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关键词:

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精选8篇)

篇1: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中国哲学概论

浅谈庄子哲学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王名利

西北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2级生物技术1班 P122115104 摘要:庄子的哲学蕴含了无尽的智慧,他的自由观、境界论以及自然观等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而庄子的哲学一方面能够让人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另一方面也对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自由观;境界论;自然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神,在历史长河的潮起潮落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大家,其中,以春秋战国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为突出。儒家,道家,法家,释家,阴阳家等各自宣扬着自己的思想,各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独占一席。

于丹说:“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二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化身。”[1]那么,“圣人”与“神人”的哲学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孔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恢复周礼,以礼乐治天下,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认为儒者应该入世,应该以自己的才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而庄子,则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的总要好过于人为的。庄子一生,只做过宋国的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我想,正是由于孔子、庄子不同的人生观,才造就了其他们不同的思想主张。孔子之入世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中华儿女的脑海中可谓根深蒂固。而庄子之崇尚自由的出世思想,也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庄子哲学——庄子的自由观

遍观整部庄子,自由境界无疑是庄子的最高追求。而庄子所认为的最大的自由则是“逍遥游”。

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遥呢?“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王先谦分疏庄子这句话:“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3],此

中国哲学概论

语可谓知言,然犹有未尽处。这句话是理解庄子逍遥的关钥,其中“游无穷”三字最为吃紧。通观庄子所论,只有将逍遥理解为“游无穷”方密契庄子本怀。[4]

《逍遥游》开篇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中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鹏鸟虽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但必须借助于海风,故其仍有所待,还不是完全的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自由是突破一切外在的桎梏,达到真正心灵上的自由。

二、庄子哲学——庄子的境界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然而庄子的“道”又不同于老子的“道”。

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5]即老子认为宇宙中有四种伟大的存在:道、天、地、人。在这“四大”之中,“道”居首位,因为它是天地之本和万物之母,理所当然地处于最高地位。但天、地、万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而老子讲的“四大”却没有将万物包含在内。

而庄子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6]的博大胸怀继续弘扬者“天人平等”的思想,且庄子又指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庄子·秋水》)[6],意思就是说在道的立场来看,万物之间平等齐一,并没有长短、贵贱之分。可见庄子的“天人平等”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了“万物一齐”。

是啊,既然天、地、万物同为“道”所生,那么三者理应平等,理应无贵贱,无长短。仅强调天人平等,而将万物排除在外,未免太狭窄了些。

三、庄子哲学——庄子的自然观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而庄子作为老子思想的传承者,更是将这一思想发扬到了极致。庄子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美的,它一直都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和发展。《庄子·逍遥游》中惠子对庄子说:“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雍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回答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之侧,逍遥

中国哲学概论

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惠子从实用出发,认为樗树“大而无用”,而庄子则认为樗树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对匠人的有用,无用才是它的真正意义,也才是其大用。很显然,惠子对于"树#存在的意义的认识是建立在是否有用的基础之上,执著于物是否有用的功利观点,是将物的意义工具化,这样人们难以在物中获得美感和真正的享受。庄子则摆脱了世俗功利思想,把大树的意义还原于它自身,认为大树合于自然和本性的生长就是美的。以此为例说明庄子对物的爱,不在其有用,而在于物的本性美。的确,当自然之美没有被人类破坏的时候,人就能享受这种美丽的自然,这种精神的享受大概就是庄子“道法自然”的核心吧!

