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供应(精选十篇)
建筑供应 篇1
当前,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压力增大,尤其是项目承包商与材料设备供应商、分包商之间各自独立,缺乏供应链与风险意识,导致不能以共赢为最终目标,进而会引起工期拖延、成本超支和工程款拖欠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业主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影响建筑市场的和谐发展。
根据美国建筑业有关资料统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可以使施工企业总成本下降10%,工期缩短25%~35%。供应链管理在施工现场界面管理、整合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尽管在不同的项目承包模式中,建筑供应链节点的具体组织形式、利益与风险分担机制设计也会有所不同,但都会面对一个共同的重要问题,那就是建筑供应链风险问题。对于建筑供应链中的风险,如果不能正确分析与合理评价,并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建筑企业在供应链上得到的就不会是预期利润,而将是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的建筑市场已融入国际工程市场,而国际工程总承包又以EPC方式为主。因此,建筑业企业只有掌握EPC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技术,才能在进军国际工程承包市场过程中,减少风险损失和提高企业效益。
1 EPC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概述
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3]。建筑供应链是指以承包商为核心,由承包商、设计商和业主围绕建设项目组成的一个主要包括设计和施工两个关键建设过程的建设网络[4]。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即设计-采购-施工,是当前国际建筑市场中采用较多的一种总承包模式,指业主选择一家总承包商或者总承包联营体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施工及试运行,最终向业主提交一个符合合同规定的、可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的建设模式。EPC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体系(或简称EPC建筑供应链)是以满足业主需求为最终目标,以EPC总承包商为核心,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变量影响下,通过系统分析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信息,与工程设计分包商、施工分包商和材料设备供应商等有关主体进行战略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建设供应链体系。
2 建筑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设计
EPC建筑供应链主要由以下一些节点组成:业主、EPC承包商、设计和施工分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等。在以EPC承包商为核心的建筑供应链中,业主与EPC承包商的风险责任划分已由双方事先在工程合同中约定,且由于EPC模式下的工程合同一般为总价合同,这种情况下的项目总承包商要比业主承担更多的项目建设风险。以项目总承包商为核心,建筑供应链的整体风险主要集中于EPC总承包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包商的设计与施工、供应商的材料设备采购等方面。根据风险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全面性原则,结合EPC项目承包模式的特点,经专家咨询与工程调研,初步设计了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5]。具体如表1所示。
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模型
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新型机器学习算法。统计学习理论是一种专门研究小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规律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框架,也是目前针对小样本统计和预测学习的最佳理论[6]。它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了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成立的条件、有限样本下经验风险与期望风险的关系及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找到新的学习原则。支持向量机就是通过某种事先选择的非线性映射,将输入向量映射到一个高维特征空间,在这个空间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的实现过程。它可以按任意精度逼近非线性函数,具有全局极小点和收敛速度快的优点,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天气预报、电力系统负荷预测以及股票价格预测等领域[7]。本文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的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模型如下:
(1)建立EPC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2)准备训练样本数据,对训练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之符合用支持向量机进行处理的要求,将样本分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两部分,分别用于模型训练和精度测试。
(4)风险评价。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某EPC建筑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价。
4 模型应用
(1)初始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模型训练所需数据可以通过对建筑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进行调研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本算例给出了20个核心企业对应建筑供应链风险的13项评价指标的初始数据值,其中专家评价值为测试目标值,初始数据具体如表2所示。
(2)模型训练与评价
在本例中核函数选用常用的径向基核(RBF)函数:K!xi,xj"=exp!-γ||xi-xj||2",γ>0。经反复实验取核参数γ=3,惩罚参数C=5效果最好,其余的采用系统默认值,运用Matlab7.0程序进行仿真计算。以表2中的前15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后5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输入数据为各组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值,输出值为建筑供应链中EPC总承包商的风险综合评分,输出的评分越高表明风险越大,反之越小。模型训练和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若要求相对误差为±10%以内,可知该模型已能满足评价要求。
若某建筑供应链的各风险指标观测值为:(0.15,0.12,0.12,0.28,0.19,0.13,0.43,0.32,0.14,0.12,0.32,0.11,0.10),运用上述模型进行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则可得评价结果值为0.2487。若建筑供应链风险范围值的“一般”水平取0.5时,根据评价结果可知该建筑供应链核心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小。
5 结论
随着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的繁荣发展及EPC项目承包模式的广泛应用,处于建筑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也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面临的风险大小,并试图通过寻求一种较为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核心竞争力。支持向量机作为数据挖掘的一种新方法,有着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适于小样本学习的特点,适于建筑供应链的风险评价,但其应用效果还有待于实践进一步检验。
摘要: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管理理念与方法,在提高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加利润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风险已成为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简述了EPC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基本理论,在对EPC建筑供应链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EPC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应用研究。
关键词:建筑供应链,支持向量机,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Ruben Vrijhoef,Lauri Koskela.The four rol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2000(6):169-178.
[2]Xiaolong Xue,Yaowu Wang,Qiping Shen,etc.Coordination mechanisms for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7(2):150-157.
[3]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王要武,薛小龙.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9):86-91.
[5]刘晓燕.EPC总承包模式下承包商的风险性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8(5):88-91.
