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群(精选五篇)
干部人群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5年度干部体检人员483例。按性别分成2组, 其中男362例, 女121例。男女之比为2.99:1;年龄35~86岁, 平均 (51.5±12.1) 岁。按年龄分成2组, 其中中青年组212例, 男142例, 女70例, 年龄35~59岁, 平均 (41±8.2) 岁, 老年组271例, 男220例, 女51例, 年龄60~86岁, 平均 (70±9.7) 岁, 分别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进行血脂异常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1.2方法
1.2.1人体基本参数和生化指标测定:
人体基本参数测定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 (kg) /身高2 (m 2) ];生化指标:所有被调查对象均测定血糖 (PG) [包括空腹血糖 (FPG) 和餐后2h血糖 (2hPG) ]、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1.2.2诊断标准:
(1) 糖尿病 (1999年WHO诊断标准) [1]:FPG≥7.0mmol/L和 (或) 糖负荷后2hPG≥11.1mmol/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 (2) 高血压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90mmHg; (3) 血脂紊乱 (200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3]:TC≥6.2mmol/L或TG≥1.7 mmol/L或HDL-C≤1.15mmol/L; (4) 肥胖 (1998年WHO诊断标准———亚太地区) [4]:BMI≥25; (5) MS[5]: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建议标准: (1) 超重或肥胖:BMI≥25; (2) 高≥90mmHg; (3) 血脂异常:高TG血症 (TG≥1.7mmol/L) 和 (或) 低HDL-C血症 (男性<0.9 mmol/L, 女性<1.0mmol/L) ; (4) 高血糖:FPG≥6.1mmol/L或糖负荷后2hPG>7.8mmol/L。符合以上4条标准中的3条即可诊断为MS。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 统计软件4.0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均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2组体检人员基本资料
不同性别体检人员年龄、血压、TC、HDL-C没有明显差异, 但BMI、TG、FPG和2hPG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MS相关疾病患病在不同性别中的比例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TG血症患病比例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P<0.01) 。低HDL-C患病比例女性显著高于男性 (P<0.01) 。见表2。
注:与男性组相比, *P <0.05
2.3 MS相关疾病在不同年龄组中的患病比例
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TC血症、低HDL-C血症患病率老年组显著高于中青年组 (P<0.01) , 肥胖老年组显著低于中青年组 (P<0.01) , 高TG血症2组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3。
2.4 MS患病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中的比例
本次调查人群中, 具有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中任意3项或3项以上的患者共61例, 患病比例12.6%, 男女分别为15.5%和4.1%, 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1) 。因女性MS患者例数很少, 只有5例, 在此我们只分析了男性和总体人群。按年龄分层后可见, 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别为15.1%和9.4%, 年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1) 。随年龄增长MS患病比例有所上升。
注:与男性组相比, **P <0.01
注:与老年组相比, **P <0.01
2.5 MS特点分析
本次调查人群中, MS患者中以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最为多见, 占47.5%;其次为高血糖+血脂异常+肥胖者, 占24.6%;再次为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 占22.9%。
3 讨论
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 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及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MS的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已有报道, 但多局限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报道较少, 此次调查, 由于2hPG的测定我们实际采用的是日常普通餐后2 h的血糖测定方法, 没有采用标准的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 , 可能会造成MS的实际患病率高于本资料结果的情况。
尽管如此, 本研究结果仍然表明, 干部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血脂紊乱者占体检人数的2/5, 肥胖者占体检人数的1/3, 高血压约占1/5, 且随着年龄增长, 多种疾病共存于一体的情况增多;MS患者约占总调查人数的12.6%, 其中以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形式最为多见, 约占47.5%, 性别间患病比例存在明显差异, 可能和女性病例数少、生活方式及保健要求不同有关。在≥60岁老年人, MS患病比例呈上升趋势。在肥胖的体检人群中, MS的患病比例有显著增加, 提示体脂含量增加与上述疾病密切相关。这次调查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具有特殊背景群体 (干部) 的MS的流行情况, 为下一步更大规模的MS的研究奠定了流行病学基础。
参考文献
[1]Cassells HB, Haffner SM.The meta-bolic syndrome: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J].J Cardiovasc Nurs, 2006, 21 (4) :306-313.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实用本) [J].高血压杂志, 2004, 12 (6) :487-489.
[3]徐成斌.对《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浅释[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 (12) :935-937.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global epidemic.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on Obesity[S].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894.
