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古镇

关键词: 地将 地域 基本保障 景观

古村古镇(精选四篇)

古村古镇 篇1

古村落作为传统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 其景观特征随着人类聚居活动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得到丰富。在不同地域内, 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古村落景观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与多元文化的形态特征。自古人类在建设人居环境时首先顾全物质基本保障, 再象征性地将情感通过创造自己的生活环境表现出来, 因此, 古村落景观体现着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对古村落所包含的高质量文化环境和丰厚的历史积淀研究, 是为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并能在发展中保存传统特色和文化价值。

本文写作的动机源于笔者温州旅游看到了温州百福岩古村落质朴生动的景观风貌, 由衷赞赏而心神往之。由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因而希望能够通过对百福岩古村落景观的形成与形态做出系统研究, 同时也对当地人文历史和思想文化特征做较为全面的了解, 再者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这些研究能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指导作用。

2 温州百福岩古镇及周边古村落景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温州百福岩古镇及周边古村落概述

温州有好多的古村落, 一个个古村落, 就像一幅幅优雅恬静的水墨画, 令人流连忘返。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村巷, 两厢错落着旧陋的古屋, 或卵石垒就、或青砖砌成, 青砖黛瓦、飞檐高挑, 皆有一种别样的风姿, 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自然。

百福岩村属雅阳镇, 坐落于该镇北向。古时因村后有一岩石颜色奇异, 恰似食物“白腐” (发霉之意) , 故有地名“白腐岩”, 因音同, 又讹传为“白虎岩”。后周氏族人嫌此名不雅, 遂改“百福岩”。百福岩是一个多姓共居的古村落, 有周、李、林、叶、卢、姚、马、施、毛、董、邱、王等姓氏, 其中数周氏生齿最盛, 逐渐形成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区域, 至今, 村落中依然完好保留的古代民居建筑均系周氏所建。

2.2 自然地理条件

任何一种聚落包括其景观形态的产生, 都不能脱离其周围的环境而存在。人类是地表系统的组成部分, 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温州古镇及其周边古村落景观的演变与形成历程, 就是当地乡民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理清村镇特定的人地关系是研究镇、古村落景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百福岩山环水绕, 民居建筑或依山或傍水, 整体环境甚是优美。从民居的建筑环境来分, 可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沿后山脚建造, 坐落在溪谷地上, 如周氏宗祠、长尾厝、石门楼、旗杆底等, 呈一字形横向排列;另一部分则沿山凹顺山势建造, 呈纵向一字形排列, 如中央厝、顶头厝等。沿溪谷地兴建的民居, 后为青山, 前为田亩溪流。沿山势兴建的民居自然环境更是美不胜收, 沿卵石铺墁的林中小道上行, 路旁有山泉潺潺, 林中有鸟雀啁啾, 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百福岩现存民居中品位最高的当数石门楼 (共2座, 均系周杰庭建造) , 这2座民居布局讲究, 建造精致, 据专家考证, 许多做法还具有浓厚的川西和闽北建筑风格。

2.3 历史因素

温州百福岩古村落则属地区开发型村落的典型之一, 在地理范围内具有丰厚的茶叶资源, 这种资源在村落发展历史进程中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使其茶产业经济良好发展的同时, 也成功推进了其社会与文化等因素的结合与发展, 成为影响村落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3 温州古镇及周边古村落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3.1 景观评价方法研究概况

“植物景观”, 主要指由于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 通过人们的感观传到大脑皮层, 产生一种实在美的感受和联想。它也包括人工的即运用植物题材来创作景观。近年来,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植物景观作了一系列研究。“植物景观”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观赏。

景观 (landscape) 原是美学概念, 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 也指人类视觉所看到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总和。经过多年的发展, 景观评价方法已初步形成公认的四大学派即: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和经验学派。

