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向性运动

关键词: 缺血性 认知障碍

植物的向性运动(精选四篇)

植物的向性运动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制备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共255只(由中南大学动物学部提供)。以食物诱导爬梯3 d后造模,参考LONGA[8]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方法制备模型。使用的线栓材质为尼龙渔线[9],处理后线头直径为0.26~0.28mm之间。大鼠用10%水合氯醛(0.3 m L/100 g)腹腔注射麻醉,在颈部正中做长度为1.0~1.5 cm的切口,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在颈总动脉分叉和结扎处之间剪一V型切口,将鱼线从切口插入经颈总和颈内动脉进入到大脑中动脉,插入深度20 mm。2 h后拔出部分鱼线使血液再灌注。

1.2 排除条件

术中及术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它原因导致大鼠未到处死时间已死亡的均视为造模失败,不纳入本实验。

1.3 动物分组

术后3 h后评分,参考BEDERSON[10]评分法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四组内按运动启动时间不同分为24 h、3 d、7 d、15 d组:(1)普通对照组(MCAO):造模成功后无特殊处理。(2)意向性运动组(WM):于不同的启动时间开始将大鼠置于带人字梯的饲养箱内,食物置于箱顶,大鼠通过爬梯获取食物,每天一次,每次30分。分别记录爬梯或笼侧壁次数,前后肢抓握能力。(3)环境改变组(EM):与WM组不同之处在于食物置于箱内。(4)一般康复组(CR):于不同的启动时间开始进行滚桶训练,每天一次,每次15分。除运动外的时间都将大鼠置于常规饲养箱内,每天上午10点放置食物,下午5点撤走食物。

1.4 行为学测量

1.4.1 爬梯频率

WM和EM组大鼠在实验观测时间内,爬至梯顶或笼侧壁顶记为一分,爬半梯或笼侧壁的一半记为0.5分。

1.4.2 神经功能评分

在手术后3 h、24 h、3 d、7 d、15 d、30 d分别评分,参照BEDERSON[10]评分法改良后具体的评分细则为:0分:无神经功能缺损;1分:前爪出现屈曲且不伴其他症状;2分:侧向推力试验阳性;3分:向对侧转圈;4分:向对侧转圈时倾倒;5分:不能自发行走伴意识丧失。

1.4.3 前后肢抓握功能评分

根据SOBLOSKY[11,12]等人前肢功能评分改良而来。具体为:0分:单用键侧肢;1分:健患侧肢同时用,但患侧肢抓握不稳;2分:健患侧肢同时用且无明显差别。

1.5 梗死体积测量

大鼠麻醉后快速断头取脑做冠状切片,厚度为2 mm左右,切成5片。脑片置于1%由PBS配制的TTC溶液中,避光孵育30 min。多聚甲醛固定后,数码相机摄片,正常脑组织呈玫瑰红色,而脑梗死区呈苍白色。运用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计算梗死面积。参照Nedergaard脑体积计算公式计算梗死灶体积:

式中V为总体积;A1、A2分别表示切片嘴、尾侧面面积(mm2);d为切片厚度(mm)。脑梗塞体积(V’)用其占脑总体积的百分比来表示。5个冠状切片脑梗塞体积求和,即为脑梗塞总体积(%)。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9软件处理。各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变异系数,运动强度、行为学评分与梗死面积间的关系用线性回归。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造模成功率和死亡率

各组有效的样本数为:MCAO组10只;WM组69只;EM组44只;CR组13只。总存活率为53.33%。死亡样本中有4.20%(5只)死于术中失血休克;20.17%(24只)死于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73.11%(87只)死于术后3~7 d的脑水肿;另有2.52%(3只)死亡原因不明。

2.2 梗死体积

与MCAO组相比,WM、EM、CR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与EM组相比,WM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03<0.05);与CR组相比,WM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41<0.05)。

2.3 康复运动启动、终止时间对梗死面积的影响

康复运动启动、终止时间对梗死面积的影响,见图5。

2.4 爬梯次数、行为学功能评分与梗死面积的关系

功能评分与梗死面积正相关(P=0.000<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4;爬梯次数与梗死面积负相关(P=0.043<0.05),pearson相关系数为-0.168。

3 讨论

中班科学植物的弯曲运动 篇2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产生兴趣,认识集中攀缘植物。

2、更主动地关注各种特定的形状,体验发现的乐趣。活动准备:

1、挂图第14号,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9—30页。

2、在幼儿园附近事先寻找有弯绕植物的场所。

3、记录纸和笔。活动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有弯绕。

1、T:老师这儿有一些很有趣的植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的时候啊,小朋友要带着你们的小眼睛仔仔细细的看,看看它有趣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生长的?(出示挂图)

2、T: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植物长得怎么样啊?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那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

3、T:爬山虎长得怎样?它为什么能爬在墙上生长呢?还能爬那么高?

