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自然风光的词语

关键词:

有关自然风光的词语(精选10篇)

篇1:有关自然风光的词语

1、游山玩水: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2、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3、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4、风月无涯:极言风景之佳胜。同风月无边。

5、色彩明丽:许多的美丽颜色,非常明丽,好看。

6、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7、被山带河: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8、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9、青山碧水:青色的山,绿色的水,形容秀丽的景色。

10、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11、山容水态:山与水的姿态和面貌。比喻山水风光景色。

12、山情水意:形容山水的自然景色使人产生的情感兴致。

13、下临无地:向下望去深得不见地底。形容极其高峻陡峭。

14、琪花玉树:古人指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15、观山览水:观游览;山、水指风景。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16、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17、层峦叠嶂:许多高险的象屏障一样的山。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18、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19、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20、春暖花开: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21、高出云表:高高直立,伸入云端。形容山峰或建筑物等高峻挺拔。

22、高耸入云: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23、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24、临风对月:面对清风明月。形容所处的景色非常容易引发人的思绪。

25、重岩叠嶂:嶂是屏障之意,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

26、秦鬟妆镜:秦鬟浙江的秦望山;妆镜绍兴鉴湖。比喻山清水秀的风景区。

27、寻花觅柳:原指赏玩春天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指宿娼。同寻花问柳。

28、一壑一丘:壑:山沟;丘:土山。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29、千岩竞秀:岩:山崖;竞:竞赛。重山叠岭的风景好象互相比美。形容山景秀丽。

30、泉石之乐:泉石:指山水:泉石名胜之处;乐:乐趣。比喻生活在山水园林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篇2:有关自然风光的词语

2 、亭亭玉立 烈日炎炎 跋山涉水 大地回春 火日炙人

3 、枝繁叶茂 风雨交加 花繁叶茂 春山如笑 秋果累累

4 、凡桃俗李 春露秋霜 清静幽雅 男耕女织 景色宜人

5 、柳绿花艳 春燕回巢 山径盘桓 寒木春华 红梅报春

6 、万象更新 苍松翠柏 青山滴翠 燕语莺啼 阴雨绵绵

7 、秋水伊人 迎春花早 寒冬腊月 大雨滂沱 清风拂面

8 、别有洞天 流水桃花 霞光万丈 山势险峻 寸草春晖

9 、孤峰突起 秋月春风 骄阳似火 春意正浓 春草如丝

1 0 、雁过留声 盈盈秋水 春苗青葱 阳春白雪 瓜果飘香

1 1 、春葩丽藻 火树银花 秋月春花 云遮雾绕 羊肠小道

1 2 、花香醉人 虎尾春冰 山明水秀 银妆素裹 风驰电掣

1 3 、细雨如丝 春风风人 春深似海 山溪水满 滴水成冰

1 4 、依山傍水 风雪交加 杨柳吐翠 春梦无痕 孤标傲世

1 5 、春山如妆 婀娜多姿 春雨绵绵 高不可攀 桂子飘香

1 6、晚霞如火 彩霞满天 寒风凛冽 摧兰折玉 水天一色

1 7 、深山老林 雨过天晴 惊雷动地 出水芙蓉 百花盛开

1 8、江山如画 秋菊傲霜 风吹雨打 晚霞瑰丽 风雨飘摇

1 9 、插入云端 迎风吐艳 春笋怒发 夏日可畏 峰峦起伏

2 0、春风沂水 星移斗转 山高水低 赤日炎炎 嶙峋起伏

篇3:有关自然风光的词语

一、关于“树阴”的词形问题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 “树yīn”“林yīn路”“绿树成yīn”等词语中的yīn一般写作“阴”字, 也有写作“荫”字的。据我们初步调查, 三种教材出现的相关词语如下:

