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街道美学(精选三篇)
街道美学 篇1
且不凭借照片, 闭上眼回忆一番, 这座城市给我的城市意象大概就是“街道”二字吧。相比起大陆许多千人一面的城市景观, 这座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群, 以及街道上到处林立的霓虹灯招牌算是最强烈的城市意象。以购物人流较为集中的旺仔 (之前第一次到香港的地方) 和铜锣湾 (这个整整一个星期就住在此地) 为例, 如果以格式塔心理学来考察这两个地区景观的图底关系, 街道无疑是“图”, 而围合街道的建筑应该以“底”的形式出现更为强烈吧。
这里的建筑大都只强调他们面向街道的正立面, 一个个“火柴盒”整整齐齐地紧密排列在街道两旁, 高高耸起, 从而形成这些繁华街道的表皮。这些建筑往往正立面的宽度很小而侧面的纵深较长。相比起许多以建筑为图, 以街道为底, 而缺乏整体规划的街道, 香港这些街道的整体感更为强烈, 街道本身更为整洁。
说到香港这些街道, 我觉得两个东西很有意思:一个是他们的尺度, 另一个是那些林立的大招牌。这也是我在读《街道的美学》时, 发现香港的现状与书中理论相互矛盾之处。
《街道的美学》一书读下来, 感觉此书对尺度问题的考察真是细致入微。这里所讲的香港街道的尺度, 主要是指其建筑与街道的宽与高的比。暂时将建筑的高设为H, 街道的宽设为D。我们从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些理论中知道:当D/H<1时, 随着这个数值的减小, 外部空间会产生接近感;当这个比值为1时, 高度和宽度将产生均衡感。文艺复兴时期, 达·芬奇即认为这样的尺度较为理想。当D/H>1时, 随着比值的增大, 将产生远离感。巴洛克时期, 中世纪的街道宽度大多为建筑高度的2倍, 即D/H=2。芦田义信先生认为, 这个比例刚好可以较好地来观赏建筑, 而日本京都传统的铺面同外部D/H=1.3的关系也使得街道的尺度舒适, 可以称为“人的尺度”。照这样来看, 香港旺角和铜锣湾这些街道D/H的比值一般都是小于0.5, 于是, 街上匆匆都路人抬起头来看建筑立面的基本上是没有的。同时带来的还有日照的问题。在这样的街道上, 几乎只有到了中午或午后才有阳光照射到路面。天气再好, 行人首先感受到的还是那些铺面前闪烁的广告灯。
另外, 从这些街道的剖面看, 两侧建筑的底层 (一般作为商店使用) 都会向内后退一点的距离。这样以来, 作为“图像”的街道产生了一种“嵌”入建筑中的感觉, 同时这种向内凹进去的空间往往作为商店的橱窗使用, 又可以吸引视线。我想这样一来, 是不是就算得上在这个本来D/H如此小的, “非人性的”街道尺度下, 分割出较亲切为人性空间来呢?
另一个强烈的意象, 应该是旺角、铜锣湾这些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广告牌了。这些闪烁的霓虹的广告牌将繁华的街道装点得流光溢彩, 华丽的同时又强调了这里的商业气氛。但是, 《街道的美学》一书却对此大加批判。这里, 作者将建筑本来形成的外观称为“第一次轮廓线”, 而将建筑外墙的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街道的“第二次轮廓线”。书中也提到《街道空间的视觉构成》一书认为:西欧城市的街道是由建筑本来的“第一次轮廓线”所决定, 相对而言, 韩国, 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街道则多由“第二轮廓线”所决定。芦田义信先生认为, 飘动物品和凸出物的含糊轮廓线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图形”, 而“第一次轮廓线”的秩序和结构较为清晰容易描绘;相对而言, “第二次轮廓线”无秩序, 非结构化, 所以不能成画。
看到这里, 我就开始晕了。
在看到这段文字之前, 我似乎未曾从街道本身是否形成图像的角度来考察过这些街道, 也不觉得香港这些琳琅满目的广告牌不美。后来觉得, 考察香港旺角和铜锣湾这些商业街的招牌的景观时, 应该看到这些街道特殊的尺度。在D/H远远小于1, 甚至到达0.5时, 路上的行人已经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这些街道的立面了, 他们极少会故意抬起头来观看这些“香港的皮”, 而正常的视角则会自然而然地落在眼前这些招牌所在的位置上。在寸地寸金的香港, 除了那些在底层一楼开设的商铺, 其实还有很多商铺开设在楼上或者底下层, 如果不是这些广告牌, 恐怕有很多的商铺将会掩埋在这样高密度的都市之中。另一方面, 这些头顶上的招牌, 在一定程度上, 似乎将街道从顶面分割出下层一个较为亲切的空间, 行走其中的人, 如果不是故意抬头去看两侧高高的楼层, 一般不会意识到这如此“非人性”的街道尺度。
_香港旺角、铜锣湾。街道印象
城市街道意象美学论文 篇2
1.概述
1.1城市与街道
街道伴随城市而生,是城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线性空间。这一点,它是有区别于道路的。虽然两者都是行人习惯或潜在的移动通道,均为到达目的地而生,但街道一般指“两侧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也就是说,街道与人、建筑和环境空间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走廊。在现代生活中,街道的商业功能和社会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人们的活动场所,在展现城市文化的同时,也记忆着城市的发展。
1.2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
