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模型

关键词: 实体 地理信息 特征 地理

地理信息模型(精选十篇)

地理信息模型 篇1

(1)空间特征:用以描述地理实体或现象的地理位置,又称几何特征、定位特征,一般以坐标数据表示,如界桩的经纬度等。(2)属性特征:用以描述地理实体或现象的特性,即用来说明“是什么”,如地理实体或现象的类别、等级、数量、名称等。(3)时间特征:用以描述地理实体或现象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的周期有短期的、中期的、长期的等等。

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类型

(1)几何数据。描述空间数据空间特征的数据,也称位置数据、定位数据。即说明“在哪里”,如用X、Y坐标来表示。(2)属性数据。描述空间数据属性特征的数据,也称非几何数据。即说明“是什么”,如类型、等级、名称、状态等。(3)关系数据。描述空间数据之间空间关系的数据,如空间数据的相邻、包含等,主要是指拓扑关系。

3 传统地理信息数据模型

3.1 层次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是一种树结构模型,它把数据按自然的层次关系组织起来,以反映数据之间的隶属关系。它的特点是数据组织成有向有序的树形结构,结构中的结点代表数据记录,连线描述位于不同结点数据间的从属关系(一对多的关系)。

层次模型反映了地理世界中实体之间的层次关系,在描述地理世界中自然的层次结构关系时简单、直观,易于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数据的重构。但它很难描述复杂地理实体之间的联系,描述多对多的关系时导致物理存储上的冗余;对任何对象的查询效率都很低,很难进行反向查询;数据独立性较差,数据更新涉及许多指针,插入和删除操作比较复杂,父结点的删除意味着其下层所有子结点均被删除。

3.2 关系数据模型

在关系模型中,数据的逻辑结构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表具有固定的列数和任意的行数,在数学上称为“关系”。二维表是同类实体的各种属性的集合,每个实体对应于表中的一行,在关系中称为元组,相当于一个记录;表中的列表示属性,称为域,相当于记录中的一个数据项。满足一定条件的规范化关系的集合,就构成了关系模型。关系模型表示各种地理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方式简单、灵活,支持数据重构;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其数据描述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和独立性。尽管如此,关系模型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无法用递归和嵌套的方式来描述复杂关系的层次和网状结构,模拟和操作复杂地理对象的能力较弱;用关系模型描述本身具有复杂结构和涵义的地理对象时,需对地理实体进行不自然的分解,导致存储模式、查询途径及操作等方面均显得语义不甚合理;由于概念模式和存储模式的相互独立性,实现关系之间的联系需要执行系统开销较大的联接操作,运行效率不够高。

4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4.1 基本含义

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问题领域进行自然的分割,用更接近人类通常思维的方式建立问题领域的模型,并进行结构模拟和行为模拟,从而使设计出的软件能尽可能地直接表现出问题的求解过程。因此,面向对象的方法就是以接近人类通常思维方式的思想,将客观世界的一切实体模型化为对象。每一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任何一种模型都无法反映现实世界的所有方面,对于复杂的事物和现象更是如此。因而不可能设计出一种通用的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来适应所有的情况,往往是在描述一类问题时,体现了优越性,而在描述另一类问题时,却是低效的。为了有效地描述复杂的事物或现象,需要在更高层次上综合利用和管理多种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并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统一的抽象。这就是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含义,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其具体实现就是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

4.2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特点

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是一种基于抽象的模型,允许设计者在基本功能上选择最为适用的技术。具有可扩充性。由于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因此可以很自然和容易地增加新的对象,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对象具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可以模拟和操纵复杂对象。传统的数据模型是面向简单对象的,无法直接模拟和操纵复杂实体,而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具备对复杂对象进行模拟和操纵的能力。

4.3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四种核心技术

分类:分类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结构和操作方法的对象归纳或映射为一个公共类的过程。对象和类的关系是“实例”(instance-of)的关系。

概括:概括是把几个类中某些具有部分公共特征的属性和操作方法抽象出来,形成一个更高层次、更具一般性的超类的过程。子类和超类用来表示概括特征,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即是”(is-a)关系,子类是超类的一个特例。聚集:聚集是将儿个不同类的对象组合成一个更高级的复合对象的过程。“部分”或“成分”是复合对象的组成部分,“成分”与“复合对象”的关系是“部分”(parts-of)的关系,反之“复合对象”与“成分”的关系是“组成”的关系。联合:联合是将同一类对象中的几个具有部分相同属性值的对象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高水平的集合对象的过程。有联合关系的对象称为成员,“成员”与“集合对象”的关系是“成员”(mernber-of)的关系。

4.4 GIS中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对于传统的数据模型,其数据结构是与之分离的。而对于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其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是一致的,数据模型的具体实现就是数据结构。

在GIS的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中,通常可以把空间数据抽象为点、线、面三种简单的地物类型,作为三种简单对象。一个地理实体可以由这三种简单对象之一构成,复杂的地理实体可以由多种简单对象构成,甚至可以由其他复杂对象构成。每个地理实体都可以通过其标识号和属性数据联系起来。若干个地理实体可以作为一个图层,若干个图层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区。在GIS中可以开设多个工作区。

在GIS中建立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时,对象的确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对象的建立应符合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且要完整地表达各种地理对象,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摘要:地理信息数据模型是描述数据组织和进行数据库设计的理论基础,它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

