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静脉采血的体会(精选七篇)
真空静脉采血的体会 篇1
1 真空静脉采血的现状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最基本的采集血液标本的技术操作是静脉采血。而当前较为先进的采血技术就是真空采血技术, 它受到了医务界的推崇和欢迎。一次性的真空静脉采血针是由软管、集血针、穿刺针组成的双向无菌针[2,3]。其在采血方面具有众多优点, 比如:可以为患者减少痛苦、操作起来简单快捷、采血量不受限制、工作效率高, 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操作者和减少环境污染等, 在临床中被广泛的应用。
2 门诊真空静脉采血所面临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2.1 晕针
这是因为受检者在采血时心理过于紧张和恐惧, 进而导致迷走神经的兴奋, 引起内脏的血管扩张, 最终因为脑血管供血不足而晕针。除此之外, 也可能是空腹采血致使的疼痛、体质虚弱、饥饿等诱发的晕针。晕针常常发生在采血的过程中或者是采血之后的几分钟以内。晕针的主要表现是, 面色苍白、眼前发黑、视线模糊、头昏、呕吐、恶心、胸闷、冷汗、抽搐、惊厥或是意识丧失等[4,5]。一般情况下发病只是一过性, 晕针者在5~10 min内可以自行缓解。
解决措施:面对患者焦虑、恐慌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该运用主动、沟通、解释的方法, 也就是说, 当患者来采血时, 护士要热情主动的上前询问, 和患者积极地沟通、交谈, 进而使患者紧张的情绪能够放松。除此之外, 还要把静脉采血的操作方法和静脉采血对身体健康有无影响简单明了的告诉患者, 使患者熟悉采血的相关知识, 进而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情绪也更加稳定。
2.2 皮下淤血
出现皮下淤血的原因, (1) 护理人员按压的方位、方式不对。当采血结束时, 护理人员本应该用棉签在患者血管的进针处进行按压, 但是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对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常常误以为在皮肤的进针处按压。还有就是按压的力度、时间把握不好, 常常是力量过轻或是过重、时间过短。 (2) 护理人员缺乏实践练习,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技术不娴熟。尤其是在穿刺中有很大的认为差异, 过浅或是过深都会造成针头斜面的一部分在血管外, 一部分在血管内, 从而致使患者的血液流向皮下。 (3) 有些患者较为肥胖, 进而致使血管较为隐匿。还有些患者的血凝机制较差。
解决措施:护理人员应该先找准正确的血管穿刺位置, 然后再进行穿刺, 且下手时, 要做到稳、准。在进行采血穿刺前, 护理人员还应该先教给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按压方法。在按压时, 棉签要顺着穿刺血管所延伸的方向, 按压的位置是血管的进针处, 时间应该在5 min以上[6,7]。如果遇到一些难以采血的患者, 应该在采血前给患者在需要采血的部位实施局部热敷。加强患者身体的血液循环, 从而方便进行穿刺。假如针头的斜面紧贴住了患者的血管壁, 此时护理人员要转换针头, 使针头的角度改变。
2.3 溶血
当进行真空静脉采血时, 很可能会因标本处理不当或是采血技术存在问题而引起溶血。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溶血: (1) 进针时位置不精确, 针尖在静脉中来回穿刺进而引发溶血。 (2) 采血量不足时, 运用的添加剂的浓度过高, 导致渗透压过高造成溶血。 (3) 从患者血肿的部位采血, 血肿里的组织液致使红细胞破裂。 (4) 在颠倒混匀时因为混匀的次数过于频繁或者是过分的震荡, 而致使溶血。
解决措施:医护人员在真空静脉采血的过程中, 不能将小号针头与大号真空采血管进行搭配使用。采血应该仔细的检查, 不能从血肿的部位采血。将采血管颠倒混匀时, 动作应该轻柔, 不能过分的震荡。除此之外, 采血后必须上下颠倒采血管8~10次, 让血样和添加剂能够充分混匀。不然, 会致使标本的微量凝血或者是去抗凝效果, 尤其是肝素管、EDTA, 在较短的时间中就会凝血, 必要时需重新采血[8,9]。
3 小结
在临床中, 比较常用, 并且得到普遍应用的采血方式就是静脉采血[10,11]。传统采血中所使用的无菌注射器, 采血针头固定起来比较困难, 在对针栓进行抽拉的过程中, 如果速度太快, 容易造成血标本发生溶血, 这样会限制采血量, 提升感染的几率。最近几年以来, 真空静脉采血得到广泛使用, 能使发生感染的概率得到有效的降低。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 对于门诊真空静脉采血过程中存在的晕针、皮下淤血、溶血等护理问题, 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去积极地应对, 加强细节管理, 进而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在临床中, 真空静脉采血的方式优点较多, 但是不恰当的操作容易引发并发症, 这会导致医疗纠纷[12,13]。