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影
青岛与电影的亲密接触(精选三篇)
青岛与电影的亲密接触 篇1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记载,在三国时期的吴国, 一群玩耍的小孩中出现一个身高四尺、身穿蓝衣、长相怪异的孩子。这个蓝衣孩子说自己是火星人, 因为看地球上的孩子玩得开心,所以才下来看看他们,还说将来天下要归司马氏所有。当大人赶来时,火星人缩身跳到空中, 只见一块白色的绢布拖着长长的带子向高空飞去。后来,火星人的预言果然成真。
苏轼在《游金山寺》中说:“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qī)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在漆黑的二更天,江中突然亮起一团火。今人猜测可能为UFO。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道:嘉元年(1056年)扬州有一蚌甚大,天晦多见……壳内有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shū)然远去,其行如飞……这个能发光、能飞行的“蚌”,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飞碟吗?
《宋史》 记载 , 宋乾 (qián) 道六年 (1170年),西安官塘出现了一高约丈余、鸡首人身的不明物, 从高空而降, 大白天在田野上行走,还试图与人交谈。
《五行志 》中也记 载了清康 熙十二年(1673年)3月时,有人看到一个黑面人在空中飞驰,红光闪闪,如同在空中放火。官府捕快闻讯而来,想对其进行追捕时,黑面人忽然不见了踪影。
又据湖北省《松滋县志》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 农民覃某被屋后山林中一个光彩异常的物体捕获,觉得身子飘然如在云端,耳旁有声,精神恍惚,忽然自高处坠(zhuì)下,竟然到了千里之外的贵州境内。
清代画家 吴友如曾 画过一幅 《赤焰腾空》,画面上绘有许多市民聚集在南京朱雀桥头,仰望空中一团火球。在画面上方落款中,火球掠过南京城的具体时间、地点、目击人数、火球大小、颜色等,吴友如在题记中都作了记载。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 古今中外都有记载。至于真相如何,还有待破解。
3D电影与电影角色亲密接触 篇2
AOC“立影3D”e2352Pz,不闪式3D的视觉盛宴
不闪式3D显示器“立影3D”e2352Pz拥有不闪烁、高亮度、无重影、眼镜佩戴舒适等特点。在改善使用体验的同时,AOC“立影3D”e2352Pz还针对3D片源较少的现状为用户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Tridef软件将2D画面转换为3D立体影像,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游戏,在经过Tridef软件的3D转换处理后,用户都可以通过“立影3D”e2352Pz和不闪式3D眼镜,尽情享受一场又一场美妙无比的3D视觉盛宴。
出色的产品性能
作为一款显示器新品,AOC“立影 3D”e2352Pz在产品性能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无汞环保的LED背光面板,25W的超低功耗,不到0.5W的待机功耗,以及省电模式,自动关机,e-Saver管理软件等节能降耗功能,都充分体现了这是一款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优秀显示器。而250流明亮度、5ms响应时间、20,000,000:1的超高动态对比度和170°/160°的可视角度,则为用户提供了出色的画面显示效果,特别是画面中的暗部细节更是纤毫毕现。
人性化的设计细节
数学与生活亲密接触 篇3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逐渐使他们学会作为一个现代公民, 学会用数学及数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然而, 从一则调查得知, 有43%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 究其原因, 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脱离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相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呢?”我结合自己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 谈点自己的体会。
二、解决策略
(一) 教学前引导学生找到数学生活原型。
小学数学知识大多是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来, 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教学前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 在课前安排一些简单的生活情景,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 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 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数学教学可能是枯燥的, 但计算题教学更枯燥。在计算题教学中, 如能有意识地呈现丰富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了解实际, 赋于其“生命”, 学生学起来就会兴趣倍增。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两位数连加计算”时, 课前我先与学生交流, “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去买过。”我接着说“买东西需要付钱, 会付钱吗?”“会”异常响亮, “真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怎样?”此时学生激情非常高, 因为去超市买东西这个情景他们非常熟悉, 有些学生还有些疑惑, 这节是数学课与逛超市有什么联系?于是有些学生是带着疑惑来上课, 有些学生是带着兴趣来上课, 整堂课学生显得异常兴奋, 都能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连后进生也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呢?这无非是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走进生活, 计算题教学取材于生活, 使学生觉得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这样, 就缩短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消除了后进生对计算题的厌恶感。
(二) 教学时指导学生研究生活实际。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的,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等一体的综合性的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事例, 对学生而言, 有一种特别的亲合力, 它能一下子就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实际事例或设置学生认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中比较熟悉的问题导入新课, 创设出一种十分自然的生活情景, 学生就会被浓厚的生活气息的所感染, 就会兴致勃勃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如在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 请看大屏幕, 这是红红一家, 他们正在举行家庭聚会呢, 瞧, 桌上有很多好吃的, 一只…… (引导学生一起讲:1只西瓜、1个月饼、1根甘蔗、1块巧克力、1个蛋糕。)
师:开始吃西瓜啦。
出示:
师:他们是怎么分的?