3.2 温州古镇及周边古村落植物景观评价

温州古镇及周边古村落植物景观质量评价的主要标准依据有: (1) 多样性:指景观在结构、功能及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化, 它揭示了景观的复杂性, 是对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 (2) 整体性:指可观察到的环境, 是整体的、相对的、动态的单位。 (3) 连续性:连续性包括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的延续性, 空间的连续性是指景观之间在空间上通过特定的元素相互关联, 对于景观的观察者造成视觉上的延续;时间的延续性是指景观在时间演化过程中上下的承接, 继承历史文脉。

对于景观非量化评价因子而言,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评价: (1) 易识别性:是指创造一种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 当人们被以某种方式联系并聚集在一起的时候, 这个群体将因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从而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2) 艺术性:当地环境氛围的塑造, 往往离不了细部景观的作用, 在富有艺术性细部景观的艺术感染力作用下才得以体现。

4 温州百福岩古镇及周边古村落景观植物典型案例分析

经过实地调查, 温州百福岩共分布着维管束植物85科、182属、221种, 其中蕨类植物8科、9属、9种;裸子植物4科、5属、5种;被子植物73科、168属、207种, 草本植物中以中生植物为主, 尤以田间杂草居多, 湿生和水生种类很少。在生活型组成上, 草本植物多于木本植物, 并且以1~2年生植物为最多。木本植物主要有柿 (Diospyros kaki) 、 (Morus alba) 、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河柳 (Salix chaenomeloides)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等。在充分尊重温州百福岩古镇原有的河塘、水系及地形特征, 并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 选用乡土植物如柿树、河柳、旱柳等营造乡土植物景观, 对原有河塘两侧的植物以保留保护为主, 对原有影响游览视线、水岸曲直度的植物, 进行局部调整, 尽量减少人为干预, 使其植物群落自然演替, 营造乡土景观。

温州百福岩植物景观营造中, 充分考虑温州百福岩基地内部原有农家建筑及农耕文化元素, 植物的选择以休现乡野的农家风味为主, 采用当地传统植物, 并结合农家植物景观的要求, 单一品种片植或几种混合片植, 应用的主要植物有桑树、构树、香椿、泡桐、水杉、木芙蓉、桃、枇杷、梨、茭白、菱角、芦苇、蚕豆。孤植树, 树木体形优美, 可以独立成为景观供观赏。从景观角度而言, 孤植树作为构成景观的一个重要要素, 不可或缺, 同时孤植树木景观可以和周边的群落植物形成鲜明对比。温州百福岩选用乡土柿树作为孤植树, 在道路的交叉口、转弯口、游人休憩的亭、座椅旁, 以及视线空旷的水中堤岛上, 与其它下层植物搭配, 形成观赏价值较高的孤植树木景观。

5 总结

古村落的景观之美是古人留下的财富, 正如中国古典园林应成为历史文化的结晶而得到较好的保护, 并以其所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来影响当代景观设计师与现代景观的发展。探索这些古村落的美应成为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职责, 并在探索过程中追逐先人智慧而寻找自身的设计之路。

摘要:位于浙南的温州市, 这里的古镇古村落因特定的历史因素形成和发展, 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进入繁荣昌盛的时期。温州古村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非常深厚的诺邓文明, 这些文明贯穿于整个古村落中。本文从其独特自然气候条件、地貌特征、人文历史等对景观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出发, 主要对古镇、古村落的外部及内部景观植物等进行分析, 目的在于探讨诺邓古村落的景观特色, 以及这些手法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根据分析可知, 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古村落景观的形成产生着积极指导作用, 同时这种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古村落与自然环境高度和谐, 这些皆对现代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古村落,景观,植物,综合评价,设计

参考文献

[1] 陈倩.传统聚落形成机制研究框架—以云南滇西北地区为例[J].华中建筑, 2010 (5)

[2] 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3] 刘沛林, 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 1998 (3)

[4] 刘沛林.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8 (l)

[5]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下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6] 程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合肥地区农村然村落整合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2010

[7] 李波龙.山西吕梁山区古村落研究——以山西交口县西庄村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古村古镇 篇2

