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生意兴隆的做生意的牛年春联(通用6篇)
篇1:高档生意低价做的生意经
由于市场上假货太多,为了让顾客信得过,朋友扬言:“假一罚万。”他把整齐的一沓一万元现金放在柜中信誉箱中,让信用保证看得见。倘若有谁不信,他立即派人派车送顾客去权威部门验货,一旦有假,当场赔付。就这样,他在业内创造了响当当的信誉。
什么叫服务,朋友的解读很有趣。朋友告诉我,低端客户就是希望自己的“聪明”被认同。想想看,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大都自认为不太成功,如果在这里讨得便宜,那该是一种多么开心的价值认同。于是,人们在此自娱自乐。为了招揽生意,朋友又推出“进店送水晶,人人有一份”的免费赠送服务。为了聚集人气,免费水晶不是整串地送出,而是一颗颗地任由顾客在柜台里挑,等他们挑够一串的数量,店员再帮他们免费串绳。这样一来,店里都能保持十来人在柜台边开心地挑挑拣拣。一时间,火红的生意景象竟吸引了不少客人前来光顾。
朋友做的是中低端客户,这是一个对价格敏感的人群。因为品质保证了,低价更好做文章。朋友学习沃尔玛“集中采购、批量贩卖”的经营模式,创造了自己的低价经营。比如,水晶是一种高档时尚饰品,一般饰品店少说也要四五百元一串,朋友却做了“特价处理”,即每天在店里摆出一个“特价台”:一串18元起,最高180元。谈到此,我不禁为朋友担心,如此一来,不亏得要死才怪,何来高额利润?谁知朋友哈哈一笑,一语道破天机:高端买价值,低端买便宜。实践证明,尽管有不要钱的饰品赠送,还有18元的低价水晶处理,但毕竟人们追求的还是品质。一天下来,在特价台,基本上70%的客户买的还是180元的较高价位的水晶饰品。
于是,人们排着长队扫货,每天3台验钞机忙个不停。3个月下来,一个小小的饰品店盈利一百多万。说起来朋友的点子一点不奇,无非是把经营讨巧与商业诚信嫁接在一起。朋友还说,原担心有人会模仿竞争,结果他赚得满贯也没看到同行跟风,不是人们看不到,而是人们不愿意改变。
声低击高,同样的方法我将它运用到一次策划里,那是深圳的一家保健礼品商贸城。开始老板不理解,问我为什么要把保健品与礼品这两个不同业态,混合在一起经营?这样做可不可行?
于是,我讲了一个故事:巴黎有一个年轻的画家,很想把自己推销出去,于是,他倾尽家产又向朋友借钱,在巴黎著名的艺术街里开办了一间画廊,没承想,像他这种小画廊根本无人问津。就这样在苦苦守望了几个月后,他决定关闭这间寄予无限希望,又耗费大量资金,而现在仍然门庭冷落的画廊。临关门那天,他心情烦闷的来到街头一家小咖啡馆喝咖啡,他一声不吭地喝着咖啡,一杯咖啡喝了近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却成就了他后来的壮丽事业,他发现,这家咖啡馆虽小但客流量却相当大,半个小时进出咖啡馆的客人,超过了在艺术街那些所有华丽画廊里来往的客人总和。既然如此,我何不将小画廊开成咖啡馆呢?如果人们一边欣赏精美的画,一边喝咖啡,效果会怎么样呢?
