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精选六篇)
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篇1
1 宣通卫阳为治疗关键
《营卫生会篇》指出“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灵枢·邪客》提到“地有泉脉,人有卫气”,由此可知营卫之气应是根源于下焦,生成于中焦,宣发出布于上焦,而卫阳作为机体阳气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根于肾中元阳,在肾火的蒸腾作用下,上输于肺,在肺的宣发作用下发挥作用。卫阳又可视为是太阳的实质[3],因此,当机体感受寒邪,营卫失调的情况下,源于下焦的卫阳在寒邪作用下郁滞不行,一方面不能如常发挥其护卫作用,从而招致他邪,另一方面易郁生变。大肠经的生理功能体现为“营卫潜蓄”,病理上,营卫之气在潜蓄于阳明的过程中受阻[4],而阳明本经多气多血,卫阳、卫气停滞不畅,易扰乱其气血运行致生他病。有研究认为:卫阳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生理学中所认识的非特异性免疫[5],其具有与免疫系统相类似的“保己排异”功能,而UC的发病与免疫因素也是密不可分。因此笔者认为:在UC病机中,卫阳郁滞是关键所在。
UC的症状以腹泻或排黏液脓血便为主,《病机十九条》曾指出“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后世医家在急性泄泻的治疗时,多用如黄连、黄柏、栀子等清化火热之品。然笔者发现,UC患者中,除了泄泻症状外,多伴有畏寒、四肢欠温、倦怠乏力或脾肾阳虚之候,参考《生气通天论》所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之后,笔者认为卫阳郁滞不行,就会引起阳虚、气滞等变化,表现出腹泻、腹痛等症,日久还会因郁而变,故提出UC的治疗关键是宣通卫阳。从宣通舒展阳气角度考虑,首选薤白入药,其味辛性滑利,入大肠和肺经,通散郁结效果尤佳。在化瘀通阳的治法中,以薤白为君药,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营卫潜蓄失利的大肠经,助卫阳运行,解除郁滞,还能作用于肺经,加强其主气和治节的作用,条畅宣发气机,改善卫气运行,从另一方面宣通郁滞的卫阳。
2 活血化瘀当贯穿整个病程
卫阳郁滞作为发病的基础,其影响营卫潜蓄阳明的过程,导致卫气乃至一身之气运行不畅,而气有摄血、行血和生血之功,故气血两者以气为重,气虚生血乏源、运血无力,气机郁滞阻碍血行又导致瘀血产生,故清代王清任也曾提出气血运行通畅是一切运行之本。现代医学认为,血小板(platelet,PLT)的激活在UC早期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会使肠系膜血管发生微小的梗死,更易引起栓塞性疾病[6],但与此同时,PLT又参与了损伤的修复和组织的再生[7,8]。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UC患者PLT指标较正常人多有增高,其“高凝状态”正好佐证了气血受阻、气滞血瘀属发病的第二机理。
郁滞的卫阳一方面使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另一方面由于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生,又加重了气机的阻滞,使卫阳无法顺利舒展,而内生的瘀血占据血络,妨碍新血的产生,更容易导致出血。刘完素曾提出“调气则厚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李汉文遵《医林改错》,用丹参、乳香、没药、皂刺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之品缓解UC症状[9];毕卫珍[10]用健脾温中、化瘀导滞中药口服或加灌肠治疗58例UC患者,使其郁滞通畅,黏膜修复,总结经验可以发现:活血化瘀治法应当贯穿整个疾病。因此,化瘀通阳法选择了有化瘀止痛之功的失笑散为代表,其除滞化瘀的作用平缓而不峻猛,不会伤及人体正气,又可根据气滞血瘀的侧重不同,辨证加减用药。血瘀明显的适当增加五灵脂用量,另可加丹参、桂枝、当归、川芎、益母草等;气滞显著的用枳实、木香、紫苏梗、厚朴、柴胡、槟榔等。
3 临床经验
