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报祖国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回报祖国范文(通用4篇)

篇1:大学生回报祖国范文

学会感恩,回报祖国

亲爱的恩人们:

又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因为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分享世界了。让我们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学会感恩。感恩是一个行为;感恩是一句话;感恩是世间所有的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礼貌。下面的时间,让我们向因该感恩的人说声谢谢吧。

当我们刚刚下生,嗷嗷待哺时,是谁哺育了我们?又是谁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人?当然是,我们的父母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数也数不清。从小到大,父母就是抓住关健时期,对我们进行较育,因此成就了今天的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说的一点也错。渐渐地,我们伴随着长大走向成熟,而父母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老去。是时候子女伸出一双援助之手为父母“遮风挡雨”了,是我们承担一份责任的时候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谢谢您,爸爸妈妈。

当我们踏进幼儿园的大门时,老师接收了父母应担当的责任,对我们开始教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担我们深夜入睡的时候,老师却在书台上批改我们的作业。白天,当我们娱乐的时候,老师仍在认真的批改我们的作业。每天和我们一样起早贪黑,他们是为了什么呢?而我们却不懂得老师的辛苦,反而不听他们的管教。今天,我想说:“老师,你辛苦了”老师,快放下手中的教案吧,让“花香”飘进你的书屋。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您,老师”。

我们成了学生,自然就又很多同学,在同学之间,关系麽擦好了就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一双手标榜你“站”起来;朋友是在你快乐的时候,一起与你分享这成功的喜悦;朋友是当你伤心的时候,和你一起谈心里话的使者。在生活中,朋友就是我们的知己,和我们一起走过岁月的蹉跎。“谢谢你,朋友。”

学会感恩,温暖人心,让爱之花开遍每一个角落。

徐悦 2012年5月13日

篇2:大学生回报祖国范文

感恩是春天花丛里的蜜蜂,帮助花朵传粉;感恩是漫漫大雪里的一把火,点烯了你内心的温暖;感恩是四季的旋律,用旋律触动你的心灵。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农村的生活赋予我善良、正直、诚实的品性,虽然没有给予我良好的环境。我家中有五口人,有一个妹妹,如今也已就读在自己理想的大学校园里,作为家中的长女,我无力承担自己的责任,妹妹和我两个大学生,每次开学看着爸爸那已经操劳得发白的头发,心中总感觉无比的歉疚,我和妹妹上学都是贷款,尽管这样两个人的生活费对于仅靠种地是远远不能够承担的,且农业收入不稳定,属于靠天吃饭,父母喜忧参半的送我们去学校,但是那每月都要的生活费对于他们都是一种打击和煎熬。就在我们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党与国家和学校有针性地出台的一系列有助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孩子上大学的助学政策,比如在大专及以上的高等院校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大学生提供在校无息贷款;为大学生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等等;学校在开学时特意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绿色通道”的服务,让我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了“先入学后缴费”的待遇;学校还为我们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许多勤工助学的岗位,这又使我们的学校生活在经济上得到了许多的补充。这些助学政策像一股春风般拂去了我们脸上的愁痕,温暖着我们的心田;又像一场春雨般滋润了我们这块缺水的土壤,安抚着我这根正在生长的嫩芽。我和妹妹都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这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无异于雪中送炭,除去了父母心头的一座大山。这些政策无疑对于那些和我一样的学生来说都是一场润物无声的细雨,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生出一株希望的种子,它在这场细雨中慢慢的生根发芽。

