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设计(精选十篇)
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设计 篇1
从问题化教学的角度看, 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 有助于解决不同类型的教学问题。我们对于教学环境设计的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知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 可以灵活有效地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1.从认知冲突入手
问题情境的创设, 应该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差距, 把未知内容隐含在其中, 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当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未知的知识产生矛盾时, 就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知识的认知兴趣和解决愿望。
例如: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
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回答:“西红柿”、“酸奶”、“橘子”……
教师再展示一些酸性食品的照片, 又问:“它们的酸性强弱一样吗? ”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动手将1毫升白醋稀释后问学生:“这瓶中的白醋和稀释的白醋的酸性强弱一样吗? 你有什么办法来确定这些物质酸性的强弱呢? ”
“用酚酞试液。”“不, 用石蕊试液。”
“那好, 请同学们来用石蕊试液检验白醋和稀释的白醋哪个酸性强? ”
两位同学用试管进行了实验, 但所有的同学都愣住了。因为两个试管中的红色几乎一样, 同学们面露惊异之色。“看来, 我们要用别的方法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常用的溶液酸碱性的表示方法用pH……”
2.从真实性入手
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 将问题安排在体验真实情境或背景经验的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参加真实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获得有效的学习。我们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 实现教室课堂的拟真情境与现实真实情境的沟通。
例:“盐”的教学情境设计
放映:菜市场加工皮蛋的录像
教师讲述:为了揭开皮蛋加工的秘密, 我买了一些加工原料, 在实验室里制成皮蛋加工原料的浸出液。
投影:加工原料及取样、溶解、过滤、装瓶的一组照片。
教师展示:皮蛋加工原料及其浸出液, 学生观察。
教师讲述:皮蛋加工原料浸出液的成分是什么? 开头我也不知道 (有学生小声地讲:“自己化验”) 。化验也得有方向, 估计里面可能有什么呀? 不然就无从下手。我想:我可以到网上找找资料。我在网上搜索了有关皮蛋的资料, 下载了一些有用的资料。现在介绍给同学们……
教师寥寥数语的描述、生动有趣的录像, 以及精心选择的图片, 不但一下子引起了学生高度的注意和兴趣, 帮助学生复习了有关物质分离的知识, 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 而且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 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展开, 学生始终怀着浓厚兴趣主动探究、讨论、合作……巧妙的情境设计使整节课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3.从交互性入手
我们的教学是一个交往、沟通、对话的过程, 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追求交互性和适度的可控性, 而不仅是“满堂灌”。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情境设计
课前活动:从水通电分解的实验入手, 带领学生从微观角度模拟水分子发生变化的过程。
引入: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VH2:VO2=1:2, 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如何呢?
学生活动:已知电解3.6g水, 生成H24.48L, O22.24L, ρH2=0.0899g/L, ρO2=1.429g/L, 计算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各是多少呢?
提问:氢气、氧气的质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 化学反应中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过渡:其他化学反应也遵循这个规律吗?
实验探究:
4.从多样性入手
学生的经验世界都是独特的,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具备的经验, 使他们对同一个教学问题和现象都会形成自己的理解。当教学问题在情境中呈现时, 学生通常会以相关经验为基础, 形成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所以, 在设计教学问题情境时, 要注意学生的多样性。
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以从三个实验入手, 小木条和石子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 为什么小木条能燃烧而石子不能呢? 点燃两个大小、材质一样的蜡烛, 一个燃着的蜡烛上罩一个烧杯, 为什么烧杯内的蜡烛熄灭, 烧杯外的蜡烛依旧燃烧? 分别取大小相同的棉团, 其中一个棉团用水润湿, 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 为什么没蘸水的棉团能燃烧, 而蘸水的棉团不能燃烧呢? 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
摘要:从问题化教学的角度看, 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 有助于解决不同类型的教学问题。教学环境设计的目标就是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知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 从认知冲突、真实性、交互性、多样性入手, 可以灵活有效地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环境设计,认知冲突,真实性,交互性,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王天蓉, 徐谊.有效学习设计——问题化、图示化、信息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背景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探究
(二课堂独立-合作-应用探究
(三课后延伸
三、教学评价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了解环境污染问题,并能够用现有知识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 了解绿色化学概念,能够从原子利用率的角度定量分析
二、课前预习探究
1、查找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2、知识回顾:(1有关原电池的知识回顾