笔者将化瘀通阳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治法,其中薤白温通卫阳、理气散结治疗泄泻属“通因通用”;蒲黄、五灵脂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止痛,共同发挥了通阳而不壅滞,止血而不留瘀的功效。在化瘀通阳的基础上,结合患者证候特点,便血明显者加仙鹤草、地榆炭、白及收敛止血;湿重者加蒿芩清胆汤清化湿热并加山药、白术、薏苡仁等助脾运湿;腹泻明显者加白头翁、黄连、秦皮;偏气虚者加用四君子汤、紫苏叶、黄芪益气行气;畏寒明显者可用炮附子、干(炮)姜、吴茱萸、乌药温中散寒;偏血虚者加四物汤、当归、鸡血藤补血养血;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芷、荜茇理气止痛;兼有肺系症状者加桔梗、防风、五味子通宣肺气而调大肠;津失明显者,加天花粉、玄参、葛根、麦冬等滋阴生津。对镜下表现以息肉为主者,在病变及周围黏膜处多点活检送病理,采用益母草、川芎、莪术等化瘀之品并加用当归、白芍、红藤以养血;病变在近端结肠和全结肠的,加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达到消炎效果;病变在远端结肠或直肠者,可用化瘀通阳方灌肠治疗,并加用黄芪、白术、陈皮、升麻等补中益气;溃疡面较广泛,无明显出血的,加当归、三七粉冲、党参、茯苓、桂枝等调和营卫,促进黏膜愈合。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42岁,主因“间断左下腹痛1年,加重1周伴腹泻3天”就诊。患者1年前因左下腹痛伴少量血便,日行3次就诊,肠镜及病理考虑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1 g,每天3次。1周前因劳累受凉后复现左下腹疼痛,3天前腹痛加重伴有腹泻,得热痛减,日行3~4次,便质黏稠不成形,畏寒明显,口干不欲饮,纳少寐欠安。查体:左下腹压痛,肠鸣音活跃。舌黯淡苔白腻,脉沉弦。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6×109/L,红细胞计数:7.4×1012/L,血红蛋白浓度:117 g/L,血小板计数:304×109/L。便常规:便潜血(+)。快速C反应蛋白:26.40 mg/L,超敏C反应蛋白:>5mg/L,红细胞沉降率:17 mm/h。肠镜:直肠乙状结肠散在不规则溃疡,表面覆白苔。中医诊断:泄泻。证型:寒湿瘀阻。治法:化瘀通阳止痛,散寒除湿止血。处方:醋五灵脂10 g、炒蒲黄10 g、薤白20 g、炒薏苡仁15 g、生黄芪10 g、炒白术15 g、白芍10 g、地榆炭10 g、白及5 g、仙鹤草15 g、干姜6 g、甘草10 g、石榴皮10 g、白头翁10 g、丹参10 g、桔梗10 g,7剂,每天1剂,分2次温服。美沙拉嗪肠溶片1 g,每天3次,长期口服。
二诊:自诉畏寒较前减轻,仍有间断左下腹疼痛,发作次数较前减少,大便日行2~3次,便质略好转,考虑郁滞卫阳略有减轻,阳气运行较前顺畅,随症去地榆炭,加醋延胡索10 g、玄参10 g,以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余方不变,继服1周。
三诊:便质较前变化不大,未诉明显腹痛,去白及,改用炒薏苡仁15 g,自诉进食黄瓜后腹部畏寒反复,考虑患者阳气未复,又因饮食不节再感寒凉,改干姜8 g,加白豆蔻10 g,加大温阳之力,继服2周。
四诊:未诉明显腹痛,大便日行1~2次,便质偏稀软,无黏液脓血,查便常规:便潜血(-),考虑患者目前症状平稳,去玄参,改用生黄芪15 g、干姜6 g、桔梗15 g,通过益气、治肺加强整体治疗。继服2周,以求巩固。3月后复查肠镜见直肠黏膜轻度小片状充血。
按“辨病者,当先别阴阳”。患者病情日久,长期腹泻反映脾胃功能受损,卫阳郁滞于阳明,卫气不能布于体表,易感寒邪;阳气郁滞不畅,温养脏腑器官功能减弱,畏寒明显。外来寒邪与内生虚寒相合,加重卫阳的郁滞,表现为腹痛畏寒,阳得热助则彰显,故腹痛得热减轻;卫阳郁滞使“脾为之卫”功能不全,脾阳也随之不足,又加之寒邪内侵,运化水湿功能受挫,表现为腹泻加重、舌苔白腻。病久邪气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影响正常血液运行,表现为便潜血阳性和舌质黯淡。病因为阳虚感寒,病机为卫阳郁滞,寒邪入里,脾虚湿困,气滞血瘀。病性为本虚标实,卫阳郁滞、阳气不足为本,寒邪入里伤脾,脾寒生湿、气滞血瘀为标。治以化瘀通阳,散寒除湿止痛,兼顾补脾、止血,并在大量温通阳气、活血化瘀药中佐以小量凉药,以防郁而生热。中西医治疗后,炎症得以减轻,卫阳得以舒展,阳气得以流通,寒湿得以温化,瘀血得以清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黏膜表现都有明显缓解。
参考文献
[1]Feuerstein JD,Cheifetz AS.Ulcerative colitis:epidemiology,diagnosis,and management[J].Mayo clinic proceedings,2014,89(11):1553-1563.
