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胆碱
氯化胆碱(精选四篇)
氯化胆碱 篇1
氯化氨甲酰甲胆碱是一类人工合成的胆碱脂类, 其作用与乙酰胆碱相似, 能直接兴奋节后胆碱能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内的M胆碱受体 (毒蕈碱样受体) , 也作用于神经节和骨骼肌的N胆碱受体 (尼古丁样受体) 。本品作用较弱, 故安全度较大。猪隔日皮下注射0.02mg/kg体重不会引起任何毒性反应和蓄积中毒, 但对肌无力的瘫痪猪骨骼肌能力的改善却是持续的和平稳有效的。类似于氯化氨甲酰甲胆碱的药物还有如硝酸毛果芸香碱、氯化氨甲酰胆碱、氢溴酸槟榔碱以及具有相似功能的抗胆碱酯酶药如水杨酸毒扁豆碱、甲硫酸新斯的明、氢溴酸加兰他敏等。这其中, 氢溴酸加兰他敏较多用于人的轻度肌无力造成的轻瘫, 而甲硫酸新斯的明较多用于人的重症肌无力和反刍动物的前胃弛缓等症。而在猪, 使用氯化氨甲酰甲胆碱小剂量较长期皮下注射似乎更为安全。
2 病例介绍
2005年3月中旬, 笔者诊治了重庆市涪陵区增福乡一农户家中养的母猪的顽固性瘫痪症。该经产母猪体重约125kg, 膘情良好。在泌乳期间该母猪出现瘫痪症状, 四肢卧地不起, 但仍能吃食。乳猪断奶后, 母猪瘫痪症状一直未能改善;断奶后2个月, 由于体况尚可, 未因长期卧地而发生裖疮, 其它生理机能仍属正常, 呼吸消化排泄一般。
3 病因分析
根据本例病猪的病情和病程表现, 分析该猪在授乳期内发生的瘫痪是由于乳猪吮乳导致母猪体内钙的大量流失而又未能及时得到钙的补充, 导致母猪产后低钙血综合征, 瘫痪是此低钙血综合征的主要眼观症状。这种生产瘫痪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对因治疗, 母猪会因瘫痪和体温过高以及呼吸困难等惊厥症状持续发生而最后死去。断奶后, 母猪的身体整体缺钙现象仍未得到修正, 骨软症随即取代了生产瘫痪, 但临床上仍表现为瘫痪。猪的运动系统的神经支配进而发生障碍, 终于演变成了本例母猪的“肌无力”症状。
4 鉴别诊断
本例母猪产后顽固性瘫痪应与猪的肉毒梭菌毒素中毒引起的肌无力作类症鉴别。猪肉毒梭菌中毒病呈重症肌无力症状, 病程短, 死亡快, 常于数小时至数日内死亡, 最长的不过10余日而已。
5 治疗
之前针对本例母猪属于轻症肌无力, 除顽固性瘫痪外并无其他异常, 此时再给予病猪很大量的维生素D制剂 (用以促进钙的吸收) 和钙磷补充 (用的是磷酸氢钙) , 虽经约半月的治疗, 并无任何明显的改善。
后来采用了综合的治疗方案。每天按成人量给病猪服用人用市售“补中益气丸”以培复病猪虚弱的机体。用氯化氨甲酰甲胆碱 (市售制剂称“健胃通肠针”) 按0.02m L/kg体重 (相当于0.02mg/kg体重) 隔日1次皮下注射。按此方法用药半个月后, 瘫痪的猪已逐渐摆脱肌无力的状况, 似能勉强站立。随后坚持治疗1个月后, 猪已能蹒跚行走缓慢恢复。
!!!·广告·
!!!!销售纯正三元仔猪
鹏程三元仔猪繁育基地是正阳县委、县政府、县畜牧局重点扶持的品种改良单位。本基地常年向全国各地销售纯正三元、三元杂交、杜洛克等优良品种仔猪, 售新丹系长白、加系大约克原种猪, 新美 (台) 系杜洛克原种公猪及长大二元母猪。以上仔猪、种猪经畜牧专家配制药物注射后, 运输途中不拉稀, 无应激反应。所购种猪在7天内非正常死亡, 本基地100%包赔, 所购仔猪在运输途中死亡的原款退回。来人购猪报销路费、食宿免费, 代办检疫运输出境手续。购量大可免费送货。我基地宗旨是:专业服务、信誉第一。欢迎客户参观、考察、选购, 专车接送, 免费送养殖技术资料和光盘。
地址:正阳县真阳镇鹏程三元仔猪繁育
基地
销售经理:张宏伟手机:13839935089注册号:4128296534654
氯化胆碱 篇2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小白鼠100只,体重为18~22 g,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其中60只用于急性毒性试验,40只用于蓄积性试验。水貂50只,公母各半,健康,体况良好,由永吉北大湖牧业公司水貂场提供,用于急性毒性试验。
1.2 主要试剂
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陕西正康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环磷酰胺(批号为09010521),上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急性毒性试验