例:以Zn + Cu2+ = Zn2+ + Cu为例设计出原电池并写出对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电解质溶液_________正极材料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材料__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关物质分离提纯方法的知识回顾 例:如何分离以下混合物: 乙醇和水的混合物_________ KCl和CaCO3混合物__________ NaCl和I2混合物_________ NH4Cl和Na2SO4混合物_________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_______(3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知识回顾: Fe3+____________________Fe2+_____________________NH4+____________________ SO42-______________________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自主-合作探究
1、分析普通干电池的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以及对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已知:干电池 的总反应为:Zn+2MnO2+2NH4+=Zn2++Mn2O3+2NH3↑+H2O, 正极:__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_________,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解质溶液: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普通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和电极反应,设计实验,回收利用其中有用物质
已知:锌的熔点为419.4℃,干电池为了将电解质溶液的流动性减弱,一般是用淀粉和电解质溶液调和成为流动性差的糊状。
(1碳棒:______________用途:________________(2锌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MnO2的回收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NH4Cl和ZnCl2的回收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以乙烯为原料合成环氧乙烷的途径主要有2种方法:(1、(2)、请评价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请计算这两种方法的原子利用率 原子利用率= 目标产物的质量 ×100% 产物的总质量之和 = 目标产物的质量 ×100% 反应物总质量之和
四、课后延伸作业
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态环 境。请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工矿企业等排放的有害物质,除使大气污染加重外,还导致气候的变化。①排入大气的 气体,产生 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②排入大气的 和 的氧化物,会造成酸雨危害(填元素符号)。③大气中的 SO2 将直接危害陆生高等植物的叶组织,目前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是: 用直升 飞机喷撒 CaCO3 分解成的 CaO 与空气中 SO2 等物质反应最后生成 CaSO4 降解其污染,请写出 CaO CaSO4 的中涉及到得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2、“绿色化学”是指从技术、经济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下列化 学反应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的是: A 消除硫酸厂尾气排放: SO2+2NH3·H2O=(NH42SO3+H2O B 消除制硝酸工业尾气的氮氧化物污染 NO+NO2+2NaOH=2NaNO2+H2O C 制 CuSO4 Cu+2H2SO4=CuSO4+SO2+H2O D 制 Cu(NO32 2Cu+O2=2CuO、CuO+2HNO3=Cu(NO32+H2O
3、某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准备从废旧电池中回收碳棒、MnO2、NH4Cl、ZnCl2 等物质,整 个实验过程如下。试回答下列问题:(1干
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设计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我们现在可以应用网络看视频。通过网络订旅游的机票门票,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网络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开拓自己的眼见,使自己不管在人际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所建树。那么如何将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得更加完美、更加具有效率,这是当前网络上激烈讨论的话题。
一、网络环境发展对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优势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如果一名学生通过听觉系统获得知识,那么他将知识储存在大脑中的比重为15%,当使用视觉系统获得知识时学生在大脑中储存的有用知识将达到25%,那么接下来就有人会问如果将听觉和视觉双重结合使用是不是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呢?当然实验表明当人们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时,人的认知系统会迅速转动,储存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比重将达到65%,因
此,为了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达到这样的效果,将网络环境发展引入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中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能力,使得大脑中储存的知识量高达65%,而且,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不仅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网络化学课堂还可以将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发出来、动作行为开发出来,同时这种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方式。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播放视频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将学生的能动性带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增进相互的关系,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效果。优秀的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以往的枯燥课堂,教会学生利用身边的资源創造更高的价值,并且教会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创造价值。
二、优化理论教学,让理论学习平常化