同是语文课本, 有的用“树阴”, 有的用“树荫”, 如果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 学生学到的词形岂不是不同?到底应该用“树阴”呢, 还是用“树荫”?这就需要考察一下“阴—荫”系列词语的词形问题。我们可以溯源到古代汉语中语言的运用情况。《辞源》在“荫yīn”字头下设两个义项:一是树阴, 二是日影。在“阴”字头下第五义项是“背阳曰阴”。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荫yīn”字头下第一义项是“树荫”。“阴”字头下第二义项里有:阴影、树阴, 这个意义又写作“荫”。可见在古代汉语中, “荫yīn”主要指“树荫”, 即树木枝叶在阳光下所形成的阴影;“阴”的意义之一是指“背阳”, 在表达树林枝叶所形成的阴影这一意义时, “阴”与“荫”通用。因此, 可以把“荫”看作是分担了“阴” (指“背阳”义) 的部分意义。由于“荫”所指意义较专, 又有形旁“艹”作为标记, 在表达“树荫”等意义时使用“荫”较“阴”为多。1985年以前出版的现代汉语辞书也是把“树荫”和“树阴”处理成一对异形词。这样处理是既符合语言的历史, 又符合语言的现实使用情况的。

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以下简称《审音表》) , 规定“荫”统读yìn, 并特别注明:“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审音表》本是审定普通话异读词读音的一个规范文件, 在这个具体问题上, 却直接影响到了相关词的词形。语文课本使用“树阴”等词形正是严格遵守《审音表》规定的结果。但是《审音表》的这个规定存在问题, 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了这个审音失误, 《审音表》的修订也已经启动, 届时有望进行修改。

2013年6月, 国务院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 (以下简称《字表》) , 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 (是解读《字表》的字典) 设“荫yīn”字头, 第一个义项为“树荫”, 举例是“绿荫、绿树成荫”。由于《审音表》修订稿尚未发布, 《通用规范汉字字典》相当于提前修正了《审音表》的审音失误。

按照《字表》的最新汉字规范, “树荫”“林荫路”“绿树成荫”等词语不仅是规范的, 而且是“阴—荫”系列词语的推荐词形。《现代汉语词典》 (以下简称《现汉》) 从2005年第5版开始恢复初版意见 (1996年版曾为遵守《审音表》规定作过修改) , 并且明确这对异形词以“树荫”为推荐词形。《人民日报》一直没有遵守《审音表》的规定, 因此也就没有受到这一审音失误的影响。检索2000—2013年的使用情况, “树荫”234例, “树阴”19例, “绿树成荫”496例, “绿树成阴”3例, 使用多寡情况一目了然。

因此, 在《字表》发布之后, 我们建议课本一律使用“树荫”等用“荫”字的推荐词形。

二、关于“丁冬”的词形问题

关于“丁冬”的词形, 有两种课本涉及到, 且词形有别, 初步统计如下:

2011年6月24日的《齐鲁晚报》有一篇《泉水“丁冬”还是“叮咚”?》的记者调查文章。文章说, 一位家长给儿子辅导功课, 发现课本上写着“泉水丁冬”, 家长认为应该是“叮咚”。记者就此咨询某市教科研中心主任, 得到的回答是:小学课本里的“泉水丁冬”写法是正确的, 从200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开始, “叮咚”就已经改为“丁冬”。我们调查发现, 近年来关于到底是“丁冬”还是“叮咚”的争议多次见诸各地报纸, 这些报纸的报道如出一辙, 基本都是学生家长向报纸吐槽教材有错别字, 记者进行调查, 请教有关专家或教师, 给出的回答基本一样:两个词都对, 教学中应该按课本的写法。

