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精选三篇)
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男21例,女17例。年龄19-43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9d至3.5年,平均病程为(1.2±0.7)年。患者表现为局部疼痛33例,活动受限5例,局部肿块11例。发生于长管状骨8例,跟骨1例,肩胛骨1例,跖骨1例。其中膨胀性病变29例,病变边缘可见骨嵴者27例,边缘出现硬化者28例,骨折14例,病变周围均未见软组织肿胀或肿块。
1.2 方法和仪器
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给予MRI和CT扫描。CT机:GE公司16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2-5mm,多数病例行三维重建,其中2例做增强扫描。MRI:西门子公司1.5T扫描仪,并按照常规FSE序列进行。平扫采取T1WI、T2WI,增强扫描采用Gd-DTPA,按SE序列T1WI(TR360~500ms,TE8~10ms),FSE序列T2WI(TR3000~3500ms,TE98.9~121.8ms),STIR(TR3940~4440ms,TE51.0~52.6ms)进行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两种方法检查距离时间为8h左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比较采用轶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详细结果见表1。CT、MRI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态上比较,CT检查类圆形为57.89%,分叶形占42.11%,MRI检查类圆形为52.63%,分叶形占47.3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囊腔比较,CT检查<5个占15.78%,5-9个占18.42,>10个60.53%,MRI检查<5个占5.26%,5-9个占7.90%,>10个86.84%,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液-液平面比较,CT检查<5个占28.95%,5-9个占26.32,>10个44.74%,MRI检查<5个占26.32%,5-9个占5.26%,>10个68.42%,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骨膜反应比较,CT检查10.53%,MRI检查为23.68%,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关节侵犯比较,CT检查5.26%,MRI检查为13.16%,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理骨折比较,CT检查13.6%,MRI检查为34.21%,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AB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发病率占所有骨肿瘤的1%左右。CT检查可明确观察病变范围、骨包壳的完整性、病变内部钙化等征象,能够显示ABC病变内有诊断价值的囊性区域、囊间隔、液一液平面等征象[2]。CT平扫实性原发性ABC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强化明显,内可散在分布出血区域,无典型囊腔结构和液—液平面形成。CT扫描技术在进行液一液平面的病变扫描时,应用CT增强扫描对液一液平面的检出率较高且清楚地显示囊性区域和液一液平面[3]。MRI与CT相比,可以显著增加病变组织分辨率,能从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多角度观察,可以清晰显示病变情况,对于病变组织层次及内部结构均可清晰显示,特别是对于有出血部位的病灶敏感性增多。MRI可清晰观察到液一液平面、囊壁和囊间隔、新鲜出血以及病变周围骨髓的改变等征象[4,5]。
本组研究比较,CT、MRI在囊腔检查数目、液-液平面数目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区别。主要原因是囊液中蛋白含量较高,在CT检查下密度与软组织相似,上、下液间的密度相差不好区分[6]。MRI图像检查可以区分囊液的上、下分层,同时可进行囊液与软组织有效区分,有利于囊腔和液一液平面的显示;MRI可以从3种断面观察病变,提高了细小囊腔的显示率,因此本组研究表明,MRI可以更好的区分囊腔,对于大于10个囊腔检出率高达86.84%。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38例患者均经CT和MR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MRI两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形态上、骨膜反应、关节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腔数目、液-液平面、病理骨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是诊断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有效依据,是区分原发动脉瘤骨囊肿囊腔、液-液平面、病理骨折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CT,MRI,影像学表现,诊断
参考文献
[1]Oliveira AM,Hsi BL,Were mowicz S,et al.USP6(Tre2)fusion oncogenes in aneurysmal bone cyst[J].Cancer Res,2004,64(6):1920-1923.
[2]程虹,金木兰,李增山,等译.软组织与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98-398.
[3]徐黎,屈辉.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平片、CT和MRI表现与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8):1224-1228.
[4]牟仁琪,唐小峰,周承涛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及MRI诊断(附2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1):1378-1380.
[5]曾效力,陈卫国,邓风贤等.动脉瘤样骨囊肿CT和MRI征象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5):744~747.