很多的初中学生会有这样的反馈,他们觉得实验和游戏教学会让他们比较轻松,但是当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会觉得相当枯燥和反感,于是学习理论的效率比较低下,学生甚至会对学习理论知识感到害怕。初中化学是一门结合生活实际的基础课程,虽然比较基础,但是化学理论还是比较多,为了让学生学好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说费尽心思,但还是依旧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如今为了改变这种比较低效的理论学习方法,我们也可以将网络化的教学技巧引进理论学习中。学生之所以对实验和游戏教学方法比较喜欢,就是因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动了起来,让学生参与进学习之中,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知识,从而使他们觉得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自己身心愉悦,还能快速地学习到知识,同样的,在学习理论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什么是化学这个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放一些图片展示化学是如何研究其物资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如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钻戒的性状分析、金刚石以及碳的组成结构等,从而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一些理论知识,通过联想发现相似的性质。
三、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化学课堂设计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口述或者在黑板上画图展示所要讲述的知识,网络进入化学课堂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信息化和便利性设计更多有趣的教学情景。由于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前没有更多地接触化学知识,因此对化学知识比较陌
生,当教师讲述知识的时候,可以制作一些PPT、下载一些视频、展示一些与化学实验有关的器材等。例如,在讲“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关于尿不湿的婴儿趣图、教室里的灭火器、桌子上的水和杯子等,让学生在快乐中明白生活无处不化学。交流与合作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什么是合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上网自行搜索一些生活中的合金用具,然后再通过教室比拼大赛得出哪一小组查到的合金用具多,然后让查询最少的一组为学生分析自己上网查资料的心得和讲述什么是合金?为什么生活中的常用器材都是合金构成的?相信这种有效的交流与协作会提高课堂质量,密切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四、有选择地应用网络学习化学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大多数教师在使用网络教学时还是比较敬业的,但是一些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化学学习时就有可能没有选择性、目标性,或者找不到专业性比较强、正确率比较高的网站学习知识,从而达不到为学习而上网查询资料、
上网查资料而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网络能够为教学带来新的希望,但是同样的我们应该懂得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能够通过网络来实现,有些时候教师还需要从实际中进行实验分析,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铁在空气中燃烧这一现象时可以通过网络演示得出结论,毕竟危险性比较大,有可能会伤到学生,但是在学习铁为什么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在干燥的环境中容易保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实验,发现真理。
总之,新的创新型网络教学设计会使初中化学教育走向巅
峰,期待网络技术教学在化学教学中获得更高成效,让网络环境发展为化学教学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陈吉哲.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程整合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设计 篇4
1 环境专业开设光化学实验的必要性
专业研究性实验与环境专业紧密联系,其实验内容的设计和优化是改进实验课的重点。目前,本学院实验中心引进了“卡鲁赛尔氧化沟”、“UASB厌氧反应器”及“袋式除尘设备”等教学成套设备用于开展本科专业研究性实验,然而,实验教学中却没有设置光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光化学过程不仅是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最重要的自然转化过程之一,也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结合技术应用,综合体现了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光化学氧化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反应机理和应用基础研究在我国也得到了深入的开展[3],然而据调查了解,环境专业本科生对光化学领域知之甚少。笔者以光化学实验教学为试点,仅是给出实验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方法,列出具体操作步骤,然后再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试验方法的修正,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真正了解实验原理,增加了实验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这项研究性实验中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并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境专业素质及科研意识。
2 光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2.1 光化学反应原理
光化学氧化是目前环境领域研究比较多的一项高级氧化技术,也是一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污染物控制技术。光化学氧化的光源主要采用紫外光(UV)或可见光。新型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解决日益严重的水[4]、空气[5,6]、土壤[7]等环境污染问题和新功能材料[8,9]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界面光化学反应原理(以TiO2为例)如图1所示:在光照射下半导体粒子价带上的电子激发到导带,形成导带上具有强还原性的自由电子,同时在价带留有具有强氧化性的空穴。生成的电子和空穴与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化合物发生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成的各种氧化物种的作用下,各类污染物最终被矿化成CO2和H2O[10,11]。
2.2 光化学实验教学成套设备的设计