生:把1只西瓜平均分成8份。
师:每一块是整个西瓜的几1分之几?
生:每一块是整个西瓜的。
师:猜一猜, 爸爸可能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生:……
出示:爸爸吃2块, 红红吃1块
师:看, 图中爸爸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红红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家庭聚会这个生活情景对小孩子来讲并不陌生, 课一开始我就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到课堂中“要求学生一起讲:1只西瓜、1个月饼、1根甘蔗、1块巧克力、1个蛋糕。”
让学生在不自觉中一起参与到课堂中。在分西瓜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巧用实际, 突破重、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对抽象的知识较难理解。教学中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学习情景, 学生在这种和谐的学习环境中, 思维活跃、主动进取, 理解知识显得既全面, 又入情入理, 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搞清楚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内容, 把握知识的内涵, 而且学生也记得牢。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 其中建立1分钟的概念, 学生往往很难想象与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活动;现在我们有1分钟的时间, 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画画、写字、唱歌、跳绳、背古诗等等, 让他们亲身经历这1分钟有多长。此时我抓住学生兴趣盎然的时机问“你们现在感觉到1分钟有多长了吧?”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建立起1分的概念。
3、创设情境, 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生的思想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 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的, 再经过归纳抽象形成概念。这就告诉我们:“小学数学知识尽量从实际引入, 问题从实际提出, 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在教学第二册的“统计”时, 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老师与小朋友一起上课特别高兴, 顺便带来了几件礼物, 这是小猫的头饰, 这是小狗的头饰……….你喜欢那种? (如小兔) 那待会儿就在小兔的下面做个记号, 你呢? (如小狗) 待会儿就在小狗的下面做个记号。现在小朋友拿出这张图片 (预备) , 在你喜欢的小动物下做个记号, 这样老师就明白了。
小朋友都在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下做了记号 (老师举起卡片示意) 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喜欢小兔的人数有多少人?
生2:我最想知道喜欢小狗的人数有多少人?
生3:我最想知道喜欢小狗的人数比喜欢小猫的多几个人?
……
真的想知道吗?我也非常想知道, 那老师报一遍, 你们就记一记吧。
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 通过一联串的, 富有情境性的提问, 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课堂气氛也很高。
4、运用实际, 检验数学问题。
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依照实际情景叙述出来的数学问题。它的数量关系和所出现的数量多数来源于实际。如果题目条件和结果明显不符合实际, 就会出现科学性的错误。教学时可以教给学生结合实际来检查验算的方法。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出现“需要10.5人”, “小明每秒跑50米”, “李军的体重为30吨”, “张军的身高为130分米”“全班数学平均分为102分”等结果, 与实际明显不符合, 说明解题错误, 应该重新计算或重新思考。
5、结合实际, 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应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使认识内化, 从中受到感染, 有感受, 有体验, 切忌空洞说教。比如我班有位学生作业经常不做, 平时在教室里很难看到他的人影, 在上“时、分的认识”这节课时, 我提出:如果一个人每天浪费20分钟, 一星期要浪费多少分钟?一个月要浪费多少时间?一年呢?数字之大, 让人触目惊心。我针对此例, 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在以后的课余活动中, 大部分同学都合理安排他们的时间, 那位学生的作业有时也能及时上交。由此可见,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进行渗透思想教育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三) 教学后安排学生用于实际。
学是为了用, 用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卢梭认为, 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 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知识清楚得多, 深得多, 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煅炼。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实际问题, 同时也能体会解决问题要综合运用数学的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学生学习一些数学知识后, 可以让他们解释某些生活现象, 以此加深理解, 提高运用能力。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后, 可以让学生到周边找一找, 那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可以用米来作单位;教学质量单位千克后, 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实际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物体有哪些;教学时, 分的认识后, 让学生制订出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看看怎样安排比较合理、科学。通过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 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议一议
组织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重要形式, 根据某些数学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在规定的时间内广泛开展议论, 这不仅有助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喜欢) 电脑出示动画片过程。
问:谁会得第一, 为什么会得第一名?
这样, 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 不但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解一解
为了提高练习的效率, 做到既巩固知识, 又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练习题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经验解题。
如在教学“吨的认识”后, 我给学生读了一篇学生的日记:今天早晨, 我6时起床, 涮牙用了3分钟, 整理书包花了8分钟, 吃好早餐, 我背起重4克的书包, 以每分80千米的速度向学校跑去, 路口看见一辆载重为20千克的大卡车和一只重2吨的集装箱, 走进教室连忙打开铅笔盒, 拿出一支10分米的铅笔和一块重20克的橡皮做起作业来……
然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的知识来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并举例反驳, 这样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解决问题, 不但可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实际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相融, 可以变枯燥为丰富、变乏味为有趣,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学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 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 不但来自于课堂, 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