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哲学
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精选8篇)
篇1: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的著名哲学家泰勒(CharlesTaylor)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在批评“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性的人文科学观.认为人的本体论特征是自我解释,由于这一特征的存在才形成不同的人类文化.各种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相处,宽容相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作 者:周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年,卷(期):15(5)分类号:B151关键词:自然主义 行为主义 自我解释
篇2: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定律解释是一切可以被称作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基本的科学解释.它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都是普遍适用的.针对人文、社会科学中缺乏普遍性定律的反对,可以普遍的“似定律陈述”取代定律解释要求的定律.现实的定律解释不是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的经验定律对被解释项的.覆盖或逻辑论证,而是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后者在逻辑模式上强调解释项对于价值项的包含,它是“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前理解--理解、解释”的简洁表达.
作 者:曹志平陈其荣 CAO Zhi-ping CHEN Qi-rong 作者单位:曹志平,CAO Zhi-ping(厦门大学,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陈其荣,CHEN Qi-rong(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
篇3: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在科学活动中,科学研究结果主要以科学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科学论文是科学活动中重要一环,但科学论文作为一种文本其意义是什么?传统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从各自立场出发给出了不同解释。梳理和分析这些解释不仅对于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论文的意义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理解传统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差异。
一传统科学社会学对科学论文意义的解释
传统科学社会学秉承了自逻辑实证主义以来的“标准科学观”,认为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图景的精确映像,而作为认知结果的科学论文是承载科学知识的物质外壳,也被赋予了某种神圣光环:科学论文是书写自然之书,具有比文学、艺术、音乐等非科学文本更高的认识论优势。正如迈尔斯论述的,“那些相信科学知识必定有其特异之处的人们,他们因而也相信,至少就其理想形式而言,科学文本可免于修辞或文学分析之累。”[1]2
在这种认识逻辑下,对科学论文意义的解释主要从体制分析、数学分析、文学分析等角度进行,这种解释的主要特征是不论科学论文内容本身,只将科学论文看做是一个黑箱而对其进行宏观统计和社会分析。这种黑箱式的科学论文意义解释模式以默顿学派的传统科学社会学解释和普赖斯的科学计量学解释为代表。
默顿认为,科学论文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是科学知识的物质载体,具有承载、传播和存储科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它是科学家独创性贡献的标志形式,具有标志、显示和衡量社会承认(科学财产)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默顿及其追随者主要是从科学论文的评审体制,以及学科、专业、机构、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对科学论文产出数量、速度、规模、方向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科学论文评审制度研究、科学论文引证指数研究等。在默顿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里,科学论文是科学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运用极为精致的统计分析,把从大量同类数据中抽象出来的模式同某一科学建制的功能联系在一起。”[1]17
与默顿开创的科学社会学传统类似,普赖斯开创的科学计量学分析传统,也是把科学论文的内容看做黑箱。在普赖斯的研究中,其分析的重点在于科学论文的时空分布,例如重要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布、年代分布、学科分布、论文作者的机构分布等,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隐含在科学论文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但这些因素不是作为科学论文内容的建构因素而存在,而是作为促进或阻碍科学论文产生、传播、接受和应用的因素而存在。这就意味着科学文本的内在意义仅仅局限于纯粹的认知意义,并且内在的认知意义构成了科学文本外在的社会意义的基础和依据,即虽然科学论文的产生、传播和接受受到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最终还是要决定于科学论文所包含的知识的真理性。
二科学知识社会等视域中 的科学论文及其意义
自库恩(Thoms Kuhn)以后,人们不再单从逻辑与实证角度来理解科学文本,而是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多维度来理解。拉图尔(Bruno Latour)、谢廷娜(Knoor-Cetina)、马尔凯(Michael Mulkay)等SSK学者试图说明:科学论文并非是一本纯逻辑、纯理性的自然之书,在其中,科学与修辞、事实与价值、逻辑论证与劝服诱导并非绝对的二元分离,科学为了应付日常实践中的急迫需要不仅利用了艺术,[2]而且渗透了利益。
(一)拉图尔科学论文观——作为修辞引证的科学论文
拉图尔从“引证”这一视角来分析科学论文的性质。在拉图尔的引证分析模式里,无论是引证他人、还是被引用,都不过是一种修辞战略的有目的的运用。关于科学论文中的修辞使用,拉图尔提出了“强修辞”概念,“强修辞”意在突出科学活动中修辞使用的广泛性、系统性、组织性,“旧修辞学和新修辞学的区别并不在于前者使用了外在的盟友而后者避免了这种使用。区别在于,前者只使用了这些盟友中的很少一部分,而后者则大量地使用。”[3]101
1.从引证到科学事实:科学网络间不同社会力量的博弈
在标准科学观看来,对相关论文的引证首先是要说明论文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和普遍理论之上的,而非个人杜撰;其次是表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关注和承认,尊重其他科学家的“科学财产”。基于此种认识,传统科学社会学家很少关注和探究科学论文具体内容中的相关引证及其内部关系,即使科学引文索引,其所测度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基于社会承认的各种指标,其方法论和本体论基础仍然限于结构功能主义与科学计量学范式内。
