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致辞

关键词: 精算 研究院 致辞 院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致辞(精选3篇)

篇1: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致辞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致辞

http://tech.163.com 2005-08-20 10:38:36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图为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

李晓林 【网易科技讯】2005年8月20日消息,适逢中国保险业发展200周年暨中华民族保险业创立140周年之际,由中国金融IT服务联盟主办,用友金融、Sun、AMD公司协办的“构建盈利体系 保障偿付能力--2005年中国保险业经营管理高层论坛”在京召开。网易科技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独家全程直播。以下是中央国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演讲全文(未经本人校对,仅共参考):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汇报一下跟保险公司业务利润形成及其波动,也感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个人观点,个人承担责任,不代表机构。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是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这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基地,是保险领域唯一的重点研究基地,并且是动态管理,所以不敢代表机构发表观点,所以只谈个人的认识。我们这个会议是跟保险业务的利润有比较大的关系,说到偿付能力,说到利润体系,在这里边大家都是保险业的,保险业的利润跟其他行业的利润,跟很多行业的利润核算起来是不一样的,有它的特殊性。本来从理论上来讲,一个业务的利润理论上是在业务终止的时候,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额来进行核算。但保险太难了,如果是想等业务结束,就一张保单来说有两种可能,风险发生保险公司要理赔,风险没有发生保险公司保费收回来就不是用来对这张保单的成本支出了,所以一张保单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这一类业务,但有很多业务是一类业务,比如18岁投保,60岁领养老金,等这批业务结束了核算,等到60多年以后他80多岁,可能又有20多岁买同样的保单,这样核算起来就有很多的困难,所以保险业务核算跟其他业务就有所不同了。有点儿像折旧的味道,利润核算作为金融机构有一个前提,首先要确保偿付能力。并不是指现在业务结束了,未来保险机构有没有能力用自己已有的资产去支持、应对未来的负债,这是我们说的偿付能力。在有了偿付能力的情况下,谈利润。