于是,一个星期后,他的小咖啡馆开张了。尽管位置并不显眼,但咖啡的香气足以吸引过往的客人,当大家坐下喝着咖啡时,又会惊奇地发现,这里四周墙壁上竟挂满了一幅幅很有创意且精美的画作。边品尝着可口的咖啡,边欣赏这些动人的绘画,客人们陶醉了。就这样,他的咖啡屋门庭若市,其中有不少的投资者。一天下午,有人问起了这些作品的来历,当得知这些作品出自咖啡馆老板之手后,油然而生敬意。不久,一个惊人的消息在艺术街上传开了:那个开咖啡馆的老板竟是个画家!这下,他的咖啡馆顿时名扬巴黎,他的作品也被抢购一空……
篇2:小县城的春联生意
从抢生意做,到没生意做,再到现在做起“高价生意”,这个短暂而渺小的战场,大浪淘沙之后,如今只剩下现年64岁的张昌气。作为小县城为数不多的文化品牌之一,除了那些“花里胡哨”的印刷品,老张已罕有对手。
上世纪90年代的临澧县,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每到年关,从过小年那天到大年三十,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人从各乡镇赶往城关镇(现安福镇)置办年货。
那是农贸市场最热闹的时代。围着农贸市场一圈,是另一批生意人,“一年一发”,手写春联的生意一年就这几天。由于空气潮湿,又没有暖气,湖南的冬天异常寒冷。没有毡布搭棚,一家人围坐在炭火边,边吆喝,边写字。
作为一种民俗,不论文化高低,春联在县城春节的小市场里是作为必需品出售的。“这时期的春联就像是小商品,没几个人在乎字写得好坏,谁便宜就买谁的”。老张是县剧团的职工,因为字写得好便出来和别人合伙赚点外快。每年六七月份便开始准备原材料,刻板印花,准备现货(提前写完包好的成品),直到腊月二十四出摊,没歇过几天。开始几年,老张没管过钱的事,他管写,合伙人管卖,买卖结束,两家分成,对方给多少,老张拿多少。
世纪之交的那几年,是春联生意最红火、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几年。学校的老师、机关的老干部、学美术的学生、开装饰店的老板,都加入战斗。然而,这也是个靠天吃饭的生意。再冷的天也要出摊,不临街就揽不到生意。“刮风减半,下雨全完”。虽然搬到自家大剧院的门口,但没有独占一方的特权,老张夫妻仍清早4点多起来占地方,生意好坏都是一天,晚上七八点钟到家,手脚冻僵,得在火盆边烤一会儿才能做饭。
进入21世纪,手写春联的生意一下子萧条了。对手一个个退出战场,但老张的生意没有好转,虽然他早已小有名气。
最大的威胁是印刷品。起先,是移动、电信给客户送的印制春联;后来,一些单位和超市也印制春联;再后来,县里面流行了几年木牌春联(将春联印制在广告布上,再将其固定在木框上)。“这些玩意儿一开始出来,大家都图新鲜,但按习俗,腊月三十贴春联,正月十五就得撕下来,‘一年一发’,哪有一副春联挂整年,明年不坏就不换的道理。”老张还有更大的担忧:这些年,民俗正在渐渐消逝,现在很多人家已经不貼春联了。
但这两年,老张的生意又红火起来了。曾经挤满好几家生意的大剧院门前,如今只剩下老张这一家。“我们是冲着老先生的字来的,走遍全城,就这一家,又快又好!”一位30多岁的顾客在写字台旁站了一个小时,等着老张的儿子给他排号。
“说实话,我的出货量是越来越少了,但来买的人品味越来越高了。来我这的人大多都是老主顾,很多人是冲着我的字来的。”前几年,县书画协会办过一次新春送春联的活动,却丝毫没有影响老张的生意。不管是务农的还是上班的,不管是打工的还是求学的,从小贩到老板,从科员到县长,都愿意看老张写字,顺便攀谈攀谈。“等会儿等会儿,我把这一副写完再说”。老张怕光顾着说话,把字写错了,“这两年多了一批新顾客,主要是返乡的大学生。他们有文化有见识,回家后就自己创作,再拿来让我写。他们的父母反而不热衷。”
“老先生,您这春联一副多少钱?”“最小的8块,最大的20!”“这么贵?”“你不知道现在的豆角多少钱一斤?”