而在拉图尔看来,关于引证的传统观点隐瞒了引证所具有的认知转化能量:引证的意义并非仅限于认知层面,它具有操控各种相关学术资源、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网络转化为认知网络的强大力量,一定程度上是“赝像”向“事实”转向的社会通道。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事实的事后引证转变”:某一“事实”既可以通过引证性社会关系网获得自己暂时的合法性,同时也可能在事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引证关系网的改组或异变而丧失自己的“事实”地位——要么这一“事实”被以不同性质的方式引证(或肯定、或否定、或保持原状、或进行变形)而失去自己的话语权;要么它被引证所抛弃(人们不再将其视为引证材料而导致被“遗忘”)。
2.作为组织修辞学的引证
拉图尔认为,科学论文不仅需要引证来增加自己的认知资源量和扩大联盟者网络,同时还需要将各种引证资源加以组织,“所有这些引证都被指向特定的目标、被为着一个目的组织起来:为断言提供支持。”[3]62如何对引证资源进行适当组织,拉图尔将之划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为自己设防。将自己观点的重要部分与其他引证相结合,使得自己的论证在外部形成一个缓冲带,拉图尔将之称为“层积化”,“每一个断言都被文本以外或者文本以内的引证打断而转向其他部分,转向图示、柱形物、表格、图例、曲线图,等等。接下来,它们之中的每一个也都可以让你退回到同一文本的其他部分,或者更远,退回到文本以外的引进技术性材料。”[3]79
第二,部署阵地。将各种引证资源加以适当部署,形成资源之间的关联与放大效应。主要包括:①堆叠:各种引证资源是分层次、系统性地结合在一起;②安排和设计。根据文本的需要,将引证资源进行不同的分布:作者既可以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后继者,而不是一个革命者——当他需要将别人的理论视为证据时;他也可以将自己形容为先行者——当他需要反对别人的意见时;同时尽可能考虑潜在的反对意见,并预先布置好对应措施。
第三,逻辑化操控。“逻辑化操控”主要是通过对科学论文内容进行逻辑化、自洽化而形成的,即一个好的科学论文应尽可能地“合乎逻辑”。“操控”使得读者在逻辑的道路上前行,使论文“滴水不漏”,这样可使读者或竞争对手无法找寻到其逻辑漏洞。
(二)谢廷娜科学论文观——作为“与境”说明的科学论文
谢廷娜在分析科学论文的性质时,引入了“与境”概念。“与境”将对科学论文的说明引入到一种“当地性和索引性”的社会环境与利益环境中,从而化约了科学论文的纯认知与纯理性品质。
1.操纵“相关性”:科学论文的“非与境化”策略
谢廷娜认为,实验室实践是当地性、索引性的,各种相关性会影响到实验室活动,形成对理性推理规则及观察实验证据的偏离。而科学论文则实现了对与境性科学活动的理性重建,它通过操纵各种相关性,对实验室实践进行非与境化,使实验室实践以理性的形象出现。
比如在科学论文中,存在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或理性规则“提前策略”,它将实验室实践中与境性、索引性选择的事后结果转化为一种方法论的先在性,似乎是这种先在的方法论指令引导着实验室实践,并将其束缚在理性的轨道上。这给人一种印象:由问题推动而得到的解决方法是研究出来的,而不是偶然遇到的。谢廷娜以FeCl3凝结法的发现为例来进行说明,“实验室通过FeCl3凝结法的发现所例示的潜在可能性,引出了通过实验实现这种潜在可能性的指令;而在简介中,正是科学家的使命确立了这种蛋白质的回收方法的潜在可能性。然而这种过程的颠倒,不是表达不当的结果,而是论文文本的文学策略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4]:
2.对科学论文的“超科学场域”说明
谢廷娜对科学论文的考察并非仅限于实验室,而将其放置于整个的超科学场域,考察科学论文在整个超科学场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本质。在谢廷娜看来,科学论文并非仅限于实验室实践而被建构,相反,科学论文超出了实验室,成为更广泛范围的超科学场域中的一部分。科学论文的选题、结构组织、数量、种类并非完全取决于科学发展的认知逻辑,而是处于与各种利益的互动与博弈之中,取决于超科学场域中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特定论文选题的确定可能是由于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口味,或是使科学家的信用资源(如荣誉、地位)得以最大程度地扩展;科学论文选用何种组织方式、运用何种论证手法、使用何种材料,可能是由于它符合特定的政治或经济诉求,能够引吸大量的投资。在超科学场域中,科学论文可能失去其独立的认知逻辑,而是资源获取、扩张或利益竞争、协商、妥协的产物。
(三)马尔凯的科学论文观——作为文学说明的科学论文
如何理解科学文本与其他非科学文本之间的关系?科学论文是否是对科学活动的真实描述?科学论文的语言特征是什么?科学家在科学论文中与科学论文外的说明是否一致?马尔凯通过对科学论文的语言组织特征进行分析,并置科学家正式、非正式场景中对科学论文的解释,以及分析科学活动中的幽默,对科学论文的性质作了深度剖析。
1.科学论文中与科学论文外语言的并置与比较
马尔凯与吉尔伯特对生物化学家莱曼的一篇论文进行研究时发现,科学论文采用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被动的语态,非文学的描述方法、句子之间的逻辑链接。其特征是:其一,尽量避免提及本人的立场,人为地在“主体”与“主体的思想与行为”设置一条界限;其二,将话语中的动词与“非人力”相结合,如将“实验结果”、“观察报告”等词汇与动词“表明”、“显示”相搭配,以突出新的假说的非个人性品质。而在正式场合的幕后,科学家的说明则表现出很大的解释柔性。如,莱曼在论文中提到,他提出的生物学模型得到几个实验室结果的支持,但实际上,涉及的实验室仅仅是两个;在正式报告中,莱曼表明他的模型是从实验中得出的非个人结论,而实质上,他的理论更像是“从早已熟悉的资料中看出新的意义的行为”,亦即是一种猜测性的观念。
2.科学文本的幽默性质:打破科学文本与非科学文本之间的绝对区分
一般看来,科学是一项严肃的事业,科学论文是一个由理性因素组成的逻辑世界,它与文学、戏剧、幽默有着明显的区分。而马尔凯则认为,科学事业是包括一些幽默暗流的,幽默与科学话语之间并非是绝然的隔离。马尔凯并置了正式语境中的话语“what he wrote”,以及非正式语境对这些话语的解释“what he meant”,如表1所示。[5]通过并置来彰显科学话语的幽默性质,并以此来解构科学话语的理性形象。
通过两种与境中不同话语的对比,一种幽默效果得以产生:这两种话语,一种采用了经验主义式词汇,在这一词汇中:科学家的个人行动和信念要么被描述为“非个人性的”:如采用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说法,个人活动被形容为一种冷冰冰的客观行为;要么被形容为对科学规则的遵从,如“Typical results are shown”。而在与之相对应的非正式情境中的语言中,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被重新描述,其非个人性行为被个人性词汇所替代,个人性情感(I have not bothered to)、科学家之间的社会关联(He was my graduate student)开始出现在其话语中,同时科学家的规则性行为,被科学家个人的知识主张所替代。
科学幽默通过并置正式情景与非正式情景中的话语,创造了一种幽默效果,但是马尔凯却并非是为了单纯揭示这种幽默性的存在,而是说明,科学话语的严肃性并非是来自自然界以及各种冷冰冰的方法论规则,科学实践及表述的客观性、公正性并非来自科学家活动及信念本身,而是一种解释性成果。
三对SSK科学论文观的辩证解读
如何看待SSK学者对科学论文的描述?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传统的黑箱式科学论文观?而SSK对科学论文所作用修辞、利益解释是否合理,“合理”的限度是什么?SSK科学论文观的意义何在?
