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读后感

关键词: 百家姓

《百家姓》读后感(通用15篇)

篇1:《百家姓》读后感

读《百家姓》有感

最近我读了《百家姓》这本书,《百家姓》是我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多个姓氏。然而我了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一直疑惑不解,为什么《百家姓》里要以赵钱孙李开头呢?

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有一个开国皇帝就姓赵,所以赵便为国姓。钱江属浙江,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吴王钱叔,孙是他正妃的姓。而李是南唐李后主的姓。这样一来赵钱孙李便为《百家姓》里的头一句。

原来排在第一位的是要有功绩的呀!以前的我还以为人口最多的姓氏排在第一位呢!。

我觉得《百家姓》这本书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当然令我勾起好奇心的就是我的自名姓,那就是“陈”,我挺自豪的,因为我们家族的姓排在前几位,看来我们家族的功绩还是不错的,比如说台湾的一位企业家,名叫陈茂榜,他只有小学毕业,但却荣获了博士学位,这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啊!

后来据调查,我终于知道陈氏的由来,原来陈氏是出自白永贵之后,隋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姓陈,是为万年之陈氏,听说,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我真为我们陈氏而感到骄傲。现在我要努力,争取让世人把我的事迹也写在书上。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而且每一种姓氏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下之分,如:孙中山、何子渊、叶剑英、文天祥、史可法等可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只要你有决心,每个姓氏都能有辉煌的历史,而明天的成功将由你创造,相信吧!

篇2:《百家姓》读后感

《百家姓》读后感

《百家姓》是一本大家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本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少年儿童的启蒙教材。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在学堂里背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为什么要叫百家姓,而不叫千家姓,万家姓。之所以叫百家姓,是因为在以前的时候算出大概只有400多个姓氏,所以才叫百家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非常多,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这样的姓。通过阅读《百家姓》,知道了原来中国的每一个姓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赵”这个姓的故事是这样的:周穆王到昆仑山见王母,乘坐的是8匹骏马拉的车,驾车的人就是造父。造父因为有功,后来就被封在赵城(今天的陕西省洞县一带),造父的后代就封地为姓,世代姓赵。造父的第五代世孙赵虽作了晋朝的大将军,而赵虽的后代又建立了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最强盛的七个国家之一。这就是“赵”的故事。

《百家姓》记载了华夏子孙的来历和姓氏名称的来由。阅读《百家姓》,不光知道了中国到底有哪些姓氏,还了解到祖先的生活,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篇3:百家姓苏州话读音探析

《增广百家姓》列出的百家姓, 其中单姓444个, 复姓60个, 共504个。本文参考汪平编著的《标准苏州音手册》, 以单姓为例探析百家姓在苏州话读音中的变化规律。

一、声母

1. 普通话的卷舌音声母变成苏州话的不卷舌音声母

zh的变音:有的把卷舌音变成了相应的不卷舌音z, 如“周朱张章祝钟支诸甄詹卓庄终查竺”;有的把卷舌音变成另一个不卷舌音s, 如“赵郑湛仲”。

ch的变音:有的把卷舌音变成了相应的不卷舌音c, 如“褚昌车楚”;有的把卷舌音变成另一个不卷舌音s, 如“陈常成程储池柴晁巢”。

sh的变音:大多数只是把卷舌音变成相应的不卷舌音s, 如“沈施水时邵舒盛石山束韶双申寿尚慎沙帅商佘赏史”。

2. 普通话的j、q、x变为苏州话的相应声母,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苏州话中的尖团音变化情况

j的变音:有的变成尖音s, 如“籍”;有的变成尖音z, 如“蒋井焦晋”;还有的变成另一种声母g, 如“江”。

q的变音:有的变成尖音s, 如“钱秦齐全谯”;有的变成尖音c, 如“戚秋”;还有的变成另一种团音j, 如“祁裘仇乔权琴”。

x的变音:一般都变成声母s, 如“谢薛萧席徐宣荀胥习辛须相”;也有些变成y, 如“奚熊邢幸”;还有的变成只有韵母, 没有声母, 如“项 (ang) 、夏 (o) ”。