所以, 在进行门诊真空静脉采血期间, 采血者要将护理的有关操作严格的规范, 对真空静脉采血的主要原理做详细的了解, 在进行采血期间, 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进而减少并发生的发生。总而言之, 对真空静脉采血操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 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能使成功穿刺的概率得到提高, 同时也能使并发症得到减少, 具有临床借鉴价值。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各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能使护理服务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笔者在门诊真空静脉采血的护理中, 收集到了以下问题。现在, 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 并解决这些问题。
真空静脉采血的体会 篇2
1 存在问题
1.1 皮下瘀血
1.1.1 采血点上方衣袖过紧, 压迫血管, 回流心脏的血液回流时受阻, 血液从血管针眼处溢出, 形成皮下瘀血。
1.1.2 按压方法不当, 采血毕, 棉签只按压住皮肤进针处, 而未按压住血管进针处, 或按压时间过短, 面积较小, 力量较轻, 或按压的同时捻动棉球, 揉搓针眼处, 使血管上的针眼刚粘合住又被揉开, 影响局部凝血, 加重出血。
1.1.3 采血侧肢体活动过早, 使血管内血液, 血流压力突变, 再次冲开刚闭合的针眼形成皮下瘀血。
1.2 医源性污染
1.2.1 采集血标本时试管内负压已尽, 拔针后存留于采血针中的血液不能继续进入试管或采血针尾针橡胶套回缩弹力不足, 尾针针头封闭不全, 容易使采血针的血液抖落, 污染治疗巾。
1.2.2 采血完毕后, 采血针与真空管连接处容易有残存血液, 致使持针器污染。
1.2.3 穿刺针头脱出, 尤其是多个采血管采血时, 动作幅度过大机械牵拉所致。
1.3
真空采血器吸血不畅现象, 穿刺针头贴于血管壁或采血管内无负压。
1.4 血液标本不符要求
1.4.1 溶血
真空管内的负压相对较大, 采血初始, 血液流入管底速度快, 红细胞相互撞击, 可致破裂, 临床上偶见溶血。
1.4.2 凝血
使用抗凝剂的试管, 在抽血过程中未及时摇晃, 致使抗凝剂与血液混合不充分或是血黏度高的患者。
2 对策
2.1 采血前护士应耐心解释采血注意事项并严格把关, 护士应提前15min到岗, 事先开启空调设备, 提高室温, 鼓励患者脱下过紧的内衣, 避免采血处上方衣物过紧, 采集静脉血时严禁拍打采血部位, 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不宜过长, 以不超过40s为宜, 否则容易引起瘀血。护士在采血后尽可能协助患者压迫, 并做好示范, 按压的正确方法是以按压血管上的针眼为主, 不要揉搓。拔针后应伸直前臂, 或前臂伸直后稍稍上抬, 用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顺静脉走向压迫针眼处及其上方, 范围以皮肤及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且大于两个穿刺点。不要屈肘止血, 因为屈肘会给手背静脉网回流心脏的血流增加一定的阻力, 使回流受阻的血液从血管针眼处溢出而形成皮下瘀血, 按压的正确时间中等力度至少3~5min, 如凝血功能较差或服用抗凝药物时则按压时间更长。
2.2 对于静脉穿刺困难者, 采血前将局部热敷,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使局部静脉充盈, 易于穿刺,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者, 可稍变换针头角度即可[1]。
2.3 穿刺者在穿刺前要认真寻找好血管, 做到准与稳, 进行多管采血更换采血管时动作要轻柔, 防止针头从血管中脱出, 并反折采血针软管再从一采血管拔出插入另一采血管, 防止血液溢出, 抽毕应先松止血带, 拔出针头, 再分离采血针与真空管, 才能使采血针中的血液全部进入真空管。
2.4 抽血前应仔细检查试管, 发现吸血不畅, 在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的前提下, 调节针头方向致血液流入采血管, 若无效则更换真空管。
2.5 采集血标本时, 倾斜双向采血针采血管侧针头, 使其靠近采血管侧壁, 血液沿管壁缓缓流下, 避免红细胞直接撞击造成破裂。抗凝剂的试管采血过程中要轻摇3~4下, 致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 但不可用力过猛。
参考文献
真空静脉采血的体会 篇3
1 采血失败主要原因
1.1 护理人员因素