四、庄子哲学对于当代的启示

当今社会,一方面,人看上去自由自在,实为离真正的自由越来越远。人们越来越被外物所束缚,逃脱不了各种各样法则的桎梏,由此也导致了人们的身心疲惫。而庄子哲学就是治愈这一“病症”的良药,庄子的自由观能够让你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中找到心灵的自由天空。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的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故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早已提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认为天地人之间的“和”是相当重要的,“和”一方面是指宇宙自然本身的圆融,是宇宙间多样性存在物的和谐统一关系的体现。另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同时还蕴含了人的生态和生命基质的平衡与调和。庄子从“和”出发构建了自己的生态道德观。庄子在他构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至德之世”中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平等观。[7]

地球的资源日渐短缺,我们生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作为拥有高智商的人类着实不能再被经济发展的“恶魔”摆布了,是时候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庄子自然哲学观中“万物齐一”、“道法自然”等的生态发展观所表现的生态智慧,不仅体现了庄子自然哲学观的生态中心主义的认识思想,而且对于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挽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弘扬庄子哲学,践行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

中国哲学概论

参考文献:

[1] 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2] 《庄子·逍遥游》,载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3] 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4] 李耀南.“游无穷”: 有限人生的无限自由——庄子的逍遥观[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2,26(05):31-36 [5](春秋)李聃著;范永胜译注《老子》[M].安徽:黄山书社,2006年版.[6] 方勇,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7] 齐冬莲.论庄子自然哲学观中的生态美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120-123

篇2: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人生哲学则是他思想的核心部分,虽然它们产生于两千多前,但我们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庄子的智慧,而其中很多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还充满着启发,是我们应不断研究与学习的。

超凡的生死观。读过《庄子》的人都知道,庄子有着非常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以非常豪迈的气概对待生与死。《庄子·至乐》有一名篇,庄子的妻子死了,但他却鼓盆而歌,并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他认为人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后来因为有了气息变化成了形体才演变成了生命,而当气息没了,生命也就走到尽头了,这自然得就像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样,所以人死是没什么好伤心的。由此可见他对生和死是十分豁达的。反观现代人,别说是面对生死,就是变老也让很多人接受不了,运用各种化妆品让自己看起来变年轻,明明已经是半老徐娘了,还在装嫩。更有甚者直接去整容,企图用手术将青春的容貌与婀娜的身姿永远留住,殊不知生老病死是自然的法则,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或逃脱的,始终要走的为什么要那么煞费苦心地留住它呢?何不豁达点让它走,这样反而能为自己增添一份潇洒的美。另外,大家知道,人生最彻底的超越莫过于从死亡的精神压力下解脱出来,人一旦卸去了生死这一沉重负担,超越生死这一最大障碍,其他一切烦恼与痛苦都将不在话下。[1] 现代人张口闭口都是说压力大、总是遇到如意的事情,自杀率也在持续攀升,其实如果我们能向庄子学习,即使学不到他对待生和死的豁达,起码可以学到对平常的压力和不幸豁达吧?假如我们能学到这样一点皮毛,我想也已经够我们终身受用了。

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有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的回答有点诡辩的味道,但我们不难从中看到,他想要表达的是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没有隔阂

[2]的。他强调尊重人的本性,提倡自然朴素,主张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非自然的主宰。庄子将死,他的弟子想厚葬他,他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他认为有日月星辰和天地万物陪他就够了,就已

经完备了,因为他也是这其中之一,这里也充分体现了庄子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观。但现代人,空中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只要说的出名字的东西就有人敢吃,在旅游景区听人介绍完某种珍奇动物,第一句问的也是这东西能不能吃,如果像庄子一样在山间见到有鱼,第一件是肯定也是抓来煮了,哪有空理它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我吃得高兴就行了!另外,现代人为了利益为了赚钱,不断开垦森林绿地,为了生产排出各种废气废水污染空气与河流,导致环境日益恶化,气候也年年反常。人类在埋怨地球的时候是否有想过自己的行为呢?正是因为人类自己不断地杀害动植物、不断地破坏环境,才使得生态不平衡,才有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归根到底是人类自作自受,破坏环境其实是在害自己,人类在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庄子却早已告诉我们,我们是大自然中的一物,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是一个定量,如果我们过度获取,大自然总有一天会把我们不该拿的拿回去,所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体现,《庄子·让王》中有一段,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庄子写的这个善卷就是逍遥人中的代表了,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平凡的生活中悠哉游哉、怡然自乐,即使是天下摆在他面前也不为所动。善卷就是一个漫步者,一个漫步于纷纭人世的智者。漫步者的人生态度是从容淡定、达观超然的,他们没有很强的功利心,只要生活自足便怡然自得;他们常常会用小孩子的眼光欣赏世界,美丽无处不在。[3] 但反观现代人,为了争名夺利而勾心斗角,甚至不惜用低下的手段来打击对手已获得成功,他们不知道金钱和权力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你成为了亿万富翁又怎样,你能用的始终有限,难道真的要把钱带进棺材?让你攀上万人之上的位置又怎样,即使能一时权倾朝野,但你总有退下来的一天,既然到头来都只是一场空,那为什么还要你争我夺呢?像善卷一样逍遥地活着,不是更能体现快乐吗?