偿付能力我们一般从两个角度谈:第一,总资产是否大于总负债。另一方面作为保险业务由于负债不确定性,所以还要求,在总资产大于负债的基础上,还要让资产和负债是匹配的,比如按照传统的业务,是管理资产,想让资产跟负债匹配,比如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我们希望资产在规模上跟负债匹配,在结构上跟负债匹配,在速度上要跟负债匹配,同时在管理过程当中,希望它的目标是互补的。因为只有一项业务来说,这个目标我们定的太绝对了,在现实当中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跟其他的业务一起互补,这样我们才能保证偿付能力。虽然资产大于负债,但如果资产和负债不匹配,负债到期了,资产管理资金运用的钱不能马上收回来,你告诉客户,天安门是我的资产,人民大会堂是我的资产,但你要的现金我没有,那这个公司就倒闭了,西方很多公司倒闭都是因为资产和负债不匹配。亚洲国家更灵活一些,不匹配允许贴现,一方面能够缓冲使它不马上倒闭,另一方面也是造成使这个矛盾暴露的完,像日本的公司霹雳啪啦都倒闭了。未来确保偿付能力,就要恰当测算公司的负债,也就是我们说的准备金。我们今天谈的理论,我把测算准备金的环节就略过去了,我们假设已经测算出来了。事实上测算准备金本身也有难度,准备金是保险公司应对未来的负债,这里边测算的时候有很多的因素,并不是核算核算就完了的,比如我预计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我能实现5%。我就按照这个收益率,十年以后需要10年负债的话,我现在不准备10万,我可能准备9万、8万,然后本金加利息就能够等于10万。如果用很高的利息来算,我准备一点点准备金就可以了,如果利息很低,我们需要很多的准备金才能生成将来需要的钱。前些年开玩笑,到年底公司就要大请利算部,过年了你怎么不得算出点儿利润来。但事实上,这是有严格监管的。至于怎么样来监管,我们公司怎么样严格的按照经营的方针和原则去做,那是另一回事。所以有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软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在我们国家有的时候全国搞一个系统,有一点儿防腐败、防过于灵活也好,有这么一个职能,我虽然说的有点儿夸张,但还是有点儿这样一个东西。利润怎么形成的呢?这一年我现金流量多少,负债改变了多少,最后结果利润就出来了。从利润核算,我这里用了两个词,一个是核算,一个是测算,核算是到了年底,我们来核算一下今年有多少利润,测算是这一年没到年底,提前我测一测未来这一年会有多少利润。我是画了一条线,这条线我假设从18岁到60岁,60岁以后领养老金,我们选一个T-1,表明公司已经准备提取的准备金是多少,P表示保费,这一年又收来了多少保费?ET就是今年发生的费用,这是年初的时间保险公司手里面有这么多的钱,等到年末的时候,1+i是投资收益率,是年初投的钱年末有利息了,到年末保险公司就有这些钱。这些钱干什么呢?两个去处,如果是被保险人去世了,我们就支付S这么多的保险金,如果没有去世我们就到了T的时刻,我们就要再指出SVt这么多的准备金,Nd是死亡的人数,Nl是存活的人数。利润核算相对对保险公司来讲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测算。在年初的时候我们不知道Nd、Nl哪一个是低,我们就用生存概率和死亡概率来代替这个东西,这就是我们的测算。用Qt-1代表死亡率,可能有3%的人死亡了,有97%的人活着,这就是这一年的利润情况。我们在年初的时候预测,到了年末有多少利润。我们可以把这个式子改写一下,为了经营方便改写成下面这样,从保险公司大门口进出的钱,P是这一年的保费收入,E是费用,收入-经营的一些费用,剩下的钱再加上利息,这是保险公司这一年的收入的钱。再减去S×死亡率,表示它可能支出的,比如死亡保险是10万,我年初的时候不知道这个花不花,但我估计可能有3%的人去世,那我就准备3%的十万,平均起来这个准备的钱就够了,就一个人可能不够,但所有被保险人加起来按照这个比例就够了。第三行是准备金的改变量,年初准备金是SVt-1,到年末应该是SVt。中间这一行是上面准备金的利息,第一行是现金流量,后两行是保险公司经过这一年责任的变化,也就是负债变化了,原来减去后来的,负债增加多少,或者减少了多少,上面是现金流量的变化,这样一来就在年初就把年末的利润就测算出来了。

我在这里为了清楚其间我举一个例子,我只举一个死亡保险的例子,我们叫做寿险。是一个50岁的人,5年期的保险,保额是10万。保费我假定是605块,后面收到的费用材料大家都可以看到,费用还要考虑到通货膨胀等等,有一些假设。包括最后两行说的实际利率是4%,我还假设一个死亡率,当然这个死亡率是我在这里举例的英国生命表,作为这个险种来说,一个是保费收入,一个是费用的支出,最后是保险金的预费。第一年收入是605元,初始费用是211.25元,续期费用是286.243元,但事实上肯定是这个,如果死了要10万,没死就不要,这是我们平均下来的值。我们把个人的情况列在这儿,像保费收入这一列,每年收入605,费用是初始费用和续期费用,最后一列就是进现金流量,预计剩下133元。下一步就是要考虑这一年的利润,除了最后一列,还有倒数第二列是现金流量前面那一页的,其他都是为了讨论负债的,像第二列0开始124这一列,是准备金,当然测算我略过去了,这是理论上要求的准备金,应该准备到这么多准备金。第四列是年末的期望准备金,第一年初是零,到第一年末,本来第一年末和第二年初应该是一个点,但因为我们是第一年初预测到年末需要多少钱,年初的保单并不是到年末都需要这个钱,只有97%活着的人需要,这样一乘就变成123%点几,年末期望准备金这一列,年初有效准备金乘上存活概率,这就是这一年预期准备金改变量。倒数第二列是这一年的收入,倒数第三列是今年应该增加的准备金,123减去前面改变量,最后的结果就等于利润。像第二行198减去71块钱,这是它的利润,再加上这一年准备金还有利息4.9块多,第二年就是313块钱的利润。也就是在每年年初测算出来到年末需要多少钱,预测到这个结果,它是在每年年初预测的钱,我们现在想转变成为预测各年,第一年年初预测的话,实际上就有一个生存概率能不能活到第二年年初,活到第二年年初才能带来第二年的利润,活到第三年才能带来第三年负的利润。这样我们卖一张保单的时候就预测出来未来各年收入是这么多,再把利润在未来个年末贴现,最后得出67.957元。预测的时候要保守一点儿。有时候我们会把这张保单的利润表达为单例保费的利润,这里我列为年保费的利润,说这张保单利润率是多少?是超过年保费的10%,你做一单业务,你卖出去605的业务,就会超过10%的利润,只不过605算的比较虚,五年期,未来还有四年呢。这里面有一个假设,如果假设变了利润就会变。