[6]邓乃扬,田英杰.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建筑钢材供应合同 篇2
甲方(供货方):
乙方(购货方):重庆市城开实业有限公司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遵循诚实、信用、平等自愿原则,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本着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双方达成如下合同条款:
一、产品规格、生产厂家、数量及供货时间:
1、数量:该工程所需要总重量约为吨。
2、产品规格及生产厂家:产品具体型号规格由工地需要时临时确定,凡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厂家的钢材均可。
3、供货时间:从年月至年月之间,每批量具体供货时间由乙方至少提前两天通知甲方,以方便备货。
二、质量标准
国家规定质量标准,钢材生产厂家必须具备生产许可证和质量保证书。
三、需购货工地:重庆市丰都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驻武隆城开〃盛世金都项目工地。
四、验收标准
交、收货地点在重庆市巨龙钢材市场,甲方提供的钢材检验报告必须随货同行,材料必须先检后用。如果在工程上的都视为合格产品,如经检验不合格乙方必须在一周内向甲方提出,乙方在保证钢材未加工的情况下甲方负责换货及运输费用,否则后果由乙方自行负责。
1、每批货数量及时间由乙方提前两天以书面或者电话通知甲方,甲方按乙方通知备齐货源,并由乙方指定的委托人在甲方送货单上签字生效。
2、乙方指定委托验、收货人:
(身份证号:)(身份证号:)(身份证号:)如中途委托人有所变动,乙方应以书面形式及时通知甲方并加盖公司鲜章。
五、结算及计价方法
1、计量方式:全部货源以巨龙市场出库过磅单为准;
2、单价以巨龙市场当天达钢、水钢、威钢、重钢的执价为准;
3、带肋钢筋以重钢高线盘圆加每吨250元加工费,另再加每吨270元利润为准;
4、吊装费由乙方提货时付给甲方。
六、付款方式
1、此工地总钢材量是吨,前期垫资吨,垫资时间为月,途中付的款按照每吨400元付给甲方,其中要在垫足1500吨后2个月或15层楼先付叁佰万元给甲方,主体封顶或者12个月付200万元,先到为准,以后尾款在12个月内付清。其中1500吨垫资时间从开始拉货起,在3个月内拉足。
2、垫资部分以市场单价不分前后每吨另加450元为利润加在送货单上,垫足1500吨后的2500吨的现金部分都以每拉
一次货每吨单价上加200元/吨作为利润,付款时间在拉货当天起4天内付款,付完前次货款后才拉第二次货,以此类推。
七、违约责任:以上垫资金部分和现金部分或因乙方在工地造成所有货款不能按时支付,否则乙方违约,违约金以到付款时间起每天每吨7元计算付给乙方;如在总钢材量4000吨当中至少拉足3800吨,否则属乙方违约,当中差距数量以每吨300元计算补付给甲方。
八、如有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
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协商另定补充协议,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向重庆市沙坪坝人民法院起诉。
九、本合同一式五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合同执行完毕后,自动解除效力。
十、若乙方不能按约定支付钢材货款及违约金,丙方具有担保从乙方应收款代扣支付给甲方,如丙方都不能及时付款,如果最后货款迟不得超过三个月,但每一个月必须把违约金每吨每天7元打一次清算条,甲方有权以本工地房屋的买价少1000元/平方米抵扣货款,加盖公章。
甲方(章):乙方(章):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签约地点:城开〃盛世金都项目部
城市高层建筑中天然气供应技术分析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天然气供应;处理技术
当前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高层建筑可以节约紧张的土地,可以形成美化城市的一道风景线。高层建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为其配套的天然气供气系统与普通建筑有所不同,解决好高层建筑居民天然气供应是至关重要的。
高层居民天然气供气系统可分为:低压供应系统、中压供应系统及中—低压联合供应系统。对于楼层数较少,用气量不大的高层建筑,可由城市低压管网直接供气,采用天然气低压供应系统。低压供应还包括由中压管网供气至楼幢调压箱、调压室、调压柜调压后变为低压天然气进入建筑物内。对于楼层数较多,用气量较大的高层建筑,可采用天然气中压供应系统。中压供应系统采用中压天然气进户,在户内设置户内调压器将压力调至燃烧器所需要的压力。在城市高层建筑中,面对天然气供应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访以下相关处理技术:
1 高层建筑沉降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层建筑的自重很大,土壤的承载能力有限,一般高层建筑地基都有一定数值的允许沉降量。地基产生大小不同的沉降,将给天然气管道在建筑物内的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天然气引入管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建筑物沉降时,天然气引入管是相对静止的,因此天然气引入管道要承受建筑物作用产生的切应力,当切应力超过极限时,管道就会断裂、脱开等,造成天然气泄漏,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克服高层建筑沉降的方法:
(1)在立管前的水平管上加设一个波纹管补偿器,利用补偿器的补偿能力来减小引入管的切应力;
(2)在立管前的水平管上加设几个弯头,相当于加设一个方型补偿器,用弯头的自然补偿来减少引入管的受力。此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是受位置的限制;
(3)在立管前的水平管上加设弯曲管、蛇形管等挠性管,用挠性管自然补偿来减少引入管的受力;
(4)在引入管穿越墙体时加设钢套管,钢套管保证燃气管道的上部与钢套管的间隙大于建筑物的最大沉降量,下部也应留有一定的间隙。
2 高层建筑的水平位移问题及补偿措施
在风载荷的作用下,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上部会发生水平位移。建筑物表面所受风载荷不同,则建筑物的振动周期不同,振动频率也不同。当建筑物振动频率与天然气供应系统管道的振动频率接近时,有可能发生共振现象,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高层建筑在不同的高度产生的水平位移不同,使整个高层建筑在高度方向呈弧状,则整个天然气供应系统的竖直立管和横向支管均发生位移。
天然气供应系统竖直的立管和横管在进行伸缩补偿时,不论竖管还是横管,必须在其上设置锚固点,以限定补偿的范围,并且在横管锚固点之前设伸缩补偿器,而天然气稳压器、阀门等管道设备应设于横管锚固定点后,应视作相对于建筑是无水平位移,使这些管道设备免受天然气管道位移的影响。竖直管道上锚固点之间的距离由风载荷在立管上产生的弯曲应力,校核压缩应力及弯曲应力这3个应力的合力与该立管钢材的许用应力来确定。最后再考虑该段管道的热涨,以便考虑热补偿措施,并据此来校核建筑结构承受管道自重的能力,最终调整竖直管道上的锚固定点的个数。
3 高层建筑天然气供气立管自重的问题
高层建筑物的楼层数较多,燃气立管的长度也较长,管道的自重较重,产生的压应力很大。为了使整个立管自重能均匀分摊,应在建筑物中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管道的固定支架,使固定支架与建筑物成为一体,以减少立管底部压缩应力过于集中,防止因管道下沉而引起引入管受力折断或变形引起倒坡。一般固定立管的做法有:
(1))对于室内立管,在每隔7~10层的穿楼板处加设固定支撑,使燃气管道、套管以及建筑物成为一体。
(2)对于室外立管,在每隔7~10层的高度处加设固定支撑,或加一段水平管段,在水平管段上加支架。
(3)在立管的底部及最高部位,采用完全固定。
4 高层建筑天然气供气管道温度变化热应力及消除措施
高层建筑内的天然气供气管道竖直管很长,由于施工时的环境温度与管道工作时的温度不同,会产生热应力。施工时的环境温度与管道工作时的温度差与高层建筑内的天然气供气立管的敷设位置有关。产生的热应力会将楼板或外墙的管卡等破坏。高层建筑燃气立管和水平干管应考虑工作环境温度下的极限变形,当自然补偿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补偿器;补偿器宜采用形或波纹管形,不得采用填料型。
5 因密度差产生的附加压力问题
附加压力是由于天然气密度与空气密度有差异,以及测压点或用压点与测压基准点或供压起始点的高差引起的物理现象。附加压力对高层天然气供气系统的影响还与天然气供气系统的供气方式有关。附加压力过大,会造成某些用户燃具前压力波动增大,超出燃具稳定工作范围,影响用户燃具的正常燃烧,造成燃气不完全燃烧,甚至发生离焰、脱火、回火和熄火等现象,增大供气不安全性。控制和消除附加压力的影响,是保证高层供气系统安全正常运行的重要方面。
精益建筑供应链构建与管理 篇4