2.1.1 小白鼠口服试验
将60只小白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根据毛皮动物处死使用剂量[3]确定口服剂量,分别为0.625,6.25,62.5,125 mg/kg,对应1,2,3,4组,同时设环磷酰胺对照组和纯化水对照组。 用1 mL注射器和金属钝性针头灌胃,对1,2,3,4组灌胃相应剂量的氯化琥珀胆碱,纯化水对照组灌胃0.5 mL纯化水;环磷酰胺对照组按体重灌胃20 mg/kg环磷酰胺。观察并记录灌胃后2,24小时的毒性反应。
2.1.2 水貂口服试验
将50只水貂分5组,即1,2,3,4组和对照组(不设环磷酰胺对比组),其中1,2,3,4组分别口服0.625,6.25,62.5,125 mg/kg氯化琥珀胆碱,对照组的饲料中不加氯化琥珀胆碱。试验水貂饲养管理和生产群相同。每组在每次饲喂时将相应剂量的氯化琥珀胆碱注入饲料上部,任其采食。观察并记录采食后2,24小时的毒性反应。
2.2 蓄积性试验
采用固定计量法[7],选用小白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即给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给药组按1/20 LD50=4 mg/kg灌胃给药,至第34天,给药组小白鼠死亡一半时结束试验。正常对照组灌胃0.5 mL纯化水,对照组没有死亡。
2.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3.1.1 小白鼠口服试验结果
125 mg/kg组灌胃1 min内,小白鼠毛发强直、发抖、瘫软、大小便失禁,全部死亡。62.5 mg/kg组灌胃5 min后部分小白鼠毛发强直、发抖、瘫软、大小便失禁,2 h内死亡3只,24 h内死亡4只。6.25 mg/kg组和0.625 mg/kg组灌胃后症状不明显,2小时和24小时没有死亡。试验结果见表1。
3.1.2 水貂口服试验结果
水貂口服结果与小白鼠灌胃结果相似,125 mg/kg组口服后5 min内水貂表现发抖、瘫软,全部死亡。62.5 mg/kg组口服10 min后部分水貂发抖、瘫软,2 h内死亡2只,24 h内死亡5只。6.25 mg/kg组和0.625 mg/kg组口服后症状不明显,2小时和24小时没有死亡。试验结果见表2。
根据试验结果,利用改进寇氏法[8]计算LD50及95%可信区间:LD50=78.66 mg/kg,95%可信区间为39.10~156.636 mg/kg。根据小鼠中毒症状、死亡时间、LD50及毒性物质分级标准[9],判断氯化琥珀胆碱为中等毒性药物。
3.2 蓄积性试验结果(见表3)
根据张桥[8]的蓄积系数计算方法得到蓄积系数为0.67,小于1,氯化琥珀胆碱具有高度蓄积性。
4 讨论
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得出,氯化琥珀胆碱口服LD50为78.66 mg/kg,根据毒性分级原则[9]可确定氯化琥珀胆碱为中等毒性药物。蓄积性试验结果表明,氯化琥珀胆碱具有高度蓄积性。氯化琥珀胆碱化学名称为2-羟基乙基-三甲基胺盐酸盐,俗称司可林,为N2胆碱受体阻断药,是骨骼肌松弛药,在体内可被血浆假性胆碱酯酶快速水解,1 min内血浆中总量的90%已被水解,其余部分在肝脏被水解,肌松作用消失。目前,我国毛皮动物处死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氯化琥珀胆碱肌肉注射,水貂为后驱肌肉注射,注射量一般在0.5~1.0 mg/kg;狐狸、貉子采用心脏区域注射,用量比水貂少,通常为0.2~0.4 mg/kg。而从处死到剥皮至少需要2 h以上,根据氯化琥珀胆碱在体内的降解速度和此研究结果,每日口服0.625 mg/kg、6.25 mg/kg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推断水貂及狐狸胴体及肌肉组织经安全加工后可以作为毛皮动物饲料加以利用。但可否作为其他畜禽饲料尚需进一步试验加以验证。建议经氯化琥珀胆碱处死的水貂肉、狐狸肉及貉子肉不作为食品原料应用。
参考文献
[1]每小平.浅谈毛皮动物的屠宰和加工[J].畜牧业,1999(2):66.