管理制度信息模型 篇2

关键词:管理制度 信息模型

一、定义

管理制度信息模型(MSIM,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管理制度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管理制度信息系统模型,通过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模拟的方式检验管理制度信息的完整性、逻辑严密性以及信息化技术可行性。一般用于管理制度起草过程中,正式颁布之前。旨在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前发现管理制度逻辑方面的漏洞,提前了解是否可以通过信息化落地,从而规避管理制度信息化实现风险。

二、MSIM来源

2017年8月,由信息化高级工程师赵坤根据企业实际管理制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创建了MSIM概念。

MSIM概念由BIM概念衍生而来。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利于项目可视化、精细化建造,可以在施工前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错误、偏差,避免因图纸错误导致返工等问题。

三、价值及意义

不能通过信息化实现的制度,不能算是合格的管理制 度。信息化是落实管理非常好的手段,管理制度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一般是先有管理制度化,之后才是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完整性、严谨性决定着管理制度信息化可行性。一般企业管理制度是由文书类岗位起草,其一般对计算机程序逻辑和算法并不熟悉。制度起草人用文字来描述逻辑关系,其严谨性、科学性不如计算机开发语言更直观、严谨。如果到管理制度信息化的时候,才发现管理制度中存在逻辑问题,那到只能反过头来修改制度,这让制度的严肃性受到一定影响。

管理制度信息模型,建议在管理制度起草时,软件开发人员就参与进来,利用管理制度信息模型,从管理制度信息化实现的视角检测是否存在逻辑漏洞和难以实现的问题,从而规避管理制度信息化风险。

四、结语

地理概念模型化教学策略初探 篇3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endprint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中学)endprint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首先,出现最多的是对概念的疏忽、缺失。因为有的概念词句简单,无甚可讲,且可以顾名思义,老师也没有对概念做过多解释。不少学生不重视概念的学习,对一些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响到地理概念的掌握和使用,影响到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提高。

本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立教学模型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理解,构建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地理概念的模型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地理语言或地理符号表述出地理模型,再运用地理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什么是概念模型

模型是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

模型的种类很多,一般所说的模型主要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在我们的教材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这种方法。举例:

物理模型:用实物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地球内部结构模型,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模型等,

数学模型: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地理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每上升100m气温会下降0.6℃。

概念模型:用想象的抽象概念或图形代替原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如大气热力环流过程模型,大洋中洋流分布的模型等。

二、概念模型的具体应用

下面就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案例加以说明。

1.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基本地理概念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讲到了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区域的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地方(图1),它的东部降水较多西部降水较少,人们根据降水的差异,把降水较多的东部划分为湿润区,把降水较少的西部划分为干旱区。

图1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干旱区、湿润区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区域模型。通过这样一个模型,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区域的是人们按一定指标划分的。而且还可以通过模型的分析,得出区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区域是有界限的(如干旱区与湿润区间一定界限);区域内部表现出相似性,区域之间有显著差异(如干旱区内部降水比较少,而湿润区内部降水较多,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区域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如湿润区内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这里干旱区和湿润区是人为划分的,各地理要素并没有被这种划分而割断相互之间的联系,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个地区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通过模型的分析,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如可以引导人们在湿润区选择种植一些需水量大的农作物,而在干旱区则需选择耐旱性的作物)。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通过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可以让地理概念更为形象,理解起来更容易更深刻,也很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利用概念模型阐述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中,主要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内容。自然地理的很多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用地理模型来表达就更加简洁,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在讲述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如下发生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原因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等成因时,我们只要先抓住近地面哪里冷哪里热,然后顺着这样一个模型去分析,就比较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3.利用概念模型来表述分析结果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中,在讲到《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这一节时,先是分析了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得出了洪涝灾害频发、经济落后是这一地区的问题,但水能、矿产资源丰富是它的优势。接着,结合当地实际,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和开发田纳西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借鉴田纳西河治理与开发的成功经验,那么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模式是什么?

通过以上流域治理的一般模式的建立,就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治理和开发自己家乡的一条河流。这样也就达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从单纯传授学生知识向传授学生方法的转变。

三、概念模型应用的一些问题

1.切忌生搬硬套,抽象化

模型是高于原型,是对原型的概括和总结。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统一的模型里。而且模型的应用也是为了我们表达地理事物更加简洁、形象、深刻。教材中有些地理事物的表述本已十分形象简洁,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把这些也要概括成模型,那只能是使表达复杂化、抽象化,弄巧成拙。

2.切忌脱离实际,简单化

模型是去掉了一些非本质的东西,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由于地理事物的复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用模型去分析具体个案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这些。

例如:前面讲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过程中,当我们得到流域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式后,就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治理与开发家乡的一条河流。但在课后的作业中,碰到了塔里木河的治理与开发。由于塔里木河是一条内流河,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有些同学也会不假思索的把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规模建设工业城市、航运的开发和水电站的建设等答案写上去,很明显这些同学是没有很好分析塔里木河当地的实际地理背景,盲目的运用流域治理和开发的一般模式,从而得到了错误的答案。

3.对模型做些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由于模型是对原型做了总结和概括,能够反映原型的实质,但毕竟不是原型的全部,所以有必要做些补充和说明。

例如:在前面我们讲到用建立干旱区和湿润区这样一个模型来说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从这个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区域是人们按一定指标(降水的差异)划分的。从模型里很容易让我们认为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指标,而实际上区域的划分可以是一个指标,也可以是多个指标。而讲到区域的界线时,我们更要补充说明界线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模糊的比如气候区;另外一种是明确的,如行政区。在讲区域的优势、特色和功能时,还可以用旅游区、矿区等进行说明则更容易理解。