人教版使用“丁冬”词形可能“事出有因”。上文报道说, 从2001年版课本开始, “叮咚”改为“丁冬”, 说明以前用“叮咚”, 后来专门改为“丁冬”的。为什么要改?原来是受到《现汉》的影响。《现汉》1978年第1版收“丁东、丁冬”, 不收“叮咚”,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2年的增补本 (第4版) 。人教版小学《语文》初版于2001年, 为了遵守《现汉》的语言规范, 于是就用了“丁冬”。但是《现汉》多年来在这组异形词中推荐“丁东”, 摒弃“叮咚”的作法没有得到语言社会的认可, 于是从2005年第5版开始收入“叮咚”, 并作为这组异形词的推荐词形。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1]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都把“叮咚”作为推荐词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举例是“泉水叮咚”, 并且在“丁冬”和“丁东”两个词条后面都明确标注:现在一般写作“叮咚”。“叮咚”作为一个拟声词, 所用的两个汉字仅仅是模拟的声音, 所以就有了三个不同的词形, 但这三个词形在使用频率上是有高低之分的。下面是2014年3月19日我们在几个语料库中检索的相关数据: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这组异形词中, 语言社会是倾向于选择“叮咚”和“叮叮咚咚”的。从造词理据上看, 三个词形也有高下之分。“叮咚”作为一个拟声词, 使用“口”作形符, 更方便我们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课本在使用“丁冬”词形上本来是要向《现汉》推荐的规范看齐的, 却不知《现汉》在这个问题上的修订、更新情况, 结果死守着十几年前的旧规范, 造成课本和现实语言运用的脱节, 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困惑, 给课本的权威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 建议课本使用“叮咚”这一推荐词形。

三、关于“钱钟书”的词形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9页出现了“钱钟书”。钱钟书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取名时本为繁体的“錢鍾書”。1964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把“鐘”“鍾”二字合并简化为“钟”, 于是“錢鍾書”写成简化字就是“钱钟书”。据说钱先生本人生前明确反对把他的名字写成简化字的“钱钟书”, 因为简化字的“钟”不能准确表达他取名的本意。据《钱钟书传》记载, 钱钟书周岁“抓周”时抓到的是书, 故取名“鍾書”, 是“钟情于书”的意思。繁体字“鐘”指钟表、钟点, “鍾”指钟情、钟爱, 本是用法不同的两个字, 汉字简化后都成了“钟”, 在表意上有时可能会产生误解。用简化字书写的“钱钟书”就有可能被认为是“錢鐘書”, 这可能就是钱先生反对使用“钱钟书”的原因。

为了尊重钱先生的意愿, 他本人的著作出版时一般都避免使用“钱钟书”这样的署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围城》署名“钱鍾书”, 采用繁简夹杂的方式, 1991年版改署名为“钱锺书”。《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以“钱钟 (鍾) 书”设条, 2009年版改为以“钱锺书”设条。

近年来, 学界一般倾向于使用“钱锺书”。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11日刊登“中国社科院召开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报道, 钱先生曾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中国社科院主办的报纸, 使用“钱锺书”是可以代表学界意见的。2013年5月, 一家拍卖机构在网上公开拍卖钱先生的私人书信, 其夫人杨绛先生发表声明反对拍卖, 声明中使用的是“钱锺书”, 媒体报道时也多使用“钱锺书”。但长期以来, “锺”字由于在字典中查不到, 因而广受诟病, 造成很多误会和不便。

2013年6月发布的《字表》收“锺”字, 位于三级字表, 排序7679, 并在附录的“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后加注:“鍾”用于姓氏人名时可简化作“锺”。《现汉》[3]在第6版也首次收入“锺”字。至此, “锺”字正式成为规范汉字的一员, 在作姓氏人名使用时是个规范汉字。依据最新的汉字规范, 参考当前学界一般意见, 钱先生的名字写作“钱锺书”更为妥当。因此建议课本可考虑将“钱钟书”改为“钱锺书”。

四、关于课本修订与语言规范更新的思考

语文课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母语的标准范本, 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文字使用必须高度规范。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非常重视语言文字工作, 先后制定、推行了一系列语言文字标准、规范。为了促进汉语规范化,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 老一辈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主持编写了著名语文辞书《现汉》, 它是一部指导我们规范运用现代汉语的重要文献。这些有关语言文字的法规标准是指导我们编写语文课本、规范课本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依据。

