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骨折

关键词: 发生 骨折 高龄 患者

高龄患者骨折(精选十篇)

高龄患者骨折 篇1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至2011年共收治251例住院高龄骨折患者, 其中男172例, 女81例;年龄:60~64岁91例, 65~70岁94例;71~80岁66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29例, 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71例, 51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动力髋螺钉 (DHS) 内固定术, 20例行骨牵引术;腰椎压缩性骨折20例, 行保守治疗, 予卧床、中药口服等;桡骨远端骨折50例, 行小夹板固定, 配给中药口服。各种类型的骨折中, 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2例患者并发压疮, 骨牵引术的患者1例发生泌尿系感染, 1例发生压疮, 均经积极治疗、护理愈合好出院, 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预后良好。

2 护理体会

2.1 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

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进一步展开心理护理的基础。护理人员要善于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心理特点,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运用倾听、移情、鼓励、暗示等技巧挖掘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观察分析, 高龄骨折患者存在以下心理特点[1,2]。

2.1.1 焦虑、抑郁

骨折常由突发性意外导致, 患者往往缺乏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由于疼痛、活动受限、环境改变、饮食习惯、医疗费用、患者及家属人际关系等因素困扰, 患者住院后不能很快适应患者角色转换, 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常表现为心情压抑、苦闷、郁郁寡欢, 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2.1.2 恐惧、担心

手术对老年患者而言, 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理应激, 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应激。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较年轻人均有所减退, 且常合并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患者非常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耐受手术以及术后是否能够恢复正常活动功能。由于缺乏对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的正确认识, 患者产生对手术的恐惧和对预后的担心。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还担心治疗的费用问题, 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 担心会拖累儿女, 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2.1.3 孤独感

骨折患者, 特别是高龄骨折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老年人大多已退出工作岗位, 社交范围狭窄;住院后患者远离家庭, 与亲人的沟通交流也大大减少, 往往有度日如年之感, 极易产生孤独寂寞感。常表现为处事谨慎、小心, 不愿意与医护人员、病友交流;盼望家属早来探视, 疾病还未痊愈就想回家, 不配合治疗等。

2.1.4 抗拒、期盼心理

高龄患者疑心重, 在骨折早期, 因害怕疼痛, 担心骨折的愈合, 又对医护人员的技术不信任, 因此拒绝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患者遭受意外创伤后, 担心拖累他人, 但又期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帮助。

2.2 护理对策

2.2.1 稳定患者情绪

护士应热情、友善地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和病友, 消除其对环境的陌生感。主动关心患者, 鼓励其表达他所承受疾病的痛苦, 提供情绪发泄的途径。鼓励家属多陪伴、关心、支持患者。在进行特殊检查和治疗前应耐心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可能产生的不适, 使高龄骨折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向患者讲述手术的优越性, 恰当评估手术的安全性, 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 以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 建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对于不善言语的老年患者, 要尽快帮助其与同室患者认识, 引导患者相互关心与帮助, 以减轻陌生感和孤单感。对于患者的过激言语和行为, 护士应给予理解。

2.2.2 努力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 患者更愿意让知识丰富, 理论水平高, 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进行治疗[2]。丰富的知识才能解答患者提出来的问题, 熟练的技术操作给患者安全感和依赖感。在临床上静脉输液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的护士特别受到患者的欢迎, 他们在患者中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护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赢得患者的尊重, 为进一步深入的沟通交流打下基础。

2.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沟通交流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桥梁, 真诚则是沟通的基础。护士应主动自我介绍, 主动巡视患者, 尽可能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与患者交谈时注意态度和蔼、语言温和, 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护士对自己的关心。切忌总是板着面孔, 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要, 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真诚。在此基础上, 主动询问患者存在的困扰, 患者很自然地讲述内心感受, 此时护士可正确引导患者, 解开其中的症结, 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以缓解。

2.2.4 尊重患者微笑服务用心倾听[3]

尊重是一种基本礼仪, 也是人的一种需求。护士在工作中要恰当地称呼患者, 切忌直呼其名, 在与患者熟识后可以使用亲切的称呼如叔、伯、婶等, 使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与患者交往时, 真诚的微笑也很重要, 能给患者留个好的第一印象, 给患者带去温暖、安慰与希望,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倾听是一门高深的艺术, 人人都有倾诉的需要, 尤其是患者。护士与患者交谈时, 要注意患者的一言一语和表情, 并不时地点头以表示理解。通过耐心地倾听, 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怀、理解, 认为自己找到了倾吐心声的对象, 能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2.2.5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目的、手术方式、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及必要性, 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在骨折的早期, 由于疼痛的影响, 患者畏惧功能锻炼, 也有个别患者对功能锻炼急于求成, 认为功能锻炼做得越多、越早, 肢体功能就越能很快恢复, 于是自行增加锻炼的次数、时间及幅度。对功能锻炼急进或消极者, 要耐心地进行健康宣教和指导, 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锻炼的原则、方法, 使患者明白功能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必须遵循科学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以最佳时间达到最佳的功能康复。

2.2.6 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心理调适

出院前护士指导患者本人、家属对可能面对的各种心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 进行相应的自我调适训练, 尤其交待心理放松技巧, 让患者处于最佳的情绪状态, 促进康复。

骨折患者活动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时, 须依靠护理人员和家庭成员协助, 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担心给家人带来困难, 不愿拖累别人, 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 对治疗极为不利。通过实施心理护理, 本院收治的高龄骨折患者住院过程中情绪得到了改善, 饮食、睡眠正常, 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增加, 疼痛得到了缓解, 能积极配合治疗。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康复期、早日走出心理阴影, 促进身心早日康复[4]。

摘要:总结270例高龄骨折患者心理护理的方法和经验。从分析高龄骨折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如何展开心理护理两方面介绍了心理护理的经验和体会。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高龄骨折住院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对促进机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许黎, 吴治琳.浅谈心理护理在骨折病人各年龄阶层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22) :152-153.