“精益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价值流”,即从市场出发,树立“只有顾客需要的东西才具有价值,如果不增加价值就是浪费的理念”,精益思想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即“精益生产”,其极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缩短了开发和制造的周期,显著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至今,精益思想除了制造业之外,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通信、软件业以及政府部门等领域,并且取得突破性地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
精益建造是精益思想在建筑业领域的延伸和发展。建筑业与制造业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现场施工、定制化项目、复杂性及建筑物的不可移动,由此,精益建造并非简单移植精益思想,而是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对精益思想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精益建造首先是一种理念的创新,强调为客户创造价值,确保可持续发展。其次,精益建造强调在项目定义、精益设计、精益供应及精益施工四个紧密相关的环节中发挥人的创造性,强化精简组织结构,不断改善项目的质量、成本和进度;最后,精益建造讲求从精益生产中借鉴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包括模块化构造设计、J I T/连续流生产等。
精益建筑供应链
当今市场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要求企业通过优化、协调、整合与控制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确保改善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能力,最终为客户创造价值而赢得竞争优势。
建筑供应链主要是从业主的有效需求出发,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中标开始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售后服务,将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链状结构模式。与一般供应链相比,建筑供应链更为复杂,具有节点多、链条长、变化快,而且随着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客户对产品的质量、创新性、工期、成本和安全等有很高的要求,运作费用或成本很高,风险也很大。
精益建造的核心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总承包商在建筑供应链实践中有许多需要改善之处。比如,工程在进行竞争性招投标时,激烈的竞争往往迫使承包商以低价中标,在施工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而导致建设质量和实际需要不匹配,最终使业主的利益受损;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后期物管公司的参与和监督,更多地考虑如何降低建造成本,容易忽视业主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和持续性,增加了业主的后期成本,使双方之间很难建立互信关系。
为此,总承包商在建筑供应链中的职能应进行转换,由原先的以施工为主向以承包商牵头的设计与施工转变,并逐步介入物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总承包商职能的转换能够进一步加强其在整个建筑供应链中的核心作用,但同时对它的要求有所提高。
精益建筑供应链对比传统建筑供应链具有以下优越性:(1)体现以顾客价值最大化的项目目标,促使总承包商在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内为业主创造价值。精益建造采用典型的拉动式生产,在设计开始阶段就把业主对于建筑物的功能、使用、运营、维护等诸多个性化要求融入其中,设计出符合业主要求的产品。在施工阶段运用并行工程对设计和施工进行整合,并且业主参与到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中,实现信息的透明化。工程交付使用后,物管公司为业主提供相应的物业策划及服务工作,业主对整个建筑物的运行、维护进行的评估作为对总承包商的重要评价依据;(2)信息沟通便利,交互成本降低。精益建造强调工作流的作用,新模式下总承包商作为负责建筑设计、施工及物管的核心中枢机构,可以有效而迅速地与各方实现交互,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和浪费;(3)发挥价值流作用,实现协作共赢。建筑供应链具有三个属性:网络、态度和行为,其中供应链各方的互信是基础。总承包商作为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物管一体化的牵头负责机构,其自身利益与业主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有利于实现彼此的互信。同时,设计、施工和物管各方基于总承包商的牵头,能够更好地协作共赢。
精益建筑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价值流的管理,要从时间、柔性和绩效等方面来考虑对以总承包商为核心所形成的虚拟组织的管理,使组织内的成员实现信息、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优化生产过程和组织目标,使建筑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持续提升。因此,精益化供应链管理主要应针对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总承包商的选择、业务外包等方面进行。
自西蒙于1 9 6 2年提出“模块化”概念之后,模块化方法率先在计算机设计方面得到重视和运用。所谓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建筑业的生产方式虽然不同于普通产品,但可以根据顾客要求将模块化的部件装配到建筑物中,如住宅的门、窗等都可以按照符合基本的、预先设计的,并被客户认可的标准进行大规模生产,然后装配到不同结构的住宅中,从而降低建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总承包商在新模式下的职能得到加强,对它的选择是关系到建筑供应链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在精益建造模式下,总承包商的选择更应注重其综合能力和表现,包括人力资源、施工质量、早期业绩、资金实力、行业声誉等,可以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选择程序和标准,按照“价值最大化”的选择原则对承包商进行公开选择。所谓“价值最大化”包括两层含义:(1)为业主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及人力资源队伍;(2)实现对设计商、物管公司、供应商的最优组合,发挥各自核心能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精益建造模式下总承包商的工作涉及到设计、施工、物管等方面,总承包商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作承担下来,而需要将相关业务外包给具有核心专长的专业公司,以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应对市场多变的需求并提高绩效。美国的福丹尼尔集团采用了C M型承包管理模式,将施工阶段中的建筑安装外包给各专业公司,且将属于业主的策划、可行性研究、资金筹措、征地、设计及发包工作都由CM型公司代理,取得了良好业绩。
结论
建筑钢材供应合同范本 篇5
乙方:
经双方友好协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双方互惠互利的前提下,特定如下协议:
一、甲方所承建的 ,全部由乙方供应。
二、钢材质量标准:合格产品。
三、计算标准:螺纹、圆钢、带肋、按国家理论计点支计算。线材以过磅为准。
四、价格标准:送货当天以武汉市意达武汉网站武钢鄂钢产品信息价格为在基准价上另加元吨为双方成交价送合格产品,运费由乙方承担,下费由甲方承担。不含税票。
五、结算标准:价格及数量以甲方指定收料员签字为准。(收料员由甲方指定委派,甲方向乙方下达委派通知书,通知书上应注明收料员的姓名、身份证号及联系方式,并附有身份证复印件。)
六、结算方法:甲方在收到乙方钢材后,须在四十五日内付清货款,如果甲方不能按时付清货款按钢材总量每吨每天加5元。
七、如甲方不能按第六条付款方式付款给乙方,乙方有权停止供货,并有权追回全部货款。
八、违约责任:(1)乙方责任:乙方应按甲方用量的计划单在三日内负责将钢材送到甲方指定的地方,除自然条件不可抗拒的情况下,造成甲方停工或其他损失,应由乙方承担甲方相应损失;(2)乙方送钢