由护理人员因素造成在采血失败原因中居首位, 我院护士队伍年轻化, 心理素质不强, 临床操作技能不熟练, 缺乏有效经验, 对操作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 若护士的技术和经验不足, 遇穿刺难度大的患者加上紧张的因素往往导致采血不能一次成功;护士穿刺血管时由于力度和角度把握不当, 针头斜面穿透血管, 引起局部血肿造成穿刺失败;护士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扎止血带过紧, 距穿刺点过近, 距离不足6cm, 即使穿刺成功, 接真空采血管时亦会因血流慢或血流被中断造成穿刺失败;采血中常由于未妥善固定针头及接采血管时过度牵拉引起针头脱出致采血失败;穿刺成功后由于针头紧贴血管壁, 护士未调节针头位置而致采血失败。
1.2 患者因素
少数患者在接受静脉采血时因有晕血史或由于疼痛刺激、精神紧张可致周围静脉痉挛导致采血失败;神志不清且烦躁不安者, 由于无法沟通且固定难度大常致采血失败;痛觉过敏者常由于进针时疼痛导致肢体回缩造成穿刺失败;幼儿可因体位不配合而导致采血失败;老年人由于正常生理的退行性变, 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 导致红细胞的沉降率增加, 血液呈高黏滞状态, 血液黏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 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1], 从而影响采血成功率。
1.3 采血管因素
采血管管帽松动或有裂痕导致采血管无真空负压而护士操作前未能仔细检查导致采血失败。
1.4 采血针头因素
在静脉穿刺时, 如确定针头进入血管内, 但无回血, 连接真空采血管亦无血液流出, 说明针头在穿刺前已经阻塞, 以致采血不能一次成功。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护士培训, 提高护士的操作技术和心理素质
我院对新来的护士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对患者操作前告知与沟通, 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 并反复练习, 使其尽快熟悉静脉采血目的及注意事项;同时要求护士在采血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扎止血带必须在穿刺点上方6cm, 面对采血人数多且穿刺有难度时应保持镇静心理 , 做好查对、沟通工作;在采血过程中, 如发现针头斜面穿透血管, 应将针头退出少许, 看针管有无血液流出, 以防二次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 在接采血管时动作轻稳, 避免牵拉采血针、引流管, 防止针头脱出。另外, 护士在穿刺时, 进针不宜过浅, 进针太浅不易固定且容易导致针头脱出;护士在确定穿刺成功后排除针头阻塞应及时调整针头位置, 防止针头紧贴血管壁而致引流不畅;护士在面对毫无穿刺把握的患者时, 最好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来完成操作。总之, 护士在操作中要多体会和总结自己的操作方法 , 以提高技术水平, 此外高年资护士对年轻护士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好传帮带工作,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 一次成功, 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2.2 评估患者相关因素
采血前护士应评估患者的神志、年龄、心理状态、配合程度及对疼痛的反应, 了解其有无晕血史 。对不合作的患儿指导家属在抽血时加强陪护;对精神紧张、心理素质差、害怕疼痛的患者, 给予耐心温柔的解释, 告知患者可以为其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好的护士为其采血, 同时交代患者采血时可由最亲近的人陪伴, 以增加患者的信心与安全感, 操作时注意安慰患者并分散其注意力, 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接受采血;对有晕血史者采血前做好保护措施 , 提前预防晕厥的发生;对老年患者, 尤其二次采血已确认为血黏度高者尽量避免使用此方法, 可采用注射器采血法;对神志不清者可进行适当约束;此外, 对无需空腹采血的, 可在患者进食后再采血, 以避免因饥饿导致晕厥;对需要次日空腹采血的患者, 则应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疲劳以减少采血反应的发生[2]。
2.3 严格检查采血管质量
操作前护士应严格检查采血管质量, 如管帽松动或管壁有裂痕不能使用。在采血过程中, 可预见性备用采血管, 如穿刺成功排除针头相关因素而无血液流出, 护士应马上更换采血管采血。
2.4 严格检查采血针质量
操作前护士应严格检查采血针有效期及针头有无阻塞 , 对有问题的采血针及时更换, 严格把关, 以保证采血器的质量, 避免因质量问题引起采血失败。
关键词:静脉采血,失败原因,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袁丹聃.血液流变学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6) :716-717.