[2]田宝庆.水貂的屠宰及取皮初加工[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0(5):5-6.
[3]华盛,华淑芳.毛皮动物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田宝庆,杨福合.对水貂注射氯化琥珀胆碱致死取皮的观察[J].特产研究,1991(4):47.
[5]左玉萍,赵淑琳,冯成利,等.狐、貉肌肉的加工利用[J].经济动物学报,2003,7(1):10-12.
[6]王海波,宗元,韩严和.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及发展对策[J].林业实用技术,2008(6):34-35.
[7]苗明三.试验动物和动物试验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8]张桥.卫生毒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氯化胆碱 篇3
1 病例介绍
本科于2008年10月收治1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静脉滴注多烯磷胆碱后更换棓丙酯氯化钠注射液输入, 莫菲氏滴管及输液管内液体即变成白色沉淀物, 立即停药, 更换输液器后继续输入, 无类似现象发生。
2 处理方法
为了进一步证实多烯磷胆碱与棓丙酯氯化钠注射液之间存在配伍禁忌, 做了如下实验:为了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 抽取5%葡萄糖加多烯磷胆碱5ml, 棓丙酯氯化钠注射液5ml, 将2种溶液混合到一起, 则混合液即可反应为白色沉淀物, 为预防类似上述现象发生, 笔者建议在临床上如患者需要联合使用多烯磷胆碱与棓丙酯氯化钠注射液, 应当在静脉滴注多烯磷胆碱后, 中间间隔一组其它的液体 (无配伍禁忌) , 或在2种液体之间输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30~50ml以冲洗输液器内液体, 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反应的发生。
3 讨论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合理地选用静脉药品配伍, 以发挥静脉药物在防病治病中的互补作用, 达到药物应用的取长补短、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日常护理工作中比较重视的是各种药物混于同一容器内静脉滴注是否有配伍禁忌, 而较少注意接滴的药物是否有配伍禁忌[1]。当发现2种药物出现配伍禁忌时, 已造成浪费或者不良后果。一些新药的问世, 必定给临床实践带来新的配伍禁忌, 而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执行者, 合理用药可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可缩短疗程。反之, 会影响患者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因此, 每位护士要牢牢掌握输液配伍禁忌表中的药物配伍禁忌, 尤其在使用新药或2种药物之前, 首先要了解其药物特性如 (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不良反应) 等, 避免盲目应用。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在更换液体瓶后, 护士应注意观察5~10min;使用新药时, 更要密切观察2种药混合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混浊、变色、沉淀等, 做到及时发现和紧急处理,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2]。同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一定要做到认真仔细的观察患者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彩云, 施建发.环丙沙星和头孢拉定有配伍禁忌[J].中国校医, 2004, 18, 18 (3) :3.