材应按甲方的质量要求配送,如有钢材不合格现象,(在接到甲方通知后)乙方应即时进行调换,上下费及运费由乙方承担。(3)甲方责任:此工程的所有钢材(螺纹钢、圆钢、线材、带肋钢)甲方不得向任何单位购进,否则甲方属违规约,则乙方不仅有权停止供货、而且有权按本合同第六条向甲方索要钢材款以及从停止供货起按已送钢材总量每天每吨加5元计算违约金。
九、甲乙双飞如果有未尽事宜另行协商,经甲乙双方同意后,达成书面协议。
十、如果甲乙双飞未按合同|履行责任,经过甲方双方协商未妥,甲方或乙方则可向武汉市仲裁委员会提交诉讼。
十一、本合同一式二份签字后即时生效。
甲方方签章
乙方签章
建筑供应 篇6
【关键词】TOC理论;供应链;绩效评价
一、引言
建筑企业供应链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从业主核心利益出发,通过对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从中标开始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售后服务,将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工程设备供应商、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我们可以把建筑业供应链分为施工建造子系统、移交服务产系统及物资供应子系统三个核心子系统,以促进建筑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更深入、更加切合实际,从而更好的满足建筑企业供应链服务的需要,本文以TOC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以满足建筑行业绩效评价的需求。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总承包模式下的建筑供应链,即从中标开始到施工验收为止,一个包含承包商、供应商和业主等的网状结构模式,不包括销售等环节。由于行业特点等原因,建筑业绩效管理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评价指标单一,主要关注成本、工期等,这样的指标体系不能准确地科学地评价供应链绩效,也不能产生好的导向作用。
二、TOC理论
TOC理论即约束约束理论在美国企业界得到很多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merican Product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APICS)非常关注TOC,称其为“约束管理(Constraint Management)”,并专门成立了约束管理研究小组。TOC是一套管理理念与管理工具的结合,是通过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使得企业的改进方向和改进策略明确化,从而达到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目的。TOC(Theory of Constraints)理论是一套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工具,其理论核心层包括ToC关于企业的目标、衡量标准、“约束”概念、管理原则等,有效产出/运营费用/库存是其特有的绩效指标。约束理论把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整体收益才是真正的收益,并且每个系统在发展中都存在的制约因素,称为 “约束(也称瓶颈)”,利用绩效指标和思维过程等工具,逐个识别和消除这些“约束”,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使得未来的改进方向与改进策略明确化,更容易达到目标。本文尝试将TOC 的理念和工具,研究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基于TOC的建筑供应链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能让管理者及时掌握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发现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产生好的导向作用,将供应链上的成员的利益协调起来,发挥供应链的最大效益。在已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运用TOC理论构建一个符合建筑业的绩效评价体系,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TOC理论的系统思想,提高协同运营效果;(2)掌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发现瓶颈,找到改善的方向;(3)通过采用约束理论的绩效思想,将对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考核标准统一起来,掌握不同节点企业的地位,和其对供应链整体收益的贡献。因此,本文在构建体系时,初步确定有效产出和优势因子两个供应链整体的、战略层级的目标,然后把两个指标分解成成员企业的绩效指标,另外,设置瓶颈和缓冲两个绩效指标来完整地监控供应链的运行情况。
1.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指标。本文把相关指标分为财务类和非财务类,财务类的指标是基于TOC理论的”有效产出”绩效指标,有如市场占有率/现金流/投资回报率等;非财务类指标,有如服务、创新、质量等非财务类指标也可称为“供应链竞争因子”,优势因子的指标,体现了供应链多大程度的得到市场的认可,比对手做得更出色,这些因子是供应链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支撑。TOC理论认同系统理论的观点,企业要关注有效产出而非单独地关注成本,这体现了供应链总成本管理的思想。为了体现TOC理论的持续改进思想,将整体战略目标划分为当前和未来两个,以激励供应链不断改善业绩,这样的设置的指标,具有简单、平衡和动态的特点。由于建筑项目的地域性,供应链是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构建的,随着项目的完成,供应链也随之解体,因此,供应链成员能否快速地建立供应链的意识,很好地协作,是建筑供应链解放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为了引导成员积极协作,取缔零和博弈的思维,应设立一组”协作促进”指标,包括服务满意度/质量满意度等指标.
2.供应链成员的绩效指标。前面设置了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指标,考核整体绩效,而在供应链内部,也要分清不同的成员的具体绩效,给供应链绩效管理提供事实依据。因此,设计“成员绩效指标”,是为了简化描述,架构中只考虑了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等供应链成员的绩效评价。在此指标中,成员可以用
IDD/TDD等指标相互评价。基于TOC理论的动态考核、持续改进的思想,本文设计“瓶颈指标”衡量供应链及其成员内部的瓶颈,这个指标不是固定的,随着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而变化,瓶颈是可以转移的,不同的瓶頸有不同的具体评价指标。比如,当物流是瓶颈,那么指标可以选用物流成本—单位货币—天,有效交货—单位货币—天、产品运输无损害率等。当我们松绑了已经锁定的瓶颈,遇到了新的瓶颈,那就要设置对应的指标来考核与监控新的瓶颈。
3.评价体系的模型。结合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指标和供应链成员的绩效指标,我们可以构建基于TOC的建筑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下面给出主要的具体指标的确定:(1)供应链链整体的绩
效指标的确定,一是有效产出:有效产出(T)是指整个供应链通过销售得到的货币,该定义排除了内部转移价格。有效产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供应链的收入,减去产生的纯变动成本。反映供应链收益状况的主要净利润(NP),产出品(P),投资回报(ROI),以及现金流(CF),可以直接由T决定。二是竞争因子和协作促进指标:这里,财务类比率或非财务类的比率计算,一般以供应链成员相应指标占供应链整体相关数字的比值进行计算。“满意度”指标,由核心企业对其它成员企业的考核,相关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消费者数据分析等获得。(2)供应链成员的绩效指标。一是成员绩效指标:个体成员可以用来衡量全局计划的执行情况的指标有三个:有效产出—单位货币—天(TDD),库存—单位货币—天(IDD),以及本地运营费用(LOE)。二是瓶颈指标: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设定了缺货率/退货率/质量事故率/工程变更率等指标。这类的指标是变动的,当供应链组织改善了管理,克服了当下的瓶颈,就会产生其它新的瓶颈。
参 考 文 献
[1]袁文曦.论建筑仓业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国际纵横.
