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测定

关键词:

酶法测定(精选六篇)

酶法测定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仪器

Beckman CX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试剂

酶法和苦味酸法所用试剂、定标液均为Beckman公司试剂。

1.3质控品

在测定中, 均使用Beckman公司质控品作为日常质控, 以下结果均在系统控制良好下获得。

1.4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ationalCommittee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NCCLS) EP9-A文件方案, 每天随机选取8份临床患者血液标本, 并分别用两种方法按顺序1~8进行测定, 再按相反顺序8~1重复测定, 共测定5 d, 记录结果。

1.5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种方法测定

40份血清标本中的肌酐浓度, 方法内和方法间重复测定值离群点的检验, 未发现有结果超出控制限, 且酶法和苦味酸法相关系数r=0.999, 回归方程为Y=0.916X+7.978, 见图1。

2.2

根据上述回归方程, 对两种方法测定血清肌酐的结果进行预期偏倚和相对偏倚的估计, 结果显示出预期偏倚随肌酐浓度升高而增大, 在大于200μmol/L时苦味酸法比肌酐酶法结果明显偏低, 见图2。

3讨论

苦味酸法是测定肌酐的经典方法, 但受许多假肌酐物质干扰, 结果不够准确[1], 而且苦味酸物质对仪器管道有腐蚀作用, 影响生化仪的使用寿命, 易产生交叉污染, 但由于价格便宜, 目前仍在应用。酶法测定血清肌酐, 其专一性强, 准确度高, 受干扰的物质少, 而且对比色杯、管道影响较小, 不影响仪器的使用, 不易产生交叉污染, 是目前测定肌酐的较好方法, 已逐渐取代苦味酸法。

由于两种测定的方法学不同, 导致测定结果产生差异, 本文苦味酸法和肌酐酶法二者有7.978μmol/L的恒定偏倚, 预期偏倚随肌酐浓度升高而增大, 但二者相关性良好, 在大于200μmol/L时苦味酸法比肌酐酶法结果偏低, 这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4]。这可能是因为酶法测定肌酐的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综上所述, 本人认为各种方法应建立各自的参考范围, 同一医院使用多种检测方法, 为了使不同方法测定肌酐的结果有可比性, 建议以酶法为基准, 将其他方法的测定结果校正为与其一致, 以利于临床上对疾病的治疗和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石凌波, 林龙顺.常见肌酐测定方法中存在的干扰.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 (2) :102-104.

[2]居漪, 曾芝如.酶法和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方法学比较.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2, 17 (1) :24-25.

[3]孙艳虹, 高玲, 钟方毅, 等.三种肌酐测定方法偏倚的比较.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 (3) :324-326.

酶法测定 篇2

【关键词】酶法;碱性苦味酸法;肌酐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61-01

肌酐是肾功能检查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肌酸代谢最终产物,血清中肌酐来源于肌肉中的肌酸和磷酸肌酸。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形成的肌酐配量是恒定的,测定血清中的肌酐含量主要用来评价肾功能状态。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采用酶法和苦味酸法测定肌酐。传统的苦味酸法除线形范围较小外,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管理污染很大;而酶法的抗干扰力强、污染少。笔者用本室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用苦

味酸法和酶测定朗道质控肌酐,通过比对发现酶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试剂

1.1.1酶法试剂:购于四川新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苦味酸法试剂:购于上海德赛有限公司

1.1.3质控血清:英国朗道有限公司

1.2仪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测定方法

1.3.1酶法主波长:700nm,副波长:546nm,R1:180LL,

R2:60LL。

1.3.2碱性苦味酸法主波长:600nm,副波长505nm,R1:

160LL,R2:40LL。

1.3.3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每天,用标准品校正仪器

各参数至最佳状态。将道质控标本分别用苦味酸法和酶法测

定肌酐水平,连续监测一个月,得出以下数据。

结果两种不同方法测定肌酐结果见表1

表1两种不同方法测定质控肌酐结果的重复性

均值(x)变异系数(CV%)标准差(sd)酶法(n=3o)1233.60%4.45苦味酸法(n=3o)1274.94%6.283討论

目前国内大多数实验室仍采用苦味酸法测定肌酐,应为非特异性反应,易受假肌酐化合物干扰,但改用两点速率法以后,增强了反应的特异性,其抗血红蛋白干扰能力强于近几年推出的酶法,批内重复实验与酶法基本一致。酶法线性范围宽,抗胆红素干扰能力强,批间重复性实验优于苦味酸法,对仪器无腐蚀性,与苦味酸法相关性良好,但价格昂贵,不利于中小型医院开展。两种方法各具优点,通过统计学分析,本实验室两种方法检测朗道质控肌酐的比对与以上相关学者报道的一致。我们根据自己实验室的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两种方法,综合比较得出一个结论:结合我科实际情况,我科开展的中毒三项是湖南省职防院的特色项目,能为临床医生诊断职业病提供最有力的数据,中毒三项测定需要用尿肌酐对视黄醇结合蛋白和β2微球蛋白进行校正,所以我们选择更加准确和稳定的酶法肌酐试剂进行尿肌酐的测定,而苦味酸法批内重复实验与酶法基本一致,试剂成本也相对酶法低,适合于大批量正常人群体检血清肌酐检测。我们根据标本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更加客观准确地检测肌酐值,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坚持做好酶法和苦味酸法的对比,保证肌酐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更好地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常晓松董菲席金欧苦味酸法和酶法检测血清肌配方法学评价,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3年第17卷第2期

[2]屈引婷,王鸿两种不同方法检测血清肌酐结果的比较,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7月第20卷第4期

[3]董崇林孙铭晓郝军,两种方法测定血肌酐的比较,滨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2月弟28卷弟1期

尿枸橼酸全自动酶法测定及临床应用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理

枸橼酸裂解酶

枸橼酸→ 草酰乙酸+ 乙酸苹果酸脱氢酶草酰乙酸+ NADH=+H→苹果酸+乙酸 试剂Rl中含有苹果酸脱氢酶 (MDH) 、乳酸脱氢酶 (LDH) 以及NADH=+H=;试剂R2中含有枸橼酸裂解酶。尿液中的丙酮酸, 首先被Rl中的NADH=+H=还原为乳酸, 然后尿液中的枸橼酸在枸橼酸裂解酶的作用下生成草酰乙酸, 而后又被NADH-+H-还原为苹果酸。尿液中枸橼酸与NADH的减少成比例, 测定340nm处吸光度的变化即可算出枸橼酸的含量[5,6,7]。

1.2 方法

(1) 仪器:

日产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2) 试剂:

德国R-Biopharm公司生产枸橼酸测定酶法试剂盒。

1.3 研究对象

我院收治确诊泌尿系结石患者60例, 尿PH低于6.0;24h尿枸橼酸低于1. 96mmol/d;无尿路感染、高血钾、糖尿病及消化道疾病;心、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在口服枸橼酸钾前和服药后收集24h尿测定尿钙钾和枸橼酸。

2 结果

2.1 重复性实验

取正常和低值尿液标本各一份, 在仪器上连续测定20次, x , 正常值=2.81mmol/24h, SD=O.0631, CV=2.29%, x低值=1.63 mmol/24h, SD=O.0537, CV=3.37%。

2.2 线性

采用含量为5.Ommol/L枸橼酸标准液, 用蒸馏水稀释在1.O、2.0、3.0、4.0的系列标准, 上机测定, 结果显示浓度C=5.Ommol/L的吸光度A=O. 867, C=4. Ommol/L的吸光度A=O.682, C=3.Ommol/L的吸光度A=O.469, C=2.0 mol/L的吸光度A=O.401, C=l.Ommol/L的吸光度A=O.150。

2.3 回收实验

尿液标本浓度为1.96mmol/L基础样品 1.0 mL尿液

回收样品1 : 0.8mL尿液+0.2mL 2.5mmol/L标准液

回收样品II: 0.9mL尿液+0.1mL 2.5mmol/L标准液

以上浓度均为mmol/L。

2.4 口服枸橼酸钾片治疗前后24小时尿枸橼酸含量2.