庄子的东西虽然距离现在已经时代久远,但我们不可否认他的很多东西仍是经典,仍对我们有积极的影响,仍能让我们学到很多。

注释:

[1].张晓梅,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意义,前沿,2004(02)

篇3: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一、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形成

科学哲学在20世纪经历了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 转向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方向。毋庸置疑,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与科学哲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是通过一种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一方面,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自20世纪中叶以来, 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地席卷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它冲击了以认识论为核心的现代思想框架, 为传统的形式、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可接受性带来巨大的震撼。这种效应也不可避免地在科学领域中泛起它的漪澜。所以, 后现代科学哲学趋向作为后现代性在科学哲学运动中的深入, 是现实地存在着的, 并深嵌着时代的烙印。”[1]另一方面,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产生也是科学哲学自身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波普尔、费耶阿本德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正如美国学者R.萨索尔所说的:“到后现代性领域……上去旅行, 部分地是和卡尔·波普尔一起进行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有保罗·费耶阿本德为伴……所有这些同伴都对一种适用于科学的后现代哲学的感受性作出了贡献, 因而成为一种后现代科学哲学。”[2]在R.萨索尔看来, 是斯蒂芬·图尔敏最早在1981年使用了“后现代科学”这一术语。1991年, 《科学哲学学会》在一篇文章中使用了“后现代科学哲学”一词。从此, “后现代科学哲学”便被学术界普遍使用了。

二、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特征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有:罗蒂的后分析哲学所代表的后哲学文化观、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利奥塔的后现代的实用知识观和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论。尽管他们的理论内容和侧重点不同, 但是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科学哲学, 他们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1. 反对基础主义, 否定科学有独立于整体文化的任何基础。

基础主义认为, 任何认识都有一个基础来作为判定知识合理与否的标准, 并且这个基础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例如, 逻辑经验主义把“经验”作为科学知识的唯一基础, 并以此去建立科学合理性的普遍标准。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则认为, 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知识的基础, 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标准和合理性问题。罗蒂明确指出, “客观性就是主体间性”, 科学研究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 “只有一个伦理学的基础, 而没有任何认识论的或形而上学的基础”[3]。范·弗拉森也认为, “现代哲学是一种对基础的探求”, 这种哲学的错误“是囿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 所以, 他主张把基础主义作为错误加以摒弃。法因则更是如此, 他认为, 从总体上要肯定科学认识的真假好坏是不可能的, 因为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基础能够与科学认识形成对照, 作为检验该理论真假好坏的标准。

2. 反对本质主义, 否认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 否认真理的存在。

本质主义认为事物都有固定的本质, 科学认识的目标就是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 即真理。后现代主义则从反对本质主义出发, 根本就否认有客观意义的“真理”。罗蒂认为, “对于真理没有什么东西好说, 除非我们各自把自己觉得最好加以相信的信念看做是真理加以赞扬”, “真理只是对一个选定的个体或团体的现时的看法”[3]。费耶阿本德主张用一个比较不具有冒险性的或风险性较小的概念—理论的“经验适当性”来代替真理, 除此以外, 其他方面统统用括号括起来。范·弗拉森也明确表示, “科学活动是建构而非发现, 是适合于现象的模型建构, 而非发现关于不可观察物的真理”[4], “没有任何证据使我们相信所接受的理论为真”[4]。