总之,概念模型的确立有利于我们抓住地理事物的主干,领会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让我们了解的更加系统和全面。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管理技术 篇4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信息管理,建筑行业

1 引言

我国建筑行业传统的信息管理偏向用纸质文件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但是文本文件不方便调阅、修改,容易遗漏丢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领域信息管理逐渐由纸质文件过渡到计算机管理,传统的文本管理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建筑行业的需求。狭义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仅仅是把计算机作为一个超级数据库,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项目建设效率。而建筑信息模型(BIM)这一全新技术,是数据信息模型集成管理过程理念,贯穿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等整个生命周期。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对BIM作出了定义:BIM是以3D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它不仅仅是数据,也是对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包括建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可以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

2 传统建设领域信息管理

目前,多数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有OA、财务NC、进度、质量、资金、设备、资料、视频会议等。这些独立的管理系统能够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显然还未达到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统对建筑企业两大核心(项目的成本管控和风险管控)作用有限。信息化建设普遍观念是加强企业总部的管控作用,包括资金风险管控、成本管控、采购管控等,这与当前建设企业管理现状相符,因项目数量增加,管理地域扩大,以包代管成为项目管理的普遍方式,这样项目过程中风险不断出现。

大型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制度落后、信息化人才匮乏、人员观念不统一、外界合作低效、专项资金空缺、地区行业标准不同等问题。虽然很多企业都制定了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和流程,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在,这种以文件作为载体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发展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和变革的需求。以文件形式发布的制度和流程格式多,内容复杂,数据大,容易存在内容重复、冲突、缺失、冗余及描述不清等问题;企业现行的文件形式在内部形成了新的“管理体系孤岛”问题,使各项制度和流程很难进行全面、高效的合格管理;很难以文件发布的形式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深入、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和优化。企业管理人员不能从宏观上对企业进行把控。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模型化的而非文件化的企业制度和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除了能够提供制度文件的建立、修订和储存,还能体现出企业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各种程序性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够对执行的情况进行反馈、统计和分析,实现持续的优化。

3 BIM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BIM的可视化项目管理集成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管理软件等现代技术,它是一项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现代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BIM主要具有三大特征:第一是模型信息的完备性,包括对工程对象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以及工程对象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第二是模型信息的关联性,工程对象是可识别并且相互关联的,当建筑模型中某一个对象发生变化时,相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变化。第三是模型信息的一致性,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不需要重复输入,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不需要重新创建。

在建筑智能化应用中,BIM信息技术有助于所有工程参与者提高决策效率和正确性,如图1所示。比如,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三维效果图来选择建筑内外的方案,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参数化的混凝土类型、配筋等信息进行水泥等材料的备料及下料,物业公司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可视化物业管理等。

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以BIM为载体,从中取数,并且将相应数据动态反馈到模型中。智能化管理体现在使用者可以对工程量进行测算,比如哪个区域需要多少根钢筋、每根要多长等细节问题都能测算出来,再加上住宅产业化的建设方式,将节省大量的成本。同时,业主可以到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处通过BIM查询到房屋建材信息、房屋维保记录等。开发商售房时也可以用BIM系统将期房的设计展现给购房者,业主能身临其境全方位了解每个户型,甚至可以了解橱柜抽屉的深度。BIM软件还能实现楼宇智能化,当发生火灾时,传感器检测到以后系统会迅速报警,如果大楼连接了BIM软件,三维模型会显示出火灾现场原本的状况、门在哪里、逃生口在哪里,周边的情况会一览无余,如果提前输入相关信息,系统还会提供火灾的紧急预案,这对住房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 结束语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认识到传统信息管理的弊端,逐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替换传统的纸质管理,基于BIM和IT技术的项目管理系统将成为未来一个研究热点,它可以对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节约建设资金、优化合同管理、减少施工索赔等起到积极的作用。BIM是建筑工程信息化历史上的一个革新。通过基于BIM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使计算机可以表达项目的所有信息,信息化的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相信对中国未来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平,范喆,王阳利等.基于4D-BIM的施工资源动态管理与成本实时控制[J].施工技术,2011,40(4):37-40

信息系统开发的递进模型研究 篇5

信息系统开发的递进模型研究

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系统进行研究,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重要的研究领域,对其开发模型的研究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早期的生命周期模型为信息系统的建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后来发展了结构化模型、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原型化模型、旋进原则等,对信息系统的开发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多年的开发经验和一些文献案例,提出了信息系统开发的递进模型,该模型(1)强调用户、开发人员和第三方监理人员之间的关系;(2)强调了用户的`参与贯穿于信息系统开发的始终;(3)通过开发过程、目标和管理/控制与监理三部分的特征描述,促进了系统的递进演化.