真空静脉采血的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2 000例患儿系该院采用静脉采血的患儿。其中男童1 182例, 女童818例。年龄分布上:2岁以下患儿338例, 2~6岁患儿1 662例。所有入选患儿无严重心脑疾病, 健康状态良好, 在进行静脉采血前由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 000例患儿根据采血的先后顺序,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1 000例。
1.2 方法
研究组患儿采用真空负压的方式进行取血, 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直接穿刺的方式取血, 具体如下。
1.2.1 采血部位选择
2~6岁小儿的采血选择上肢肘窝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 下肢踝部大隐静脉。2岁以下小儿选择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率高[2]。1岁以下婴儿及新生儿选择采血部位以头皮静脉及颈外静脉为主[2]。
1.2.2 穿刺技巧
1.2.2. 1 上肢穿刺技巧
要固定好小孩下肢及上肢肩关节后, 使肘窝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贵要静脉充分暴露, 止血带应扎在肘窝上5 cm处, 常规消毒皮肤, 左手拇指在上, 其它四指在下, 在穿刺部位下方握住患儿前臂肌肉向穿刺部位方向用力挤压, 右手持采血针针柄在穿刺部位血管远心端3~5 mm处, 正对血管上方沿血管走形与皮肤成10~25°快速穿刺进针见回血停止并开始采集所需血液, 采集完毕松开止血带, 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眼拔出针头[3,4,5]。
1.2.2. 2 下肢穿刺技巧
在下肢大隐静脉采血时固定好膝关节, 在踝关节上5 cm处扎止血带, 穿刺应在静脉暴露部位远心端3~5 mm处正对血管上方沿血管走形快速进针, 针头进入皮下前行正好在血管暴露处见回血后停止, 开始采集血液[6]。
1.2.2. 3 颈部颈外静脉采血技巧
颈部颈外静脉采血时需要家长配合, 家长固定好患儿上肢躯干及头部后, 操作者左手按压头部使其向下同时固定远心端皮肤, 使颈部伸展颈外静脉充分暴露, 在孩子啼哭时右手持采血针正对颈外静脉上方沿血管走形与皮肤成20°迅速穿刺进针采血。
1.2.2. 4 头皮静脉采血技巧
头皮静脉穿刺时要固定好头部, 比较小的婴儿及新生儿头皮皮下脂肪少, 头皮比较松弛, 固定好头部不能让头骨在头皮下来回乱动, 消毒皮肤, 在小孩啼哭时静脉充盈可穿刺进针, 进针时要正对血管以10~15°缓慢由浅到深沿血管走形前行见回血后开始采集血液, 采集完毕用无菌干棉签按压针眼拔出针头, 按压针眼5 min[7]。
1.2.2. 5 股静脉采血技巧
患儿平躺于床上两腿伸直两脚分开向外伸展, 固定好。在腹股沟处用左手食指指腹触摸股动脉搏动, 找到股动脉搏动处, 在搏动处消毒皮肤及左手食指指腹, 右手持注射器针栓在搏动处针头垂直皮肤穿刺进针, 暗红色回血后固定好针栓抽取所需血量。
1.2.3 注意事项
在小孩四肢采血时, 扎止血带不能距采血部位太近, 不能少于3 cm, 太近会由于止血带的牵拉肌肉聚集掩盖了血管, 不容易选择和找到血管, 造成穿刺失败对于血管在表皮下很表浅, 进针时针头和皮肤角度要小, 对于血管较深不易看到但是可以摸到血管弹性及走形, 进针时针头与皮肤角度要稍大。颈部颈外静脉采血时, 脖子下方不能垫东西, 这样会使头部向上, 颈部不能伸展, 颈外静脉不能充分暴露造成无法进行采血。小儿颈外静脉表浅, 针头进针角度不易太大和太深, 以免刺穿对侧血管壁损伤颈部其他组织。
1.3 效果比较