干部人群 篇2
【热点背景】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高效便捷,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如何使用好交流工具,不单是党员干部面对的难题,也是值得所有人反思的公共话题。近日有媒体指出,某些党员干部严重依赖微信群推动工作,键对键看似很方便,却难以取代面对面的效果,引起对微信群滥用现象的关注。
【命题预测】
近日有媒体指出,某些党员干部严重依赖微信群推动工作,键对键看似很方便,却难以取代面对面的效果,引起对微信群滥用现象的关注。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党员干部能够充分利用微信群开展工作,是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的体现,不仅使工作沟通更便捷,也扩大了对群众的宣传引导渠道。
党员干部合理利用微信群,能够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加强与群众交流。微信群里发通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而且布置任务不用一个个传达,大大节约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需要干部队伍全体人员了解的制度、规范、任务等,统一下达,可以统一思想,避免了中间环节过多造成信息失真;对于群众需要了解的办理事务流程和共同问题,可以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统一发送,群众可以及时了解,避免多次跑腿,增加群众的满意度。应该说在这些方面,微信群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信群也如此。有些领导干部过度依赖微信群开展工作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有些领导干部有了微信群,就产生了惰性,出现了光指挥乱安排的现象,只动手指发任务而不通过面对面的开会进行说明,这样也无法做到有效收集大家的反馈信息,及时解决干部群众的疑问。而这些问题一旦堆积,就可能影响领导干部的威信,降低干部群众配合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信息在沟通中可能存在偏差,无法识别真假,如图片、视频、数字等信息。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如果不进行实地调研,很难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领导干部对问题的判断,影响政策和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
干部人群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某区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320人, 其中男239人, 女81人, 年龄27~60岁, 中专学历6人, 专科91人, 本科以上223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及现场调查方法, 对机关干部进行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问卷调查表和体质调查量表, 由研究者用统一的导言介绍填表的方法, 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要求被调查者当场填写, 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0.6%。
1.3 统计分析方法
所收集的全部资料输入计算机并核实后,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1.4 调查内容
根据问卷设计原理, 结合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等方法, 设计了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 共三部分: (1) 基本信息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及既往病史等。 (2) 相关因素:饮食生活史 (吸烟、饮酒、饮茶、食欲、饮食喜恶、饮水量等) 、工作性质, 工作生活强度, 体育锻炼等。 (3) 症状调查 (躯体、心理症状) 。 (4) 体检信息:血压、身高、血尿常规、血生化、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等。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评定规范》制定《体质调查量表》, 进行体质类型的判断。
1.5 亚健康评判
参考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亚健康的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 召开专家讨论会, 结合文献研究结果, 形成本研究的亚健康状态临床诊断评价标准。标准共包括30条身心症状, 符合6条 (或以上) 即诊断为亚健康状态。
1.6 体质类型判断标准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评定规范》进行体质类型的判断。若1人符合多种体质类型诊断, 均计入统计结果。体质类型出现频率单位为人次。
2结果
2.1 亚健康状态发生率及主要症状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320份, 合格290份, 有效回收率为90.6%。290名机关干部年龄27~58岁, 231人出现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发生率为79.7%。本次调查显示该机关干部亚健康状态临床症状涉及躯体及心理两个方面多种症状。其中出现频率前10位的症状主要有:记忆力减退、健忘、精力下降, 白天容易困倦怠、打盹、睡眠不佳、失眠、大便异常 (便秘, 便稀, 腹部胀满不适) 、肢体沉重软弱、做事力不从心感、多汗口干、腰背酸软, 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出现频次及百分比, 见表1。
2.2 亚健康人群体质类型
亚健康人群单一体质类型者极少, 不足12%。绝大多数的人表现为2~3种体质类型, 少数人出现了4种体质类型均符合诊断标准的复杂情况。亚健康人群体质类型主要有: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淤血质、阴虚质、湿热质、阳虚质7种体质, 具有可解释性。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机关干部亚健康诊断率达79.7%, 高于首都医科大学女教师[2]、临床护士[3]、广州市某企业人群亚健康[4]诊断率。这与行政机关干部长期在办公室工作, 缺少体力活动, 脑力劳动紧张, 工作担子重, 压力大, 饮食常无规律, 食物结构不合理相关[5], 对此还需进行更深入的调研分析。
亚健康状态的常见症状涉及身心两个方面, 既有躯体症状, 如易疲惫、口干多汗等, 也有心理症状, 如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谈等。其中记忆力减退、健忘、精力下降、反应迟钝、容易疲惫无力、白天易困倦怠、打盹、夜间睡眠不佳、失眠、大便异常、肢体沉重软弱、做事力不从心感等症状, 出现频率超过50%。目前, 由于没有统一规律的亚健康诊断量表, 不同的研究因用量表的内容结构不同, 获得的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这给亚健康临床研究的深化与研究结果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因此, 应加强沟通交流, 尽快建立亚健康临床诊疗规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调查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评定规范》制定《体质调查量表》, 进行体质类型的判断。发现该机关干部亚健康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有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淤血质、阴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均在30%以上。在所调查人群中, 单一体质类型者极少, 不足12%, 绝大多数的人表现为2~3种体质类型, 少数人出现了4种体质类型均符合诊断标准的复杂情况。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亚健康人群的症状, 表现较复杂, 涉及阴阳气血津液多个方面, 寒热虚实多种性质, 故而出现多种体质类型相混杂的状况。因此, 从体质类型入手, 认识亚健康状态, 可为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和改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青山, 王生涛, 荆春霞, 等.应用Delphi法评价亚健康的诊断标准〔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 (12) :1467-1468.