3. 反对表象主义, 否认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

传统西方哲学是在主客二分基础上展开的, 认为人的认识就是主体运用其理性能力去反映客观世界, 知识具有客观性。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都未超越主客二分这一认识论框架。后现代主义根本就否认科学知识有超越于人的客观性。罗蒂表示, “实用主义者愿意放弃对客观性的期望, 即想与一个不只是我们自己认同的共同体的实在接触的愿望, 而代之以对某个共同体的亲和性的期望。”科学理论的检验也“只是努力把它们与我们已有的信念编织在一起”而已。范·弗拉森认为, 科学理论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而只是“适合于现时经验的模型建构”, 科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给我们提供经验上恰当的理论”。

4. 摒弃形而上学, 拒绝任何体系和规范。

自逻辑经验主义诞生以来, 形而上学就一直是科学哲学的批判对象。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费耶阿本德从自然界没有同一性出发否定了作为形而上学的科学哲学。后现代科学哲学则彻底摒弃以往形而上学理论, 终结了形而上学。罗蒂抛弃了形而上学的传统, 主张“超越科学哲学”与科学认识论, 用解释学代替认识论。而法因则认为, 科学哲学对科学的理解不能指导科学家的行动, 哲学的作用在于确立一种“自然的本体论态度”, 科学不需要哲学。

由此可见,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对传统科学哲学的一次全面否定, 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认识论和本体论, 否定了科学的真理性, 取消了科学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权地位, 消除了科学与非科学的二元对立, 成为一种反科学主义的思潮。

三、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几点启示

尽管后现代科学哲学家贬低自然科学的地位, 强调用艺术学、政治学等的观点和标准去审视科学, 对传统的科学哲学采取了消极的态度, 但是, 后现代科学哲学作为一种时代的产物毕竟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

1. 后现代科学哲学促进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辩证化趋势发展。

在20世纪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都为寻求客观真理来论证科学的客观性;此后, 历史主义学者库恩、费耶阿本德大肆宣场科学的主观性, 使科学哲学走向了另一极端;随后, 科学实在论再次批判历史主义, 而反实在论又在新的斗争中诞生。在这种反复的变化中, 任何一方都不能使人们完全信服。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范·弗拉森这样的辩证论者, 一方面强调科学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又强调科学的语用性质, 从而推动了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辩证化发展。

2. 后现代科学哲学启迪人们研究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 使研究方向从抽象转向实际。

历来的科学哲学研究都是纯理论的研究, 科学哲学家们总是根据科学描述的情况总结观点。但是, “在科学理论的总体结构和理论内容的总体特征方面, 存在着日益深刻的哲学分歧”[4]。科学所描述的情况只是理论性的, 而非实际如何。后现代科学哲学把这种研究方式视为形而上学加以摒弃, 这无疑促使科学哲学研究进一步向实践的方向转变。

3. 后现代科学哲学在研究方法上启迪我们对各种类型的科学理论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

现代科学哲学所主张的是对科学的总体解释, 在此基础上追求真理。后现代科学哲学则放弃了这种研究方法。范·弗拉森认为, 真理是科学活动很难达到的, 而理论的“经验适当性”则经常可以实现。他结合了语义分析与语用分析的优点, 分别阐释了理论与世界的关系和理论与应用者之间的关系等。这种分类研究科学的方法正是后现代科学哲学家所主张的。他们认为, 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不同, 认识到的世界也是千差万别的, 而分类研究正体现了这种差异性, 是合理的研究方法。

总之,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产生意味着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终结。尽管后现代科学哲学未必代表着今后科学哲学发展的方向, 但相信人们将会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从而推动科学哲学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郭贵春.走向21世纪的科学哲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

[2]R.萨索尔.后现代科学哲学导论[J].国外社会科学, 1997, (5) :45.

[3]R.罗蒂.后哲学文化[M].黄勇,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81-80.