作 者:闵文杰 陈建明 张仲义 作者单位:北方交通大学自动化所,刊 名:管理工程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年,卷(期):15(2)分类号:C931.6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 递进模型 开发过程 开发目标 监理

信息与网络安全体系模型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体系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09.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以往,许多安全体系都是根据相关风险进行设计的,缺乏对整个安全体系的动态、全面考虑。所以,为最大程度满足安全需要,我们需要设计出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体系,并在体系中完整的包含安全建设所要需要实现的各种功能、服务以及安全机制和相关技术和操作等[2],并对多种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部署。

2 PDR模型

PDR模型包含了三方面的元素,即P——防护(Protection)和D——检测(Detection)以及R——反应( Reaction)。PDR模型认为所谓的“安全”指的是“保护的时间”要大于“检测的时间”。因此,在PDR模型中,十分强调时间的概念,并对保护时间和检测时间以及响应时间和暴露时间进行了定义。我们用Pt来表示从攻击开始到攻击成功的时间,即攻击所需要的具体时间,或者也可以是故障或非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从发生到造成影响所生产的时间;用Dt来表示检测系统安全的时间;用Rt来表示从检测到安全问题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抗的时间,即对安全事件的反应时间[3]。经分析可知,我们无法控制安全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做不到无懈可击,所以只有通过尽可能的延长各种安全问题攻击所需要的具体时间来提高整个体系的安全程度。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的增大Pt的值,从而为安全体系检测各种攻击事件,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反应来争取尽可能的时间。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缩短检测系统安全的时间以及从检测到安全问题 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反抗的时间来提高体系的安全性,即尽量减少Dt和Rt的具体值[4]。所以说,如果体系对安全事件的反应时间Pt大于检测系统安全的时间Dt和安全事件的反应时间Rt之和的时候,整个系统是安全的;如果体系对安全事件的反应时间Pt小于检测系统安全的时间Dt和安全事件的反应时间Rt之和,则表示整个系统是不安全的。

3 P2DR 模型

P2DR模型把信息安全保障分成了一下四个环节:P——策略(Policy)、P——保护(Protection)、D——检测(Detection)和R——响应(Reaction)。P2DR模型是可适应网络安全理论的主要模型,在整体的安全策略的控制和指导下,在综合运用各种防护工具的同时,也积极的利用多种检测工具来了解和评估系统所处的安全状态。并按照具体的状态作出最适当的反应,从而保证整个系统处于最安全的状态。P2DR模型中的防护、检测以及响应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处于动态变化的安全循环模式,在具体安全策略的指导下,有效的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P2DR体系模型中,用户们可以充分考虑实际情况,选择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的安全方案。网络与信息安全涉及到许多复杂的问题,在P2DR体系模型中,用户需要认识到,首先,要注意人的作用。任何安全问题都需要人来操作,认识主观能动的个体,对整个体系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注意工具问题。工具是人们用来实现安全的基本手段,是保证安全策略实现的有力保证。而工具问题中则包含了安全体系设计到的各种技术[5,6]。不过,通常情况下,对用户来说,并不需要过分关注安全技术问题,因为技术问题涉及面太广,也过于复杂。而且,会有十分专业的公司来负责将各种最新最实用的安全技术转化为各种可以供广大用户直接使用的工具。

4 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

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也同样是把安全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并认为安全策略的制定要积极的适应网络的动态变化。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可以对网络进行动态的监测,并及时的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并对来自各方的安全威胁进行键控。从而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不断循环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的安全模型,利用这个模型,用户可以及时地制定各种安全策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7]。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

(1)分析与配置。在构建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的时候,需要整体把握系统的安全问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标志和认证以及密码技术还有完整性控制和操作系统安全,以及数据库、防火墙系统安全和抗抵赖协议等。在充分考虑到多方面因素之后,再给出相应的具体配置。

(2)动态监测。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需要对各种网络攻击模式和其它 多种可疑活动,进行实施的动态监测。例如对各种黑客行为的分析,和对病毒特征以及系统弱点的研究等。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还要及时的提取各种数据特征,并将其归入监测知识库和方法库,以便于对各种网络攻击和病毒模式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及时的发现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漏洞。

(3)报警。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中,一旦发现系统中出现了各类攻击模式,或者有漏洞和病毒以及各种违规和泄密活动的存在,便会立即给出相应的报警响应,例如,对相关信息的日志进行及时的记录,通过控制台消息等发出报警信号,或者是阻断非法连接,也可以十多种报警响应的组合应用。

(4)审计和评估。审计和评估是按照具体的报警记录和其它信息向管理员提供各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信息。审计和评估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网络使用情况、各种可疑迹象、发生的各种问题等。审计和评估的过程也十分严谨,需要应用统计方法学和审计评估机制来综合评估网络安全现状,制定出最终的审计报告和趋向报告等。

5 APPDRR模型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表现为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全网动态安全体系隐含了网络安全的相对性和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因为不可能存在百分之百静态的网络安全。通过风险评估、安全策略、系统防护、动态检测、实时响应和灾难恢复六环节的循环流动,网络安全逐渐地得以完善和提高,从而实现保护网络资源的网络安全目标。可信计算平台指的是为计算提供高可用的、安全的和可控的计算实现平台。而高可信计算平台则是通过在当前的计算平台加入硬件和软件的扩展来支持计算平台的安全性[8]。计算平台的安全性确保计算机系统中的每台主机成为可信的个体,从而既保护了主机,又从源头上减少了网络威胁。统一威胁管理期望把APPDRR模型有机的综合在完整体系而不是各自孤立存在。针对安全防护技术一体化、集成化的趋势,研究统一威胁管理(UTM)与网络安全管理的模型、算法和标准。

6 总结

安全处于永不停息的动态变化中的,不断的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构建信息与网络安全体系模型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管理和技术以及标准和相关法规等。所以,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安全问题都体现在安全体系中,而是要将安全体系置于动态发展变化中,并不断予以积极的调整,才能保证其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 唐洪玉,崔冬华.一种新的信息安全体系模型的提出[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12(06):102-105.