“1998年,竞争最激烈的那一年,雨夹雪,街上都是泥巴,我们只能两三块钱出手‘贱卖’。”2012年,年前七天,没一个好天气,但老张的存货却在腊月二十七那天就卖光了。“不过,现在的十块还抵不过当年的三四块。物价涨了,纸、金粉这些原材料都涨了。”
老张如今是县城很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最骄傲的是他的几个徒弟在大学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而受到重视。“写春联、带学生,都是老有所为,你别看我们忙里忙外大半年,赚的钱还不够在北京买一平米的。”有人劝老张到大城市做春联生意,“大城市文化人多,价绝不会低。但那些小格子房贴不了我这2.6米长的大春联。”
走在节后的大街上,老张一家边左右张望,边踱步前行。“贴手写春联的还是少了。但这些印制的春联,字都太难看。”说完,老张面向我,“国家今后要扶持文化产业,你说我们这一行,是不是也能做出个文化产业来?哈哈哈!”
篇3:小生意人的大生意经
一天没事儿,我站在一个卖辣椒妇女的三轮车旁,趁着眼前没有买主,我自作聪明地对她说:“你把辣椒分成两堆儿吧,有人要辣的你就跟他说这堆儿是,要不辣的你就给他说那堆儿是。”
没想到卖辣椒的妇女却只笑了笑,轻声说:“用不着!”
说着就来了一个买主,问的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老话:“辣椒辣吗?”卖辣椒的妇女很肯定地告诉他:“颜色深的辣,颜色浅的不辣!”
买主信以为真,挑好辣椒付过钱,满意地走了。也不知今天是怎么回事儿,大部分人都是买不辣的,不一会儿,颜色浅的辣椒就所剩无几了。我于是又说:“把剩下的辣椒分成两堆儿吧!不然就不好卖了!”
然而,卖辣椒的妇女仍是笑着摇摇头,说:“用不着!”
又一个买主来了,问:“辣椒辣吗?”卖辣椒的妇女看了一眼自己的辣椒,信口答道:“长的辣,短的不辣!”果然,买主就按照她的分类标准开始挑起来。这一轮的结果是,长辣椒很快告罄。
看着剩下的都是深颜色的短辣椒,我没有再说话,心想:这回看你还有什么说法?
没想到,当一个买主问“辣椒辣吗”的时候,卖辣椒的妇女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软皮的不辣!”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阳晒了半天,确实有很多辣椒因失水变得软绵绵了。
卖辣椒的妇女卖完辣椒,临走时对我说:“你说的那个办法卖辣椒的人都知道,而我的办法只有我自己知道!”
生意人分三类,第一类是守株待兔,少去积极争取自己更好的成绩;第二类是跟随别人的策略,不断地复制和模仿,永远尾随在其他人的后面;第三类总是使用新点子,好的策略和创意,在传统的行业里出奇制胜,在不成熟的行业也能取得不错的业绩。
篇4:祝生意兴隆的做生意的牛年春联
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
个体小老板堂主我在伏牛堂卖米粉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经常有人拿着一个黄太吉的煎饼来我的店里就着米粉吃。堂主我思考了很久:这究竟是为什么?
如果你对答案也同样好奇,那么请花费一丢丢时间看完我下面的啰啰嗦嗦。
正式开始前,先说一大段看似题外话的题内话。国庆期间,伏牛堂与堂主眼中最牛逼的国产动画片《魁拔》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内容包括:线下打造了一家《魁拔》主题店、为《魁拔》的粉丝提供聚会场所,线上联合推广、双方客群进行互相导流,伏牛堂制作《魁拔》专属饮料,妄图形成“吃粉—看电影”或者“看电影—吃粉”的循环。
餐饮和电影的合作,伏牛堂之前,新辣道就曾牵手《小时代》。诸如此类的跨界,除了好玩的因素,这帮人到底在搞什么?对此,堂主我总结了两个字:“调性”。