刚才说的这些利润还没有实现,是未来这张保单卖出去之后带来的利润,我卖出去多少保单,谁要买我这个公司的话,我卖出去这个保单可以换来钱的,我们把这个叫做内涵价值,当然内涵价值不光是这个,但它是主要依据。内涵价值=有效业务价值+净资产。我们不是建立利润可惜吗?我们就要考察哪些因素对利润有影响。我们在这里把保费605环城606,保费增加了1块钱,我保费再多增加点儿,增加到624,利润就增加127了,这时候我们就要判断,大家都知道价格是影响利润的,但影响到什么程度我们要考虑。如果把保费降到583,那在这里就是负的0.4了。这是一个价格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说价格影响利润,这个话是废话,大家都知道,但影响程度需要大家敏锐一些。当然价格影响市场开拓这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要权衡这个东西,到底我们价格忍受到什么程度。

第二是费用,原来的假设是续期费用是5%,我现在提到10%,利润成了负的了,负9块钱。初始费用我把保费提到35%,利润从67变成13块,提到38%的时候,就变成负的了。所以我们要关注初始费用和续期费用对它的影响。续期费用和初始费用哪一个影响大?刚才测算续期费用影响更大。死亡率,因为这是死亡保险,如果是我们把精力用在控制死亡率上,给人做一些服务,让他们锻炼身体去,或者风险高了,让他们去劳动保护等等,如果死亡率降低0.3%,67就变成167了。如果死亡率增加0.2%,就变成1.5。生存保险正好相反,寿命越长保险公司越受不了。资金运用,如果收益率降这是一个短期险种,不能跟长期险种相比。如果收益率变成0了,利率从67降到51,到6,也就是从67到81,这样我投资的时候就注意安全性,不注意它收益性。

我今天目的是有两个,一个是保险经营的艺术,就是注意这些波动,对我们影响有哪些。另一方面,这对我们计算机平台提出挑战,我们事实上能不能做到给经营者提供这样的服务?其实有些定性都知道了,价格高利润肯定高,到底能涨到什么程度,在一个就是我刚才很不全面,一个险种。养老保险那一块可能还希望死亡率别那么高,像日本如果寿命再继续延长,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就要崩溃了,如果崩溃了,他经济已经发达了,我们如果是有问题的话,我们经济还在起飞阶段呢,我们还指望这些呢。刚才说的这些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我们是想说这个意思。最后市场拓展不了,刚才说的一切就没有用了。这里面的这些内容,实际上有的专家也讲到风险管理,风险波动也好,保险经营方面的因素,其实各行各业的因素也很多,我们这个基地今年也是开始做了叫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学的在职研究生班,原来叫风险管理,后来人家希望有精算,现在问题在哪儿呢?保险行业把精算神秘化了,你给它地位高没有错,但有时候神秘化,其实它原理非常的朴素,刚才这就是精算。朴素的这个东西,应该普及和去宣传。我们现在在致力于让精算没有那么神秘化,我个人觉得精算大家都应该去了解一下、熟悉一下、关注一下,这是我说的主要的体会,不足之处请大家包涵。我个人承担责任,谢谢大家!