(一)SSK科学论文观的认识论意义:
走进语境中的科学实践,探寻科学活动中语言与现实实践之间更为丰富的关系
长期以来,科学论文以语言的专业化、书写格式的规范化、数据的充分性而被视为科学理性的代言人,并基于这一观点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如科学论文的中性语言观、科学论文的理性引证论、科学论文评审体制的客观属性论,以及普通公众对科学论文的神坛式祭拜。相较于科研管理、科研投入、科研分配等科学的外围社会结构研究,以及科学界社会分层、科学奖励制度、科学评价系统等科学的内部社会结构被不断的剖析、解释,对科学论文的认知分析则长期被作了黑箱化处理(如图2:被作了黑箱化处理的科学论文认知研究领域,即阴影部分),“将“‘文本和话语分析’与对科学的元研究联系起来,这在70年代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更不用说形成独立的‘科学文本和话语分析’领域了。” [6]
实际上,“科学论文”这一概念不仅仅涉及理性认知过程,同样也渗透着各种非理性因素(如利益、语言表达技巧等),科学论文的写作、评审、传播夹杂着认知与权力的博弈、理性与修辞的阻抗,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史学界及理论界的认同。科学论文不应被视为一种黑箱,而应成为人们理解科学活动本质的一个重要场域,科学论文是科学实践的逻辑化书写,因此在“逻辑化与重构化了的实践”与“真实的科学实践”间必然存在一定张力,如,科学实践活动中存在“意会知识”,包括一些精巧的实验技艺、言传深教的思维逻辑,而这些意会性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很难精确地反映在科学文本中;另外,科学论文中较少涉及科学家的主体性思维程序(如直觉、顿悟等),科学论文往往是对科学逻辑“如何发生”的描述,而较少涉及“为何发生”的主体性思维过程;此外,科学论文在将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之盒中时,是如何将具有异质性、偶然性的现实活动转化为具有逻辑性特征的理性文本,这也有待于作进一步的考察。SSK学者打开科学论文黑箱的做法,为我们还原一个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科学实践形象,特别是对于考察科学文本中的语言特征、恢复其文化意蕴、语境意蕴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SSK科学论文观的方法论意义:
对我国科学论文研究的启发及其政策学意义
现在学界对于科学论文研究出现一种现象,即将对科学论文的微观认知研究与宏观计量研究相分离的趋势。如国外虽然就“科学论文是否能够进行修辞化分析”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是这种分析多是限于微观的认知分析,且这种分析多是基于认知批判视角;而宏观的科学计量学研究(如普赖斯)虽然对科学论文进行数学、可视化等多个视角的宏观分析,但是却又缺乏一种认知调研,这便使得科学计量学及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缺乏来自“知识”视角的再处理,亦使得其在科技政策、科技管理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
因此将“如何将科学论文的微观认知分析范式与宏观计量分析范式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与分析,可以为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如将科学论文内容引证修辞分析与宏观科学计量学、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相结合,可以为我国科学的未来发展预测提供各种分析模型,包括:通过对索引网络聚焦点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如,以时间为索引维度,通过构建特定学科内最新科学论文的认知发展网络,可以帮助国家确定未来的优先发展领域;对索引网络进行“聚-散”分析,以构建学科生命力指数模型,如以学科为索引维度,通过分析不同学科论文发表数量的变化,可以帮助预测不同学科在现在及未来的发展热度,以确定各学科的科研资源投入力度;通过分析科学论文索引状况建构国家科学影响力模型:以国内某学科为索引维度,通过分析我国特定学科在国际索引体系中的数量、网络关联及索引等级,来建构我国特定学科在整个国际学术发展中的位置模型;建立科学共同体结构现状、未来演化及互联网格图示等。
(三)树立新型科学论文观:
辩证地理解SSK科学论文观,避免走向彻底的“怀疑论”
SSK学者将修辞、政治策略、利益博弈、资源等概念引入到对科学论文的分析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将科学论文视为纯逻辑、纯理性文本的看法。可以说,SSK赋予了科学论文一种更为立体、更为系统的形象。但是,SSK将科学论文中所蕴涵的“利益”、“政治策略”等非理性因素绝对化了,当谢廷娜将科学论文完全视为是一种主体性的“与境”创造或“资源”附属时,便早早陷入一种“怀疑论”的囫囵中。关于科学论文,应该树立以下观念:
(1)科学论文的书写是一个严肃的过程:或许科学论文并非是绝对的书写自然之书,但是尊重一定的科学方法论规则却是其最基本要求,如语言的精确性、必要的引文、逻辑性的表述方式、具有充分的实验证据等,虽然这些书写规则是一个历史概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或是说是一种惯例性要求。但是,这些规则保证着科学论文的严肃性,使特定话题得以在一个符合科学活动自身特征的语境中得以讨论。另外,我们在看待科学论文时,应该将之放到一个更为整体的、更为统一化的科学历史过程中去,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一个单一的、发生在某个特定时刻的文本,科学论文的严肃性更多的来自于其被广大科学共同体的严格的再检视、再审查的历史过程。
(2)科学论文是对实验室实践的一种逻辑重构,具有“操作性”特征,但这种“操作性”是有限度的,而非是任意的:科学论文并非是对实验室实践的一种依随式描摹,而是一种事后的加工式写作或重构,必然包含一些写作技巧、论辩技艺,是一个具有主体特征的书写过程。但是,科学论文对实验室实践的“操作”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在于:实验室实践作为一种现实过程是科学论文的书写基础,一个合格的科学家不能违反实验室实践的基本情况而任意对其篡改。
(3)在后学院科学时代,对“科学论文”概念的理解已不能仅仅限于学术层面,应恢复其资源意义、利益意蕴,但是我们应反对将科学论文完全利益化、商业化的做法:作为科学家,应该具有最基本的科学操守,不应成为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喉舌”;作为一名“书写者”,科学家的笔锋可以成为获得更多的资源的利器,但却不应将自己的书写技能单纯地视为掠取利益与资源工具。
摘要:科学论文是科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实践的文本表现方式,应该如何理解科学论文的性质?科学论文与科学实践的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科学计量学及文学分析范式均用理性科学观作为其科学论文分析模式的基点,并形成了内容无涉式的研究方法;而SSK学者则打破了科学论文的内容黑箱,将“利益”、“修辞”、“与境”、“资源场域”等概念引入到对科学论文的分析过程中。SSK的科学论文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论文的性质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其拆解科学论文认知研究籓篱的做法更是为人们理解科学知识实际生产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论文,意义,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解释
参考文献
[1]格雷格.迈尔斯.书写物生学: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文本[M].孙雍君,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黛尔德拉.迈克洛斯基.经济学的花言巧语[M].石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4.