28mmol/24h;治疗前后平均24小时尿钙含量降低, 从8.19mmol/24h降至5.13mmol/24h (p<0. 05) 。

3 讨论

全酶速率法自动化测定尿枸橼酸, 重复性好, 准确度高, 口服枸橼酸钾能碱化尿液, 降低尿钙, 起到防治泌尿系结石的效果[8]。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枸橼酸盐的可行性及枸橼酸钾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60例泌尿系结石病人, 测定口服枸橼酸钾片前及服药后24小时尿的生化参数。结果口服枸橼酸钾后24小时, 尿枸橼酸明显升高, 尿钙显著降低。结论可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枸橼酸盐, 枸橼酸钾可有效治疗泌尿系结石。

关键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枸橼酸钾,泌尿系结石

参考文献

[1]彭婕, 葛卫红, 孙西钊.24h尿枸橼酸定量分析在尿石症患者诊治中的意义《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4:285-287.

[2]王超, 余兆雄, 蔡勇.分光光度计测定尿液中枸橼酸的浓度《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8.17 (11) :60-62.

[3]刘超, 白先忠.枸橼酸钾对泌尿系结石患者骨密度影响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8.14 (16) :2456-2458.

[4]高其若, 郑军华, 丁强.11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尿枸橼酸和尿钙含量的测定《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28 (10) :1136-1137.

[5]Wimpissinger F, Turk C, Kheyfets O, et al.The silence of thestones:asymptomatic ureteral calculi[J].J Urol, 2007, 178:1341-1344.

[6]金惠明.酶法测定尿酸试剂盒的研究《试剂与精细化学品》1997.9:42-44.

[7]孙西钊.枸橼酸氢钾钠防治尿石症研究进展《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 (9) :1148-1149.

酶法测定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采用美国ONETOUCH血糖测定仪进行血糖的实验测定, 对照方法采用HK法测定血糖。

1.2

搜集我院内科留观和急诊抢救而需要检测血糖的患者共37例。每例患者先由我科护士采末梢血后立即用ONETOUCH快速血糖测定仪进行血糖检测, 并同时抽取静脉血送检验科做HK法的对照检测。

1.3

快速血糖测定仪的操作方法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用酒精消毒无名指端后进行穿刺, 让末梢血自然流出, 均匀涂布于试纸条的小孔上, 然后再按操作说明书要求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在37例配对检测的血糖结果中, 血糖仪检测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为9.53mmol/L, HK法检测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为10.31mmol/L。两组数据较为接近;对所获数据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得t=0.68, P>0.05, 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2.2 在37例配对检测的血糖结果中, 有两例配对结果有很大的差异 (差值分别为12mmol/L和2.8mmol/L) , 均以HK法检测值为高。去除这两例数据后, 血糖仪检测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为9.89mmol/L, HK法检测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为10.31mmol/L, 两组数据更为接近;对所获数据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 t=0.139, P>0.05, 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3 讨论

3.1

本实验结果与有关方面的报道相符, 说明由医护人员采用快速血糖测定仪对患者进行床边血糖监测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监控手段, 应推广使用。

3.2

实验结果中有两大差异的数据, 经分析, 一例是由于在利用血糖仪进行标本检测时, 操作者对患者指端施与了过大的压力进行挤压取血, 致使患者指端组织液稀释了末梢血液。另一例则由于采血做血糖测定时患者正在接受含有维生素C的生理盐水滴注, 维生素C有使ONETOUCH血糖测定仪所用试纸在反应中产生的过氧化氢还原而使血糖测定结果偏低的作用。

3.3 通过实验, 笔者提出下列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的措施:

3.3.1 要妥善保护好仪器, 特别要注意防潮

潮湿空气可使水分附于仪器的光路上而影响检测结果, 南方地区3-4月份的梅雨季节更是如此。有条件的科室可将仪器放于干燥室或防潮箱内, 或在使用前将仪器置于吸湿机前干燥, 然后再进行测定。另外, 试纸条取出后要马上将瓶口盖好, 以防试纸受潮。

