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安全生产与防护(精选6篇)
篇1:焊接安全生产与防护
焊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焊接车间的噪声主要是等离子喷涂与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它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气体流量、气体性质、场地情况及焊枪喷嘴的口径。这类噪声大多数都在100dB以上。高频电磁辐射
高频电磁辐射是伴随着氩弧焊接和等离子焊接的扩大应用产生的。当等离子焊和氩弧焊采用高频振荡器引弧时,振荡器要产生强烈的高频振荡,击穿钍钨极与喷嘴之间的空气隙,引燃等离子弧。另外,又有一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辐射,形成了高频电磁场,对局部环境造成污染。高频电磁辐射强度取决于高频设备的输出功率、高频设备的工作频率、高频振荡器的距离、设备以及传输线路有无屏蔽。
2光辐射
在各种焊接工艺中,特别是各种明弧焊、保护不好的隐弧焊以及处于造渣阶段的电渣焊,都要产生外露电弧,形成光辐射。光辐射的强度取决于以下因素:焊接工艺参数,焊接方法,距施焊点的距离以及相对位置,防护方法。
焊接车间污染对操作者的危害
焊接职业病的发生是各种焊接污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焊工职业病包括焊工尘肺、锰中毒、氟中毒、金属烟热及电光性眼炎等。其中化学污染(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医学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气短以及有时咯血。物理污染的医学临床表现则多种多样。噪声可导致操作者烦躁、头痛;高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主要作用为神经衰弱综合症,例如头昏、头痛、乏力、心悸、消瘦、脱发等;焊接过程中光辐射会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发生,轻者眼部不适、有异物感,重者眼部有烧灼感和剧痛。
焊工职业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焊接烟尘和气体的浓度与性质及其污染程度,焊工接触有害污染的机会和持续时间,焊工个体体质与个人防护状况,焊工所处生产环境的优劣以及各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有在焊工作业环境很差或缺乏劳动保护情况下长期作业,才有引起职业病的可能。焊接车间污染的防范、治理及发展方向
预防焊接车间污染的3条途径是污染源的控制、传播途径的治理、个人防护。
4.1 污染源的控制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各污染种类和数量取决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操作者的技术能力。
4.1.1 生产工艺的优化选择
不同的焊接工艺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区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用成熟的隐弧焊代替明弧焊,可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4.1.2 设备的改进
在生产工艺确定的前提下,应选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应采用低尘低毒焊条,以降低烟尘浓度和毒性。在选购新设备时,应注重设备的环保性能,多选用配有净化部件的一体化设备。
4.1.3 提高操作者技术水平
高水平的焊接工人在焊接过程中能够熟练、灵活地执行操作规章,如不断观察焊条烘干程度、焊条倾斜角度、焊条长短及焊件位置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技术调整。与非熟练工相比,发尘量减少20%以上,焊接速度快10%,且焊接质量好。
4.2 传播途径治理
4.2.1 焊接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控制
焊接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治理在传播途径上的控制方式有2种:全面通风和局部排风。
全面通风也称稀释通风,它是用清洁空气稀释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浓度,使室内空气中有害物浓度不超过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同时不断地将污染空气排至室外或收集净化。全面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2种方式[3]。在国外,对于户外焊接作业或敞开的空间焊接,一般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对于室内作业通常采用机械通风方式。通过安装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的轴流风机,把车间内焊烟排出室外,或者经过净化器净化后在车间内循环使用,达到使车间烟尘浓度降低的目的。循环被净化的空气,解决了车间内的能量损失,此种方式在国外普遍采用。
局部排风是对局部气流进行治理,使局部工作地点不受有害物的污染,保持良好的空气环境。一般局部排风机组由集气罩、风管、净化系统和风机4部分组成。局部排风按集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式局部排风系统和移动式局部排风系统。固定式局部排风系统主要用于操作地点和工人操作方式固定的大型焊接生产车间,可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性固定集气罩的位置。移动式局部排风系统工作状态相对灵活,可根据不同的工况,采用不同的工作姿态,保证处理效率及操作人员的便利。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净化系统通常采用袋式或静电除尘与吸附剂相结合的净化方式,处理效率高、工作状态稳定。
4.2.2 噪声控制
焊接车间的噪声主要为反射声。因此,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车间内的墙壁上布置吸声材料。在空间布置吸声体,可降低噪声30dB左右。
4.2.3 高频电磁辐射控制
施焊工作应当保证工件接地良好。同时加强通风降温,控制作业场所的温度和湿度。
4.2.4 光辐射的控制
焊接工位应设置防护屏,防护屏多为灰色或黑色;车间墙体表面采用吸收材料装饰。以上2项措施均可起到减少弧光的反射、保护操作者眼睛健康的作用。
4.3 个人防护
在一些特定的场所如水下、高空中、罐中或船仓中进行焊接工作时,由于受到场所的限制,整体防护难以实现,这时,个人防护成为主要的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根据各种危害因素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种类多,如面罩、头盔、防护眼镜、安全帽、耳罩、口罩等。
结语
焊接车间的污染种类多,应从污染源、传播途径、个人防护3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污染的治理应结合车间工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不能脱离实际,影响正常的生产操作。治理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种污染的治理方式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设计采用一体化设备、设施,从而达到减少场地占用、节约投资的目的。
电弧焊接时,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用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用烟尘热。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锰中毒。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在引弧的瞬间(2——3秒)有高频电磁场存在。等离子喷焊可产生90——123分贝的强噪声。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使用钛钨棒电极,能放出α、β、Υ三种射线。