我们获得了助学金要对得起国家资助的这些钱,不能也不敢忘记是党,是国家,是学校给我们的帮助,时时告诫自己要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好好学习,要对得起国家的资助,要对得起父母的血汗钱,对得起老师悉心的教导。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在此时难以用语言描述我内心此刻的感受,国家对我们的帮助,学校对我们的关心„„这些都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们大都来自农村或是下岗职工家庭,努力考上大学并好好的完成大学学业是我们改变自己命运唯一的桥梁,然而有时学费和生活费则成为了我们前进路上所无可奈何的坎坷。但无论过去的我们有怎么样的挫折,现在我们有国家做坚强的后盾。正是学校对我们的一次次帮助,使我们解决燃眉之急,也正是学校领导、老师们的关心鼓励给了我们更加努力学习工作的希望与动力。我们经济上不富裕,但是我们的精神并不贫穷,我们理解国家、学校给予我们关心帮助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安于现状,而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知恩、感恩的机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锻炼自我的平台。我们感谢这些关心,我们也会更加珍惜这样的锻炼自我的机会。把困境与挫折当成一种财富,在我们独特的经历中去实现自我。我们一定会更加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好专业知识、锻炼综合素质,奉献学校、回报社会,将这份爱心永远传承!

我感谢这一切的资助,助学政策就像一把万能的钥匙,打开了万千莘莘学子通往梦想起飞的那扇门。大学是一个可以不断让人进步,不断让人学习到更多新东西的大环境,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并不优越的学生而言,大学更是一个可以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迈向成功的阶梯,所以学校设立的大学生贫困助学金对于我而言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贫困生助学金的帮助,不但大大减轻了我家庭的经济负担,让我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得到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让我们能够更加安心与专心的学习,而且还增强了我的感恩心,让我更加懂得了知恩图报,培养了我的生活中的自信心,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让我更加懂得了如何来回报学校、老师、同学所给我的帮助。

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在美丽的校园里开始了我的大学之旅,也在这个地方真正放飞了我的梦想,开启了我人生的新篇章。而在这一段历程中,大学生贫困助学金给我带来了太大的帮助,它帮助了我来实现我的理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它让我有了重新开始梦想的机会,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应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谢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谢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谢教育你的人,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谢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当我们懂得感谢时,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里,我们就会没有怨,没有恨,只有和谐、尊重、平等、博爱。学校这次给我们提供助学金是为了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来学习,学好知识以后能贡献于社会,做有用的人。我认为我们应先学会感谢,只有先拥有感谢的心才会有回报的行动。其实很多时候,感恩也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他人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的氛围。老师和同学在帮助我们时,并不是希望我们以后能回报他们什么,他们只想将心中的那份关爱传递给我们,也希望我们能将这份爱继续传递给别人。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什么物美价廉的东西,我想,那一定是“谢谢”二字,它不需要你付出,却可以从中受益。在此,我真诚的向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一声“谢谢你们”。是你们的关爱照亮了我的心田,滋润在我的心上。真的很谢谢。是你们让我感受到了温暖的美好。将感恩的心时刻保存,并且时刻准备复制,将这些美好的事复制粘贴到每个人的心中,让感恩存于每个人的心中,经历过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此时无声胜有声,万语千言赤子情,千言万语都汇成一句话:感谢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我们贫困大学生的大力支持。今后的我们将会更加的努力去奋斗属于我们的未来,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回报党和国家领导及学校老师对我们的支持和培养。

如果要是把回报社会比喻成还贷款,那么大学期间的几年志愿者活动仅仅只是还了点利息,真正的回报是从自己进入工作并且有稳定收入开始的。一个人的价值是和一个人的能力成正比的。由此可见,能力越大,价值也就越大,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能力也就越大„„未来会怎样,大学差不多决定了一半,因此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锤炼我的本领,锻炼我的能力。待我羽翼丰满了,事业有成了,能够拿出自己的一批资金了,我也要去帮助一个又一个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大学生,去让他们顺利上完大学,完成学业!

当然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想更加广泛的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参加到这个爱心资助群体中来,而这就需要有这个意识的人做好一些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我十分乐意去做这个宣传者,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在等待着帮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当然没有这么伟大,但是我可以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使命,去帮助更多的等待帮助的人。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报恩的途径数不胜数,包罗万象,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宗旨,脚踏实地,认真努力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加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社会接轨。当然与此同时,我还会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志愿者活动,略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感恩无处不在,回报社会何时都行,对于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我定当全力以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在漫天风雪里,我努力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为了回报祖国对我的栽培,为了向祖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我自己的贡献,我必须努力完善自己,不断的塑造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员。并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像我一样需要帮助的能力,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社会对我的帮助,让社会对我的这份帮助可以就此开花结果。