2009(11)
[2]李洁.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研究——基于TOC和灰色关联分析法视角[J].学术论坛.2010(3)
[3]阳东.基于TOC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科技大学.2011
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篇7
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在建筑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研究,将有利于建筑企业借鉴当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使建筑企业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国外经验表明,采用供应链管理的建筑企业,工程总成本可以平均降低10%~15%,施工和处理意见周期缩短,业主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
但是,工程项目在营建过程中,因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工作和工序复杂等因素,制约着承包向未来获取收益的多寡,又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大的风险挑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尽可能的规避风险,提高利润,就成为建筑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 建筑供应链结构与特点
建筑企业供应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建设项目生命周期考虑,建筑企业供应链广义理解为,从具体的项目需求开始,经过前期的准备、实施、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至建筑物在以后的扩建和拆除等活动及相关组织所组成的网络。
从狭义的角度对建筑供应链定义,指从业主的有效需求出发,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设计商、分包商、咨询公司和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网络。结合建筑企业供应链的定义,图1从建设过程参与者的角度给出了典型的建筑供应链模型。
建筑企业供应链中涉及到的成员主要包括五方面:供应商、总承包商、分包商、业主和设计商等。其中总承包商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分包商包括土建分包商和设备分包商等。设计商包括建筑设计商、结构设计商和电气设计商等。
与制造业不同,建筑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企业供应链的独特性:
(1)建筑企业供应链中每个项目的业主对其项目的要求都不同,工程项目业主的需求带动了供应链中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的流动;
(2)建筑企业供应链具有动态性,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关系随着项目工程的结束而结束,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从而导致供应链中的各成员企业间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临时性;
(3)建筑企业供应链中的大量风险因素和纷繁复杂的项目准备条件将会使建筑企业供应链的生产效率降低,建筑企业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是通过合同和协议联系起来的,但是如果想要在工期内完好的完成工程项目不能只是依靠合同,他还需要各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
(4)建筑工程项目属于典型的订单式生产,作为项目的发起人和受益人,他具有双重的身份,为了保障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业主需要分期提供资金以及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管。这种复杂的关系对于管理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管理难度;
(5)通常情况下承包商会采用低价策略来赢得投标,但是由于利润目标的驱动,承包商在具体的项目进程中往往会采用“赢—输”策略,这与供应链通常所提倡的“双赢”或“多赢”的理念是相违背。
总之,在传统的建筑企业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明显,并缺乏足够的信任。例如,工程项目业主担心承包商偷工减料,而承包商则担心工程项目业主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工程项目有问题,尽管承包商能够解决,但由于工程项目业主对承包商不信任,自己又不能及时解决,需要向建筑师或结构工程师等咨询,从而导致项目工期延误,工程成本增加等。
2 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建筑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建筑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构建思路是:首先对建筑企业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同时根据所选取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相关的评估方法得到当前供应链运营状况的评估结果。当评估结果显示为危机状态时,风险管理机构对各风险要素对总体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找出导致风险的原因,然后选择合适的应对策略同时及时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保证供应链能够正常地运营。如图2所示。
2.2 建筑供应链的风险识别
(1)建筑供应链外部环境风险分析。建筑供应链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在建筑项目运行过程中自然环境、行业政策条件、市场经济条件、建筑基础状况等外界因素。
自然环境。建筑行业是受自然条件制约比较大的行业。由于水灾、火灾、台风、地震等不可抗的原因,造成的非常规破坏,对建筑行业而言是损失巨大的。
市场风险。指建筑供应链所处的经济周期内市场需求变动情况和竞争情况的变化。供应链的运作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建筑供应链中的项目策划、施工组织、物料采购、设备租赁、产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建立在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准确预测基础之上。市场竞争的激化,大大增强了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很容易增加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政治及金融风险。指建筑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和市场中利率或汇率的调整、市场通货膨胀等内容。我国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政策可能随改革进程而变化,而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的业务有很大的冲击作用。
(2)建筑供应链内部风险分析。建筑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包括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和系统风险几类。
管理风险。因管理控制的欠缺带来的风险,对整个供应链成员都具有更大的影响。主要有:施工质量风险,材料、设备供应风险,项目内部管理风险和勘测与设计变更风险等。
技术风险。主要涉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技术原因导致出现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项目设计风险,规范使用不当、技术专业水平和施工技术风险等。
信息风险。由于建筑业涉及面大点多,其供应链相对复杂,信息经过供应链的传播,供应链各环节附加给信息流一个系统误差,误差不断放大造成信息失真,不确定性随之产生。
系统风险。由供应链本身的结构冗余、复杂程度高、供应链的柔性小、业务流程网络整合不当、合作企业资信不佳等方面造成的风险。
2.3 建筑供应链的风险评估
客观准确的度量风险,能够为供应链风险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对于供应链上企业更具有实用价值。本文采用的风险因素模糊综合评估法结合了模糊评价方法和风险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对风险因素进行模糊评价分析,确定风险系数和供应链各个环节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这个层面上看,风险因素模糊综合评估法能够详细地反映各要素的风险程度,以有利于考察其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为了得到从U到U的模糊关系矩阵,采用专家意见法。即邀请有关专家(来源于建筑行业供应链上的成员或建筑业管理者及研究人员)组成风险评估小组,并根据风险因素处于五个不同评价程度的关系对应表,对各风险因素的高低进行评价,然后统计所有专家的评价结果,并把每个因素各等级的评价结果折算成0,i1i区间的数值,这样就得到了各因素的模糊向量u1,u2…,un-1,un。将上述各个因素的评价结果合并成一个矩阵,可以得到从U到V的模糊关系矩阵:
其中,rij表示因素ui被评为vj的等级程度。
然后综合模糊评价,应用模糊矩阵复合运算,得
对B进行归一化,即得风险评估值。
(2)算例。以投资商的供应链信息风险为例,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采集。根据调查结果所得到的数据来应用该模型,分析了以总承包商为中心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供应链上各成员风险比例分配是如何确定的,以此来有效的指导各成员的行为活动,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目标。
确定投资商的供应链信息风险系数RIr,投资商的信息风险评估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专家根据评价标准,对投资商的供应链信息风险进行评估,例如在8人的评估结果中,认为信息共享程度风险低的2人,较低的4人,中等的2人,较高和高均没有。进行归一处理,得到模糊矩阵为:
根据公式(2)复合运算得到:B=W·R=+0.1125,0.3188,0.3063,0.2188,0.043,。可知,专家认为投资商信息风险,低的占0.1125,较低占0.3188,中等占0.3063,较高占0.2188,高的占0.04380。
2.4 建筑供应链的风险应对策略
在对风险值进行了评价之后,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风险,即选择应采取的各种避免损失和控制损失的对策,分析各对策的成本及后果,从中选择能够尽量减小风险的处理方法。各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对于供应链风险的处理方法与处理一般企业风险类似,基本可以分为风险的回避、风险的自留、风险的转移等三种方法。
3 总结
通过对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各个环节的分析,提出了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管理体系,为我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提供有效理论依据。风险管理的方法很多,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以确保找到关键风险,实施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保证建筑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根据建筑企业供应链的特性,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建筑供应链有机融合,通过对建筑供应链中风险因素的分析,寻找风险形成的原因,建立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建筑企业供应链的风险管理体系。
关键词:建筑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Ruben Vrijhoef,Lauri Koskela.The four role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0(6):169-178.
[2]王冬冬,张钦.建筑供应链的敏捷化策略[J].建筑经济,2005(2):35-38.