篇2:焊接作业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主要危害
电焊作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很多, 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前者有高温电弧光产生的紫外线、红外线等。后者为电焊气溶胶的各种成分, 固态有各种金属铁、锰、铝、铬、铅、镍, 放射性元素等, 气相部分有氧化锰、氟化氢、氮氧化物等气体。
电弧光辐射
焊接产生的电弧光有紫外线等。紫外线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 它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 引起角膜结膜炎 (电光性眼炎) 和皮肤胆红斑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眼痛、羞明、流泪、眼睑红肿痉挛, 受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可出现界限明显的水肿性红斑, 严重时可出现水泡、渗出液和浮肿, 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电焊烟尘
电焊烟尘是金属及非金属物质在过热条件下产生的高温蒸气。烟尘颗粒小, 极易吸入肺中。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 即电焊工尘肺, 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
有毒气体
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 焊接电弧周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如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氢等。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 它极易与人体中运输氧的血红蛋白相结合, 而且极难分离, 因而, 当大量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以后, 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 使人体输送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 造成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
氮氧化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其中常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它为红褐色气体, 有特殊臭味, 当被人吸入时, 经过上呼吸道进入肺泡内, 逐渐与水起作用, 形成硝酸及亚硝酸, 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 引起肺水肿。
臭氧:是一种无色、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有害气体。它对呼吸道黏膜及肺有强烈的剌激作用。手工电弧焊产生的臭氧一般低于国家的卫生标准, 但通风条件不好的条件下进行氩弧焊时, 浓度相当高, 长期吸入低浓度臭氧, 可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等疾病。
氟化氢:无色的腐蚀性气体, 毒性剧烈。可由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 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 同时能对全身产生毒性作用。
电焊作业对工人健康的损害概括起来包括:焊工尘肺及肺功能的影响, 锰中毒、电焊烟热,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眼及皮肤的影响,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对体内酶和抗体水平的影响, 对内脏的影响, 对体内微量元素的影响。
如何防护
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多, 危害大。因此, 为了降低、控制和消除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 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高焊接技术, 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使人与作业环境隔离, 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改进焊接工艺, 减少封闭结构施工, 对容器类产品采用单面焊, 改善坡口设计等, 以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 减少电焊烟尘污染;同时改进焊条材料, 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 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其中机械通风的除尘, 排毒效果较好, 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场所, 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焊接时, 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手工电弧焊场所, 特别在夏天使用风扇直接吹散烟尘通风, 会造成烟尘弥漫整个车间, 危害更大。
加强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 可以有效地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危害。焊接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防护服、绝缘鞋等, 若在封闭或半封闭机构内工作时, 还需佩戴使用送风面罩。
强化宣传教育及现场跟踪监测
对电焊作业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教育, 提高其职业卫生意识, 降低职业病发病率。同时, 还应对焊接作业场所的尘毒危害进行定期监测, 对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案例
患者, 男, 47岁, 某公司电焊工, 从事金属容器电焊作业19年 (1980—1999年) 。主要从事金属容器高温切割, 现场空气测定氧化锰为0.3 mg/m3, 出现头晕, 失眠, 记忆力减退, 多汗, 双下肢无力、沉重感, 视物模糊, 以左眼为甚, 在医院诊断为双眼白内障, 视力下降, 于2002年8月19日进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术后视力恢复。既往无脑外伤、眼外伤、色素膜炎及糖尿病史, 曾发生3次电光性眼炎。体格检查:T 365℃, P80次/min, R 20次/min, BP110/80mm Hg, 心、肺、肝、脾未见异常;颅神经 (-) , 肌力5级, 双上肢肌张力增高, 单足站立不稳, 手、眼睑、舌震颤等。
篇3:浅谈焊接实训课中的危害与防护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焊接实训课中的焊接危害及预防措施,使学生懂得焊接对焊工的危害,引起大家的共同关注和重视,并在以后学习、工作中加以预防,正确采取预防措施,进行自我防护。
关键词 焊接危害 预防措施 自我防护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15-02