3.3.2

取末梢血时不要对指端做过分的挤压, 以免挤出的组织液对血液标本造成稀释, 使结果出现假性偏低。

3.3.3 要注意某些药物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如大量的维生素C、谷胱甘肽等, 会使结果偏低。对特别低的结果要了解清楚用药情况后才可作出结果判断, 必要时要进行重复测定。

3.3.4

要定期 (至少每周1次) 采用已知值的标本对血糖仪进行校正测定, 以便对仪器的准确性作出评价。

酶法测定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为迈瑞东芝-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日本世诺生产的Cre (酶法) 试剂盒, 主要成份为R 1:肌酸脒基水解酶 (CRE) , 肌氨酸氧化酶 (SAO) , N- (2carboxyethy) -N-ethyl-m-toluidine盐酸盐 (CEMB HCL) ;R 2:肌酐胺基水解酶 (CREN) , 4-氨基安替比林 (4AA) , 过氧化物酶 (POD) 。对照试剂是罗氏公司Cre (酶法) 试剂盒。质控品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批号为M 901761, M 901762。

1.2 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 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精密度测定

选择1份低浓度血清标本和1份高浓度血清标本采用为色原酶法肌酐试剂盒测定血清Cre, 做20次测定。SD分别为4.48、5.66, CV值分别为4.33%、1.27%。

2.2 线性测定

按照直线线性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测定10组不同浓度的Cre水溶液, 每组测定2次, 求其相对值, 相对值在95%~105%为有线性, 结果显示Cre浓度高达13 472μmol/L时, 线性良好, 详见表1。

2.3 干扰物质的影响

按照干扰物质试验原理及实验方法, 测定以混合血清作为稀释液得到的干扰物质系列样本, 分成5组, 每组分别加入游离胆红素、抗坏血酸、结合胆红素、血红蛋白、乳糜, 测定血清中的Cre含量[3]。以0/5稀释点的标本 (无外来添加干扰物质) 为基准值, 记作100%, 求出测定值与基准值的比, 即干扰度, 以此来判断受干扰的程度, 一般划定90%~110%为无干扰区间, 若超过此区间则认为受干扰结果显示在胆红素为血蛋白为5g/L, 维生素C (抗坏血酸) 为200mg/L, 乳糜为3 000时对本法几乎无干扰, 详见表2。

2.4 方法比较试验

取住院或门诊患者血清标本40份, Cre浓度在30~1 210μmol/L之间, 分别用本法 (Y) 和Roche法 (X) 测定其Cre浓度, 结果X=381μmol/L, Y=390μmol/L。Y=1.003 X+7.85, r=0.985, r2=0.970。说明本法与Roche方法相关性良好。

2.5 质控品测定

取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质控品进行测定, 结果见表3。

3 讨论

传统酶法测定血清Cre时, 大家熟知的Trinder反应会产生H2O2, 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 (POD) 作用, 将无色的还原型4-氨基安替比林与酚偶联, 生成红色醌类化合物。目前酶法测定肌酐广泛使用的DAOS也是一种Trinder反应, 主要用3, 5二氯-2-羟基苯磺酸 (DHBA) 色原为显色剂, 但其灵敏度和显色稳定性易受黄疸、溶血、脂血的干扰[3]。本法由于显色剂改为了CEMBHCL, 因此, 反应的灵敏度、显色稳定性更佳。Fossati等[4]报道以肌氨酸氧化酶 (SAO) 偶联测定Cre, 提高了特异性。本法测定Cre采用双试剂和两点终点法, 在加入R 1时SAO可将内源性肌酸清除, 因此提高了方法的特异性[5,6]。由于试剂中有亚铁氰化钾和抗坏血酸氧化酶, 故清除了抗坏血酸和血红蛋白的干扰[6]。本法测定Cre重复性好, 批内变异系数 (CV) 为1.27%~4.33%, 线性可达13 472μmol/L, 受干扰因素影响小, 测试干扰度在90%~110%区间内,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质控血清测定偏差值≤1.02%。因此, 采用CEMBHCL为色原的酶法测定血清Cre, 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准确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三版) [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465-468.