[2]杨海燕.老年性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9) :1732-1734.

[3]丁瑞.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09, 15 (32) :116-117.

高龄患者骨折 篇2

方法对42例55椎76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性胸部或腰部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方法注入骨水泥平均4.1 ml。

结果4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

高龄患者骨折 篇3

【关键词】高龄;股骨骨折;压疮;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366-01

压疮是指患者在各种外力如压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因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使骨隆突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局限性的损伤[1-2]。股骨骨折好发于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又是压疮的好发人群,因此高龄股骨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压疮整体护

理尤其重要。我们对2010年5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6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进行预防性压疮整体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入选标准为: (1)年龄70岁以上;(2)股骨骨折,无其他骨折;(3)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71-86( 76.44 ±4.09) 岁;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干骨折6例,股骨粗隆骨折9例; 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42例,跌倒损伤18例。干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70-87(77.07± 4.77)岁;骨折类型分别为股骨颈骨折46例,股骨干骨折5例,股骨粗隆骨折10例; 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43例,跌倒损伤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1.2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每隔1-2小时帮助患者翻身和叩背1次,并做好患者皮肤清洁以及认真观察患者的皮肤发展情况,做好详细记录。

1.2.2 干预组护理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压疮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1)采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对24h内新入院患者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括患者的感染、潮湿度、营养状态、剪切力及摩擦力等情况。护士根据患者的评估危险程度进行个性化护理。(2)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多因意外事故导致不同严重程度的损伤,常伴有各种恐惧、焦虑等情绪,护士要给予患者更好的心理照顾,协助患者释放不良情绪。(3)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疼痛、营养情况等均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告知患者被动体位的必要性和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积极为患者降低各种疼痛感,讲解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和放松身心的方法。(4)给予患者必要的饮食指导,嘱患者多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提高食欲,提高身体免疫力。

1.3 评价指标

采用压疮发生率和舒适度作为评价指标。由两名护士进行统计,同一位患者的同一个部位记录1次,两个部位为2次。计算每组患者发生压疮的总次数。舒适度则采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满分为10分, 10分为非常舒适,0分为非常不舒适,护士在0-10分中选择一个数字表示自己住院期间的舒适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进行对比,计数资料比较行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压疮13例,压疮发生率21.67%.干预组患者发生压疮3例,压疮发生率为5%;两组压疮发生率及舒适度评分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高龄股骨骨折由于患者需长期卧床,在卧床期间, 身体的同一部位会长期受压迫,从而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皮肤坏死, 加上老年人皮肤松弛、弹性差和患者营养状态不佳等,因此压疮发生机率较高,给临床的护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护理人员须加强和研究对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的护理工作[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旧的医疗和护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本世纪70年代后期,以阿拉木图和爱丁堡两大宣言为代表, 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赋予了新的含义,新的医学和模式也随之诞生[4]。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1977年首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个新医学模式的诞生,也使护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向以病人为中心或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我们将整体护理模式引入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的压疮预防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我们对预防组采取了以下预防压疮措施,首先进行了压疮评估,这大大地改变了以往无评估的现象,评估使用压疮评估表,客观地评估结果,这样使护士能更好地判断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风险,做到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发生压疮高危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缩短翻身、叩背时间等来减少压疮的发生率。其次,采取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患者与护士的护患关系更和谐,护理工作开展更顺利,患者也建立了战胜疾病的勇气,患者的依从性增高,从而降低了压疮的发生可能。最后突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患者的知识讲解,让患者认识到压疮的发生是危险的并且可控,这样可增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做到压疮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在本次研究中,预防组患者60例仅发生压疮3例,住院期间舒适度达到8.14±0.38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采用压疮的预防性整体护理,有助于降低压疮发生率,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Raju D, Su X, Patrician PA, et al. Exploring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ssure ulcers: A data mining approach. Int J Nurs Stud. 2014 Aug 18.

[2] Mallah Z, Nassar N, Kurdahi Badr L.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ressure Ulcer Intervention Program on the Prevalence of Hospital Acquired Pressure Ulcers: Controlled Before and After Study. Appl Nurs Res. 2014 Jul 26.

[3] 丁美紅. 探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医疗护理.2014,3:158-159.