3. 普通话的清音声母t、p变成了苏州话的浊音声母d、b

t的变音:绝大多数都读成d, 如“陶唐谈童田屠谭涂佟”。

p的变音:绝大多数都读成b, 如“彭皮平庞裴蓬濮”。

4. 其他各种声母的变化

c的变音:一般都变成声母s, 如“曹岑从”。

r的变音:有的变成s, 如“芮冉茹”;有的变成n, 如“任饶”;有的变成sh, 如“汝”;有的变成w, 如“阮”;有的变成y, 如“荣容融”。

h的变音:一部分变成了声母w, 如“何黄和胡惠怀扈宦桓”;还有的变成只有韵母, 没有声母, 如“洪红 (ong) 、后侯 (ou) 、华 (o) 、韩 (oe) 、杭 (ang) 、衡 (en) ”。

y的变音:有的变成声母n, 如“严元虞羿仰阎”;也有的变成苏州话特有的声母ng, 如“颜岳”。

w的变音:大多数变成了声母f, 如“万巫武闻文”;少数变成只有韵母, 没有声母, 如“沃 (o) 、翁 (ong) ”。

g的变音:变成声母j, 如“龚”。

二、韵母

1. 单韵母音的变化

a的变音:变成韵母o, 如“马沙查”。

o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ok, 如“沃”;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ak, 如“伯”;另一部分变成阳入声调eg, 如“墨”。

e的变音:大部分变成韵母u, 如“何贺和柯戈”;另一部分变成韵母o, 如“车佘”。

i的变音:变成苏州话特殊的韵母y, 比如shi变成sy, 如“施时支池”。

u的变音:变成韵母y, 比如zhu变成zy, 如“褚朱舒诸汝”。

ü的变音:变成韵母i, 如“徐胥须”。

2. 复韵母音的变化

ei的变音:大多数都变成韵母e, 如“雷贝危梅裴卫魏韦”;个别变成韵母如“费”。

ai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e, 如“海”;另一部分变成韵母a, 如“蔡”;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ak, 如“柏”;还有一部分变成阳入声调ag, 如“白”。

uai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e, 如“帅”;另一部分变成韵母ua, 如“蒯”。

iu的变音:大多数都变成韵母ou, 如“柳秋刘”。

ua的变音:变成韵母音o, 如“花”。

ie的变音:变成韵母音ia, 如“谢”。

üe的变音:变成阴入声调ik, 如“薛”。

uo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音u, 如“罗左”;还有一部分变成阴入声调ok, 如“郭”。

ui的变音:分别变成韵母e、ê、ue, 如“崔、芮、归”。

3. 前鼻韵母音的变化

an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e, 如“范谈蓝颜樊万山班”;另一部分变成韵母oe, 如“潘安干詹冉满阚”。

uan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ue, 如“宦关”;一部分变成韵母oe, 如“管栾权桓阮段”。

üan的变音:一部分变成韵母ie, 如“宣全”;一部分变成韵母oe, 如“袁元”。

ian的变音:大多数都变成了韵母ie, 如“严燕晏鄢廉卞田边连简年言”。

en的变音:一般变成了韵母in, 如“任”。

4. 后鼻韵母音的变化

(i) ang的变音:大多数变成前鼻音 (i) an, 如“张章昌常尚商蒋姜杨梁强羊仰向相养阳”。

ing的变音:大多数变成前鼻音in, 如“平明凌经应丁邢井宁景幸荆”。

eng的变音:大多数变成前鼻音en, 如“郑腾成邓程耿曾”;少数变成了前鼻音an, 如“彭孟盛冷”;还有些变成了另一个后鼻音ong, 如“冯凤封蓬蒙丰翁”。

三、声调

普通话有四声, 上海话有五个声调, 苏州话与上海话比, 比上海话复杂, 苏州话有七个声调。在日常生活中, 苏州话大量的字都念变调, 但变调太复杂, 本文主要就本调进行讨论, 以利于掌握基础。从下表中可以看出, 苏州话的上声和阴去的实际发音正好和普通话的上声和去声相反。在苏州话里, 上声是个高降调, 相当于普通话的去声;阴去是个曲折调, 正好和普通话的上声相仿。