时间:2009-08-04作者:【来源:】

一、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资源状况

我市(常武地区)曾经拥有建制乡镇70多个,由于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现有建制镇19个,行政村628个,其中部分村历史上曾是乡(镇)建制。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常武地区的古镇古村已所剩无几,目前尚存的具有保护、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主要有以下几个:

1.孟河古镇

孟河位于常州西北30公里处,由小河与孟河合并而成的建制镇。孟河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开凿通江运河而得名,又因明代嘉靖年间筑城抗倭俗称孟城。镇区内著名的小黄山,延绵数公里,山上曾有九龙禅寺、棋檀禅院等古迹,是我市北部不可多得的风景和人文资源。镇域内有文物点84处,古遗址13处,孟河老街尚存300多米,多为清代和民国建筑,其中,东亚饭店、衙署官邸图公所、顺来园茶馆、益泰酱园基本完好,保持了比较完整的街区风貌。特别是孟河医派马培之、马伯藩、费伯雄、巢崇山,著名画家马万里等名人的故居幸存,费伯雄故居已经修复,丁甘仁的故居正在修复之中,是难得的众多名人集聚之地。万绥距离孟河3公里,原为乡级建制,现为孟河下属的村。万绥素有“兰陵古县、齐梁故里”之称,尚存古迹较多,东岳庙、渡善桥、罗妃桥、北街、志公井、古银杏、古戏楼以及齐梁萧氏皇帝的家庙等遗迹历历可数。目前,孟河(万绥)古镇的整体保护规划正在制定之中,规划突出了齐梁文化、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要素,并得到海内外萧氏宗亲的支持,部分文物开始修复。

2.焦溪古镇

焦溪古镇位于常州东北部,距离市区25公里,地处江阴、武进交界,鹤山、舜过山、芳茂山座落镇域,三山港流经镇区。古镇临龙溪河而建,店铺沿龙溪河而筑,素有“九桥十八弄”之说,石板街道、弄堂码头和青龙、中市、三元、咸安等古桥基本完好,“面街背水户通舟,台榭高低临水际”是焦溪的真实写照。目前,古镇实际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1106户人家,2765间房屋,大部为清与民国时期建筑。现存古街3条,全长1650米;弄堂18条,长1200米。焦溪民居别具特色:黄石砌成半墙高,黛瓦粉墙临水照,显得更为古朴。另外,名人故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近10处,如奚日宗的“进士厅”现存三进,规模较大。焦溪历来人才辈出,人文资源丰富,传说中的人文世祖舜帝曾到过这里(有舜过山为证,山上曾有舜庙等古迹);春秋吴国君子季札曾躬耕于延陵山(焦溪周围的丘陵);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里留下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著名诗句;明清期间有进士4人,秀才36人;五代儒医承槐卿留有医案6卷,民国时期焦溪号称“中医之乡”。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

3.杨桥古村

杨桥村位于常州市南25公里处,民国时期为武进与宜兴交界处的一个乡,形成市镇已有数百年历史,现为武进漕桥镇下属的一个村。杨桥古街形制保持基本完整,前街后河,前店后屋,临水而筑、临水而居,水乡特色十分显现。村域内拥有古建筑30多处,市级文保单位6处。南杨桥、五洞桥、百岁庄、太平桥、风情院、牧斋院、朱宅、丁宅、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等一批历史建筑虽然破败,但旧貌尚存,有的基本完好。历史上,由于南杨桥地处东太湖与西太湖之间,是常武地区通往宜兴、无锡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街市繁荣,目前尚存部分酒肆茶楼和码头港湾等遗迹,水体仍然保持清澈。南杨桥地处太滆湖网地区,抗战时期曾经成为新四军的重要活动区域,“中共太滆工作委员会”就设在这里,陈云、谭震林、罗忠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亲自指挥过这里的斗争,地下交通站等历史建筑仍在。同时,南杨桥地区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较多,著名的《火烧红莲寺》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二、我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古镇古村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第3次会议通过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为认真贯彻《条例》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按照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围绕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修缮维护、保护利用等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制定了一系列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和相关配套政策。《条例》出台后,我市规划部门会同市法制办、建设局、文广新局、房管局等相关部门,在认真学习《条例》精神和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专题调研的基础上,迅速出台了《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方案》,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政策和技术支持。

