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共3篇)
篇1: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
学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管理小组及工作职责
管理小组:
组长:XXX(校长)
副组长:XXX(副校长)
组员:XXX(总务处主任)XXX(校办主任)、XXX(教务处主任)、XXX(学生处主任)、XXX(校医)、XXX(校医)
工作职责:
1.组长
校长是学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工作的工作方案,实施及相关协调。全面负责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控工作。
2.副组长
具体分管学校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宣传工作,教职工的思想工作、作,抓好校内预防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工作。
3.组员
负责本单位或学校工作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内部协调、与辖区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小组联系并协助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随访等工作
篇2: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的监管工作人员,在相关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艾滋病病毒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职业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是发病率很低,这取决于暴露的性质、接触病毒的数量、是否及时使用抗HIV病毒药物等因素有关。艾滋病病毒暴露后的预防处理:
(一)暴露后局部处理:
1、用肥皂和水清洁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
3、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二)暴露后的报告及处理程序:
1、一旦医护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立即上报医院医务科,以便能及时与杭州市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药物储备点和区疾控中心取得联系,获得预防药物和处理。
2、预防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意外事故发生后1-2小时之内。动物实验显示,预防用药的时间推迟24-36小时之后将无预防作用。
医务科
篇3: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职责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措施
艾滋病(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南宁市是广西AIDS流行的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由于干预、诊疗、综合治理等AIDS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等时有发生HIV职业暴露。 暴露后应急处理和预防服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 我们对南宁市2011—2014年发生的249例HIV职业暴露个案进行分析, 为完善今后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1—2014年南宁市报告发生的HIV职业暴露249人。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回顾性收集2011—2014年南宁市各县区报告的HIV职业性暴露个案进行统计分析。 按照 《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 2009年版, 以下简称 《 规范》) 的“ 艾滋病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 要求和方法,对暴露者进行个案调查并填写“ 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个案均由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 疾控) 中心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登记;以暴露源情况和暴露类型为评估标准, 对暴露的危险性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和本人意愿确定是否用药。 采集暴露者0、 4、8、12周和6个月血液3 ml做HIV抗体检测,经过6个月随访检测,阴性者排除暴露后感染,阳性者继续观察并进一步做确证实验。
1.2.2统计学分析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差异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职业暴露的处理根据《 规范》 , 对暴露者进行局部处理、危险度评估( 包括对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的评估) 及暴露后预防(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 。 PEP方案包括基础方案和强化方案,基础方案采用双汰芝( 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AZT+3TC)300 mg/次,每日2次,连续服用28 d;强化方案采用双汰芝联合佳息患/克立芝( 蛋白酶抑制剂)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28 d。
2结果
2011—2014年南宁共报告发生HIV职业暴露249例,各年度分别为47、81、63、58例。 其中医护人员235例( 94.4%) ,公安司法人员14人( 5.6%) 。 暴露方式主要以针刺或割伤195例( 78.3%) 为主,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48例( 19.3%),抓咬伤6例( 2.4%)。不同职业人员的暴露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9.030,P<0.01) ,见表1。 2
2.1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按照《规范》AIDS实验室安全防护和职业暴露预防要求分级。249例HIV职业暴露者中,暴露级别以Ⅰ、Ⅱ级为主,分别为106例(42.6%)和120例(48.2%),Ⅲ级23例(9.2%)。暴露源级别主要以暴露源不明(108例,43.4%)为主。不同职业人员的暴露级别、暴露源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0,P>0.05;χ2=0.634,P>0.05)。见表1。