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而透露新芽;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硕大的果实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雪片为了感激冬的到来把大地妈妈银装素裹天然界尚且云云感恩,人更应该具备一颗感恩的心。

我心怀感恩之心起航,扬起感恩的风帆,我的这次人生航行之旅从此起名为“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感 恩 祖 国 回 报 社 会

学院:化学与生物科学学院

班级:应用化学10-2班

学号:10070302047

篇3:大学生回报祖国范文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较多从宏观制度或结构性因素角度分析教育政策、区域发展等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3,4], 也有一些学者从微观角度解释个人高等教育选择差异的原因, 多从性别[5]、健康状况[6]、家庭环境[7,8]等方面进行分析。已有研究普遍认为, 农村学生受教育程度受到个人、家庭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但多是单一研究某个因素对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有必要对影响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

关于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问题, 研究成果无论从成本、风险、收益还是个体特征角度均不利于提高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成本方面, Zhang[9]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已远远超出我国西部地区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 Li等[10]指出, 如果高等教育的全部花费平均增加到6万元, 高等教育就没有增加收入的价值了。风险方面, 邹薇和郑浩[11]发现经济水平落后的农村地区家庭更愿意让子女早日辍学打工以避免较大的投资风险, Bowles等[12]

提出, 即使不存在歧视问题, 这种规避风险的方式使家庭的贫困形成恶性循环持续到永远甚至被放大。收益方面, 丁小浩等[13]研究表明我国大学本科的教育收益率由2002年的24.9%上升到2008年的25.6%, 而后下降至2009年的23.7%, 李桂荣和谷晓霞[14]提出高等教育对于农村大学生的投资收益率依然较高但存在下降趋势, 投资回收期从10年延长到了14年。个体特征方面, 李雪松和詹姆斯·赫克曼[15]证明了教育收益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 袁诚和张磊[16]通过Roy模型对子女的能力偏差进行纠正后, 表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收益和收益率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以往研究多是分析高等教育的整体收益或者分析高等教育对某个群体的收入影响, 但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门人才, 专业能力价值体现在长期, 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问题亟需展开深入研究。

纵观以上学者的研究, 本文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 采用Logit回归方法, 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不同因素对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其次, 在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存在显著个体异质性的前提下, 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 科学分析接受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收入差异, 并测度这种收入差异有多大。第三, 在接受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之间存在显著收入差异的前提下, 设定不同的年龄分组, 研究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第四, 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尽相同, 分析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是否与全国一致, 收入回报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对高等教育选择问题和收入回报问题进行补充和完善, 为缩小教育差距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提供理论依据, 为制定合理的教育补助规模和结构提供决策依据,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模型选择

以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为被解释变量, 个体异质性变量为解释变量, 建立二值选择模型, 分析个体异质性对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 具体模型为:

式中: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Edu=1, 否则Edu=0;XT= (x1, x2, …, xi) T为解释变量矩阵, 包括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三个维度的每个变量;γ= (γ1, γ2, …, γi) 为解释变量的系数矩阵;ε为误差项, 代表解释变量X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在个体异质性对高等教育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前提下, 引入显著变量为控制变量。以个人年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 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为主要的解释变量, 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 在控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研究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 具体模型为:

式中:ln Y为农村个人年纯收入的自然对数;Z为控制变量, 主要是指显著影响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个体异质性变量;ε为误差项, 代表主要解释变量Edu和控制变量Z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

考察高等教育是否可以增加个人收入时, 把整体样本分为干预组和控制组, 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为干预组, 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为控制组, 在控制组中找到某个农村个体j, 使其与干预组农村个体i的控制变量Z尽可能相等, 即Zi≈Zj, 此时剔除了控制变量对收入的影响, 两者的收入差异可以认为是由高等教育产生的。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测度出高等教育是否对农村个人产生收入差异, 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的平均处理效应 (ATT) 为:

式中:ln Y1i和ln Y0j分别表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i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农村个体j的年纯收入的自然对数。

1.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 (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2012) 数据库, 它是由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ISSS) 实施的一项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 样本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 16 000多家庭, 38 000多个体。初步获得农村个人样本8 413个, 剔除指标缺失的样本点后, 最终得到6 141个有效样本, 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样本有389个, 平均年龄30岁左右, 平均年收入30 417元, 就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样本有5 752个, 平均年龄40岁左右, 平均年收入16 873元。整体上, 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更加年轻, 收入更高, 但不同个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

基于研究需要, 将数据按照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划分, 得到东部地区样本点2 346个, 其中6.79%的个体接受高等教育, 中部地区样本点1 870个, 7.11%接受高等教育, 西部地区样本点1 925个, 4.99%接受高等教育, 西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比例较低。

1.3 变量设定

在分析个体异质性对农村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研究中, 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为被解释变量, 高等教育包括大专、本科及以上, 其余属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异质性变量为解释变量, 基于前人的研究, 选取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区位特征3个维度的13个变量 (表1) 。

评估农村高等教育收入回报时, 用个体的年纯收入衡量高等教育收入回报, 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是主要的解释变量, 引入显著影响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异质性变量为控制变量。加入个体的年龄, 作为分析高等教育长期收入回报的组间划分依据。

1) 个体特征。除了通常研究的性别、健康状况和是否参加医疗保险等变量, 还加入了智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貌, 因为我国学生能否考得上大学是由高考成绩决定的, 这些能力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考成绩, 在工作中也存在增加收入的可能性。从均值可以看出, 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在智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貌上均高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 同时平均收入也高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 因此加入这些变量很有必要。

2) 家庭特征。选取父母的学历、政治面貌以及家庭社会地位。父母学历是有序变量, 一般来说, 学历较高的父母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业, 更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政治面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家庭的权利和地位, 通常拥有政治面貌的个体会比普通群众更加有地位和权利。家庭社会地位可以反映家庭收入, 大多数农村家庭父母是外出打工没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通常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会比一般家庭获得相对更高的收入。接受高等教育个体在父母学历、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地位变量的均值都高于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体。

3) 区位特征。主要是指个体所在的地区, 分为东中西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整体呈现东部发达西部贫弱的局面, 地区经济发展可能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关, 因此所属区域可能会对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选择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考虑到不同区域高等教育观念不同, 收入回报也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加入这一变量想要考察农村个人高等教育选择及收入回报在区域间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个体异质性对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

结果显示, 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智力、理解能力、外貌、父母学历和家庭地位显著影响农村个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 (表2) 。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广西、青海、宁夏、新疆。

个体特征方面, 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智力、理解能力和外貌是显著的, 性别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显著。身体健康的学生有更好的身体条件承受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 因此身体健康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更多。与通常大家认为的相反, 参加医疗保险使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 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相对完善, 89.7%的居民均可享受到医疗保险 (表1) , 另一方面参加医疗保险可能存在逆向选择, 身体较差的居民更有可能参加医疗保险导致医疗保险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负向作用。智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均会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和我国升学考试的内容相关, 智力和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更容易在考试中取得相对较高的分数。与此相反, 外貌对教育程度的影响是负向的, 虽然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存在“美的就是好的 (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 ”效应[17], 但相比于外貌平平者, 外貌吸引力高的个体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其他事情上, 从而减少学习的时间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从几率比来看, 外貌水平增加一个档次, 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比就会减少14.2%。农村学生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在性别差异上并不显著, 说明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性别差异观念在不断缩小, 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语言表达能力不显著是因为我国高考制度主要采取笔试方式, 语言表达能力对高考成绩的贡献较小, 因此没有显著影响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家庭特征方面, 父母的学历和家庭社会地位产生正向的显著性影响, 政治面貌影响不显著。一方面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陪同孩子, 懂得更好的教育方式, 使子女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水平越高的父母有更高的生命预期, 拥有更高教育投资意愿更加重视教育[18], 具体而言高学历父母会在早期为子女顺利升入大学做出相应准备, 包括鼓励子女选择专业相关的课程、鼓励子女获得优异的成绩、甚至鼓励子女参与大学招生选拔相关的竞赛与实践活动等[19]。分别探讨父母学历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影响, 母亲学历的影响作用更大, 母亲学历提升一个水平, 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比增加55.7%, 而父亲学历提升一个水平, 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比增加51.6%, 这也比较符合现实, 因为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母亲往往给予更多的关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影响作用也就更大。家庭社会地位越高子女越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 但是这一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几率比仅为1.127, 说明家庭地位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因此家庭地位较低的农村学生不用为此产生自卑心理, 能否考得上大学更多取决于自身学习能力。政治面貌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采用数据中拥有政治面貌的农村居民较少, 仅占13.7%, 对回归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整体可以证明, 人力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会增加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区域特征方面, 统计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比例小于东部和中部, 回归系数也为负值, 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地区, 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依次减少, 然而系数并不显著, 所以农村学生是否选择高等教育在区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是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及长期收入回报在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2.2 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