2.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机构。根据2008年第7号《市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我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由市分管领导任主任,相关区和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具体负责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下设规划和保护利用两个专业组,主要负责市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申报、建档、规划编制工作及负责保护修缮维护的技术支持、政策研究、计划制定等工作的组织协调,从而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

3.开展了历史建筑和文物普查工作。规划局会同市文广新局等相关部门于2007年6月起组织开展了历史建筑的普查工作,目前在核心区范围内共普查出175处有价值的老建筑,已按照《常州市市区历史建筑认定办法》中的认定程序公布了第一批历史建筑33处。文广新局精心组织进行了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通过开展乡村拉网式普查,新发现1000多个有保护价值的文物点,并新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1处(杨桥村)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68处,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合理保护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4.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规划。我市规划部门按照2005年2月2日省政府批准的《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完成了《常州市城市紫线规划》、《孟河镇文化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常州市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规划》,武进区杨桥村保护的详规也正在制定之中,这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三、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城市如果缺失江南水乡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城市的韵味。2001年我市已经列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中却忽视了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至今,我市尚未有一镇一村列入省级保护的名录。由于历史文化镇(村)长期没有列入保护范围,加上人们对古镇古村保护的意识淡薄,因此,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中,我市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镇古村逐渐在现代化浪潮中淹没,如果再不加重视,仅有的少量遗存可能在5-10年内也不复存在。我们呼吁政府和有关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否则,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1.没有及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长期以来,我市有关部门比较重视文物(点)和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而忽视了农村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主管部门也仅重视村镇的现代化改造和建设,缺乏对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指导。加上过去缺乏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法律支撑,致使这一工作相对滞后。《文物法》颁布以来,人大、政协虽然进行过一些调研,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委员也提出过相关的提案和建议,但未有实质性的进展,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一度游离于我市城镇建设的规划之外。

2.普遍缺乏历史文化村镇需要保护的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人们在村镇建设的过程中普遍认为历史遗存的古街老镇是落后破败的象征,有碍地方形象。有的甚至认为保护古村古镇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有许多地方领导不愿意向上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创建卫生村镇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领导还把历史老镇当作改造的重点,石板街道统一浇成水泥路,木质门窗换上金属框,街后的河道有的干脆填埋掉,改变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3.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村镇已经遭到破坏。我市历史文化镇村的资源与苏州、无锡、湖州等沿太湖地区相比,本来就显得数量少、规模小、知名度低,再加上缺少统一的规划,仅存的又一再遭到破坏,进而使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显得更为短缺。湖塘桥、雪堰桥、横山桥、戚墅堰、奔牛镇等地曾经是我市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上世纪80年代时历史风貌保存的还比较完好,进入90年代才开始在核心区域内进行改建,老街改成马路,弄堂变成新巷,百年古桥纷纷拆除,明清建筑变成水泥楼房。

杨桥、焦溪、孟河等地有些历史建筑包括古桥、古庙、古祠、古宅非常具有保存价值,有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缺乏修复的资金,正处于危在旦夕之中,有些富有特色的古宅更是摇摇欲坠,如南杨桥的6处文保单位和焦溪的“进士厅”、孟河的马伯藩、巢崇山故居等都已成危房,仅杨桥一地在去年的特大雪灾中就倒塌老宅数十间。

四、对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几点建议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2000年已经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的历史文化名村镇创建虽然相对滞

后,但毕竟在全市的区域内古镇古村存在的历史长、数量多、积淀厚。特别是近几年的乡镇合并,有些古村古镇处于边缘化,居民纷纷向中心村镇集聚,这给规划与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创造了机会,只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搞好规划,逐步开发,一定能成为常州文化建设新的亮点。