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 制定规范标准是让这个工具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语言规范的标准也会不断修订。为了适应当前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发展的迫切需求和汉字规范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01年启动了《规范汉字表》的研制工作。经过多次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等环节, 2013年6月, 国务院公布了《字表》, 《字表》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汉字规范。制定和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 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 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 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字表》对以往的汉字规范进行了全面整合, 集众多字表于一表之中, 调适了各规范之间相互矛盾的地方, 用一个字表覆盖了以前多个字表的功能, 使当今的汉字规范有了明确、统一的标准, 是当前汉字规范的最新标准。《字表》在整合原有汉字规范的基础上对原有规范作了不少修订、完善和更新。比如, 新收录了“闫、缐、飏、锺”等226个类推简化字, 把“皙、瞋、噘、蹚、凓、勠”等6个异体字调整为规范字, 把“昇、脩、邨、龢、喆、淼”等39个异体字在特定用法上调整为规范字[4]。《字表》的这些修订对语文课本的修订有着最新的指导意义。现再举两例加以说明。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19页有“juē嘴”一词, 课本用的是“撅”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噘”作为“撅”的异体字淘汰了, 所以“juē嘴”的规范写法就是“撅嘴”。现在《字表》收入了“噘”字 (位于二级字表, 编号5910) , 并且加注:“噘, 义为噘嘴。不再作为‘撅’的异体字。”依据这个最新规范, 课本中的“撅嘴”应改为“噘嘴”。

再如, 我国古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 以前由于把“昇”作异体字淘汰了, 所以只能写成“毕升”。现在《字表》收入“昇”字, 规定可用于姓氏人名, 那么如果语文课本涉及这个人名, 就只能使用“毕昇”了。

在《字表》发布后, 我们强烈建议各个版本的语文课本都进行一次集中检查、修订, 重点关注《字表》对原有规范的修订更新情况, 使课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达到最新的规范标准。课本修订时, 可一并参考其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最新版本, 如《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都在2011年发布了最新版本。顺带说明, 课本修订如果参考《现汉》, 一定要使用最新版本。近年来《现汉》每隔几年就修订一次, 现在的最新版 (2012年第6版) 修订时就充分吸收了《字表》的成果, 其推荐规范也是当前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行健.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篇4: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

2、蜿蜒无尽:形容没有尽头的景物。

3、名山胜川:风景优美的着名河山。

4、柳烟花雾:形容春色迷蒙的景象。

5、游山玩水: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6、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7、奇山异水:不同一般的,奇异的山水。

8、层峦迭嶂:形容山峰起伏,连绵重迭。

9、鱼游濠上: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10、寓情于景: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11、真山真水: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12、水秀山明: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

13、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14、突兀森郁:形容美丽的森林,香郁美丽。

15、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16、风月无涯:极言风景之佳胜。同“风月无边”。

17、拔地而起: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

18、色彩明丽:许多的美丽颜色,非常明丽,好看。

19、林寒涧肃: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篇6:表示自然风光的词语

鱼游濠上:是指表示纵情山水:逍遥遨游。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雪月风花:①代指四时景色。②比喻男女情事。

泉石之乐:泉石:指山水:泉石名胜之处;乐:乐趣。比喻生活在山水园林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探奇访胜:探寻奇迹,访求胜地。指游览或寻访山水名胜。

旖旎风光:旖旎柔和美丽。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

白草黄云:形容边塞秋季的荒凉景象。出处: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

琪花玉树:古人指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别有洞天: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引人入胜。

草长莺飞: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水流花谢:谢:脱落。指河水流逝,花儿也凋谢了。形容景色凋零残败,用来比喻局面残破,好景已不存在,无法挽回。亦作“花谢水流”。