[3]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M].刘文旋,郑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M].王善博,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88.
[5]Mulkay M.Opening Pandora’s Box[M]//Kuklick H,LongE,Knowledge and Society.Greenwich,Conn:JAI Press,1984:176.
篇4: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关键词:泰勒;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十分显著,其影响力不断加强,并且与不同行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范围涉及到电力企业的发展经营活动,并能为电力企业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其作用不容小视。然而,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何有效的发展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水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对此,笔者将泰罗的部分科学管理思想与当下的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现状相结合进行分探讨,希望能对当下的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的完善与发展带来一定启发。
一、泰罗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泰罗是管理思想演进过程中的领路人之一,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为了解决管理不当而导致资源浪费、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等问题而展开了对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他的部分主要管理思想内容如下:
(一)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
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针对现实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总结出来的理论,其部分主要内容有:①管理者应当根据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来整理出一套法则、公式,寻找类似事务的规律,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②管理人员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合理的安排员工到其擅长的岗位上工作,给予他们适当的培训,实行弹性工作制等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③科学的方法代替经验的方法。在工作中使用的工具要标准化,在操作过程中使用程序化,管理要根据客观规律行事,不可以脱离实际等等;④解决劳资对抗的现象,协调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关系,避免劳资双方发生冲突,以便促进生产进步。
(二)泰罗科学管理的机制。
科学管理机制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如何具体操作的方法,但泰罗明确提出“管理的机制,决不能被误认为是管理的本质或基础哲学。明确地说,同样的一个机制在一种场合下会引起灾难性后果,但在另一种场合则会使我们受惠无穷。”[1]科学管理的机制主要主要列举以下几点:
①标准化与工时研究,通过实践的总结分析,制定相应的标准,去除不必要的部分,计算出合理的日工作量;②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其关键是使不同类型的人可以找到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个人的工作岗位;③实行薪酬激励制度,在定额标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激励性薪酬制度,最大限度的激发工人的积极性;④管理中的“例外”原则,管理者把一般的事情授权给下级,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情的决策权;⑤是指负责不同工作的职能工长,打破了只设置一名工长的格局等等。
(三)科学管理的实质。
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解决好劳资双方的合作问题。泰罗不断的提示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两者没有良好紧密的合作,那么无论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如何科学都很难开展实施,因此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将注意力转向如何增加财富的数量上,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实现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当然,泰罗指出了解决劳资对抗关系的办法就是通过对管理的研究,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财富的创造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最后这两者之间就不会因为财富的分配问题而再起争执。
二、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存在问题
电力企业本身具有很特殊的性质,这也使其在当下的社会里仍然是计划沟通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但是其自身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经营成本高等缺点在当下社会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部分电力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其效率低下,很多政策没有很好的执行,且停留在形式主义层面,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电力企业没有办法突破自身体制的阻碍,很难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方式。
(二)行政管理机构工作效率低。
在部分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机构里有很多部门和众多环节,各个部门工作繁琐,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导致,环节的过度使整个机制很难有效运行;此外不少部门之间的工作分工不明确,容易出现推诿扯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三)行政管理权力制约不到位。
在部分电力企业内部,权力过分集中到一些高层管理者手里,但又没有相应有效的制约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官僚主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一些员工的创新能力。
(四)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电力企业在选拔行政管理人才时相应的选拔机制不够健全,出现了不少拉亲戚、走后门等现象,从而缺乏相应的竞争和激励制度;部分管理者出现了对某些部门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但仍然进行管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五)行政管理机构较为臃肿。
我国电力企业原本就有地域广、部门多的特点,所以对员工数量的要求自然不少,因而也导致了机构的庞大臃肿,虽然之前有过多次的整改,但是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电力企业机构仍然呈现扩大趋势[2]。
三、 对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的启示
电力企业对我国的贡献之大不可估量,在众多的电力企业中不乏有很多做到很好的企业,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电力企业在行政管理方面做的并不理想,截止2014年12月末,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布的电力生产行业亏损企业数量为660 家[3]。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仍然处在管理水平落后的阶段,因此对科学管理思想的借鉴十分必要。结合科学管理思想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借鉴。
(一)思想观念方面:打破桎梏,合作共赢。在电力企业内必须要有彻底的思想革命进行变革,要像泰罗在研究科学管理方面一样,要能打破前人固定的思维模式;目前,我国电力企业行政管理一直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所以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应采取适当的变革方案,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束缚,构建适合当下电力企业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此外,电力企业还应根据客观实际所需,增强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增强不同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但绝不能忽视的是合作精神的养成,因为电力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的好坏不是一个或是一部分人能决定的;科学管理不仅是在科学化与标准化等方面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进行一次精神革命,这种精神革命在泰罗眼里就是每个员工都对工作和同事树立起责任观,每个电力企业的员工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从而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财
富,为其壮大做好准备,也为员工个人自我实现做了很好的开端。
(二)制度体系方面:第一,优化设计行政组织制度。科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效率和合理的配置资源,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在设计行政组织制度方面,应该根据企业内外部特点,取缔多余闲置的岗位和部门,努力做到减员增效,节约成本,以此提升效率;此外还得处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从行政组织制度方面解决好上下级关系,使各部门、岗位之间建立一种协作配合的关系网,使电力企业效率提升,收益提高。第二,建立适合的激励制度。泰罗的科学管理机制中强调实行薪酬激励制度和管理中的“例外”原则等内容,这些思想只要与时俱进的引用,在我国电力企业内建立起激励制度,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管理者适当的授权,可以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信,同时还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为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忠诚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三,任人唯贤的制度。泰罗强调在用人时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当下的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应该该在选人用人方面应选择既有能力又有一定相关经验,且对从事的工作熟悉的人才,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管理方法方面:第一,将“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的这种制度运用到具体管理方法上,不但要选择适合某个岗位的员工,还要选择适合的管理者,从而达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适合其岗位还愿意努力工作。第二,科学管理中一再强调标准化操作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也的确如此。因此,电力企业行政管理应该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制度出贴合实际需求的标准操作方法,并要求员工按照这类标准进行培训,最后推广到实际的操作,尽可能的减少工作中的浪费。第三,电力企业在定额管理的方法运用时,可以结合员工对标准化方法的运用方面的总结而制定相应的定额管理方法,以便更好的调动员生产效率。第四,电力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完善方面多下功夫,从而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此外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也应该加强,只对下级进行激励而不对高层激励,也许会出现高层不作为或是滋生腐败等等。
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从诞生到至今仍被无数企业运用,其创作的财富更是不可估量。但是,电力企业行政管理的是否成功不能生搬硬套科学管理的思想,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可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好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的领悟科学管理思想的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美]泰罗.车间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梁小芬.浅析如何提高电力企业行政管理效率[J].企业管理,2011(26).