1.迅速制定我市历史文化古镇古村保护的规划。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根本宗旨,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键的是要从规划抓起。如果说过去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上还有职责不明的话,那么,国务院这次制定的条例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建设(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根据这一精神,建议我市规划部门会同文物部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确定部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古村和历史建筑列入名录,通过政府向社会公布;特别有价值的如焦溪、孟河建议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或名村。同时,由规划与文物部门会商后详细做好名镇名村的规划,并拿出具体的实施意见。一经确定,就要加大保护的力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名义破坏。

2.重点保护开发若干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古镇古村。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利用。我市可以借鉴周边城市的经验,先保护一批,后开发一批,特别是重点选择2-3个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无锡把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视作城市发展中的一次转型,把城市的竞争视作文化的竞争,因此,在2006年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加大力度,全市上下重点抓好四大历史街区和一个历史古镇的修复,同时,江阴与宜兴也各抓特色和重点;苏州除周庄、同里、甪直、锦溪、千灯外,也再次公布了一批市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我们建议政府采取适当的措施,启动一些项目的保护和建设。上店为恽氏故里,阳湖古镇,区域内尚存春秋时伍子胥所掘运河、百米老街、古桥、清代常州画派恽南田故居及墓园等。南杨桥地处淹城与滆湖周边,现已列为常州市的历史文化街区,能否在制定西太湖建设的过程中,将上店、南杨桥的保护和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由武进区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建议南杨桥保护面积适当扩大(目前仅为4公顷),历史文化街区也应改为历史文化古村,这样更为合理。孟河是我市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重镇,齐梁文化、孟河医派是其文化特征,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政府与民间的投入,启动部分项目的建设。焦溪是我市东部的历史古镇,保存的文物古迹较多,古镇古街的形制最为完整,又是舜帝驻足之地、常州文化始祖季札躬耕之乡,境内有延陵山,常州第一个名称延陵就源于此。建议市和武进区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并着手编制具体的保护规划。

3.建立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运作模式和协调机制。

我市对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已落后于周边城市,目前还仍处于规划阶段,历史文化古镇古村如何保护和利用,目标尚不明确。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历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加大古镇古村的抢救保护力度,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在科学合理编制古镇古村保护开发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料、材料的收集工作和前期策划等准备工作;学习借鉴周边地区和城市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古镇古村保护利用的运作模式,防止已定规划因长期未能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也防止不依规划而任意破坏或改造。是否可借鉴周边地区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保护和管理的机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使古镇古村既能妥善保护又能取得良好效益。同时要建立健全古镇古村保护开发的综合协调机制,成立古镇古村保护开发机构,组织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综合开发,以更好地协调解决在古镇古村开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确保古镇古村的保护开发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4.继续积极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

北方古镇古村的门 篇3

有幸去冬天的碛口古镇、李家山村、西湾古村行走,缥缈氤氲的炊烟透着沉醉的夜色,挽着清晨窈窕青烟的纱笼,浸润着闲舒画意,冲淡了一路严寒,让人看不透,看不清,看不明,似乎在暗示着什么,任人迷醉其间,百思不得其解。

哦,想起来了,那些掩映在田野上、山垅中、黄河畔的古老村庄、村镇垛墙,那一个个或洞开或虚掩或紧闭的门,一个世纪或更久远的时光中,不知出出进进了多少人,多少猫狗牛羊,多少鸟雀天籁般的啼鸣。

古村古镇中的路,用青砖或是条石铺就,更多的时候,是清灰或黄土的路面,在曲曲折折中,把你引向一个个门。

有些门,雕梁画壁,斗拱高挑,门楣上书写着古朴的“恩进士院”、“岁进士院”、“福修三多院”、“陈氏祠堂”,想必这些门里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怎样的福祉。而今,几经翻修的大门尚在、院落尚在,那些贵为一方的贤达、丽影、孩童恐已无所踪迹了。门,昭示了一切过往,如今却已静寂无音了。