苏州话里有很多姓或者带有-t、-k, 或者带有-d、-g, 很多人都区分不清楚。

下面以变化成苏州话的相应声调叙述。

(1) 阴平 (-) :普通话第二声的“于”、第三声的“柳哈”变成阴平。

(2) 阳平 (ˊ) :普通话第一声的“奚危巫”、第三声的“阮”、第四声的“郑华任宁”变成阳平。

(3) 上声 (ˋ) :普通话第三声的“蒋沈许孔水史董贾管井浦耿祖海蒯广景简贾”都变成了上声。

(4) 阴去 (ˇ) :普通话第一声的“嵇”、第四声的“顾贝季贡晋蓟寇冀”变成阴去。

(5) 阳去 () :普通话第二声的“曹裴晁”、第三声的“禹武满冷养米”、第四声的“赵魏卫谢窦范凤鲍费贺卞孟邵项杜路盛夏万缪邓惠芮段仲暴幸赖蔺寿尚慕廖步后”都变成了阳去。

(6) 阴入 (-k、-t) :普通话第一声的“戚薛屈郭阕督”、第二声的“吉竺卓国福”、第三声的“谷柏葛郝卜索法”、第四声的“毕祝霍郁束沃宿”都变成了阴入。

(7) 阳入 (-g、-d) :普通话第二声的“石席狄伏薄白籍濮别归”、第四声的“穆骆莫陆牧叶鄂禄聂岳墨”变成了阳入。

篇4:闲话《百家姓》

《百家姓》的成书时间现在还不能确定。但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中就有姓氏的三言韵语,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中的《志氏姓》和应劭《风俗通》中的《姓氏篇》等,都有姓氏的著述。今日之《百家姓》乃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而成的,据说是宋初一位不知名的老儒所编。南宋陆游《秋日郊居》诗的自注曰:“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由此可知,在宋代,《百家姓》已经被私塾村学广泛采用,是一本启蒙识字课本。

与《千字文》、《三字经》不同,《百家姓》全然是由没有意义的四百多个字堆积而成。但它能这样长时间地广泛流行,其原因大概是因为《百家姓》字数少,所列的大多数是普通常见的姓氏,与实用能结合,念起来又流畅和谐,容易朗读,尤其从初学儿童实行集中识字的角度来看,能同《三字经》、《千字文》配合得很好,自成系统。也许正因这一缘故,它同《三字经》、《千字文》一样,得以经久流传。

通常所说的《百家姓》是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开头的。这是因为宋朝的皇帝姓赵,是赵家的天下,故列为百姓之首。又因赵姓的历史很悠久,先秦的祖辈有一支被封于赵城而姓赵氏,秦始皇就是姓赵。其实《百家姓》的种类很多。

由于朝代不断更替,后来的统治者不愿让“赵”姓开头,于是出现了明朝人吴沉、刘仲质两人编的《皇明千家姓》,改用“朱”字打头,这是因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叫朱元璋的缘故。

到了清朝又有康熙编的《御制百家姓》,因为是皇帝编的故称“御制”。用“孔”字打头,然后是孔门弟子各姓。这是因为清朝是异族统治中国,用孔姓打头表示尊重汉族读书人,能缓和民族矛盾。

后来有人认为旧本《百家姓》字太少,应当扩充,于是又有《千姓篇》和清人崔冕编的《千家姓文》问世。而明人认为旧本《百家姓》没有文义,应该重编,使每句都有一点意义,于是又有明末黄周星编的《百家姓新笺》。他的重编本仍袭用四百七十二字,文末仍沿用旧本“百家姓终”结尾,做到成句成文。

我国究竟有多少姓呢?同朝代的邵思著过一本《姓解》,收录了二千五百六十八个姓。到明万历年间,有人编了一本“万家姓”,名《古今万姓统谱》。当然万姓乃言其多,并非实数。但这些已不是蒙学识字课本,而是研究姓氏的学术著作。到底有多少姓呢?见于文献的姓氏,据台湾学者王素存所著《中华姓府》统计,有七千七百二十个。而实际上,古今实用的汉字姓氏已逾一万个。