[3]仁庆.建筑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 篇8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 近几年, 随着企业改革经验的积累和经济基础的增强, 在中央一系列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引下, 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经济运行势态良好。更引人注目的是,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 在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形势下, 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但是, 也应看到,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自身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的特点, 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张规模的同时, 成本不断上升, 材料费用居高不下, 资金周转越来越慢, 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资源管理滞后,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尚不规范, 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主要是供应链设计、选择不合理, 运行管理存在较多缺陷。
尽管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已经发展了很多年,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 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没有考虑实际供应链的影响, 忽略了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 能够给企业带来影响的相关因素。
(2) 企业的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一条有机的、整体协调的“链”, 部门各自为政, 相互脱节, 没有达到整体最优。
(3) 缺乏整体性的供应链运行评价与激励机制。局限于具体部门的激励制度割裂了供应链运作的整体性, 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导致了物流、信息流的扭曲与失真。
(4) 库存管理技术落后, 达不到动态管理的要求, 不能有效利用供应链资源。
(5) 信息系统与技术手段落后, 不能针对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变化进行有效的跟踪与管理。
(6) 没有与供应商发展成可靠的战略伙伴关系, 影响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7) 没有考虑各条建筑供应链之间的网链协同管理, 整体资源没有达到优化。
从本质上说建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在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 多样化的市场环境中, 供应链逐渐显现出系统性、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对涉及动态变化的供应链管理问题, 传统的静态的局部的研究方法很难奏效。因此对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向动态的整体的研究方法转变。20世纪50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创立的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SD) 为研究动态复杂系统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系统动力学是综合了反馈控制论 (Feedback Cybernetics) 、信息论 (Information The ory) 、系统论 (Sys te m The ory) 、决策论 (De cis ion The ory) 、计算机仿真 (Computer Simulation) 以及系统分析的实验方法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Sys te m Analys is) 等发展而来的, 它利用系统思考 (Sys te m Thinking) 的观点来界定系统的组织边界、运作及信息传递流程, 以因果反馈关系 (Causal Feedback) 描述系统的动态复杂性 (Dynam ic Com ple xity) , 并建立量化模型, 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模拟不同策略下现实系统的行为模式, 最后通过改变结构, 帮助人们了解系统动态行为的结构性原因, 从而分析并设计出解决动态复杂问题和改善系统绩效的高杠杆解决方案 (High Leverage Solution, 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绩效) 。
系统动力学是一种了解和认识人工动态复杂系统并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法, 它不仅具有完整的建模工具, 而且引入诸多学科理论, 具有完整的方法论和系统的思考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局部思考模式, 直接面向系统的业务流程构建模型, 并进行动态仿真, 能为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信息。系统动力学在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对提高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运作效率, 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1 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
协同论的核心理念认为:大系统中的许多小系统既相互作用, 又相互制约, 它们达到平衡结构或由旧结构转变为新结构时, 都遵循一定的规律。系统协同程度越高, 输出的功能和效应就可能越大, 系统的负效应就会越小, 结果就越有价值。协同管理思想就是以协同技术为支持, 以信息共享为基础, 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 采取一种“共赢”的原则, 使整个供应链中的个体更加亲密、相互信任、同步和团结, 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柔性和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最优。
21世纪以来, 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客户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供应链战略也经受着巨大的变革。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 更重要的是提高顾客满意度,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供应链的协同。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各节点企业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 在这一协同网络中, 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客户可动态地共享信息, 紧密协作, 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就是针对供应链网络内各职能成员间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
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较, 供应链协同管理具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优势:
(1) 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部门, 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 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各节点企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 以提高整体供应链最优为目标, 进行相互沟通后实施协同化决策;
(3) 各合作伙伴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 即树立“共赢”意识, 变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关系;
(4) 协同管理可以使整个供应链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企业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一种网络式联合体。在这一协同网络中, 各节点企业之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 总承包企业与材料供应商、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设备供应 (租赁) 商可动态地共享信息、通力合作、整体优化, 从而使整个链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客户收益最大。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主要是谋求中间组织效应, 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文化的竞争力, 具体有:
1.1 稳固、强化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
协同就是打破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 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 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运作, 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市场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建筑施工企业之间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现, 但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往往会破坏乃至摧毁这种协同关系。为了稳固和强化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就有必要通过供应链方式结成战略协同组织。
1.2 发挥建筑施工企业的协同效应
作为协同中的一个企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建筑施工企业所能取得的更高赢利能力就是所谓的协同效益。协同主要通过资源或业务行为的共享、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的扩散效益, 因建筑施工企业的相似性而发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和建筑施工企业形象的共享等四种方式创造价值。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协同也可以通过这四种方式获得协同效益。
1.3 避免建筑施工企业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问题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能够向客户提供超过竞争对手的价值。建筑施工企业要做到这一点并形成竞争优势, 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规模的扩展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但过大的规模也容易产生一些弊端:由于规模过大而使获利水平下降;缺乏灵活性;从某一行业退出成本较高。企业参与供应链协同能保证成员企业的基本独立性, 从内部避免了组织规模扩大可能产生的弊端;同时又通过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助获得协同效益。
2 未来展望
供应链协同管理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 也是企业管理最富潜力的发展领域。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 共享资源, 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 实行敏捷生产, 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尽管这在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还刚刚起步。但是, 随着建筑科技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提高, 为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深入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 随着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企业的生产柔性、制造资源计划 (ERP) 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并且,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有可能使企业间的信息和资源集成成为可能, 企业间的“网链”也将产生.使施工企业能够完全实现网上询价、采购、工程招投标等一系列操作, 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 (E—chain) 时代也将到来。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 详细论述建筑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可行方案, 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建筑施工,供应链协同管理,系统动力学
参考文献
[1]王俊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综述[J].决策探索, 2009, (20) .
[2]王韫洁.供应链协同管理智能信息集成研究[M].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20071201.
[3]王立红, 周栩, 孙崎峰.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价值创造[J].价值工程, 2009, 28 (4) .
[4]陈钊.基于供应链理论的建筑企业物资采购和库存管理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14) .
[5]张波, 魏栋.基于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大型生产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 (4) .
[6]顾松林.建筑施工企业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提高方案浅析[J].物流技术, 2001, (3) .