焊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电、易燃易爆介质、有毒有害介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主要包含弧光辐射、烟尘、有毒气体、噪声、高频电磁场、射线、灼伤等。这些危害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焊接方法、基本金属化学成分、焊接材料和焊接参数等有关。本文阐述了我校在上焊接实训课时的主要焊接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焊接危害的种类
1.弧光辐射
(1)紫外线
皮肤受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会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甚至出现水泡,蜕皮,严重时会头痛头晕、发热、失眠;还会引起眼睛角膜性发炎,称为电光性眼炎,表现为两眼羞明、流泪继而有异物感、刺痛。另外,紫外线辐射还可以破坏棉织品纤维,降低使用寿命。
(2)可见光
强烈可见光会使眼睛发花,甚至疼痛,长期作用会引起视力减退。
(3)红外线
红外线的危害主要是肌体的热作用,会强烈灼伤眼睛,引起闪光。长期接触可引起红外线水晶体白内障眼病,减退视力,严重时导致失明,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2.电焊烟尘
(1)焊工尘肺
焊工尘肺一般多在接触电焊烟尘10年以上,主要症状是气短、咳嗽、咯痰、胸闷、胸痛,少数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及精神衰弱等。
(2)锰中毒
电焊烟尘中的氧化锰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人体,一部分可以排出体外,但仍有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积累在脑、肝、肾等部位,引起锰中毒。锰中毒症状为疲劳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及神经功能紊乱等,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行走等动作功能。
(3)焊工金属热
焊工金属热主要是由于焊工工作场所的高温、高热引起的。症状为发烧、恶心、食欲不振、口内金属味。
3.有毒气体
(1)臭氧
臭氧具有刺激性气味,呈淡兰色,含量较高时会发出腥臭味,对肺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会引起咳嗽、头晕、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引起支气管炎。
(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是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毒性很大,会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会引起精神衰弱、失眠、支气管炎,严重时症状为强烈咳嗽,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虚脱。
(3)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一氧化碳由呼吸道吸入后从肺泡吸收进入血液,会显著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导致人体组织缺氧坏死,特别是脑细胞。表现为全身无力、呕吐、神志不清,严重时会昏迷,甚至死亡。
(4)氟化氢
氟化氢是剧毒性气体。由呼吸道和皮肤吸收产生毒性作用,对呼吸道、咽部、气管和肺产生刺激作用,诱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4.噪声
噪声是焊接设备和辅助设备在工作时或者是焊工在操作时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长期受噪声影响,会使听觉迟钝并引起耳聋、耳鸣、失眠、神经过敏、幻听症等,还会作用于中枢神经,会使神经紧张、烦躁,并引起血管紧张、血压增高、心跳及脉搏改变等。
5.高频电磁场
高频电磁场一般是由一些特殊设备的高频引弧装置引起的。人体在高频电磁场中可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产生生物学效应影响健康,会引起头晕、心悸、神经衰弱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血压升高或下降,并出现心律不齐等症状。
6.射线
射线是由一些焊接方法中使用的特殊材料放射出来的。长期被射线照射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疾病,严重时会破坏人体造血机能,使白细胞下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对眼晶状体和皮肤也有严重损伤。
7.灼伤
灼伤是在焊接过程中被焊接火花、药渣和液态金属烫伤。一般在焊接时都会发生灼伤,特别是在焊较难的焊接位置时会烧坏衣物,甚至烧伤人体。
二、焊接危害的预防措施
1.改善劳动条件
(1)通风排尘
通风排尘是防止电焊烟尘和焊接有害气体对人体危害的最重要措施。焊工实训车间的设计和设备、工艺配置应注意通风、排尘和除尘。首先应该考虑最节省成本的自然通风,然后再配合其他方式使用。最后还要注意加强个人防护,以防止焊接空间聚集有害、有毒或窒息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2)选择优质焊材
优质焊材是焊接质量的保证,也能最大限度地把对焊工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在选择焊接材料时,应该优先选择使用低尘、低毒、少烟的焊条、焊剂和焊丝。
(3)采用少烟尘的焊接方法
少烟尘的焊接方法是指工艺参数的选择上在充分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线能量以减少母材和电极的蒸发,这样一来,很大程度降低了烟尘的产生,烟尘少了,自然对我们焊工身体的危害就小了。
2.加强个人防护
(1)正确穿戴劳保用品
劳保用品是每个学生实训时都必须穿戴的,实训的学生在焊接作业前必须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电焊手套、面罩及绝缘鞋等劳保用品,不得穿戴破损或潮湿的工作服和手套;焊接作业时,要确保工作服的袖口及领口纽扣扣紧;焊接作业结束后,不得随意堆放焊件,清渣时一定要配戴眼镜,防止药渣烫伤眼睛。
(2)完备的防护用具
在进行一些噪声和烟尘比较大的焊接作业时,可配戴一些专门的防护用具。像在进行碳弧气刨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较大的烟尘,可配戴护耳器或耳塞,另外还要配戴口罩,加装抽风、送风设备,有效地进行防护。
(3)合理的场地布置
首先从学习技能方面来说,一个新生由不会到会,再由会到熟练,学校设备及场地的布置,要遵照从初级工实训工位到中级工实训工位,再到高级工实训工位,处处看得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路;再从安全防护方面来说,我校实训车间的布置由外至里是手弧焊,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最后到钨极氩弧焊。手弧焊的焊接危害是最小的,它产生的烟尘较少,弧光辐射不强烈,布置在整个实训车间的最外面;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不但会产生烟尘和强烈的弧光,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布置在整个实训车间的中部;钨极氩弧焊会产生有害气体,有放射性元素,并且产生强烈的弧光辐射,在这三种焊接方法中危害最大,因此布置在实训车间的最里面。
(4)规范的安全培训
规范的安全培训是上好实训课的重要保证。通过安全培训使同学们知道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应该怎样进行有效防护,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既保护好自己,又不伤害别人。
参考文献:
[1]周震.锅炉压力容器培训考核教材-焊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技术培训中心.金属焊接与切割作业[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8).