篇5:百家姓读后感100字

先来讲讲我当初是如何选择这本书的。考入艺术院校的我们,虽然都聪明,机灵,但我想应该没有几个是对书本,古文化,传统的思想教育感兴趣,也是我们缺少了一种古人的唯美,但我们身边又不乏有同学,朋友,亲人能将这些倒背如流。我的姨妈即从事的幼教事业,创办了一所如今知名晋南大地的.幼儿园,她对孩子们的教育便是古今结合,从古阅今,除唐诗之外也经常从一些古文中提取育人的词句,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用形象的动画,动听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中国古文化的美好印象,《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小朋友们不仅明白其中的道理,背诵起来更是令人惊叹,当听到他们骄傲的背诵时,自己便在心里羡慕,后悔,后悔年幼时的自己没有多学多得。如今选择这本书不仅是想要补回当初自己所不知不记的中国文化,也是对自己祖国古今的向往,熟知那些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流传至今的中国经典。想必对自己的成长以及专业学习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经过这些天的阅读,现在就让我来讲述一些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三字经》囊括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朝代更迭,人际交往,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理想信仰等,相信很多同学同我一样,最关心的便是人际交往,感触最多的便是追寻理想途中的坎坷。书中说朋友相处应该相互讲信用。父子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如果曾经的我一切顺其自然,那么现在的我学会了以诚相待以及把握机会,进步是相互的,我愿意完善自我,建立大家的信任。《百家姓》不用说,四言韵文,便于诵读,雅俗共赏,其中的形式来历,宗祖溯源,体现着中国人对宗脉及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其他的不多说,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书中对我的本姓“张”氏的讲解——张姓出自黄帝,相传是皇帝的第五子挥的后代。挥发明了弓箭,因此被皇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同时也叫弓长,两个字和在一起,就是“张”字。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春秋时期,又有一个晋国贵族,名叫解张。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姓,从此也姓张。汉代道教盛行,道教自称源于黄帝而流行“皇帝赐姓张氏”的说法,于是张姓的人数逐渐增多。曾经只知道我们张家是大姓,不管到哪都有本家的兄弟姐妹,现在了解其由来,也真令人惊奇。中国文化确实精彩,单从《百家姓》也让我长进不少。《千字文》对于它我便不是非常了解了,本书的前言部分对它是这样概括的——其短句奇文,构思巧妙,寓意于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历史,修养内容均涉在内,其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获得了流传千古的称赞。由于假期活动多,我对此文也并没有多做阅读,大致过眼后,我觉得此文更像是中国古文的“十万个为什么?”对天文,地理的解读也是如此的精准,有时间,我也一定继续阅读。

篇6:《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 著

《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 著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百家姓》,它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里面介绍了所有姓氏的来源。《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阅读中,我不仅感受到先人的教诲和用心良苦,而且得到了智慧的启迪,我觉得我们应该延续中华的传统,将《百家姓》继续传给后人,来保存民族的特色。著 TITLE=《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著 TITLE=《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著 TITLE=《百家姓》读后感-刘之昊

篇7:《百家经典》读后感

什么事经典?何为经典?这个寒假从阅读这本《百家经典》开始,我进行了阅读经典计划。在这部《百家经典》中我有了很深的感受。经典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具有工人的权威性的著作和文献。同时它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走向事实的阶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因此,在这部《百家经典》中,不仅可以提高我的修养、陶冶情操,有利于走向事实,认识真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浏览目录我选择了几篇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和人物系列来阅读。感悟颇深„„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想而知《史记》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在史传文学上有多高的地位。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司马迁的著述,除《史记》外,还有著名的《报任安书》一文。《报任安书》让我感受到了司马迁那傲然不羁的风采,他正直不阿,光明磊落、、、、意志坚强且富有感情。这些点点滴滴的人格魅力让我对的他的作品爱不释手。其实早在高中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就已经深刻的接触过《报任安书》了,但当时只是被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那悲愤情感的文辞所打动。同时被司马迁的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人格和实录精神所感染。直到今天再次重读《报任安书》我终于通过这篇天下奇文走近了司马迁,走入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天汉二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对李陵的深刻了解,私下认为李陵投降委实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毫无顾忌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殊不知这极大地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将军李广利。司马迁有口难辩,就这样得了罪,被打入地牢。他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变。在生死面前,司马迁没有畏惧过。选择死是一种解脱。但为了《史记》,他选择了“痛下蚕室”这需要更大的勇气。他在天汉三年下