光化学反应器作为光化学反应过程的核心设备, 在光化学领域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笔者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为本科研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出一套光化学实验教学设备。该自制成套设备具有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灵活多用及一体化操作等显著特点。其主要是由反应暗箱、光源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石英反应系统、散热风扇、冷却水循环机组成(图2)。设备配套三种光源可供选择:高压汞灯光源系统(模拟紫外光)、最为接近太阳光谱的氙灯光源和金卤灯光源系统(模拟可见光源)。双层反应暗箱采用304#不锈钢材质制成,箱体的尺寸为长550 mm×深450 mm×高(上层250 mm/下层750 mm)。箱门有观察窗,插入有色玻璃能挡住紫外光和大部分可见光。箱体设有散热风扇和散热窗,并有设有多个孔洞,供冷却水管、气管及连接控制器的电缆通过。应用该套光化学设备,不仅可以模拟各种自然条件下气相及液相污染物的光分解与转化趋势,还能开展光催化材料对各种环境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2.3 建议开展的光化学实验项目
根据光化学反应原理、仪器设备的特点以及目前光化学技术的应用,笔者初步选择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实验设计供学生选择和参考(表1)。主要实验内容的设置如:(1)染料废水的紫外光解/光催化降解实验;(2)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紫外光解/光催化降解实验;(3)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转化机理研究;(4)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等等。通过这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学生将理解和掌握光化学反应器的设计、环境污染物的直接光解过程、光化学氧化技术对污染物的降解机理以及环境材料制备的基础知识等。
3 结 语
环境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光化学实验课程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光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及优化,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加深对光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为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和科学实践打下基础,培养环境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及科研意识。
摘要:以环境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本科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为出发点,探讨了当前环境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环境专业本科开设研究性光化学实验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基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光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和建议。
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设计 篇5
(1)各版本高中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呈现形式的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三个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都以丰富的栏目来呈现,但是栏目数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人教版应用的栏目数量最多,而鲁教版应用的栏目数量最少,通过对比可以见得,其中人教版教材在扩宽学生环境知识面上的作用要优于其他两版。同时,人教版教材应用了相对较多的“实验类”栏目来进行内容呈现,这类栏目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实验现象,探究科学的真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
(2)创设环境教育情境任何学习只要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就会变得有效,知识具有情境性,也正是情境中通过对话和合作产生的,只有呈现在情境中的知识,才能与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共鸣,才能有效扩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促使学生用化学的思维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对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可见,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都应用了环境教育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呈现环境教育内容的,而在情境设置上,两版教材都比较注重环境教育情境设置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等,这即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实现新课改的教育愿望。
7高中化学学习在环境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将学识灵活合理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是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与用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以致用”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将知识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通过化学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再结合实际,就可以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落到实处。比如用“绿色化学”的环保理念,对化工厂的污水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首先要明白污水的危害、当今化工厂污水的处理方法以及污水的处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际证明,经过多次处理的污水,氮和磷的含量依然很高,直接在自然水域中排放,将会带来赤潮,直接饮用的话,可能会造成人体中毒现象,这都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而将化学的学习内容贯穿在化工厂污水处理的问题中,可以从原理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将问题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解决。
8结语
新课改实施以后,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科书中都比较重视化学实验向微型、生活、清洁、简便、有趣等趋势靠拢,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实时穿插环境保护的理念,将化学教学和实验设计进行有效结合。化学实验设计中学生的职责是积极思考,努力探究科学真相,将学习的热情积
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设计 篇6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育;应用化学;化学教学