[4]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 a challenge for biomedicine. Engel GL. Psychodyn Psychiatry. 2012 Sep;40(3):377-96

高龄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99例, 男186例, 女113例, 平均67.4岁。其中以股骨骨折患者居多 (206例, 约占69%) 。除8例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转上级医院治疗外, 其余患者均在本院积极接受治疗, 并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

2 高龄骨折患者的心理特点

2.1 焦虑、恐惧心理

人到老年, 生理功能逐渐减退, 对疼痛刺激、环境改变所引起的病理反应敏感, 患者常带着焦躁、恐惧的负面情绪, 常为芝麻小事而激动。

2.2 抗拒、期盼心理

高龄患者疑心重, 在骨折早期, 因害怕疼痛、担心骨折的预后, 又怀疑医护人员的技术, 因此拒绝治疗、护理;患者遭受意外创伤后, 极度担心拖累他人, 但同时又很盼望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

2.3 功能锻炼急进或消极

在骨折早期, 由于疼痛影响, 部分患者对功能锻炼往往有一种抵触心理, 而有的患者对功能锻炼则急于求成, 他们以为功能锻炼做得越早越多, 肢体功能就能越快恢复, 于是自行增加锻炼次数、时间及增大幅度。

3 护理

3.1 稳定情绪

高龄患者情绪波动大, 表现为唉声叹气、寝食不安。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 对情绪极不稳定者, 初次接触时应以谦逊的态度微笑服务, 耐心听其发泄, 少发表言语;对于唠叨者不横加阻挡或指责;对于固执倔强者给予宽容, 避免使用伤害情感或损害自尊的语言。同时, 护士在执行技术操作时应表现出娴熟的技术和充分的信心, 这对于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取得患者合作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鼓励家属多抽空陪伴, 多给予关爱、支持。

3.2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在稳定了患者情绪的基础上加强护患沟通, 充分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以疏导其内心疾苦。

3.2.1 主动关心患者、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是护患沟通的基础。护士应以温和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蔼的态度主动关心患者, 以赢得患者的信任[4]。如护士主动自我介绍, 介绍环境、主管医生、相关制度。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尽力帮助患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使患者体验到护士的真诚, 信任自然地产生。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 通过护士的主动询问, 患者很自然地讲述心理的感受, 并通过交谈解开其心中的症结, 不良情绪得以缓解。

3.2.2 尊重患者、用心倾听

护士在工作中要恰当地表达出对患者的尊重。除查对程序外, 称呼对方时切忌直呼姓名, 应使用家庭称谓, 如:叔、伯、婶等, 使患者有一种相互平等、被尊重的感觉。与患者交谈时, 护士应耐心倾听, 注意力要集中, 注意患者的一言一语、表情, 并不时地点头应允, 以表示理解。通过耐心倾听, 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怀、被理解, 从而产生一种信任感和满足感, 认为真正找到了倾吐心声的对象, 从而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5]。

3.3 增强治病信心

根据病情, 把一些骨折的基本知识介绍给患者, 如:疾病的治疗措施、预期后果。或请治疗成功者做现身说法, 以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及猜疑情绪, 增强治病的信心。对功能锻炼急进、消极者, 要耐心进行宣教、指导, 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锻炼的原则、方法等, 使患者明白, 功能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 必须遵循科学进行, 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才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4 小结

高龄骨折患者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 也是决定患者的预期效果、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做好身心的整体护理, 及早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6], 使患者以“既来之, 则安之”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护理, 争取满意的康复效果。

摘要:目的:评估患者的心理特点, 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99例患者, 根据其共同的心理特点,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入院2~3d后情绪改善, 配合治疗、护理。结论: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促进机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骨折,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王艳梅.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0-81.

[2]李红玲.老年骨折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医正骨, 2006, 18 (8) :11.

[3]沈文娟.老年痴呆病人的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8) :195.

[4]黄萱, 胡景民.论护患沟通技巧[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17) :64-65.

[5]阳康丽.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0) :96-97.

高龄患者骨折 篇5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高龄股骨颈骨折;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R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8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龄人口比例增加,患者由于生理年龄的增大,其生理状态出现相应的变化,老年股骨颈骨折发生比例明显增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为常用的治疗措施,为更好地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水平,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和并发症的发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非常必要。笔者通过对我院2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预见性护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治疗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骨外科收治的2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将患者依据是否实施预见性护理分为两组,各100例。普通护理组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62~79岁,平均(70±7)岁;新鲜性骨折66例,陈旧性骨折34例;骨折类型:头下型31例,经颈型32例,头颈型37例。预见性护理组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63~77岁,平均(70±6)岁;新鲜性骨折68例,陈旧性骨折32例;骨折类型:头下型33例,经颈型38例,头颈型2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普通护理组针对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普通护理措施。预见性护理组主要是针对患者术后影响功能恢复因素给予正确的干预,康复训练提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效率。护理人员在家庭访视过程中根据不同时间段和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功能锻炼。术后7d内进行肌肉训练,主要是主动和被动的收缩性训练。术后6h保持身体平卧位,骨折一侧的肢体处于外展中立体位,外展角度保持20°~30°,进行主动抬臀收缩运动,股四头肌收缩运动,踝关节做主动性的屈伸,逐步增加强度。患者需注意锻炼的强度和量的把握,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痰,避免呼吸道诱发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侧关节运动,主要是对患侧肢体进行直腿抬高,起初抬高角度<30°,将床头逐步抬高,达45°,进行半卧位的练习,注意把握强度,10次/d。侧卧位的外展训练,术后40d开始下地进行站立性训练,起初是扶拐或手扶固定器械,然后逐步进行不扶物体的训练,再进行负重训练,最后进行完全性负重训练。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训练的强度和负重重量。