“蚕尽的哀怨之情。

人死亦不足惜,担忧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说。我认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他对现实悲苦的书法,是对好友无言的呐喊,是对生命境界的更高追求。司马迁是一个伟人,不是单单一个史官,他有着执着的信念与追求。

从古至今但凡事有遗留的著作,都是被后人所品读的。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都通过笔尖留下了一章章警示训!除了中国的伟人司马迁,我还对一位西方的马丁·路德·金《I HAVE A DREAM》有深深的感悟。

马丁·路德·金是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使他成为历史人物的,不仅是他所领导和献身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一定意义上是他那篇极具震憾力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这篇短文以它的磅礴大气、理性精神和豪迈情怀,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健全的灵魂以及这个灵魂所独有的巨大魅力。

理想主义与激情是相互依傍的两种精神品格。支撑马丁·路德·金这种博大感情的正是一种博大的理想:“我梦想有一天,我的4个小女儿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度里„„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

共谒。”对于常人来讲,理想、信念也许不是一种太紧要的东西。大不了就是过一种庸庸碌碌的小百姓日子。但是对于巨人来讲,这就不是一个无所谓的问题了。他之所以成为巨人,之所以让人景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因为他有着不平凡的理想,他人格上的光芒和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他的理想之光。人的生命向来就存在于双重意义之上:以人体组织为载体的物质意义和以感情思想为标志的精神意义。而精神生命的支柱就是理想信念。马丁·路德·金是黑人的楷模,用实际行动,倡导维权意识的提高。

不论是司马迁还是路德金,都有共同点。那就是明白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懂得该去怎样完成。我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精神。

《百家经典》这是一部将中国“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传统美德与世界的“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完美的结合,给予我们当代大学生培养人格,综合素质一把关键的钥匙!我不仅从当中看到了从古至今名人的杰作,懂得了他们所表达的理想与道理,而且还知道,有目标有理想的重要性。

姓名:张媞

篇8:读点《百家姓》

近日,看到某报一则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标题为《婴儿报户口,不批第三姓--家长将派出所告上法院》说的是"一位新生儿进行户口登记时,要求派出所按父母之外的第三姓给孩子进行户籍注册而遭到拒绝的女士,把户口所在地的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告上了法庭"。"原告黄女士之所以要为其新生儿报和孩子父亲同音不同字的第三姓,是因为其丈夫的父辈曾姓'萧'。解放后,在一次全社会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被改为'肖'姓了……"云云。读后真让我啼笑皆非。"肖"与"萧"原本就是两个不同字义的同音字,可是以后怎么会让"肖"字在姓氏上取代"萧",或许是因为贪图方便慢慢地约定俗成的缘故吧。但是从严格规范姓氏文化的角度上说,这是不可以的。历史上许多萧姓的名人,诸如西汉的萧何,太平天国将领萧朝贵,革命烈士萧楚女,还有作家萧乾、萧红等等,绝不能写成"肖"字的。前不久,我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放萧劲光将军的革命事迹的片名,是由刘华清同志题写的,已经把"肖"字改成"萧"字了。说明现在已有人开始注意到应为"萧"姓正本清源了。看来,这位北京的黄女士要把自己的新生儿重新回到他祖辈的"萧"姓上来,这种尊重姓氏文化的举动,应该予以支持和赞扬。

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也是中华民族宗姓血缘的延续,这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把同一姓氏视为"五百年前同一家"的道理。一个新生儿的名字可以随意地取,但他的姓却是随着父辈与生俱有的(当然也有少数随母姓的),许多海外华人不也正是凭着这个姓来祖国寻根觅祖的吗?