研究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问题, 首先应当解决内生性问题和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显示, 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智力、理解能力、外貌、父母学历和家庭地位对农村学生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产生显著性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高等教育选择进而影响个人收入, 说明在高等教育与收入的关系中存在自变量与控制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另外, 对干预组 (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 和控制组 (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 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两组数据之间有较大偏差, 尤其是智力、理解能力和父母学历的偏差超过50%, 样本之间存在严重的选择性偏差。

倾向值匹配包含k近邻匹配 (k=2) 、半径匹配 (r=0.01) 和半径内近邻匹配。匹配后平衡性检验结果显示, 所有控制变量在干预组 (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 和控制组 (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 之间的差异基本在10%以内, 匹配很好地消除了两组间的显著性差异, 匹配效果良好。

三种匹配方法的干预组数据完全相同但控制组数据略有不同 (表3) , 是因为三种匹配方法的干预组样本完全相同, 但控制组为干预组提供支持的样本并不完全相同。ATT表示干预组和控制组之间的收入差异, 其数值并不完全相同是因为匹配中存在远距离匹配现象, 半径匹配与半径内近邻匹配结果完全一样, 说明两种匹配方法样本匹配对象完全相同, 证明匹配是稳定的, 因此以半径内近邻匹配为主要匹配方式对结果进行分析。

匹配之前, ATT数据为0.864, 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异为0.864, 这里收入差异是指收入取对数之后的差异, 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高出137.3% (exp (0.864) -1) 。匹配后ATT数据均为正值,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接受高等教育能够显著增加农村个人收入, 但匹配后两组间的收入差异有所减少, 以半径内近邻匹配为例, ATT数据为0.768, 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高出115.5% (exp (0.768) -1) 。收入差异在倾向值匹配前比匹配后高出21.8%, 表明除了高等教育以外, 农村个人的个体异质性也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收入差异, 如果直接把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进行简单比较, 而不对个体差异加以控制后进行匹配分析, 会将个体差异对收入的影响作用误以为是高等教育产生的, 从而夸大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作用。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结果表明, 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远高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 说明在高等教育成本增加学位贬值的客观事实下, 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依然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村个人的收入。高等教育在农村的普及程度相当低, 样本中仅有6.06%的农村个人接受高等教育, 93.94%的农村个人在接受完高中教育甚至未完成高中教育便辍学 (表1) , 大部分农村人并没有获得高等教育带来的较高收入回报。一方面, 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落后, 造成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辍学率较高, 没有机会参加高考进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 “读书无用论”的盛行造成很多农村家庭低估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 认为大学毕业后的收入很低, 与其花费时间金钱供养子女读大学不如让孩子尽早辍学打工, 从而导致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降低, 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偏低。因此, 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水平, 改变农村家庭类似“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提高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让更多农村人可以获得高等教育带来的较高收入回报。