所谓可意象性,就是更高意义上的可见性与可读性。城市街道能够产生意象性的主要有:
1)道路的交通特性,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交通线的不同影响力。例如兰州市的南北滨河路、张掖路等,均集中着不同的交通流量,使其具有明显的意象特征(见图1)。
2)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集聚地,它们能给观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兰州市天水南路的终点火车站站前广场,由于此处汇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对此记忆深刻(见图2)。
3)街道rt身的空间特性产生的意象性,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可以凭借直觉,或宽或窄来判断具体的街道。如兰州市东岗西路盘旋路口处,相对宽阔的街道能使得其成为识别它的一个重要标志(见图3)。
4)沿街的立面特征,既有建筑的立面,也有植物的界面,都能使街道产生区别f其他的明显差异。如庆阳路和雁园路,两侧建筑类型就有所区别,鲋者是商业办公建筑,后者主要是居民楼,类?的差异带来的适立风格的迥异,这对识别街道非常歌要(如图4所示)
5)靠近城山?中特色的部分增加r街道的意象特征。中山路由于终点是兰州的形象一中山桥,这种清晰的标志特征物是其他街道所没有的,视觉h的引人注H使中山路更有意象性(见图5)。
2.城市街道意象美学
2.1空间美学
城市的街道空间是由道路、建筑群、绿化,设施、小品等组成的面的围合,这种围合能够使街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人??止在街道中,能够体验和感受到街道两侧的封闭界面所带来的整体龙感。街道空间的封闭界面能起到边界和界限的作用,对外,界面空间能形成牛.动活泼、富含活力、丰富多彩的街道空间;对内,界面空间和其他元素能够组成人们生活的场所,
2.1.1水平界面
街道空间的水平界而是指由道路、广场等为主的底界面和以迮筑R顶所构成的天际线即顶界面组成。底界面是人们活动最为频繁,接触记为密切的?个界面,也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始,其作为空间的过渡,不仅能够缓解街道空间与迷筑空间之间的巨大反茇,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过渡¥顶素有速筑的.“第五立面"之称,连绵起伏的屋顶构成了街逍空间的顶界,成为城屮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足展斐鞘刑厣的积极因素。
2.1.2垂直界面
垂直界面主要是由临街建筑的边界以及树木、设施等组成,其中建筑的边界是街道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在街道空间中无论是活动行走还是停留.一般情况F都是与垂A界面相对的,因而垂直界面是人们在街道空间中的主要观赏而;由于其临街的特殊位置,建筑边界在围合建筑空间的同时又形成城市街道的垂直界而,既是建筑空间的外壁,V是城市街道空M的内壁;既域于某个经济实体私有,又是城市居民的“集体所有”;既表明r逮筑的功能性质,又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意象由此可知,临街建筑的边界所形成的垂直界面具有诸多的双身份和特性,它的建筑与街道空间的中介,在建筑加人到街道环境之中的同时,街道空间也渗透到建筑之中。
2.2装饰元素
一般来说,具有装饰性的街道比视觉单调的街道更具拥∠筇卣鳌=ㄖ物沿街道两侧排列,彼此在形体之间也存在着映照与回应,而装饰就是其连接的中介,它的存在使得街道.有协调统一性,更富有趣味性。街道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沿街建筑的外立而上,它以不同的材质、色彩、造型体现建筑的形象与风格,M时V是城市精神和文脉的集中表现。
从视距与空间感知的角度来讲,人们对街道最初的感受足建筑的造型即观察者与建筑之间距离过远(视点距离住300m-600m之间),无法观察到建筑的个体色彩和质感特征,对象整体形象和面貌较弱,这时候建筑的造型能够ft接对观察者形成冲击,而建筑的造型一般体现在其比例和尺度上。
2.3色彩美学
色彩也是城市街道装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够带给人姐直接的视觉印象。城市街道色彩是指城市的街道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包括建筑、绿地、道路铺装、指示牌、广告牌、河流等城市的内在人文景观和外在的自然贵观无论是水f-界面还是垂直界面,其都能延伸到人们的活动空间,影响人的视觉感受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2.3.1建筑色彩
建筑是城市街道的》:要组成元素,也是寸意象的部分让筑色彩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建筑的个性和衣现I]笮体建筑色彩设计主要包括墙体、地面、人口、门窗、屋顷、细部等几部分,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这几个部分之间的色彩关系。
2.3.2植物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棺物绿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ft协调和相i映衬。通常来说,建筑与周围的植物绿化能够形成丨妇底关系,以绿化作为前景色即“底”,而建筑作为对象,即“图”,这种图底关系的形成更有利于人们对美的感受;同时,由于?梢物绿化,能使街道中两个无关联的元素在视觉上联系起来,从而增强街道的连续性;除此之外,植物本身造型柔和,它4建筑等这类倘fiii!的元素相结合,能够起到柔化的作用。
