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危机论文提纲

关键词: 大潮 国际 经济

论文题目: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摘要:为应对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主要发达经济体正在加紧部署国际经济一体化新战略;发展中国家更想抓住机遇提升自身的国际经济地位,因此纷纷采取行动,加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大潮之中。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正在涌现一些国际影响力较大的自贸区,大国及国家集团主导下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由构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自贸协定呈现发展地区网络化,中心国家地位突出;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呈大型化态势;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主要停留在自贸协定层面;各大国争相加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大潮;协定内容涉及范围广、谈判标准高;谈判过程中“敏感话题”阻碍谈判进展;自贸协定的战略价值高于经济考量。 结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亟待深化的改革状况,本文对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深化改革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以国内经济发展支撑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拓宽自贸协定内容,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层次;积极制定应对高标准自贸协定谈判的方案;重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加速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自贸区网络。

关键词: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一体化;TPPRCEP

学科专业:世界经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二) 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特点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 论文研究框架和方案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形式

一、 优惠贸易安排

二、 自由贸易区

三、 关税同盟

四、 共同市场

五、 经济联盟

六、 完全经济一体化

第三章 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点

一、 自贸协定呈现发展地区网络化,中心国家的地位突出

(一) 欧盟始终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

(二) 美国加紧推进新的自贸协定战略布局

(三) 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

二、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呈大型化趋势

三、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主要停留在自贸协定层面

四、 各大国争相加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大潮

(一) 美国主导 TPP 重返亚太

1. 美国企图通过主导 TPP 谈判加紧介入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2. 重塑与主导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稀释中国的地区影响力

(二) 东盟谋求同周边国家实现自贸区发展

(三) 中日韩三国欲增强自身在亚洲地区影响力

五、 协定内容涉及范围广,谈判标准高

六、 谈判过程中“敏感话题”阻碍谈判进程

(一) TPP 谈判进展与难点问题

1. “敏感话题”谈判进展缓慢

2. TPP 谈判难点

(二) TTIP 谈判进展与难点问题

1. TTIP 的谈判进展

2. TTIP 的谈判难点

(三) RCEP 谈判进展与难点问题

1. RCEP 谈判进展

2. RCEP 的谈判难点

七、 自贸协定的战略价值高于经济考量

第四章 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一、 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背景

(一)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深化改革

(二) 中国经济面临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利弊共存

1. 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

2. 2013 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

3. 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提升国内制造业

二、 中国与 RCEP、TPP 成员国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一)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简介

(二) RCEP 成员国产业发展优势各异,互补性强

(三) TPP 各成员国内产业发展不均衡,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四) 中国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明显

三、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一) 中国积极投身国际经济一体化之中

1.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TPP 和 RCEP 两大自贸区谈判

2. 以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为契机,提升地区影响力

(二) 签署的自贸协定有限,经济一体化层次总体较低

(三) 尚未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自贸区网络

(四) 尚未同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签署自贸协定

(五) 国内经济一体化研究和谈判参与主体偏少

第五章 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 重视亚太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加速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自贸区网络

二、 以深化改革促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以国内经济发展支撑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 努力拓宽自贸协定的内容,不断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层次

四、 积极制定应对高标准自贸协定谈判的方案

五、 国内应加强部门协调,共同制定可行的经济一体化战略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经济研究 下一篇:经济危机金融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