氯化胆碱 篇4
镁合金比强度高, 密度小, 热导率较高、尺寸稳定性高、电磁屏蔽特性好、阻尼性和切削加工性能良好、易回收, 在汽车、计算机、航空航天、手机、运动器材、手持工具和家用设备中广泛应用。但镁合金化学活性高, 耐蚀性、耐磨性和抗蠕变性能差, 制约了其应用。镁合金表面电镀锌可以显著提高其耐蚀性, 同时也可作为后续处理的底层。氰化镀锌溶液均镀能力好, 镀层光亮细致, 但存在对环境污染严重、电镀需在高温下进行、镀液导电性较差、电流效率低、电镀过程因析氢会降低镀层抗拉强度等缺陷。无氰镀液稳定、成本低、无污染、电流效率高, 但对试样有腐蚀作用, 均镀能力和深镀能力较差, 镀层结晶较粗, 镀层的结合力和脆性方面不及氰化镀锌。
离子液体具有蒸气压低、稳定性好、不挥发、无污染、无毒性、对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溶解性好等优点[1~4];离子液体为全离子结构,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既可作溶剂, 又可作电解质[5]。就电沉积而言, 离子液体兼具了高温熔融盐和水溶液的优点[6]:较宽的电化学窗口, 有的高达4 V, 远高于水溶液的, 在室温下就可以使沉积电势较负的金属和一些难以从水溶液体系中沉积出来的活泼金属如镁和锂从离子液体中沉积出来;提高了电沉积电流效率, 有效避免了电解液的分解, 还可避免析氢而产生的氢脆, 副反应少, 金属镀层质量更好[3,4,7,8,9]。此外, 离子液体黏度较大、扩散速度慢、易获得纳米级金属粒子, 使镀层晶粒细化, 更加致密[10]。传统咪唑类和吡啶类离子液体存在制备繁琐、提纯困难、成本较高、产率低等缺点[3], 制约了其产业化进程。氯化胆碱-尿素 (Reline) 离子液体是一种低共熔混合物, 具有离子液体的普遍性质, 其在大气中稳定性好、容易获得、可循环使用、原材料便宜, 不易造成化学污染[3,10], 不具腐蚀性。目前, 电沉积锌镀层的研究主要在钢材上进行, 在镁合金上的较少。有报道称从Reline离子液体中在镁合金上成功制备了电沉积锌层, 考察了基体组成、前处理以及电流波形等对镀层形貌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7,11]。结果表明, 电流波形对镀层的质量与性能有重要影响, 与常规直流电镀相比, 脉冲电镀制备的镀锌层更加均匀致密, 与基体的结合力更好, 能更有效地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能。但上述研究未对脉冲电镀工艺参数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工作采用Reline离子液体在镁合金表面脉冲电镀锌, 重点研究了电流密度对镀锌层的晶粒尺寸、微观形貌、致密性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1 试验
1.1 基材前处理
基材为AM60B镁合金, 成分 (质量分数, %) :95.40~95.60 Mg, 0.20 Al, 0.26~0.50 Zn, 余量为Fe, 尺寸为36 mm×20 mm×2 mm。预处理[7]:打磨 (用800~2 000号砂纸逐级打磨后, 机械抛光至呈现金属光泽) →除油 (40 g/L Na OH, 20 g/L Na2CO3, 30g/L Na3PO4, 65℃, 10 min) →酸洗[165 m L/L H3PO4 (85%) , 1 g/L Na2Mo O4·2H2O, 45℃, 15 s]→碱洗 (80 g/L Na4P2O7, 20 g/L Na2CO3, 30 g/L Na NO3, 75℃, 10 min) →活化[400 m L/L HF (40%) , 室温]→浸锌 (30 g/L Zn SO4·7H2O, 120 g/L Na4P2O7, 5 g/L Na F, 6 g/L Na2CO3, 75℃, 10 min) →热风吹干;每步工艺之间用蒸馏水清洗试样。
1.2 Reline离子液体电镀锌
(1) Reline离子液体的配制将氯化胆碱 (99%, 分析纯) 、尿素 (99%, 分析纯) 和Zn Cl2按摩尔比1.00∶2.00∶0.25混合均匀, 于控温磁力搅拌器中恒温80℃加热并搅拌, 至完全溶解, 形成无色透明液体, 即成Reline离子液体[12]。
(2) 电镀锌设备为SMD-30P型多脉冲电镀电源;阳极为80.0 mm×70.0 mm×0.1 mm纯锌板, 阴极AM60B镁合金, 两电极间的距离为70 cm;频率为2 000 Hz, 占空比为3/4;时间为120 min, 温度为80℃;电流密度分别为4.0, 5.0, 6.0 m A/cm2。镀完后用丙酮超声波清洗试样。
1.3 镀层性能测试
(1) 形貌、成分、结构及厚度采用JSM-5600LV型低真空扫描电镜 (SEM) 及其自带的X射线能量色散谱 (EDS) 观察镀层的表面及截面形貌、分析其成分;采用D/Max-2400型粉末X射线衍射仪 (XRD) 分析镀层晶体结构;采用fischer FMP40涂层测厚仪测量镀锌层的厚度。
(2) 结合力采用划痕法测试, 选用含6个刀片的划刀 (刀片间齿距为1.0 mm) 沿45°方向以十字交叉方式划去表面镀层, 露出基体与镀层界面, 形成栅格。然后用软刷轻刷镀层表面, 以除去多余的碎屑。观察划痕处是否有起皮、剥落, 以此判断镀锌层与基体的结合程度。