[2]胡仁伟,欧阳钦,陈曦,等.近15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文献分析[J].胃肠病学,2007,12(2):74-77.
[3]王春生.太阳病解析[J].天津中医药,2003,20(1):43-44.
[4]林友泉.运用营卫理论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44-46.
[5]张宁一.从造血干细胞向免疫细胞分化探讨“卫气根于肾”本质[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9-11.
[6]许丽莉,王吉耀.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血小板激活状态的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5):285-287.
[7]Evan gelos Voudoukis,Konstantinos Karmiris,Ioannis E Koutroubakis.Multipotent role of platelet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A clinical approach[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20(12):3180-3190.
[8]Asuka Nakarai,Jun Kato,Sakiko Hiraoka.Progno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differs betwee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and partial mucosal healing,which can be predicted from the platelet count[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4,20(48):18367-18374.
[9]王玉娟,邓华亮.李汉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61-62.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 篇2
1月~1月我科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20例,经过合理治疗后均取得良好效果,为降低其反复发作率,现将其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50例,女70例,年龄25~70岁,病程1~。
1.2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做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加活检,肠道狭窄或进镜困难者加钡灌肠检查,实验室检查,进行粪便常规检查。
1.3治疗策略
全部患者均采用间歇疗法,每次住院时间为7~10d为1个有效疗程,一般共需3~6个有效疗程,经过几个有效疗程后,轻度、中度的患者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重度的患者亦可获得有效的缓解。
治疗主要应用中西药保留灌肠加口服,病情急、重者,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西药主要用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蒙脱石散剂、肠道益生菌等;保留灌肠主要用甲硝唑或环丙沙星、锡类散、山莨菪碱、云南白药、蒙脱石散剂、肠道益生菌等。
2结果
55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黏膜恢复正常,65例取得好的效果,临床症状减轻,大便常规正常或轻度异常,肠镜检查黏膜肿胀减轻、溃疡减少,继续接受治疗。
3护理
3.1心理护理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具有内向、离群、保守、严谨、悲观、抑郁、焦虑紧张、情绪不稳定、易怒、对各种刺激反应强烈,而激动之后又难以平复的个性特点,因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给予其关心、安慰、耐心的指导,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经常进行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的变化,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从精神和心理上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安慰,增加治愈的信心。
同时,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们看电视、聊天或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以分散注意力,使心情舒畅,同时不能忽视患者家属的作用,做好家属的工作。
3.2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指导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的规律性,一日三餐做到定时定量,注意休息和安静,给予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纤维素饮食,精神紧张要补充B族维生素,急性发作期可以禁食或者经静脉补充营养,病情缓解后可以逐渐改为流质、半流质,再到普食,不过分饥饿,不暴饮暴食,这样有利于肠道消化平衡,避开因无节制饮食而致肠道功能紊乱。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宜食山药、扁豆、红枣,少食易胀气、多纤维的蔬菜、水果、饮料等食物,如西瓜、韭菜、大蒜、油炸食品、碳酸饮料等,不宜饮用牛奶或乳制品,少食高脂食物,以免因为其难以消化而加重肠胃的负担,例如高脂的快餐,避开过量饮酒,避开过敏食物。
本病以柔软、易消化,富含营养,有足够的热量为原则,部分患者无法制约自己,针对此种情况,在进行健康指导的同时,要注意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3用药的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期间,会不同程度地应用抗生素,保护肠黏膜的药物等,护士应严格掌握药物的性能、疗效、剂量及副作用,按照医嘱准确无误地给患者用药,向患者讲解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按正规治疗用药的`重要性,介绍成功病例,使患者从思想上重视,能积极地配合治疗。
3.4感染的预防
加强对患者预防感染知识的宣教,对于住院患者积极寻找潜在的慢性感染灶,除了有针对性地制约感染,如应用抗生素外,应每日对其病房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清新,用0.05%的健之素喷洒地面,擦桌面,避开与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接触,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4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他的反复发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
①饮食因素是脾胃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患者在饮食方面若不制约,进食一些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多会诱其发病;
②精神因素,长期焦虑、紧张、工作压力大、劳累等因素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使内环境失去平衡,从而诱发本病;
③感染是本病发生和继发的理由;
④未进行正规治疗或未坚持正规疗程治疗,病情稍缓解就自行停止用药,中断治疗,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早地进行护理干预,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这样就要求护理人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如康复医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患者进行认知矫正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正确指导患者,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阎焕兰,姚小芳.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10):11.