篇4:焊接安全生产与防护
0.前言
搅拌摩擦焊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环保的固相连接方法,可以避免熔化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气孔、裂纹、偏析等缺陷,有效提高接头的力学性能。基于此,搅拌摩擦焊(FSW)现己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船舶、陆路交通等重要领域的高强铝合金结构件(如机身壁板、船体甲板等)的焊接。有些焊接结构件长期在恶劣的腐蚀环境下服役,接头抗腐蚀性是评价其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抗腐蚀性能较差。究其原因,在铝合金板材轧制过程中通常会在合金上下表面包覆纯铝使其形成50-100um的包铝层来防止合金遭受腐蚀,但在搅拌摩擦焊过程中,剧烈的机械搅拌作用将使高强铝合金的包铝层完全破坏,导致接头失去腐蚀保护。此外,焊后在接头中还会存在残余拉应力,影响接头的服役性能,尤其是会降低其腐蚀性能和疲劳性能。因此,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必须对这些接头进行防腐处理以提高其服役寿命。
部分学者针对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腐蚀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找出最佳的腐蚀防护方法并揭示其机理。相关研究表明,降低焊接过程热输入、焊后热处理、表面改性(如激光表面熔化、微弧氧化)以及喷涂方法(如热喷涂、冷喷涂)制备的防护涂层均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接头的抗腐蚀性能,但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挑战。
1.提高搅拌摩擦焊接头耐蚀性的方法
1.1降低焊接过程热输入
相关研究表明,一方面,改变搅拌头尺寸,调整焊接工艺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焊接热输入,从而减小腐蚀敏感区范围;另一方面,在焊接过程中,采用循环水冷却、水雾冷却或低温冷却等方法也可有效减小腐蚀敏感区范围。控制焊接接头的热输入状态,可以改善接头的显微组织,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焊接接头的耐蚀性能。
Esmaily等人对AA6005-T6铝合金采用液氮冷却的搅拌摩擦加工技术(FSP)在其焊核区(SZ)形成了超细晶,并对比了传统的空冷FSP对SZ腐蚀性能的影响。得出了AA6005-T6接头在相对湿度95%、温度22°C的0.04%C02和70ug/cm2NaCl溶液中浸泡40天后的重量损失和点蚀情况,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由于液氮冷却的FSP接头晶粒被细化,所以其抗腐蚀性能优于传统空冷的接头。然而,接头残余应力以及晶粒大小梯度的存在,使得降低接头热输入这一措施并不能完全避免接头遭受腐蚀的危害。
1.2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是常用的提高搅拌摩擦焊接头耐蚀性的方法,由于焊缝的沉淀相、金属间化合物及其它微量元素对接头的耐蚀性影响较大,焊后对接头组织进行匀质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接头的耐蚀性。Paglia等人研究发现,对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在250-450°C温度范围内进行短时间焊后热处理可以降低接头组织对腐蚀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接头的耐蚀性。另外,高强铝合金的腐蚀性能通常取决于母材与焊核区之问的“最薄弱区域”,采用火焰热处理对AA7075-T651铝合金和AA2219-T87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缝“最薄弱区域”进行了局部热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经热处理后,搅拌摩擦焊接头的显微组织更加均匀,抗腐蚀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图2比较了焊接态AA7075-O和热处理态T745 1的搅拌摩擦焊接头在NaCl和H2O2混合溶液中浸泡30min后的接头横截面腐蚀形貌,对比发现热处理之后接头横截面白色腐蚀产物明显减少,腐蚀程度降低。然而,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耐蚀性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力学性能的下降,此外,热处理耗时较长并且不能处理尺寸较大的结构件。
1.3表面改性
1.3.1激光表面熔化
激光表面熔化速度高、能量密度大,可以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層组织细化并且均匀的微层结构,该技术能选择性地处理工件表面,有利于在工件整体保持足够的韧性和强度的同时,达到改善材料抗腐蚀性能的目的。
Kalita对AA2024-T35 1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进行激光表面熔化处理,发现搅拌摩擦焊表层组织发生了均匀化和细化,其沉淀相及金属间化合物完全溶解,接头表面的点蚀形核门槛值提高。浸泡试验结果表明经激光处理后的表面未出现点蚀(a区域),未经处理的表面出现了较大的点蚀坑(b区域),如图3所示。然而,激光熔化过程的热影响会导致不同区域的金属离子发生溶解或富集,在激光扫描轨道边缘发现Cu元素的富集和Al元素含量的降低。
激光表面处理虽然可以消除焊缝内部的沉淀相从而提升接头抗蚀性,但这种技术引起的元素富集将促进局部的微电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近焊缝表面层发生腐蚀分层。Padovani等人。采用激光熔凝法分别对AA7449-T7951、AA2024-T351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进行腐蚀防护,浸泡试验表明接头表面抗点蚀性能提高,而近焊缝表面层(热影响区和焊核区)发生腐蚀分层,降低了激光处理对接头的腐蚀性能改善效果。
1.3.2微弧氧化
微弧氧化对搅拌摩擦焊接头的表面防护是将接头置于电解质水溶液中,在高压条件下发生等离子体增强的电化学反应,在热化学氧化、等离子体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的共同作用下生成陶瓷层。该方法改善了焊接接头的耐磨、耐蚀、耐热冲击性能,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鲁亮等人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AA5083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表面制备了陶瓷层,浸泡测试表明微弧氧化层陶瓷层未出现点蚀,表面仍然致密,可以有效的对搅拌摩擦焊接头进行腐蚀防护。刘靖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对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进行处理,并对其微弧氧化膜层腐蚀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在搅拌摩擦焊接头表面制备了具有陶瓷性质的氧化膜能将焊缝与腐蚀介质隔绝而提供腐蚀防护,在中性盐雾试验中,微弧氧化后焊接接头的耐腐蚀性能较未经微弧氧化处理的焊接接头的耐腐蚀性能有很大提高;在应力腐蚀试验中,微弧氧化制备的陶瓷层在应力腐蚀初期没有观察到腐蚀现象,即该陶瓷层能够在应力腐蚀初期对腐蚀液起到隔离作用,但在焊接接头却发现了龟裂纹,即微弧氧化制备的陶瓷层不能完全阻止应力腐蚀的发生;在拉伸试验中,经微弧氧化处理的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小于未经处理的焊接接头,如图4所示,对基体力学性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微弧氧化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生产过程中电解液消耗快,电解液冷却困难,消耗功率大,且有噪音,对于高电压还需要有漏电防护措施等;由于电解槽尺寸的限制,较难用于大型构件的腐蚀防护。