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一些令人兴奋的发展的背后隐藏的以环节为代价的巨大的牺牲,因为很多经济水平以及物质享受是靠牺牲环境和有限资源来换取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恶劣问题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然而,人类也认识到了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环境科学技术就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了。它在广泛的关注下,不断地发展进步,甚至在一些高等学校内产生了环境保护专业。为了在更好地保护环境,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整个人类思想的觉悟和实际行动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青年学生,他们的理念、意识和思想决定着世界的未来,因而,适时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 环境化学教育在现代教学领域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环境化学教育在应用化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理念,而且还能更深一步地累积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趣味性。
一、在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化学工业的生产知识,更要懂得化工生产中的“三废”防治办法,树立环保理念
在《化学工艺学》中的硫酸工业一章里粗略地介绍了硫酸生产中的一些环境保护问题。硫酸是以硫铁矿为原料通过水净化处理而生产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危害性极大的工业“三废”——废气、废水以及废渣,如果不经过科学加工处理就随便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而,在讲解完化学工艺知识之后,可以及时引领学生对硫酸生产中所带来的“三废”进行讨论,这样对于未来要从事化学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讲有着深远的意义。讨论大概包括:“三废”是如何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怎么处理和利用。
废气的主要成份是未转化完全的SO2、微量SO3以及酸雾。SO2是仅次于CO的最严重大气污染物质,它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两大主要物质。FGD即烟气脱硫法是目前止世界上唯一大幅度应用于商业的治理SO2的办法,分为湿法和干法。湿法主要应用于硫酸工业中,用液体吸收剂(Na2CO3水溶液)吸收废气中的SO2,副产亚硫酸钠。
废水的主要污染成份包括硫、酸砷、铁的化合物以及重金属。倘若不经处理就随意排放到江河湖泊中,会严重污染水质,尤其是重金属会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硫酸厂往往通过使用石灰乳中和处理方法来处理污水。
废渣包括Fe2O3、Fe3O4和其它重金属氧化物、硫酸盐和硅酸盐,如果不及时处理,非但会占用空间,还能造成粉尘污染,可溶性物质能够进一步污染地下水质。目前我国加以利用的硫铁矿渣只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可以用来作为水泥助熔剂或者是炼铁原料。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懂得更多的硫酸生产工艺理论和技能知识,增强环保理念,学会硫酸“三废”的处理办法。
二、在学习石油化学工业的同时,让学生懂得汽油添加剂的严重污染性,增强环保意识
在《化学工艺学》中的石油化学工业一章中涉及到了辛烷值,它是汽油在發动机中燃烧的抗爆性指标。与此同时,还在汽油中添加了四乙基铅,它能够在汽油燃烧后通过二溴化铅的形式污染空气。教学中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展开相关讨论。
MTBE即甲基叔丁基醚,曾替代过四乙基铅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而不会造成铅污染。后来研究发现MTBE会通过储油槽的裂缝渗透到地下,从而污染水源。美国相关研究得出,MTBE对动物具有致癌性,同时会引发恶心、呕吐和身体不适等症状。后来,我们开始全面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就是把变性燃料乙醇和汽油在一定比例下混配,从而减少对人体的危害性,提高汽油的辛烷值,减少尾气污染,降低油耗,节约能源。
三、通过对防晒化妆品引发臭氧层空洞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破坏的危害性,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在《精细化工》中提到过化妆品,其中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防晒化妆品。防晒化妆品的生产就是因为臭氧层的破坏。那么,臭氧层空洞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什么严重的后果?自1975年之后,南极每年早春的臭氧浓度减少30%,与过去的十几年相比,接近95%的臭氧层被破坏,与周围相比较就形成了一个“洞”,直径大约是上千公里。一些人工合成的含淥、溴的物质包括氟碌碳化合物(氟利昂和溴化物哈龙),紫外线能够使他们发生解离,从而释放出高活性的溴。据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的4次方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的破坏,会减弱其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增强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相关研究得出,臭氧层减少1%,其紫外线辐射能够引发更多白内障患者。同时,紫外线还能引发最常见的三种皮肤疾病。因而,防晒化妆品就诞生了,目的就是减少紫外线的辐射,有利于免疫系统的良性循环。全球已经采取了紧急措施来减少氟碌碳化合物的排放。根据各个国家间签订的相关协议,发达国家除一种可以延长到2005年后,而其余全部在2000年之前强力停止使用,其中发达国家可以延缓十年执行。
以上通过三个例子阐释了如何将环境化学渗透到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环境化学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理念,还能积累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对教育体制改革来讲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刘秀荣.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J].教育界. 2009年22期.
[2]赵映荷.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D].2010.
[3]张华丽.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探究[D].2010.
[4]李珊珊.在大学基础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之探究[D].2007.
环境化学教学内容设计 篇7