篇4:杜威的教育哲学及其启示

【摘要】教育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是杜威教育哲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中,存在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对此,我国教育应向“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发展。

【关键词】教育 生活 经验主义 实验主义 民主主义

一、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教育要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杜威是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书中,杜威对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深刻指出,教育是源于生活,也应该归于生活。

杜威从历史的角度考查了教育的起源,他认为教育不是因人们“理智的闲逸好奇”产生的,人们生活的需要才是教育产生的根源。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的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过程。”因此,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教育是生活的社会延续,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杜威还对社会环境的教育性进行了研究。针对教育与生活相脱节的现象,杜威创造性地把经验主义、实用主义、民主主义运用到教育领域,努力帮助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专业化教育包括两个转化:他人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传统教育往往滞留于第一个转化,而第二个转化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也是对教育的最大挑战。这是因为第二个转化不是简单的“按原路返回”,而是“经验的再次更新与创造”。因此,教育就是要不断的创造,“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杜威还把科学上的实验方法应用到上述两个转化上来,设计了一种实验教学的方式——“五步教学法”。第一,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环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景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有条不紊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并实施展开;第五,通过应用检验学生自己的观念,获得对观念意义的明确认识、判断与评价。在“五步教学法”中,学生思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行动操作中主动地“加工”、“运用”知识,知识不再是静止僵化的观念堆积,而是有效行动的智力支持,教学活动就真正成为杜威所说的那样“从做中学”。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形式,一种公开讨论和自由交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杜威把这种社会民主化的思想运用到教育上,提出教育民主化的主张:“学校即社会”——学校要办成雏形的社会。但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社会,不是独立存在与社会毫无关联,而是与社会紧密联系。民主主义的理想要求学校把理论和实际等融为一体。学校生活是简化了的现实社会生活,两者要能自由地互相影响,这样才能把民主社会的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完全体现出来。

二、 现代教育存在的危险:教育与生活相脱离

在现行教育中,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对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教育和生活相脱节,受教育者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在我国,教育与生活相脱离具体表现在:第一,受教育者的生活情趣和学习情趣正逐步丧失,陷入到一种僵化、教条的生活和学习模式,有些学生甚至将学习视为“包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生活和学习质量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许多日常生活中极富教育意义的生活情景被剥离,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生为了应考而学,教育和生活变得抽象和枯燥。第二,量的积累成为知识获得的广度的一种主要评价方式,准确的背诵和复写成为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标准化测试成为运用知识的重要考核方式。这种对知识探究的主动性的缺乏、对知识实践多样性的缺乏、对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式的呆板,造成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第三,教育功利性的不断增强,也使得教育与生活日益疏远。当前,一些学生追求高分数,教师追求升学率,学生为此反复练习应试策略,教师则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反复研习并教给学生。教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第四,学校远离社会生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院,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从教师到行政管理人员,学校生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封闭性、保守性,缺乏与家庭、社会的普遍交往与沟通。人们的经验不是在教育中得到更新,而常常是僵化、教条化,当人们从学校走向社会,面对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不适应、不平衡,导致种种恶果。第五,教育与生活中的不一致、不平衡。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教材和教法,课程设置与学科关系,教育和教学,智育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和闲暇,游戏和工作,兴趣与训练,文科与理科,知识与实用,艺术与科学,教师与学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相互的孤立、割裂与对立。教育生活因此而失去应有的连续性、建设性、开放性和乐趣,教师与学生都被这些割裂的状态所压抑,失去主动性、创造性,导致片面的、表面的发展。第六,教育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着买卖行为,似乎一切都可以商品化、货币化。而教育是一项人的事业,包含了功利和非功利等多重因素。教育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在于单纯的迎合或简单的排斥,前者导致教育沦为一种商品,失去本应更为丰富的价值和意义;后者导致教育虽然美好自在,却失去促进人与社会进步的能力和机会。

三、 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取向: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结合我国现实教育中出现的教育与生活相互脱离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借鉴杜威教育哲学思想,使我国教育改革朝着“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目标推进。