[2] 周学广,等.信息安全学(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冯毅.基于P2DR模型的网银安全体系方案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1,03(14):79-80.

[4] 张思宇.浅析信息化时代企业网络安全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05(18):91-92.

[5] 沈苏彬,等.自主信息网络安全的概念与模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5).

[6] 董建锋,等.云计算环境下信息安全分级防护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11(06):55-56.

[7] 徐林磊,郑明春.一种公共信息和网络安全的社会模型[J].信息网络安全,2010,01(02):13-14.

[8] 林王冠,等.网络安全模型在水利科研环境中的应用与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3,97(01):42-43.

作者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模型与数据分析 篇7

1 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通过GPS RTK技术, 掌上电脑或者全站仪等在野外可以直接采集到空间数据, 同时摄影测量,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和机载激光雷达测量技术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获得地形信息。其中在数字摄影测量中, 主要的产品包括数字高程模型 (DEM) , 数字正摄影像 (DOM) 和数字栅格图 (DRG) 等。

虽然通过野外数据, 卫星图像和街道地址等可以获得数据源, 但必须运用数据转换方法得到符合要求的数据来分析和建模。对于特定的数据格式, 必须用专业的译码软件进行转换, 而中性或公共数据格式, 在GIS软件包中就有相应的软件。

2 矢量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模型的数据, 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 在空间中用x, y坐标和点将离散的空间表示为点, 线, 面, 然后再将空间关系和几何对象处理成为数字化的数据文件, 使计算机可以编译处理和访问。

矢量数据模型用点, 线, 面等几何对象来表达空间要素, 它可以非拓扑或者拓扑的。在拓扑统一地理编码格式数据库中, 点是0像元, 面是1像元, 线是2像元。该数据库不仅包括点线面, 也包括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基于这种空间关系, 在数据库中可以将街区道路联系起来。

地理关系数据模型是矢量数据模型中的重要概念, 是指以独立的两个系统来分别存储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用要素标识码ID号来对二者衔接。以ESRI公司的coverage产品为例, coverage是拓扑的, 它支持连接性, 面定义和邻接性三种拓扑关系。多边形或者弧形作为图形文件存储, 而INFO文件夹与coverage共享同一个工作空间来存储属性数据。

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是矢量数据模型的最新成员, 它把地理空间数据作为其对象, 而对象可以表示成林区公路等这样的空间要素。另外它把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存储于同一个系统中, 并允许一个空间对象和其他一系列的方法和属性相关联。

3 栅格数据模型

对于连续变化的一些空间现象, 比如土壤变化, 降水量等, 矢量数据模型的表现不是很好, 对于这种连续的数据最好选择栅格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是地理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数据模型, 它用规则的网格来覆盖空间, 网格中的各个像元的值表达了空间现象的变化。栅格由像元, 行, 列组成, 每个像元都有一个值, 用来代表该位置上的空间现象特征, 且可以分为浮点型和整型栅格数据。同时, 像元的大小也决定了栅格数据的分辨率, 像元越小, 分辨率越高, 但系统分析处理就越消耗时间。

栅格数据结构指的是栅格数据存储的方法和格式。主要包括逐个像元编码, 四叉树和游程编码。逐个像元编码把像元的值赋在行列式中, 游程编码用拥有相同像元值的组和行来记录像元的值, 而四叉树是用递归的方法将栅格分解成象限。

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可以相互转化, 当把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时, 首先建立能够覆盖矢量数据范围的栅格, 且所有像元的初始值为0, 然后改变点, 线的像元的值, 最后用多边形的值来填充轮廓线的内部;而想把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的时候, 则要经过线细化, 线提取, 以及拓扑关系重建这三个步骤。

4 矢量数据分析

根据GIS的应用领域不同, GIS的分析范围也不相同。在矢量数据的分析中, 包含建立缓冲区和地图叠置的重要概念。建立缓冲区把地图分成了两块区域, 其中地图要素包含点线面, 建立缓冲带从而产生缓冲区, 比如以地图中河滨缓冲区为例, 为了保护渔业, 在河两岸, 也就是线要素的两侧要形成一定宽度的缓冲区。另外, 地图叠置是指把图层的属性和几何要素组合, 从而形成新的图层。输出图层包含所有输入图层的属性, 但几何形状则是输入图层的交集。在GIS软件包中, 叠置方法都是基于布尔连接符, 也就是AND, XOR, OR。

5 栅格数据分析

栅格数据分析主要有栅格数据分析环境, 局域运算, 自然距离量测运算, 分区运算, 邻域运算, 地图代数等工具。数据分析环境中分析掩膜可以决定分析的范围, 但必须注意其中no-data的涵义为数据缺失。局域运算通过数学函数来得出输出栅格中的像元值;分区运算会测量每个分区的周长, 重心, 厚度和面积等。通过两个栅格来进行分区运算, 输出栅格对每个分区都进行概括后得到量测值和概括统计值。

6 属性数据的管理

GIS不仅包括空间数据, 也包括属性数据, 而属性数据用来描述空间要素的各种特征, 它的管理非常重要。通常属性数据以行列结构存放于属性表中, 分为要素属性表和非空间数据表, 分别用来存放几何要素和由数据库软件包管理的文件。一般采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来管理这些属性数据。属性数据的输入包括输入字段, 选择数字化的方式以及属性数据的校核。数据库的管理包含表格中字段与数值管理和表格管理, 其中字段管理包含字段删除和添加, 通过分类和计算后可以生成新的数据。