[3]中商产业研究院.中商数据[EB/OL].[2015-4-15]http://img.askci.com/images/data/2015/4/15/c125b124-f7f3-4bf4-8c6e-bbf311c830ee.png.
篇5: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规则与社会科学解释-自然主义的视角
社会科学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领域,该领域最激烈的争论之一是:规则在社会科学解释中是何地位?从当代自然主义的视角,一个可能的回答尝试以下列方式给出:从个体行动解释切入,以原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问题为线索,考察自然主义从拒斥规则转向正面考虑规则的关键策略的.变化,分析其不足,最后试图提出修正的语义条件,进一步回答规则的描述在社会科学解释中的地位.
作 者:袁继红 YUAN Ji-hong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C03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 自然主义 社会科学解释 规则 关联模型
篇6: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但凡是从事管理学科研究或实际管理工作的,很少会有人不知道“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和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于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企业更是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责任、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雇主的态度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和董事会,在对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工人和对所有的日常工作问题责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没有工人和管理人员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引自泰勒《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实质可以看出,科学的管理就要进行思想的革命和处理好管理者之间,工人之间,还有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借鉴泰勒科学管理的实质,现代企业就需要进行思想革命和处理好各种关系。现代企业进行思想的革命,也就是建立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素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建立起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能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而对于培养员工的素质,泰勒指出:“在科学管理中,管理人员要主动承担的第二项责任,就是科学地选择和不断地培训工人。管理人员的责任在于,一方面要细致地研究每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逐步地、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一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这样,使工人在雇用他的公司里,能够担任最高的、最有兴趣的、最有利、最适合他的能力的工作。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每年都要进行的,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引自泰勒《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明》)所以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适当的培训员工,使员工不仅适应工作,而且适应企业的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处理好各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的是劳资双方的关系。泰勒认为:“差别计件工资制,是对同一种工作设有两个不同的工资率;对那些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工人,按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对那些用时长,质量差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计算。”(引自泰勒《计件工资制》)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就应该用工资的等级制度来激励员工提高效率。而且通过适时的提高员工工资,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于缓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上的阐述中主要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而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很有先见之明地强调了体制的重要性。泰勒是这样阐述的:“过去,人是第一位的;将来,体制必须是第一位的。这并不意味着不再需要伟大人物,恰恰相反,任何好体制的第一位目标必须是发掘第一流的人才,并在系统管理之下,最佳人才能比以前更有把握和更迅速地提升到领导岗位上来。”(引自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因此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就需要注意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还有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体制。
泰勒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因此可以看出,科学管理的真正基础就在于,它始终坚信雇主和雇员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不是根本对立。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任何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案,如果它不能够使劳资双方都满意,如果不能够表明劳资双方的最高利益是彼此一致的,如果不能带来双方彻底而诚挚的合作,使双方同心协力而不是分道扬镳,那么这种管理制度或方案就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所以,对现代企业的借鉴意义也就是,要使员工相信自己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够使两者的利益最大化。
“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引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因此,对现代企业来说,实现企业和员工两者的利益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的最高效率。在此基础上,现代企业还需要借鉴的是泰勒提出的管理取得成功的四大基本原则:
第一,每天要有大量的任务。企业里的每一个人,无论职位高低,每天都应该有明确的任务。这些任务不应该有丝毫的漏洞或不明之处,必须对全部细节加以规定,而这不是轻易就能够完成的。
第二,标准的工作条件。每个人的任务都需要一整天的工作时间才能够完成、同时,要为每个人提供合乎标准的条件和设备,以保证他一定能够完成任务。
第三,完成任务者得到高报酬。每个人都有把握在其完成任务后一定能够得到高报酬。
第四,失败者将遭受损失。如果有人完不成任务,那么他迟早就一定会吃亏。(引自泰勒的《工厂管理》)在此四大基本原则中,前面三个原则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说依然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企业如果能够做到前面三个原则的要求,那么就可以发挥出每个人的最高效率,而整体的效率也就会得到最大化。这样既实现了协调合作,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统一,最终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
篇7: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一个在去世后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人,一个影响了流水线生产方式的人,一个被社会主义伟大导师列宁推崇备至的人,一个影响了人类工业化进程的人。一个由于视力被迫辍学的人,一个被工人称为野兽般残忍的人,一个与工会水火不容、被迫在国会听证会上作证的人,一个被现代管理学者不断批判的人。