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篇2
病例,男性,35岁。于10年前发现右颞部一“李子”大小包块,质硬不痛,周围软组织无红肿,近年来包块渐长大,时有头痛,并伴右耳听力下降,曾到当地县医院行包块切除术(具体病理不详),但包块又出现并长大明显,右耳听力丧失。为进一步治疗于2006年3月18日入住我院。入院时见右颞部一约7cm×8cm包块,边缘突起质硬,肿块中央有波动感,右耳听力丧失。行头颅CT检查,见右颞骨多房性膨胀性病变,高低密度混杂,右侧大脑半球轻微受压。入院诊断考虑为骨巨细胞瘤,于全麻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骨性肿块质地疏松,呈蜂窝状,血运丰富,肿块位于硬膜外,与硬膜无粘连。包块累积颅底,行大部切除,并经鼻腔填塞。颅骨缺损以钛板行一期修补术。病理学检查结果:送检组织由大量纤维组织、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骨组织构成。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组织细胞吞噬大量含铁血黄素;病变组织间质内沉积大量含铁血黄素,并见少量薄壁血管及出血。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月,患者听力未恢复。
2讨论
2.1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发病原因及机理
1942年,Jaffe和Lichtenstein首先提出并命名,目前外伤是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较为肯定的诱因。另外还有血肿,感染,破骨细胞异常增殖,淋巴阻滞,妊娠等多种学说[1]。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但有部分病例很难找到原发病因。动脉瘤样骨囊肿形成的局部血管机制为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管系统紊乱,可能是静脉阻塞或动静脉分流,导致骨受累区域内静脉压里增高,而发生血管床的扩大和充血[2]。本病常发生于长骨及椎骨,占55%~77%,见于颅骨仅为3%。性别无差异,多发生于青少年。
2.2临床表现
呈良性过程,主要是进行性的局部疼痛和肿胀,本病大多起自骨膜下或骨表面。向外顶着骨膜,向内侵蚀骨皮质。肿块大小不一,质地一般较硬。多有压痛。可向颅内及颅外生长,向颅内生长引起颅内压升高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在眼眶部,颞骨和筛蝶窦等骨质较薄弱部位。单纯位于颅内者较少。国内外资料仅costantini报告1例位于眶顶部[3]。徐庚等报告1例位于鞍区,表现为颅内占位病变。
2.2.1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有其独特的特征,但仍不能以此确定诊断。X线表现:头颅平片病变的典型表现如肥皂泡样的低密度去,围以较完整的骨壳。凸向颅内或颅外,内部呈“肥皂泡样”或“蜂窝样”改变,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X线片上可分为3个时期[4]:(1)早期溶骨阶段,(2)具有明显的骨壳和内部多发骨性间隔的成熟阶段,(3)后期钙化成骨阶段。本例患者病史10年,同时包含后两个阶段。CT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破坏,病灶内密度不均匀,常见到蜂房样低密度影或出现液平面和钙化。
2.2.2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病理学表现颅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确诊主要靠病理学检查。肿瘤大体病理特点:病变侵犯板障,病变边缘不规则,表面呈紫红色或棕色,切面为骨性或纤维分隔而成的血腔或血窦,缺血管壁,部分区域有血栓并钙化[5]。本例患者见肿物为多囊性蜂窝状,质韧,囊壁钙化明显,触之有砂砾样感觉,囊夜为陈旧性血液,镜下观察:病灶内可见大量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骨组织结构。多核巨细胞分布不均,大小不等。病变组织间质内沉淀大量含铁血黄素,并见少量薄壁血管及出血。无平滑肌组织及弹性纤维。
2.3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
以手术全切为主。全切后可以治愈。颅骨缺损较大者可一期行颅骨成形术。对于位置较深者可采取次全切及单纯刮除,但易复发[4,6]。放射治疗对于抑制动脉瘤样骨囊肿有一定作用。但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恶变,目前已少用[2]。手术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Senol U,Karaali K,Akyuz M,et al.Aneurysmal bone cyst of the orbit. AJNR,2002;23:319-321
[2]徐庚,杜建新,叶明,等.颅内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1):24-25