(3) 极化性能采用PGSTAT302N型AUTOLAB电化学工作站测试极化曲线:腐蚀介质为0.1 mol/L Na Cl溶液, 参比电极为Ag/Ag Cl电极, 辅助电极为铂片电极, 工作电极为镀锌试样, 有效工作面积为0.5cm2;测试在室温下进行, 镀锌试样在腐蚀介质中浸泡30 min后再开始测试;扫描速度为1 m V/s, 扫描范围为-1.8~-0.4 V。
2 结果与讨论
2.1 镀锌层的厚度、表面及截面形貌
图1为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镀锌层的表面SEM形貌。从图1可以看出:镀层主要由不规则的多边形晶粒组成, 镀层均匀、平整, 各晶粒之间排列紧密;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 晶粒尺寸也逐渐变大;当电流密度较大 (6.0 m A/cm2) 时, 由于晶粒沉积速度较快, 大晶粒较多, 镀锌层疏松且边缘出现了发黑现象, 而黑色部分的镀层与基体结合力极差;电流密度较小 (4.0m A/cm2) 时, 由于晶粒沉积速度较慢, 镀层较薄, 孔洞较多, 晶粒局部堆积现象明显, 导致镀层均匀性较差, 甚至露出部分底材;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 晶粒堆积现象相对较弱、大晶粒也较少, 所得镀层孔洞少、均匀致密、平整光亮。
4.0, 5.0, 6.0 m A/cm2电流密度下所得镀锌层的厚度分别为23.0, 23.9, 24.3μm。可见, 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镀锌层的厚度差异不大, 这是因为电流密度变化范围较小, 对膜厚的影响较小。
图2为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所得镀锌试样的截面SEM形貌。由图2可以看出, 镀锌层厚度均匀、膜层平整致密, 与基体紧密结合, 未出现分层现象, 这都有利于提高镀层的防护性能。
2.2 镀锌层的成分
图3和图4分别为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 AM60B镁合金表面镀锌层的EDS谱和XRD谱。图3显示, 镀层中锌的含量为100%。图4显示, 主要的衍射峰为Zn衍射峰, 同时还检测到了Mg衍射峰。Mg衍射峰的出现是因为X射线穿入较深, 到达了镁合金基体。由此可以确定, 得到的镀层是纯锌层。
2.3 镀锌层的结合力
图5为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所得镀锌层经结合力测试后划痕处的SEM形貌。从图5可以看出, 外力破坏痕迹周围的镀层无起皮、剥落或破裂现象, 说明镀锌层与镁合金基体结合紧密, 不易脱落。
2.4 镀锌层的耐腐蚀性能
图6为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镀锌层、AM60B镁合金及纯锌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表1为相应的电化学拟合参数。从图6可以看出:5种试样的极化曲线具有相似的形状;极化曲线的阴极区主要为析氢反应, 当电位正于腐蚀电位后, 进入阳极区, 腐蚀电流迅速增大, 随后进入钝化区, 电位超过一定值后, 发生过钝化, 电流再次迅速增大[1]。从表1可以看出:电流密度为4.0 m A/cm2时, 镀锌试样的腐蚀电位Ecorr为-1 415 m V, 与镁合金基体的腐蚀电位相同, 腐蚀电流密度Jcorr由镁合金基体的1.78×10-6A/cm2增大到2.13×10-5A/cm2, 说明此条件下, 镀锌层不仅没有为镁合金基体提供防护作用, 反而加速了其腐蚀;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 腐蚀电位Ecorr正移至-1 306 m V, 腐蚀电流密度Jcorr为8.07×10-6A/cm2, 镀锌层耐蚀性比4.0 m A/cm2时明显提高, 且与纯锌较为接近;电流密度为6.0 m A/cm2时, 镀锌层的耐蚀性又有所降低。结合镀层表面形貌可知:电流密度过小, 所沉积的晶粒较小, 晶粒局部堆积现象明显, 镀层孔洞较多, 有效厚度较薄, 镀锌层在腐蚀介质中浸泡一段时间后, 容易发生穿透性点蚀, 最终在镀锌层与基体之间形成腐蚀电偶, 加速了基体的腐蚀;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 均匀致密、缺陷少的镀锌层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 可为镁合金基体提供较好的防护作用;电流密度过大时, 晶粒较大, 大晶粒多, 使得镀锌层相对疏松, 有效厚度略薄, 镀锌层不能为镁合金基体提供有效防护。
3 结论
(1) Reline离子液体中, 在AM60B镁合金表面脉冲电镀锌, 电流密度对镀锌层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 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 镀锌层颗粒逐渐变大, 晶粒堆积现象减弱, 大晶粒增多, 孔洞等缺陷减少, 镀锌层的耐腐蚀性能先增强后减弱。
