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通颗粒

关键词:

脉络通颗粒(精选三篇)

脉络通颗粒 篇1

1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 瑞士Satorious BP211电子分析天平;葛根素对照品 (批号:110752-200511) 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规格:供含量测定用。脉络通颗粒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371, 批号:1400634551) 购于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规格:6 g/袋。乙腈为色谱级, 水为二馏水。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葛根素对照品, 加入30%乙醇溶液溶解并稀释, 制成每毫升含葛根素40.8µg的溶液。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称取装量差异项下的供试品, 研细, 精密称取约1 g, 精密加入30%乙醇溶液50 ml, 称定重量, 冷浸2 h后, 超声30 min, 放至室温, 再称定重量, 加30%乙醇溶液补足重量, 摇匀, 过滤, 即得。

2.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Alltima HP C185µm (250.0×4.6) mm;流动相:乙腈-水 (10:90) ;流速:0.8 ml/min;进样量:10µl;柱温:40℃;检测波长:250 nm。

2.4 阴性干扰试验[4,5]

处方除去葛根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所制备样品为阴性对照品溶液, 精密吸取葛根素对照品、供试品、阴性对照品、空白等溶液, 分别注入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 测得溶液液相色谱图, 供试品色谱图中, 在与对照品色谱图相同的保留时间上有相应的色谱峰, 而阴性对照色谱图在与对照品色谱图相同的保留时间附近无干扰峰。

2.5 方法学考察

2.5.1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葛根素:0.0408 mg/ml) 1、5、10、15、20µl, 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 测定峰面积, 见表1。

以峰面积为纵坐标, 进样量 (µg) 为横坐标, 绘制关系曲线见图1, 回归方程为:y=5357.9x+9.2163, R2=1, 结果表明, 葛根素在0.0408~0.8160µg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2.5.2 精密度试验

取脉络通颗粒, 按含量测定方法制得供试品溶液, 连续进样6次 (表2) , RSD为0.35%, 表明精密度良好。

2.5.3 稳定性试验

取脉络通颗粒, 按含量测定方法制得供试品溶液, 每隔4小时进样1次 (表3) , 在进样16 h内, 供试品峰面积RSD为1.26%, 结果表明, 该方法稳定性好。

2.5.4 重复性试验

取样品, 依正文方法独立提取测定6次, 结果证明, 该方法重复性较好, 见表4。

2.5.5 回收率试验

取葛根素对照品溶液 (10.2mg/25 ml甲醇溶液) , 精密吸取1.2 ml, 置三角瓶中, 水浴加热蒸干, 再取已知含量的制剂0.5 g, 精密称定, 加入该三角瓶中, 按含量测定方法操作, 依法测定, 见表5。

如表5所示, 本法平均回收率为104.6%, RSD=0.7%。

2.6 按照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不同批号样品十批, 其含量测定结果见表6。

3 讨论

脉络通颗粒具有活血通脉、通络止痛的功效。本文测定的葛根素为方中主药葛根的主要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该成分操作简便, 结果准确, 适合作为该药物的质量标准控制其生产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12-313.

[2]陈发奎.常用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720-723.

[3]赵陆华.中药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2004:1026-1028.

[4]田菁, 黄阁, 赵怀清, 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中成药中的葛根素[J].色谱, 2001, 19 (5) :457-460.

脉络通颗粒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00例,男58,女42例,年龄最小44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1~17年不等,平均9年。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次数、分级、分型、血压、心电图变化及合并症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和全国冠心病心绞痛座谈会议修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分型诊断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辩证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气阴两虚证:症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脉细弱或无力,或结代。心血瘀阻症:症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或心悸不宁,舌紫暗,脉沉涩或结代。恶化型劳累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律失常、心肺功能不全,合并中度以上高血压及合并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未按时用药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予以排除。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脉络通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益心康泰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用药期间不用抗心律失常、强心剂,利尿药及其他扩血管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口服硝酸甘油,高血压患者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或卡托普利治疗。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测心肌酶、血脂、肝肾功、血糖、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及治疗中期各做1次静息心电图作对照,观察胸闷、气短、心悸、等临床症状,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记录治疗前、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状况、心电图变化及检测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变化。

1.5 疗效标准及结果

注: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疗效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进行评定。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2)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3)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1) 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 (2) 有效:降低ST段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标准; (3) 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或加重,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6 统计学处理

疗效观察采用百分比,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Ricit系统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心绞痛改善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对改善心绞痛均有较好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两组中医症候改善疗效比较