建筑供应 篇9
产生系统回水温度过低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1 热源所设置的锅炉不能供给足够是热量, 使送水温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这时应改造或增设锅炉, 提高送水温度;循环水泵的流量小或扬程低, 系统热媒循环慢, 同时送回水温差大, 这时应选用适当的循环泵更换原有水泵。
1.2 室外管网漏水严重, 锅炉房压力下降太快, 锅炉补给水量远远超过正常需要, 这时应对室外管网进行检查, 找出泄漏点及时修理。
1.3 外网热损失大, 有时会成为回水温度过低的主要原因, 引起热损失过大的因素是外网保温工程质量差, 局部管道或者根本没保温, 而且所选用的保温材料性能差;由于地沟盖板之间安装不严密, 地面水流入地沟或地沟内管线泄漏使地沟内存有大量的水, 送、回水管都被浸泡在水中, 使地沟成为一个大型换热站, 这时应加强室外管网保温及管理工作, 及时排除地沟内积水。
1.4 循环水量太小, 此时应检查水泵是否反转, 管线、孔板、阀门等是否堵塞或者阀门没全打开, 打开阀门, 同时清除系统内的污物和沉渣。
2 没对水力计算的结果进行修正
在热水管网水力计算中存在这样一种假设:在同一管段中设计热水用量 (即配水流量) 以0.8~1.5m/s的流速计算, 循环流量以0.1~0.5m/s的流速计算, 这样的假设是不合理的。
在高层建筑的热水机械循环系统中总循环流量 (循环流量和附加循环流量的总和) 是设计热水用量的25%~30%, 取qx=0.30qp。按分离式计算, 合流后配水管网总水头损失为1.09 (hpy+hpj) ;按合流式计算, 合流后配水管网总水头损失则为1.69 (hpy+hpj) , 其中hpy为配水管网的沿程水头损失, hpj为配水管网的局部水头损失。也就是说合流后实际需要的补水压力和循环泵的扬程都比分离式计算结果大很多, 这也正是一些工程按照分离式水力计算设计出的热水系统在用水高峰期, 高处用水点和区域时常出现压力不稳甚至断流的内在原因。解决的方法是按合流后的流量和经济流速来重新选取配水管径, 降低合流流速和水头损失或提高补水口压力和循环水泵扬程。
合流后增加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如何在配水流量和循环流量之间分配尚无试验和资料查证。依据水头损失与流量的平方呈正比的关系, 笔者建议按流量平方比进行分配以对分离式计算的水头损失进行修正, 进而修正补水口所需的压力和循环水泵的扬程。
3 没用补水压力校核水箱设置高度
对于加热器位于上方的上行下给式热水系统, 补水从高位水箱经补水管到加热器, 然后通过配水管到达最不利用水点, 所经路线与通常采用的上行下给式冷水系统接近, 高位水箱安装高度应基本满足最不利用水点的水压要求。但对加热器位于上方的下行上给式或加热器位于下方的下行上给式和上行下给式热水系统的补水所经路线, 与通常采用的上行下给式冷水系统相差很多, 其水头损失很大, 高位水箱的高度往往满足不了热水系统最不利点和区域的水压要求 (甚至出现区域性断水现象) 。因此, 此时水箱高度的决定因素应为是否满足热水系统最不利用水点的水压要求。
高位水箱最低水位与最不利用水点的高差ΔH应满足:
式中hly、hlj—分别为补冷水管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hry、hrj—分别为加热器出口至最不利用水点配水管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 (已经合流式计算修正) ;hj—加热器水头损失;hl—用水点流出水头
4 补水管管径选取不当
实际工程中为热水系统补水的高位水箱因受建筑设备间的限制其安装位置和高度已确定, 也就是补水箱的最低水位与最不利用水点的高差ΔH已确定, 配水管网的管径根据设计秒流量和循环流量的合流也已初步选定, 因此在影响ΔH值的因素中只有补水管的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能够随补水管径大小进行调整。具体方法是利用ΔH计算公式算出hly+hlj的最大值, 若出现ΔH- (hly+hlj) ≤0则必须采取提高水箱的安装高度、扩大配水管径或对补水进行加压等措施;若ΔH- (hly+hlj) >0, 则利用水头损失公式反推出补水管的最小管径 (若求得的补水管的最小管径太大则应适当放大配水管径或提高补水箱的安装高度) 。
5 补水管的接口位置选取不当
在实际工程中补水管的接口位置有的接在循环泵的出水管上或加热器的进口处, 有的则接在循环水泵的吸水管上。接在循环泵的出水管上或加热器的进口处的前提条件是:补水箱的最低水位与最不利用水点的高差≥hly+hlj+hj+hry+hrj+hl, 这时的循环泵只起循环作用, 其流量≥qx+qf, 扬程≥[ (qx+qf) /qx]2hp+hx (hp是经合流式计算修正过的循环流量通过配水管网时的水头损失) 。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补水箱的高度受到限制, 热水管网规模较大, 尤其加热器设在远处另建的热力站内, 各种水头损失都很大, 单靠放大管径既不经济, 有时又不可能, 这就必须对补水进行加压。其加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补水管上安装加压泵, 其流量≥Qh, 扬程≥ (hly+hlj+hj+hry+hrj+hl) -ΔH;另一种有效的做法是把补水管的接口选在循环水泵前, 这时循环泵起到循环和加压的双重作用, 其流量≥qx+qf+Qh, 扬程应在[ (qx+qf) /qx]2hp+hx和 (hly+hlj+hj+hry+hrj+hl) -ΔH之中选择大者。前一种需加压泵和循环泵两台小泵同时运行, 后一种需一台合流大泵运行, 两者各有利弊。
因热水管网是个变流量、变压力、变温度系统, 为稳定系统内供水参数, 此时的加压泵和合流泵最好选用变频泵, 根据供水时段或管网内压力变化对水泵进行调频。
6 配水末端管径和回水管径确定不当
高层建筑热水管网布置形式一般均采用立管循环方式, 因此配水末端管径和回水起始端管径的确定就很关键。此段的配水管要担负末端用水点的配水量和整个立管的循环流量, 因为高层建筑的立管长、热损失大且需循环流量与末端配水量接近, 所以仅以用水设计秒流量或器具接口口径来确定配水末端管径是不够的。由于在经济流速范围内是无法承担叠加流量的, 因此配水末端管径必须采用叠加流量进行计算选取。回水起始端管径应采用整个立管的循环流量进行计算确定, 为了把循环泵的扬程提高到易选泵的范围内并兼顾将来结垢对设备运行的影响, 可以适当提高回水流速、缩小回水管径。
7 其它问题及解决措施
7.1 送水温度忽高忽低, 变化较大, 会引起散热器及管道配件受热胀冷缩的影响而漏水, 这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使锅炉供水温度保持稳定。
7.2 建筑物高度相差悬殊, 系统中部分建筑在运行时超压使散热设备及配件损坏漏水, 这时应提请技术部门根据各建筑物所要求的送水压力, 在部分建筑物采暖入口装置处送水管上加装调压板, 已装调压板的应重新选取调压板孔径, 有条件的, 可在低层建筑采取系统入口处装设自动泄压装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热水采暖技术会不断提高、采暖设施会不断完善, 从而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场所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保证人体健康, 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 每年要有六个月的冬季采暖期。近年来热水采暖以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显著优越性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但是由于施工作业人员在热水采暖系统的施工、调整与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 系统在运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故障, 影响正常供热。引起某些建筑热水供应系统在用水高峰期出现忽冷忽热和区域性断水等故障的根源是没对热水管网水力计算结果进行修正、没用补水压力校核生活水箱设置高度、补水管管径和接口位置选取不当、配水末端管径和回水管径的确定不当等。结合工作实际, 针对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的故障原因与治理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层建筑,热水供应,补水压力,补水管管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建设委员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2]陈耀宗, 姜文源, 胡鹤钧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李岱森, 王晓晖, 李秀华等.简明供热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建筑供应 篇10
绿色供应链管理 (Green Supply Management, 简称GSM) 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 增加了环境因素, 即绿色供应链管理 (GSM) 充分考虑供应链各环节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 同时也是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巨大的产业。据统计, 建筑产品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3%, 同时造成占全年50%的空气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等环境问题。而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考虑到了环保、节能、低碳经济等理念,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建筑企业造成的环境问题。此外, 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2) 、《“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 (2013) 等建筑业环保监督及奖励政策。因此, 无论从我国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方面, 还是从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 建筑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都十分有意义。