有些门是荆条柴门,斑驳的门扇上挂满积尘,满院中,咿咿呀呀的石磨停留在了岁月的某刻,再也没有向前卷滚一寸。曾经蓄满清澈泉水的水缸水瓮,只有一些四季的雨水,漂浮着枣树、柿树、杏树的残叶,枯卷暗淡,让人不忍回望。忍住心里泛起的酸涩,不忍回望父亲母亲在窑洞前苍老忙碌的身影。

从山下看山顶上的李家山村,有些门裸露在黄土高坡,掩映在冬日灰暗的枝杈间。仰头看去,那些门仿佛在和苍穹述说着什么,仿佛在告诉天下的苍生,回家吧,只有这乡野才是人的故土,才会洗刷你一生一世的劳苦。门的对面,是一些散乱的墓地,花花绿绿的招魂幡在风中摇曳。

在西湾村四通八达的小巷中独自穿行,你的脚步仿佛在叩问着历史,那条叫作水巷,这条叫作土巷,好像没有金巷火巷木巷的。也许这些巷道的命名在无声地告诉我们,水和土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

走在水巷,脚步在和青石接触时,你会听见水声,叮叮咚咚的,淅淅沥沥的,并不古老的明清以及明清时的人们,还会和你擦肩而过,他们或是去不远处湫水河和黄河的交汇处汲水去了,或乘坐着摇荡的舟橹,到对岸的陕北高原,或沿着水道南来北往,离开了家乡,走到了远方,化作了一幅幅朦胧的牛皮剪影。

走在刚下过雨的土巷,赤光溜滑,鞋底粘湿,你会始终关注着脚下,把目光牢牢锁定在每挪动的一步,你会紧紧盯着眼前的土地,弓腰使力,深深知道自己曾经来过这里。你在石墙上紧扣的手指,也许会不经意地扣在一扇凹在墙壁中的门扇上,也许会叩响铁锈斑驳的门鼻,会惊动住在这里的主人。也许门会应声而开,你不知道自己会看到一张什么样的面孔。也许是头戴着毡帽的商人,也许是头缠着白羊肚毛巾的村民,也许是一个清秀娇媚的女子,也许是一个带着银项圈的孩童。也许什么没有,只有几声门鼻清响后的静寂。

在碛口古镇、李家山村、西湾古村,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些门。其实,在这些我有幸来到的地方,看到的最多的,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有这么多门。这些门或庄重古朴,或土漆芬芳,或门栓锈蚀,或铜环明亮,每一道门后,都是一个家,一个店铺,一方传承。

门里门外,两个世界。门里的人财两旺、满院春晖、家族家谱、账房算盘,都被一扇门凝聚了起来,连接着古镇古村的过往春秋、袅袅炊烟。门外,是湫水河或黄河的滩涂,是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路。滩涂的水面上,是一张张曾经高悬的帆樯。通往四面八方的路,最引人沉思的是走西口的路,不知道有多少精壮的汉子,曾经赶着骡马,在扬脖高唱着信天游,走在别妻离子的凄凉里,或走在望眼欲穿返乡的惆怅中。也许,有些人满含着憧憬离开了家乡,就再也没有回来,把白骨遗失在了浩荡的黄尘里、无边的茅草中。

就像我,走过路过,还会再来到这里么,还会遇到我生命中难遇的令人怦然心动的,一张张灿烂的爽朗的如醉的舒展的无邪的不加掩饰的笑脸吗?但愿,回到城里的同行人,都会把这份真诚纯真停留在心间。人活着的时间并不长,愿你在大自然中打开的心扉永留一份美好,而不会相忘于江湖,相忘于相携同行的路上。