1.3观察指标

1.3.1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参照Harris评分系统针对患者术后疼痛、骨折畸形、骨折部位活动度、行走辅助、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预后功能恢复越好。优:患者功能评分为90~100分;良:患者功能评分为80~89分;可:患者功能评分为70~79分;差:患者功能评分为<70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3.2Barthel指数评分

参照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为良、中、差3个等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arris评分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优良率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预见性护理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原则为切开复位、牢固固定、术后加强功能康复性训练。但由于股骨颈骨折患者多是老年人,骨质疏松、肌肉张力减退和反应迟钝等而导致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预见性护理是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有效促进了股骨颈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减少血肿机化发生。一般情况下,股骨颈骨折2周后往往有骨痂形成,如果超过3周,骨折端有肉芽组织生成,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肉芽组织和骨痂会逐步向骨组织转化。股骨颈骨折部位周围往往有许多韧带包围,若骨折端发生移位会对韧带造成刺激,出现不同程度的挛缩,对于骨折复位形成限制,使复位困难,会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在术后24h开始帮助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肌肉主动和被动性锻炼,术后2周逐步进行关节恢复性锻炼。术后2个月开始进行下床锻炼,初始手扶周围固定物品,减少对下肢的压力,后逐步增加行走距离,术后3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断端的愈合情况,逐步向负重行走过渡。

另外,护理人员要注意帮助患者稳定情绪,采用聊天、听轻音乐的形式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促使康复训练顺利完成。还应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操作,说明有不适感和疼痛感属于正常,以提高患者自信心,缓解紧张情绪,降低心理压力,鼓励进行深呼吸,缓解疼痛敏感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Harris評分优良率优于普通护理组,且Barthel指数评分优于普通护理组。提示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的预后恢复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源,王静成,胡翰生.高龄股骨颈骨折全髋与半髋方式的选择[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7):2637-2642.

高龄患者骨折 篇6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骨折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系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其治疗方法虽多, 但因受老年并发症的困扰, 治疗效果常欠理想。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动力髋螺钉 (DHS) 手术治疗70岁或70岁以上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37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 男17例, 女20例;年龄70~92岁, 平均78岁。致伤原因:行走跌伤31例, 车祸伤6例。左侧22例, 右侧15例。按Evans分型:Ⅱ型5例, Ⅲa型18例, Ⅲb型9例, Ⅳ型5例。合并内科疾病:冠心病15例, 高血压病23例, 糖尿病7例, 慢性呼吸道疾病5例, 脑血栓后遗偏瘫6例, 其中12例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手术时间:伤后6h~11d, 平均5d。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即行患肢皮牵引, 完善各项检查, 请内科和麻醉科会诊, 评估手术耐受情况。对伤前一般情况好, 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可立即手术。对脏器功能较差者进行积极的内科治疗, 尽快达到可耐受手术的程度。

一般采用双阻滞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手术前在C型臂下牵引复位, 自股骨大转子下2~3cm向下作股外侧直切口, 长约8~10cm, 暴露大转子及下方外侧, 在大转子下方约4cm处, 股骨外侧皮质前后中点处在130°导向器引导下, 由股骨外侧向股骨头颈方向钻入1枚导针.达股骨头软骨面下1cm, 正位位于头颈中至下三分之一, 侧位位于股骨颈中央。打入导针时注意股骨颈的前倾角, 测量长度后选择合适拉力螺钉, 沿导针钻孔扩大针道、丝锥攻丝后拧入合适拉力螺钉, 选择合适长度带套筒的接骨板, 以皮质骨螺钉固定钢板于股骨上, 上尾钉使骨折断端加压。再次透视, 以确认板及钉的位置。

2 结果

按骨折愈合情况, 结合董纪元等[1]髋关节疗效标准进行评分。优:骨折完全愈合, 髋部无疼痛, 髋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到术前情况;良: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偶有疼痛, 活动范围基本正常, 患者对治疗比较满意;可:骨折愈合, 有轻度髋内翻, 髋关节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髋部疼痛, 不能下床活动。本组37例, 随访时间6~24个月, 平均14个月。优21例, 良12例, 可4例, 病人均较好地康复, 恢复了伤前的日常生活及行走, 无感染及断钉、退钉, 无住院及随访期间的死亡病例。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随着年龄的增长, 骨质疏松的发生, 其发病率明显增加。早期手术治疗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能显著降低死亡率, 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卧床牵引, 但长期卧床牵引有可能引发各种全身性并发症, 如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病死率较高。此外, 牵引治疗也易发生髋内翻畸形及肢体短缩、外旋畸形。老年人长期卧床, 全身功能明显下降, 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近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手术安全性显著提高, 手术治疗适应证相对扩大, 早期康复水平、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而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 如无明确手术禁忌证, 国内外骨科界多主张对转子间骨折行复位及内固定治疗[2]。

对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应采取既慎重又积极的态度。高龄老年患者一般都合并有一种或数种内科疾病, 术前做好全面、仔细的检查, 请内科、麻醉科会诊, 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手术耐受程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动力髋螺钉 (DHS) 使转子间骨折两断端间产生自动滑动加压作用,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由于DHS采用了高强度的套筒钢板刚性联结结构, 固定牢固、稳定性好, 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拉力髋螺钉的刚强结构又能很好地抗剪切应力, 可有效防止髋内翻的发生[3]。