综合检索了一下百度,“调性”这个词的意思大概等同于“逼格、定位、个性、特点”。简单点说,就是堂主我认为,爱吃伏牛堂米粉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会去看《魁拔》的人;或者喜欢看《魁拔》的人,也很有可能就是愿意来尝试一下伏牛堂米粉的人。
其实,这背后的支撑是数据。来伏牛堂吃粉的顾客中,85后占据了将近70%的比重。无疑,这群人同时也是《魁拔》的主要消费群体。
所谓的“跨界”在我看来并不真正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其背后不过是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的问题:到底是想做“生意的生意”,还是想做“人的生意”。如果做的是“生意的生意”,那么所有的关注点都会在生意本身,日积月累,就好像一个传统卖米粉的绝对不会想到去和电影合作。
而“人的生意”就不一样了,不仅要去做生意,还要关注生意背后的人。伏牛堂不仅卖米粉,还关注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在吃米粉,这群人除了吃米粉,他们穿什么、用什么、看什么都是我们的关注点。
从生意的角度去做生意,其实会有一点点麻烦。过去一个人要完成自己所有的消费需求,如穿衣服、吃饭、买车、买房、买振动棒、买避孕套等,他需要和至少上百个商业品牌发生联系。而对他来说,其中最不经济的地方是,认知每一个品牌都需要费力气去接受一番商家的广告轰炸、体验尝试以及选择恐惧症。这里面挠心的不仅仅是顾客,又有多少商家为了找到喜欢自己产品的顾客砸锅卖铁做广告,疼得嗷嗷直叫。
如果从“人的生意”这个角度来做生意呢?我记得前两天网上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段子:“如果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去3W喝咖啡,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i黑马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每天都还在乘地铁,是一个创业屌丝。”
同一个人对于不同消费需求、不同产品的选择是多元化的,但是他的调性一定是趋同的。一个喜欢看《小时代》的人很有可能会觉得TF BOYS帅得惨绝人寰、天下无双,大约就是这样。
这个时候,堂主我脑子里的想法就蹦出来了,要是有一家企业能够经营人的调性,那该多牛X。这家企业一手托着某群有特定调性、有特定需求的人,另外一手托着若干个符合这群人调性的品牌,做一个“调性掮客”,该多棒!
过去,一个人要看好几百个广告才能够明白自己从头到脚到底分别要选择怎样的商品,现在有一个人突然蹦出来,就像你的老妈一样,熟悉你的所有选择和偏好,并给你提供相应的产品,你则省去了所有的选择与犹豫、进坑与上当的时间,世界上也少了很多无用广告,实在是太美妙。
这就好像网上有很多人在黑马佳佳同学,说她的情趣用品店由于逼格过高生意不好。在我看来,马同学应该去哪里找她的客群呢?这种有调性,但未必符合主流审美的情趣用品店,铺天盖地的广告能够拯救它吗?答案很有可能是悲催的否定。让我支招的话,如果有机会,她最好能够和郭美美同学联系一下,让美美把自己的顾客群名单share出来,很有可能这群人就是会买高逼格情趣用品的人。
遗憾的是类似的事情我后来才发现早就有人做了。“罗辑思维”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弄了一箱书,也不告诉你这里面究竟有什么书,以不低的价格挂出来卖,结果这批书被很快抢完。猛一看到这个活动,再联想到自诩为书虫的堂主,我每次买书千挑万选的谨慎购买体验,觉得真是蛋疼。
后来,总结出“调性理论”的我却很快释然:罗胖用自己的调性担保,保证了大家买的书都是自己会想要的书,太棒了!