门,是一个最有记忆的符号。走出城市,来到古老乡村,你看到的不再是城市中千篇一律的防盗门、卷闸门、玻璃门,而是深隐着历史,在山花中在河边在雨雪中盛开着的,在薄雾中在炊烟里在旭日中矗立着的一道道门。人终归是天地间的人,任你狐裘缠身,任你西装革履,任你飞扬跋扈,任你寒衣素食,终归都是风雨中人,都是行旅中人,都是风雪夜归人、晓行夜宿人、风餐露宿人、知冷知热人、梦归故里人。

门,牵挂着乡情乡谊、亲朋好友、故里故交、偶遇相遇。从一扇扇门前走过,那一扇扇门前都会留下你的身影,你的声音,你的脚步,你的呼吸,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的初衷,你的跋涉,你的向往,你的真情,你的笑颜,都满含着淳朴,承载着足之所至。你的脚步惊动过的静谧,亲吻过的土地,叩响过的门,扰动了的心迹,都会与你如影随形,时时唤醒你的沉醉的记忆。

责任编辑:邓雯雯

古村古镇 篇4

1 蜀河古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通过国内外对古村镇的相关综述, 以蜀河古镇的环境景观的调研为基础, 对蜀河古镇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现状进行分析, 解析它独特的自然、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因素, 为蜀河古镇的保护以及它的发展明确方向。

(2) 通过具体的调研, 了解古镇的基本情况, 对蜀河古镇的整体景观、各个景观节点、建筑以及街道环境进行分析, 同时对古镇的环境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地环境景观与历史文化之间深层次的联系, 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3) 分析蜀河古镇的保护与当地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影响, 找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要性。

(4) 基于对蜀河古镇环境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的思考:提出相应的的保护方法, 明确保护方向。

(5) 基于蜀河古镇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相似地域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其他陕南古村镇, 寻找对陕南地区汉水流域环境下古村镇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2 对蜀河古镇研究的最终目的

2.1 兼顾“保护”与“发展”, 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随着时代的变迁, 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活在古镇里面的人也希望提高生活水平。有着相似背景的各个历史村镇里都生活有成千上万的人, 我们必须正视他们迫切希望改善生活设施、改善经济水平的需求。所以, 在对历史村镇的保护中, 一方面要对古镇内一切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同时也要加强古镇的现代经济发展。由于陕南地区交通还不发达, 所以城镇的形态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还比较小, 许多城镇几乎还保持着原生态的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镇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陕南地区有些历史村镇也面临着生存环境遭受改变的风险, 历史风貌以及古村镇格局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慢慢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 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传统的文化和环境景观日益衰落。因此我们有责任尽最大程度地保存它们的真实和完整性, 但是同时又不能忽视当地人民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需求。为此, 必须同时兼顾“保护”和“发展”, 只有将保护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惠及居民, 才能使保护活动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同样, 也只有历史村镇的环境景观得以保存, 才能使这一珍贵的资源的价值得到合理利用, 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服务。

2.2 为陕南地区其他历史村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文化、地方风貌, 环境景观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镇的发展不会长久。所以, 保护历史村镇是对历史的延续, 也给城镇规划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和思考。过分强调保护会限制发展的节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历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理清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力求提出一种系统的历史村镇环境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 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今后历史村镇建设的管理提供理论工具,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历史村镇环境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2.3 弘扬当地地域文化,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蜀河古镇由于3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而拥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保护历史村镇的意义非常重大, 保护历史村镇环境景观的目的是保存、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蜀河古镇的保护研究, 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 使人们乐于生活在这个历史村镇中, 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村镇的环境景观中得到最真实的体现, 得以可持续地永久传承下去。

3 结语

首先, 存留相对完好的历史村镇十分稀少, 蜀河古镇本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次, 对陕南地区的古村镇的保护和发展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汉水文化, 同时也利于地域特色环境景观的保护, 对蜀河古镇的研究可以为陕南其他地区以至于西北地区的其他历史文化村镇提供借鉴, 为保护和发展我国丰富的古村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效混合机 下一篇:水性UV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