篇7: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和佳句

2、远处的山连绵起伏,有高有低,错落有致,怎能不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山一旁的松树挺得笔直。

3、秀丽、神秘、清新——只有如此来形容玉龙雪山了,对她也只能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来笼统表达我的感受。毛泽东曾描写的北国风光是如此: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那么,玉龙雪山则是玲珑秀美,连绵起伏,给人神奥的朦胧感。在开满黄花的草地上,在一片绿茵的衬托下,“冰清玉洁”的玉龙雪山如她名字般有玉的光泽,龙的庞伟大气。灰灰的天似乎把玉龙雪山分成了好几层,这儿一块明晃晃的亮,那儿是被云雾所缠绕的黯淡的白。某个山峰的边缘上,围着一圈如火焰窜起的.苗头般的白雾,这是玉龙雪山所散发出来的光泽,还是她的魅力所在?无人知晓,她,不可向迩,太神秘了……

4、小河清澈见底,在蓝天白云的侄映下,看起来就像一条美丽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5、下雨天气,虽然外面的人都匆匆回家,但是并不寂寞。雨点的声音感觉并没有什么规律,可仔细一听,欢快的乐曲在耳旁奏响,让人心情爽朗。有时还想在雨中激情地奔跑,让烦恼和雨点融在一起挥发掉。大自然是万物之母,她派雨水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们又随着雨点的伴奏,左摇右摆,动人极了!

6、天气晴朗,天空万里无云,温暖的阳光洒在人的身上,就像是一位母亲轻轻地抚摸着我们,微风徐徐,波光粼粼,站在美丽的湖边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7、美丽的大自然就像一支的动听歌曲,旋律优美而又抒情;美丽的大自然就像一支神奇的笔,有挖掘不完的新奇事物;美丽的大自然又像一首诗,我有着写不完的眷恋。

8、蓝天下面更美丽。远远望去,是一座座连绵超伏的山峰,就像一群保卫国家的士兵那样手拉着手挺立在大草原上。近处一棵棵的大树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巨人站在大地上欣赏着这里的景。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点缀着碧绿草坪,这是多么的美丽。

9、近处的大树枝叶茂盛。小草叶子又肥又美。小花绚丽多姿。一阵阵风吹来,花、草、树、木,一起奏出了“森林交响曲”,一只只蝴蝶随着“交响曲”跳起了舞呢。

篇8:有关自然风光的词语

直到来到中国,WWF的工作才更多地与大熊猫联结起来。上世纪70年代,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共同开展了第一次大熊猫调查。这次调查促成了大风顶、唐家河、九寨沟和月坝等四个保护区的设立,中国政府由此启动了大熊猫的系统保护工作。1980年,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并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大熊猫专著——《卧龙的大熊猫》,引起了全世界对这一中国特有珍稀物种的广泛关注。28年过去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的每一步,都有WWF的参与和努力。

竹子开花和生态走廊

很多70后、80后中国人的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启蒙是程琳的《熊猫咪咪》。“竹子开花了”,那只叫“咪咪”的小熊猫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疑惑着“星星啊星星多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1976年,成都市园林局局长张安居当时还在成都动物园工作,他与调查队一起前往岷山山系调查野生大熊猫生存灾情,踏过一片片因开花而枯死的竹林,138只大熊猫陈尸山林。1983年,岷山和邛崃山系的高山箭竹再次大面积开花枯萎,一天要吃几十公斤竹子的大熊猫再次处在生死边缘,为大熊猫捐款的活动在全国开展起来。经常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王佳君当时还在上幼儿园的,他把储钱罐里面的硬币都掏了出来,小朋友们捐的也都是一分、两分和五分的硬币,老师数了很久,一共才10元钱,王佳君至今记得老师的话:“10元可以买一根竹子,够一只熊猫吃一天。”