对两分组患儿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进行了统计。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人数为872例, 成功率为87.2%;研究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人数为989例, 成功率为98.9%;两分组在首次取血成功率的比较上, 真空负压组优于传统方式,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真空负压组患儿采血后, 无一例感染及溶血发生;传统组采血后8例出现溶血, 6例采血口感染, 经对症处理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小儿静脉采血的主要困难: (1) 患儿不配合、躁动, 操作时不易固定; (2) 四肢头皮浅表静脉细小。在临床工作中, 家长对患儿的疼痛敏感, 对颈、股静脉穿刺不易接受, 反复穿刺更会造成血管的损坏。传统的注射器采血, 需要操作者抽吸, 压力大小难以把握, 压力过小吸不出血, 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管塌陷, 血液不易吸出, 而且抽吸血液中易混有气泡产生溶血, 影响化验结果。另外采血过程相对较长容易产生凝血。该研究中研究组采用真空负压管进行小儿静脉采血, 其原理是通过负压使血液自行流入真空管, 真空负压管内是稳定均衡的负压, 具有自动抽吸作用, 回血非常快。研究中真空负压组患儿无一例溶血发生, 少于传统组8例出现溶血的情况, 这说明真空负压采血不容易发生溶血现象。
该研究中, 传统注射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率为87.2%;真空负压组患儿首次取血成功率为98.9%。真空负压组在首次取血成功率的比较上优于传统方式,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真空负压组在进行取血的过程中无一例感染发生, 传统组6例采血口感染, 真空负压组感染例数要少于传统组, 临床应用效果较好。谢秀珍等[8]在对400例患者的穿刺抽血研究中发现, 真空负压静脉穿刺方法成功率较高且患者疼痛和局部反应较少。卢杰云等[9]在针对14岁以下患者采血的研究中发现, 传统直刺法采血难度较高, 且患者满意度低于股静脉负压穿刺法。叶丹玲等[10]在婴幼儿静脉采血中研究发现传统穿刺组的一针见血成功率及穿刺成功率均低于真空负压静脉穿刺法。这说明, 真空负压静脉穿刺采血法是方便易行的, 这与该研究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综上, 在静脉采血技术中, 小儿静脉采血技术比较难掌握, 成功率较低。在护理操作上, 断的改进和提高操作凡是, 采用真空负压管连接留置针用于小儿静脉采血能减轻患儿痛苦, 穿刺成功率高, 家长易接受, 临床应用上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传统静脉采血的方式, 适合在临床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邵高丽, 章晓军, 冯意红.真空采血法与注射器采血法采集婴幼儿静脉血的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21 (7) :145.
[2]谭连, 吴雪坚.四种静脉路径在婴幼儿采血的应用比较[J].吉林医学, 2013, 34 (3) :551-551.
[3]李慧荣, 曹艳丽, 张艳.临床股静脉采血定位方法在新生儿, 婴幼儿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 2011, 32 (13) :2680-2681.
[4]黄旦珠, 史建琴, 陈温柔.谈留置针连接采血针及真空负压管在儿科抽血的优点[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8) :72-73.
[5]朱正莲.静脉抽血的观察及注意事项[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5) :92-93.
[6]赵立华, 丹丹.真空负压静脉采血中5 ml注射器的妙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5下旬刊) :56-57.
[7]廖雪艳, 高章萍.静脉采血时真空采血试管负压不足时的应急措施[J].护理研究, 2012 (8) :66.
[8]谢秀珍, 姚爱棠, 陈小灵, 等.负压穿刺法在高难度静脉采血患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12) :108-109.
[9]卢杰云.股静脉负压穿刺法与直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 :101-102.