《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趋加重, 环境化学在与相关学科的综合交叉中迅速发展, 在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和解决国家重大环境问题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目前很多污染控制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环境化学的理论和技术。然而, 目前《环境化学》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跟不上学科的发展, 很多前沿知识都无法涉及。此外, 课程涉及知识面广、课时有限、内容抽象。因此, 必须改革传统保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顺利掌握环境化学知识, 培养认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此外, 目前高等教育课堂普遍存在“手机上网盛行挑战大学课堂”的怪相[1], 以致出现 “以学生手机 流量检验 教师教学水平”的戏称。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网络社会, 大学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2.“微课”顺应脑科学法则, 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45分钟的课程学生能真正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2]。每10分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这一点高校教师深有同感:介绍抽象的科学知识点时, 部分学生开始低头上网甚至昏昏欲睡, 穿插一个有关故事, 能迅速把走神的学生拉回课堂。因此, “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 逐渐成为当 前网络信息时代教育技术领域探讨的焦点[3]。所谓“微课”, 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一般时长10分钟左右。通过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 将复杂的理论拆分, 以一个个小故事、小话题的形式将杂乱无章的头绪理清。其新颖的形式、精美的画面和音乐和传统的课堂教学迥然不同,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知识, 加深了印象。
美国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反转式教学”, 把枯燥的数学、物理、化学课堂, 剪切成碎片, 设计成玩游戏通关一样, 进行分关卡自主学习, 彻底颠覆传统教学模式。紧接着, 麻省理工学院携手可汗学院启动“学生自制教育视频”计划, 鼓励本校学生制作原创教育短片, 介绍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我国教育部于2012年开始关注“微课程”, 并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外教学改革所取得的进步似乎都与“微”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 我们的生活在逐渐步入“微”时代。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生活时, “微课”正在开启教育的“微学习”时代。
3.“微课”嵌入的《环境化学》课程改革设计
拟对各章节主要内容进行提炼, 归纳提取几个知识点, 通过制作Flash动画、视频录制等形式将核心知识点制成微课视频, 并于课前上传至课程QQ群, 供学生课前预习。设置相关问题, 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 课上讨论。拟抽取10个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 其中全球变暖、重金属污染、POPs污染、绿色化学由教师制作, 其余6个知识点由学生制作, 5个同学为一组, 制作过程教师全程跟进,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并将视频上传至网络, 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微课视频。
微课主题: (1) 光化学烟雾; (2) 硫酸型烟雾; (3) 酸雨; (4) 温室效应; (5) 臭氧层破坏; (6) 大气颗粒物; (7) 富营养化; (8) 重金属污染; (9) POPs污染; (10) 绿色化学。
与微课主题相关的环境事件: (1) 洛杉矶烟雾; (2) 伦敦烟雾; (3) 马斯河谷烟雾酸雨事件、北美死湖酸雨事件; (4) 京都协议书; (5) 南极臭氧层空洞与蒙特利尔议定书; (6) 尘肺之殇; (7) 太湖蓝藻; (8) 广西龙江镉泄露, 高校“铊”毒案; (9) 斯德哥尔摩公约、塑化剂风波; (10) 绿色化学总统奖。
与微课主题相对应的课堂讨论内容: (1) 发生条件与特征、NOX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汽车尾气污染与烟雾形成的关系、消减控制方法; (2) 形成条件及特征、SO2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化石燃料燃烧烟气中气体浓度计算; (3) 酸雨污染与气态污染的关系、浙江酸雨的形成及防治对策、我国两控区的划分; (4)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碳计量计算与碳交易实施办法、温室气体与全球经济; (5) 臭氧层破坏物质 (ODS) 的半衰期与生存期计算、ODS的淘汰与 替代物质 的研发; (6) 我国北方沙尘暴及空气污染指数API的计算过程与指标选取、PM2.5危害及控制方法; (7) 氮磷的来源、存在状态及消减策略、污水处理厂氨氮转化的途径; (8) 重金属污染特点与治理、重金属在人体内的迁移转化及危害; (9) 人体摄入POPs途径、POPs的迁移转 化及生态 毒理 ; (10) 环境友好 的化学品、污染处置过程绿色化、资源化。
摘要:针对《环境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者提出将“微课”嵌入课程, 设计10个微课主题, 引导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和课堂讨论,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环境化学》,课程改革设计
参考文献
[1]慕宜君, 李润文.手机上网盛行挑战大学课堂.中国青年报, 2011-06-15, 03版.
[2] (美) JohnMedina著.杨光, 冯立岩译.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在线环境监测电化学CO传感器设计 篇8
CO属于有剧毒型气体, 若人所处的环境中CO的体积比的含量浓度达到为0.02%, (体积比) 则在2~3小时内就能引起人轻微的头痛, 若达到0.08%, 则在40分钟内人就会头痛、恶心甚至昏迷。因此在含有CO的高危作业环境中作业, 对CO气体浓度的实时检测变得尤为重要[1]。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电化学式CO气体测量原理的在线环境CO传感器, 可实时检测环境中CO的气体含量。
1 电化学式CO传感器原理
最早的电化学传感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主要用于氧气监测。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 小型电化学传感器开始用于检测PEL范围内的CO等多种不同的有毒气体, 并显示表现出了良好的敏感性与选择性。
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与被测气体发生反应并产生电流信号, 信号强度与被测气体浓度成正比的电信号来工作。电流通过电极间连接的电阻器, 与被测气浓度成正比的电流会在正极与负极间流动, 通过。测量该电流即可确定被测气体浓度[2,3]。
电化学传感器对工作电源的要求很低。实际上, 在可用于气体监测可用的所有所有传感器类型中, 电化学传感器对工作电源的要求很低, 其功耗是最小低的[4]。
2 在线环境CO传感器设计
2.1 CO传感器硬件构成
CO传感器硬件组成如图1, 其中MCU是整个仪器的核心, 负责数据采集转换、测量数据处理、声光报警控制、显示处理及测量数据的上传等功能。MCU采用意法半导体生产的STM32F103系列的M3内核的ARM芯片 (M3内核) , 其该芯片内部集成有的12位高精度的AD转换器可进行模拟信号采集可进行模拟信号采集的AD转换;。SPI总线进行测量数据显示的通信, 通讯异步串口1采用RS485通讯实现与上位机的数据实现交互。
显示部分进行数据显示, 声光报警部分则是在环境中CO气体含量超过设定门限时进行声光报警。红外按键接收电路采用士兰微的SIR8330红外遥控接收模块, 实现红外遥控信号的拾取、放大和解调, 检波时直接用MCU高级定时器进行解码处理, 程序实现简单且成本低廉。
