中的成品的方式塑造雕塑形象, 这种雕塑与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 艺术家通过雕塑创作能够更明确的表现出对于生活的认知。
在雕塑的材料观念中, 拾来观念与现成品的材料观念还是具有区别的。拾来的材料更多的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 宝货生活垃圾, 工业生产生产垃圾等, 将这些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创作。艺术家在材料选择中, 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 选择的材料可以被替代。在拾来的雕塑创作中, 艺术家更注重通过表现材料本身的特性, 注重材料之间的组合以及互相关系。相对于拾来的雕塑材料观念, 现成品的雕塑材料观念中, 其选择的材料主要是工业生活中的产品, 或者是一般生活用品, 其可以是已经废弃的物品, 也可以是具有使用价值的正常物品, 这与拾来观念的材料选择是具有差别的。现成品艺术选择材料中注重通过材料表现艺术家某种理念, 其通过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物, 表现出超越人们一般理解外地意义, 因此在材料选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在现成品的材料观念中, 雕塑作品改变传统的审美标准, 并且否定材料自身的特性, 其作品主要是为了传达思想而存在的, 审美上来说可以是劝美感, 也可以不具有。
通过拾来材料观念与现成品的材料观念的对比能够发现, 现成品的雕塑材料观念更为关注艺术创作的思想, 自现成品雕塑艺术以后, 雕塑创作中开始以表现创作思想作为雕塑创作的主要目的, 而作品的造型方式则不是重点考虑的对象。这使得雕塑艺术开始变得多元化。雕塑艺术中对于雕刻技术的要求降低, 对于创作者的材料部件组合能力的要求提高。
4. 毛皮材料
发展到二十世纪中期, 超现实主义思想开始在雕塑创作中发展起来, 雕塑创作开始表现出创作思想的去现实特点, 而材料选择中也开始向一些以往雕塑中不常使用的材料发展。
超现实主义的雕塑创作理念主要来自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这在上文已经阐述过, 借助这种学说,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雕塑作品能够表现出创作者的内在思想, 同时能够通过引发受众的潜意识活动, 起到一定的思想影响作用, 因此他们在艺术创作中, 开始改变将全部注意力放在雕塑作品本身的方式, 转而关注雕塑作品的展览形式, 通过营造出超现实的雕塑作品展览环境, 使受众在特定的环境中观赏作品, 并且在展览中加入了电影片段以及行为艺术等, 以实现充分传达作者的潜意识, 通过环境塑造引起观众的共鸣, 并作用于观众的心理机制的目的。
超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在雕塑材料的选择中表现出更大的创新性。如现代雕塑家奥本海姆, 在雕塑创作中大量使用毛皮材料, 其《裹着裘皮的咖啡具》等作品, 展现出打破传统审美标准的艺术品。而路易斯•布儒瓦则采用同一作品中尽可能的使用各种自然材料以及人工材料的方式, 表现出对于雕塑材料观念的理解。
总结
相关文章:
数据中心网络结构02-06
军人奉献意识弱化02-06
新闻访谈节目中女主持人的性别意识弱化02-06
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02-06
影响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02-06
弱化监督企业会计论文02-06
集团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弱化问题及解决对策02-06
职业道德弱化02-06
资本制度弱化视角下公司债权人知情权的保护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