竹子开花就意味着死亡,竹子的周期性生长是自然现象,根据种类的不同,一般每隔15年到120年死亡一次。大熊猫唯一的食物——竹子,仅生长于海拔500米至3100米的地区,一对繁殖期的大熊猫至少需要30平方公里的取食区域来满足它们的需求。一个地区的竹子死亡后,大熊猫就要迁徙到另一个地区觅食。WWF中国大熊猫保护项目的前任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的吕植博士认为,大熊猫必须能够迁徙以适应竹子开花死亡的生长周期。

栖息地破碎化是大熊猫迁徙的最大阻碍,因为其食物完全来自高山地区不同品种的竹子,因而栖息地破碎化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道路建设、居住点的扩大等造成了其种群之间的交流受阻,小块、分裂的大猫熊种群将面临近亲交配的危险。这会导致它们对疾病抵抗力的降低、对环境变化适应力的减弱和繁殖率的降低。”吕植说。这位曾经长期在野外跟踪大熊猫的专家一再强调:“栖息地的保护应该是大熊猫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部和东部,以及毗邻的缅甸和越南北部。随着人类的扩张和发展,这个种群的栖息地已经被缩减到四川、甘肃和陕西省大约20个孤立的山林地区中,环绕在四川平原四周,北接秦岭,西临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大熊猫保护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大熊猫迁徙搭建绿色走廊,把那些被孤立了的大熊猫种群连接起来——“就像桥梁联结孤岛的作用一样,建立生态走廊把以上地区连接起来,现存的野生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将扩大,从而可以找到更多的食物并和其他同类进行繁殖,基因组也将得到优化”。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岷山和秦岭山脉,最广为人知的是秦岭的绿色走廊搭建。由于秦岭地段108国道的贯通及沿线人为活动的干扰,秦岭大熊猫的两个面积最大的居群——天华山居群和兴隆岭居群被人为隔离,大熊猫栖息地受到来自道路和游人的严重影响和干扰。1999 年,秦岭隧道建成通车,随着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的弃用,因车流给野生动物造成的阻隔已经消失;公路两侧的野生动物逐渐恢复交流,也使两个大熊猫居群的融合成为了可能。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展了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社会经济情况调查,科学分析了生物走廊带和大熊猫栖息地面临的威胁和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观音山保护区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了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项目,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加强对车辆和人员的管理、加大保护区巡护监测力度、在与生物走廊带及大熊猫栖息地最为紧密的社区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替代生计培训等活动,以减少社区生产生活对该区域造成的资源压力。2006年5月14日,“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活动正式启动,在秦岭隧道上方种植箭竹,为被108国道隔离开的两个大熊猫栖息地之间搭建绿色通道,这次“大熊猫绿色走廊”活动,在2个月内在隧道上方种植1300亩箭竹,从而为天华山和兴隆岭两个居群的大熊猫实现种群交换提供机遇。截至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已和中国政府合作,分别在秦岭和岷山建立了五个这样的生态走廊。

二十年前,在大熊猫栖息地内只有13个保护区,现在已发展为50多个,面积达10400平方公里,现存一半以上数量的大熊猫都栖息在这里(包括50万公顷的岷山地区新建或新扩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还有秦岭地区8个新建自然保护区和5个生态走廊)。有关人士认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生态走廊搭建“不仅是对天保工程的丰富,也为天保工程和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和保护区工程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人工林并非野生动物的最佳栖息地,而封育的天然次生林不经过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的自然演替,到达顶极群落之前,也不可能在森林质量上呈现最高和最佳状态。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否避免各种人为的干扰破坏,保持住最佳的原始状态。自然保护区都是人与动物共生的区域,既要保护资源又要发展经济。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保护区内有耿达乡和卧龙镇,居民以藏族和羌族为主,另有少部分回族和汉族,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近年也有少数人加入了旅游业。1975年保护区成立之初共有2500人,到本世纪初已经增至4750多人。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居民从森林里砍伐木材取暖做饭。住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家庭,每年竟要燃烧一万立方米的木材以供取暖。1998年伐木禁令颁布后,很多人转向采摘中药材和偷猎野生动物谋生。岷山地区生长着超过5000种的植物,其中75%可作为中药使用。同时有超过30万人居住在这个区域内,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生活贫困,采集药用植物成为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保护区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种植、养殖、砍树、筑路等,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都亟待妥善解决。