其实,当前对姓氏的混用除了"萧"、"肖"以外还有不少,例如把"傅"姓写成"付",把"蓝"姓写成"兰",把"于"姓与"於"姓混为一姓等,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屏幕上仍然屡见不鲜,这不是对严肃的姓氏文化的误导吗?或许也正是我们有些记者、编辑没有读过《百家姓》的缘故吧!否则怎么会把"萧"姓说成是"肖"的"第三姓"呢?为此,我恳切地希望记者、编辑们能读一读《百家姓》,对加深我国姓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正是严肃我国民族文化巨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篇9:百家讲坛读后感

孝顺是美德,但父母亲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那是一种本能的爱!

一则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从小就在大树旁边玩,大树很高,硕果累累,是一颗苹果树。小男孩每天都围着树,有时候摘苹果吃,有时在树下面睡觉,有时捡树叶,有时候也拿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画,而大树特别爱这孩子,从不埋怨他,天天陪他玩。后来孩子长大了,好久不来了。多年之后,他来了,大树问男孩:“你为什么不跟我玩了?”男孩充满了忧伤且冷漠的表情,说:“我现在长大了,我不想和你玩了。我需要一些高级的玩具。”大树说:“孩子,我也没什么高级的玩具。这样吧,你吧我身上的果子摘下来卖了,这样你就可以买玩具了。”男孩很高兴的拿着果子走了。后来每年果子成熟的时候男孩都会来摘果子,每年一次!

几年后,男孩长成了青年,又一次有来到了大树边,大树说:“你很久都没来玩了,这次愿意在这里玩会吗?”男孩说:“我都要安家立业了,还哪有心思玩啊?我连我安家的房子都没有呢,也没钱修房子。”大树说:“你千万别不高兴啊!你吧我的树枝砍了就可以修房子了。”男孩很高兴地砍了树枝去修房子了。

又过了好多年,男孩来到树下,心事重重的说;“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了。可是这世界的海洋这么浩瀚,我连船都没有,我能去远方吗?”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就可以做船了。”男孩一下子就高兴了,砍了树干,做了只船就出海去了。

有过了很多年,大树只剩下就要枯死的树根了,这时孩子回来了,此时的孩子年纪也大了,大树对孩子说:“孩子啊,真对不起!我现在也没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树干让你爬了,你就更不愿意跟我玩了。”孩子说:“其实现在我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现在从世界上回来了。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歇一歇。我回来就是跟你玩的!”大树听到后很高兴,好像又看见了孩子小的时候。

其实我们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的一生。

篇10:百家讲坛影片读后感

我喜欢历史,看历史剧,读历史书。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但自从看了《百家讲坛》这个栏目以后,我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了!原来我知道只是一些很浅的知识!发现历史有这么多的需要了解知识和秘密。

我看的有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隋丽娟的《正说慈禧》、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阎崇年《清十二帝》、纪连海的《清二十四臣》、孙立群的《吕不韦》、蒙曼的《武则天》等一系列的节目。

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知道了三国时候的曹操奸雄形象,史记当中的司马迁为什么会忍辱负重的继续写史记,雄才大略汉武帝的形象,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人物形象和什么是历史探佚、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怎样一步步登上皇帝宝坐,武则天的谋略、狠毒和智慧过人,慈禧的垂帘听政、历史上的和坤等等。

篇1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1、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迁都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武王伐纣,开“革命”理论之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

(2)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开端,此人文文化后来被孔子继承。礼是在维持“异”的基础上平定人心,即“不怨”;乐则是在异的基础上达到“和”的效果。礼乐合起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历史证明,片面的强调平等,是妨碍历史进步的。现实的不平等性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维持,社会才能发展。(当然,孔子之礼,在接受现实是不平等的基础上,有一个目标的平等,即“仁”的理想上的平等;西方是主张人生来平等,然后追求结果的不平等。)但是,有一个问题,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不平等,但是不能不公平。

2、公元前771年,迫于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年—前476年)。可见秀才是打不过兵的。所以秀才要想立足,就要做会打仗的秀才。