nlc202309082040
1.4喷涂涂层
1.4.1热喷涂涂层
自20世纪30年代,热喷涂技术在防腐方面成功应用以来,在腐蚀和防护领域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应用于防腐的热喷涂技术主要有火焰喷涂和电弧喷涂两种,它们对基体的保护主要基于物理隔离和电化学保护双重作用。根据目前对涂层防护技术的研究,热喷涂制备的防护涂层能显著提高基体的抗腐蚀性能,但其与基体结合强度较低,气孔率较高,需后处理(如封孔处理)。应用合理的工艺手段,减少涂层表面及内在的孔洞,隔离基体与腐蚀介质,从而增强涂层的耐蚀性能,一般采用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的方式降低涂层的孔隙率。目前,热喷涂技术制备的涂层主要应用在合金表面的腐蚀防护领域,其在搅拌摩擦焊接头的腐蚀防护应用较少。
竹本斡男采用火焰喷涂技术在钢柱表面制备了Zn-13A1涂层,经过7年的海洋环境暴露腐蚀发现,封孔处理的涂层对基体的防护效果较好。Pardo等人测试分析了热喷涂纯铝涂层对镁铝合金在3.5%NaCl溶液进行腐蚀保护的效果,结果表明,热喷涂纯铝涂层孔隙率高,防护效果较差。针对这一问题,对铝涂层进行冷压后处理,发现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增加,涂层孔隙率降低,增强了基体的抗腐蚀性能。图5为在3.5%NaCl溶液中浸泡10天后,AZ31镁铝合金横截面无涂层、热喷铝涂层、热喷铝涂层冷压处理后的背散射扫描电镜形貌,可以看出,冷压处理降低了热喷涂涂层的孔隙率,基体的抗腐蚀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1.4.2冷喷涂涂层
冷喷涂作为热喷涂技术的重要拓展,利用高压气流加速粉末颗粒,通过固态颗粒的高速碰撞以及大的塑性变形,可以在基体表面形成致密涂层。随着冷喷涂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冷喷涂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了冷喷涂涂层应用的研究,较之热喷涂制备的防腐涂层存在孔隙率高、易氧化、热应力大等缺陷,冷喷涂防腐涂层孔隙率低,残余应力小且以压应力为主,并且可以避免诸如氧化、相变等缺陷,其制备技术及其防腐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己有科研机构利用冷喷涂技术制备各种防腐涂层(主要为铝基和锌基涂层),对涂层的表面组织形貌、孔隙率、物相分析、结合强度、显微硬度、耐磨性、沉积率及电化学性能等开展了全面的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冷喷涂制备的铝及铝基复合材料涂层具有良好的腐蚀防护效果。目前Trahan和李文亚团队对其进行了研究。Trahan采用冷喷涂制备AA7075、AA5083铝合金及纯铝涂层对AA7075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进行防腐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冷喷涂制备的纯铝涂层对搅拌摩擦焊接头的腐蚀保护效果最佳,并在2013年国际热喷涂大会上对该内容做了相关研究报告。李文亚等人采用冷喷涂技术在AA2024铝合金搅拌摩擦焊焊缝表面制备了纯铝涂层,结果表明涂层不仅显著地提高了接头的抗腐蚀性能,还改善了接头的拉伸性能,抗拉强度提高了6.78%,断后伸长率提高了58.4%,疲劳性能也明显提高,如图6所示。
2.总结与展望
搅拌摩擦焊的出现对连接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耐蚀性较差,当前的防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限制了其在搅拌摩擦焊接头腐蚀防护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探寻满足搅拌摩擦焊接头使用性能和相应防护性能的工艺技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中详述了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的几种腐蚀防护方法:降低热输入、焊后热处理、表面改性(激光熔化、微弧氧化等)、喷涂涂层(热喷涂、冷喷涂)。前两种方法可以改善接头的耐蚀性,但由于接头残余应力的存在、包铝层的损失以及热处理后增加的显微组织梯度,不能完全避免接头腐蚀的产生。后两种腐蚀防护方法可以为搅拌摩擦焊接头提供良好的防护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例如,激光熔化会造成表面分层和元素浓度差异大,微弧氧化层的制备需要后处理,并且会导致接头力学性能的下降等。
热喷涂涂层经后处理之后可以为搅拌摩擦焊接头提供良好的腐蚀防护效果,但热喷涂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热量输入可导致接头变形和残余应力的产生,冷喷涂的出现解决了之前防护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今后搅拌摩擦焊接头防护的新方向。冷喷涂涂层与基体结合强度高,孔隙率低,残余应力小,改善了接头的力学性能和组织性能,并且具有良好的腐蚀防护效果。然而,冷喷涂改善接头力学性能的机制尚不清楚,基于目前冷喷涂技术及其涂层对搅拌摩擦焊接头防腐的研究,如果能揭示冷喷涂工艺对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規律及强韧化的主导机制,将有望采用冷喷涂制备搅拌摩擦焊接头防腐涂层,通过控制工艺参数(例如驱动气体温度、粒子速度和喷射距离),获得基于冷喷涂腐蚀防护的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力学性能的调控方法。
篇5:网络安全与防护
关键词:防火墙;网络安全;因素;影响;加密;识别;密码;数字;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2-21532-01
Network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DU Yu-feng
(Lightning Center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80,Chia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 their openness and sharing, expand the degree of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impact is also growing, and the issue of network security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network, the network security analysis and protection methods.