世界自然基金会致力于让保护区的居民使用可持续能源。他们为很多当地家庭配备了节柴灶,在减少木材消耗的同时又能保证家庭正常取暖。当地有许多家庭养猪,猪粪便经过猪栏的地板后,再经过一个由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小反应器就会产生沼气,整个过程都是无臭的,并且可以提供一年中十个月的一日三餐做饭和取暖所需的热量。WWF在岷山地区的许多村子里推行了这种装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截止到2006年6月底,WWF为大熊猫保护区周围的431个家庭安装了节能装置,包括269个沼气炉和162个节省木柴的炉子。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当地政府合作,为保护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各种替代生计项目,使得采摘和偷猎活动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实施新法养蜂给当地人带来了更多的蜂蜜,并且很好的保护了森林。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白马族社区中的传统养蜂者需要每年伐树来制作新的蜂巢,世界自然基金会教给当地人用新法养蜂,将蜂蜜的产量增加了1倍,对森林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2年,世界著名的零售商家乐福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的企业合作伙伴,WWF帮助当地居民与家乐福签订合约,家乐福将帮助居民们寻找市场,来销售当地的蜂蜜、胡椒、核桃和土豆等产品。目前在成都的家乐福超市内有这些产品销售。2008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家乐福再度携手举办2008年四川花椒节。此次展销会在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武汉,广州、哈尔滨及长春等25个城市在内的94家家乐福门店举行,花椒采购总量达27240公斤。5.12汶川大地震后,岷山腹地茂县成为重灾区,经济损失严重。家乐福打破惯例向椒农预先交付80%货款,使灾区椒农及时获得用于重建家园的资金。今年的花椒节已经给当地的羌族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往年我卖花椒,年收入最多六、七千块钱,今年至少一万块。” 椒农景世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篇9:描写风的词语_自然词语

一、形容风的词语:

足律律 崭崭 嘘呵 修修 萧 萧飒

萧骚 萧瑟 萧飕 昔零零 淅瑟 条条

飕飕 飕 飕 蔌蔌 珊珊 瑟缩

飒焉 飒然 飒尔 淡沲

刁调 刁刁 风醋 风措 拂拂 桂渚

呼啦啦 胡胡 呼汹 卉翕 翦翦 沥沥

猎猎 冽 率剌剌 戾 秘远

翩翩 怒号 劈面

拓展阅读:形容风的成语

成语 解释

飞砂走石 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

蜚瓦拔木 形容风力迅猛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

柳泣花啼 形容风雨中暗淡的心情

别有天地 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吹皱一池春水 原形容风儿吹指水面,波浪涟漪。后作为与你有何相干或多管闲事的歇后语。

飞沙走石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风调雨顺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风潇雨晦 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

风雨如磐 磐: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

如花似锦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同花朵、锦缎一般。形容风景绚丽或前程美好。

山清水秀 形容风景优美。

山明水秀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水秀山明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十风五雨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五风十雨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白浪掀天 掀:翻腾。形容风大浪高。

缠绵蕴藉 蕴藉:含蓄而不直露。形容风格情调委婉细腻,含蓄而有节制。

楚楚谡谡 形容风度清雅高迈。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丰标不凡 风度仪表不同于一般。形容风度出众。

风雨如盘 盘:大石头。形容风雨极大。

凤翥龙翔 龙飞凤舞,形容风采姿态的高超。翥:鸟飞。

圭角岸然 形容风操严峻。

疾风暴雨 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疾风骤雨 疾:又快又猛;骤: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谇帚德锄 汉贾谊《治安策》:“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后以“谇帚德锄”形容风俗败坏,不仁爱。