这个人就是弗雷德里克〃泰勒,管理发展史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泰勒于1856年出生在美国费城。年轻时,他先在液压机厂做学徒,之后加入一家钢铁公司,在那里开始奠定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1898年,泰勒来到伯利恒钢铁公司,开始他著名的改革。1901年,他离开公司,进行无偿的咨询工作。期间,他的《工厂管理》与《科学管理原理》相继发表,泰勒的影响日渐广泛,遍及全球。
《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标志着一个管理新时代的到来。至今,这本书仍然带给管理人无穷的启示,是不可不读的管理经典。我花了一些时间把泰勒大师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本书读完了,准确来说,从内容上来讲这不是一本书,而是泰勒大师的一篇科学管理智慧结晶的论文。
18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管理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影响世界的管理思想,如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劳动分工思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社会的大分工、分层使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工人普遍认为如果她们迅速工作将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于是出现了大家所熟知的“磨洋工”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应运而生,泰勒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由于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巨大浪费的目的,通过大量的贴近实际的实验,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对科学管理作了如下定义:“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成如下:科学,而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而不是分歧;合作,而不是个人主义;最大的产出,而不是有限制的产出;实现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最大化,富裕最大化,而不是贫困。”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从“磨洋工”这一现象出发,讲述其三个主要原因,阐述了自己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基础。
第二部分,作者认为,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积极性加鼓励的制度,但是与科学管理原则比较起来,科学管理所产生的优越性是积极性加鼓励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在积极性加鼓励制度下,实际上全部问题由工人决定,而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一般问题由“管理者决定”。接着,作者从搬运生铁、铲运、砌砖、检验钢珠、金属切割这五个实例中,分别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存在与有效性。这个五个实例,作者分别讲述了动作时间、工具、(辅助工作)方法、个人系数,变量模型在科学管理中的运用。作者在举上述五个例子的过程,也讲述了一些关于组织、福利等的管理知识。
谈到组织,在铲运例子中,他认为工人数量不易平均分,即应以任务量来分,并且大班组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应加以消除。而对于分红,在检验钢珠的例子中,作者认为,比起一般的福利,个人的雄心大志已经并且永远起到强大的激励作用,以促使工人竭尽全力的工作,并且分红要讲究时效性,要准时奖励,1+1>2的原理在这里是存在的,以此,也引出了科学管理的别称“任务管理”,并且得出合适工作由合适人来做的观点。在砌砖例子中,作者认为管理者不应只站在一旁,他应该整天和工人工作在一起,帮助工人,鼓励工人,需要时自己模范做工。在金属切割例子中,作者拿经验比较和科学管理来比较,并进行了实验,证明了科学管理的存在性与经验管理的不可攀比性,他指出了在一定情况下,即使没有任何经验的工人,如果有金属切割科学原则(理论)的应用指导,也能比经验顶级的老工人,生产出高其几倍的产量。
最后,就是这本书的总结,也是泰勒先生这篇论文的结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将为全世界带来最大的收益。”
泰勒科学管理的对管理学而言有着极大的贡献。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而其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也被后人所重视。所以,科学管理的确胜利了。它运用于企业管理中,使得许多企业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它的许多效率措施至今还被人们广泛使用。泰勒科学管理揭开了几千年来罩在管理上的“神秘”的面纱,谱写了管理理论和实践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人类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把泰勒所处的时代称为“泰勒时代”,把他的管理理论称为“泰勒制”。虽然他已作古近百年,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国家,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需要学习借鉴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
但是科学管理思想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泰勒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的因素;“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此外,还应当注意到,泰勒的一系列工时研究所用的时间并非一两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也启示我们,做研究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应急功近利。这样,经过纵向与横向的比较、综合的比较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正如编者按:他提出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他总结的管理经验依然有益,他研究的管理逻辑依然普遍,他创造的管理方法依然有效。
篇8:解释性的人文科学--泰勒的社会科学观
一对科学的解释:从“直接说明”到“无形之手”
霍尔这样描述自己“无形之手”理论出发点问题:“在解构科学的浪潮中, 有一点在当前是很时髦的, 即我们趋向于无视这一事实:科学比其他社会机构在获得其宣称目标方面, 一直是, 并且将继续是最成功的。”可见, 霍尔为自己设定的理论出发点仍然是对科学合理性的辩护问题:“对自然科学何以取得如此成功的解释”。[2]117从逻辑经验主义以来, 逻辑和实证就成为科学合理性辩护的主要手段, 科学哲学家纳什 (L.Nash) 和威瑞 (K.Wray) 结合霍尔的论述, 将这种经验传统的解释称为“直接说明” (direct explanation) :“传统科学哲学认为, 科学的成功可以归因于科学家的目标在于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这一事实”, 所以, “科学的成功是科学家直接追求科学目标的结果。”[1]这种解释很自然, 因为科学家目标在于获得客观知识, 这是科学最终达到对真理认识的根本原因, 也即“科学认识的目的与方法之间存在联系”。[3]“直接说明”正是霍尔新理论的反思对象。
一方面, 霍尔并不否认有经验证据支持科学哲学的“直接说明”, 因为, “大部分科学家喜欢研究, 这是他们的生活。他们感觉特别幸运去做他们想做的, 而不必再通过做其他的事来获得报酬”, “科学家认为他们是在探索经验世界的客观知识。”[1]165科学家以真理为科学活动的目标, 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可以保证科学活动结果即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成功。这一点在霍尔看来是显而易见的。