Key words:Firewall;Network Security;Factors;Impact;Encryption;Recognition;Password;Digital;System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有线、无线等各种接入方式不断推出,企业网、ISP、ICP、个人电脑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与互联网等网络相联。这样,虽然用户使用方便了,但网络安全问题的威胁也增加了,往往一个点或一个地方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地方、其他网络,甚至多个网络。 网络的安全威胁与网络的安全防护措施是交互出现的。不适当的网络安全防护,不仅可能不能减少网络的安全风险,浪费大量的资金,而且可能招致更大的安全威胁。
2 网络安全的分析
2.1密码的安全
众所周知,用密码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是最经常采用也是最初采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发现的大多数安全问题,是由于密码管理不严,使 "入侵者"得以趁虚而入。因此密码口令的有效管理是非常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密码的设置安全上,首先绝对杜绝不设口令的帐号存在,尤其是超级用户帐号。一些网络管理人员,为了图方便,认为服务服务器只由自己一个人管理使用,常常对系统不设置密码。这样,"入侵者"就能通过网络轻而易举的进入系统。另外,对于系统的一些权限,如果设置不当,对用户不进行密码验证,也可能为"入侵者"留下后门。其次,在密码口令的设置上要避免使用弱密码,就是容易被人猜出字符作为密码。
密码的长度也是设置者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Windows系统中,有一个sam文件,它是Windows的用户帐户数据库,所有用户的登录名及口令等相关信息都会保存在这个文件中。如果"入侵者"通过系统或网络的漏洞得到了这个文件,就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如L0phtCrack)对它进行解码分析。在用L0phtCrack破解时,如果使用"暴力破解" 方式对所有字符组合进行破解,那么对于5位以下的密码它最多只要用十几分钟就完成,对于6位字符的密码它也只要用十几小时,但是对于7位或以上它至少耗时一个月左右,所以说,在密码设置时一定要有足够的长度。总之在密码设置上,最好使用一个不常见、有一定长度的但是你又容易记得的密码。另外,适当的交叉使用大小写字母也是增加被破解难度的好办法。
2.2系统的安全
网络上病毒大都利用系统的漏洞进行传播。从目前来看,各种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各种的漏洞,系统漏洞的存在就成网络安全的首要问题,发现并及时修补漏洞是每个网络管理人员主要任务。当然,从系统中找到发现漏洞不是我们一般网络管理人员所能做的,但是及早地发现有报告的漏洞,并进行升级补丁却是我们应该做的。而发现有报告的漏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经常登录各有关网络安全网站,对于我们有使用的软件和服务,应该密切关注其程序的最新版本和安全信息,一旦发现与这些程序有关的安全问题就立即对软件进行必要的补丁和升级。
2.3目录共享的安全
在对等网中,利用计算机中的某个目录设置共享进行资料的传输与共享是人们常采用的一个方法。但在设置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当一个目录共享后,就不光是对等网内的用户可以访问到,而是连在互联网络上的各台计算机都有可能对它进行访问。这也成了数据资料安全的一个隐患。所以,为了防止资料的外泄,在设置共享时一定要设定访问密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共享目录资料的安全。
2.4木马病毒的防范
木马病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算陌生。它是一种远程控制工具,以简便、易行、有效而深受广大黑客青睐。一台电脑一旦中上木马,它就变成了一台傀儡机,对方可以在你的电脑上上传下载文件,偷窥你的私人文件,偷取你的各种密码及口令信息……!木马,应该说是网络安全的大敌,并且在进行的各种入侵攻击行为中,木马都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木马感染通常是执行了一些带毒的程序,而驻留在你的计算机当中,在以后的计算机启动后,木马就在机器中打开一个服务,通过这个服务将你计算机的信息、资料向外传递,
木马的清除一般可以通过各种杀毒软件来进行查杀。但对于新出现的木马,我们的防治可以通过端口的扫描来进行,端口是计算机和外部网络相连的逻辑接口,我们平时多注意一下服务器中开放的端口,如果有一些新端口的出现,就必须查看一下正在运行的程序,以及注册表中自动加载运行的程序,来监测是否有木马存在。
3 网络安全的防范与管理
网络按全的防范从技术层次上看,主要有防火墙技术,入侵监测(IDS/IPS,IPS可以做到一手检测,一手阻击)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和数据恢复技术,此外还有安全协议,安全审计,身份认证,数字签名,拒绝服务等多种技术手段。
网络管理在网络内部安全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对网络流量发生異常的分析及深度检测,对IP数据进行截获,发现已知及未知的新型侵入者。通过网络管理中增加的安全手段还可对多数安全设备顾及不到的4-7 层的内容安全与网络行为的法律取证等采取有效措施。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防火墙,防病毒和安全协议的技术。防火墙守住网络门户,防病毒是网络的第一把保护伞,安全协议提供了身份鉴别,密钥分配,数据加密,防信息重传,以及通信双方的不可否认性等重要功能。
3.1 防火墙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如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来实施检查,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
安装防火墙的基本原则是:只要有恶意侵入的可能,无论是内部网络还是与外部公网的连接处,都应该安装防火墙。
虽然防火墙是目前保护网络免遭黑客袭击的有效手段,但也有明显不足:无法防范通过防火墙以外的其它途径的攻击,不能防止来自内部变节者和不经心的用户们带来的威胁,也不能完全防止传送已感染病毒的软件或文件,以及无法防范数据驱动型的攻击。
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屏障,防火墙是最先受到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产品之一。虽然从理论上看,防火墙处于网络安全的最底层,负责网络间的安全认证与传输,但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整体发展和网络应用的不断变化,现代防火墙技术已经逐步走向网络层之外的其他安全层次,不仅要完成传统防火墙的过滤任务,同时还能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另外还有多种防火墙产品正朝着数据安全与用户认证、防止病毒与黑客侵入等方向发展。