真空静脉采血的体会 篇5
关键词:采血器,血铅,体会
一次性真空定量采血器是利用采血管中的负压自动采集血铅样品, 其操作方法与传统的用注射器采血大同小异, 但却有许多优点:使用方便、容易掌握进针深度;自动采血、省时省力;采血器标有需采血的刻度、采血量准;采血管与采血针连接, 采集的血液与外界隔离, 避免外漏污染, 也克服了以往使用注射器采血过程中分装过快过慢导致的溶血或凝血而影响检验结果的缺点。我科近年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采集血铅样品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
1操作方法
1.1 采血场所准备
采血场所必须远离污染, 并且分别设置采血间和等候间, 两间相邻, 均有流动水洗手设备。血铅样品采集在采血间进行, 采血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地面和墙壁应湿清洗, 采血前半小时禁止湿拖地面, 不得使用风扇降温。
1.2 采血人员与受检人员准备
受检人员采血前应洗净采血部位, 再用经空白检验的纸巾将手擦干。采血人员应戴手套, 并且接触受检者或血液前应按顺序用0.20/0硝酸、纯水、碘酒、酒精清洁处理手套后再进行采血。
1.3 血铅样品的采集
首先按顺序用0.20/0硝酸、纯水、碘酒、酒精清洁消毒采血部位的皮肤。然后穿刺静脉见有暗红色回血, 将采血针的另一端插入采血管橡皮塞, 即可自动采血;采至所需的量, 先拔出静脉穿刺针, 用棉签加压止血再拔出橡皮塞端针头, 即采血完毕。采血完成后立即摇匀留存双份样品, 每管血样0.5~1 ml。
1.4 特殊情况的处理
少数行穿刺静脉后无回血, 使判断发生困难, 此时将红胶套拉开使硅胶管内的压力大于空气中的压力即可见回血, 再将针头刺入采血管。避免了反复穿刺使静脉穿破。当浅静脉穿刺困难时, 亦可用此采血器行股静脉颈外静脉穿刺采血。
2注意事项
2.1 采血时先穿刺静脉, 见回血后再将采血针的另一端插入采血管, 否则采血管失去负压无自动采血功能。
2.2 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 0.20/0硝酸和纯水应现配现用, 采血管和采血针必须经抽样检测合格。并且血铅样品门诊保存不得超过48个小时, 在4度冰箱保存不得超过2周。
2.3 采集血铅对环境及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在每次采血开始前、采血中和采血结束时, 分别用经过铅空白检验的0.50/0硝酸替代血液, 各做两个采样空白, 以了解采样过程中可能的污染情况。如采集的空白样品经检验铅超标, 则表示采血过程中受到含铅成分的物质污染, 如环境中的空气、采血人员的手、采血的针管、采血操作不规范等都可能成为污染的来源;则必须重新采集。
2.4 所有采血人员都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 知晓操作中任何一点不规范, 都可能造成样品污染, 结果误差。
3体会
3.1 由于采血管内为负压, 采血速度较快, 如不注意手法, 往往使采血量过多造成浪费甚至因采血管内的抗凝剂不够使血液凝固、过少则血液不够无法出结果。正确操作方法是穿刺成功后将另一针头插入采血管橡皮塞中央后, 左手持采血管使垂直, 右手拇指和食指压住刺入采血管针柄, 血流流至所标刻度迅速拔针并立即摇匀。因硅胶管内的血量为0.2 ml, 如为末管应少采0.2 ml。
3.2 采集血铅可与其他生化项目一同进行, 即多管或多量采血时, 一次穿刺即可完成, 减少穿刺次数, 减轻受检人员的痛苦。
3.3 血铅采血管的瓶塞和标签都为绿色, 采血管也比普通促凝管和抗凝管长, 比较醒目, 不易出错。采血管一次性使用, 免除回收工作, 避免交叉感染。
3.4 现使用的双针采血器采血后不能接注射器输液管, 如需静脉用药, 要更换针头再穿刺,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量。我们将此信息反馈给厂家希望能生产出多功能采血器一达到一针多用的效果。
门诊小儿静脉采血的体会 篇6
1 患儿评估
评估患儿的病情、年龄、生命体征, 根据患儿的特征采取相应的采血方法。
2 采血宣教
告知患儿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3 采血方法
3.1 肘静脉采血