[2]杨珊珊, 王虹, 邱婧君, 等.高校女教职工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0, 26 (5) :527.
[3]庞丽丽, 临床护士亚健康原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8) :1259.
[4]林妙霞, 李泽楷.广州市某企业人群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 33 (3) :36.
干部人群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现场问卷调查方法,抽取2010年3—12月兰州市省直机关干部2 001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有效问卷1 904份,回收率为95.15%。被调查人群年龄段及构成如下:30~39岁486人,占25.5%;40~49岁741人,占38.9%;50~59岁466人,占24.5%;60岁以上211人,占11.1%。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统一使用中华预防医学会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健康风险评估调查表,由经过培训合格的护士进行询问、填写。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2)个人疾病史;(3)疾病家族史;(4)吸烟;(5)膳食;(6)运动;(7)每天的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8)心理状态;(9)居住环境;(10)体检信息(身高、体重、BMI、腰围、血压、血脂四项及空腹血糖等)。
1.2.2 检查项目。
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及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甲胎蛋白、糖类抗原、肝胆B超、胸部X片和心电图等。
1.3 诊断标准
1.3.1 高血压诊断: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1]作为标准,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1.3.2 BMI:
BMI=体重(kg)/m2,BMI在18.5~23.9 kg/m2为正常体重,24~28.5 kg/m2为超重,BMI≥28.5 kg/m2为肥胖;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4]。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由专人进行计算机输入,查对数据无误后,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总人群及其性别、年龄分层的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病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共计2 001人,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 904份,其中男性1 150人,女性754人,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6.23±7.42)岁。本次体检新检出高血压患者425例,既往确诊高血压患者122例,患病率为28.73%。
2.2 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
在本次检出的547例高血压患者中,男性423例,患病率为36.78%,女性124例,患病率为16.45%,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1.32,P<0.001)。被调查人群按年龄分为30~39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四组,在四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有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也逐渐增加,不同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15,P<0.01),见表1。
2.3 不同BMI与高血压的患病关系
在不同BMI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7.26,P<0.01)。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BMI正常者(χ2=116.73,P<0.001),见表2。
2.4 高血压患病的单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对年龄、体育锻炼、吸烟、饮酒、腰围、BMI、血脂异常、FPG和家族史等因素分别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有显著性意义的以下几个因素,其中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高年龄段、饮酒、腰围、高甘油三酯和高BMI是危险因素,见表3。
2.5 高血压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以高血压患病情况为因变量,以年龄、腰围、血脂异常、FPG、家族史和BMI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腰围、血脂异常、FPG、家族史和BMI均是本调查人群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本次调查兰州市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8.73%,此结果与2000年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对城乡高血压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相近(城市为31.7%)[3]。这表明兰州地区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稍低于我国城乡高血压的患病率,这可能与干部人群文化知识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水平较高、对饮食结构与健康的认识较丰富、平时比较注重运动和健康保健等有关。
兰州市干部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远高于女性,这与我国高血压的总体患病规律相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应该与男性参与社会活动较多,承受社会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较大,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有关。而年轻女性则与注意身材的保养、减肥等因素有关,也与女性绝经期前后体内雌激素减少及其他的血管活性调节作用相关。因此,在进行慢性病综合干预时,应将男性干部作为干预的重点人群。
在本组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与高血压呈正相关,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增态势,尤其是40岁以后增长较快。Das等研究显示[4],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年龄都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增加,与以往研究相符合。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肥胖与高血压呈正相关,随着BMI增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随之升高。多因素分析也表明,BMI和血脂异常都是本组人群患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与郭丽民的报道一致[5]。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超重和肥胖正日益成为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和减轻体重,已成为降低高血压的重要措施。
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的主要疾病。认识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做好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对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重要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高、体重增加、吸烟和饮酒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证明,BMI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有着密切关系[6]。提示在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管理过程中,需要着重对肥胖患者进行健康干预,并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应提高对高BMI、肥胖、FPG升高和30岁以上男性干部群体血压监测的重视,及早进行健康干预,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总之,高血压常见、多发,危害严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近年来,由于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然而,高血压又可防可控。国内外研究证实,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激励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降低高血压发病率,预防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兰州市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兰州市省直机关干部1904人进行健康体检及相关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1904名被调查者中,高血压547例,患病率为28.73%,男性患病率(36.78%)高于女性患病率(16.45%),P<0.01,年龄与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随着年龄段的增加患病率亦逐渐增加。结论 我市干部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体重指数(BMI)、饮食习惯、行为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水平)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耿贯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患病率与心脑血管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58.