我为什么看好雕爷
这就不得不说回雕爷。
从阿芙精油到雕爷牛腩到下午茶到薛蟠烤串到美甲,很多人说雕爷牛X大了,不停跨界搞这么多事情。可是,在我看来,雕爷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擅长的领域,他真正擅长的东西就是卖调性。
用阿芙精油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会选择吃雕爷牛腩、薛蟠烤串的人,也很有可能就是首先使用他美甲服务的人。我不知道雕爷有没有统计过这几个品牌之间客群的重合度,但是根据我的胡说,我认为这几者之间重合度相当高。
我认为他看明白了。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品牌逻辑是个人走在品牌前面,那么一个极大的可能就是,品牌创始人的调性决定了一个品牌的调性以及随之吸引来的人的调性。
以雕爷牛腩的调性而论,真正会长期吃雕爷牛腩的人我认为少之又少,即使是雕爷的“王彩玲”理论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如果脑子发热,在北京开十家八家雕爷牛腩,那么我认为必死无疑。
有意思的是,雕爷恰恰没有选择点状挖掘,在牛腩这条路上去过度消费其潜力:他开了五家雕爷牛腩就不开了。雕爷接着用网状挖掘的方式找了同一批用户的其他需求:有逼格的烤串、有逼格的下午茶、有逼格的美甲。
这样,事情变得有意思了。我们假设北京符合雕爷调性的客户群只有10万,相比起北京3000万的人口体量,应当说是相当小众了。可是这每一个小众,究竟会有多少项消费需求呢?我假设这个数字是300项吧。雕爷现在满足了这帮人吃串、吃牛腩、喝下午茶、美甲的四项需求,还剩下296项,也就是说雕爷如果能够把一个人当做300人来消费,那么在这群人身上其实还有等同于3000万人的消费潜力可以挖掘。何况,这群人并不是价格敏感型的消费群体。
对于这群人而言也省事了,以前要保证自己的每一项消费选择都符合自己的调性,多困难、多麻烦呀,现在认准雕爷这只鹰就准没错,只要是雕爷开的店就进不就完事了?
篇5:做生意的三大要素
最近老是有人问我:“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 今天上淘宝去开店还有机会赚钱吗?总看到有人在淘宝上做得很好很快乐而且很赚钱, 而自己做了个把月却生意一直不好, 快坚持不下去了, 是不是自己做的太晚了……”
其实做生意从来就没有容易过。起早贪黑、担惊受怕、患得患失, 忙了一年颗粒无收甚至血本无归, “众叛亲离”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说生意好做的人基本是吹牛, 任何时代做生意都是要冒风险, 都是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心力和体力, 一夜暴富成名的事基本上是电视剧里的故事, 好生意都是需要时间和心血积累打造起来的。花大量时间、精力未必生意会好, 但不花时间、精力是肯定不会有好生意的。
淘宝开店也一样, 其实13年前开店还仍然坚持到今天的人并不多。那时候开淘宝店也非常艰难, 因为网购的客户还很少, 物流很差, 支付不顺畅等, 那时候开实体店的人常常笑话开网店的人是异想天开。十多年来, 那些想通过开网店迅速致富的人基本都失败和放弃了。而那些坚持把开网店当乐趣, 把和人沟通交流当工作的人却基本上成功了, 他们从一个人开店到雇佣几十个上百个员工, 这样的人也比比皆是。
做生意的第一要素是要用心。你做的事是你真正喜欢和热爱的。因为你用心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发现有客户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的时候, 你自然会充满感恩, 会耐心热情的和客户沟通和交流。充满感恩的人容易成功, 更何况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你不会觉得太累。开始的时候, 做不做得成生意不重要, 但找到对你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的人非常重要。
做生意的第二要素是用脑。选择了做什么后, 就必须思考如何做。尤其是小企业, 你必须做出特色来, 做出与众不同来, 做出乐趣来, 做出自己和客户的感情来。做生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而是在创作或发现一种你和你的客户之间的一种共同认同的价值。
做生意的第三要素是必须要花时间、要花精力和体力。几乎所有优秀的创业者都是在走路、吃饭、洗澡、睡觉做梦甚至上厕所都在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抓住每一分钟时间倾听客户和自己的员工沟通, 在流泪中学习, 在沮丧中感受希望, 在担忧中品味零星的希望。过去的15年, 很多人说淘宝是运气好, 我们确实有很多很多的运气成分在里面, 但我们起的一定比大家早, 我们下班一定比很多人晚, 我们睡得一定没有大家香, 我们假期一定比大家少的多, 我们的身体一直在沮丧和挫折中挣扎……