信号处理电路是负责把电化学式CO传感器的电信号经放大、调理后输出给MCU。信号处理该电路采用了LMP7721, 主要是因为其集成了具有输入偏置消除电路, 可以显著减小输入偏置电流, 在室温下的整个公模电压范围内的典型值为2f A可并保证整个处理电路的精度及和分辨率。上位机通讯电路采用RS485通讯方式把测量结果和报警信息上传给PC机、或是主站等其它终端设备。
2.2 CO传感器软件部分的设计
软件系统采用前后台同步运行的系统设计模式, 前台部分完成对实时性要求较强的任务在前台完成, 后台部分完成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任务在后台完成。
前台服务部分可快速响应外部信号并设置相应的事件标志, 若事件实时性要求较强, 则直接进行事件处理。否则若实时性要求不强, 在则后台程序后台部分中查询各事件标志并, 进行事件处理并后清除事件标志。软件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3 CO传感器实验测试结果量数据分析
在实验室环境中下对本文设计的在线环境监测CO传感器进行了标定, 并与标准表进行对比, 测试数据及对比结果见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数据显示的测量数据, 本文所设计的环境监测CO传感器在整个测量范围内, 且AD值有良好的线性, 其误差分为两段表现为:在0~100ppm内绝对误差优于4ppm, 在100~500ppm内相对误差优于真值的5%且AD值具有良好的线性。
4 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款在线环境CO传感器。MCU采用了STM32F103系列的ARM芯片, 具有集成度高, 片上资源丰富的特点;芯片内部, 采用其内部12位的AD做模数转换, 节省了成本较低、且具有较高的精度较高;程序软件设计上采用前台任务与后台同步处理的多任务调度器的思路想理念, 节省了代码量、提高了MCU内核的效率。
通过大量的实验室测试及现场使用结果表明:证明在环境CO浓度含量在100ppm以下时, 绝对误差优于精度4ppm, 在100至500ppm以下时, 相对误差优于精度达标准值的5%。误差值, 可满足用于工厂高危环境及特殊环境的CO气体含量的检测使用要求, 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国枢.通风安全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宁新宝, 黄得配.物理化学生物传感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3]张洪润, 傅瑾新, 吕泉, 张亚凡.传感器技术大全[M].北京:北京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环境分析化学教学体会 篇9
关键词:环境分析化学,教学,体会
一、注重知识更新
教师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抓知识更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要与社会需要接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过去教师知识更新较慢,面对的更多的是过去的知识;而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量巨大的世界,知识更新极快,对学生要求的是能力,是综合素质。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又要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的精华,形成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与更新,新的设备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使得环境分析技术也是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分析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从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等方向转向了在线、快速、高通量等方向的研究。如样品前处理的新技术有加速溶剂萃取、固相微萃取、离子液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基质分散等。新的快速检测技术如,免疫分析技术、微流控分析技术、酶抑制分析技术以及多种传感分析技术等。
二、教学方法的革新
创新教育模式为教育方式的发展点亮一盏明灯,指明新的方向。创新教育革新应从教学交流环境研究开始,参与教研方法与技术,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有关的各种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因素,力图建立一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交流环境,开发、应用课堂教学环境内和环境外的每一点有利因素,以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落实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环境分析课程的教学,应该采用“授人以渔”的教学模式,教授学生学会利用图书资料的基本技能,告诉学生本课程的重点参考的图书资料与科技期刊(如Analytical Chemistry, Analyst, Lab-on-a-chip, Talata等),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从图书资料中自己学习新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热点。
三、注重教学互动
现在的教学条件越来越好,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教学方法越来越先进,某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带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了学生的多感官兴奋,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了学生对文本解读、思考动笔的时间,热闹有余,架子花哨,却真心投入不足。
教师应从学习的主导者向参与者、指导者转化。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认可教师的参与,在关系融洽、和谐的共处中,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发言权。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有针对地进行选题、课题研究方法、科学加工的指导。
环境分析课程是属于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多种环境样品的前处理以及试样的测定等时间操作,仅仅靠教师的口述与学生的想象去学习,是远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环境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该课程由不太相关的多种分析方法组成,且新仪器、新技术不断涌现,加上受到大型贵重分析仪器的限制,致使该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难题。因此,在环境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学知识内容,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直观理解掌握该课程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志玲, 黄滨, 邹小勇, 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 2003, (5) :15-18.
[2]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 :148-152.