[2]余振球.实用高血压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3-27.
[3]解雨春,卞茸文,娄青林,等.机关人群高血压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22(5):342-345.
[4]Das SK,Sanyal K,Basu A.Study of urban community survey in India:growing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Int J Med Sci,2005,2(2):70-78.
[5]郭丽民,格鹏飞,张清华,等.甘肃省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ll):62-64
干部人群 篇5
关键词:干部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腰身指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处级干部471例, 年龄33~61岁, 平均 (49.887±6.24) 岁, 其中, 男371例, 女100例。
1.2 方法
1.2.1 测定基本参数:
详细向全体受检者询问疾病史, 并做好记录;同时对其身高、体质量和WC等进行测定。腰围测量:受试者取站位, 在呼吸稳定的情况下, 于髂嵴与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处进行测量, 身高与体质量测量:指导受检者将鞋、帽脱掉, 并在穿单衣单裤的情况下测量。体质量指数的计算为体质量/身高, 腰身指数可通过腰围/身高来计算。另外在测量受检者的血压方面, 需要在受检者静坐超过5 min后, 取坐位, 通过借助汞柱式血压计, 于受检者右上臂肱动脉处对血压进行测量, 连续测量2次;测量期间应注意肘关节和心脏维持在同一水平线上, 舒张压按照消音期 (Korotkoff第五期) 的标准测量, 每次测量时间间隔1.5~2.5 min, 然后计算平均数。
1.2.2 检测生化指标:
在受检者空腹超过12 h的前提下, 给予服用葡萄糖约75 g, 对于糖尿病患者, 则给予馒头餐约100 g, 于2 h后采集静脉血清标本。仪器选用日本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为Olympus Au-1000;试剂同样从日本进口。根据氧化酶法, 依次对受检者的空服血糖 (FBG) 、餐后2 h血糖 (2h PBG)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 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受检者的尿酸 (UA) 等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
研究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材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以腰身指数0.5为界分为WHt R≥0.5和WHt R<0.5两组, 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腰身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各相关指标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 以及偏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腰身指数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比较
见表1。WHt R≥0.5组的年龄、体质量、BMI、WC、SBP、DBP、FBG、2h PBG、CH、TG、UA均显着高于WHt R<0.5组 (P<0.01, P<0.05) , WHt R≥0.5组的HDL-C显着低于WHt R<0.5组 (P<0.01) , 两组间身高、LDL-C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腰身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的关系分析
经研究, 了解到受检者的腰身指数与其年龄、体质量, 以及BMI、WC、SBP、DBP、FBG、2h PBG、CH、TG、UA等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与HDL-C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P<0.01, P<0.05) , 与性别、身高、LDL-C则不存在相关性 (P>0.05) 。通过偏相关研究, 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了解到腰身指数同样与WC、BMI、体质量、SBP、DBP、2h PBG、TG、UA呈正相关 (P<0.01, P<0.05) , 与HDL-C呈负相关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是在干部人群中探讨WHt R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WHt R≥0.5者的比例占总人数的57.5% (271/471) , 提示有半数以上的干部人群存在腹型肥胖, 且WHt R≥0.5组的年龄、体质量、BMI、WC、SBP、DBP、FBG、2h PBG、CH、TG、UA均显着高于WHt R<0.5组, 而HDL-C的结果则相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5) , 说明WHt R超标者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普遍比正常者要高[1,2]。
综上, WHt R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明显相关, 测量方法简便易行, 对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可作为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腰围/身高比值:预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有效的腹型肥胖指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3) :27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