术后康复对高龄老年患者十分重要。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纠正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 补充必要的营养素与能量, 全身性支持治疗以使患者尽快恢复良好的体力, 继续积极治疗患者原有的内科疾病。术后应尽早开始肢体的康复训练, 早期行肌肉收缩及肢体关节功能锻炼, 能使肌肉、关节在活动中恢复功能, 还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病人早期坐起、早期床上活动, 不仅能促进骨折愈合,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高龄老年患者一般有严重的骨质疏松, 骨折愈合慢, 不宜过早负重,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骨折类型、内固定质量、骨折愈合程度来决定患者下地时间和负重程度[4]。

参考文献

[1]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2]黄公怡, 文良元.转子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637.

[3]范卫民.四种股骨颈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物的力学对比及疗效评价[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 (4) :23.

高龄患者骨折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某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的老年骨折患者727例, 男304例, 女423例, 年龄65~92岁。其中53例经诊断出现谵妄, 男21例, 女32例, 年龄68~89岁。出现谵妄的患者中, 骨折类型为股骨颈骨折25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16例, 股骨转子周围骨折12例。手术类型:骨折切开复位动力髋内固定术16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5例, 闭合复位短重建钉或PFN内固定手术治疗12例;区域麻醉18例, 全身麻醉25例;伴高血压12例, 糖尿病14例, 冠心病8例, 慢性支气管炎16例, 肺气肿3例。其中8例同时伴有3种病, 15例伴有2种病, 30例伴有1种病;53例谵妄患者中, 48例心电图均示心肌缺血。

(1) 纳入标准:年龄≥65岁, 急性骨折, 经过手术治疗, 术前神志正常、无精神病史及脑梗死史。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 老年痴呆患者, 严重听力障碍影响交流者, 多发性骨折, 陈旧性骨折, 多发伤、未行手术复位固定者, 急诊手术血清钾、钠等电解质异常以及术前即有认知能力低下和脑血管疾病患者。 (2) 诊断标准[8]:通常术后5d内发生, 核心特征是发作急、病情波动、注意力损害、思维混乱和意识障碍, 其他表现包括定向障碍、记忆损害、知觉紊乱、精神运动性激动或迟滞、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3) 临床表现:术后当天发生谵妄8例, 1~5天发生45例。谵妄患者具有昼轻夜重的特点, 且首次多发在夜间, 白天减轻或正常, 持续2~6天。15例表现为大喊大叫、言语混乱、骂人, 丧失自制力, 躁狂甚至自残, 伴有不同程度的幻觉。18例呈现困倦, 嗜睡, 情绪低落, 不说话, 不进食, 答非所问, 出现轻度的意识障碍。12例有被害妄想, 惧怕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 回家要求强烈, 对治疗、护理等不配合, 反复拉扯被子、拔除输液管、导尿管及切口引流管, 并撕扯切口包扎敷料。8例回忆往事, 远距离记忆清晰, 能清晰叙说往事细节, 但近事记忆出现障碍。

2 结果

53例高龄患者手术后引发急性谵妄, 经神经内科及精神科医生确诊为术后谵妄综合征, 在用药2周内都基本得到缓解, 术后25天左右均痊愈出院。

3 护理对策

高龄患者骨折手术后并发急性谵妄属严重不良事件, 因术后生理、心理等的改变, 导致其行为容易失控,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 这种延迟康复反过来又加重了谵妄的程度, 因此, 术后结合谵妄发生的可能原因实施专科和特异性护理, 显得尤为重要。

3.1 密切观察、及早发现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变化, 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变化。严密监测血压、心电、脉搏等生命体征, 一旦发现不稳或异常及时汇报处理。由于谵妄多在夜间发作, 且症状较重, 因此, 夜间值班护士需提高警惕, 定时观察患者意识、语言、思维及面部表情等, 发现精神状态变化如兴奋不能自控、意识障碍等, 应立即通知医生,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吸氧, 补充血容量, 维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预防低氧血症发生。

3.2 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并发症

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温度、湿度、光线适宜, 患者身体、口腔清洁, 床单无污染, 做好病人的皮肤护理, 防止压疮。谵妄患者由于精神运动异常, 极易发生意外, 有些患者烦躁不安, 思维混乱, 甚至有自伤倾向, 护理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预见性措施, 必要时实施适当的约束, 去除周围易导致伤害的物品。本研究中均为高龄患者, 术后体位受限, 护理人员在病情允许范围内协助舒适体位, 在护理时动作轻柔, 减轻手术引起的不良刺激。手术后患者需加强营养, 增加进食高热量、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食物, 少量多餐, 提高机体抵抗力, 预防感染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3 心理支持护理