2.3 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长期收入的影响

虽然高等教育在整体上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村个人收入, 但是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区别。将全部样本按照年龄分组, 分为30岁以下、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五个组, 在不同年龄组内分别进行半径内近邻匹配 (表4) 。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干预组收入基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 从30岁以下的9.942增加到60岁以上的10.305, 增加趋势持续到60岁以上, 表明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存在于每个年龄段, 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个体人力资本不断积累, 高等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控制组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30-40岁之间收入达到最大, 为9.503, 这种趋势符合年龄-收入曲线倒U形的观点, 与罗润东和撒凯悦[20]研究结果一致。造成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先上升后下降的原因较为复杂, 一方面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体较多从事体力劳动, 年龄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体力的下降, 造成自身劳动能力下降, 从而收入减少, 另一方面40岁左右的劳动者面临新一代年轻劳动力的竞争冲击, 与年轻劳动力相比, 年老的个体失去竞争优势, 也会造成收入减少。

从ATT数据来看, 不同年龄阶段干预组与控制组之间收入差异均为正值, 且在1%水平上显著, 说明在控制个体显著性差异的基础上, 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在每个年龄段均高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具体而言, 30岁以下收入差异为0.735, 也就是说, 30岁以下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高出108.5% (exp (0.735) -1) , 收入差异在30-40岁之间扩大到0.760, 此时收入高出113.8% (exp (0.760) -1) , 并且收入差异持续扩大到60岁以上, 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高等教育对收入的影响会逐步突显出来, 并且愈加明显。

整体上, 从长期来看, 高等教育有较高的长期收入回报, 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较高的长期收入回报可以提高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收入预期, 收入回报越高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收入预期越高, 父母也就愿意让子女读大学而非辍学打工同时农村学生也更倾向于接受高等教育。如此以来, 农村地区传统教育观念得以改善, 高校农村学生比例提高, 高等教育公平逐步实现, 农村受教育个体也能获得高等教育较高的收入回报。

2.4 不同区域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长期收入的影响

从全国范围看, 高等教育长期收入回报在长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是我国农村个人收入存在区域性差异[21], 同时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有差异, 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观念不尽相同。对东中西部样本分别进行半径内近邻匹配 (表5) , 由于西部50岁以上的接受调查的农村人数较少, 所以最后两行匹配结果没有给出。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东部地区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基本与全国农村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保持一致, 但东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以及他们间的收入差异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中部地区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收入在30-40岁之间达到最大, 和全国整体趋势保持一致, 但与全国整体趋势不同的是, 中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差异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均在40-50岁之间达到最大;西部地区结果不完整, 根据现有数据推测西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在30-40岁之间达到最大。

东部地区总体收入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是因为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 无论是否接受高等教育, 东部地区农村个人收入都要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也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个人收入;与全国农村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趋势不同, 中西部地区农村高等教育的收入回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可能是因为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农村大学生毕业以后更愿意去外省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积累经验, 之后再回到本地工作[22], 造成高等教育收入回报先上升到某一阶段达到最大继而下降的趋势。

从接受高等教育和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差异最大的年龄阶段来看, 东部地区在60岁以上, 中部地区在40-50岁之间, 西部地区在30-40岁之间。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趋势略有不同,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显现得最早, 中部地区次之, 东部地区最晚。整体而言, 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立刻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效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体收入的影响愈加明显。高等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 农村家庭不能急于希望子女在大学毕业后立刻获得相当高的收入来回报家庭, 应该看到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 鼓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意义所在。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结论

研究表明, 农村学生的健康状况、医疗保险、智力、理解能力、外貌、父母学历和家庭地位等特征显著地影响其高等教育选择;在控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远高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个人收入;从长期来看, 高等教育有较高的长期收入回报, 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同区域高等教育的长期收入回报趋势略有不同,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农村个人收入的影响显现得最早, 中部地区次之, 东部地区最晚。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 基于微观数据获取的困难性, 我们采用的数据是CFPS 2012年数据, 由于不同年份统计指标不完全相同, 不能形成时间上的对照。用来衡量高等教育收入回报的是当期收入, 缺少个体在时间序列上的追踪, 无法用终身收入衡量高等教育产生的潜在收入差异, 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次, 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向一元推进过程中, 对于部分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农转非农的劳动者, 无法获取其之前的信息状态, 可能会造成数据的偏差, 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3.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 政府、高校、家庭应共同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水平, 提高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收入差距,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 政策制定上, 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在投入上应向农村落后地区、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降低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辍学率, 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加高考, 从而增加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教育补助规模和结构, 减轻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给家庭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 降低农村家庭进行高等教育投资的风险, 在经济上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 提高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