[2]钟玉莲,王倩琴,何玉倩.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16):2563-2564.
本期话题:溃疡性结肠炎 篇3
云南大理周女士:
腹泻(拉肚子)是极常见的病症,一般每天排稀便在3次以上。溃疡性结肠炎也属于腹泻性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和溃疡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西方国家发病率高达2~10 / 10万人,我国每年新发病有20000例以上。目前认为此病与免疫遗传、食物过敏(某些食物特别是乳类蛋白使少数人复发)、感染(继发于结肠感染性疾病,原发性疾病消失后,结肠内慢慢形成病变)、精神因素等有关。在众多因素中遗传是较确切的,因发现5%~15%的病人有家族史。
我经常腹泻,为此去不少医院看过,总是看不好。看到您这里讨论溃疡性结肠炎,想问问这类病人平时都有什么表现,也好和自己做个比较。
海南海口葛先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可谓千姿百态,每个患者都各有特点,在这里只能大概说一下。他们少数急性起病,多数呈慢性经过,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且逐渐加重,偶见暴发性过程。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都可能是发病诱因。每个人的临床表现和他们各自的病程长短、病变范围、病期早晚及有无并发症有关。临床不仅有腹泻、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纳差、恶心、呕吐及左下腹压痛等消化系统表现,还可以有一些全身表现。比如,急性期有发热、心率加快、消瘦、贫血、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还可以有许多肠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脊柱炎、口腔溃疡、硬化性胆管炎等。
如果怀疑自己是溃疡性结肠炎,怎样能确诊?
北京东城廖女士:
平时有腹痛、腹泻、脓血便,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溃疡性结肠炎。因为它们不仅仅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还可以是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及放射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所以,还要借助灌肠、结肠镜、黏膜活检及手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帮助最终确诊。这样不仅可以确定是否患有此病,还可以进一步确定临床类型、病变范围、病情分期、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自从患病后,我作过许多次检查,可检查结果却经常不一致,有的说是“息肉”,有的说“水肿”,总之五花八门,让我困惑不已。
河北石家庄宋先生: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直肠与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少数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涉及回肠末段,又称为“倒灌性回肠炎”。早期结肠黏膜可见水肿、充血与灶性出血,继而形成脓肿、融合、溃破,慢慢发展融合成大片溃疡。溃疡多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重症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发生穿孔。
炎症反复发作,可有大量新肉芽组织增生形成息肉状突起,称炎性或假性息肉。肠腺体减少、瘢痕形成、痉挛与肥厚,可引起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少数可癌变。由以上可见,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十分复杂,“水肿”、“息肉”都只是它各种病理改变中的一种,因此,您的检查结果“五花八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患了溃疡性结肠炎后,服用哪些药物治疗比较好?