2.3.3植物本身的配置美学
城市街道植物在配置中,注重主从关系,首先要选择主调树种,形成街道的风景主体;其次在小空间皆造中,要*视统一-l-j对比的关系,即选择造型独特、形体l大的杭物怍为主景,而低矮灌木作为背景,使得整体构图关系不显重复。值得注意的是,植物的配置必须要考虑季相关系,植物的颜色随季芦变化而变化,故而在造景中要恰当配置+同的棺物和花卉,以达到叫令有景的效果,进而带给人们变化的、多样的视觉感受。
3.结语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不同的居民生活观念、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街道的整体形象建设时应该充分体现城市的这种个性,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征,使建设风格与城市个性和谐交融,进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以求营造出具有高度可识别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历史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
城市街道意象美学 篇3
1. 1 城市与街道
街道伴随城市而生, 是城市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线性空间。这一点, 它是有区别于道路的。虽然两者都是行人习惯或潜在的移动通道, 均为到达目的地而生, 但街道一般指“两侧有房屋的, 比较宽阔的道路, 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 也就是说, 街道与人、建筑和环境空间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走廊。在现代生活中, 街道的商业功能和社会功能日益突出, 逐渐成为人们的活动场所, 在展现城市文化的同时, 也记忆着城市的发展。
1. 2 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
所谓可意象性, 就是更高意义上的可见性与可读性。城市街道能够产生意象性的主要有:
1) 道路的交通特性, 主要是由于城市的交通线的不同影响力。例如兰州市的南北滨河路、张掖路等, 均集中着不同的交通流量, 使其具有明显的意象特征 ( 见图1) 。
2) 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集聚地, 它们能给观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兰州市天水南路的终点火车站站前广场, 由于此处汇集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人们对此记忆深刻 ( 见图2) 。
3) 街道自身的空间特性产生的意象性, 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可以凭借直觉, 或宽或窄来判断具体的街道。如兰州市东岗西路盘旋路口处, 相对宽阔的街道能使得其成为识别它的一个重要标志 ( 见图3) 。
4) 沿街的立面特征, 既有建筑的立面, 也有植物的界面, 都能使街道产生区别于其他的明显差异。如庆阳路和雁园路, 两侧建筑类型就有所区别, 前者是商业办公建筑, 后者主要是居民楼, 类型的差异带来的是立面风格的迥异, 这对识别街道非常重要 ( 如图4 所示) 。
5) 靠近城市中特色的部分增加了街道的意象特征。中山路由于终点是兰州的形象———中山桥, 这种清晰的标志特征物是其他街道所没有的, 视觉上的引人注目使中山路更有意象性 ( 见图5) 。
2 城市街道意象美学
2. 1 空间美学
城市的街道空间是由道路、建筑群、绿化、设施、小品等组成的面的围合, 这种围合能够使街道本身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即人行走在街道中, 能够体验和感受到街道两侧的封闭界面所带来的整体美感。街道空间的封闭界面能起到边界和界限的作用, 对外, 界面空间能形成生动活泼、富含活力、丰富多彩的街道空间;对内, 界面空间和其他元素能够组成人们生活的场所。
2. 1. 1 水平界面
街道空间的水平界面是指由道路、广场等为主的底界面和以建筑屋顶所构成的天际线即顶界面组成。底界面是人们活动最为频繁, 接触最为密切的一个界面, 也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始, 其作为空间的过渡, 不仅能够缓解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巨大反差, 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 还有助于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过渡。屋顶素有建筑的“第五立面”之称, 连绵起伏的屋顶构成了街道空间的顶界面, 成为城市天际轮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展示城市特色的积极因素。
2. 1. 2 垂直界面