在属性数据分类时, 首先用新字段存储分类的结果, 然后选择数据子集, 最后将选择的数据子集赋值。通过对属性数据的计算也能生成新数据, 过程是定义新字段, 然后通过公式计算将现有字段赋予新的属性值。

总之,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是所有应用的基础,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家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其发展也日新月异, 因此, 对其数据的管理也会与时俱进。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的获取, 矢量数据模型和栅格数据的模型的建立和数据分析的各种算法, 并讨论了属性数据的管理, 以此来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有透彻的了解。

关键词:数据转换,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数据分析,属性数据

参考文献

[1]朱光, 赵西安, 靖常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崔铁军.地理信息服务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朱定局.GIS数据结构与算法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地理信息模型 篇8

大数据时代, 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成为新时期规划管理部门的重点方向, 与单纯强调数字化和政府内部管理信息化的数字城市不同, 大数据指导下的智慧城市阶段, 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规划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 逐步加强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 城市规划更趋于精细化管理, 随着三维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三维模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空间的模拟与分析, 但相关工作多为倚重测绘专业的现状建模, 与规划的结合仍显薄弱, 要实际应用于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需从标准层面予以统筹。

二、南京规划视角下的具体实践

南京市近年启动了三维城市设计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 作为前期工作基础, 确保未来城市三维模型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实现城市规划管理要素在三维空间中的数据展现, 南京市规划局正式启动了基于规划管理角度的《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规范》建设。

1、总体思路

(1) 基于城市设计及规划管控分析需求, 进一步明确三维模型数据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支撑

通过分析城市设计管控需求、城市规划管理需求以及三维GIS平台城市设计数据结构对模型数据的要求, 与三维现状模型数据标准的相关要素进行衔接, 通过对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 分别以地物类数据 (含定形、定位) 及属性类数据 (含定性、定量) 的形式进行表达。

(2) 统筹近远期工作及现状与规划的需求, 形成统一的三维数据标准体系

《南京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规范》在《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 (CJJ/T 157-2010) (国家住建部) 、《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产品规范》 (CH/T 9015-2012) (国家测绘局) 等国标的基础上, 考虑南京地方特点, 结合城市规划管理需求进一步优化, 以保证后续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数据的建设能够快速有效地为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提供支持。

标准重点强调地段级与地块级管控要素, 协调解决与现状数据成果的结合, 同时还与管理工作重点的结合。

(3) 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要素在二、三维空间的实现形式, 强化三维空间属性及规划指标的建设

通过将三维模型建立与基础地理信息GIS库或规划、城市设计等GIS库中对相同要素的关联关系, 把属性项及内容引入到三维模型中, 三维模型要素中保留属性结构, 内容根据需要选填。

三、具体内容及实践探索

1、模型分级的优化调整

对接国标, 结合实际规划管理需求, 确定模型的四级分级, 进一步调整并优化适用范围。其中:

LOD1超精细模型标准高于国标一级 (兼顾BIM及日照模型需求) 、LOD2精细模型标准对应国标一级、LOD3基础模型对应国标三级、LOD4框架模型不低于国标四级。

同时, 为更好的辅助实现精细化的城市管理, 针对不同的模型等级, 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阶段解决分层分户的表达和应用问题, 可以大大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准性。

2、规划管理要素与测绘标准的分类衔接

根据城市设计与城市形态研究需求, 结合实际管理需要, 并参照测绘专业分类, 将城市规划管理要素划分为:地形、建筑 (含地下建筑) 、交通 (含高架、地下路) 、水系、绿地绿化、广场及场地、管线及地下空间设施、其他共八大类, 并将各要素分别通过图形与属性两种形式予以表达。建议地下建筑、地下交通等不同的地下构筑物归入建筑要素、交通要素等相应的地物分类中。

3、三维地理信息模型中规划要素的属性规定及单元划分

从城市规划管理数字平台支撑数据需求的角度出发, 全面融合规划编制、管理的需求, 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增加城市设计、城市形态研究、规划管理相关需求, 分定形、定点、定量、定性四种方式明确规划管理信息在模型中的表达, 将需定性、定量的要素, 通过属性挂接的方式予以表达。

建模单元划分为“区划-编制单元-作业单元”三级, 其中第二级编制单元级, 充分利用控规的规划编制单元边界, 涉及与区划边界范围不同区域, 则以控规编制单元作为基础, 结合区划于第三级进一步细分, 如河西北部NJZCc010编制单元, 跨鼓楼及建邺两区, 则于建模单元划分时, 将其在NJZCc010的范围基础上, 进一步拆分为两个单元范围进行建模。同时, 保证建筑物编码的唯一性, 统一由32位字符组成。

四、结语

城市三维模型数据标准是建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三维城市信息化与规划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基础, 本文试图将三维数据标准与规划管理需求进行有效融合, 尝试在大数据建设应用的趋势下, 建立符合城市空间管控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集成管理, 这涉及到数据的采集、编辑、整合及展现形式等一系列问题, 未来在城市三维空间的信息化管理中, 将有更多的应用模型分析。通过GIS系统对接、“数字城市”建设、三维系统等新技术支撑, 建立一套实用的数据建库管理及更新程序, 研发二三维一体化的城市模型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 初步建立与规划管理系统的衔接。辅助提升城市空间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和效率, 作为“智慧规划”、重要的组成, 为精品规划、科学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进一步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精细化。