[3] Constantini FE,Iraci G,Benedetti A,et al.Aneurysmal bone cyst as an intracranial space-occupying lesion.J Neurosurg,1966;25:205
[4]郭燕,黄兆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方法.中华医学杂志,1996;76:676-679
[5]张玉珍,孙先红,耿敬姝.1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病理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4;1:61-62
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 篇3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2~39岁,平均24岁,病史从10d到两年不等,病变区局部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肿胀,21例中8例有明确外伤史(38%),21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CR或DR摄片检查,其中17例行CT扫描,15例行MRI扫描。CT机采用GE Bright 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MR机采用GE公司0.5T signa超导型磁共振仪,均只做平扫。MR序列为:常规横断位T1WI、T2WI,根据病情需要行矢状位T1WI、GRE、STIR序列、冠状位T1WI、STIR序列。
2 结果
均发生于长骨,其中发生于股骨达11例,以股骨粗隆间为中心最多,发生于胫骨近端6例(其中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1例继发于骨巨细胞瘤),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1例,影像检查所有病变周围均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
2.1 X线表现
长骨状骨病变均表现为密度减低的溶骨性破坏,偏心性为主(15例,占71%),病变膨胀性从轻微(病例1、病例3)至明显(病例2)的不等程度,9例病灶内见断续或较完整的骨性间隔(病例2),18例病灶可见硬化边(典型者如病例1),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显示骨折征象,1例继发于骨巨细胞瘤(病例3),表现为胫骨端偏心的破坏区,其内见硬化边,皮质边缘变薄,未见明显“皂泡”样征象,病变也仅显示为轻微膨胀。见图1~图16。
2.2 CT表现
CT较平片更清晰显示硬化边情况,并清楚显示骨壳的完整性与否,本组17例CT检查中,2例显示骨壳局部破坏(病例2),未见软组织肿块影,13病变显示骨性间隔(病例2),11例显示病灶内液平面(病例2)或蜂窝状低密度。
2.3 MRI表现
均显示为不均匀性团块状异常信号。15例MRI检查中,13例显示不同程度骨质膨胀,比平片显示明显(病例3平片及MRI T1WI序列比较),11例中见大小不一,多少不等,信号强弱不等的囊腔及液-液平面(病例2、3),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液-液平面在T2WI上表现为上部分高信号,下部分低信号,1例骨巨细胞瘤合并ABC(病例3)MR表现为膨胀性,囊腔等ABC征象,T1WI见局灶性低信号,见骨包壳局部轻度信号缺失,软组织内未见异常,STIR见病灶似有分布极多的囊腔,但GRE序列显示病灶实性成分略多,病理报告为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3 讨论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既可以是原发的病变,也可以是其它病变反应过程的一部分[1]。原发性可能是外伤后骨内出血的一种反应;继发性可能起源于骨内原有的病变,推测是由于原有的骨病造成动静脉瘘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形成。本病常伴发的病变有孤立性骨囊肿、骨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和非骨化性纤维瘤等[2]。
病例2图4~8平片及CT,股骨粗隆间囊样骨破坏,膨胀明显,周围未见明显硬化边,局部骨皮质破坏,病灶内见骨性间隔及液平面。MRI显示病灶内大小不一的囊腔及液-液平面,周围软组织未见肿块
病例1图1~3平片及CT,股骨粗隆间囊样骨破坏,轻微膨胀性,周围见明显环形硬化边,病灶内未见骨性间隔
病例3图9~16平片,胫骨近端骨破坏区,有膨胀,周围见局部硬化边,未见明显“皂泡”样征象。MRI显示病变膨胀较明显,呈长T1长T2信号,见小液平及散在蜂窝状更长T1长T2信号,该病例合并骨巨细胞瘤,MRI显示病灶实性成分略多
主要病理改变为:大体标本上,病变是一个巨大的充血的囊腔,手术时常将病变描述为“出血的洞”,只有渗血但不喷血,囊腔内的血不凝结。有完整的骨膜附于病变骨上。
真正的ABC是构成血腔壁及间隙的组织,为纤维性组织,富有小毛细血管及多核巨细胞,其中亦可见散在红细胞及白细胞,巨细胞少见,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存在[1]。