山东青岛卢先生:
在国外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的手段是手术切除病变的结肠。而我国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目的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主要是加强支持疗法,静脉高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止痛;控制合并感染。常用的药物有水杨酸偶氮磺胺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每天4~6克,起效后降至每天2克维持1~2年。美沙拉秦(5-ASA)局部抗炎作用优于SASP,而且无前者副作用,是智能型药物。通过感应肠道的pH值的变化,而在回肠末段和结肠持续释放有效成分,达到缓解黏膜炎症和临床症状的作用,仅有头痛、头晕、恶心、消化不良、肌肉疼痛和发烧等轻度副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抑制自体免疫,减轻中毒。硫唑嘌呤用于顽固、反复发作的患者,但有胃肠反应、白细胞下降及药疹等副作用。另外,许多中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也十分有价值。如双黄片、肉蔻四神、葛根芩连均可选用,与西药联合作用,可提高疗效。
通过综合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型患者一般可控制。但对反复发作型、暴发型、重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差。
我的老父亲患溃疡性结肠炎有几年了,今年又犯病住院,医生建议他做手术。请问,一定要做手术吗?
北京宣武牟女士:
在您的来信中,没有具体介绍您父亲的病情,也没有化验检查的结果,因此无法下结论他是否应接受手术。在临床上,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合并大出血、穿孔,明确或高度怀疑癌肿及组织学检查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肿块性损害、中度异型增生者,为防范病变恶化,必须手术治疗。当出现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合并中毒性巨结肠、静脉用药无效者;内科治疗症状顽固、体能下降、对类固醇激素耐药或依赖者;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可适当考虑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自从患病以后,我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小心谨慎,可还是免不了反复发作,请问我该怎么办?
湖北黄冈徐女士:
首先,您的日常饮食要卫生合理,避免吃刺激性强、生冷及曾引起您过敏的食物。平时要加强锻炼、防止疲劳及精神紧张。有腹痛、脓血便等复发迹象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要拖延。如果病程已有8~10年以上,应定期不间断地行监测性结肠镜检查。一旦组织学检查发现有异型增生,则要增加随访频率。治疗后病症好转或初步控制者,要坚持维持治疗,切不可随意停药,否则易复发。另外,认真回忆以往每次发病之前是否有相同的诱因,如果有,就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避免。
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相关标准进行诊断。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2岁~70岁,平均年龄为(36.1±4.6)岁;中轻度患者15例,中度患者2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3岁~71岁,平均年龄为(37.4±3.8)岁;中轻度患者18例,中度患者17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益生菌治疗,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进行口服治疗,每日2次,每次2 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每日1次,每次1瓶[1]。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
1.3 评价指标
(1)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显效:临床表现完全消失,经结肠镜检查患者黏膜基本恢复正常,2个月内没有复发;有效:临床表现基本消失,经结肠镜检查患者黏膜伴有轻度水肿、充血,并有少量溃疡糜烂灶或假息肉;无效:临床表现无明显改善,经结肠镜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2]。(2)根据Rachmilewitz内镜评分系统评价2组患者肠内镜下治疗前后的结肠病变活动性评分,有颗粒感为2分,无为0分;血管分布消失为2分,模糊紊乱为1分,正常为0分;黏膜损害明显为4分,轻度损害为2分,无损害为0分。将以上各项得分相加为最终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3)比较2组患者是否有其他不良反应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病变活动性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结肠镜下病变活动性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均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非特异性大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发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此病好发于20岁~40岁人群中,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严重的会导致胃肠癌症,对患者生理、生理有着很大的影响[3]。在一般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会采用美沙拉嗪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剂型进行治疗,但单独用药效果一般,且患者病情很容易反复发作,同时长时间使用此类药物有可能引发其他不良反应。采用益生菌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活动期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对恢复患者肠道功能有很大帮助,尤其是能够很好的促进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粪肠球菌等形成稳定的菌情,能够抑制患者肠道内的有害毒素。
总之,采用益生菌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应琴,张亚梅,崔翔,等.口服益生菌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4-45.
[2]阮青华,洪英.益生菌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4):187-188.