淘宝今天生意好做吗?我认为依旧是不容易。但很多的商家也找不到其它更好做的地方了, 如果每天有上亿网购者来访问的网站, 你还是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客户, 你是否想过用心、用脑、用体力去改变自己的方法?以前你做生意只能面对几十个人, 而今天你可以每天面对全国甚至全球数十亿人, 问题是你觉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够独特, 是否能在十几亿人中找到知己, 是否能让这些知己满意, 成为终身“知己”。
淘宝网刚设立的时候, 我们希望给很多人带去交易和交流的快乐。卖出东西是一种快乐, 卖不出东西, 思考如何卖, 如何找到和有兴趣的人交流也是一种独特的快乐和享受。
淘宝从第一天起就不是按商场或大卖场的买卖而设计的, 而是希望年轻人通过货物和服务的交易交流来产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就如同人们去星巴克不是为了品尝咖啡的味道, 而是因为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买昂贵的服饰不是为了保暖, 而是追求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
电子商务只是刚刚开始。未来三十年才是真正的发展时期, 未来, 你可以不做生意, 但你必须要有买卖。你买卖的未必是实物, 而是你的创意和创造, 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畅想和梦想, 你要找到的不是那个“买家”而是那个“知己”, 你要学会相处的不是生意而是未来, 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你要经营的不是生意, 而是在经营更好的自己。
篇6:惨败过的生意人揭秘服装生意内幕
说起做服装生意,大多数人认为就是开个实体店或网上开店。开实体店看起来很容易上手,无非就是找个店面装修一下,去批发市场批些货回去上架开卖;网上开店基本就是注册个店铺,找好货源,落实运输,拍照后上传货品以及相关信息,然后推广店铺坐等生意。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水到渠成,但我想说的是,如果前期你不够了解服装相关情况的话,请别贸然入行,否则一定惨败而归。
做服装生意货品很关键,通常店主们都是直接去批发市场淘货回去,少有到网上批发货品的,因为怕上当受骗,以及货品实物差和退换货等等问题。而自己去进货由于要控制费用,时间就相对紧促,根本无法完全了解整个批发市场的情况。特别是那些不在批发市场所在地的店主们,到了批发市场晕头转向,苦不堪言,匆匆拿些与店里风格相匹配的货品就打道回府,回去后又发现生意不好做,尺码、质量、价格等都是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重点来说归结到价格上我觉得更透彻,做生意求的是利,好不容易劳心劳力淘来的货一旦卖不出去就成了积压货,活钱成了死钱,服装更新换代又快,再一过时,那就成了一文不值的垃圾。而服装店又必须不断更新应季货物,不然连仅有的老客户都会失去。
老话说,无奸不商。放眼看去,批发市场分区很多,人多店杂,货品参差不齐,如无一定道行很难明白当中奥秘。从大的来说,分为一级批发商与二级甚至三四级批发商。除一级批发商都属于炒货,也就是拿上一级的货去做批发,赚取中间的差价,经过层层加价,同一货品就出现了很大差价。这点存在于批发市场的所有区间,伪品牌、仿牌、贴牌、炒货、尾货、旧货翻新、洋垃圾等等,形式各种各样。如果店家拿到的是一手货源,价格自然有优势,如果拿到炒货,那结果也是自然的。
刚才说到商人都是求利的,为了争夺市场,手段五花八门,货不对版算其中之一。这段时间网上爆销某电视剧中的一件大衣,批发商们就爆仿,为了以低价取胜,选用相近劣质面料忽悠人,还有的会减小尺码来降低成本。
如何能选批到价廉物美的货品就得做足功课,哪个是真品牌,哪个是假品牌,连我都不一定能全分清楚。很多知名品牌专卖店里其实也不一定全是正品,为了利益最大化,加盟其品牌后,会在专卖店里掺入部分高仿品按正价出售。
有人问我,进货时进价格低点的货是不是就不是炒货了?对此,我表示不尽然,这得看你遇上的是什么样的供货商。如果是以诚信为本的批发商,那我恭喜你,货品上会少操心很多;如果是奸商,那么我告诉你,奸商没写在脸上,此处不骗你,彼处也会骗你,那叫一个防不胜防。而且开店的都是希望把生意做好,如果找来的货仅仅只是价格低廉,但品质拙劣,生意照样不会好。原则上一定要保证一点方可长胜:质优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