一是经验主义原则的借鉴。杜威的经验论教育观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来更新教育理念,使之更具活力。为此,应注重对现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对现有经验的再次更新与创造上。应从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树立新的学生观;应对现有的教育基本观点和看法进行重新审视,树立新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学习,提倡创新,反对权威,树立新的教师观。

二是实验主义原则的借鉴。杜威认为,实验主义的方法并不是万能工具或者教条公式,而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不断生长和新方法的不断创造,是经过自然科学检验了的最恰当的方法,并创造了著名的“五步教学法”。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难以转化成为有效行动的智力支持。如何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原则贯彻到现行的学校教育当中,创造一种主动、开放、创造的教育生活方式,应该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民主主义原则的借鉴。杜威民主社会的理想,是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杜威特别地发现,真正进步的和民主的生活世界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也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生活方式才是进步的和民主的。因此,学校应当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建设民主社会的学校,让学校民主与社会民主相互促进,推动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云.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杜威教育哲学的启示[J].教育纵横,2005(4)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王红霞.自由、民主与教育的关系——杜威教育哲学的精髓[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2)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丁月(1982-),女,山东日照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篇5: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哲学:智慧的启示-从后现代主义哲学说起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从哲学中可以得到许多智慧的.启示.后现代主义哲学作为当代一种主要的哲学思潮已从西方传入我国,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后现代哲学对我们具有多方面智慧的启示.

作 者:许长青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喀什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4)分类号:B089关键词:哲学 智慧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哲学

篇6:现代性、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

现代性、科学主义与科学哲学

现代科学哲学从一开始就是现代性的话语,带有浓重的科学主义色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科学主义弊病的.逐渐暴露,科学主义开始成为批判的对象,然而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各种探索尝试仍然共享着现代性的叙事策略,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要彻底超越现代性,必须要从科学实践的角度入手.

作 者:蒋劲松 JIANG Jin-so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100084刊 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9(6)分类号:B082关键词:科学哲学 现代性 科学主义

篇7: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社会生态学的环境哲学理念及其启示

社会生态学是一种辩证自然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自然(“第一自然”)与社会(“第二自然”)是大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生态学认为,我们人类当今所面临的所有生态问题,都根源于深层的社会问题.一个以“要么增长,要么死亡”为基础并将其作为普遍规则的社会,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社会生态学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寻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化的生态化,建设一个生态社会.

作 者:王正平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34刊 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3(6)分类号:B82-058关键词:环境哲学 社会生态学 生态社会

篇8:后现代科学哲学及其启示

关键词:感应,阴阳,因果,循环,科学启示

一、“感应”思想

“感应”思想最早出自《周易》,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即指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易传》把《周易》古经中的经验性的同类相感思想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认为宇宙间所有的同类事物或同类事物与同类卦象之间由于相互感应而结为一个整体[1]。

17世纪开始,现代物理学中有关各种物理感应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现,代表性的理论是牛顿于1687年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于1831年提出的“电磁感应定律”、赫兹于1887年发现并被爱因斯坦于1905年正确解释的“光电效应”等。无论是“万有引力”还是“电磁场”,在物理学中都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定物理属性的“场”,并以感应的方式发生作用,可以说,“感应”现象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从中国古代“感应”思想的提出,到现代物理学中一系列物理感应现象的发现及相关理论的提出,“感应”思想显现了普遍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目前仍然无法解释的大量自然现象也在经常提醒着人们,自然界可能存在许多尚未被人类认知的其他形式的“物理场”及相应的感应方式,如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量子纠缠效应”。而对人类尚未认知的其他形式的“物理场”及相应的感应方式的探索,不仅有助于物理学的进步,也有助于预测学的发展,以地震预测为例,众所周知,地震预测迄今仍是科技的“软肋”,地震学家提出了许多地震预测方法,然而事实证明,没有哪种方法能可靠地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准确预测地震。从感应学角度看,人类对大量自然信息的感应和探测能力依然不足,并成为地震等自然灾害预测及更广义的未来预测学发展的羁绊。