2) 各高校在大学生入学时应保障“绿色通道”持续畅通, 对不能按时缴纳学杂费的贫困学生, 可填写缓交学费申请表, 经学校核实后先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以确保按时入学。贫困学生入学以后, 各高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对特困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 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 最大程度地解决农村贫困生生活问题。另外, 针对农村贫困学生, 高校可以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助学金, 重点奖励学业成绩优异和表现良好的贫困生, 以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篇4:他们用“第一”回报祖国

“祖国用第一为我们命名,我们用第一回报祖国。”正如师歌里所唱,一大队面对现代军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层出不穷,新装备、新技术日益增加,新战法、新训法不断涌现,用学习保持竞争优势,不断续写“第一”传奇。

初冬时节,西北大漠,碧空如洗,一场空战对决悄然拉开战幕。“154∶102、130∶87”,当对抗结果在指挥大厅显示出来,大家无不为空军某师飞行一大队一举战胜两个对手拍手称奇。

仰望蓝天,代表团里出征参战的一大队飞行员百感交集:“正是‘创建学习型飞行大队、争当学习型飞行人员’活动的扎实开展,让我们从两年前遭遇‘滑铁卢’的惨痛失利中重塑自己,续写了‘第一’传奇。”

把对手当成最好的老师

谈起那次遭遇“滑铁卢”,还得从两年前的空军首届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说起。

2011年11月初,一场对抗空战检验性考核拉开帷幕。这是一场气势恢弘的对决,采取淘汰制,共设置空战多个回合,只有一路过关斩将后,才能进入最后的“金头盔”争夺。对抗中,该大队所在团考虑到自身装备状况,选择“制敌千里之外”的常胜战术。

然而,对抗中本应占据优势的中远距阶段,己方机载雷达却频频出现“不显示目标、无法锁定干扰源”等状况,动辄丢失目标。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对手使用的种种电子战手段,一度被有的飞行员认为是“雷达出故障了”。

首轮失利,飞行员着急,指挥员更着急,急忙改用干扰战术,但惯用的干扰手段始终没能发挥出效果。最终,对手有效发射某型导弹31枚,而他们有效发射导弹仅8枚。“59︰166”,一个令人汗颜的比分,让该大队在首个演练日就被淘汰出局,打道回府。

这一失利的事实如重锤一般,撞击着该大队每名官兵的心灵。面对失利,何颜以对先辈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辉煌荣誉?60多年前,他們首创空军空战击落敌机先例,受到毛主席亲笔题词嘉勉,“奋勇作战,甚好甚慰”,该师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第一师”。他们成为当之无愧的一大队。自此,勇争“第一”融入了每一名官兵的血脉。

按以往惯例,他们的首选战术是在对手“近身”之前,先发制敌。然而,对抗中,强大的电子干扰,使他们的雷达致盲,信息对抗的劣势让武器的优势不复存在。一场原本自信满满的主攻仗,最终变成疲于应战的被动仗。

打了败仗的他们,通过视频回放、飞参判读、网上推演发现,对抗中有6架次全程没有调用电子战画面,但对手利用的却是信息火力一体攻防。“抢攻仗”变成“被动战”反映出他们忽视电子对抗,对装备研究攻关不深透,达不到“人机合一”,缺乏信息对抗意识和信息素养。

反思中他们还发现,作为国产新型战机,即使遭受对方干扰,失去中距抢攻机会,如果武器系统使用得当,也可能挽回败局。然而,此次对抗,由于飞行员武器装备操作使用不够熟练,没能及时实施导弹攻击,无奈让机会从指间溜走。

正如大队长崔小勇在反思报告中写道:现代空战,仅仅盯着“看得见的敌人”,就必将面临“看不见的威胁”。不掌握战场信息权,就会丧失战斗主动权;不取得信息对抗优势,再好的“制胜之策”也难以赢得战争胜利。

“这原因那原因,学习研究不够是根本原因。”上级党委机关在帮助他们分析失利原因时更是一针见血,“面对信息时代,不注重信息化知识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未来‘信息化空战之谜’就无法真正破解!”