摘要:结合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从管理需求、实现形式以及数据支撑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指导模型数据标准的建设, 将现状与规划信息相结合, 有效提高城市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与工作效率。

信息检索模型研究综述 篇9

布尔检索模型 (Boolean Retrieval Model) 是最早提出的一种比较简单的信息检索模型, 其数学理论基础是集合论和布尔代数。它将文档看成由词 (Term) 组成的集合, 如果词典中的某个词在文档中出现, 标识为1, 否则标识为0, 这样词典中的词和所有文档就构成了一个关联矩阵 (Incidence Matrix) 。用户的查询用词和布尔运算符组成的布尔表达式 (Boolean Ex pression) 表示, 布尔运算符有AND、OR、NOT三种, 信息检索系统根据布尔表达式布尔运算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将文档作为检索结果返回。

布尔检索模型比较简单, 在早期被广泛应用于文献数据库的检索中, 现如今仍然用于某些著名的文献数据库中, 比如Pub Med, 但是布尔检索模型有一些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首先布尔检索模型基于布尔表达式的真假对文档进行检索, 每个文档要么和查询相关, 要么和查询不相关, 而无法量化地表示文档和查询相关的程度, 因此无法按照相关性对返回的文档进行排序;其次在布尔检索模型中, 要进行高效率的检索, 用户对自己要检索的话题要非常了解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并且能够把自己的信息需求准确地转化为布尔表达式, 这些对于非专业的用户是很难做到的。

布尔检索模型的这些缺陷决定了它不适合应用在现在主流的互联网搜索中。

2 向量空间模型

向量空间模型 (Vector Space Model) 最早由Gerard Salton提出, 如今已成为现代信息检索系统中最常用的模型, Salton等人基于向量空间模型开发的SMART信息检索系统也成为后来信息检索实验系统的样板。

同布尔检索模型一样, 向量空间模型也将文档看成由词组成的集合, 不同的是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档和查询都表示成由词组成的向量, 与向量空间模型紧密相连的是信息检索领域里最重要的两个概念:词频 (Term Frequency) 和逆文档频率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词频是指某个给定的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该值通常会利用文档长度、取对数或者最大TF值进行归一化 (Normalized) 。逆文档频率是对一个词重要程度的度量, IDF值越大说明该词越重要。

向量空间模型将文档和查询都表示为向量, 因此线性代数中对向量的运算都可以直接应用于信息检索领域。一个最直接的应用就是通过计算查询向量和文档向量之间夹角的余弦值作为查询和文档的相似度量。

向量空间模型、词频和逆文档频率几乎构成了现代信息检索的基础, 它们简单, 易于实现和量化, 并在实际的系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有的绝大多数商业或实验信息检索系统都是基于向量空间模型。向量空间模型的一个缺点是它的假设词与词之间是独立的, 但这个假设与实际的应用场景是相悖的。

3 概率检索模型

概率检索模型 (Probabilistic Retrieval Model) 最早由Maron和Kuhns于1960年提出, 试图利用概率论来解决信息检索的相关性排序问题, 后来Robertson和Sparck Jones又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二项独立模型 (Binary Independence Model) 。

概率检索模型的基本思想是给定文档D, 定义一个指示D是否与查询相关的随机变量R (R=1表示D与查询相关, R=0表示D与查询不相关) , 那么将文档按照概率值P (RI10) 降序排序, 即可实现相关性排序。M.Cooper和S.E.Robertson将这一基本思想形式化, 提出了概率排序原则 (Probability Ranking Principle) , 所有的概率检索模型都是基于概率排序原则的, 只是采用的估计概率值P (RI10) 的方法不同。

很多实用信息检索系统采用的相关性排序算法基于概率检索模型, 比如非常著名的BM25和BM25F算法就是以概率检索模型为基础, 这两个算法也会在资讯相关性排序中用到。

4 统计语言模型

由于概率检索模型依赖于一个相关性指示随机变量R, 而在实际的信息检索系统中文档集的相关性信息不容易获得, 因此就有研究者将在语音识别、统计机器翻译中取得巨大成功的语言模型 (Language Model) 应用于信息检索中。Ponte和Croft于1998年首次将语言模型应用于信息检索。

与概率检索模型不同, 给定文档d和查询q, 首先为d建立一个语言模型Md, 即文档中词汇的概率分布, 这样查询q就可以看作Md的一个随机取样, 因此由估算概率p (R=1/D) 改为估算概率P (q/Md) 。

统计语言模型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检索问题, 为相关性排序算法的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其最大的难题在于要利用大规模的训练数据估计语言模型Md, 虽然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数据平滑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离实用的距离还比较远, 目前统计语言模型多用于一些实验信息检索系统中, 还没有实际商用信息检索系统采用统计语言模型。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布尔检索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检索模型和统计语言模型四类检索模型的对比分析, 总结出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检索模型在实际商用中比较广泛应用, 布尔检索模型和统计语言模型应用较少。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信息检索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互联网搜索, 用户群也由专业人士扩大到非专业网民, 特别是在Google, 百度等商业化搜索引擎取得巨大成功之后, 信息检索领域进入一个全新的蓬勃发展时期。文章主要研究综述了布尔检索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检索模型和统计语言模型四类检索模型的实现方法及其不足。