垂直界面主要是由临街建筑的边界以及树木、设施等组成, 其中建筑的边界是街道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在街道空间中无论是活动行走还是停留, 一般情况下都是与垂直界面相对的, 因而垂直界面是人们在街道空间中的主要观赏面; 由于其临街的特殊位置, 建筑边界在围合建筑空间的同时又形成城市街道的垂直界面, 既是建筑空间的外壁, 又是城市街道空间的内壁; 既属于某个经济实体私有, 又是城市居民的“集体所有”; 既表明了建筑的功能性质, 又体现着城市的文化意象。由此可知, 由临街建筑的边界所形成的垂直界面具有诸多的双重身份和属性, 它是建筑与街道空间的中介, 在建筑加入到街道环境之中的同时, 街道空间也渗透到建筑之中。
2. 2 装饰元素
一般来说, 具有装饰性的街道比视觉单调的街道更具有意象特征。建筑物沿街道两侧排列, 彼此在形体之间也存在着映照与回应, 而装饰就是其连接的中介, 它的存在使得街道具有协调统一性, 更富有趣味性。街道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沿街建筑的外立面上, 它以不同的材质、色彩、造型体现建筑的形象与风格, 同时又是城市精神和文脉的集中表现。
从视距与空间感知的角度来讲, 人们对街道最初的感受是建筑的造型。即观察者与建筑之间距离过远 ( 视点距离在300 m ~600 m之间) , 无法观察到建筑的个体色彩和质感特征, 对象整体形象和面貌较弱, 这时候建筑的造型能够直接对观察者形成冲击, 而建筑的造型一般体现在其比例和尺度上。
2. 3 色彩美学
色彩也是城市街道装饰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带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印象。城市街道色彩是指城市的街道空间中各种视觉事物所具有的色彩, 包括建筑、绿地、道路铺装、指示牌、广告牌、河流等城市的内在人文景观和外在的自然景观。无论是水平界面还是垂直界面, 其都能延伸到人们的活动空间, 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进而达到情感共鸣。
2. 3. 1 建筑色彩
建筑是城市街道的重要组成元素, 也是可意象的部分。建筑色彩的处理是否得当, 直接决定了建筑的个性和表现力。单体建筑色彩设计主要包括墙体、地面、入口、门窗、屋顶、细部等几部分, 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这几个部分之间的色彩关系。
2. 3. 2 植物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植物绿化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协调和相互映衬。通常来说, 建筑与周围的植物绿化能够形成图底关系, 以绿化作为前景色即“底”, 而建筑作为对象, 即“图”, 这种图底关系的形成更有利于人们对美的感受; 同时, 由于植物绿化, 能使街道中两个无关联的元素在视觉上联系起来, 从而增强街道的连续性;除此之外, 植物本身造型柔和, 它与建筑等这类僵硬的元素相结合, 能够起到柔化的作用。
2. 3. 3 植物自身的配置美学
城市街道植物在配置中, 注重主从关系, 首先要选择主调树种, 形成街道的风景主体; 其次在小空间营造中, 要重视统一与对比的关系, 即选择造型独特、形体高大的植物作为主景, 而低矮灌木作为背景, 使得整体构图关系不显重复。值得注意的是, 植物的配置必须要考虑季相关系, 植物的颜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故而在造景中要恰当配置不同的植物和花卉, 以达到四季有景的效果, 进而带给人们变化的、多样的视觉感受。
3 结语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形和气候、不同的居民生活观念、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 在街道的整体形象建设时应该充分体现城市的这种个性, 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征, 使建设风格与城市个性和谐交融, 进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 以求营造出具有高度可识别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历史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观。
摘要:简述了街道与道路的区别, 对城市街道中能产生意象性的主要元素进行了介绍, 并从街道空间、垂直界面、装饰元素、色彩美学等方面, 研究了城市的街道意象美学, 从而提升城市街道的可意象性, 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街道景观。
关键词:城市,街道,意象性,空间美学,色彩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平,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日]芦原义信.街道美学[M].尹培桐,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3]边颖.建筑外立面设计[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4]温文瑞.城市街道景观中的色彩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0.
[5]侯双庆.城市街道景观美学的研究与分析[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6]黄超.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