祥风时雨 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

雨顺风调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走石飞沙 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狂暴。

秀水明山 〖解释〗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篇10:形容春天风光的词语

2、初春:春季开头的时节。例:“初春之风仍有凉意。”

3、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表示技术高明神奇。

4、春冰虎尾: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表示处境非常危险。

5、春风和气:春天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表示对人态度和蔼可亲。

6、春风宜人:春季的和风使人感到舒适温暖。表示春天可爱。例:“春风宜人,鸟语花香,正是旅游的好季节。”

7、春风雨露:像春季的和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表示恩泽。

8、春耕:春季的耕种。如“春耕时节”。也作“春事”。

9、春光漏泄: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表示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

10、春光融融:春季的景色使人感到温暖、舒畅。例:“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情意绵绵。”

11、春花秋月:春季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表示春秋美景。

12、春华秋实: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表示人的文采和德行。也表示事物的因果关系

13、春回大地: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表示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14、春兰秋菊:春季的兰花,秋天的菊花。表示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15、春暖花开:春天暖和,花儿开放。表示春天来临,春景优美。例:“春暖花开,香气四溢,游人如潮。”

16、春暖花香:表示春天美丽的景色。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17、春去秋来:春天过去,秋天到来。表示时光流逝

18、春色撩人: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季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19、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表示欣欣向荣的景象。

20、春山如笑:表示春季的山色明媚。

21、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表示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22、春生秋杀: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2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表示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表示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24、春笋怒发:春季的`竹笋迅速茂盛地生长。表示好事层出不穷地产生。

25、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表示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26、春意盎然:春季的气氛浓厚。例:“鸟啭莺啼,花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

27、春意盎然:春意:春季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表示春季的气氛很浓。

28、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表示春天就要过去了。

29、寸草春晖:寸草:小草;春晖:春季的阳光。小草的心意难以报答春季的恩惠。表示子女报答不尽父母养育之恩

30、大地回春:冬去春来。例:“大地回春,阳光普照,山河无限美好。”

31、东风送暖:东风,春风。春风送来暖意,表示春天来到。例:“东风送暖,春回大地。”

32、和风细雨:和风:表示春季的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表示方式和缓,不粗暴。

33、红情绿意:表示艳丽的春天景色。

34、虎尾春冰: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表示处境非常危险。

35、花香鸟语: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表示春天动人的景象。

36、惠风:和风。书面语。例:“惠风和畅,拂人脸颊,使人感到无限舒服。”

37、开春:春初(一般表示农历正月或立春前后)。例:“开春农村又将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38、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表示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39、腊尽春回:腊:表示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40、柳绿花红:表示明媚的春天景象

41、漏泄春光:①透露春季的信息。②表示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42、满园春色: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季的景色。表示欣欣向荣的景象。

43、嫩草:初生而柔弱的草。例:“嫩草油油,充满生机。”

44、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表示春季的美好景象。

45、青阳:春天阳光温和明媚,因而又有“青阳”之美称。如:陈子昂诗云:“白日美不归,青阳时暮矣”。

46、秋月春花:春季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表示春秋美景。

47、双柑斗酒:表示春天游玩胜景。

48、雪化冰消:冰雪融化,表示春天来临。例:“雪化冰消,万物复苏,又是春到人间。”

49、寻花问柳:花、柳:原表示春景,过去亦表示娼妓。原表示赏玩春季的景色。后旧小说用来表示宿娼。

50、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表示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表示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51、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表示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表示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52、莺歌燕语:黄鹂歌唱,燕子呢喃。表示春季的美好景象。

53、有脚阳春:承春:表示春天。过去称赞好官的话。

54、雨后春笋:表示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表示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55、雨丝风片:表示春季的微风细雨。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又什么又什么的四字词语 下一篇:带有互字的词语和成语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