手术对高龄骨折患者是较严重的刺激, 因其伴有多种老年性疾病, 死亡率较高[9], 患者往往有严重的恐惧心理。如对手术不了解、怀疑经治医师水平、害怕疼痛、担心麻醉效果等, 可加剧心理压力, 诱发或加重精神异常。因此, 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详细介绍经治医生技术水平、手术情况及可能伴发的一些症状、麻醉相关知识, 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感, 缓解心理压力[10]。另外, 高龄患者由于社会活动较少, 缺乏倾诉对象, 术后生活的依赖又使其害怕遭到嫌弃, 故易产生孤独感、无用感、焦虑甚至负罪感等不良情绪[11,12]。对此, 护士应经常与患者交流, 了解其心理变化, 耐心解释手术刺激引起各种不适的原因, 给予功能锻炼指导,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减轻对他人的依赖。同时, 重视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 使用安抚性语言向其解释病人病情, 积极取得合作, 鼓励亲情陪伴, 以减轻患者孤独感、不安全感。

3.4 疼痛护理

术后疼痛可引起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 是高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3,14]。国外相关数据表明, 术后镇痛不全的患者, 谵妄的发生率是术后镇痛完善患者的9倍[15]。高龄患者对疼痛敏感度下降, 术后需要特别注意对疼痛的控制, 由于个体差异、疼痛反应程度也不同,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情绪变化, 并评估疼痛程度, 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 根据其表现给予针对性止痛。谵妄患者一般可采用听音乐、看报纸、聊天、分散注意力等非药物性镇痛方法, 但对躁狂症者, 则应遵医嘱给予不会引起精神障碍的止痛药物, 避免发生意外。

4 小结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 篇8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因突发事件的刺激, 表现出恐惧、紧张和信心不足。应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尽快稳定患者的情绪, 同时给予患者悉心的照顾, 减轻、消除其恐惧紧张心理,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1.2 饮食护理

高龄患者胃肠功能减弱, 食欲较差, 要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制订合理饮食, 一般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以增强机体修复功能, 促进伤口愈合。

1.3 术前床上护理

术前应训练患者在床上利用头、双肘、健肢足底撑床用力抬起臀部, 这样既可以按摩背部、臀部, 预防压疮, 又方便放入气圈、便盆, 训练床上排大小便。指导训练有效咳嗽:慢吸气, 咳嗽时将腹肌收缩, 腹壁内缩, 1次吸气连续咳3声, 停止咳嗽, 缩唇将余气尽量呼出。反复几次, 增加咳嗽效率。

1.4 术前合并内科疾病的护理

1.4.1 高血压的护理

高龄患者高血压较多见, 加上心情紧张、麻醉诱导、手术操作等因素可能引起血压进一步升高, 增加术中出血或发生心脑血管意外。所以术前应控制血压, 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 注意药物副作用;饮食应清淡;创造条件, 保证患者的睡眠;多关心患者, 避免患者情绪激动。

1.4.2 糖尿病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手术尤其是关节置换术影响很大, 能增加感染的概率和程度, 延缓切口的愈合。高龄患者糖尿病症状不明显, 术前应抽血检查血糖、尿糖, 对于血糖高者应严格控制血糖。护士应对糖尿病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 包括糖尿病的饮食、胰岛素治疗的知识、对低血糖的认识、足部的护理知识等。当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以下才可以手术。

1.4.3 慢性肺部疾患的护理

术前有肺部疾患容易并发术后肺部感染, 对于有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等慢性疾病患者, 适当使用抗生素、雾化吸入、口服祛痰药、戒烟,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等, 待炎症消退后才可手术。

1.4.4 心血管疾患的护理

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患者可因麻醉剂的作用、术中出血和输液等致使心肌缺氧,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1]。术前应查清心脏储备功能,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扩张冠状血管药物。护士应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限制探视;给予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 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减轻心脏负担。

1.5 手术前的准备

术前应排除并预防身体内有任何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确保身体内没有任何感染才可以实施手术。术前训练患者床上饮食和大小便, 练习深呼吸, 加强肩膀及手臂肌肉运动, 为手术后下床扶拐杖做好准备。皮肤准备:术前1 d备皮, 备皮时注意不能刮破皮肤, 因皮肤破损或感染是造成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因素。关节置换术后若出现感染, 将导致手术失败。备皮时还应注意老年人皮肤松弛、皱纹多的特点, 一定要彻底清洗手术部位。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虽然出血不多, 但手术过程对已受创伤的高龄患者来说, 仍然是一个较大的打击, 因此术后须行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吸氧,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前有糖尿病者, 术后应定时用血糖仪监测血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准确及时执行医嘱。

2.2 密切观察病情

高龄患者术后由于麻醉作用的消失、疼痛刺激、血流动力学改变, 部分患者可发生高血压, 其发生率高达15%~40%.术后高血压对已有心脑损伤的患者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左心力衰竭、心肌梗死、高血压脑病或脑出血。因此, 应加强对术后患者血压、脉搏的监测, 维持供氧, 放宽止痛药的应用, 及时排除尿潴留、输液过多过快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对术前已经患有高血压或术后血压升高的患者, 30 min测量血压、脉搏1次, 并及时遵医嘱进行治疗。

2.3 预防术后并发症

2.3.1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十分重要。由于患者属高龄, 多并发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和器质性病变, 手术刺激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卧床和下肢活动受限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损伤血管等, 易导致术后DVT.因此术后应听取患者的主诉, 观察术肢的肿胀程度, 皮肤温度、颜色, 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保持伤口引流管的通畅, 避免局部血肿压迫血管, 使血流变缓;术后早期进行患肢主动肌肉收缩、合理使用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伸屈关节, 肌肉按摩, 有利于血液回流;术后缓慢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 L, 能有效预防DVT;嘱患者进低脂、多纤维素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因排便困难造成腹压增高, 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2]。