但另一方面, 霍尔认为这种情况只是科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 科学的客观知识更多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正确认识而获得的, 它往往是通过“偏见”和“犯错”来实现科学积累的, “这看起来就像炸弹之于和平一样的悖论。我认为科学的存在和最终合理性可以用偏见、嫉妒和非理性来解释。”[4]32所以, 霍尔认为科学哲学仅仅靠“直接说明”模式来解释自然科学的成功是远远不够的。而且, 传统哲学的“直接说明”模式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假设:科学家相对于其他人类社会群体来说是有特殊性的, “这种直接说明需要我们把科学家和其他人明显区别开来, 特别是科学家要比其他人更渴望真理。”[1]165霍尔紧接着说:“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科学, 科学家经常宣称他们心目中拥有更高的目标。他们不关心诸如引用、成果的认同和诺贝尔奖等这样微不足道的奖励。他们只关心知识的自身价值。”[2]122但事实并非如此, 科学家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 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崇高, 这种宣称只能误导科学哲学研究。霍尔认为, 作为个体的科学家, 首先我们必须考虑他们的社会职业, 科学家的主要职业动机是对“认可的渴望” (the desire for recognition) , 这是压倒一切的个人目标:“如果只用科学家想认知世界的动机来解释科学的成功, 那么我们就不能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1]164
这样一来, 科学家的目标与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的目标就并不像传统科学哲学所设想的那样是一致的, 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矛盾。霍尔为此还类比了经济学现象: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 每个人的有意识的经济行为并不相同, 活动的目标也不一致, 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经济领域的一种整体的无意识的行为现象。同样, 每个科学家心目中都有自己的目标, 并且会做出相应的行动, 这种有意识的行为通过某种科学的社会机制, 最后也产生了一个类似于经济学现象的整体无意识的结果。所以, 这并非像“直接说明”模式解释的那样, 科学共同体的一致意识最终达到了一个共同的行为结果, 并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事实上, 科学家的“有意识的行为”却导致了整体科学的“无意识”结果。所以, 霍尔认为传统哲学解释是存在问题的, 我们必须关注和强调对科学家个体和科学共同体目标的统一说明, 这是霍尔所谓的要引进经济学“无形之手”的解释来说明科学内在运行机制的原因:“在无形之手的解释中, 一个特别的结果被描述为一系列的个体科学家有意识行为而达到的无意识结果, 个体在心目中都有一个目标, 并相应行动;但他们关注的效果却是产生了一个不是他们目的的结果。”[1]
二“独立性要求”:“无形之手”解释的先决条件
如何才能说明科学家的“有意识行为”导致了整体科学的“无意识”结果呢?从1988年出版《科学作为一个过程》开始, 霍尔就一直致力于从自然主义角度进行说明。像其他自然主义者一样, 霍尔的研究视角也是从经验分析转到了对科学的发展变化和生物进化的类比研究方面, 霍尔认为, “自然科学之所以获得成功, 我们可以在科学的社会组织结构中找到答案。科学的社会组织最核心的一部分可以称之为“看不见的手”的机制。”[2]117相对于传统自然主义以物理学作为研究范本的情况, 霍尔则试图把科学哲学与自然科学, 特别是和生物科学结合起来具体阐明“无形之手”的自然主义观念。
霍尔“无形之手”理论的出发点是, 传统科学哲学忽略了科学家的目标与科学的整体目标之间存在的不一致问题, 就是说个体科学家的“有意识行为”和作为整体科学的“无意识”结果是相互独立的。所以, “无形之手”用于解释这一问题的前提可以进一步概括为“独立性要求” (the independence requirement) , 即“无形之手”解释的适合条件是个体科学家的目标与科学的整体目标的互补相关性。霍尔指出“独立性要求”的基本内容是:“科学家‘个人’的目标和科学的目的是否充分独立以至于他们可以实现目标的交叉。”[2]123这也就是说, 科学家的个人行为与作为整体科学的成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 而非传统科学哲学所设想的那样是一回事。如果真像霍尔所描述的那样, 科学家的目标和科学整体目标是相互独立的, 那么科学哲学的“直接说明”模式就的确存在很大问题了。
在霍尔看来, 传统科学哲学失败的原因在于“直接说明”模式的单一性, 它没有意识到“独立性要求”的存在。由于科学家个体与整体科学目标的不一致, 致使传统科学哲学的解释失去了有效性。霍尔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了“无形之手”学说, 这正如亚当·斯密和哈耶克等人所理解的那样, 经济学中的“无形之手”模式是在个体分散化决策模式下引导个人经济行为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的方式。“无形之手”正好适合说明“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结果”之间的关系。为此亚当·斯密指出, 现实生活中的个人, “既没有想要去推进公共利益的发展, 事实上也不清楚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推动公共利益的发展”, 人们关注的只是各自的利益问题, “但他受一种无形之手作用, 推动了本来不是其意愿的结果。当然, 并不是事情来自于他的意愿就会对社会有害。他追求的只是个人的利益而已, 但结果却是更有效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利益, 甚至比真心想推动社会利益人的行为更有效。”[5]在科学实践中, “无形之手”是引导相互竞争和合作的科学家们达到良性发展的有效方式, 这种模式的前提和经济学“无形之手”的前提是一致的。面对科学共同体内部每个科学家复杂的利益需求和目的, “直接说明”却仅仅简单地把科学家的真理追求作为解释依据, 就以偏概全了, 正如经济生活中的单个人, 他们经济行为的动机是无法整齐划一的, 这也是亚当·斯密用“无形之手”说明经济学现象的理论基础。
由于科学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类似, 科学哲学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变成了个体科学家的有意识行为与整体科学的无意识结果的关系问题。霍尔通过对科学的发展变化和生物进化之间的类比, 主张应该深入到科学的社会结构中, 把科学活动的社会机制和社会市场机制作比较。霍尔用“信誉” (credit) 来类比经济学中的“利润”, 用“科学知识”来比喻经济学中的产品。这样, 科学家为了各自的“利润”, 他们相互合作和竞争, “利润”不再只是纯粹的知识和真理追求, 而是一种“认可” (recognition) 。霍尔还特别以科学界的优先权之争为例来说明科学家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和真理, “如果科学家只对, 甚至是基本只对科学本身感兴趣, 那么优先权之争将会很少或不存在, 但它们是科学发生不和谐的常见原因, 并且这种混乱阻碍了科学的进步。”[2]所以, 在霍尔眼里, 科学内部不断出现的科学争论和科学不端行为大大印证了他的观点, 作为整体的科学目标在于真理, 而个体科学家的目标则不是, 他们也像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是在追求各种“利润” (信誉) 。
三“无形之手”运行的社会结构
自然主义认为, “传统经验主义忽略了科学的社会结构, 而自然主义哲学应尽量去避免这种错误。”[6]149霍尔的解释也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上的, “无形之手”是要通过对科学微观结构地描述来实现对科学良好运行的说明。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充满合作与竞争的综合体, 其特殊性就在于科学家个体动机与科学总体目标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方面, 特别是在于二者的良好互动的环节上。霍尔说, 每个科学家就像生物界的个体一样力图实现自己基因适应性的最大化, 科学家也是要实现自己观念的广义适应性 (conceptual inclusive fitness) , 尽量使得其他科学家也接受其观念和说明。[4]319这是科学家要获得的最大利润即信誉。更进一步来说, 信誉决定了科学社会运行的基本过程, 以信誉为基础的科学共同体运行的深层根源是科学的奖励机制。具体而言, 在科学奖励机制的调控下, 科学家的个人动机通过融入一定的社会结构达到了与科学的完美结合。科学家个人目标的实现, 要以一定的社会规则和运行机制为基础, 而科学整体目标的实现, 也以科学家的社会活动为中介。这就是一种类似于亚当·斯密所谓的“无形之手”机制, “无形之手是这一情况, 即当个体按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目标而采取行为, 在此过程中却带来了一些无意识的, 作为其中一部分的更大群体的更一般的结果, 提供了更一般性的解释。”[2]117
像默顿一样, 霍尔认为“认可”是科学活动中科学家想获得的最基本奖励和利益动机, 这也解释了科学家对“认可”渴望的原因。“认可”是指科学家希望其他科学家承认和利用他的研究成果, 这是对他工作给予的最佳肯定和表彰。其中, 霍尔认为最重要的“认可”就是对他科学工作成果的使用 (use) , 这主要表现为科学家对他科学观念和理论的“索引” (citation) 和应用。[6]164在这里, 霍尔不太像默顿那样特别强调科学的优先权问题。在他看来, 科学家的观念和工作在同行中被广泛使用和索引是最重要的“认可”, 即使这种观念不一定是他最早提出的, 科学界同行的应用和索引的频率能够表明对该科学家工作的真正认可程度。