[2]石凌波, 林龙顺.常见肌酐测定方法中存在的干扰[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 (2) :102-104.

[3]金小玲, 张明.F-DAOS色原的酶法测定血清肌酐的评价[J].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0:339-341.

[4]Fossati P, Prencipe L, Berti G.Enzymic Creeatinine assay:anew colorimetricmethod based on hydrogen peroxide meas-urement[J].Clin Chem, 1983, 29:1494-1496.

[5]石林波, 林龙顺, 刘书霞.速率B法消除胆红素对血清肌酐的干扰[J].临床检验杂志, 1997, 15 (3) :145-147.

酶法测定 篇6

血清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测定的方法很多,如电极法、滴定法、酶法、体积法、血气分析仪法、热导法等等。我院使用日本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量非急诊标本的CO2CP,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Beckmax)公司的CX3分析仪检测急诊或单个零散标本的CO2CP。为了了解两者的差异,判断同一标本在两台仪器上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测时其结果的偏差是否可为临床所接受,是否具有临床可比性,笔者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EP9-A文件进行了方法学比较试验与偏差评估。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我院住院患者新鲜血清80份。

1.2 材料

1.2.1 仪器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CX3生化分析仪;日本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2 试剂

原装Beckman CX3试剂及其标准品及质控品,标准品批号:0907177(低值),0202128(中值),0202138(高值),质控品批号:M608321(低值),M608322(中值),M608323(高值);日本岛津cl-8000质控品(由RANDOX朗道公司生产)批号:429UN,286UE。中生北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碳试剂盒。

1.3 方法

1.3.1 标本选取

每天选取8份临床患者无溶血、脂血、黄疸的新鲜血清标本,病种多样化以保证其二氧化碳含量分布范围足够宽。

1.3.2 操作

常规开机CX3以原装定标液三点定标(每天开机后定标)。每天用Beckman和RANDOX质控品分别对2台仪器进行测定,保证仪器在全面的质量控制下。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将标本一分为二,分别用两种方法并同时在2台仪器上测定其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顺序为1→8,8→1,连续测定10 d,共80份标本。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等。

1.5 数据处理

1.5.1 离群点检查

以电极法结果为X,酶法结果为Y,计算每份样本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均值(Xi和Yi);样本重复测定值间差值的绝对值(DXi和DYi)及平均数,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均值间差值(Yi-Xi)及其平均数。超出上述平均数4倍的值作为离群值予以删除,若有2.5%以下的数据为离群点,可删去,标本数至少为40例,若有2.5%以上的数据需剔除,应检查原因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1.5.2 绘制散点图

以电极法测定值为X,酶法测定值为Y作图,并标出斜率为1通过零点的直线。如果实验结果线性关系良好,则继续处理。如果呈非线性趋势,寻找修正点,使余下的部分呈线性趋势,但应考虑这部分是否包括了临床有用的范围,是否需要再多做一些在此范围的标本结果,若去掉非线性部分后,范围过小,无应用价值,则应停止评价。

偏差图以每个样本两种方法双份测定的均值差(Yi-Xi)为Y轴,以电极法每份标本双份侧定的均值为X轴,以直线为水平中线作图。

1.5.3 标本内二氧化碳结合力值分布宽度是否适当

检验计算相关系数r,若r≥0.975或r2≥0.950,则认为分析物含量分布宽度合适,直线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若r<0.975,则说明实验精密度较差和(或)分析物含量分布不合适,直线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不可靠,需扩大数据范围或改善方法的精密度后再重新实验。

1.5.4 直线回归分析

计算直线回归方程Y=a+b X。a为回归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代表恒定误差大小;b为回归系数,即直线的斜率,代表比例误差大小。如果两方法表示某分析物量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时,理想状态的回归式应为Y=X,即a=0,b=1,b≠1,a≠0分别表示两方法间的测定标本时的比例误差和恒定误差。