二、“阴阳”思想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管子·四时》中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而《鬼谷子》蕴含的阴阳思想既继承了前人对阴阳创造的成果,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纵横游说的角度出发,将阴阳之道作为其游说理论之法[2]。《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3]。

而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新发现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其代表就是“反物质”的发现。1928年,狄拉克(Dirac P A)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正、负能态解,实质上已预言了正、反费米粒子的对称性与反粒子的存在。1940年,斯图克尔伯格(Stueckelberg E C)和费曼(Feynman R P)用波函数和费曼图描述了正、反粒子的产生和湮灭过程,提出反粒子是逆时间方向运动的粒子[4]。1932年,安德森用磁云室研究宇宙射线时果然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195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BL)的张伯伦等人发现了反质子;1995年,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发现了反氢原子[5]。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3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对存在的。

基于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我们不妨再继续提出两个物理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自然界是否存在与“万有引力”相对立统一的“万有斥力”?而依据“阴阳”思想的哲学内涵,即凡事都存在其反面,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物理学家们所提到的“宇宙大爆炸”现象是否就是“万有斥力”的一种表象呢?另一个问题:时间是否会在某种条件下“倒流”或“停止”?这也是一个与“阴阳”有关的问题。而从相对论的角度看,时间具有“相对性”的特征,时间的“长短”和“快慢”都是相对的,那么,从预测学的角度解读这个问题,发生在未来时空的事件或结果可以利用可能存在的“时空感应”信息或“阴阳原理”进行预测吗?

三、“因果”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儒、道二家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已有朴素的“因果”思想。佛教的因果思想自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固有观念与中国本土的报应观念,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思想,长期而广泛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6]。

巧合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有类似的因果论思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是亘古不灭的定律”。而在西方近代哲学思想中也不乏有关因果论的思辨。英国经验论者从培根一直到洛克都把因果规律看作是必然的,认为凡事必有原因,这是为我们的经验所证实的。因果性问题在康德的全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最重要而最基本的论证之一”[7]。

客观地说,“因果论”不失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之一。牛顿从落地的苹果中悟出了“万有引力”的“因”,达尔文从生物进化的痕迹和历史中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因”和“适者生存”的“果”。实际上,也正是科学家们对宏观和微观物理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的深入思考,才诞生了堪称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量子论”和“相对论”。薛定谔方程就是量子力学中因果关系的体现[8]。在量子力学里有没有什么别的因果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玻恩曾说,“粒子运动遵循概率定律,而概率本身按照因果律传播”。在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理沦中,著名的有地质力学和板块理论,前者主要探究诸种构造的力学性质和成因以及构造体系的划分;后者则主要探索岩石圈块体的移动和互相间的力学关系以及移动的力源机制[9]。

展望未来,“因果论”仍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思考问题的一把钥匙。产生“万有引力”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时间和空间是怎样关联的?生命是怎么起源的?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有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为什么人们以目前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尚不能准确有效地预测地震?客观地说,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因果论”的哲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一种科学观,而且也体现在它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四、“循环”思想

《周易·复》卦的“反复其道”提出了明确的循环论思想,说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阴阳往来交替消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10]。老子认为,“物极必反”是宇宙间的一个普遍法则,任何事物的变化莫不如此。“返者道之动”突出了大道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外在运动形式,是对大道的运动的直观描述。中国早期的阴阳家的思维模式的要点在于阴阳交替,轮转循回,以循环观念为主[11]。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天文学上,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环绕行星的运动,无不是循环式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从物理学和化学角度看,电子环绕原子核的循环式运动已为科学界所广泛接受;在地质学上,无论是水的循环,即天水(雨、雪)→河流→湖泊和海洋→水蒸发形成云→天水,或是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即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风化、剥蚀,都清晰地反映了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特点。可见,循环论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发现在本质上是相通与吻合的。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循环”的内涵和类别是丰富而多样的,既有行星沿椭圆环绕恒星的循环运动,也有生物进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运动,还有地球上水圈和岩石圈的“地质循环”运动,等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儒家中和观的现代启示及其意义 下一篇:论我国古代判例传统对现代法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