为了获得科学界的“认可”, 每位科学家首先要做的是进入科学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和体系之中, 通过某种社会结构才能获得进一步的“认可”。科学家需要进入某个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 在学界前辈那里学习和继承这一学科的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库恩的话说就是先进入某一研究范式, 学习范式所蕴涵的形而上学自然图景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形式系统、符号系统和专门术语。霍尔特别指出, 这种情况即使在发生科学革命的时期也不例外, 因为革命性的科学工作也需要继承, 在科学家没有进入一个合作和相互信任的科学共同体之前, 他不可能有任何意义的科学工作。[6]165而且, 科学家也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别人工作的情况下, 做出真正的科学贡献。这是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
其次, 为了实现科学家各自的“自我利益”, 科学共同体内的相互合作是必然的。科学家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 也就是让别的科学家认可和应用他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就需要确保自己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这样其信誉才是可信的和有保证的。同时, 科学家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也是进一步获得同行“认可”的必要条件, 这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了间接支持 (即你也需要引用别人的成果) ,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利益”。再进一步来说, 科学家对各自利益的需求决定了“科学欺诈行为的后果比日常生活的欺诈行为更加严重, 因为这会使利用相关成果的所有科学家的工作失去意义。”这就要求, “科学家一定要深化自己的研究, 同时利用他人的工作成果。”[4]4由于个体科学家对“认可度”追求的最大化要求, 在“看不见手”规则的引导下, 一个科学动态体系得以良好运行, 科学家和自然科学本身都在这一社会结构中最终获得了最大可能的利益。
最后, 在“无形之手”力量的推动下, 个体科学家的目标与作为整体科学的目标达成了一种和谐:科学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科学假说受到了严格检验, 科学观念自由交流, 弄虚作假受到共同体的排斥。科学家相互利用各自的研究成果, 在“无形之手”作用下达成了一种双赢状况, 科学研究成果受到其他科学家的关注和引用, 这意味着他的科学工作的被认可;同时, 引用这些成果的科学家也通过这些科学成果, 从而使自己的研究获益。所以, “无形之手”决定了“科学的完美运行”, “这一机制的关键之处在于在不同人之间作用的分配。”[4]4科学作为一种动态体系, 各个科学家的“产品”和“认可”在这样一种均衡状态下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整个科学的进步表现为个体科学家利益达到一定的平衡和某种内在的和谐秩序。
四余论
“无形之手”的解释代表了自然主义的一个新方向, 它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霍尔通过对“无形之手”的论述, 为科学哲学发展了一种新的有希望的科学辩护模式, “霍尔采取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进路, 一方面, 他避免描述性的认识论, 另一方面, 他又避免对科学知识现象的一般见解的失望的一种描述性方法。在这两方面, 霍尔的工作坚持了, 如果不是科学的科学, 至少也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前景。”[7]在奎因之后自然主义“这个口号听起来很好, 但人们还是很难就此清楚它真的意味着什么。”[6]149直到霍尔对“无形之手”的论述, 自然主义才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给人们展示了自然主义新的说明模式。霍尔认为, 传统科学哲学停留在了科学知识的辩护和证明的琐碎细节上, 但却忽略了科学的时间和社会这两个更重要的维度, “从社会视角评价科学的变化是正确的:当个体的科学家的决定存在偏见时, 集体的力量有时是对科学有利的。”[8]尤其是社会因素, 在霍尔看来这才是科学哲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现象, 因为只有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所作所为才是“真正的科学”[4]344所以, 科学哲学应该关注科学家的行为以及科学家行为构成的社会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传统哲学研究, 发展出新的科学哲学。
当然, 霍尔对“无形之手”的论述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罗门评价说:“这些是乐观的幻想。因为这种幻想建立在选择性地对历史数据的关注上:它只注意科学变化中特别成功的案例, 注意‘偏见’在科学争论中的作用, 而没有注意到科学变化中的其他方面”, 事实上, “在科学变化的很多阶段, 规范性的评价是可能的和恰当的。”[8]294也就是说, 霍尔像其他自然主义一样, 在对传统科学哲学纠偏的同时, 也不自觉陷入了另一种自然主义偏见。其次, 霍尔将科学的发展变化看成一个类似于生物进化的过程, “科学通过变异与选择而变化”, 但这种类比的基础是什么?霍尔没有给出说明。科学毕竟是一种人文社会活动, 我们不能完全把它等同于自在自然界, 科学具有鲜明的人性特点。霍尔的解释明显忽略了科学属人的这一实际情况, “我们没有理由像霍尔所暗示的那样引入无形之手的机制来解释科学的成功, 因为许多科学实践和机构的建立就是由科学家有意设计来实现科学的目标的。”[1]172
这又进一步涉及“无形之手”解释的另一问题, 即其解释的不充分性。科学共同体如果确实存在着像霍尔所说的情况, 即科学家们各怀不同的科学目标从事科学研究, 对这种“有意识”科学活动所造成的“无意识”的活动结果, 当然可以用“无形之手”模式来解释。但是, 还不能因此完全排除“直接说明”存在的必要性, 因为至少“大部分科学家把追求知识作为他们的目标之一, 那么他们集体实现了科学的目标并不奇怪。”而且, “许多科学机构的目的就是要保证科学的有效性”, 这也是科学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推手, 威瑞称之为“隐藏之手” (the hidden hand explanation) 。[1]172可见, 霍尔的确夸大了“无形之手”的作用。简言之, 霍尔像其评判的实证主义一样, 也只关注到科学的某一方面内容, 在对传统哲学做出针锋相对的解释时, 其“论证显得过于简单了”, 尤其是他在将生物界与社会文化的进化论类比, 很有新意, 但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工作要做”[9]。
参考文献
[1]Wray K.Invisible Hands and the Success of Science[J].Philosophy of Science, 2000 (67) .
[2]Hull D L.What’s Wrong with Invisible-hand Explanation[J].Philosophy of Science, 1997 (64) .
[3]Laudan L.Methodology’s Prospects[J].PSA, 1986 (2) :349.
[4]Hull D.Science as a Proces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5]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M].Indiana:Hackket Company, 1993:194.
[6]Godfrey-Smith P.Theory and Realit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7]Griffiths P.David Hull’s Natural Philosophy of Science[J].Biology and Philosophy (15) :307.
[8]Solomon M.Multivariate Models of Scientific Change[J].PSA.1994 (2) .
相关文章: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01-20
论泰勒的管理思想在档案岗位管理中的运用01-20
泰勒科学管理论文提纲01-20
悉尼大学泰勒学院01-20
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学习感悟01-20
科学管理泰勒01-20
泰勒科学管理之父01-20
泰勒公式及应用01-20
泰勒斯威夫特励志演讲01-20
泰勒原理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启示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