中医怎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篇5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中医疾病认识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系因因大肠气血运行失常,肠壅血瘀,血败肉腐,肠络脂膜受损,化为赤白而成脓血所导致。作为中医的“久痢”范畴,与脏腑虚实、情志变化有很大关系。另外,不同类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要注意辩证施治,其原因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个体差异性大,适合运用中医调节,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之中医治疗治疗方法推荐
溃疡性结肠炎误诊1例 篇6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误诊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123—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中伴有黏液和脓血,常伴有里急后重感。临床表现及各种症状体征与菌痢极为相似,故遇见此类患者不应轻下结论,以免误诊。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3岁。因腹痛、腹泻2 d来诊。患者既往体健,自诉腹痛,以左下腹为重,腹泻,(6~8)次∕d,大便为黏液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感,恶心,无呕吐。查体:T:37.8℃,神志清,精神差,腹软,左下腹轻压痛,肠鸣音(6~8)次/min。血常规:WBC:14×109/L,N:0.82.大便常规:潜血++,白细胞(2~3)/HP。结合症状体征,于2011年5月以“急性菌痢”收入院,给予静滴头孢曲松纳2g/d、庆大霉素24万U/d等对症治疗,5d后复查,T:36.5℃,血常规:WBC:9×109/L,N:0.71,大便常规:潜血(+++),白细胞4~6/HP,大便(4 ~5)次/d。考虑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转送上级医院申请结肠镜行肠道检查,镜检所见:回盲部、升结肠、肝区、横结肠、脾区、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血管纹理模糊,部分黏膜可见点状糜烂及黏液附着。后以“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 初发型 活动期 中度)”收入上级医院,给予口服柳氮磺吡啶片1.0 g,4次/d,云南白药0.5 g,3次/d,叶酸片5 mg,1次/d,奥替溴铵片40 mg,3次/d,甲硝唑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3周后复查,血常规正常,大便常规潜血(+),腹痛、腹泻症状消失,令其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柳氮磺吡啶片及云南白药胶囊治疗,3个月后回院复查肠镜示结肠黏膜平滑有光泽,血管纹理清晰,嘱其继续口服柳氮磺吡啶片满1年并戒辛辣刺激食品,随访至今未出现反复。
2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多数起病缓慢,症状体征常持续存在或者缓解期与发作期反复交替甚至持续加重,少数突然起病,偶有急性暴发性过程。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本病按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度:轻度、中度和重度,可根据腹泻次数、腹痛程度、便血多少及全身症状轻重来判断[2];如果按照病程经过可分为四型: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四型可相互转化;按病变范围可划分为六个部位:全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及直肠炎;按病态可分为两期:活动期和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多累及黏膜浅层,而结肠镜检查既能直接观察到黏膜的表现,又能钳取可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所以是本病最有意义的诊断方法。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应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既可直接观察肠黏膜变化,又可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程度、分期、有无癌变,对计划治疗有很大的价值,故结肠镜检查近来已被绝大部分医院列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规和必须检查。在平时的鉴别诊断过程中,除了菌痢可用结肠镜鉴别外,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更加相似的克罗恩病也必须在结肠镜下才能鉴别。一项对357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结肠镜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准确率达到89%;其余11%患者中,7%诊断为结肠炎而未能分型,仅4%诊断错误。当然,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严重病变患者的误诊率要明显高于轻度病变患者。在基层没条件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可行X线钡剂灌肠检查,早期可见肠黏膜紊乱,结肠袋形加深,肠壁痉挛、溃疡所引起小刺状或锯齿形阴影。晚期可见结肠袋消失,肠壁呈管状,肠腔狭窄、缩短以及息肉所致的充盈缺损。初次发生的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不典型者,可暂时不作出最后诊断,通过各种手段随访3~6个月,观察随访期间的发作情况。本病并无特异性改变,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病因均可引起类似的肠道炎症改变,所以只有在认真排除各种可能有关的病因后才能作出本病诊断。
本例病例误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接诊医生知识面窄,对溃疡性结肠炎认识不足,考虑问题不全面。②初发型以肠出血为主要表现的溃疡性结肠炎很少见,易导致医生的忽视。③受医疗条件限制,很多基层医疗单位无法开展结肠镜检查项目,而这是本病诊断及与其他疾病鉴别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基层临床医生工作中,除了单学科深入学习外,还要重视多学科交叉学习,使基层医生都能够熟悉相关专业疾病临床特点,提高认识,反复思考,抓住重要细节,当诊断后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要拓宽思路,完善检查,综合分析,必要时及时转诊。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内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0—414.
[2] 胡利群,张莲香,张连凤. 附子理中丸联合五维他口服溶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与分析[M]. 中国医学创新, 2012,(93):46.
相关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体会02-11
略论从脾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02-11
溃疡性结肠炎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02-11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02-11
美沙拉嗪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探讨02-11
120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02-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36例分析02-11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02-11
相关性胃溃疡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