见表2。

注:治疗后比较*P<0.05,**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胸闷、气短乏力等症候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对改善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等临床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指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心电图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后均对心电图有一定改善作用,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2.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4。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心病病因分为虚、实两种,虚者为胸阳不振、元气亏虚、心阴不足;实者为心血瘀阻、痰阻气滞或寒凝气遏等原因。治疗上宜通脉、补虚、泻实。脉络通胶囊是由党参、当归、地龙、丹参、红花、木贼草、葛根、槐米、山楂、川芎组成。党参补益中气,当归补血活血。现代研究表明党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抗休克,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能较好地改善心肌的舒张功能,增加心肌的顺应性,使冠状动脉灌注阻力减少,有利于左心室心肌的血流供应。明显降低全血比黏度和血浆比黏度、抑制体内外血栓形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浆血栓素TXB2水平[2,3]。当归多糖能增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骨髓有核细胞数,当归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有一定缓解作用。当归煎剂、水提物及其有效成分阿魏酸钠均能增加小鼠心肌摄取86Rb的能力,使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分别增加36.3%、40.6%和46%,使心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4,5]。两药合用补益气血,体现了补其虚的治疗思想。川芎嗪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前胶原基因转录,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激活并释放生长因子[6]。丹参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缺氧耐受能力,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动脉阻力,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调节血压、血脂及血糖[7]。地龙、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地龙、丹参、红花、川芎合用,共凑通脉、泻实作用。山楂消食积、去脂浊、健脾胃,预防痰浊生成。诸药合用共增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效。临床观察表明,脉络通胶囊治疗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以及中医症候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尤其在在改善胸闷胸痛、气短乏力症状方面具有优势。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变化,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观察脉络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 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发作次数、分级、分型、血压、心电图变化及合并症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服用脉络通胶囊治疗, 对照组服用益心康泰胶囊治疗, 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 对照组为78%;两组病人胸闷、胸痛、乏力、气短等症状, 以及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等方面均有改善, 且治疗组好于对照组。结论 脉络通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疗效较好。

关键词:脉络通胶囊,冠心病,心绞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

[2]王洁, 邓长泉, 石磊, 等.党参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279-281.

[3]李岩, 武乾, 林谦.补气药党参黄芪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基础医学杂志, 2010, 6 (7) :597-598.

[4]韦玮, 龚苏晓, 张铁军, 等.当归多糖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 2009, 58 (2) :123-129.

[5]龚梦鹃, 刘新民, 王立为.当归对血虚小鼠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3) :533-534.

[6]杨雪梅.川芎嗪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生化药物, 2010, 31 (3) :215-217.

脉络通颗粒 篇3

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尿激酶,脉络疏通颗粒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 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8.6%, 4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6.4%[1]。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主要与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先天缺如、浅静脉压力升高有关, 诱发因素有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习惯性便秘等[2]。

1 一般资料

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共62例, 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血栓性静脉炎的诊断标准[3]。治疗组35例, 男性16例, 女性19例;年龄29~76岁, 平均 (54.3±11.8) 岁。病程2~21d, 平均 (6.8±4.4) d。左下肢24例, 右下肢11例。发于小腿者29例, 延及大腿者6例。瘀滞性血栓性浅静脉炎32例, 化学性血栓性浅静脉炎2例, 特发性血栓性浅静脉炎1例。对照组27例, 男性15例, 女性12例;年龄27~72岁, 平均 (52.3±12.0) 岁。病程1~20d, 平均 (6.4±4.5) d。左下肢17例, 右下肢10例。发于小腿者24例, 延及大腿者3例。均为瘀滞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检验,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生理盐水20m L, 尿激酶20万U, 经足背静脉推注, 15~20min推注完毕, 12h给药1次。用药期间监测凝血常规, 根据纤维蛋白原 (FIB) 的结果调整尿激酶用量, 使FIB不低于1.5g/L。口服中药脉络疏通颗粒20g/次, 3次/d (批号0809514, 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

2.2 对照组

尿激酶4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 L中, 经手背静脉滴注, 1次/d, 以后根据FIB调整尿激酶用量。两组患者用药时间为3~14d, 平均 (9.0±3.7) d。患者治疗期间除使用尿激酶及上述中药外, 未用其他药物。

3 疗效

3.1 疗效标准

治愈:红肿疼痛消失, 皮温恢复正常, 条索状硬结消退 (局部可能留有色素沉着) ;显效:红肿疼痛明显减轻, 条索状硬结明显减退;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或加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治愈时间比较见表2。

4 讨论

血栓性静脉炎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临床以患肢出现疼痛、肢体肿胀、受累的浅静脉可扪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等为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脉痹”、“恶脉”等范畴。本病多由湿热或寒湿之邪外侵,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瘀滞, 脉络不通而成。

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后, 应及时溶栓治疗, 以免日后在局部形成难以消散的硬结。尿激酶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 溶解血栓, 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溶栓药物。我们采用尿激酶经足背静脉推注的方法, 使尿激酶直接进入患肢浅静脉, 从而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 加强了溶栓效果, 并且缩短了治疗时间。从表1和表2看出, 治疗组的治愈率、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94.3%、 (7.0±2.5) d, 明显优于对照组。脉络疏通颗粒中主要含有金银花, 白芍, 水蛭, 甘草等。水蛭直入血络, 逐瘀散结;金银花清热解毒;白芍活血止痛;全方共奏清热解毒, 化瘀通络, 祛湿消肿之效, 方简效捷。现代药理研究认为, 水蛭中含有多肽类、肝素、抗血栓素, 具有较强的抗凝血酶作用;金银花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并有较强的抗内毒素作用, 可以减轻病变组织的炎症。白芍等活血化瘀药, 均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 降低血液黏度,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脉络疏通颗粒能通脉消瘀, 改善血液循环, 加速静脉血回流, 以促进病变的改变;改善血液理化性质, 调整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功能, 降纤、溶栓, 防止血栓形成;抗感染, 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张培华, 蒋米尔, 戴乐天, 等.华东四省一市周围血管疾病调查研究[J].普外临床, 1993, 3:162.

[2]Carpentier PH, Maricq HR, Biro C, et al.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patterns of chronic venous disorders of lower limb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France[J].J Vasc Surg, 2004, 40:650-65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芪血颗粒治疗小儿营养性贫血的治疗观察 下一篇:小儿肺热平颗粒质控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