篇2: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致辞

2008/9/1 作者: 网站编辑 来源: 研究院专稿

在我国保险事业恢复的同时,中央财经大学恢复了自1952年就开始了的保险教育,在当时保险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及时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综合性的保险专业人才。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保险市场逐步走向繁荣和成熟,如何预测、评估未来不可确定事件所产生的种种风险,推动保险事业向精、深方向发展,成为保险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财经大学便开始按原计划着手培养保险精算人才。

1992年,中央财经大学通过英国皇家保险学会向世界上最权威的精算学术机构英国精算师学会协会转达了合作培养保险精算硕士研究生的愿望,同时,鹰星保险公司同意支持在该校引进保险精算教育项目。于是,第一批学员九人于1993年一月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后被正式录取,同年九月正式入学。

研究生班学制三年,隔年招收。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人身保险研究、财产保险研究、保险会计、中国保险理论与实务、英语等中国学位课程以及英国精算师学会的八门考试课程包括:精算数学基础、保险经济环境与财务分析、风险统计、精算数学、投资与资产管理、寿险精算、非寿险精算、养老金精算等共二十多门课,分别由中、英双方专家教授。对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并完成毕业论文者,将由我校授予硕士学位。

1994年,英国精算师学会在中央财经大学正式设立了国内唯一英国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该校精算研究生开始参加国际精算师考试

自1993年以来,已招收了四届学员,全体学员学习刻苦,成绩优异。95年秋季考试后我国诞生了第一批英国精算师学会《精算技能证书》获得者,英国精算师学会主席邓肯先生亲自来中国颁发证书。97年春季考试后又诞生了第一批《财务与投资证书》的获得者,并于9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证书颁发议式。至2000年6月,已有30多获得了《精算技能证书》,占我国已获国际认可的精算证书的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并有15人以上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财务与投资证书》。

篇3: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院长李晓林致辞

李连华, 男, 1961年9月生, 河南西华县人, 199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现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兼任金融学院院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 中国财政部内部控制咨询专家组成员, 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委员会成员, 浙江省《财务管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 浙江省优势专业“财务管理”专业项目建设负责人。曾先后赴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二、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公司金融、内部控制等问题, 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财经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6部, 主持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10项, 6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 专著《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获得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一等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学》、《资产重组与资本经营》等课程, 为企业财务经理班培训“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资本经营”、“集团公司资金控制”等专题。

三、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有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全流程监控视角的‘三农’资金使用效率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制度演化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的微观经济分析”、广东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杭州永盛集团公司股权结构改革与激励方案设计”、“浙江省电力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手册编制咨询报告”研究课题等。主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问题研究”, 执笔“中裕集团发展战略———财务战略”。所著“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曾获得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第一) , “双语言、双能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第一) , “以科研促进教学”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浙江财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四、主要论著

1、《环境会计学》 (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家丛书)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公司理财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

3、《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中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阐释与应用》,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

5、《内部控制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

6、《对子公司的控制———理论·实务·案例》, 大连出版社, 2009年。

7、《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年。

8、试论企业会计行为, 会计研究, 1988年第2期。

9、会计行为:分析与控制, 四川会计, 1994年第5期。

10、会计理论研究的效用, 会计研究, 1997年第8期。

11、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关原理与运用, 四川会计, 1997年第12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2、每股收益计量模型与修正, 会计研究, 1998年第4期。

13、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八大挑战与对策, 财会通讯, 2001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4、财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 会计研究, 2002年第10期。

15、产权会计理论学派及其治理政策, 财经论丛, 2004年2期 (CUAA转载) 。

16、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联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 2005年第2期。

17、融资理论的实践效应及其验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财经论丛, 2005年第6期。

18、经济学与会计学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及其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9、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 会计研究, 2007年第3期。

20、传承会计思想、追念会计先师, 繁荣我国会计史学研究, 会计研究, 2007年第12期。

21、内部控制规范的国际分野与融合,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年5期。

22、对子公司的控制体制与控制效率, 中国工业经济, 2010年第6期。

23、内部控制效率:理论框架与测度评价, 会计研究, 2012年第5期。

24、内部控制效率提升路径——基于传化公司的案例研究, 会计研究, 2014年第7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2007届各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下一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年博士研究生调档函邮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