1.5.5 相关性分析

求出的相关系数r还应作相关系数的t检验。tr=rn-2/1-r2,查t界值表求得t0.05(v)及t0.01(v)相应的t值(v=n-2),若tr>t0.05(v),P<0.05,说明实测的相关系数r与0之间差异显著,两种测定方法的测定结果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若tr>t0.01(v),P<0.01,说明实测相关系数r和0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两种方法的测定值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

1.5.6 配对t检验

本试验的数据属于配对资料,因此可以进行配对t检验。

1.5.7 计算预期偏差和相对偏差

预期偏差Bc=a+(b-1)Xc,Xc即医学决定水平端点[根据临床使用要求,将CO2CP给定的两个医学决定水平浓度值Xc1(20 mmol/L)和Xc2(30 mmol/L)[1];相对偏差(SE%)=Bc/Xc×100%]。

1.5.8 临床可接受性评价

按照Tonks的理论计算允许总误差%=±(1/4)[(参考值上界-参考值下界)/参考值均值]×100%[2]。由方法学比较评估的SE%≤1/2允许总误差(%)属临床可接受水平,即两种方法间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3]。

2 结果

2.1 离群点检查

见表1。

经检查,无超出上述控制限的测定点值,无离群点产生,继续评价。

2.2 绘制散点图及相关性分析

两种方法测定值相关性分析见图1。

如图所示,以电极法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值(mmol/L)为X轴,酶法二氧化碳结合力值(mmol/L)为Y轴,其产生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958X+0.720,a=0.720,b=0.958。检测两方法间的相关系数r=0.978,>0.975,说明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继续评价。用它们去估计不同检测系统间的系统误差,并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来判断两个检测系统间是否具有可比性。

对相关系数r作t检验。tr=25.8,查t界值表得:t0.05(78)=1.990,t0.01(78)=2.639,则tr>t0.05(78),t0.01(78),P<0.05,P<0.01,由此说明两种方法测定值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

2.3 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

其中,υ=n-1,d为两种方法测定值均值的差值,n为配对数,代入数值计算t=1.871,P>0.05,结果说明两种方法测定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4 偏差图、系统误差计算与临床可接受性判断

两种方法测定值的差值与电极法测定值的偏差图见图2。

如表2所示,根据两种方法的线性回归方程Y=0.958 X+0.720,a=0.720,b=0.958,在医学决定水平Xc1=20 mmol/L和Xc2=30 mmol/L时分别计算其预期偏差和相对偏差;Tonks理论允许总误差(%)=1/4(29-22)/25.5×100%=6.86%,取1/2为3.43%(其中29 mmol/L和22 mmol/L分别为CO2CP的参考值上限和下限)。在两个医学决定水平处,两种实验方法之间的相对偏差均小于允许偏差,说明两种方法在本次试验所得数据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其结果的差异可为临床所接受。

3 讨论

3.1 随着科学的发展,或实际临床工作的需要,一些临床科室常常有多种仪器用不同方法来检测相同的项目,各个检测系统对同一份标本的同一项目检测结果应具有可比性。临床患者血清CO2CP在我科室由2台仪器(日本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美国贝克曼CX3生化仪)、两种方法(酶法和电极法)测定。那么如何确定这2台仪器对CO2CP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呢?美国临床病理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的实验室认可要求中对检验结果的溯源性和可比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方法学比对试验是实现准确度溯源和患者检验结果可比性的重要途径。美国NCCLS的EP9-A文件为临床实验室设备的使用者及生产厂家提供了对评价测定同一被测物的两种方法之间偏倚的试验设计,也为临床实验室工作者提供了采用患者标本进行方法学比较的标准化途径[4,5]。笔者参照这一流程对本科室检测血清CO2CP两种方法进行了比对,显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其差异能被临床所接受。