3、春秋五霸①: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齐、晋、楚、秦相继称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五霸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王道”之治,历朝历代实践上都是“霸道”,亦即靠武力取得政权,没有文化的基础,建立政权之后再以文化粉饰之。孔子比较推崇管仲,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如果说孔子是会打仗的秀才,齐桓公就像是念过书的兵。

4、战国七雄:

篇12:百家姓——冯

得氏自周朝,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

丕基开唐代,启后鸠安寝庙,皇清降永奠馨香。

此联为安徽绩溪县新川冯氏宗祠联。上联说冯氏起源及东汉冯异;下联说唐代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刺史。

冯姓起源

冯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人口多少在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广东、华北和华东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冯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64%,总人口约有700万。

汉族冯姓主要组成有两支:

1、出自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东夷中有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归姓的一旁支东迁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荷为图腾的河伯族。夏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北过黄河,其后人在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裂解为河宗、冯、邯三国。后为武王所灭,三国后裔均以国为氏,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3700年。

2、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亲族于冯夷故地,仍称冯,春秋初被晋国吞并,冯邑后人也以冯为氏。公元前661年晋灭魏,大夫毕万封魏,毕万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的旁支裔孙长卿(即文孙)食采于冯邑,古城在今河南荥阳西,子孙遂以封邑为氏,此为姬姓冯氏。姬姓冯氏的历史已有3000年了。当代汉族冯姓均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胤。

迁徙分布

战国时有冯亭,入赵,拒秦战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党潞县,有的在赵,子孙有许多为将相。先秦时代,冯氏已有徙居今山东者。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有数支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远播海外。

历史名人

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

冯梦龙:明末小说家,通经学,善诗文,尤以小说词曲见长,辑有时代话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集合称“三言”。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远嫁和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忧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中作出了很大贡献,时人尊称她为“冯夫人 ”。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3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寇,收复许多失地。

冯唐易老

汉文帝时有位大臣名叫冯唐,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因此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篇1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一)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二)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三)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如此看来,在百家争鸣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击出的思想文化巅峰的历史了。

篇14: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篇15:百家讲坛观后感

一个朝代,由弱转强不易,但是由盛转衰那却是易如反掌,而其间最可怜的就是忠臣和百姓!想那宋徽宗刚做皇帝时东京是何等繁华,《清明上河图》便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但由于他亲小人,远贤臣,至靖康年间,金军南下,生灵涂炭,江山满目疮痍,百姓生不如死!二帝被掳后,赵构即位,但他的皇位来路不正,是从金国册立的张邦昌那里得来的,而二帝虽被掳,但仍然健在,如果像主战派所坚持的那样,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那让宋高宗情何以堪?你可以收复中原,但绝不可迎回二圣!可怜岳飞太直率了,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必然让高宗起了杀心!南宋的爱国将领,不是死于战场,不是铁马金戈裹尸还,而是死于自己一心保卫的江山的最高统治者手里,谁能不“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呢?

曲端也是被诬谋反,被自己昔日旧部下严刑逼供,活活折磨而死的!我想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都会感到心寒的!谁还愿意保卫这样一个国家?朝廷偏安南方,有一句词写的好“谁在玉楼歌舞?谁在玉关辛苦?”,自己在那里歌舞酒会,而拼死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是用来被杀头的,对待奸佞小人,则是皇恩浩荡,这样的朝廷怎能不灭亡呢?

现在虽然不能算盛世,但人心向钱,有钱就什么都有了,官员照顾着,法官保护着,人人为己,腐败横行,是不是富了以后,人就没了骨气,什么也能做,民族大义都可不顾,看两宋风云,为了自己利益,卖国的卖国,投降的投降,内讧的内讧,哪管百姓死活

3.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4.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的传奇

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

——题记

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

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5.《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百家讲坛观后感精选

2.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3.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最新】

4.2015观《百家讲坛》有感

5.2015百家讲坛观后感

6.百家讲坛《天地人之道》观后感

7.百家讲坛观后感汇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教育叙事——以尊重教会孩子尊重 下一篇: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