对于一些静脉充盈较好的患儿, 尤其是比较听话、能合作、需要较多采血量的患儿, 可从肘静脉采血。采血时嘱家属用手顶住肘关节, 防止患儿因针扎时疼痛而扭动肘关节, 导致血管移位, 穿刺失败。一般使用一次性采血针接真空管进行采血。
3.2 手背静脉采血
对于肘静脉血管暴露不清楚的患儿或不合作的患儿, 可采用手背静脉采血。因手背静脉血管较为表浅, 可看清血管的走向, 采血成功率较高, 家长也容易接受。如静脉充盈不明显时, 可让患儿手下垂低于心脏水平, 并反复做几次握拳松拳的动作, 可使静脉回流减少, 血管充盈明显, 采血时血液也流得更快、更顺。可用一次性采血针接真空管采血。如果是婴幼儿手背静脉采血, 用5 m L注射器接5号输液针采血, 注射器抽吸时, 可以掌握适当的力度使血液顺利抽至注射器内, 这样可以避免粗大针头对婴幼儿静脉的破坏, 避免血管破坏血液流入皮下而造成瘀血, 同时也可避免一次性采血针接真空管采血时因负压过大、抽吸速度过快致血管瘪陷, 血液无法抽出的弊端。
3.3 头皮静脉采血
新生儿或较胖的婴幼儿如果手背静脉和肘静脉都不明显, 我们可以采取头皮静脉进行采血。头皮血液供应丰富, 血管皆自周围向头顶呈辐射状排列。婴幼儿头皮组织紧贴颅骨, 结构致密, 血管表浅、固定、直观, 操作者手法易掌握, 该处没有特殊重要器官, 穿刺误伤机会少, 且穿刺时患儿哭闹, 可使局部血管更加充盈, 更易抽足血量, 拔针后紧压2 min~5 min左右, 很少有血肿出现。我们常采用5 m L注射器接5号输液针采血。
3.4 大隐静脉采血
对于倔强不合作的患儿, 可采取大隐静脉采血, 大隐静脉经内踝前方处位置表浅, 不易滑动, 让患儿脚自然下垂, 静脉充盈将更明显, 采血成功率高。一般使用一次性采血针接真空管进行采血。
4 小结
新生儿静脉采血的体会 篇7
资料与方法
新生儿110例, 男44例, 女66例;出生1~14天25例, 出生15~20天48例, 出生21~28天37例;采血量据检查项目定。
方法: (1) 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络合碘消毒液, 灭菌棉签, 5ml一次性注射器, 5号一次性头皮针, 采血真空管等。 (2) 操作步骤:a.操作前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说明操作目的, 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 消除家长顾虑和紧张情绪。接待患者时应微笑服务, 使用文明用语, 规范服务行为。为其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 使其精神愉悦, 从而产生信任感。b.操作中护理人员应做到“三心”, 即对病人充满责任心, 对病人如亲人般真心, 对各种解释要耐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抽取所需血量后, 立即拔针, 固定压迫3~5分钟。c.新生儿头皮静脉血供丰富, 前额静脉易暴露, 且粗直, 不易滑动, 是头皮静脉采血的最佳部位, 临床实践总结, 发现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而股静脉和颈静脉操作难度大, 且有一定危险性。股静脉垂直进针时, 易引起髋关节损伤, 采血后, 压迫不当时, 易引起血肿。有报道小儿颈静脉采血致呼吸骤停[1]。
讨论
本临床总结的110例病例, 据性别和出生天数不同, 采血时选取的头皮静脉位置可能不同, 只要操作熟练, 心情平和, 均可顺利采集到适量的静脉血。并没有因为出生天数不同而有不同。根据化验单项目, 应与检验科工作人员充分沟通, 确定采血量。如有凝血因子检测和血清离子检测, 操作时应进针迅速, 采血要顺利, 以免影响检查结果。尽量避免溶血和血液在注射器内停留时间过长。
采血后要嘱咐家长压迫针口, 安抚患儿。也要安抚家长情绪,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一旦采血不成功, 应充分解释, 并报告护士长, 请操作更加熟练的同事帮忙。
总之, 在临床护理中,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 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外, 还要勤学苦练, 练就过硬技术, 提高新生儿静脉采血成功率,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