2 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 对于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多数是从跟踪研究和经验性总结开始的, 随着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加大, 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建筑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适用性、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结构模型等理论[1]。后来学者在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展开了对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及相关技术等具体内容的研究, 主要成果有:总结了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素和特征、分析了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实施途径、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和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对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研究, 本文总结出我国建筑企业GSM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建筑产品的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研究方向多限于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及绿色评价, 以建材和设备采购、运输、建造与回收利用为系统的绿色供应链组织结构、运作优化和实施的研究较少;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包络法等[4];评价指标以建筑产品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指标为主, 而作为建筑企业GSM重要阶段的设计阶段评价指标较少, 作为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重要环节的回收阶段评价指标也相对较少;此外, 以绿色理念为基础的立足于建筑企业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 我国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 但实践运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不能成熟地指导实践。分析其原因, 主要有建筑企业管理层对绿色供应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监督等。
3 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企业管理层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
企业管理层对某一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企业的决策。目前我国已经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 但我国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对建筑中绿色理念的认识仍然比较淡薄, 认为只要达到相关法律法规中关于“绿色”的标准即可, 没有必要将绿色管理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 甚至认为只关心建筑产品的使用要求即可, 没有必要实施绿色管理。
为了更加真实反映我国建筑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企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50份, 收回有效问卷43份。经统计, 43家建筑企业中, 有14家实施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占有效问卷的32.56%;29家未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占有效问卷的67.44%。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14家企业中,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仅有5家企业。而在未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29家企业中, 有14家企业认为应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3.2 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法有待提高
传统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 管理的重点仅限于从材料供应商到用户, 无论是物流、信息流还是资金流, 都没有实现闭合回路。而GSM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 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协调统一发展, 管理的重点则是从建筑产品的规划设计到报废拆除的全寿命周期。因此, 若沿用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势必不能使GSM发挥应有的作用。
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
建筑产品特有的单件性和复杂性使得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特征有:供应链涉及成员多, 信息共享较困难;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多, 风险较大等[5], 因此, 成员企业内部必须有相应的GSM部门和专业人才, 以保障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的正常运行。而当前我国建筑企业中大多没有设立该部门, 管理人员身兼数职, 缺乏专业的GSM人才, 导致成员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GSM机制, 无法实施有效而全面的GSM。
3.4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监督
目前针对建筑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绿色施工导则》等, 数量较少。除了以上针对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外, 建筑企业应遵守的相关法规还有《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规中对建筑企业的“绿色”要求大都只是鼓励, 强制措施较少。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和约束建筑企业的“绿色”行为。此外, 现行有关“绿色”的法律法规大都只是针对施工阶段的行为, 建筑产品回收、建筑材料周转再利用等阶段的相关规定较少。
4 完善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4.1 提高建筑企业管理层的“绿色”意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满足使用要求, 而是转向舒适程度、使用阶段的能耗等方面, 建筑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更好的抓住消费趋势,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 实施GSM能够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减轻环境污染, 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形象。此外, 我国推进绿色建筑的步伐越来越快, 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奖励也越来越多。因此, 将“绿色”融入到供应链中必将是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管理人员的意识对企业的决策影响巨大, 建筑企业管理层应提高环境意识, 将“绿色”列入企业的长远、战略性规划, 使“绿色”理念逐渐内化为企业文化, 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升华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4.2 完善组织结构, 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供应链上各个成员企业内部应当设立专门的绿色管理组织或部门, 配备GSM专业人才, 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职责, 对建筑企业GSM的实施进行全面策划、组织和监管。建立全面的绿色管理制度, 使绿色管理工作规范化, 保证建筑企业GSM的顺畅实施。
4.3 建立供应链信息平台, 分享各企业绿色管理成果
供应链上各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及各企业内部建立透明的、动态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上下游企业以及建筑企业各部门、供应链各环节之间保持准确、快速的信息传递和共享, 以此来分享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果, 通力合作, 共同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
4.4 积极研发绿色建筑材料
当前的绿色建筑材料虽能够极大改善建筑企业中资源浪费的现象, 但却增加了建筑产品的成本, 导致部分建筑企业尽可能的规避使用绿色建材。因此, 要加大绿色建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 降低其成本, 使绿色建材普遍应用于建筑企业。一方面, 国家要加大对绿色建材研发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 科研机构要积极探索, 寻求降低绿色建材成本的途径, 同时保证绿色建材安全并切实可行。
4.5 加强相关监管力度
当前我国针对建筑企业绿色管理的法律法规还较少, 且以推荐性和鼓励性为主, 惩治力度不大。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建筑行业绿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的外部监督和约束, 使得建筑企业在实施GSM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从而保证建筑企业GSM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Hokey Min.Ilsuk Kim..Green supply chain research:past, present, and future[J].Logist.Res., 2012, (4) :39-47
[2]朱庆华, 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 2011, (6) :86-95
[3]程荣华, 刘鑫, 郝生跃.建筑业企业软实力的内涵与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3.27 (5) :129-134
[4]朱明强.建筑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研究.价值工程[J], 2014, 06:20-21
相关文章:
材料供应合同范本免费02-06
消毒供应中心建筑面积02-06
供应商大会发言材料02-06
建设工程材料供应合同02-06
材料供应计划书02-06
材料供应商供货合同02-06
材料供应协议书范文02-06
装修材料供应合同02-06
高层建筑热水供应方式及设备研究02-06
网络游戏挣大钱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