(2) 当电流密度为5.0 m A/cm2时, 镀锌层表面均匀致密、平整光亮、无明显缺陷, 耐腐蚀性能与纯锌相近, 可为AM60B镁合金基体提供较好的防护作用。
摘要:为了提高AM60B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以氯化胆碱-尿素 (Reline) 离子液体为电镀液, 在AM60B镁合金表面脉冲电镀锌。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涂层厚度测量仪研究了电沉积电流密度对镀锌层微观形貌及结构的影响;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了不同电流密度下所得镀锌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 镀锌层的晶粒逐渐变大, 孔洞等缺陷减少, 耐腐蚀性能先增强后减弱;当电流密度为5.0 mA/cm2时, 镀锌层均匀致密、光亮、无明显缺陷、与基体结合力好、耐腐蚀性能最佳。
关键词:电镀锌层,AM60B镁合金,氯化胆碱-尿素离子液体,电流密度,结合力,耐蚀性
参考文献
[1]Yang M H, Sun I W.Electrodeposition of antimony in a water-stable1-ethy1-3-methylimidazolium chloridetetrafluoroborate 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J].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2003, 33 (11) :1 077~1 084.
[2]Hagiwara R, Ito Y.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s of alkylimidazolium cations and fluoroanions[J].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2000, 105 (2) :221~227.
[3]付雄之, 于爱风, 顾建胜.室温离子液体中电沉积金工艺研究[M].材料保护, 2009, 42 (2) :22~24.
[4]Mukhopadhyay T, Freyland W.Electrodeposition of Ti nanowires on highly oriented pyrolytic graphite from an ionic liquid at room temperature[J].Langmuir, 2003, 19 (6) :1 951~1 953.
[5]王晓娟, 李慧, 王娇, 等.钴锌合金在氯化胆碱-尿素离子液体中的电沉积行为[J].材料保护, 2010, 43 (3) :30~33.
[6]Zhang S Y, Li Q, Chen B, et al.Electrodeposition of zinc on AZ91D magnesium alloy pre-treated by stannate conversion coatings[J].Materials Corrosion, 2010, 61 (10) :860~865.
[7]杨海燕, 郭兴伍, 吴国华, 等.AZ91D镁合金在氯化胆碱-尿素离子液体中电镀Zn的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0, 30 (2) :155~160.
[8]Yang H Y, Guo X W, Wu G H,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electrodeposition in ionic liquids[J].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 2009, 23 (3) :17~21.
[9]薛红, 韦风云, 吴庆海, 等.室温离子液体在镀层电沉积中的应用[J].有色金属, 2007, 59 (4) :115~117.
[10]Abbott A P, Capper G, Davies D L, et al.Selective extraction of metals from mixed oxide matrixes using choline based ionic liquids[J].Inorganic Chemistry, 2005, 44 (19) :6 497~6 499.
[11]Bakkar A, Neubert V.Electrodeposition onto magnesium in air and water stable ionic liquids:From corrosion to successful plating[J].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7, 9 (9) :2 428~2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