作为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防火墙本身也应该保证安全,不给外部侵入者以可乘之机。如果像马其顿防线一样,正面雖然牢不可破,但进攻者能够轻易地绕过防线进入系统内部,网络系统也就没有任何安全性可言了。
通常,防火墙的安全性问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防火墙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这类问题一般用户根本无从入手,只有通过权威认证机构的全面测试才能确定。所以对用户来说,保守的方法是选择一个通过多家权威认证机构测试的产品。其二是使用不当,一般来说,防火墙的许多配置需要系统管理员手工修改,如果系统管理员对防火墙不十分熟悉,就有可能在配置过程中遗留大量的安全漏洞。
3.2 建立专门的数据容灾系统。
其内容主要是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数据容灾是指建立一个异地的数据系统,该系统是本地关键应用的一个实时复制,当本地数据及整个应用系统发生灾难时,系统至少在异地保存一份可用的关键业务的数据。应用容灾是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在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相当的备份应用系统(可以互为备用),在遇到灾难时,远程系统迅速接管业务运行。
3.3 安全管理机制
网络安全防护,除了安装必要的防火墙之外及数据容灾系统外,还需要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例如,口令管理;各种密钥的生成;分发与管理;全网统一的管理员身份鉴别与授权;建立全系统的安全评估体系;建立安全审计制度;建立系统及数据的备份制度;建立安全事件/安全报警反应机制和处理预案;建立专门的安全问题小组和快速响应体系的运作等。为了增强系统的防灾救灾能力,应制定灾难性事故的应急计划,如紧急行动方案,资源(硬件,软件,数据等)备份及操作计划,系统恢复和检测方法等。也就是说,无论用户在任何特定的时间,用户的安全性都能得到保障。
4 结束语
总之,网络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既包括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一种技术只能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万能的。在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研究、开发和探索,以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联合发展之路,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以此保证我国信息网络的安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只有严格的保密政策、明晰的安全策略以及高素质的网络管理人才才能完好、实时地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确证性,为网络提供强大的安全服务——这也是21世纪网络安全领域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平平. 网络设备与组网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2]钟小平. 网络服务器配置完全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王斌,孔璐. 防火墙与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阎慧.防火墙原理与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马宜兴.网络安全与病毒防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刘文涛.网络安全开发包详解[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篇6:焊接安全生产与防护
电力二次系统对电力生产过程进行数据采集、监测和控制,保证电力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转,它是电力生产、输送的核心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于电力二次系统,带来了电力二次系统的诸多安全问题,如病毒、信息泄漏和篡改、系统不能使用等。电力二次系统是电力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是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重大课题。本文就来讨论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主要风险及防护技术。
一、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主要风险
电力二次系统主要由控制中心、通信网络和现场设备组成,其主要安全风险如下:
1、大量的终端和现场设备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RTU(远程测控终端)和IED(智能电子设备)可能存在逻辑炸弹或其他漏洞,部分设备采用国外的操作系统、控制组件,未实现自主可控,可能有安全漏洞,设备存在被恶意控制、中断服务、数据被篡改等风险。
2、通信网及规约上可能存在漏洞,攻击者可利用漏洞对电力二次系统发送非法控制命令。通信网及规约的安全性是整个系统支全的主要环节,通信网及规约的漏洞是非法入侵者主要攻击的目标。控制中心同站控系统之间主要采用IEC 60870-5-101/104规约进行通信,但104规约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为不具备加密、认证功能,且端口为固定的2404端口,存在被窃听、分析、替换的风险;一些不具备光纤通信条件的厂站采用GPRS\ CDMA等无线通信方式,有的将101规约直接用在GPRS环境,通过APN虚拟专网采集测量数据、下发控制命令,没有身份认证和加密措施,安全强度不够,存在安全风险。
3、TCP/IP网络通讯技术广泛应用,电力二次系统面临病毒、蠕虫、木马威胁。电力二次系统中各类智能组件技术、TCP/IP网络通讯技术广泛应用,将面临传统信息网络面临的病毒、黑客、木马等信息安全问题。国外的电力控制系统不断暴露安全漏洞,对我国电力控制领域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其他主要风险如下:中心控制系统和站控系统之间业务通信时,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保证业务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中心控制系统、通讯系统和站控系统的网络设备、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的安全配置需要增强;缺乏对系统帐号和口令进行集中管理和审计的有效手段;缺乏记录和发现内部非授权访问的工具和手段,对重要业务系统维护人员缺少监控手段,无法有效记录维护人员的操作记录;对于软件补丁的安装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基本技能教育还需要进一步普及和落实。