地理信息模型 篇10

另一方面, 在REA公司本体论下, 按照REA模型来概念化特定的公司本体论可以确保该概念模型可以获取相关的公司相关知识。公司相关知识属于领域知识, 领域知识包括特别设置的领域内可能的或不可能的条件。鉴于完备的参考信息模型规模相当庞大, 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可以将概念模型被分解为若干个提供信息的组成部分和若干个经济理性组成部分。经济理性组成部分用于表达交换和需要进行的生产转换的经济逻辑建模。提供信息的组成部分为这些经济逻辑模型提供了额外的公司相关信息。

REA概念模型中提供信息的组成部分称为REA参考信息模型。REA参考信息模型区分出不同的类, 这些类中有经济单元、经济资源、经济事项、经济参与者和经济承诺。这些类分别都拥有对应的商务实例。这些类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相关信息。经济单元和经济资源之间的控制 (Control) 关系表明经济单元或者拥有该经济资源或者有权从该资源获得利益。成员 (Membership) 关系指明了某一经济参与者代表某一角色的人员代表该人员所在的经济单元做事。参与 (Participate) 关系指明了经济参与者代表该经济单元从事经济事项并可问责。而且, 使用 (Use) 关系表明经济事项可以使用经济资源而不影响该资源 (如工具) 相对于后续经济事项的价值。与经济资源存量相邻的是受到这些经济事项 (如输入和输出) 不可挽回的影响。托管 (Custody) 关系表达了某一经济参与者实际控制某一资源或控制了该资源的接触。最后, 特指 (Specify) 关系表明经济承诺可以为所承诺的经济事项特别指定经济资源和经济参与者。

REA参考信息模型对于商务建模时的经济理性组成部分的构建存在映射作用。该信息参考模型因为给经济单元的中心角色作为商务语义上决定实体的观点建模而与REA本体论不同。经济理性组成部分明确地通过某单个经济单元的视角给等价交换 (如返回某事物) 原则建模。该经济单元决定自身经历的增加或减少能都得到很好的均衡。因此该参考信息模型已经被赋予了增加类和减少类的属性, 这些类表明:相关的经济单元如何得到或失去资源的控制, 以及这些经济单元所控制的相关资源在价值上如何增加或减少。

REA参考信息模型同时也说明经济单元可以将事项看成增加的、减少的, 或者既增加又减少的。增加事项表明了资源的流入, 减少事项表明了资源的流出。尽管经济事项可能从某一交易方视角下, 被注册为某一经济单元的信息系统中单一的增加事项或减少事项。经济事项在本质上是增加和减少的, 同时突出了在独立的视角下, 没有资源可以无缘无故地增加或产生, 或者无缘无故地减少或消灭。

因此, 二重关系将一个根据某一经济单元视角被认为是增加资源的事项和另一个根据同一经济单元视角被认为是资源减少的事项连接起来。这一二重关系概念已经应用在交易的会计中, 它给所获资源 (例如所获产品的价值) 的增值等于作为回报放弃资源的增值的公平交易建模。模型同时也表明不是所有的资源增加事项和资源减少事项在任何时刻都需要二重关系配对, 价值增加事项和价值减少事项之间暂时的不平衡是允许的 (例如预付款或赊购) 。这些暂时的不平衡最终将与REA本体论中的公理2相吻合。

由于承诺表达了规划中的事项, REA参考信息模型中的承诺方映射出参考信息模型中的事项方。例如, 来样加工事项中, 承诺可以被某一经济单元认为是价值增加事项, 价值减少事项, 或既是价值增加事项又是价值减少事项。承诺通常以合同的形式确立。合同中的某项条款可能涉及某一经济单元资源的丧失, 例如售出或运出, 以及其交易方获得了这些资源, 例如采购或接收。同一合同中的另一条款特则别指明了后者须向前者支付的款项。再如, 某公司计划书中详细说明了将消耗哪些资源来生产新产品。就像事项一样, 承诺在本质上是二重关系性质的。为了显示区别, 我们定义实际交易之间的关系为二重关系, 而承诺之间的关系则称为互惠关系。

互惠关系和二重关系一样, 表明了价值增加的承诺和价值减少的承诺之间的平衡。只要不破坏等价交换原则, 例如只有在一个或多个二重的价值增加事项发生或承诺发生时, 公司才会承诺完成某一个或多个价值减少事项, 对于事项和承诺而言, 暂时的不平衡是允许的。而且, 既然互惠类与特定经济单

本论文受“教师队伍建设-2 0 1 4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资助。项目代码:PXM2014_014260_000033

元的观点相关, 互惠关系与经济单元类相关联, 就像二重关系一样, 表明了平衡的增加和减少事项的增值是主观的。而且, 增加/减少承诺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增加/减少事项来履行。

摘要:REA公司本体论是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一种新方法论。在REA公司本体论下, 按照REA模型来概念化特定的公司本体论可以确保该概念模型可以获取相关的公司相关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可以将概念模型被分解为REA参考信息模型和经济理性组成部分。REA参考信息模型以类和类间关系的形式提供了额外的公司相关信息。REA参考信息模型对于商务建模时的经济理性组成部分的构建存在映射作用, 突出了二重关系与互惠关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REA,会计信息系统,概念模型,参考信息模型,商务建模

参考文献

[1]周梅.REA公司本体论视角下的AIS建模[J].财会月刊, 2012 (11) 下.

[2]周梅.会计信息系统建模[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2-0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 下一篇:地理地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