2.3.2 预防切口感染

术后切口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一旦发生可能导致手术失败, 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术后应注意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切口引流管一般在术后48 h内拔除, 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密切观察。

2.3.3 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

由于患者年老体弱, 呼吸功能往往不健全, 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 机体免疫力低下, 加上术后需长时间卧床, 极易出现腹部感染及压疮[3]。护理上应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空气新鲜, 鼓励患者做深呼吸, 每2 h叩背1次, 必要时雾化吸入。注意皮肤及床铺清洁, 使用气垫床, 骶尾部垫水囊, 每4 h更换1次。教会患者自我调节方法, 如挺腰法、抬臀法、自我按摩法等。

2.3.4 防止假体脱位

患者术毕回病房搬运时要求将患肢平抬平放, 保持外展中立位, 防止内收外旋。做各种护理操作时, 应将整个患肢关节托起, 不可单独抬动下肢。不宜过早过度屈伸髋关节。

2.3.5 预防泌尿系感染

定时清洗外阴、肛门, 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排泄, 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2.4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避免肢体肿胀、肌肉萎缩, 增进关节活动度, 同时对改善全身机体的功能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有明显效果。由于疼痛、牵引及担心活动时致置换关节松动脱位, 患者常不愿意活动肢体, 必须正确指导消除其顾虑以配合锻炼。具体方法:术后第1天开始踝关节的背伸、趾间关节屈伸活动, 术后第2天陪护为患肢做向心按摩, 术后第3天床上股四头肌的舒缩活动, 术后第3周可坐起行膝关节屈伸活动, 但避免屈髋大于90°.术后第4周扶拐活动, 但避免患肢完全负重, 避免弯腰或并拢下肢下蹲动作;翻身侧卧时, 患肢在上, 但应避免术侧髋关节置于伸直外旋位, 2个月后逐渐负重。康复锻炼:术后2 d~21 d内为早期功能锻炼阶段, 术后第2天应鼓励患者做小腿和踝关节的自主活动, 特别是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 第3天可予以CPM机进行患肢肌肉及关节活动锻炼。术后2周拆线后指导患肢开始负重活动, 由于大部分患者年老体弱, 开始负重行走时需有人扶行以防摔倒, 而后自行扶双拐、单拐、弃拐, 逐渐加大运动量, 并按先学站稳—行走—下蹲—上下楼梯, 循序渐进。

2.5 出院指导

嘱患者定期门诊复诊, 禁止盘腿位及交叉腿。适当控制体重, 减少人工假体磨损, 提高假体使用寿命。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术期护理难度大, 危险性高, 要求护理人员提高预见性。只要有针对性地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梁雨田, 郭义柱,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90岁以上患者髋部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22) :1668-1690.

高龄患者骨折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2年6月~2006年6月共收治了42例6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疏松性骨折患者, X线片示骨折端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吸收合并大转子上移, 无股骨头坏死征象。其中男16例, 女26例。年龄16~83岁, 平均56.7岁。骨折原因:摔伤50例, 坠落伤2例, 交通伤8例。头下型10例, 颈中型22例, 基底型10例。Garden I型15例, Ⅱ型16例, Ⅲ型15例, Ⅳ型6例。伤后至来诊时间为2h~12d。

1.2 治疗方法

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在C型臂X线机下施术。采用手法整复, 使骨折达到解剖或近解剖复位, 一助手保持复位姿式并使患肢外展30°, 内旋15°。常规术皮肤消毒, 铺无菌巾。取0.5%~1.0%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约30mL, 在股外侧大转子下1.0~6.0cm处作皮肤和骨膜局部麻醉。于股骨大转子下股骨外侧正中作纵向皮肤切口, 长约5cm, 显露大转子下股骨外侧。先从骨皮质外侧经骨折断端至髋臼钻入1枚克氏针作为暂时固定针, 再从股骨大转子下1.0、2.5、3.5cm处各选择一点, 对着股骨头方向, 分别旋入长短合适的3枚钛合金空心钉, 钉头应距股骨头软骨面0.5cm, 安装套筒的钉的六边形膨大处要紧靠股骨外侧骨皮质。固定完毕, 拔除暂时固定的克氏针。再次行X线透视观察正位、侧位和左右斜位, 见各枚钉位置满意后, 分别折断并取出钉尾部分, 冲洗切口, 逐层缝合, 留置皮片引流。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h后可以在床上进行髋关节伸曲活动, 1~2周后可以扶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1~2个月复查拍ZX线片, 逐渐增加活动量及负重量。鼓励患者健侧肢体活动, 肌肉收缩锻炼, 给予降钙素制剂以控制骨转换, 如密盖息、维生素D和钙剂, 如钙尔奇-D、乐力或盖天力等。

1.4 疗效评定

采用优、良、中、差标准评定。优:行走无跛行、无疼痛, 下蹲正常, 基本恢复伤前状况;良:长距离行走时局部轻度疼痛, 下蹲正常, 一般工作及生活自理无困难;中:行走时伴有轻度疼痛和跛行, 下蹲无困难, 生活完全自理;差:不活动时亦疼痛、跛行, 下蹲受限, 生活自理有困难。