二、安全防护技术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在技术上系统性地考虑了控制中心和各站控系统之间的网络纵向互联、横向互联和数据通信等安全性问题,通过划分安全区、专用网络、专用隔离和加密认证等项技术从多个层次构筑纵深防线,抵御网络黑客和恶意代码攻击。
1、物理环境安全防护。物理环境分为室内物理坏境和室外物理环境,包括控制中心以及站控系统机房物理环境、PLC等终端设备部署环境等。根据设备部署安装位置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防护措施。室内机房物理环境安全需满足对应信息系统等级的等级保护物理安全要求,室外设备物理安全需满足国家对于防盗、电气、环境、噪音、电磁、机械结构、铭牌、防腐蚀、防火、防雷、电源等要求。
2、边界安全防护。电力二次系统边界包括横向边界、纵向边界,其中横向边界包括电力二次系统不同功能模块之间,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边界,纵向边界包括控制中心与站控系统之间的边界。对于横向边界通过采用不同强度的安全设备实施横向隔离保护,如专用隔离装置、硬件防火墙或具有ACL访问控制功能的交换机或路由器等设备;控制中心与站控系统之间的纵向边界采用认证、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实现安全防护,如部署纵向加密认证网关,提供认证与加密服务,实现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保护。
3、网络安全防护。电力二次系统的专用通道应采用独立网络设备组网,在物理层面上实现与对外服务区网络以及互联网的安全隔离;采用虚拟专网VPN技术将专用数据网分割为逻辑上相对独立的实时子网和非实时子网,采用QoS技术保证实时子网中关键业务的带宽和服务质量;同时核心路由和交换设备应采用基于高强度口令密码的分级登陆验证功能、避免使用默认路由、关闭网络边界关闭OSPF路由功能、关闭路由器的源路由功能、采用增强的SNMPv2及以上版本的网管协议、开启访问控制列表、记录设备日志、封闭空闲的网络端口等安全配置。
4、主机系统安全防护。电力二次系统应对主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通用应用服务等进行安全配置,以解决由于系统漏洞或不安全配置所引入的安全隐患。如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进行主机系统的安全防护,并采用及时更新经过测试的系统最新安全补丁、及时删除无用和长久不用的账号、采用12位以上数字字符混合口令、关闭非必须的服务、设置关键配置文件的访问权限、开启系统的日志审计功能、定期检查审核日志记录等措施。
5、应用和数据安全防护。(1)应用系统安全防护,在电力二次系统开发阶段,要加强代码安全管控,系统开发要遵循相关安全要求,明确信息安全控制点,严格落实信息安全防护设计方案,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确定的相应的安全等级,部署身份鉴别及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应用层安全防护措施。(2)用户接口安全防护,用户远程连接应用系统需进行身份认证,需根据电力二次系统等级制定相应的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身份鉴别、数据完整性等安全措施,并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3)系统数据接口安全防护,电力二次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交换采用两种模式,系统间直接数据接口交换或通过应用集成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处于这两种数据交换模式的系统均应制定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措施,对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分为域内数据接口安全防护和域间数据接口安全防护;域内数据接口是指数据交换发生在同一个安全域的内部,由于同一个安全域的不同应用系统之间需要通过网络共享数据,而设置的数据接口;域间数据接口是指发生在不同的安全域间,由于跨安全域的不同应用系统间需要交换数据而设置的数据接口;对于域内系统间数据接口和安全域间的系统数据接口,根据确定的等级,部署身份鉴别、数据加密、通信完整性等安全措施;在接口数据连接建立之前进行接口认证,对于跨安全域进行传输的业务数据应当采用加密措施;对于三级系统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原发或接收证据的功能,可采用事件记录结合数字证书或其他技术实现。
三、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化管理是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的保障。以“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为原则,建立信息安全组织保证体系,落实责任制,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实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保证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运行;建立安全培训机制,对所有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实际使用安全产品的工作原理、安装、使用、维护和故障处理等的培训,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四、安全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安全服务体系,进行电力二次系统上线前的安全测评、上线后的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整改加固以及监控应急响应,用于保护、分析对系统资源的非法访问和网络攻击,并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资源,统一调度,形成对重大安全事件(遭到黑客、病毒攻击和其他人为破坏等)快速响应的能力。
相关文章:
组装焊接01-18
品牌服装企业01-18
焊接安全防护探究01-18
东翼炸药库防爆门焊接安全技术措施01-18
焊接安全论文提纲01-18
激光焊接01-18
电工与熔化焊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01-18
焊接生产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