3.2 目前一些文章或杂志错误地认为只要相关系数r>0.975,就表明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候选方法可以代替对比方法。相关系数常用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相互关系密切的程度,并不能指明有无恒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直线回归统计时,除了所有实验点和回归线间的离散度会影响r值的大小,实验点对应的分析物含量分布宽度也会明显影响r值的大小。若实验点过于密集,尽管离散度不大,但r值偏小,因此,可用r检验X取值范围是否适当。r>0.975,常说明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继续评价,可以用直线回归方程的a、b值去估计不同检测系统间的系统误差,并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来判断两个检测系统间是否具有可比性。本试验结果得出相关系数r=0.978,说明X取值范围合适,直线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可以继续评价。本试验还做了r的t检验,结果显示实测相关系数确实和0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而此差异并不是由抽样误差所造成的。由两种方法的散点图和直线回归方程的计算也可以看到在14.0~35.0 mmol/L范围内,相关性良好。

3.3 对于允许偏差,现在一般是以1/2CLIA′88为限值[3]。针对CLIA′88中目前没有规定的项目,笔者选用了Tonks的理论,由于其允许偏差以参考值范围表示,更有临床实用意义,而且如果能用比较方法所确立的参考值范围来计算,所得到的允许偏差值就更符合实际。本试验结果显示,在两个医学决定水平处(20 mmol/L和30 mmol/L),2组结果的相对偏差为0.6%,1.8%,均小于允许偏差3.43%,说明两种方法在本次试验所得数据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其结果的差异可为临床所接受。

3.4 本试验数据属于配对资料,因此笔者还对两者做了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由于二氧化碳结合力影响因素很多,在各个环节都容易导致误差的产生,下面就本项目有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1)两种方法测定原理不同。不同方法之间本身就会存在差异:电极法原理是酸化标本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使其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经扩散透过电极膜进入碱性的碳酸氢盐溶液,溶液p H值随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加而降低,其p H值变化与样品内的总二氧化碳浓度呈正比。酶法的原理是碱化标本后所有的碳酸盐和二氧化碳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NADH的偶联反应体系测定,在分光光度计波长340 nm处,吸光度下降的速率与样品中的碳酸氢盐含量呈正比。(2)CO2CP电极具有电极膜,该电极膜具有一定的寿命,随着使用寿命的临近,膜的稳定性和渗透性会下降而导致结果偏低。所以对于CX3的电极膜一定要定期维护,并定期更换电极膜,以免影响该项目的测定[6,7]。(3)血液离体后应在60 min内测定出结果,因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离体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时间放置太长,容易使二氧化碳逸出从而使测值降低。也有曾文献报道标本放置时间超过60 min以后,其结果降低值与时间延长呈正比[8]。所以认为对于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测定,必须是抽出血后立即送检验科,检查人员接到标本后,立即检测,时间上一定要有紧迫感,从接到标本至测定完毕的时间,不应超过60 min,如延长时间,结果偏低。(4)即使所有标本在60 min内测定完毕,但是标本放置时间对结果也有一定得影响,时间越长,其二氧化碳结合力值越低[9]。(5)酶法测定环境相对开放,还可能受到其他项目试剂的污染影响,此环节也容易产生误差。

不同检测系统可比性试验也是申请ISO/IEC 17025和ISO15189实验室认可必不可少的内容[10]。通过比对试验,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检测系统之间是否存在偏倚,从而更准确有效地对结果进行分析。当同一个实验室同一检验项目存在2个及以上的检测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差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冯仁丰.临床检验管理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49.

[2]申子瑜,李萍.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

[3]丛玉隆,冯仁丰,陈晓东,等.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17.

[4]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tory standards.Method comparison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edition[S].NCCLS document EP9-A2.Wayne,PA:NCCLS,2002,22(19):4-18.

[5]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tory standards.Using proficiency testing(PT)to Improve the clinical laboratory;approved Guideline[S].NCCLS document GP27-A.Wayne,PA:NCCLS,1999,19(15):7-11.

[6]魏力强,李芒会.对离子选择电极法电解质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5):22-24.

[7]陈辉,伍勇,章迪.BENKMAN CX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特殊故障排除1例[J].Joum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n Ental Medicine,2006,3(3):210.

[8]黄小媛,汤勇才,徐邦牢,等.标本放置时间对二氧化碳结合力影响的动态观察[J].海南医学,2007,18(1):130-136.

[9]倪秀梅.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06,22(13):986-98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中语文总复习策略 下一篇:金融危机金融资产