2.2暴露后紧急处理情况249例职业暴露中,246例( 98.8%) 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立即按规范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3例( 1.2%) 未进行任何的局部处理。 其中有218例( 87.6%) 能按《 规范》 要求进行“ 挤血、冲洗、消毒”,28例( 11.3%) 只进行单一的挤血或消毒,没有进行冲洗。
2.3不同暴露源级别的预防服药情况249例职业暴露者中,有184例( 73.9%) 采取了PEP服药,基础用药方案167例,强化用药方案17例。 预防服药者中,无论何职业均以暴露源级别不明为主,占40.2%,组间差异不显著( 确切概率法,P=0.87) ,见表2。 预防服药后,有12名暴露者由于暴露源阴性而停止服药。 所有暴露者分别在暴露后0、4、8、12周和6个月随访检测HIV抗体,经随访检测目前均未发现HIV抗体阳转者。
2.4暴露后的用药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184名预防服药者中,有51名( 27.7%) 用药时间<暴露后4 h,109名( 59.2%) 在4~24 h,24名( 13.1%)> 24 h。 发生暴露后最早服药时间为10 min,最晚为5 d。 43.5%( 80/184)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83.6%( 67/80) 报告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46.3%( 37/80) 伴有头晕、乏力、失眠、嗜睡等精神症状,5.0%( 4/80) 伴有皮肤过敏。
3讨论
我国HIV职业暴露的首要原因是职业人员防护意识薄弱、违反操作规程、有的器械保护性差以及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欠缺等[1,2,3,4,5,6]。 2011—2014年南宁市共报告发生HIV职业暴露249例, 涉及医务人员和公安司法等高风险职业, 暴露方式以针刺或割伤为主,与国内同类报道相似[7,8,9,10]。 随着我国HIV/AIDS数量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不断升高,常见于护理器械及手术锐器的刺伤或割伤[8];公安司法人员因缺乏基本防护用具和防护意识, 在监管场所及抓捕过程中易发生HIV职业暴露[9]。
职业暴露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和预防性服药是阻断HIV暴露后感染的关键。 本次研究发现,87.6%的暴露者在暴露后能够规范处理伤口,但仅有27.7%的暴露者能在4 h内开展PEP服药。 72.3%的暴露者延迟服药,其主要原因可能为暴露者相关知识欠缺、PEP渠道不清、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等有关[8,9]。 《 规定》 指出, 预防性用药应在暴露后立即开始,一般在1 h之内服药效果最好。 在全部暴露者及实施PEP的暴露者中,暴露源不明分别占43.4%( 108/249) 和40.2%( 74/184) ,均高于陈燕清等[7-10]的国内同类研究( 27.1%、23.4%、19.6%、 19.0%) , 这加大了暴露者由于暴露源阴性而盲目实施PEP的概率。 PEP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及症状与文献[8]的报道相似,这要求处理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需对暴露者进行动态随访和心理疏导,在无特别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时,须按《 规定》要求坚持服药满4周。
南宁市自2010年实施防治AIDS攻坚工程以来, 非常重视AIDS职业暴露问题, 每年从市财政划拨50万元专款用于职业暴露的处理, 主要用于支持暴露者的用药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精神抚慰等,为防艾一线的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稳定了队伍。在过去4年中南宁市发生了249例职业暴露者, 经过应急处理后均未发生HIV抗体阳转者, 当前的职业暴露处理措施是有效的。 但本次研究发现,仍存在40.2%( 74/184) 的PEP者因暴露源不明而盲目服药、11.3%( 28/249) 处理不规范、72.3%( 133/184) 延迟服药等问题。 因此,针对职业暴露高风险人群建立并完善安全防护制度及管理办法,加强相关人员安全操作规程及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十分必要。特别是在发生职业暴露后,需完善相关处理措施,除按《 规定》进行应急处理和报告外,应同时采集一份暴露源的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 即使已实施PEP也应采集暴露源血液标本检测HIV抗体), 尽快明确暴露源的感染状况,降低暴露源不明所占比例。 即使已经实施PEP,在暴露源经检测为阴性时也必须停止继续服药,以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服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赵光昱,刘梅瑶,朱建军,等.凉山州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行为与职业暴露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5):395-399.
[2]刘君,朱林,韩丽凤,等.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护现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25-27.
[3]王天海,高艳.北京市监狱干警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0):673-674.
[4]姜雪,刘中夫,赵燕,等.北京市两家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2):910-913.
[5]喻晓东,秦其荣,叶冬青.当涂县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与针刺伤状况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0):853-855.
[6]徐鹏,韩琳,曾刚,等.医务人员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和态度的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66-69.
[7]陈燕清,陈桂珍,张复春,等.59例艾滋病职业暴露分析及处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9,9(8):939-940.
[8]罗玉兰,林鹏,付笑冰,等.广东省2008—2010年HIV职业暴露情况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10):653-656.
[9]杜曼,姚刚,阮峰.2003—2012年珠海市HIV职业暴露者预防性服药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4):275-277.
相关文章:
艾滋病防治面临的难题与对策01-10
艾滋病防控活动小结01-10
艾滋病防控自查报告01-10
艾滋病与肺结核范文01-10
地理信息分析01-10
艾滋病防控知识竞赛决赛规则01-10
卫生院艾滋病防控计划01-10
艾滋病防控工作制度01-10
心理护理在分娩产妇中的作用分析01-10
润物无声的妇产科护理工作——孕产妇护理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