2 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时间5~24个月, 平均14个月, 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 优28例, 占66.7%;良8例, 占19.0%;中4例, 占9.5%;差2例, 占4.8%, 且均为GardenⅣ型。均未发现有螺丝钉松动、断裂、弯曲等现象。3 讨论

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直接后果是使骨折的发生增加, 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高龄患者常患有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疾病, 手术耐受性差, 并发症和死亡率高。据刘长贵等报道, 8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中, 有内科并发症者占73%, 2种以上内科疾病患者占23%。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上升的情况下, 如何预防和治疗股骨颈疏松性骨折显得尤为重要。

股骨上端的力学结构是典型力学体系, 股骨头颈部有2种不同排列的骨小梁系统, 一种为内侧的压力骨小梁系统;另一种为外侧的张力骨小梁系统, 这两种骨小梁系统在股骨颈交叉的中心区形成一个三角形脆弱区域Ward三角区, 自重轻而负重大, 应力分布合理, 受力性能极佳, 骨小梁的排列能最大限度的抵抗弯曲应力, 这种结构可以使之在不同的载荷下, 随压力方向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弹性变形, 从而可以承受较大的应力和变形。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逐渐发生退行性变, 骨小梁稀疏, 张力骨小梁及压力骨小梁减少尤其明显;同时Ward三角区在老年人常常仅有脂肪填充, 使此区更加脆弱;再者老年人髋周肌群退变, 反应迟钝, 不能有效地抵消髋部有害应力, 从而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较多, 疗效不一。其主要并发症文献报道骨不愈合率达15%左右。本组功能评定总优良率达85.7%。因此,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是疏松性骨折股骨头只有软骨下骨质比较坚硬, 因此在手术当中, 应注意空心钉远端一定要达到软骨下骨0.5-1.0 cm, 否则把持力弱;另外不要追求术中通过拧紧空心钉来达到静态加压, 否则会损伤空心钉周围骨质, 不仅不能加压而且会使固定失效, 只要空心钉达到要求深度即可。另外, 我们所追求的标准下钉位置必将占据其最低点的内侧皮质, 其它螺钉不可能与之在同一水平打入股骨颈。

总之, 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中, 我们应当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特点、精神状况、骨质疏松情况、骨折类型及时间、复位的质量及患者的要求,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随着新的更符合人体生物特点, 力学性能更合理的内固定器材、人工关节的开发和应用, 股骨颈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会有极大的提高。

摘要:目的:总结高龄股骨颈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6年6月收治6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42例, 都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方法, 均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结果:4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切口无感染, 随访24个月, 功能评定总优良率达85.7%。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应积极防治内科并发症和骨质疏松, 争取早日行空心钉内固定治疗方法。

关键词:高龄:股骨颈骨折,骨质疏松,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参考文献

[1]郭世钹, 罗先正, 邱贵兴.质疏松基础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03-505.

[2]曹立, 沈惠良, 雍宜民, 等.钛合金空心钉经皮手术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40:876.

高龄患者骨折 篇10

【关键词】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闭合复位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12-7148-02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以下部位至粗隆水平以上部位之间发生的骨折,由于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以及日益严重的老年骨质疏松病,致使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该病多发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于女性的机率是男性的3倍。老年人患者在发生该病前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若伤后采取保守治疗,会延长卧床时间且发生较多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所以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对防治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对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受诊治的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受诊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9例;年龄68-95岁,平均年龄(74.64±5.83)岁;骨折按照Evans分型:Ⅱ型7例,Ⅲ型52例,Ⅳ型11例;致伤原因有:16例交通肇事,54例摔伤,患者伤前均能够下地自由活动或者扶拐下地活动;所有患者合并内科疾病的情况:35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4例脑血管病,9例冠心病等,有多数患者合并有一种以上的内科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手术方式治疗。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和合并疾病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术后均采取按时翻身拍背的方法处理,并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消肿止痛、抗感染等常规预防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给予对症治疗,并鼓励患者尽早开始床上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早期的恢复情况,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患者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3 统计学意义 本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了良好复位和固定,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后未出现死亡和感染病例。其中,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8.14±25.71)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10.42±2.93)天;全身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为(108.64±33.16)小时,平均住院时间为(12.67±3.82)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0、2.7649,均P<0.01)。椎管内麻醉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厌食、情绪低落等)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粗隆间骨折已经成为老年人中常见的骨折,且发生率不断升高。有文献报道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死率达到35.7%[1],患者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多种并发症是该病的主要死亡原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能够使患者尽早下地活动,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γ3型髓内钉的优点是固定确实且操作简单,可明显缩短临床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应用γ3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7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手术效果,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麻醉方式亦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有研究表明,相对全身麻醉而言,椎管内麻醉有可能降低心肌梗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同时能够显著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有更好的临床效果[3]。本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患者在术后早期的下地活动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亦明显少于全麻患者。此外,椎管内麻醉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亦显著优于全麻组。

综上所述,采用闭合复位、γ3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具有理想的临床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在术后早期的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等术后的恢复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椎管内麻醉更有利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康复,同时也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梁兴伟.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4):92-93.

[2] 耿立杰,江涛,张哓立等.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手术治疗[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1):974-97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龄透析 下一篇:高龄补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