环境化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环境化学相关知识被发现,而环境化学教材的更新速度总是滞后于环境化学知识更新的速度[2],为及时的使得学生学到最新、最全的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1. 1 注重前言知识的介绍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学校已有的多媒体数据库,查阅最新的环境化学领域相关论文,及时准确的掌握环境化学新动态、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前沿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后穿插在相关教学章节中进行介绍。同时对于以过时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环境化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论知识储备。
1. 2 难易结合,联系案例
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及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对于一些较难的内容,可以通过一个案例进行教学,配合动画演示等合理表述手段,做到深入浅出,使的较难的抽象的知识能够具体化,形象化。而对于易于理解的知识,则做简单介绍即可。
如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的学习中,学生普通感觉学习比较吃力。在对教学内容安排时,可以在此安排“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通过分析发生的原因,引入污染物质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的过程,最后提出控制污染的措施。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3 适当删减,有的放矢
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已经过时的内容、难度过大而以后工作中运用的较少的内容应进行适当的删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节约学生学习时间,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前沿性和实用性。
2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环境化学这门课程一般在四大基础化学课程完成后开设,其涉及多门基础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具有内容多且杂、抽象、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一般学习感觉吃力。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难将知识讲通讲透,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作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手段完美的结合,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具体的知识形象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进行了以下改进:
2. 1 建立互问互答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老师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的教学互动模式,以代替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一问一答之间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互问互答的模式教学效果比教师单一讲述、学生被动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
如在学习外来物种入侵对环境危害时提出 “我们身边的外来物种”,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自己结合书本的知识讨论外来物种对环境的危害,这样就将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具体化,让学生在思考中学,学习中学会思考。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提高了个人的自学和综合分析能力。而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则能有效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兴趣,且对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2. 2 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与板书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将传统的板书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3]。
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教学条件和教师个人能力的限制有许多缺陷,如教学内容少,有些抽象的内容无法形象的表达等[4]。
而相比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的诸多优点是传统板书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如课堂容量大,能通过声音、形象、动画等多种手段全方位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于一体的刺激学生,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次质的变革。然多媒体教学也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如课堂信息量有时过大使得师生互动减少,某些章节教学进度快,学生难以记笔记等。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单纯地依靠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板书和多媒体。如教师可以利用板书绘制思维导图加强学生对课堂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通过以图片视频声音图像等手段使教学过程中抽象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有趣,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3 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既是这场艺术表演的导演同时又是主角,表演中教学手段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功能[5]。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味地低头课件演示,而应不时的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言语表达等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教学达到情感的交流,感情上的共鸣。同时注重语言的表达,通过语言的魅力来抒发情感,营造出知识与情感交融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所在。
3 优化实验设置
实验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也是总结提出新理论的过程,通过环境化学实验课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实习环节打下基础[6]。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针对现阶段环境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课题组进行了改革。
3. 1 注重实验方法的前沿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阶段课本上介绍的许多测试方法已经过时,如BOD的测定,传统的国标方法繁琐且耗时长。现在直接可以直接用BOD测定仪测定,且误差较小,完全能满足数据精度要求。所以在实验的安排过程中,课题组充分考虑测定方法的前沿性,为此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置了现阶段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为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可行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好的胜任与环境化学相关工作。
3. 2 设置开放性、探索性实验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是上课后,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方法,而学生则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机械的实验,最后处理实验数据,完成报告即可[7]。这样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实验指导书中已经给出了实验原理与方法,且实验结果在实验之前就已经能够大体预测,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培养了动手能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开设了开放性、探索性实验,实验开始前,教师只是设定一个实验目标,然而并未给学生既定的实验原理与步骤。试验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讨论,运用已有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索。通过开放性、探索性实验,能有效的检验学生对学生专业水平的理解掌握,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当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解决能力。
4 改进考核方式
针对以往环境化学考核的过于注重理论成绩的弊端,课题组采取了加大实验课和平时表现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及时做好课程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的记录,并在期末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验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使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积极参与实验及课堂讨论的意识,改变学生临考突击复习的陋习。
同时对试卷题型及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开放性、启迪性试题的比例,以考试来鞭策学生对自身所需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在考试过程中,注重考试纪律,严防舞弊等考试违纪行为,做到考试公平公正。
5 结语
环境化学是环境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能力及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本文在对环境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和手段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设置及课程考核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为培养环保专业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环境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及现阶段存的问题,从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的实验设置及课程考核几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的授课模式,优化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手段有机的结合手段及课程实验的设置,同时注重课程考核的公平合理性,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质量,能更好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设置,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高树梅,翟志才.“环境化学”课程多样式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1(32):118-119.
[2]武媛,杨彦聪.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2-13.
[3]丁思军,丁红超.浅议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J].文学教育,2015(04):79-79.
[4]王强.多媒体教学在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06):178-181.
[5]钟真.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6]张凤杰,欧晓霞,乌云娜,等.“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14-15.
相关文章:
安徽安庆职业技术学院01-06
安徽电子职业技术学院01-06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01-06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01-06
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01-06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01-06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01-06
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01-06
安徽农业大学金融学01-06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