T:原来啊它有藤,恩小朋友说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一起来再来仔细看看。

(引导幼儿说出爬山虎是依靠弯弯绕绕的【藤蔓】及叶片上的“脚”,向上攀缘的)

4、T:看看牵牛花是怎样生长的呢?(引导幼儿观察牵牛花茎的攀附缠绕现象,即卷须及茎附着在别的东西上蔓延生长)

5、T:西瓜大家都吃过吧!那西瓜藤见过吗?西瓜长在地里时有一根长长的“辫子”,这根“辫子”又是怎样的呢?(帮助幼儿理解瓜藤都是弯弯绕绕的)

6、总结:这些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都离不开弯弯绕绕的藤蔓。它可以帮助植物和其他东西攀附在一起,没有了藤,爬山虎也就不能爬的那么高了,牵牛花也不能开出那么漂亮的花了。

二、找找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

T:我们身边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许多,我请小朋友来说说看,你见过的弯弯绕绕的植物还有哪些?

(时间允许可带幼儿们去外面寻找)

幼儿结伴寻找攀缘植物,并记录。绘画记录不必强调画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现植物的盘曲弯绕现象即可。

会运动的植物 篇3

含羞草

含羞草在收到外界触动时,叶子就会下垂,小叶片闭合,这是因为它们普遍生长在经常有暴雨的热带地区,每当大雨来临时,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几滴雨点,就能够使小叶合拢、叫柄下垂,这样,当雨水猛烈下降时,可以使整个植株免遭伤害。

向水性

植物的根还常常表现出向水性,尤其是当土壤干燥,水分分布不均时,根总是朝有水潮湿的地方生长,在潮湿的区域里,根的分布也较茂密。

辨别方向的诀窍

植物一般都趋向阳光生长,从而它们的花儿和大多数生长充裕的叶片在北半球时朝南,在南半球时朝北。

向下生长的根

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微量的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当生长素含量略多时,根的生长反而被抑制,所以,生长素含量少的上部细胞生长快,使根向下生长,表现为正向地性。

睡莲

睡莲的花朵会随着太阳的起落而变化。夏天的清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睡莲会把漂亮的花瓣慢慢展开,当太阳落下时,它又会把花瓣渐渐关闭,仿佛花朵晚上也要睡觉,睡莲也因此而得名。

舞草

植物的向性运动 篇4

高等植物中原生质细胞间运动研究的进展

20世纪初已在植物营养组织和生殖体中观察到细胞核或染色质在细胞间的穿壁迁移.但多年来涉及这一研究的学者大多倾向于将它看做是人为赝象而未予深究.50年代中期,自吴素萱在葱(Allium L.)、蒜(Allium sativum L.)等植物中重新发现了核穿壁运动现象以来,我国植物细胞与生理学家随之进行了系统与广泛的探讨.穿壁运动的研究及进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营养组织中原生质的细胞间运动,由吴素萱、娄成后合作主持的有关研究项目着重与营养组织中有机物的运输、分配与再利用生理过程相联系.多年来积累的成果表明:1)核物质的穿壁运动是广泛存在于植物营养组织中的固有正常现象,是一定生理状态下有机物在细胞间运输与细胞内含物再分配的一种方式;2)通过对蒜芽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珠心、胚乳等组织的显微活体观察与亚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与记录了原生质在细胞间运动的全过程与动态细节,发现参与穿壁过程的不限于核,核和胞质各组分可同时、亦可分别借自身的主动伸缩穿壁迁移;呈现穿壁运动的组织中,壁上部分胞间连丝结构剧烈变更,胞间通道明显扩大,可达100~300 nm,核或胞质可经此开放通道迁移而不致有损通道外沿质膜的完整;3)原生质穿壁运动的动力来自细胞的能量代谢,与微丝活动密切有关,穿壁的原生质组分呈现活跃的`ATP酶活性.近期的研究表明,小麦胚乳细胞中作活跃伸缩运动的胞质纤索是由F肌动蛋白集束组成,肌动蛋白纤丝可跨胞分布而存在于常态胞间连丝中,从而使相邻细胞的胞质骨架得以实现胞间连续.另一方面是生殖体中染色质的穿壁运动研究,主要在郑国?主持下开展,着重探讨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现象的普遍性及其与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对多种植物的系统观察证明,染色质穿壁出现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凝线期,染色质通过胞质通道在一系列细胞间依次迁移;由电镜观察可见,参与穿壁运动的还包括胞质的多种成员;穿壁运动的动力被认为由原生质的收缩蛋白提供.郑国?等的研究成果表明,染色质穿壁运动可导致染色体数目、结构的改变,由此产生的部分有活力的配子体经受精后有可能导致新一代个体出现多倍体或非整倍体,引起遗传性状的变异.

作 者:张伟成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上海,32 刊 名:植物学报  ISTIC SCI英文刊名:ACTA BOTANICA SINICA 年,卷(期): 44(9) 分类号:Q942 关键词:核穿壁   胞间连丝   nuclear extrusion   plasmodesma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语文课堂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