ABC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10~20岁最常见,20岁以下占80%,好发部位以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最常见,约占60%以上[3,4,5]。
长骨ABC好发于干骺端近侧,按发病位置可分为中心型、偏心型、骨旁型。典型X线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改变,偏心性为多,见多少不等的骨性间隔,见程度不一的硬化边,病变可呈明显膨胀及蜂窝状改变,病灶周围无骨膜反应,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
CT检查能清楚显示ABC病变部位、范围、大小、界面,观察病灶内部的细微结构、骨质破坏程度和骨壳情况以及有无软组织肿块,特别对骨解剖部位复杂重叠多而X线平片显示困难的区域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3]。CT更能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这是平片无法显示的。CT显示骨质情况是细腻于平片而优于MRI。MRI是诊断ABC最有诊断价值的检查,但费用较高。不但具有CT上述大部优点,由于其的多层次、多方位、多参数的成像带来更为丰富的诊断信息,尤其MRI在显示液—液平作用更为明显,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检查时静置时间较CT长,有利于血液的成分的分离;另一方面是CT像上只有当血浆和血细胞分离达到相当的密度差异方能显示,MR信号既与组织成分的能量转换有关,也受某些顺磁性物质的影响。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有很强的顺磁效应,显著强化了血浆与血细胞的信号对比。液—液平虽为ABC较为特征性表现,但并非其特有,骨巨细胞瘤、骨囊肿等偶尔可见此征;另外对于早期的骨病,X线平片甚至CT都无法显示,而MRI都能清晰显示[4]。
总之,可认为具有下列表现应高度怀疑原发性ABC:发生于长骨近心端;发病年龄较小;病灶呈多囊腔膨胀性骨质破坏,伴有局部骨皮质膨胀变薄,病灶内见不同阶段出血信号;病灶内见液-液平面;内部见骨嵴或MRI显示其内低信号分隔;病灶在CT上与周围正常骨质有明显分界,有明确的硬化边[6]。
本文认为病灶内液-液平面及不同阶段出血信号;病灶不同程度的硬化边;各种影像检查上周围组织未见侵袭征象似乎是ABC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标准。
鉴别诊断:(1)骨巨细胞瘤:常见病,好发于20岁以上的成年人,以20~40岁多见,位于骨端为主,膝关节旁骨质受侵最多见,病灶如ABC更接近骨性关节面,典型者为偏心、溶骨、膨胀性破坏,可见“皂泡”样,无硬化边,软组织可受侵,CT上病灶为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ABC在早期呈线状边缘性强化及病灶内间隔强化,延迟扫描可显示囊内强化,而骨巨细胞瘤常有不规则的肿瘤组织强化。(2)骨囊肿:好发于骨干偏干骺端,呈中心性溶骨征象是,长径与骨干平行,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呈“碎片陷落征”。
本文中1例骨巨细胞瘤继发ABC似乎无太多骨巨细胞瘤的征象,更多表现为ABC的影像表现,有作者认为[5]:有液-液平面的病灶,其内实性成分较多,强化明显,而又是青少年患者,首先考虑骨巨细胞瘤继发ABC可能。骨巨细胞继发ABC的影像特征有待于更多病例的总结。
总之,长骨ABC的影像学检查较有特征性,CT及NRI相对平片能更显示更多方面的诊断信息,两种或三种检查方法的运用能使多数患者得以确诊,但需注意继发性ABC的可能。
参考文献
[1]徐万鹏,冯传汉.骨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20-322.
[2]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0-421.
[3]Chan MS,Wong YC.Spinal aneurysmal bone cyst causing acute cord compression without vertebral collapse: CT and MRI findings[J].Pediatr Radiol,2002,32(8): 601-604.
[4]许尚文,曾建华,张雪林.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4,15(3):152-154.
[5]周永红,冯友权,谭志.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8,23(8):909-910.
相关文章:
临床护理经验02-03
煤矿通风安全规范文02-03
安全指标完成情况汇报02-03
环境安全目标指标分解02-03
某村重点村建设情况汇报02-03
贸易法规02-03
欧洲迪士尼案例分析02-03
关于友谊三分钟演讲稿学生02-03
小学课前三分钟演讲02-03
大学生正能量励志演讲稿五分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