学习研究是基本军事训练实践活动。对手,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学习对手,研究对手,直到战胜对手。一番反思,该大队幡然醒悟,不善于学习,就等于在未来战争中进行单方面的裁军,要战胜对手,就要学习对手,要比对手学习得更好更快!

打响“脖子以上的战斗”

“弄明白输在哪里不是目的,最终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一大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久,一场“建设学习型飞行大队,争当学习型飞行人员”的“双学”活动,在该大队掀起信息化知识学习研究的热潮。

在一大队的荣誉室,摆放着一套团里针对那场考核制作的检讨反思教育片。大队教导员季兴涛告诉笔者:正是失利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作战方式的威力,全大队在上级领导和机关的指导帮带下,以“双学”活动为抓手,掀起了一场学习研究信息化战争的“头脑风暴”。

在采访中笔者看到,从大队学习室到飞行员宿舍,从讲评室到空勤休息室,从楼梯、走廊到作战演练中心,不仅有“双学”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书籍、人手一本的电子书,还有信息化模拟机。为实现学习工作的有机融合,他们把学习研究和训练任务统一纳入飞行训练计划来制订,最大化、人性化地规划学习内容和时间,确保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在飞行一大队学习室,飞行员王远栋详细给笔者演示了他们结合飞行训练自创的“搞清需求、制订计划、学习研究、验证飞行”等“七步学习法”。“如果说‘七步法’形成了从学习研究、飞行验证、再到学习提高的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实现了以学习推动工作,以工作促进学习的‘双赢’目的,那么‘双学’活动总结的‘114’训练法则让学习训练研究有了科学的分配。” 大队长崔小勇介绍说,“‘114’ 法则即飞行前理论学习一小时,飞行中验证一小时,飞行后分析评估四小时,学习研究占了绝大比重。”

在一大队一个普通训练日中,笔者看到飞行人员完成一个飞行课目后,全体飞行人员利用飞参、视频等评估手段,对任务质量、训练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分析研判,特别是对存在问题深挖细研,在检讨反思中达到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打赢能力。

“换脑”催生战斗力快速生成

2012年仲秋,大漠戈壁。“浴火重生”的一大队再赴沙场,参加空军第二届自由空战对抗考核。

一大队飞行员凭借平时练就的战术动作和创新战法,忽而静默出击,忽而高空翻转,在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下,将战机的作战效能和数套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次次先于对手截获、锁定、攻击,以大比分获胜,两人被评为“空战优秀飞行员”,一人斩获“金头盔”。

“学与不学就是不一样,学习让我翅膀更硬了,战法更多了!”胜利归来,“金头盔”荣获者,原一大队大队长、现任副团长许利强说出了学习体会。

许利强是一名爱琢磨的飞行员。“双学”活动的开展让他找到了平台,系统学习了新装备新技术新知识,潜心钻研武器性能,对信息化武器有了全面的熟悉和掌握。结合学习研究成果,他编写的《某新型战机训练作战手册》,不仅全功能开发了该型战机的作战性能,还为未来空战探出了新路。该大队所在师的政委刘梦友高兴地告诉笔者,像许利强这样积极更新信息化知识,努力提高驾驭信息化武器能力的飞行员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双学”活动,能力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时的成绩并没有让一大队驻足欣喜。他们还把“战火”烧到周边地防、电抗、雷达等军兵种部队,在协同组织的体系对抗训练中,将战斗起飞、电子干扰、空地攻防等训练内容一体化实施,使战术、战法演练训练真正成为信息化战场作战的“预实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体育投资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建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